脾淋巴管囊肿1例报告
脾脏及脾脏疾病影像学表现

脾梗死CT表现
①多发生于脾前缘处近脾门的方向,为低密度区。 ②梗死灶呈三角形或楔形,底近脾的外缘.尖端面 向脾门。 ③增强扫描显示更为清楚.脾密度增高而梗死灶不 增强,对比更好。 ④脾梗死灶在急性期(8天以前)呈低密度区,不 强化;在慢性期瘢痕收缩脾脏缩小、变形。 ⑤若整个脾脏梗死.增强脾脏不强化,只有脾包膜 有增强现象。
脾淋巴瘤(lymphoma of spleen)
分原发性和淋巴瘤脾浸润,大部分为后者。 可以为霍奇金或非霍奇金淋巴瘤。 病理分型:弥漫性脾肿大型(无肿块)、粟粒型(直径 小于5mm小结节)、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 弥漫性脾肿大型、粟粒型CT难显示结节,仅表现脾大。 多发结节型、孤立大肿块型表现为脾大+低密度结节灶; 边缘不清,增强后境界较清。 淋巴瘤脾浸润者可见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影像学表现无特征性,须与其他恶性肿瘤鉴别。
脾梗死。CT平扫(上图)示脾内多 发低密度区,边界模糊。增强扫描( 下图)示病灶边界变清,为多发的楔 形低密度灶,无强化表现。
游走脾
多脾综合征
为先天性变异。 游走脾或异位脾指脾位于正常位置以外的腹腔其 他部位。为脾蒂及脾有关的韧带松弛或过长所致。 多脾可以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心血管及内脏多种 畸形。 一般无临床症状。脾扭转时可产生急腹症。 影像学检查显示脾异位的形态及位置,正常脾窝 处无脾。
脾囊肿
胆结石、脾多发囊肿
脾囊肿并钙化、
肝内胆管结石、
脂肪肝
脾血管瘤(splenic hemangioma
)
是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 通常无症状,大病灶压迫周围器官,破裂出现急 腹症,脾亢产生贫血、乏力、心慌等症状。 常为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类同肝血管瘤。 大血管瘤中央可有纤维瘢痕形成,偶尔可见钙化。 须与错构瘤、淋巴管瘤、单发转移瘤鉴别。 错构瘤常含脂肪及钙化; 淋巴管瘤呈囊状,含粗大间隔,无血管瘤强化特征; 转移瘤延迟扫描不能充填。
腹膜后巨大单中心型Castleman病1例报告

全身 各个部 位 . 腹 膜 后单 中 心 型 C D 早 期 常 无 临 床 症状 . 多 因压迫 临近 脏器 引起 症状 就 诊 , 临 床表 现 不
2 . 1 病 因 目前 C D的 病 因 和发病 机制 尚不 清 楚 . 有 文献报 道 可能 与免疫 缺 陷 、 自身免 疫性疾 病 、 结 核
单 中 心 C D 好 发 于 中青 年 . 表现
发, 本例 为透 明 【 f 『 L 管型 . 恢 复 良好 , 生 存 期 有 待 于进
一
为 局 部淋 巴 结 肿 大 . 常无典型临床表现 ! 。 、. 当 肿 物
压迫 临近组 织 或脏器 时 . 可继 发 压 迫 症 状 . 腹 膜 后
及 大小 约 1 0 C r l l ×8 c m 大 小 肿物 , 质韧 , 无触 痛 , 边 界不 清 , 活动度较差。入院后查血尿常规、 肝 肾 功
能、 凝 衄H , t I h j 、 肿 瘤标 志 物 、 HI V 抗 体等 均 正常 。腹
部增 强 C ' I 、 显永: 左 肾 前 方 水 平 可 见 一 巨 大 团 块 囊
图 5 病 理 学 表 现
病、 慢性 炎症 、 人类 免疫 缺 陷病 毒 和 人类疱 疹 病 毒 8
有关。
系紧密 . 手 术难 度 大 。 对外科 医生 技术 要求 傲 高 。 单
中心 型 ( 、 I ) 一 般 预 后 良好 。 手 术 完 整 切 除 后 较 少 复
2 . 2 临床 表现
1 病 历 介 绍
患 者张某 某 , 女, 4 7岁 , 因上腹部胀 痛不适 1 2 天 入院 。患 者上腹 部 胀 痛 无 明 显 规律 , 伴 后 腰 部 胀 痛, 伴食 欲 减 退 , 进食 后饱 胀 感 , 无 恶心 、 呕吐, 大小 便 正常 . 近 期体重 无 明显变 化 。查体 : 左 上腹部 可 触
腹膜后苗勒氏管源性囊肿手术切除1例报告

腹膜后苗勒氏管源性囊肿手术切除1例报告病历资料患者,男,47岁,因发现左上腹无痛性包块5个月余,于2009年3月12日入院。
患者自诉5个月余前无意中发现左上腹有包块,无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
未进行检查及治疗。
既往无外伤史、手术史,无胰腺炎等病史。
查体:T 37℃,R 20次/分,P 80次/分,BP 120/80mmHg。
一般情况好,心肺未见异常。
左侧腹部较膨隆。
腹软,在左上腹肋缘下可扪及约16cm×10cm包块,边界清,表面光滑,质软,无压痛,叩诊呈浊音。
位置固定不能推动。
患者取右侧卧位较易触及。
腹部B超:左肾受压,左肾内下方探及18.4cm×11.3cm×9.0cm囊性包块,边界清楚,其下方可见迂曲条状暗带与之相连。
提示:①左肾内下方囊性占位(左输尿管囊肿不排除);②肝胆脾胰右肾未见异常。
上腹部CT平扫:于左肾内侧及下方可见巨大囊肿,左肾受压向上移位,最大层面大小9.6cm×11.3cm,壁均匀清楚,可见钙化,其内密度均匀,其下方还可见多个小囊状影,病灶与周边器官分界清楚。
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林巴结。
上腹部CT诊断:左上腹腹膜后多发性囊性占位。
静脉肾盂造影示:双肾显影功能良好,左肾盂及中上段输尿管受压外移,导致上段输尿管轻度扩张积水。
胸正位片,心电图正常,血AFP 7.6ng/ml,CEA 2.56ng/ml;肝功、肾功正常;血淀粉酶、血常规、尿常规正常。
治疗全麻插管麻醉下左上腹经腹直肌切口剖腹探查,见左上腹腹膜后一囊性肿块,约18cm×10cm×10cm大小,呈囊性,壁厚,下端连直径约3cm的囊性管道,迂曲于腹膜后,伴左侧输尿管下行至膀胱后壁并与膀胱相连。
囊肿位于横结肠之下,腹主动左侧,左肾前内下方,降结肠及左输尿管内侧。
游离左半结肠,于囊肿外后方探及左侧输尿管,因受囊肿压迫使左输尿管上段扩张,直径约2cm。
游离左侧输尿管并保户好。
切开囊肿前壁,吸出淡黄色清亮液体约1500ml,探针探查囊肿下端与膀胱不相通,注入血染的生理盐水,观察尿管引出尿液清亮。
脾脏的正常与异常CT表现

第三节 多脾综合症
❖ 多脾综合征(polysplenia syndrome)为先天性脾脏发育异 常伴有多个内脏畸形和心血管畸形的综合征。本病较为罕见。 【诊断要点】 1.多脾:多在2个以上,大小相近,位于双侧腹部或右腹部, 脾总重量等于正常脾重量。 2.心血管畸形:如肝段下腔静脉缺如,奇静脉或半奇静脉异 常连接并扩张,肝静脉直接汇入右心房,双上腔静脉,双主 动脉弓,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单心房及心脏位置异常 等。 3.两侧肺分叶异常。 4.内脏异位:可为部分性或完全性内脏转位。 5.其他表现:如胆囊缺如,胆管闭锁等。
❖ 2)增强扫描:血肿不增强,脾实质增强形成密度差异,清晰显示血肿形态和边缘。 当血肿较大时,脾可受压、变形。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破裂: 1)CT平扫:显示脾内不规则高密度区。 2)增强扫描:血肿呈相对低密度区,与增强的脾脏实质形成对比。 4.脾破裂: 1)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和/或稍高密度区,增强扫描更为清 楚,早期血肿境界可不清晰,随着时间延长血肿呈境界清晰的椭圆形低密度区。 2)完全破裂:脾周、脾曲、腹腔内均可见不规则的血肿存在,此时脾脏轮廓不规 则,体积增大,实质内可见有撕裂裂隙贯穿脾脏,呈不规则状低密度带
❖ 脾包膜下血肿 左图.CT平扫示脾脏后方包膜下见新月状低密度区; 右图.增强扫描脾脏强化明显,低密度区不强化,边界更加清楚
❖ 脾破裂 CT平扫示近脾门处脾内有一椭圆形低密度区, 密度欠均匀
第五节 脾梗死
❖ 脾梗死(infarct of spleen)是脾内的动脉分支梗塞,形成脾脏局部组织 的缺血坏死。脾梗死后,其坏死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因瘢痕收缩,脾 边缘出现局限性凹陷,较大梗死病灶中央产生液化形成囊腔。 1.大多数脾梗死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左上腹疼痛、发热等。 2.X线平片:可见左侧膈顶抬高和胸腔积液。 3.MRI检查:对脾梗死较敏感,T1WI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 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4.B型超声:脾实质内楔形低回声区,尖端指向脾门。 【CT表现】 1.急性期: 1)CT平扫:见脾实质内三角形低密度灶,基底位于脾的外缘,尖端常指 向脾门,边界清楚或模糊。 2)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边界较平扫时更加清楚。 2.慢性期: 1)CT平扫:梗死区密度逐渐增高,脾脏因纤维组织增生和瘢痕收缩而致 边缘局部内陷。 2)增强扫描:瘢痕组织呈轻微强化的低een)。脾脏大小个体差异较 大,解剖学测量脾脏的平均长10.5cm,宽6.5cm,厚2.5cm,最大径超过 15cm者肯定增大。引起脾肿大的病因很多,主要有炎症性、淤血性、增殖性、 寄生虫感染、胶原病和浸润性病变等。
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0例报告)

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30例报告)张妲;董娜;杜昕;闻兆章【期刊名称】《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05(26)4【摘要】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脾囊肿6 例,良性肿瘤19例,恶性肿瘤5例。
结果:术前29例行腹部B超检查,2例误认为左侧肾上腺占位,而CT或MRI提示脾脏占位;行CT检查23例,定性诊断14例,疑为恶性的7例中5例术后排除;5例行MRI检查中2例疑似恶性者病理均为良性肿瘤;4 例行ECT者全部阳性显像,1例为淋巴瘤,3例是淋巴管瘤。
本组30例全部行手术治疗,除传统脾脏切除术外尚有B超引导下行脾囊肿穿刺引流术(1例)、腹腔镜下脾切除术(1例)、保留副脾的脾切除术(1例)和联合胰尾脾脏切除术(1 例),2 例恶性淋巴瘤术后另行CHOP、CHOPE等方案化疗。
结论: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对脾脏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不同类型的脾脏肿瘤可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总页数】2页(P458-459)【关键词】脾肿瘤;诊断;治疗【作者】张妲;董娜;杜昕;闻兆章【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通外科;长海医院预防保健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2【相关文献】1.64层螺旋CT诊断脾脏原发性肿瘤的临床分析(附35例报告) [J], 张淑芬2.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9例报告) [J], 冷建军;林大富;涂永久;陈战;姜丽丽3.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2例报告) [J], 李锋;王荣;王曙逢;郑见宝4.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4例报告 [J], 孙重波;张高嘉5.脾脏良性肿瘤多层螺旋CT诊断(附13例报告) [J], 曾庆勇; 黎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部表皮样囊肿1例

表皮样囊肿是较常见的皮下组织内的囊肿,属体表良性肿 瘤 [1]。多 为 先 天 性 原 因 ,由 胚 胎 期 间 埋 入 深 部 的 外 胚 层 组 织 未 发 生 退变而继续发育所致。还可能由于皮肤因外伤、摩擦而破裂时,一 些表皮组织碎屑随外力或异物穿刺植入皮下组织内继续增殖生 长后形成。这种囊肿又称为创伤性表皮样囊肿、包涵囊肿、植入性 囊肿。先天性原因生成的囊肿,常见相当胚胎发育时期颜面各突、 鳃裂或躯体正中线的胚性融合线上,如眉外缘、鼻梁、口底、颈、锁 骨、阴囊、会阴、骶尾等部位。后天性原因生成的多见于手指指肚、 手掌、足跖或手术创口等部位。表皮样囊肿的内壁为皮肤表皮的 复层鳞状上皮结构,如囊肿持续已久,体积日渐增大后,各层皮肤 的结构可均较薄弱或层次不全。内壁无真皮组织,囊肿外壁由纤 维组织构成,囊内容物为灰白色的干酪样分层角化物质,并混杂 有 脱 落 的 破 溃 细 胞 ,故 其 又 称 角 质 囊 肿 (keratin),有 时 有 胆 固 醇
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多家医院曾报道胸腹腔巨大 交通性皮样囊 1 例[2],大阴唇的表皮样囊肿,腰骶部椎管内巨大表 皮样囊肿 1 例,也见报道颅骨胆脂瘤,腰大肌内皮样囊肿,脾巨大 囊肿,左肾上腺囊性淋巴管瘤,外耳囊肿,声带囊肿,枕部巨大表 皮植入囊肿,甲状腺囊性畸胎瘤,肺内畸胎瘤,阔韧带内巨大皮样 囊肿,卵巢成熟囊性畸胎瘤,阔韧带内巨大皮样囊肿,睾丸表皮样 囊肿等,通常手术切除后才能明确病理诊断 。对于表皮样囊 肿 ,X 线是最有价值的初步诊断手段 ,典型者可见钙化 、骨化或牙齿 ;B 超可对腹腔皮样囊肿的诊断提供初步线索[3]。CT 检查诊断价值较 大,可提示囊性肿物、囊壁钙化及内含脂肪成分等囊性畸胎瘤的 影 像 学 特 征 ,帮 助 了 解 肿 瘤 与 相 邻 脏 器 、大 血 管 的 关 系 ,同 时 CT 可 提 示 有 无 恶 变 ,为 治 疗 提 供 参 考 [4]。本 例 腹 部 表 皮 样 囊 肿 亦 属 罕 见,应引起临床关注。
多层螺旋CT在脾脏病变中诊断价值

化。
描 50mm, 筒 高压 注 射 器 , 脉 注 射 6 非 离 子 造 影 剂 . 双 静 Oml
2 结 果
脾 脏 疾 病 相 对 少 见 , 内 、 有 关 脾 脏 病 变 的 C 诊 断 的 国 外 T 报 道不 多[ , 】 回顾 性 收 集 2 例 确 诊 的脾 脏 病 变 C 图 像 并 结 ] O T 合 文献 , 讨 其 C 探 T表 现 特 征 , 提 高 诊 断 水 平 。 以
的 脾 脏 疾病 的 C 资料 包括 脾 结 核 1例 , 囊肿 5例 , 转 移 瘤 7例 , 囊性 淋 巴 管瘤 1 , 血 管 瘤 3 T 脾 脾 脾 例 脾
例 , 梗 塞 3例 。均 作 C 脾 T平 扫 及 增 强检 查 。结 果 C 对脾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极 高, 病 变的大小、 T 对
主要 发 生 在 3 5岁 以 下 d J , 年 均 可 发 生 , 见 于 3 1 ~ ,L 全 多 ~ 1 月份 , 以 6 而 ~8月 份 的 夏 季 为 流 行 高 峰 。本 病 的 传 染 性 强 ,
作 者 单 位 : 龙 江 省大 庆 油 田总 医院 C 室 黑 T 邮 编 1 30 60 1 收 稿 日期 2 1 — O — 1 OO 2 6
2 4 脾 囊 肿 5 , 脏 囊 肿 是 脾 脏 组 织 的 囊 性 病 变 , T表 现 . 例 脾 C
例( ) %
裹 2 炎 琥 宁 联 合 利 巴韦 林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疗 效 比较
脾肿瘤5例报告

中华 临床 医 药 20 0 2年 第 3卷 第 l 3期 J u n l f o r a Chn s Cl i l M e iie 2 0 Vo. o iee ic n a dcn , 0 2, 13, No1 .3
・5 9・
面 ,平 均 愈 合天 数 见 表 。
坏 夕 ,只 有 个 别焦 痂 卜有 _ 的轻 度 增 生 , 愈合 天 数 较 涂 匕 . &皮
MB E 0明 延 长 , 且 晚 期 瘢 痕 增 生 明 。 临脒研 究 结果 表 明:对 早期深 I I度 烧 伤 创 面 宜 及 早 使 厂 E 0 以 保 护 创 血 ,防 止 创 面 脱 水 _ 涸 坏 死 而 加 深 。同 玎M B , 丁 时 ,M B E 0可 激 活 皮 肤 细 胞 的增 生 ,有 利 于 创 面 愈 合 ,减 少 瘢 痕 增 生 , 提 高 忠者 的生 存质 量 。 参 考 文 献
2 讨 论
有 报 道 脾 原 发 性 恶 性 肿 瘤 仅 占恶 性 肿 瘤 的 0 6 % 良 .4; 性 肿 瘤 与恶 性 肿 瘤 之 比 为 1 5 l . : 。脾 脏 肿 瘤 临 床 少 见 ,早 期 多 无 症 状 难 以 发 现 , 故 每 年 健 康 查 体 卜 2次 实 数 必 要 。 对 于非 恶性 原 发性 脾肿 瘤 以手术 切 除脾 脏 均可 治 愈 。 对 脾 脏 血 管 瘤 早期 可 以用 导 管 栓 塞 法 治 疗 。 但 也 有 学 者 认 为脾 血 管瘤 可 出 现 自发 性 破 裂 出血 ,主 张 手 术 切 除好 。 对 原 发 性 脾 恶 性 肿 瘤 主 要 为 脾 非 何 杰 金 氏淋 巴 瘤 和 脾 血 管 肉瘤 、 恶 性 淋 巴瘤 , 多 见 于 中 老 年 人 , 一般 生 长 速 度 快 ,可 在短 时 间 内播散 到 肝 脏和 颈 部 淋 巴 结 ,预 后较 差 。 多 在 治 疗 后 3 6个 月 死 亡 , 很 少 生 存 1年 以 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