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治疗难点分析和总结评估

胫腓骨骨折治疗难点分析和总结评估
胫腓骨骨折治疗难点分析和总结评估

2010年胫腓骨骨折中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诊疗方案

一、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对线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局部无压痛、叩痛,伤肢无明显短缩,骨折成角小于5°,膝关节屈伸功能受限在15°内,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在5°以内。

2.好转:对线对位尚可,骨折线模糊,伤肢短缩小于2cm,成角小于15°,膝关节活动受限在30~45°以内,踝关节屈"伸受限有10~15°以内。

3.未愈:骨折对位对线差或不愈合,患肢短缩3cm以上,膝关节活动受限在450以上,踝关节伸屈活动受限在15°以上,伤肢不能负重者。

二、疗效分析

本年度共收治胫腓骨骨折患者共56例,西医骨折分型:1、横断骨折7例;2、斜形骨折加螺旋形30例;3、粉碎型骨折19例。中医以三期辨证治疗为基础: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治疗方案:1.手法复位2.外固定(1)石膏固定;(2)夹板固定。3.

中医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血瘀气滞证,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方药:活血止痛汤加减。中成药:伤科接骨片等。瘀血凝滞证,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方药:接骨紫金丹加减。中成药:麝香接骨丹等。肝肾不足证,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方药:八珍汤等加减。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等。4.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5.手术疗法,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三、难点分析

1、传统的跟骨牵引加小夹板固定的方法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如关节僵硬、萎缩,骨折端缺乏稳定性,容易再移位,对于粉碎性骨折,难以达到满意复位,同时给护理造成一定难度。

2、多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治疗中后期容易发生皮肤坏死。

3、下肢长期卧床,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小腿筋膜间室综合症。

4、开放性骨折容易导致伤口感染、骨髓炎等。

四、优化诊疗方案

1、对于中医治疗的卧床时间问题,我科在治疗过程中对原有的治疗方案加以改进,逐步牵引复位后采用塑形石膏夹板固定,起到更好的固定作用,此方法更符合力学稳定性要求,因此可以明显地缩短牵引的时间,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在护理方面,除加强基础护理外,进一步强化给药护理、临证护理以及健康指导,指导患者进行合理有效的、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总之在原诊疗方案的基础上加以优化、改进。卧床时间明显减少。

2、胫腓骨骨折好发于中、下1/3部位,皮肤、软组织覆盖问题

常导致骨外露,我科采取入科后消肿止痛、中药内服、外敷,待皮肤软组织恢复良好后(约3-7天)给予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

3、对于下肢深静脉栓塞、小腿筋膜间室综合症我科主要以预防为主,入科后予以中药活血化瘀口服,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4、对于伤口感染,皮肤坏死的患者,我采取中药消毒洗剂经灭菌外洗后放置纱布引流,每天3次,此方法仍处于初步验证阶段,药物制取与使用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2011年胫腓骨骨折中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诊疗方案

一、疗效评价标准

1.治愈:对线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局部无压痛、叩痛,伤肢无明显短缩,骨折成角小于5°,膝关节屈伸功能受限在15°内,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在5°以内。

2.好转:对线对位尚可,骨折线模糊,伤肢短缩小于2cm,成角小于15°,膝关节活动受限在30~45°以内,踝关节屈"伸受限有10~15°以内。

3.未愈:骨折对位对线差或不愈合,患肢短缩3cm以上,膝关节活动受限在450以上,踝关节伸屈活动受限在15°以上,伤肢不能负重者。

二、疗效分析

本年度共收治胫腓骨骨折患者共72例,西医骨折分型:1、横断骨折10例;2、斜形骨折加螺旋形37例;3、粉碎型骨折25例。中医以三期辨证治疗为基础:1、血瘀气滞证:伤后2周以内。外伤后经络受损,血溢脉外,瘀于皮下筋膜阻塞气血、气滞血瘀。局部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仍有瘀凝气滞,肿痛尚未尽除,断骨已正,骨折未愈,伤处疼痛拒按则加剧,功能活动障碍。舌红或有瘀点,苔白,脉弦。3、肝肾不足证:骨折4周以上。断骨未坚,筋脉疲软,可出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红苔薄,脉细数。治疗方案:1.手法复位2.外固定(1)石膏固定;(2)夹板固定。3.

中医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血瘀气滞证,治法: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方药:活血止痛汤加减。中成药:伤科接骨片等。瘀血凝滞证,治法:和营生新,接骨续筋。方药:接骨紫金丹加减。中成药:麝香接骨丹等。肝肾不足证,治法:补益肝肾、强壮筋骨。方药:八珍汤等加减。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等。4.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5.手术疗法,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三、难点分析

1、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手段较多,但早期采用的AO分型方法缺乏一个明确的概念,而且采用的分型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临床诊疗方案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

2、胫腓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的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中下1/3骨折愈合时间相对较长。

3、对于波及关节面的胫腓骨骨折大多数以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主,中医治疗方法效果有限。

四、优化诊疗方案

1、通过一年余的诊疗方案的实施,根据临床操作的实际需要我们将胫腓骨骨折的分型修改为稳定型(包括短斜形骨折、横行骨折)和不稳定型(有蝶形骨块的骨折、长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对于指导治疗起到更好的作用,同时又简化了分型方案,便于个临床医师掌握使用。

2、我院对于胫腓骨骨不连的治疗采取了镶嵌式外固定支架加压并植骨、局部注射金葡素的手段治疗,通过随访均使骨折愈合,但所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与护理

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与护理 江西省泰和县人民医院(343700)刘桂芬 胫腓骨骨折临床上很常见,胫骨中下段发生骨折后,因局部供血不足,易发生延迟愈合不愈合。胫骨前内侧面仅有皮肤覆盖,一旦损伤,皮肤常同时破溃,造成开放性骨折,如处理不当,可合并感染,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1 临床资料 本组137例中,新鲜闭合骨折78例,约占57%,开放性32例,约占23%,陈旧性骨折27例占20%。其中男性96例,女性41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78岁。 表1 137例胫腓骨表2 137例胫腓骨骨折 骨折部位例数及百分比形状分类例数及百分比

2 治疗方法 2.1 新鲜闭合性骨折 2.1.1 稳定性骨折6例(如横断型、锯龄型)。无移位的单纯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有移位的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加纸压垫固定。 2.1.2 不稳定性骨折72例(如斜型、螺旋型、粉碎型或多段骨折)。先行跟骨牵引,手法整复小夹板加纸垫固定,或在骨折上、下端各穿一根骨园针,利用夹板固定牵引(穿针夹板)夹板可制止骨折成角及侧方移位,牵引可防止肢体缩短。 2.2 开放性骨折 2.2.1 新鲜骨折19例。着重早期伤口清创处理,使开放性骨折复为闭合性骨折,并行骨折整复跟骨牵引,维持骨折对位,待伤口愈合后再用小夹板固定。 2.2.2 开放性感染性骨折13例,大多是经外院早期清创处理不当或软组织挫伤严重转入我院,对这类病人采用跟骨牵引维持骨折对位,根据病人及伤口情况,辩证治疗,骨服中药,外用中药换药,均获得满意效果。 2.3 陈旧性骨折

2.3.1 骨折畸形愈合3例,骨折在3个月以内经照片显示骨痂不坚固者,在麻醉下行闭合折骨术,然后按新鲜骨折处理。其中2例因骨痂坚固,畸型严重,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 2.3.2 延迟愈合与不愈合24例,其中5例因在外院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后,7例行石膏固定后骨折不愈合而转入我院,均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内服中药(九节菜、仙灵接骨丸)等,结合中药离子导入或电磁骨折治疗仪治疗后,骨折均愈合。 3 临床护理 3.1 小夹板固定后的护理 3.1.1 抬高伤肢,以利肢体肿胀消退,用软枕垫高。 3.1.2 密切观察伤肢的血液循环情况,特别是固定后1~4天内更应该注意肢端动脉的搏动,以及温度、颜色、感觉、肿胀程度,足趾主动活动等。若发现有血液循环障碍,必须及时将结扎带放松,同时通知医师,防止发生肢体坏疸。 3.1.3 及时调整结扎带松紧,一般在复位固定后4~5天内,内创伤后炎症反应及小夹板固定部位的浅静脉受压,回流受阻,致伤肢逐渐肿胀,故每天应将结扎带适当放松,保持1cm左右的活动度,待肿胀开始消退时,则逐日捆紧些,防止骨折移位。 3.1.4 及时指导伤员进行功能锻炼,促使骨折迅速愈合。 3.1.5 经常检查纸压放置的位置、大小、硬度、形状是否正确,夹板有无因潮湿、冷热而变形。 3.1.6 注意患肢及皮肤的护理,夹板边缘可用手指伸入轻轻按摩,以免形成压疮。同时要注意做好卧床病人的全身皮肤的护理。

老年人常见四肢骨折的防治及康复

老年人常见四肢骨折的防治及康复 佛山市中医院骨八科郑宝林主治中医师 一、认识骨折 1、骨折:骨或骨小梁的连续性中断。 ?⑴早期X光片显示骨折——骨折诊断明确; ?⑵早期X光片未显示骨折——骨折待排除。 2、骨折的病因: ?⑴主因:外部暴力及肌肉收缩力; ?⑵诱因:①全身及局部疾病:脆骨症、骨质疏松、骨髓炎、骨肿瘤等(病理性骨折);②积劳性劳损:如长途行走致第2、3跖骨骨折;胫骨或腓骨下1/3骨折(疲劳性骨折)。3、骨折的自我发现 ?⑴功能障碍:上肢骨折:不敢提东西;下肢骨折:不能站立或行走。 ?⑵轴冲痛:在远离受伤部位叩击:伤处疼痛,则骨折可能性极大。 4、骨折的治疗原则 ?⑴复位:重建骨的支架作用——接骨(闭合复位;切开复位)。 ?⑵固定:将骨折维持在复位后的位置(内固定;外固定)。 ?⑶功能锻炼: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情况下,尽快恢复肌肉、关节囊的收缩活动(有益运动; 有害运动) 二、老年人常见四肢骨折 1、肩部骨折:肱骨近端骨折 ⑴解剖特点:肩关节组成部分;活动范围大;关节不稳;肩袖。 ⑵治疗(治疗不当会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 ?①复位固定: ?中医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疗效好; ?切开复位内固定—宜慎用。 ?②药物治疗: ?早期:活血祛瘀(骨八方); ?中后期:接筋续骨、舒筋通络(四物汤、骨六方)。 ?③康复锻炼:早期;中期;后期 ⑶预后: ?①后遗不同程度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②后遗肩关节周围炎。 2、腕部骨折:桡骨下端骨折 ?⑴解剖特点:骨性腱沟;伸屈肌腱;腕管; ?⑵治疗(治疗不当严重影响腕关节伸屈、前臂旋转活动) ?①复位: ?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疗效好; ?切开复位内固定(或支架外固定)—骨折不稳定时采用,宜慎用。 ?②药物治疗: ?早期:活血祛瘀(骨八方); ?中后期:接筋续骨、舒筋通络(四物汤、骨六方)。

胫腓骨骨折康复训练方法

胫腓骨骨折康复训练方法 骨折是很常见的问题,产生骨折的原因较多,一般都是运动不当造成,自身有骨折后,不能随意的动骨折地方,这样对身体会有影响的,而且自身有骨折后,需要及时的进行治疗,否则骨骼错位,会诱发多种问题,那胫腓骨骨折是很多人不陌生的,对胫腓骨骨折康复训练方法都有什么呢? 胫腓骨骨折康复训练方法: 一.增加踝关节活动度训练坐立,伸直膝关节,作如下练习:踝关节背伸牵拉向后牵拉脚到极限并坚持15秒钟,复原,重复10次.踝关节跖屈牵拉向前牵拉脚到极限并坚持15秒钟,复原,重 复10次.踝关节内翻牵拉向内牵拉脚到极限并坚持15秒钟,复原,重复10次.踝关节外翻牵拉向外牵拉脚到极限并坚持15秒钟, 复原,重复10次.坐在椅子或床沿,膝关节屈曲作如下运动:“写字练习”用脚砪趾当做铅笔写字. 二.等长力量训练踝关节外翻等长力量训练坐姿,患足外侧

抵住桌腿,墙面或门板,向外侧用力使肌肉收缩并坚持15秒钟,复原,放松10秒钟,重复5-10次.踝关节内翻等长力量训练坐姿,患足内侧抵住桌腿,墙面或门板,向内侧用力使肌肉收缩并坚持15秒钟,复原,放松10秒钟,重复5-10次. 三.抗阻力力量训练每个运动均需要使用橡皮筋如TheraBand,如果没有橡皮筋,使用毛巾自行手工加阻力也可以.踝关节背伸抗阻力力量训练伸直膝关节,运动踝关节使脚面向后抵抗橡皮筋的阻力并坚持15秒钟,复原,重复10次. 在对胫腓骨骨折康复训练方法认识后,进行胫腓骨骨折康复的时候,都是可以按照以上方式进行,不过对胫腓骨骨折康复训练过程中,饮食上也要合理,这个时候对一些复杂食物,都是不可以选择的,否则对疾病治疗没有任何帮助。

骨折的家庭康复治疗

骨折的家庭康复治疗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 突然的意外事故,使外部力量作用于骨骼,使骨质的正常结构发生破坏,称为外伤性骨折。骨折后,使骨骼的支撑、固定、保护软组织的作用丧失或部分丧失,进而影响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本章不包括因某些疾病所造成的病理性骨折。 一、骨折的临床表现 外伤性骨折的主要原因是外伤(暴力)。又可分为直接、传达、牵拉和积累四种外伤作用力。枪弹伤、弹片伤、挤压伤、撞击伤等原因为直接外伤;当人跌倒时伸手触地引起的手腕、上肢各部位的骨折及摔倒所致的股骨胫骨折,就是一种传达外伤性骨折;急剧而不协调的肌肉收缩或韧带的突然紧张所引起的髌骨、尺骨鹰嘴、胫骨结节、肱骨大结节、第五跖骨基底及韧带附着点的撕脱骨折等,属牵拉外伤性骨折;长途行走,连续跑步,偶尔可引起第二跖骨颈或腓骨下端骨折,操纵机器连续震动过久引起的尺骨下端骨折,不习惯的持续过度负重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或股骨颈骨折,是由于多次或长期积累性外伤所造成(亦称疲劳性骨折)。 根据外伤史、局部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活动受限及X线检查,诊断并不困难。 二、骨折的家庭康复 骨折后必须要在医院,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整复、固定和治疗。在医院进行处理或基本康复后,根据医生的医嘱,大部分时间要在家庭中疗养、康复、巩固疗效,直至彻底痊愈。 (一)骨折康复的基本原则 1.接送病人 动作要轻,注意患肢始终保持功能位(据医生嘱咐)。由于患肢失去控制能力,要防止因肢体重力而造成骨折断端再移位。例如,上肢骨折采取悬吊式掌心向内固定,腰椎骨折平躺在硬板床上等。 2.抬高患肢

骨折后,由于局部肿胀和固定的限制,可影响患肢的血液循环。家中疗养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要使患肢保持相对高位,以利于血液回流。 3.调整布带 固定初期(4天内),由于复位的继发性损伤及固定的压力,血液回流受阻,肿胀可能有加重趋势,可每天将缠绕的布带放松一点。4天后肿胀逐渐消退,固定夹板或石膏内压力日渐下降,布带会变松,应每日紧缩一点。两周后肿胀消退到相对稳定程度,布带松紧调整时间可适当长一些。 4.适度活动 掌握尽早活动的原则。骨折的初期,要注意断端两侧关节的适度活动。治疗中期,视骨折愈合的进度,可逐渐加大周围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幅度及强度,以减少关节的强直和防止肌肉萎缩的机会,但要强调活动以不影响骨折部位的固定为准则。治疗后期,断端愈合较牢固,可加大活动量,有意负重,刺激骨折愈合进度,加速损伤处骨与软组织的修复过程,为患肢功能的早日恢复创造条件。5.定期复查 有特殊情况,如意外再伤、疼痛加剧、表皮溃烂、肢端循环不良等,要及时到医院复查。一般情况下,2周后复查一次,用X线观察骨折断端的对位是否有变化,45天以后可复查骨痂已开始形成的情况。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确定复查日期。如行夹板、石膏外固定或钢板、髓内针内固定,要遵照医嘱复查或确定解除固定的时间。 (二)功能康复锻炼 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骨折部位及患肢的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所以,从骨折的整复治疗开始到彻底痊愈的全部过程,就应该注意患肢的功能锻炼,这是骨折后在医院或在家庭中康复的重点。不过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方式。 1、功能锻炼的步骤 (1)第一阶段(外伤性炎症恢复期),骨折后1~2周。 其特点是:局部疼痛,肢体肿胀,骨折端不稳定,活动受限。 练功的目的:促进肿胀消退,增加血液回流,防止肌肉萎缩,预防关节粘连,强直。 练功的形式:肌肉收缩锻炼。

胫腓骨骨折治疗总结及优化方案(好)

胫腓骨骨折治疗总结及优化方案 本科治疗胫腓骨骨折63例,其中闭合性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跟骨骨牵引术治疗胫腓骨骨折38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9例,外固定支架治疗6例,均治愈,治愈率达100%。我科治疗胫腓骨骨折取得很好疗效。现将经验总结如下并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骨折与西医比较有如下特点: 1、固定方法:中医手法复位外固定:优点创伤轻微,功能恢复快,骨折愈合快,外观满意,但手法操作要求较高(手法娴熟,少数须X光操作),部分骨折对位难以达到解剖对位,骨折对位后相对欠稳定。西医切开复位内固定:优点是可使手法复位不能复位的骨折达到解剖复位,有效的固定可使病人提前下床活动,减少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还能方便护理,减少并发症。缺点是切开复位时分离软组织和骨膜,减少骨折部的血液供应,甚则引起骨折迟延愈合或不愈合;同时增加局部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减少局部抵抗力,如无菌操作不严,易于发生感染,导致化脓性骨髓炎;还有切开复位所用的内固定器材如选择不当,术中可能发生困难或影响固定效果,质量不佳时,可因氧化和电解作用,发生无菌性炎症,使骨折迟延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器材拔除,大多需要再一次手术。 2、局部与全身治疗兼顾:骨折以后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内在变化,局部受伤不能只从局部着手,我们采用了一整套包括局部的包扎固定、手法按摩、被动活动、自动运动、红外线照射、外敷膏药、内服接骨丹等综合疗法,能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二分之一,整个疗程缩短三分之二。 3、 固定与运动的统一:骨折后长期连续固定,势必引起关节僵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动静结合是在运动的基础上固定,避免了以

上并发症。 4、整复、固定和功能恢复同时并进:促进骨折愈合、保持关节功能,避免了肌肉粘连 、感染造成骨髓炎,减少手术瘢痕等。 5、在用药上,要内服与外敷相结合。中医治疗骨折主张全身用活血化瘀、强筋壮骨的药,除内服药物外,局部采用中药外敷熏洗;西医主张内服抗生素、维生素、镇痛剂等,很少用外敷药。骨折复位固定器疗法采用内服与外敷中西药,以减少伤员的疼痛、出血、感染,促进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骨折复位固定器的应用使肢体大部分裸露,为外敷药物与观察伤口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可以对骨折局部或全身用中药或西药,以缩短骨愈合与功能恢复期。 总之,中医治疗骨折以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功能锻炼作为治疗的综合措施,其中以手法为骨折治疗的首要。我院正骨手法娴熟,使80%以上的骨折达到满意复位。配合小夹板固定,达到动静结合、中药内服外敷促进骨折愈合,使肢体功能恢复快,不留后患,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完美疗法。 治疗方法的选择: 骨伤科的治疗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十六个字 :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胫腓骨骨折的治疗原则除上述十六字之外 ,尤应注重恢复小腿的功能和长度。胫腓骨骨折的治疗方法很多,各有所长,但医疗单位设备条件不同,患者的经济能力也有大小。手术复位+内固定术,对位良好,固定牢靠,但对人体的破坏也大,费用也较高;且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单纯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往往达不到治疗的目的。我科采用闭合性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跟骨骨牵引术,治疗了大量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对于开放性骨折或者难于复位者及并发神经、血管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者,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 练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1)术后第3天。开始趾关节活动。各脚趾轻微活动,会有一些不灵便和神经麻的感觉。每天3-4次,每次50下。(2)术后第5天。开始踝关节活动。脚背用力往后拉,为今后下蹲练习打基础,参照健康的脚的角度,一般80-90度就可以了。每天3-4次,每次100下,要用力。(3)术后第7天。开始膝关节活动。这个是一个比较艰巨的锻炼,非常必要、无法偷懒、耗时长、有时候练起来还有点吃亏。一开始会碰到膝盖弯曲时听到里面的筋咔咔直响,很不顺趟。膝盖弯曲,从180度—90度是第一个阶段,从90度—45度是第二个阶段,从180度—45度是第三个阶段,从45度—15度左右是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每天4-6次,每次10下,正常情况下10天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4)术后第10天。开始抬腿练习。练习大腿和小腿的力量恢复,特别是大腿的力量恢复,很重要,避免大腿肌肉萎缩。(5)术后第12天。开始组合练习——抬腿、屈膝(第一阶段)、弯脚背、动脚趾。每天至少4-6次,每次20-50下。特别的,屈膝练习要忍住酸胀的疼痛用力下压,弯脚背也是要忍住酸麻硬的障碍,但也要注意,只能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不可强来。 (6)术后第20天。屈膝(第二阶段)练习。这个阶段有时会遭受到医生给你施加的外力,因为90度是个坎,有些人难以突破(俺就是),医生乘我不注意突然一用力,把我压的哇哇直

叫,但后来,我就这样突破这一关了。同时趾踝和大腿组合练习继续。 (7)术后第28天。屈膝(第三阶段)练习。这个其实是对前面练习的整理和巩固提高。 (8)术后第30天。健腿下地练习力量。这个有早有晚,因人而异。但是下地之前一定要适应2天,因为长期卧床,健康的腿突然下地也会感觉力量不足,膝盖打弯,往地下只跪的,搞不好还会伤及伤腿。 (9)术后第32天。伤腿血液循环训练。就是人还在床上,但让伤腿开始垂立,不着地,不承力。伤腿会明显变色,先变红,再变黑,再变成紫红发花,脚也开始肿,有胀的感觉。把脚倒立或是平放,会很快恢复。 (10)术后第35天。单脚落地+架双拐。这个也是一个练习的巩固,对健腿力量练习的巩固,对伤腿血液循环的巩固,同时也开始练习操作拐杖。 (11)术后第45天。伤腿(脚板)尝试轻轻触地,但不承力。脚掌会有轻微胀的感觉。 (12)术后第49天。练习正坐。双腿平放,伤腿从不加力点地到自然放置。期间伤腿会肿,会变颜色,小腿会发硬,大腿会酸,这都很正常,有个过程。

骨折的康复治疗可分为骨折愈合期和骨折恢复期两个阶段

骨折的康复治疗可分为骨折愈合期和骨折恢复期两个阶段。 一、骨折愈合期早期治疗的目标主要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 增强全身抵抗力,防止全身并发症发生。 1.主动运动:是消除水肿的最有效、最可行和花费最少的方法。主动运动有助于静脉和淋巴回流。伤肢近端和远端被固定关节的各个运动轴位上的主动运动。必要时给予助力。 上肢应注意肩关节外展、外旋与手掌指关节屈伸运动;下肢应注意踝关节背屈运动,老年患者更应防止肩关节粘连和僵硬发生。骨折固定部位进行肌肉有节奏的等长收缩练习,以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并使骨折端挤压而有利于骨折愈合。 关节面骨折常遗留严重的关节功能障碍,为减轻障碍程度,在固定2~3周后,如有可能应每日短时取下外固定装置,在保护下进行受损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并逐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运动后继续维持固定。这样可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利用相应关节面的研磨塑形并减 少关节内的粘连。 随着骨科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关节面骨折后康复方法也有了发展。术后立即做持续被动运动 (CPM)被认为是一项非常有必要的康复治疗。 对健肢与躯干应尽可能维持其正常活动,可能时应尽早起床。必须卧床的患者,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应每日做床上保健操,以改善全身情况,防止褥疮、呼吸系统疾患等并发症。2.患肢抬高:有助于肿胀消退,为了有效抬高肢体,肢体的远端必须高于近端,近端要高 于心脏平面。 3.其他物理因子治疗:温热疗法、超短波疗法或低频频电或超声波治疗:可减少瘫痕巧粘连。磁疗可使成骨再生区代谢过程加强。温热疗法:传导热疗(如蜡疗、中药敷)、辐射热 疗(如红外线、光浴)均可应用。 对软组织较薄部位的骨折(如手、足部骨折)更适合用低频磁场治疗,而深部骨折适用于超短波治疗。此法可在石膏外进行,但有金属板内固定时禁用。 二、骨折恢复期主要是消除残存肿胀、软化和牵伸纤维组织,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 重新训练肌肉的协调性和灵巧性,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1.恢复关节活动范围 a.主动运动:受累关节进行各运动轴万向的主动运动,轻柔牵伸挛缩、粘连的组织。运动时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幅度逐渐增大。每个动作重复多遍,每日数次。b.助力运动与被动运动:刚去除外固定的患者可先采用主动助力运动,以后随着关节活动范围的增加而相应减少助力。对组织挛缩、粘连严重者可使用被动运动,如手法被动运动和关节持续被动牵引等,但被动运动方向和范围应符合解剖及生理功能。动作应平稳、缓和、有节奏,以不引起明显疼痛及肌肉痉挛为宜。辅以一些其他物理因子的治疗,如局部紫外线照射,可促进钙质沉积与镇痛,红外线、蜡疗可作为手法治疗前的辅助治疗,可促迸血液循环柔软纤维瘫痕组织。音频电、超声波疗法可软化瘫痕、松解粘连。 关节松动术:对僵硬的关节,可配合热疗进行手法松动。 2.恢复肌力:逐步增加肌肉训练强度,以肌肉的适度疲劳为度。开始可采用水疗、按摩、低频脉冲电刺激、被动运动等,然后以主动运动为主,亦可进行助力运动,再进行抗阻练习。 关节活动应以等长收缩练习为主,以免加重关节损伤性反应。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1)术后第3天。开始趾关节活动、各脚趾轻微活动,会有一些不灵便与神经麻得感觉、每天3-4次,每次50下、?(2)术后第5天。开始踝关节活动。脚背用力往后拉,为今后下蹲练习打基础,参照健康得脚得角度,一般80-90度就可以了。每天3—4次,每次100下,要用力。 ? (3)术后第7天、开始膝关节活动、这个就是一个比较艰巨得锻炼,非常必要、无法偷懒、耗时长、有时候练起来还有点吃亏。一开始会碰到膝盖弯曲时听到里面得筋咔咔直响,很不顺趟。膝盖弯曲,从180度—90度就是第一个阶段,从90度—45度就是第二个阶段,从180度—45度就是第三个阶段,从45度—15度左右就是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每天4—6次,每次10下,正常情况下10天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4)术后第10天、开始抬腿练习。练习大腿与小腿得力量恢复,特别就是大腿得力量恢复,很重要,避免大腿肌肉萎缩。?(5)术后第12天。开始组合练习——抬腿、屈膝(第一阶段)、弯脚背、动脚趾。每天至少4—6次,每次20-50下。特别得,屈膝练习要忍住酸胀得疼痛用力下压,弯脚背也就是要忍住酸麻硬得障碍,但也要注意,只能在自己可以接受得范围之内,不可强来。 (6)术后第20天、屈膝(第二阶段)练习。这个阶段有时会遭受到医生给您施加得外力,因为90度就是个坎,有

些人难以突破(俺就就是),医生乘我不注意突然一用力,把 我压得哇哇直叫,但后来,我就这样突破这一关了、同时趾踝与大腿组合练习继续。 (7)术后第28天、屈膝(第三阶段)练习、这个其实就是对前面练习得整理与巩固提高。? (8)术后第30天。健腿下地练习力量、这个有早有晚,因人而异。但就是下地之前一定要适应2天,因为长期卧床,健康得腿突然下地也会感觉力量不足,膝盖打弯,往地下只跪得,搞不好还会伤及伤腿。 (9)术后第32天。伤腿血液循环训练。就就是人还在床上,但让伤腿开始垂立,不着地,不承力、伤腿会明显变色,先变红,再变黑,再变成紫红发花,脚也开始肿,有胀得感觉。把脚倒立或就是平放,会很快恢复、 (10)术后第35天。单脚落地+架双拐、这个也就是一个练习得巩固,对健腿力量练习得巩固,对伤腿血液循环 得巩固,同时也开始练习操作拐杖。 (11)术后第45天。伤腿(脚板)尝试轻轻触地,但不承力。脚掌会有轻微胀得感觉。 (12)术后第49天。练习正坐。双腿平放,伤腿从不加力点地到自然放置。期间伤腿会肿,会变颜色,小腿会发硬,大腿会酸,这都很正常,有个过程。 (13)术后第53天。练习双脚落地+架双拐,但伤腿

四肢骨折后的功能评定与康复治疗

1 概述 1.1 骨折的定义 骨折(Fracture)是指骨或骨小梁的完整性和 连续性发生中断。 1.2 骨折的分类 1.2.1 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 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1.2.2 根据导致骨折的原因,可分为外伤性骨折、 疲劳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1.2.3 根据骨折的稳定性,可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 稳定性骨折。 1.2.4 根据骨折的程度,可分为不完全骨折(裂纹 骨折、青枝骨折)和完全骨折(横骨折、斜骨折、 螺旋骨折、粉碎骨折、嵌插骨折、压缩骨折、凹陷 骨折、骨骺分离)。 1.3 骨折的愈合 骨折愈合过程是通过血肿诱导,纤维血管性肉 芽组织机化,软、硬骨痂形成乃至重建,以恢复骨 的连续性及结构。 一般将骨折的愈合分为四期,即肉芽修复期、 原始骨痂期、成熟骨板期和塑型期。其愈合过程, 各期之间是相互交织演变的。 1.4 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的整复、固定和功能训练是骨折治疗的三 大原则,也是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 骨折的整复(复位)在临床上分为解剖复位和 功能复位,其复位方法分为手法复位(闭合复位) 和切开复位两种。 骨折的固定分为外固定和内固定。常用的外固 定方法主要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架、持续牵 四肢骨折后的功能评定与康复治疗 Functional Evalu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Fractures in Extremities 引和外固定器等。内固定主要用于切开复位后,采 用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和加 压钢板等将骨折段于解剖复位处予以固定之。 功能训练是骨折后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应鼓 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训练,以促进骨折愈合,防止 或减少后遗症、并发症的发生。 1.5 康复目的 康复目的是采取积极措施,以消除创伤及长期 固定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地促进骨折愈合和 功能恢复。 2 康复评定 2.1 骨折的诊断 2.1.1 症状:骨折发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局 部肿胀、瘀斑、畸形(成角、旋转、重迭等),肢 体活动障碍。 2.1.2 体征:局部压痛和叩击痛,异常活动及骨擦 音。若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时,往往出现运动功能障 碍或感觉功能障碍。 2.1.3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确定骨折部位、程 度及骨折类型的常规检查。 2.2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方可拆除外固定,进 行功能训练,逐渐恢复患肢功能。判断骨折临床愈 合的标准是:(1)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3)X线片显示骨折处有 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己模糊不清;(4)拆除外固 定后,在上肢若能向前平举l kg重物持续达1分 钟;在下肢若不扶拐,能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 并多于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临床愈杜宝琮,男,教授、主任 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 康复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辽宁分会物 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名誉 主任委员、国际物理与 康复医学会国家学会会 员、中国超声医学与工 程学会理事。 杜宝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阳,110001) DU Bao-cong

浅谈骨折康复治疗

骨折康复的开始时间应尽可能的早。一般是骨折得到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 而具体的骨折复位固定是指: ①石膏固定已经干了; ②牵引已经安装好; ③已经施行了内固定术; ④病情稳定者。 凡是未固定的肢体和关节都要每天定时、定量的进行主动充分的活动,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 康复医疗介入的原则: ①康复功能训练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贯穿于骨折愈合的始终。 ②功能训练内容应因人,因骨折治疗过程不同而不同. 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也由弱到强。 ④活动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感到疼痛为度。 ⑤活动应以恢复肢体有生具来的生理功能为中心。如上肢应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应围绕恢复负重行走能力进行训练。 ⑥注意功能训练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 ⑦进入骨折恢复期要针对有障碍的关节进行运动,不能用邻近的关节替代。要首先恢复关节运动的范围、幅度及关节活动时的顺利程度,达到关节活动无障碍。 ⑧要进一步恢复关节运动的质量和准确性。以主动运动为主,被动运动和助力运动为辅. ⑨期间如有理疗配合,应在理疗后进行功能训练。 康复训练如何做? 一般分为三期进行: (1) 功能锻炼早期:伤后1-2周内,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此期功能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肿胀和稳定骨折。功能训练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做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基础上,患肢肌肉做有节律的静力收缩和放松。既我们常说的用力绷紧和放松,来预防肌肉的萎缩或粘连。 (2) 功能锻炼的中期: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伤肢肿胀逐渐消失,疼痛缓解,骨折断端出现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处稳定。此期除继续进行伤肢的肌肉收缩训练外,可在医护人员和健肢的帮助指导下,逐渐恢复骨折的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的功能活动和骨折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减少功能障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同时,应配合理疗方法达到消肿、止痛,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 (3)功能锻炼的后期:也就是达到临床愈合或已经去除外固定,骨性骨痂已形成,X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多数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功能萎缩等功能障碍。因此,此期康复的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加强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使各关节功能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正常力量,注意全身功能训练的协调性以及步态训练。同时结合训练目的和病情变化配合理疗方法。

骨折康复治疗

骨折康复治疗一般分两期进行: 1、第—期,即愈合期。此期以运动疗法为主。方法和步骤如下: 伤肢远、近端天被固定的关节应做各力向主动运动; 在固定启骨折端复位基本稳定。无明显疼痛时,即可开始节奏的肌肉等庆练习; 当骨折累从关节面时、于固定2-3周后,即可取取下外固定物,做受累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运动后,再固定;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起床活动。此外处可进行理疗,常用光疗、电疗、透热疗法、超声波等治疗。 2、第二期,即恢复期,自外固定物去除开始。康复的主要目的为争取关节活动度与肌力最充分和最迅速地恢复,并要求恢复日常生活功能。 常用方法:(1)运动疗法:关节活动,主、被动活动相结合,配合牵引等打法,使关节功能下n恢复。助肌力练习,通过按摩,被动及主动活动使肌力逐渐恢复。同时肌力练习应与关节活动结合起来。作业疗法:当关节活动及肌力有所恢复时。应尽早进行实用技能练习16R穿衣、吃饭、上下楼梯等。 (2)物理疗法:主要目的是促进局部IhL循环、松解粘连、软化原痕。常用方法有:蜡 疗、小药熏进等温热什法,光疗法;医疗法;超声波等。(责任编辑:叉叉)?骨折的定义:是指骨或软骨的完整性破坏和连续性部分或完全中断。骨骺发生分离也属骨折 ?骨折处理的最终目标:良好的愈合并保持或恢复身体正常的机能状态 ?骨折治疗原则: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 ?临床表现: ?骨折处疼痛、肿胀、出血、功能障碍; ?全身可有发热或休克 ?体征:骨折部位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等 ?X线检查:明确骨折部位、骨折的类型、是否涉及附近关节、以及是否伴有关节脱位的情况,有助于指导骨折的复位、判断骨折处的固定情况和骨折端的愈合情况? ?骨折的愈合过程: ?第一阶段(外伤性炎症恢复期):约需2~3周或更长的时间。临床特点是骨折部位疼痛、肢体肿胀、骨折断端部不稳定。 ?第二阶段(骨痂形成期):约需3~4周。临床特点:局部疼痛消失、肿胀消退、软组织损伤已修复、骨折断段渐稳定。

胫腓骨骨折治疗方法与内固定方法选择分析

胫腓骨骨折治疗方法与内固定方法选择分析 目的剖析胫腓骨骨折的治疗及内固定方法。方法按照电脑随机盲法,分组76例胫腓骨骨折病例:分成研究与对照两组,各38例。研究组采取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对照组采取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为78.95%。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对照组为23.68%。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法合理用于胫腓骨骨折中,有助于骨折创口的快速愈合,十分安全可靠。 标签: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闭合复位;胫腓骨骨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我院接收的胫腓骨骨折病例,共计76例。采用电脑随机盲法,等分76例患者:将之分成研究与对照两组。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为22~58岁,平均(38.1±6.4)岁;病程为1~12 h,平均(4.7± 2.1)h;暴力击打致伤者7例;高处坠落致伤者9例;车祸伤者22例;右侧胫腓骨骨折者16例;左侧胫腓骨骨折者22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21~59岁,平均(38.3±6.5)岁;病程为1~11 h,平均(4.6±2.2)h;暴力击打致伤者9例;高处坠落致伤者10例;车祸伤者19例;右侧胫腓骨骨折者15例;左侧胫腓骨骨折者23例。两组受伤原因与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1] ①陈旧性骨折者;②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③有原发性心血管疾病者;④合并肝、肾等脏器疾病者;⑤病历资料不全者;⑥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方法对照组选取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研究组选取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具体如下。 1.3.1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2] 将骨折部位作为中心,取髌骨韧带以上、小腿前外侧的交界处,逐层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让骨折部位完全暴露出来。先对坏死组织进行清理,然后再行复位操作。将胫骨结节作为进针点,并依次实施钻孔与扩髓腔操作。打入交锁髓内钉,直至进入远端髓腔。于远端位置拧入锁钉(2枚)并加压,然后再于近端拧入锁钉(2枚),待加压后缝合切口。 1.3.2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3] 于髌骨韧带的上行位置做切口,并将胫骨结节作为进针点,先钻孔,后扩髓腔,最后打入交锁髓内钉,深入远端髓腔。X线引导下,准确复位,并依次于远端与近端处各拧入锁钉2枚,然后再行加压操作。逐层缝合切口,完成手术。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2017)

胫腓骨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胫腓骨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胫腓骨骨折(ICD-10 编码:S82.2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5)》(ZY/T001.9-94)进行诊断。 (1)有外伤史。 (2)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功能丧失。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局部疼痛、肿胀、畸形较显著,甚至有骨擦音,异常活动。骨折可有成角和重叠移位。 (2)应常规检查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腓总神经有无损伤。注意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3)X线检查,了解骨折类型。 (4)对于胫、腓骨远端涉及干骺端及关节面的骨折(Pilon骨折)诊断上除了标准的前后位和侧位摄片,还可行CT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移位、压缩方向和程度。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临床常见局部瘀肿明显,疼痛较甚。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瘀血未尽,筋骨未连。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骨折愈合迟缓,骨痂较少,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三)分型 1.横断骨折:直接暴力以重物打击、踢伤、撞击伤、碾扎伤、压砸伤等多见,暴力多来自小腿前外、内侧,胫腓两骨骨折线多在同一水平,骨折线多呈横断,软组织常挫伤严重,甚至发生皮肤坏死、骨外露。

2.斜形骨折:间接暴力多为高处坠下、旋转暴力、扭伤、跌倒等由传达暴力所致骨折,骨折多呈斜形或螺旋形,常有不同程度的断端向内、后成角,远端外旋、重叠移位。 3.粉碎型骨折:巨大暴力或交通事故伤多为粉碎型骨折。 三、治疗方案 (一)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较稳定的横断骨折,麻醉成功后(疼痛较轻者可以不麻醉),两个助手分别在膝部和踝部作对抗牵引,术者两手在骨折端根据移位的方向,推压挤捏骨断端,复位后可以感觉骨嵴平整,骨折端稳定,表明复位成功。 (二)外固定 1.石膏固定:用于裂纹骨折或无移位骨折。 2.夹板固定:复位后较稳定的骨折,以夹板固定。上1/3骨折要超膝关节,下1/3骨折要超踝关节,并根据骨折的类型而放置相应的压垫。须注意预防小腿内侧夹板下皮肤溃疡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形成。 (三)骨牵引疗法 1、适应症 适用于斜形、螺旋形或轻度粉碎性的不稳定骨折,以及各种类型骨折需手术治疗的术前治疗。 2、操作方法 在局麻下行跟骨骨牵引,牵引重量一般为4~6Kg,48小时内摄X线片,检查骨折对位情况。重叠移位纠正后应减至2~3Kg维持重量牵引,以免过牵。肿胀消退后用夹板固定,残余移位可用手法或改变牵引力线矫正。 (四)手术治疗 1、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治疗:适用于大多数胫腓骨骨折,经闭合复位后不稳定,夹板和石膏等外固定困难者。 2、外固定架治疗:适合粉碎性骨折,软组织挫伤、肿胀严重或缺损者,可减少创伤局部软组织损伤,不剥离骨膜,不破坏血运,软组织愈合快,减少钢板外露、骨外露等情况发生。 3、闭合复位弹性钉内固定:适用于小儿骨折,闭合复位成功后,在透视下从胫骨结节内外侧插入弹性钉进行固定。 (五)辨证治疗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胫腓骨骨折中医康复和健康指导

胫腓骨骨折中医康复和健康指导

胫腓骨骨折中医康复和健康指导 一定义 胫腓骨骨折是指发生在胫骨平台以下至踝上部分的胫腓骨骨折,是长骨骨折中最多发的一种,多见于青壮年及儿童。 二生活起居指导 1、病室宜舒适、安静,定时开窗通风,使空气清新。 2、抬高患肢,摆放与功能位。 3、治疗和护理尽量集中,避免过多移动患肢,必须移动时先做好解释,以取得患者合作,移动患肢动作要轻柔,双手同时托付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并且向后远端牵引。 三情志指导 1、中医学认为:“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患者应消除患者紧张及恐惧心理,避免忧思、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2、采取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如聆听轻音乐,学习一些放松自己的方法。 3、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配合治疗,取得最佳疗效。

四用药指导 1、骨折三期遵医嘱分别使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补肝肾等药物如中药湿热敷:方剂如下:威灵仙30g,鸡血藤20 g,没药10 g,桂枝10 g,防风10 g,乳香10 g,透骨草10 g,伸筋草10 g,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伤后或术后24h后热敷,注意温度适宜,以防烫伤皮肤。口服复方骨肽片,骨康胶囊等,宜饭后半小时服,必要时用镇痛药。 2、在骨折初期、中期,中药汤剂宜午前、后温服或顿服。骨折后期中药汤剂宜睡前服。 五饮食指导 根据骨折三期特点进行辨证施膳: 1、骨折初期(伤后或术后1-2周),此期宜消肿止痛、活血化瘀。饮食宜清淡、薄素、富于营养、易消化食物,如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蛋类、鱼类、瘦肉粥、黑木耳瘦肉汤、薏苡仁汤及田七瘦肉汤等。忌食油腻、热毒、酸辣及发物。 2、骨折中期(伤后或术后3-4周),此期宜接骨续筋。宜进食健脾、清补之品,如去皮鸡汤、清补凉瘦肉汤、淮山芡实瘦肉汤、牛肉及土茯苓煲龟等。 3、骨折后期(伤后或术后5-6周),此期宜补肝肾,壮筋骨。宜多食滋补肝肾之品如骨头汤、核桃煲脊骨、淮山杞子炖 3

骨折病人的康复治疗

骨折病人的康复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骨折病人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16例骨折病人经骨折内固定及外固定治疗后,开始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结果11例下肢骨折病人拆除外固定时有轻度关节僵直、水肿,经温泉泡浴结合锻炼理疗后水肿消失,关节活动恢复正常范围;1例漂浮膝骨折经手术内固定治疗后,下床负重锻炼时膝关节僵直,经锻炼理疗2周后好转;其他病人均正常愈合,无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健挛缩及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骨折病人经康复治疗,能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及功能恢复,减少病残。 【关键词】骨折病人;康复治疗;功能恢复 为了探讨骨折病人的康复治疗,我们对2007~2008年在兰州军区临潼疗养院附属医院外科住院治疗的116例骨折病人进行了骨折内固定及外固定治疗后的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等康复治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6例,男78例,女38例,男女比例为 2.05∶1;年龄2~89岁,平均年龄37.4岁。股骨干骨折36例,胫骨平台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25例,内外踝骨折23例,肱骨骨折18例,漂浮膝(又称连枷膝,是指同侧股骨干和胫骨干或相邻的干骼端骨折而导致整个膝关节漂浮不稳[1])骨折1例,均有外伤史。根据病情,分3个阶段对病人进行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 1.2方法 1.2.1第一阶段骨折早期,血肿炎症机化期,约在伤后1~2周。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患肢局部肿胀、疼痛,肌肉痉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软组织处于修复阶段。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消肿,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其要点为:①抬高患肢制动,以利于消除肿胀。②患肢肌肉做舒缩运动,如前臂骨折病人可做握拳及手指屈伸活动,使上肢肌肉舒缩。如股骨骨折,可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指导患者每日多次锻炼,每次约15 min左右。③身体其他关节每日均进行正常的功能锻炼。另外此期因创伤刺激,机体应激反应,易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在骨折的这一阶段应走出“多喝骨头汤骨折长得快”的误区,因为此期骨的愈合并不需要钙、磷质的参与,而是需要有机质的参与。骨头汤主要补充磷、钙质,此期食用油腻的骨头汤,不但会伤胃口,而且大量钙、磷会使骨内的无机成分增高,钙、磷代谢失调,使骨质内有机骨胶原生成受阻,阻碍骨折的早期愈合。所以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以营养全面的软食为主。对下肢骨折不能下床的病人,还应指导其进行床上排便练习,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的发生。 1.2.2第二阶段骨折中期,原始骨痂形成期,约在伤后3~10周。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创伤已基本愈合,局部疼痛逐渐消失,骨折端已纤维连接并形成骨痂,骨折部位日趋稳定。除继续锻炼患肢肌肉舒缩外,要逐渐加大锻炼强度,恢复肌肉

胫腓骨骨折中医康复和健康指导

胫腓骨骨折中医康复和健康指导 一定义 胫腓骨骨折是指发生在胫骨平台以下至踝上部分的胫腓骨骨折,是长骨骨折中最多发的一种,多见于青壮年及儿童。 二生活起居指导 1、病室宜舒适、安静,定时开窗通风,使空气清新。 2、抬高患肢,摆放与功能位。 3、治疗和护理尽量集中,避免过多移动患肢,必须移动时先做好解释,以取得患者合作,移动患肢动作要轻柔,双手同时托付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并且向后远端牵引。 三情志指导 1、中医学认为:“思伤脾”“怒伤肝”“恐伤肾”,脾主运化,肝主疏泄,患者应消除患者紧张及恐惧心理,避免忧思、恼怒,保持心情舒畅。 2、采取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如聆听轻音乐,学习一些放松自己的方法。 3、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配合治疗,取得最佳疗效。

四用药指导 1、骨折三期遵医嘱分别使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接骨续筋、补肝肾等药物如中药湿热敷:方剂如下:威灵仙30g,鸡血藤20 g,没药10 g,桂枝10 g,防风10 g,乳香10 g,透骨草10 g,伸筋草10 g,每日2次,每次10-15分钟,伤后或术后24h后热敷,注意温度适宜,以防烫伤皮肤。口服复方骨肽片,骨康胶囊等,宜饭后半小时服,必要时用镇痛药。 2、在骨折初期、中期,中药汤剂宜午前、后温服或顿服。骨折后期中药汤剂宜睡前服。 五饮食指导 根据骨折三期特点进行辨证施膳: 1、骨折初期(伤后或术后1-2周),此期宜消肿止痛、活血化瘀。饮食宜清淡、薄素、富于营养、易消化食物,如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蛋类、鱼类、瘦肉粥、黑木耳瘦肉汤、薏苡仁汤及田七瘦肉汤等。忌食油腻、热毒、酸辣及发物。 2、骨折中期(伤后或术后3-4周),此期宜接骨续筋。宜进食健脾、清补之品,如去皮鸡汤、清补凉瘦肉汤、淮山芡实瘦肉汤、牛肉及土茯苓煲龟等。 3、骨折后期(伤后或术后5-6周),此期宜补肝肾,壮筋骨。宜多食滋补肝肾之品如骨头汤、核桃煲脊骨、淮山杞子炖 2

各部位骨折后的康复理疗方案

各部位骨折后的康复理疗方案 第一节骨折康复的物理疗法概述 所谓理疗即“物理疗法”的简称,它是利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子作用于人体,以预防和治疗人体其些疾病。理疗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现代的科技又不断赋予它许多新的内容,使它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理疗尤其对骨伤科病人有其独到的疗效,能起到其它方法(如药物与手术)所起不到的作用。 目前骨折康复主要包括 电疗法、光疗法、超声疗法、冷疗和热疗、磁疗法、水疗法六大物理理疗方法。 骨折物理治疗发展简介 我国在公元前2世纪就有关于理疗的记载,如《黄帝内经》上的角(拔火罐)、药熨(温热)、导引(呼吸体操),按跷(按摩)、攻达(针灸)等就是最早应用的理疗方法。古埃及、罗马、希腊等国家也有应用日光浴、矿泉浴、海水浴来治疗疾病的记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将电、光、磁、声、热等物理因子广泛应用于人体疾病的治疗,构成现代理疗学科。 骨折理疗具体详情 目前骨伤理疗主要包括:电疗法、光疗法、超声疗法、冷疗和热疗、磁疗法、水疗法。它们共同的作用原理是利用电能、光能、磁能、热能、机械能等作用于皮肤、粘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增强组织代谢,改善人体内环境,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促使身体患病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由于骨科病人损伤较广泛。因此组织修复缓慢,治疗周期长,容易遗留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关节僵硬等症状。使肢体出现功能障碍。用理疗辅助冶疗有着很好的疗效,它可以促进骨伤的愈合,减轻患者痛苦,防止和减少并发症,使患者及早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因此深受广大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物理疗法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骨折早期物理疗法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血液循环,消除淤血,促进渗液吸收,减少粘连,中晚期应用物理治疗的目的是促进骨折愈合。 高频电疗:骨折早期应用微热量高频电疗,可促进肿胀消退,缓解或消除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