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两河流域》名师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名师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名师教案

《古代两河流域》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到大河流域产生文明的原因,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古代两河流域》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古代两河流域》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 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四、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使其历史学

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两河流域的位置、河流名称,汉谟拉比统治采取的措施,《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地位等基本史实;

目标2:简述两河流域文明兴起、统一的过程;说出两河流域文明的具体表现;目标3: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统治,认识国家的强盛与优秀领导者之间的关系;(重点)

目标4:结合《汉谟拉比法典》的主要内容,认识《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和历史影响。(难点)。

五、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周杰伦曾有首歌《爱在西元前》,歌词是这样的: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经过苏美女神身边

我以女神之名许愿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漫延……

我给你的爱写在西元前

深埋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从这首歌词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生:自由回答。

师:从这首歌中我们可以知道两河流域由哪两条河组成,古巴比伦国王颁布了法典等等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两河流域的位置、河流名称,汉谟拉比统治采取的措施,《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地位等基本史实。

师:在同学们进行合作探究本节课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幅地图。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狭长地带。两河流域的定期泛滥,使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适于农耕的肥沃土壤。此处诞生了巴比伦、阿卡德、亚述、尼尼微等古代奴隶制国家,创造了古代文明。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P6、P7页,梳理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2.阅读教材,说出两河流域文明的具体表现。

PPT出示问题:1. 阅读教材P6、P7页,梳理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进行梳理。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讲解,并逐步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两河流域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PPT出示问题:2. 阅读教材,说出两河流域文明的具体表现。

生:楔形文字、太阴历、60进位制、法典

师出示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史事,并联系所学,完成下面表格。

学生填写好,进行回答。教师出示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起到对所学知识回顾的作用。

知识拓展

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观察月亮圆缺变化的规律,编制了太阴历。他们规定七天为一星期,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从星期天到星期六分别是太阳神、月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在计时方法上,他们把一天分为12小时,每小时分为60分,每分钟分为60秒。我们现在使用的七天一星

期的制度和计时法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过渡: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巴比伦最初不过是幼发拉底河边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的闪族人的一支——阿摩利人攻占这座小城,建立了国家。骁勇善战,争强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为中心,南征北讨,四处征战,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王国,历史上称之为“古巴比伦王国”。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称为巴比伦人。

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并发扬光大,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到了顶峰。人们喜欢用“巴比伦”三个字来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伦文明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和对世人所具有的魅力。接下来我们看下古巴比伦王国是如何强大起来的。

出示任务:任务三

【合作探究】

阅读教材,归纳汉谟拉比是如何建立统一的古巴比伦王国的。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从汉谟拉比对外、对内实行的措施上进行归纳。

教师讲解并出示答案。

对外:各个击破

对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典

汉谟拉比十分勤政,他兴修水利,奖励商业,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他制订了雄心勃勃的征服计划,并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决心使蓝图变成现实。从公元前1787年起,开始了统一两河流域之路,采取灵活务实外交,一个时期集中力量攻灭一国,先后灭了伊新、拉尔萨、马里等城邦。征服活动大约进行了35年,耗尽了汉谟拉比的生命,除了北方强悍尚武的亚述和它庇护下埃什嫩之外,两河流域已基本统一在汉谟拉比的铁腕下。后来,巴比伦被等同于两河流域南部,其文明也称为“古巴比伦文明”。

汉谟拉比在位42年,公元前1750年去世。在他死后,古巴比伦王国又延续了150多年,至公元前1595年为赫梯人所灭。

过渡:为了强化统治,汉谟拉比制订了世界上古代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出示任务:任务四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归纳《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2.阅读教材P8相关史事,说说《汉谟拉比法典》对所有人是平等的吗?它

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它的实质是什么,并思考其历史地位。

PPT出示问题:1. 阅读教材,归纳《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师:出示《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片并讲解。

《汉谟拉比法典》(The Code of Hammurabi)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前1750年在位)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并且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典。

在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进行发掘工作。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几天以后又发现了两块,将三块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柱。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太阳神形体高大,胡须编成整齐的须辫,头戴螺旋型宝冠,右肩袒露,身披长袍,正襟危坐,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汉谟拉比头戴传统的王冠,神情肃穆,举手宣誓。太阳神的宝座很象古巴比伦的塔寺,表示上面所坐的是最高的神。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生:《汉谟拉比法典》内容:

●等级制度

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奴隶

●奴隶制度

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其他制度

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

PPT出示问题:2.阅读教材P8相关史事,说说《汉谟拉比法典》对所有人是平等的吗?它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它的实质是什么,并思考其历史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法典的两面性。

学生思考后,写在探究问题单上,教师进行补充讲解。

相关史事

《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规定:拐带奴隶、帮助奴隶逃跑或窝藏奴隶者,都要被处以死刑。奴隶打自由民的嘴巴或不承认自己的主人,要被处以割耳之刑。

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的地位要高于无公民权的自由民。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损害;但如果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

生1:不平等

生2: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生3: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生4: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师出示问题:思考:为什么说《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讲解。

●形式完备

有序言,有正文,有结尾,由这三部分组成。

●内容丰富

涉及诉讼、财产债务、奴隶赔偿等多方面的规定。它把当时已形成的阶级关系、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家庭婚姻关系等,用法律条文明确固定下来,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产生较早

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

远流长。

(3)课堂小结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又是此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在汉谟拉比统治时,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他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虽然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但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程,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4)知识结构

任务五:【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5)互动训练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随堂训练——互动训练,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反思

学后反思我学到的知识我学到的方法我还要努力的

六、课后作业

请将课后作业栏目——提升检测—《古代两河流域》发送学生课下完成巩固练习。

七、拓展提升

推荐学生查看学生端拓展提升栏目资源或将教师端教学素材和拓展提升资源推荐给学生,以拓展学生知识。

古代两河流域的创世神话与历史

古代两河流域的创世神话与历史 国洪更 内容提要 古代两河流域在不同的时期分别有主角各异的创世神话。苏美尔时 期,创世神话版本众多,主角各异,其原因在于各城邦分别为其保护神编造了不同的创世 神话。巴比伦人是苏美尔文化的继承者,早期的巴比伦创世神话是从苏美尔创世神话改 编而来。名副其实的巴比伦创世神话是随巴比伦的保护神马尔都克地位的提高而产生 的,而马尔都克地位的提高依赖于巴比伦政权的崛起。亚述创世神话是从巴比伦创世神 话改编而来,它的改编在于亚述的保护神阿淑尔地位的提高,而阿淑尔地位的提高依赖 于亚述帝国的异军突起。总之,古代两河流域创世神话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之 一,其发展演变与不同时期的保护神地位的提升有直接的关系,而后者的变化又与古代 两河流域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古代两河流域 创世神话 历史 创世神话一般指关于万物起源的神话,主要包括天地开辟、人类起源、文化发端以及宇宙万物的肇始等内容 。从公元前4000年代末、3000年代初苏美尔城邦出现,到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国占领两河流域,在2500年左右的时间里,古代两河流域出现了许多部创世神话。研究各个时期创世神话之间的关系,即创世神话的发展演变,对于认识创世神话的本质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国外的一些亚述学家曾经在这方面做过一些积极的探索,例如卢肯贝尔和兰博特研究过巴比伦创世神话埃努玛-埃利什!的亚述版本?,兰博特还分析了巴比伦创世神话埃努玛-埃利什!中巴比伦神话安祖!的因素#,他还以苏美尔创世神话恩基与宁玛赫!与巴比伦洪水神话阿特拉哈西斯!中的创世神话片段为例,研究了巴比伦创世神话与苏美尔创世神话之间的关系?。尽管上述个案研究十分透彻,但总起 ? #?陶阳、钟秀:中国创世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D.D.卢肯贝尔:亚述版的七块泥板的创世神话!(D. D.Luckbill,&T he Ashu r Ver sion of the Seven Tablets of Crea tion?),美国塞姆语与文献杂志!(T he A mer ic an J ou rnal of S emitic L ang uag es and L iterature s)第38卷,1921年,第12-35页;W.G.兰博特:亚述修订的埃努玛-埃利什!(https://www.360docs.net/doc/e08086989.html,mb ert,&T he Assyrian Recension of En uma Eli ?),H.瓦厄邹尔特、H.豪普曼主编:时代变化中的亚述!(H.Waetzoldt and H.H au ptm an,eds.,A ssy rien I m Wand el d er Zeite n),海德堡1977年版,第77%79页。 W.G.兰博特:巴比伦创史诗中的尼努尔塔神话!(https://www.360docs.net/doc/e08086989.html,mb ert,&Ninu rta M ythology in th e Bab ylonian Epic of Crea tion?),柏林近东论丛!(Ber liner Beitr age z um Vod ere n Or ient)1986年第6辑,第55%60页。 W.G.兰博特:苏美尔与巴比伦创世神话的关系%%%以创世的叙述为例!(https://www.360docs.net/doc/e08086989.html,mb ert,&T he Relation ship of Su merian and Bab ylonian M yths as Seen in Accoun ts of Creation?),第37届国际亚述学大会论文集!(Rec ontre A ssy rioloqu ie Interna tionale XXXVII),巴黎1992年版,第129-135页。

古代两河流域

历史 “古代两河流域” 学生姓名授课日期 教师姓名授课时长0.5小时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上海高考与会考的要求均为A,识记程度,难度系 数1,常出现题型为选择题或地图填空题。 2.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在上海高考与会考的要求均为A,识记程度,难 度系数1,常出现题型为选择题。 3.《汉穆拉比法典》在上海高考与会考的要求均为A,识记程度,难度系数1, 常出现题型为选择题。 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两河流域是古代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古巴比伦文明其存在时间从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最早的文明。由于这两条河流每年的泛滥,所以下游土壤肥沃,富含有机物和矿物质,但同时该地气候干旱缺水,所以当地人公元前6000年就开始运用灌溉技术,灌溉为当地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力协作和农业丰产。经过数千年的演化,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2900年左右形成成熟文字、众多城市及周围的农业社会。 2.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古代苏美尔人创造的象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拓展】:楔形文字是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

早的文字之一。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3.《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它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在苏美尔人中流传,经过千百年的加工提炼,终于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19世纪-前16世纪)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部巨著。这部史诗讲述了英雄吉尔伽美什一生的传奇故事。 【拓展】公元前3500年左右,最早的城邦文明在两河流域下游苏美尔产生,代表城市为乌鲁克。吉尔伽美什就是乌鲁克之王。《吉尔伽美什史诗》最早来源于苏美时期的第三乌尔王朝(公元前2150年—公元前2000年),以楔形文字写成,在后又流传发展至古巴比伦时期。公元前2000年早期出现了最早的阿卡德版本。《吉尔伽美什》大体上是古代两河流域神话传说精华的汇集。从它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来看,显然不是出于一人之手,而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最初属于口头创作,后来经过诗人们的不断加工完善,最后定型于古巴比伦王国时期。 史诗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居民的社会生活和正在形成的阶级关系,对我们了解、认识古代巴比伦社会的历史和文学的发展有重要价值。这部史诗大体上概括了从原始公社制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军事民主制的某些社会面貌。当时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正在萌芽,有些氏族部落的酋长已逐渐成为军事民主制的领袖,成为早期的国王。他们自恃勇武过人,在城邦内专横残暴,为所欲为。史诗中关于吉尔伽美什在乌卢克城的残酷统治以及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随堂练习:1.2古代两河流域

1.2古代两河流域 一、选择题 1.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这些古代文明成就产生于() A.尼罗河流域B.爱琴海区域 C.印度河流域D.两河流域 2.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下列世界古代建筑中,属于两河流域的是() A.空中花园B.故宫 C.长城D.金字塔 3.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两河流域初步实现统一大约是在()A.公元前20世纪B.公元前18世纪 C.公元前24世纪D.公元前3500年 4.下图甲、乙地区都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它们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下 列对这两地文明的解读有误的是() A.都属于大河文明B.甲地区是法老和金字塔的国度 C.都是城邦共和国D.乙处诞生了《汉谟拉比法典》 5.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下列文物中,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汉漠拉比法典B.金字塔 C.雅典卫城D.高架引水渠 6.“法典要求‘人人都应安分守法’,否则将依法给予严厉制裁;法典还特別强调奴隶必须听从他的主人的安排,不许有任何反抗。”材料主要表明该法典颁布的目的是() A.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维护奴隶的利益 C.维护奴隶制度,稳固社会秩序D.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7.《汉谟拉比法典》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哪些规定说明古巴比

伦王国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①社会等级②家庭奴隶制 ③租赁、雇佣④交换、借贷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8.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都曾被外敌入侵,导致两大文明衰落的是() A.蒙古帝国B.波斯帝国 C.元朝D.亚历山大帝国 9.(·贵州)颁布世界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的是() A.伯利克里B.法老胡夫 C.汉谟拉比D.凯撒 10.(·内蒙古)“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全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该法律条文出自() A.《汉谟拉比法典》B.《罗马民法大全》C.《十二铜表法》D.《查士丁尼法典》 11.(·江苏)发祥于西亚地区的文明古国是() A.古代印度B.古巴比伦王国 C.雅典城邦D.法兰克王国 12.(山东)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 了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A.体现自由平等 B.体现“君权神授” C.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二、判断题 13.尼罗河流域发现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14.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最重要的奴隶制国家() 三、综合题 15.亚非大陆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古老的大陆有着灿烂的文明。今天让我们畅游亚非大陆,领略古 老灿烂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如图:

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人教版)-2.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有反思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代表;《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欣赏歌曲——《爱在西元前》)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 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 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 …… 据说这首歌是以新巴比伦的一个国王为满足王后的思乡之情,在宫中修建了一座空中花园为背景创作的。这座花园内种满了奇花异草,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探秘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及其对文明形成的影响 1.教师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古代两河流域》,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指出“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怎么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泛滥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2.材料展示: 材料一:苏美尔人的诗歌: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黏土。 ——H·G·韦尔斯《世界史纲》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来看,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什么? 提示:泛滥的洪水带给人们灾难,但是也带给人们可靠的收成和建筑房屋的材料。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定居的地域。 材料三:为了适应河水泛滥期易涝,非泛滥期易旱的自然条件,这里的古代居民从公元前4000年前后就开始修渠筑堤,进行人工灌溉,并逐步形成了不同规模的灌溉系统。 大型的灌溉工程的修建是否能够以一人或一家之力完成?这对灌溉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什么客观要求? 提示:不能。灌溉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需要大规模集体协作的生产方式,这一生产方式加强了较大范围内居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程度,加速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形成的过程。(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教师需对其中道理作以解释。) (二)文明成就——楔形文字 材料展示: 材料一:苏美尔人为满足生活上的需要,如买卖的记载、政令的发布等,很早就创造出一种图画文字……图画文字后因适应书写工具及材料之特质,渐渐变成所谓楔形文字。笔画变成楔形或尖劈之形,图画的意味亦随着消失或不明显……便都不像原来所画之图了。 ——《世界通史》 材料二:两河流域地区不产纸草,所以苏美尔文字最初都刻在石头上,后来又用半湿黏土泥版作为书写材料,用尖头芦苇、木棒和骨棒等作为书写工具。两河流域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使得这类泥版烘干后能够长期保存,后世称之为泥版文书。由于泥版质地松软,书写不便,人们便逐渐用书写工具在泥版上压出各种符号,因其落笔处较深较宽,提笔处较浅较尖,形似木楔,故得名楔形文字,其出现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 ——《世界通史》 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提示:以上材料对楔形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作了介绍,楔形文字笔画呈楔形,颇像钉头或箭头,所以叫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两河流域重要的文化成就。楔形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后来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多媒体播放视频——楔形文字)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2.学生表演: 《打架》 国王:我是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我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终于统一了两河流域,成了四方之王。但我每天要处理的案件实在太多,我已命人编成了一部法典,这下处理事情就有依据了。 (两个自由民正发生争执并打了起来。) 国王:你们两个混蛋在干什么?给我住手! (两个自由民发现是国王,立即停了下来并向国王行礼。)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及其创造的楔形文字,理解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及其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2)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及其统治。 (3)掌握《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目的、地位、作用,了解古巴比伦文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通过对《汉漠拉比法典》内容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的相互印证,再现历史,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认识古代西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地区之一,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2)通过学习《汉漠拉比法典》,认识到法律的发展反映了人类社会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了解《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准备】 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示标导入。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手周杰伦演唱的《爱在西元前》,并同步展示歌词。注意重点标记以下歌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摸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底格里斯河、古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泥板上的字迹、楔形文字”。

教师:这是一首具有历史沧桑感的歌曲,歌词据说是词作者在参观博物馆后有感而发创作的。这首歌以独特的想象把西亚的历史文明融入其中,让人回味无穷,它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世界古代文明之窗。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两河流域,去了解那段历史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二、查学诊断。 1.概述。 (1)兴起:公元前3500-前31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20多个国家,并发明了楔形文字。 (2)融合:苏美尔各国之间不断争斗,外部入侵者乘势而入,苏美尔人逐渐消失,融合到其他族群之中。 2.建立:公元前2000年左右,阿摩利人侵入两河流域,占据巴比伦,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3.发展: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继位。在他的治理下,巴比伦王国成为囊括整个两河流域的大国。 4.目的:为了强化统治,缓和社会矛盾。 5.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最早的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 6.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贵族的恣意妄为,限制了高利贷和债务奴隶制,缓和了社会矛盾,具有积极意义。 三、导学施教。 1.目标导学一:“河间之地”。 两河流域炎热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河流两岸水力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苏美尔人很早就在河流沿岸定居。 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生地之一,苏美尔人在那里种植大麦、小麦和椰枣等农作物,他们掌握了青铜工具,青铜工具日趋普遍。他们还发明了轮子,制造出车辆,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他们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了阴历,一年354天,并设置闰月来补足。他们创造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 公元前3000年前后,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一批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它们管辖区域都不大,人口也不多。各国为了争夺人口、土地和水源,陷入长期的混战之中。 2.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知识点总结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知识点总结 【强基固本赢在中考】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我们听说过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的故事发生在两河流域,反映的是新巴比伦王国的故事。下面学习古代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是当今国际问题的热点,《汉谟拉比法典》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阅读课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完成下面的空格,思考回答相关的问题) 1.“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在后来的1800多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3.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他们通常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板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苏美尔人还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了阴历,一年354天,并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距。计数法中的60进位制也是两河流域人发明的。 ●问题: (1)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指什么? 古巴比伦王国 (2)说出两河流域出现国家的时间,这些国家有何特点?约公元前3500年,以城市为中心。 (3)说出两河流域初步统一的时间。大约在什么时期,谁在该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大约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4)(阅读课本第7页的相关史事,思考回答):两河流域的居民是什么人?他们发明的文字被称为什么文字?为什么? 苏美尔人;“楔形文字” 因为这些文字是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秆或木棒做笔,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刻出符号。这些符号的线条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由这种笔画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5)除去“楔形文字”外,苏美尔人还有哪些重要发明?阴历和60进位制。(当今世界普遍采用十进位制)(6)苏美尔人的阴历是根据什么制定的?他们怎样调整阴历(一年354天)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距的? 月亮的盈亏;设置闰月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再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情况。 二.古巴比伦王国(阅读课本古巴比伦王国,完成下面的空格,思考回答相关的问题) 1.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 2.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问题: (1)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是谁、采取什么策略完成的? 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类似于秦朝) (2)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时期的国王是谁?他自称什么来神化自己?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众神之王” (3)例举国王汉谟拉比的主要事迹。(结合课本上的人物扫描部分) ①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②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③大兴水利,开凿河渠 在国王汉谟拉比的主要事迹中,法典是主要的。《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再了解一下法典的情况。 三.《汉谟拉比法典》(阅读课本《汉谟拉比法典》,完成下面的空格,思考回答相关的问题) 1.《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2.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法典

《古代两河流域》(历史人教版九上) 练习

《古代两河流域》提高练习 1、早期的文明大多产生在大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的是() A.长江B.尼罗河C.两河流域D.亚马逊河 2、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代表有古代中国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巴比伦文明,孕育这四大文明的相同地理因素是() A.海洋B.沙漠C.高山D.河流 3、《古巴比伦的兴衰》一书中收录了这样一个案例:奴隶阿卜对主人尼布说“你不是我的主人”,结果阿卜被判割掉耳朵。阿卜被判的法律依据出自() A.《汉谟拉比法典》B.《权利法案》C.《拿破仑法典》D.《人权宣言》 4、“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是古代某国一法典的条文。该法典的实质是() A.维护该国的种姓制度B.保障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平等 C.维护该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D.确保该国分封制的实行 5、亚洲西部人类文明的又一摇篮是() A.印度河流城B.尼罗河流城C.两河流域D.黄河流城 6、最早的文明出现在:() A.埃及B.中国C.印度D.西亚 7、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我期间制定了一部著名的法典——()。 8.汉漠拉比法典维护的是 A.自由人的利益B.地主阶级的利益 C.奴隶和平民的利益D.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9.“新月沃地”居住的人群中,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的是 A.古埃及人B.苏美尔人C.希伯来人D.腓尼基人 10.汉谟拉比制定法典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奴隶主的利益B.扩大公民权利C.实行种姓制度D.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这题需要学生有较好的知识积累,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的河流是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俗称两河流域。考察学生对古巴比伦的了解。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国。孕育四大文明的相同地理因素是河流,古代中国文明发源于长江、黄河,古代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文明发源于两河流域,故选D。 3.【答案】A 【解析】英国国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人权宣言》颁布于法国大革命期间。三部法律文献都是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出现的,故选A。点评: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了一部著名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法典把当时已形成的阶级关系、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家庭婚姻关系用法律条文明确地固定下来。法典维护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对自由民及奴隶的法律地位作了具体规定。 4.【答案】C 【解析】这个是汉莫拉比法典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奴隶终归是奴隶,奴隶主也终归是奴隶主,就像这句英文的意思一样:眼睛就是眼睛,牙齿就是牙齿.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它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体现了统治阶级利益。故选C。考查学生对古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法典)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知识梳理

部编版历史九上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知识梳理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两河流域 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是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两河流域文明 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约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还制定了阴历和发明了60进位制。 古巴比伦王国灭亡后,还经历了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539年,波斯消灭新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文明终结。 二、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

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 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汉谟拉比统治时期,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灭亡 三、《汉谟拉比法典》 地位 《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古巴比伦社会 古巴比伦三个社会等级: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奴隶买卖现象。 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法典中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了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影响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

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同步测试】部编版九上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1.被古希腊人称为“美索不达米亚"的地方位于今天的()A.伊朗 B.伊拉克C.印度 D.沙特阿拉伯 2、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文字,他们发明了()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印章文字 D、甲骨文 3、两河流域初步实现统一大约是 A、公元前2000年 B、公元前2200年 C、公元前2400年

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知识点一村落的产生 1.产生 (1)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村落。 (2)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2.构成: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 3.作用:为人们的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概念阐释聚落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一般可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小;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类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在古代,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 问题思考材料1950年发现的耶莫遗址(公元前7000-前5800年),位于伊拉克北部摩苏尔以东。遗址有21座房子,每座房子有好几个房间,房间里有炉灶和地窖。遗址中发现大量石制、骨制工具、装饰品和塑像。遗址人口为500人左右。 问题从耶莫遗址中你能得出古代村落的哪些信息? 答案(1)从遗址中的房子、房间、炉灶、地窖等可知古代村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为定居提供了条件和保障。

(2)遗址中大量石制、骨制工具的发现说明村落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3)21座房子、500人左右的人口说明古代村落具有一定规模。 知识点二集镇的出现 1.集镇的兴起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②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迅速繁荣,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③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2.中国古代集镇的发展 (1)原因: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的。 (2)概况 ①两宋时期,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有些镇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②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③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专业分工。 知识拓展集镇与集市 集镇产生于商品交换开始发展的奴隶社会。中国历史上集镇的形成和发展多与集市有关,乡间集市最初往往依托于物资集散的地点,进行定期的商品交换,继而在这些地方渐次建立经常性商业服务设施,逐渐成长为集镇。 问题思考材料朱仙镇是中国古代名镇,位于河南开封西南。南宋时,岳飞在此大破金兵,朱仙镇由此名声大噪。明清时期,朱仙镇作为水陆舟车会集之所,商业十分繁盛,后来由于河道淤积、水运断绝,渐趋衰落。 问题依据材料指出,朱仙镇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古代名镇? 答案岳飞在此大破金兵;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 知识点三城市的产生 1.早期城市的产生 (1)时间: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城市。 (2)地点: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都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3)功能: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思维点拨古代城市形成的四要素 古代的城市形式,必须基本满足下列四个基本要素,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即有环绕居民区能够起防御作用的墙垣设施;有相对集中的非农业人口;有进行经常性的商品交

华师大版历史高一上古代两河流域word教案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古代莲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 2、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以及用楔形文字保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吉尔伽美 什》。 3、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4、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引以为自豪。 二、教学重点:古代联合流域国家产生、发展及运用法典履行国家职能的情况。 三、课前准备 (一)布置预习 (二)其他 四、时间:一个半课时 五、课程经历 (一)王国的更替

(二)楔形文字与《吉尔伽美什》

1、《吉尔伽美什》 (1)阅读与欣赏/PPI/《吉尔伽美什》选节。(2)朗读/P4/2。 2、楔形文字

(1)与甲骨文作比较 (2)朗读/P3/倒1。 (二)王国的更替 1、读图;师生互动:(1)是什么原因使“沃地”呈“新月”形状?(2)“新月沃地”能不能“与世隔绝”?为什么? 2、朗读/P2/1。 3、地图综合研究;师生互动:PPT/伊拉克地图、小亚细亚地图。 4、“布点”;自学;师生互动:P2/3。(教学目的:使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凸现出来。) 5、朗读:P2/4。 6、“布点”;自学;师生互动:P3/1。(教学目的:使“王国更替”的概况清晰地凸现出来。/建议借助板书。) (三)《汉穆拉比法典》 1、“布点”、自学、师生互动:“文献选读”。(教学目的:是学生对“探索与争鸣”的问题有一定的理解。) 2、“布点”、自学、师生互动:P5/2。(教学目的:进一步理解“文献选读”;初步了解各要素的含义以及关系。) 3、朗读;师生互动:P4/ 4、6。(教学目的:将本部份内的各要素同“王国更替”中的各王国结合成同一个知识体系;并将本部份内的各要素在其中的地位清晰地凸现出来。) 4、读图;解析:P4。P5/第三行、第四行。 (四)小结。 (五)布置并初步解释作业:“练习与测评”。 (六)课后反思。 考点:(1)王国的更替: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A (2)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A (3)《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和历史价值B

高一历史练习册答案(第一册)

第 1 课古代两河流域 一、基础练习 1.B 2.A 3.C 4. C 二、拓展练习 5 . ( 1 ) C ( 2 )今天我们计算角度和时间,用的就是他们发明的六十进位计数法。 6 . ( l ) A ( 2 )因为战争导致国破人亡的悲痛感情。(3 )劳动力、水源、土地、水利设施。 7 . ( 1 )汉穆拉比;从太阳神手中接受权标。(2 )君权神授。(3 )不完全一致。比如一自由民毁坏别人的眼睛,受害人的社会地位不同,惩罚也明显不同等。(4 )法律制度情况,社会等级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 8 . ( l )从西北到东南;波斯湾。(2 )河水泛滥。(3 )两河流域地处干旱地区,但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定期泛滥却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为了解决该地区河水泛滥时易涝,其他时间易旱的问题,就需要修建许多水利灌溉设施。大规模集体协作劳动加强了各地居民间的联系,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第 2 课古代埃及 一、基础练习 1 . B 2 . D 3 . B 4 . D 二、拓展练习 5 . D 6 . ( l )楔形文字甲骨文(2 )碑文是同时用多种文字写成的,可以借助古希腊文来释读。(3 )罗塞塔石碑的发现是古埃及象形文字成功释读的关键,欧洲航天局希望这个仪器也能在太空探测中起到关键性突破的作用。 7 . ( l )南高北低。(2 )古代埃及周围有天然的安全屏障。尼罗河河谷东西两侧是耸立的峡壁,峡壁之外是荒芜人烟的大沙漠。河谷南面是大瀑布,河谷北面是泥泞的尼罗河三角洲沼泽地带。 第 3 课古代印度 一、基础练习 1 . D 2 . B 3 . A 4 . C 二、拓展练习 5 . B 6 . C 7 . ( 1 )印度洋喜马拉雅山印度河恒河(2 )西南 8 . ( 1 )种姓制度。(2 )婆罗门和刹帝利。(3 )众生平等。(4 )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划分为不同等级,造成了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包括刹帝利、吠舍在内的许多阶层的人都对婆罗门的特权日益不满。而早期佛教大力宣扬“众生平等”的观念,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再加上后来一些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所以迅速传播开来。 ' 第一单元单元练习 一、大河:四大文明古国的摇篮 1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 2 .农业普遍比较发达,多为中央集权国家,宗教信仰明显,文字、文学、数学、天文历法等成就突出。 二、文字: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知识与能力:知道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实行;了解楔形文字;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阅读“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分析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阅读有关《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事”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及该法典的特点,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代东方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大河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预习导学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重点: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习了古代埃及文明,产生于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流域,那么,亚洲最早产生文明的地方在哪儿?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两河流域国家发展历程:学生阅读,说出国家发展的线索 (三)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古巴比伦王国是怎样强大起来的?学生阅读了解汉谟拉比采取的内外政策。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古代两河流域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1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与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理解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动态图片)这个数学上非常有名的定理是什么?最早是由什么人发现并使用的?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 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两河流域位于亚非大干旱地区,自然环境并不十分优越。北部丘陵地带雨量相对较多;南部地势低洼,多沼泽,除洪水泛滥季节外,雨量一般较少,呈干旱状态。由于河源地区高山积雪定期融化,每年3月至7月是两河流域的洪水泛滥季节。 2.问题思考:地理环境对两河流域文明形成会有怎样的影响? 3.教师归纳:受制于自然条件,该地区农业生产在洪水泛滥季节需要排涝,其他季节则依赖人工灌溉,因而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开始修渠筑堤。 (二)楔形文字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 2.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1.教师讲述:公元前18世纪兴起的强盛而繁荣的古巴比伦王国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那时的社会面貌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欣赏小品《打架》。

1古代两河流域(沈)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内容主旨: 《古代两河流域》主要讲述了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和迦勒底人等不同民族在两河流域先后建立古代国家的经历和古代两河流域国家政权机构不断趋于完善的概况,以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为例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各民族所创造的的文化成就,以《汉穆拉比法典》为例说明了古代两河流域国家的社会状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 1. 历史上两河流域国家形成的时间及其王国更替的大概顺序。 2. 楔形文字和《吉尔伽美什》 3. 《汉穆拉比法典》及其地位 理解: 1 大河灌溉农业在古代两河流域地区国家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2 楔形文字特点及其在文明进程的作用。 3《汉穆拉比法典》特点及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图和历史图片 2通过师生互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问题,升华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 优越的自然环境是早期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大河流域孕育出农业文明,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 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发展及运用法典履行国家职能的情况。

难点:阅读《汉穆拉比法典》片段发现该法典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启发导入: 1) 今天我们开始高中历史的学习。我们学习的第一单元是古代东方,古代东方是一个具有特定时空内涵的历史名词。它是站在西方中心角度定义的空间维度,西方文明是一个完整体系的文明,但是古代东方包含了好几个截然不同的文明,最初特定指古代埃及和古代两河流域,后来逐渐演变成对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在内的广大古代文明地区的泛称。在西方角度看,这些文明都处于自己的东方,所以统称为古代东方。就连地理名词上,离西方较劲的被称为近东,以此类推是中东、远东。 2) 我们称它们为文明主要是指什么而言?《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了以下几个特征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阶级的产生。现在一般认为,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是促使人类跨人文明时代的三大标志。希望大家形成一个历史概念:国家的形成是人类在社会组织形式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总之,文明是在人类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 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是什么地区呢?我们看到这张地图,最先出现在古代两河流域地区,接着是出现在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然后是出现在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出现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在人类历史上,古代东方是最先跨入文明社会门槛的地区。为什么最早的文明会出现在这些地方吗?这些地方有哪些有利条件呢?我们看到这些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河流,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水是生命之源,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保障,也是造就了农业文明产生。这些地区的古代居民得益于大河流域的水利之便,发展了以灌溉农业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 4)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东方的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二、新课讲授 1、王朝的更迭 1) 有谁知道两河流域指的是哪两条河?打开课本,翻到第二页。阅读教材和地图: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概述.doc

那么今天的两河流域地区,是一个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地区。伊斯兰文明、阿拉伯人、石油,每一个词都与中东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中东地区是世界局势的晴雨表。人们总在疑惑,为什么中东地区的国际政治形势如此的复杂?为什么中东地区的民族宗教矛盾如此尖锐?为什么中东地区能够有如此重要的经济地位?回顾中东地区的历史,是否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呢?我们首先简单回顾一下中东地区的主要历史,发展历史,发展进程。 伊斯兰阿拉伯文明兴起于公元6世纪,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两河流域伊斯兰文明开始向外传播。在欧洲的西班牙、非洲的中非部落、在中亚和东南亚,都留下了阿拉伯人的足迹。伊斯兰教的传播更加广泛,几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伊斯兰文明都曾经生根发芽。在此之前,希腊罗马人曾经短暂统治过两河流域地区。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地区起源,并经过早期发展,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伴随着罗马军队的步伐传向整个欧洲。公元15世纪,又随着西方殖民浪潮到达美洲、非洲。在此之前,波斯文明、犹太文明相继兴起。犹太教在广泛接受两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和波斯文明的基础上形成,并对以后的基督教、伊斯兰教,甚至佛教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再之前,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独立发展的时期,在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的过程中,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影响着之后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兰阿拉伯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核心区,主要在今天的伊拉克、伊朗西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以及约旦部分地区,今天的巴林、阿曼、卡塔尔和阿联酋部分地区,也曾经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有过密切接触。此外,在今天的土耳其、亚美尼亚、埃及等地区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近邻,它们有各自独立发展的文明,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与两河流域地区长期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这样一个广泛的区域,我们今天称之为中东地区,在古代历史研究中,我们称之为近东地区。 与今天中东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一样,古代近东地区也曾经有多个民族、多种宗教共同发展、互相冲突。近东地区古代居民的主体是塞姆人,今天的阿拉伯人、希伯来人均属于塞姆人,古代的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等也均属于塞姆人的不同支系。在小亚细亚安那托利亚高原地区,曾经生活过属于印欧人的赫梯人,在伊朗高原有属于印欧人的古波斯人。另外,在今天叙利亚东部、伊拉克北部和亚美尼亚地区,曾经生活过的胡利安人,和两河流域南部地区早期的苏美尔人,所属族系目前还是一团迷雾。我们尚不知晓。民族的复杂性导致语言的多样性,除巴比伦人、亚述人使用的阿卡德语外,属于塞姆语系的语言还有阿拉米语、希伯来语、乌加里特语等。赫梯语和古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不明语系的语言更多,苏美尔语、胡利安语、安那托利亚地区的方言哈梯语等等。古代近东人信仰多神,赫梯人曾号称他们是信仰千神的民族,神祇崇拜是近东人生活的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神祇崇拜逐渐向主神崇拜发展,并最终形成一神崇拜,它是耶和华、耶稣上帝、安拉、佛陀等唯一神形成的基础。由这些复杂多样的民族、语言、宗教背景中,您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复杂的中东来自于复杂的近东。 从人类文明的源头梳理回顾中东地区,特别是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古代历史,不一定能直接解答造成今天中东地区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矛盾和冲突的根本原因。但我们将通过了解,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历史,通过了解早期居民的日常生活,来感受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形成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军事氛围,来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地理环境。两河流域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在希腊文中的含义是"河间之地"。两河流域两岸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农业文明的地区,也是人类文明最早发端的地区。因这个地区的形状似一弯新月,是西亚地区少有的土壤肥沃,适合于农业生产的地带,因此又称"沃月地带",或"肥沃的新月"。幼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