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第一编史前美术及先秦美术★9▲13

第一章史前美术★7▲7

▲旧、新石器时代对比

▲最古老的装饰品

▲最早的原始刻划艺术品

▲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陶器

★彩陶

★黑陶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

★《人面鱼纹彩陶盆》

★《颧鱼石斧彩陶缸》

★《舞蹈纹彩陶盆》

▲最古老的壁画遗迹

▲岩画

▲碧玉龙

1·3▲旧、新石器时代对比

1、旧石器时代:

时间:距今约200万年前

劳动工具是打制石器,从事采集和狩猎活动,逐步培养了造型技能,萌发审美观念。

2、新石器时代:

时间:距今约1万年

主要劳动工具是造型规整的磨制石器,从事采集、狩猎、捕鱼外增加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工艺领域:陶器(重点)、编织、纺织、玉雕、牙雕、髹漆

造型艺术:彩陶造型与纹饰、岩画、陶塑等有成就

时代特征(标志):磨制石器、陶器、农业与畜牧业的出现

1·4▲最古老的装饰品:

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 2 万 8 千年多年,山西朔县峙峪石墨装饰品,该物品呈扁平椭圆形,大小似鹅蛋,中央穿孔,可系绳佩挂。

1·5▲最早的原始刻划艺术品:

刻纹鹿角(赤鹿角枝):现知较可靠是 1987 年在河北兴隆发现的。

距今约为 13000 年,用阴刻线条构成三组图案:

1、直线、斜线纹组成

2、由相互平行的密集曲线组成,似綯(绹)索花纹

3、四组密集曲线构成对称性的图案,刻纹染成红色,其意义应该与狩猎的巫术仪式有关。

1·7▲新石器时代的标志:

磨制石器、陶器、农业与畜牧业

1·10★陶器:

目前为止最早的陶片是湖南道县釜形陶器残片,距今约 1 万年,属新石器时代早期。

用途:饮食器:敞口(盆、钵、碗、杯、豆、勺);

炊煮器:便移动、烹烧(鼎、鬲、簋gu ǐ、釜、灶)

储藏器:多呈球形、半球形,容量大(壶、罐、瓶、瓮);

陶质:红、白、黑、灰

器表装饰:素陶、彩陶、印纹陶、拟形陶

装饰纹样:动物、植物、人形、几何纹样(彩陶居多)

1·11★彩陶:

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地上呈现赭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为彩陶。

1·12★黑陶:

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山东龙山文化以轮制技术制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

1·16★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彩陶杰作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

1·17★《人面鱼纹彩陶盆》:

1、在滚圆的脸庞上,画着三角形鼻子,修长的弯眉,眯成一线的双眼,头上戴顶饰物,耳旁画双鱼,嘴边衔着两鱼。两种人面图案或大小鱼并列,或与网纹相伴;

2、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大多数人认为带有神秘色彩的人面纹与半坡氏族公社的某种原始崇拜有关,但对具体涵义的解释各不相同;或崇拜鱼图腾说、祈求捕鱼丰收说、祈求生殖繁盛说;

3、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

4、通高 16.5 厘米,口径 39.5 厘米,细泥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

1·18★《颧鱼石斧彩陶缸》

①彩陶缸为红陶砂质,器腹外壁的一侧就是著名的鹳鱼石斧图,约占缸体表面积的一半,画面真实生动、色彩和谐、古朴优美,极富意境。

②陶画内容分为两部分,分别表现了捆绑在木棒上的石斧和鹳鸟叼鱼的形象。

右侧一半画有捆绑在棒上竖立的有柄石斧,斧头与柄相交处画着横线和圆点,表示两者是固定在一起的。

石斧上的孔眼、木把上的符号和紧缠的绳子,都被真实地用黑色线条勾勒出来;

左半画有一只体形椭圆、圆眸、长喙、昂首挺立、体微后倾的鹳鸟,显得非常健美,嘴下叼悬一条大鱼,面对竖立的石斧。

白鹳昂首挺胸,怒目圆睁,鱼似为白琏,体小而僵直,已无力抗争。为表现鹳的轻柔白羽,原始画师把鹳身整个涂抹成白色,犹如后代中国画的“没骨”画法;

石斧和鱼的外形则采用“勾线”画法,用简练、流畅的粗线勾勒出轮廓;

斧、鱼身中填充色彩,犹如后代中国画的“填色”画法。由于这幅画具备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画法,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画的雏形。

(如考题分值较大,请把以下文字加入)

③对于鹳鱼石斧图上表现的鹳、鱼、斧形象的释读,多年来也颇有争论。有人认为鸟形是鹭不是鹳,也有人认为斧是表现权力的石钺;有人认为全图是当时农耕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人结合考古学文化、古代神话传说以及商周青铜铭文进行考察,认为该图表现了当时仰韶文化中以鸟为图腾的部落和以鱼为图腾的部落的生死战争,进一步认为这就是传说中黄帝与炎帝之战的史实,而石斧则是黄帝部落联盟中所有部落共有的族徽和统一的标志。不管鹳鱼石斧图的真实含义究竟是如何,它都展示出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文明,反映了人类绘画萌芽时期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华夏文化的光辉,体现了中国史前陶画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

1·19★《舞蹈纹彩陶盆》

①青海出土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绘陶盆,

②其内外壁均有彩绘:主题纹样由三列相同的舞蹈场面组成。

③马家窑文化彩陶中罕见的描绘人物形态的作品。

在盆内沿壁上,用流畅的笔法勾出三块空白,在每一空白处以单色平涂的剪影似的手法,画了五个手拉手的特有角度舞蹈人。人头侧向一边,两腿却正面稍稍分开。头饰与尾饰分别摆向不同方向,加上互相牵引的双手,很容易使人感到他们身躯是扭转着的,仿佛正在踏着有节奏的舞步跳舞。每个人的形象都与整体有机地结合,形成整齐的图案。整个队形有强烈的运动感。

周围轻松而流畅的笔法,透露出韵律欢乐的气氛。

④这个图案,可能与某些巫术礼仪活动有关。但在原始社会中,这些活动是很难从人类整个生产、生活中完全独立分化开来的,它们终究是原始人类活动的直观反映。在这个反映过程中的许多观察方法与描绘手法,正是中华民族造型艺术中特有的审美情趣的雏形。

1·20▲最古老的壁画遗迹: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壁画残缺以及宁夏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几何纹装饰壁画。

1·21▲岩画:

1.用矿物质颜料涂绘或用石器磨刻、敲凿乃至用金属工具刻划在山崖石面上的图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岩画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岩画遗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2.北方草原原始部族岩画的作者是巫师兼猎人,对动物有敏锐的观察力,风格较写实,追求逼肖物象,画面上的动物多处于急剧的动态之中,奔跑跳跃,具有野生动物的鲜明特点,生活气息较浓厚。

3.南方各族岩画作者都属于百越系统,由于时间较晚,作者可能已是专职巫师。画面密切围绕宗教祭祀,大量表现人自身的形象,但突出的是宗教的神秘感,作者能很好地抓住人在瞬间的动态特征,但人物形象都具有符号化、装饰化、半抽象化的特点,比北方更简约,具有浪漫的精神倾向。

4.不论是写实风格还是抽象风格的岩画,画面形象都是经过高度提炼的、极其单纯的,也是平面性的。由于岩画画在巨大的崖面上,画面边界感几近于无,作者安排形象充分自由,因此画面空间处理也显得随心所欲,基本是平面布置,并无远近透视。

1·24▲碧玉龙:

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

第二章先秦美术★2▲6

▲青铜器

★青铜器的制作方法

▲焊接法

▲青铜器形制及纹饰发展

▲商代晚期雕塑

★战国帛画

▲战国肖像画特点

▲陶器与瓷器的比较

2·2▲青铜器:

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红铜的熔点若加锡熔点就降低。熔化的青铜在冷凝时体积略有胀大,填充性好,气孔少,成器细腻而坚固耐用。青铜器的合金成分,视用途与器类不同铜锡比例不同。

2·3★青铜器的制作方法:

失蜡法、焊接法、冷锻法、热锻法,并应用了金银错、蚌泡镶嵌、髹漆彩绘等新型装饰工艺。失蜡法:用蜡雕塑成所需器形后翻制成泥范,再用烘干泥范铸铜器,可获得精细的纹饰效果。焊接法:器身和附件分别铸成后焊接成整器,可做出复杂的器形。

六齐: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器的合金成分,视用途与器类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铜锡比例,这就是《周礼·考工记》所谓的“六齐”,即六种不同性能的铜锡配制比例。

2·4▲青铜器的种类:

礼器(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及车马器。

礼器(炊煮器):鼎、鬲等;

食器:簋、豆等;

酒器:觚、尊等;

水器:盘、鉴

乐器:铃、铙、鼓、钟等;

兵器、工具及车马器:炉、灯、马衔等;

2·5▲青铜器形制及纹饰发展(大题):

夏代:奴隶社会形成时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初期。

种类不多,器形较小,质地单薄,纹饰不发达,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兽面纹饰。

商代:奴隶社会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术由成熟走向鼎盛时期。除铸造工具、武器外还有青铜礼乐器,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形丰富,流行饕餮纹、云雷纹、龙纹、虎纹、象纹等纹饰,通常在云雷纹上再加上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安阳殷墟《后母戊方鼎》、商代湖南宁乡《四羊方尊》、安徽阜南《龙虎纹尊》,皆具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的特征。

西周:奴隶社会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西周中、后期:奴隶社会趋向停滞,青铜器出现新品种,形制与纹饰日趋简率,饕餮纹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夔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见习。陕西毛公鼎。

春秋:

诸侯争霸,奴隶制逐渐瓦解,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青铜冶炼铸器增多,形成不同的地区风格。

中期出现模印法与失蜡铸造法等新工艺,流行繁缛的蟠螭纹与蟠虺huǐ纹;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盖顶莲瓣丛中企立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壶身附着龙虎,气势升腾,结构不凡,具有社会大变革时代的艺术特色。

战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物质文化进入铁器时代,战国青铜冶铸业,以制造日用器为主;装饰技法的广泛运用,使青铜器具有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格调。生活气息图案纹饰广泛流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大型铜编钟。

2·6▲商代晚期雕塑:四川三星堆青铜立人像、青铜神面像、猛虎食人卣(you)

2·9★战国帛画:长沙楚墓出土《人物御龙帛画》、《人物龙凤帛画》

《人物龙凤帛画》:战国时期,出土于湖南长沙,质地为平纹绢,画一细腰长裙、侧身向左作合掌祈祷状的贵族妇女,在腾龙凤舞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

《人物御龙帛画》:战国时期,出土于湖南长沙,细绢地,画面正中画一危冠长袍、蓄有胡须、神情潇洒、侧身拥剑的中年男子,头顶华盖,驾驭舟形巨龙向天国飞升的景象,龙尾立一鹤,龙身下画一尾鲤鱼,表示龙正在天河中进行。

2·10▲战国肖像画特点:

人物皆作正侧面的立像,通过衣冠服饰表现其身份;比例均称,仪态肃穆;勾线流利挺拔,设色采用平涂与渲染兼用的方法,格调庄重典雅。

2·14▲陶器与瓷器的比较:

①原料不同。陶器用普通黏土,金属杂质含量多,瓷器是高岭土,质地纯净得多

②烧成温度不同。陶器在600—800,瓷器1200 度以上,瓷器胎体烧结致密,吸水性大大低于陶器

③陶器是素胎烧成。瓷器表面挂有人工配制的玻璃质釉,与胎体一起烧成

补充:最早风俗画:《漆画人物车马出行图》

第二编秦汉美术★7▲9

第一章绘画艺术★1▲3

▲秦、西汉、东汉三朝绘画艺术综述

▲秦汉时代宫殿壁画的特点

▲简述汉墓室壁画的发展

★汉代帛画

1·1▲秦、西汉、东汉三朝绘画艺术综述:

秦、西汉、东汉三个朝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我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发展的重要时期。

秦:

①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大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社会发展具有进步作用。

②秦朝的统治者高度重视造型艺术,使其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

西汉:

1.西汉初期

①经济:轻徭薄赋、安抚百姓等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社会经济获得恢复和发展。

②政治:景帝三年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制得到巩固与加强。

③意识形态:汉初尚沿袭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余波,流行黄老神仙之说:

武帝时期,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封建秩序,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视美术为表彰功臣的有效方式,在大型纪念性雕塑、宫殿壁画等方面,建树颇多。

2.西汉晚期

①经济:土地兼并加剧,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的大庄园经济恶性发展。

②意识形态:

A.鼓吹唯心主义的“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标榜忠、孝、节、义等封建伦理道德。

成帝时期的刘向参与辑校《列女传》,绘制了烈女传屏风。东汉明帝令班固、贾逵整理经史故事。作为“尚方画工”的美术创作题材。

B.士大夫画家在东汉画坛上崭露头角。汉代实行“察举孝廉”制度,助长了“生不极莽,死乃崇丧”的厚葬陋习,遂使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广泛流行,美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与深度显著增强。

秦汉时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造型艺术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它那深沉雄大的气魄,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1·2▲秦汉时代宫殿壁画的特点:

秦汉时代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

1、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

2、以借物寄情的手法,标榜吏治的“清明”;

3、图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鉴戒;

4、绘制本朝功臣肖像,作为广大臣僚励志的楷模。

1·6▲简述汉墓室壁画的发展:

汉墓室壁画在发展阶段上,可以划分为西汉前、后期、新莽时期、东汉前期、后期等五个阶段。

一、西汉墓室壁画

西汉前期:

代表:河南永城柿园——梁王墓、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

均为“凿山为室”的山崖石室墓,构筑于汉武帝初年。

1、河南永城柿园—梁王墓:主室顶部及西、南壁,彩绘着青龙、白虎、朱雀等方位神,龙长约5米,

形态矫健,色彩绚丽,十分壮观,还绘有灵芝、荷花、云朵、菱形等图案;

2、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前室顶部及四壁有朱墨彩绘的卷云纹,图案卷曲缭绕,装饰效果颇佳。两幅壁画都鲜明的体现了升仙的主题。

西汉后期:

1、在洛阳、西安、武威等地共发现六座此期壁画墓。

2、洛阳发现的四座最重要,皆用大型空心砖和小砖混合构筑而成,除“八里台汉墓”因盗掘而缺乏墓型资料外,卜千秋墓、浅井头墓与烧沟61号墓皆坐西朝东,平面略呈“六”字形,壁画绘于空心砖构筑的主室脊顶、门额、后壁或隔墙上,题材有日月星象、御龙升天等。

①洛阳市面粉厂内——卜千秋墓:

由20块空心砖砌筑的主室脊顶,绘男墓主持弓乘龙、女墓主捧鸟乘三头凤,在持节方士与仙女的导引下,由仙禽神兽卫护升天的景象,形象活泼生动,勾线流利挺秀,构图繁而不乱,显示出纯熟的绘画技巧。

主室后壁绘有驱邪的猪头形方相氏及青龙白虎等神怪。

②洛阳浅井头西汉空心砖壁画墓:

其壁画题材、构图布局及艺术风格均与卜千秋墓相似。

③洛阳烧沟61号西汉壁画墓:

保存着精美豪放的历史故事画而著名,前室脊顶绘天象,隔墙正面,花砖部位绘四神及傩仪场面,楣额部位绘长卷式的“二桃杀三士”故事。画面上,齐景公的威严,侍卫们的恭顺,晏婴的机智,三壮士的恃勇寡谋与舍生取义的悲壮举动,描绘得淋漓尽致。后室后壁上方,绘长卷式的“鸿门宴”故事,画面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人物众多,各有不同的性格刻画,赋彩典雅,格调庄重豪放,堪称西汉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④洛阳“八里台”五块壁画空心砖:

其结构形式酷肖烧沟61号壁画墓的主室隔墙,画面人物众多,主题内容尚待研究。其中比较清晰的一组人物,似属迎宾拜谒场面,笔致洗练洒脱。

二、新莽墓室壁画

1、新莽时期壁画墓共五座:洛阳金谷圆、偃师辛村、山西平陆、陕西咸阳、成阳龚家湾。

2、特点:

①因为“天人感应”论和谶(chèn)纬迷信说极度泛滥,此时最流行的壁画题材是日月星象与四神。

②在平陆和千阳的新莽壁画墓中,出现庄园坞壁、牛耕牧畜等画面,描绘现实生活的画面初露端倪。

三、东汉墓室壁画墓

东汉前期

1、在洛阳邙(máng))山与金谷园、山东梁山后银山、辽宁金县营城子等地共发现四座。

2、特点:壁画题材沿袭西汉晚期以来的传统,仍以日月天象、四神为主。出现门卒属吏、车骑出行等新内容,生活气息明显增强。

①洛阳邙山石油化工厂——东汉前期壁画墓:

前室顶部绘人面蛇身的羲和捧日和常羲捧月,墓门旁边绘冠帻(zé)门吏,线条流利劲健,色彩鲜艳明快,绘画功力甚佳.

②辽宁金县营城子前牧城驿——东汉砖券壁画墓:

结构复杂奇特,主室南门上方绘驱鬼噬蛇的强梁及神虎,室内门洞上方绘辟邪的魌(qī)头,门洞两侧画执刀拥彗或持棨戟(qǐjǐ)的门吏,主室后壁绘巨幅的祝祷墓主升天图,

画面包括羽人、方士、仙鹤等众多形象。

表现了题材内容的新变化。此墓所绘之门吏,形貌威武,笔法豪放。

东汉后期

1、遗例极为丰富,在河北、河南、内蒙古、辽宁、江苏等省区共发现20多处。

2、特点:大型多室墓颇流行,反映了封建贵族生前拥有“连栋数百”的情景。

壁画题材主要是标榜墓主人生前地位的属吏与出行车马仪卫,通常以墓主夫妇并坐宴饮、观赏乐舞的形式出现:

还有描绘庄园坞壁的农牧生产,标榜封建道德的圣贤、孝子等历史故事画,艺术水平十分出色。日月天象及神禽瑞兽己退居次要地位。

①河北望都1号汉墓着重描绘死者生前的僚属形象。不同身份的属吏有不同的姿态和表情,如地位

较高的主簿悠闲自在,而小吏谦卑恭谨等,表明人物画已经比较成熟了。

②河南偃师杏园村汉墓壁画车骑出行图,场面宏大,构图富有节奏,赋彩鲜丽典稚。

1·7★汉代帛画:

湖南长沙马王堆、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的几幅西汉帛画,有的用作殡仪中的旌幡,表现引魂升天的场面;有的则描绘了迎宾、祭神等景象。

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T 字形旌幡帛,画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

上段:描绘日、月、升龙及人面蛇身的始祖神,象征天上境界;

中段:描绘墓主人出行等人间生活;

下段:描绘神怪、龙蛇、大鱼、大龟等地下(阴间)的生物;

主题思想:引魂升天

在艺术处理手法上具有鲜明特色:

1、在构图上,通过穿璧的蛟龙,将人间、地下两部分联成一体,又通过昂扬的龙首与迎候在天门的司阍(hūn),构成升天的气氛,使画面的三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

2、墓主画在旌幡中心部位,并且通过跪迎与随从婢仆的衬托,显示出墓主人的高贵身份;

墓主形象或画成正侧面,或画成五分之三的半侧面,形貌服饰惟妙惟肖;

3、各种神禽异兽,矫健活泼,夸张的造型中体现了细腻的写实技巧。

4、画法:

先以淡墨起稿,设色,最后再墨勾轮廓线。

设色以平涂为主,辅以渲染,颜料石色为主,鲜艳华丽厚重,展示了西汉绘画的卓越艺术水平。

二、临沂金雀山的长条形西汉帛画

属旌幡性质,上部画日、月及仙山琼阁:

中部画宴乐、迎宾、纺绩、校武等人间生活;墓主为一贵族老妪;

下部画龙虎等神怪形象。此画用“没骨”与勾勒相结合的方法绘成,反映了汉画技法的多样性。

三、新莽至东汉的旌幡帛画

甘肃武威磨嘴子54号及23号汉墓出土约属新莽时期的绵麻柩铭:

上端绘金乌、蟾蜍或金乌、蛟龙为代表的日月,

下方则用方正宽博的篆书,写明墓主人的籍贯姓名,以代替繁复的人物画面。

第二章画像石和画像砖

2·1★汉画像石:

①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

②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

③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1、时间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汉武帝时期,新莽时期有所发展,东汉时期鼎盛;

2、分布画像石分布地区扩大,形成四个中心区:

①山东、苏北、皖北区;②豫南、鄂北区;

③陕北、晋西北区;④四川地区。

3、代表作:东汉后期画像石——代表作:山东嘉祥武氏石祠

一、西汉晚期画像石

1、山东沂水鲍宅山——凤凰刻石:

有“元凤”、“三月七日”、“风凰”等榜题刻字,画面为阴线刻成的两只简率的凤凰。

2、河南南阳赵寨砖瓦厂——画像石:

雕造于昭、宣时期,墓石门扉与石门柱上雕刻的楼阁、门阙图像,题材单调,技法属凹面阴线刻。

3、山东汶上县新莽——天风三年画像石:

亦称“路公食堂画像”画面为阴线刻成的车骑出行图。

二、东汉前期画像石

1、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

石祠为南向的单檐悬山顶两开间房屋,内有游人题刻多则,祠内石壁及三角形石梁上,布满精美画像,有神话传说、天文星象也有封建贵族朝会、出行等生活场面,具有东汉早期精练质朴的风格特点。

2、南阳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

画面内容丰富,有范雎受袍、晏子见齐景公、二桃杀三士等历史故事,还有伏羲、女娲、四神、天象、击剑等画面,雕刻技法主要采用物象外留有粗犷凿纹的浅浮雕,布局简洁疏朗,物象鲜明醒目,具有古朴豪放、深沉雄大的风格特点。

3、陕北、晋西北地区的画像石:

多属东汉中期,画像主要刻在门楣、门框及门扇上,内容较单纯,有牛耕、放牧等。

三、东汉后期画像石——代表作:山东嘉祥武氏石祠(武梁祠)

1、武梁祠为面北的单檐悬山顶单开间石结构房屋,由东、西山墙、南墙及屋顶前后两坡等五块石材组成。绝大多数人物故事画面有隶书榜题。

2、武梁祠屋顶前后坡,皆刻祥瑞图案。

3、武氏祠石刻画像皆用减地平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成。作者擅长抓取历史故事矛盾冲突的高潮,并且善于运用必要的景物以交待特定的环境,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处理得非常出色。

《闵子骞失棰》等;

四川地区的汉画像石艺术风格受到南阳画像石的影响。

2·2★秦汉画像砖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得一种建筑装饰构件,与画像石类似。

1、制作流程:

将加工好的泥坯放入木模中制成砖坯,待半干后去掉木模,用刻有图案内容的印模印出各种图像和图案,大型图案用几个印模多次压印,部分图像用利器刻划而成。

2、类型:有空心砖和实心砖两种。

3、时间:一般认为画像砖始战国,盛两汉,东汉鼎盛,三国两晋南北朝流行。

4、分布:以河南和四川两地出土最多。

5、制作方法:分模印和刻划两种。

6、艺术特色:

秦至西汉初:

主要的用来装饰宫殿府舍的阶基,有回字纹与菱格纹的铺地方砖,以及浮雕感强的青龙、白虎等四神画像砖;

西汉中后期:

画像砖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西汉出土模印空心砖,采用阳模,题材有执戈门吏、持戟武士等。东汉:

画像砖以河南、四川两省出土最多,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砖,绝

大部分刻画现实生活,其中既有表现墓主人生前地位的门阙仪卫、车马出行等场面,也有反映封建庄园经济生产场面,

代表作《弋射收获画像砖》《荷塘渔猎画像砖》

第三章书法篆刻艺术▲4

▲秦代书法特点

▲蚕头燕尾

▲汉碑

▲“飞白”书

3·1▲秦代书法特点:

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意义深远的正字活动。“小篆”成为官方通行文字,民间通用隶书。

②现存秦代小篆作品《泰山石刻》、《琅琊台刻石》,传均为李斯所书,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是秦代小篆的典型面貌。

③李斯是小篆的整理者,程邈对隶书的规范作过贡献,被传说为隶书的创造者。

3·3▲蚕头燕尾:

东汉隶书用笔丰富,在波挑中充分发挥笔毫的变化,提按顿挫,起笔止笔,波势明显,有“蚕头燕尾”之称。结构上疏密多变,呼应完整,千变万化,达到了既规整又自由灵动的境界。

3·4▲汉碑:

东汉隶书成就主要体现在碑刻中,东汉墓碑、石阙的盛行和画像石的盛行一样是统治者提倡孝道的产物,碑额用端庄的篆书来写,碑文则用便认稳重的隶书,也就是后世常说的“汉碑”,这种高度成熟的隶书,风格多样。

《张迁碑》敦实重拙、《景君碑》直笔下垂如悬针、《曹全碑》典雅秀丽等。

其中《张迁碑》结字外紧内松,在许多字的下半部,通常拉长的部分却缩的很短,给人以沉重的压迫感,视觉张力十分强烈,加上用笔方折,具有一种奇崛轿恣的雄健风格,最能代表“汉唐雄风”的美学境界

3·6▲“飞白”书:

蔡邕(yōng)擅长篆隶,创“飞白”书,参与书写《熹平石经》,是东汉熹平四年立于太学门外的儒家经典标准本,书法规整端庄,艺术趣味稍差,是后代“馆阁体”书法的滥觞。

东汉崔瑗《草书势》、蔡邑《大篆赞》、《隶书势》,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赵壹《非草书》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书法的完整论著。

第四章雕塑艺术★3

★秦始皇陵兵马俑

★霍去病墓石刻

★青铜铸像——代表作:马踏飞燕

4·1★秦始皇陵兵马俑:

俑—是古代用来陪葬的塑像,主要有陶塑、木雕、石雕以及铸铜佣。

1、出土地点时间:1914年在陕西秦始皇陵东发现了大型陶兵马俑从葬坑。

2、规模:三座大型陶塑兵马俑从葬坑:

一号坑象征以战车和步兵混合编组的主体部队;

二号坑为弩兵、战车、骑兵穿插组成的混合部队;

三号坑是统领一、二号坑的军事指挥部。

3、艺术成就及历史价值:

①秦王朝存在短暂,对于研究掌握材料不多的秦代历史和文化艺术,秦始皇真马俑坑的发

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兵马俑是秦代禁卫军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

在总体设计上,既担负着守卫陵园的象征职能,又是对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

③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艺术手法细腻,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兵马俑布局严谨,排列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军宏伟气派。

④这是秦代造型艺术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秦始皇兵马俑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而塑造的,显示出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4、秦俑的艺术特点是:

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

造成排山倒海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4·3▲东汉陶俑

1、特点:题材扩大,形象生动传神。

2、代表:

四川成都天回山——击鼓说唱俑、郫(pí)县

①立式说唱俑:左手抱鼓,右足高跷,眉飞眼笑,塑造了一位兴高采烈地一边拍鼓一边说唱民间艺人形象。

②击鼓说唱俑:头扎巾帻,袒膊赤足,左臂抱鼓,右臂执槌前举,一腿抬起,面部眉飞色舞,充满激情,似乎说唱到精彩动人之处。塑造了一位兴高采烈地一边拍鼓一边说唱民间艺人形象。(汉代人物雕塑之代表)

③立式说唱俑:耸肩吐舌,作扭身行走状,其滑稽之态令人捧腹。

手法之洗练,形象之生动,神态之活泼,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将民间说唱艺人兴高采烈、自我陶醉的神情,刻画得维妙维肖,令人过目难忘,堪称东汉陶塑之杰作。

4·5★霍去病墓石刻

汉代石刻深沉雄大,西汉雕塑艺术的新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及园林、陵墓装饰雕刻上。霍去病墓石雕群为汉代陵墓雕刻中最杰出的作品。

1、背景:

霍去病为汉武帝时名将,能征善战,英年早逝,汉武帝为表彰其卓越功勋,特赐陪葬茂陵,“为冢像祁连山”,以纪念霍去病在河西战役中取得的关键性胜利。以独特的设计意匠和气势宏伟的石雕群建成一座纪念碑式的墓冢。

2、作品:

现存霍去病墓石刻,包括马踏匈奴、卧马、跃马、等14件,另有题铭刻石2件,全部用花岗岩雕成。

3、艺术风格:

作者运用因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

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绝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4、马踏匈奴石刻:

①是霍去病纪念碑群雕的主体性雕像,作者运用寓意的手法,以一匹器宇轩昂、卓然而立的战马来象征骠骑将军;

②一匹战马将侵扰者踏翻在地的典型情节,来赞颂霍去病在抗击匈奴战争中建树的奇功;

仰面朝天的失败者手握弓箭作挣扎欲起之势,告诫人们不可放松警惕。

③整个雕塑的外轮廓,雕刻的极其准确有力,马头到马背部分,作了大起大落的处理,形象十分醒目;

④马腹下不作凿空处理,可能为技术所限,但也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厚重、稳定的感觉。

⑤总之,马踏匈奴石刻是思想性与与艺术性完美统一的典范,是西汉纪念碑雕刻取得划时代成就的标志。

5. 总结:

西汉大型石雕,风格上的共同特点是循石造型,因才施艺,较多地保留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作细致刻画。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因为当时就有很多种手段可以制造出较之精细的雕像,而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一起而形成的阳刚之美,显然更有利于表现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

4·9★青铜铸像——代表作:马踏飞燕

秦汉青铜铸像宏伟壮丽,辉煌创作,形体巨大,设计巧妙,工艺精良。

秦代代表作有秦始皇陵墓西侧出土的两乘铜车马,形体为真车真马的二分之一,铸工无比精良。西汉后期,如茂陵东侧出土的鎏金铜马等。

马踏飞燕:

①是东汉青铜雕塑的代表作,甘肃武威擂台出土,也称铜奔马。

②作者铸造一匹矫健奔驰的骏马,三足腾空,一只脚踩在展翅疾飞的燕隼背上,使人产生骏马的速度能超过飞燕的联想,其侧视的基本构图呈倒三角形,运动感很强。

③作者巧妙地让燕隼双翅张开,加强了雕像支点的稳定感,同时用燕隼的疾飞之态烘托出天马的神速,取得内容与形式、技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具有浪漫主义的巧妙构思。

被誉为古代青铜雕塑的奇葩。

第五章建筑艺术▲1

▲建筑装饰

▲1、建筑实物遗存:长城、东汉石阙

2、建筑装饰

秦汉时代的建筑装饰主要包括壁画、画像砖、画像石和瓦当四个门类。

秦代瓦当图案更加丰富,有四鹿纹、四兽纹、子母凤纹等圆瓦当,也开始出现吉祥文字瓦当。

瓦当——是指屋顶檐头简瓦前面的陶治圆形遮挡物,俗称瓦头。同时又是一种装饰物。瓦当主要有图案纹和文字纹两种,瓦当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

汉代瓦当:两汉最流行卷云纹瓦当和吉祥文字瓦当。

第六章工艺美术★1

6·2★汉代青铜工艺的代表器物

汉代青铜工艺雕塑的代表是长信宫灯。

(1)汉代铜灯

①汉代铜灯的种类有:盘灯、虹管灯、筒灯、行灯、吊灯。

②西汉时期,铜灯代表作品有龙形灯、朱雀灯等。

封建贵族不仅把铜灯用作照明的实用工具,同时也把它视作重要的案头实用雕塑品,其中鎏金的

“长信宫灯”形体精美,构造巧妙,捧灯宫女作跪地侍奉状,人物性格鲜明,是工艺雕塑的典范。

③东汉的铜牛灯、青铜辟邪灯等是此期的杰作。

(2)长信宫灯

①河北满城窦绾墓出土的鎏金“长信宫灯”,构造精美,捧灯之宫女跪地做侍奉状,眉宇间蕴藏着被奴役者的痛苦神情,人物性格鲜明;

②人像中空,可以纳垢,左手执灯盘,右臂上扬袖口下垂成为灯罩,灯盘中心可插蜡烛,灯盘外围安装可以开合的弧形屏板,以调节灯光照明的方向和照明幅度,宫女体内中空,烟可通过右袖通道收入体内,以保持住室环境的清洁。

③灯盘及宫女头部等部件皆可拆卸,以方便清除灯内的烟尘。

④此灯原系汉宫之物,通体鎏金,显得分外华贵,显示了最高工艺水平,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堪称工艺雕塑的典范。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隋唐美术★11▲9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2▲2

▲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概况

★魏晋南北朝著名画家8 人: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梁元

帝萧绎、曹仲达、杨子华

▲已知最早出土的纸本绘画

★绘画史上最早的理论专著——顾恺之《论画》、谢赫《画品》、孙畅之《述画》、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

1·1▲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概况

①应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开启真正意义上的绘画之开端。

②绘画观念在沿袭前代强调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开始注重艺术的内在因素。

③文人士大夫开始步入画坛,使绘画的表现领域不断扩大,表现的技法水平得以显著提高。

④由于道教、玄学以及山水诗的兴起,使山水绘画脱离于人物画而独自成体,但是山水画和花鸟画仍处于处于萌芽时期。

⑤而此时的人物画更是达到空前水准,出现了一批技能高超的大画家。

一、魏晋南北朝美术的发展状况:

1、专业画家出现,人才辈出。

2、民间美术活动与专业创作相互促进。

3、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一方面发挥“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一方面成了使人可以得到美感享受的艺术品。

4、与西方交往的扩大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和国外的交流,更丰富了传统的表现技法,孕育着唐代绘画新面貌的产生。

二、绘画艺术发展特点:

1、绘画风格:呈现出多样化,显露出表现当代生活兴趣,在表现人物面貌、精神气质上有着“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的区别。

2、绘画形式:以长卷式为主。构图技巧有了提高。

3、表现技法:顾恺之、陆探微“笔迹周密”的密体,也有张僧繇“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之分,有用线如“春蚕吐丝”的传统表现方法,也有其体稠叠、衣服紧窄的“曹衣出水”。

4、形象创作:陆探微创造的“秀骨清象”概括了同时代社会名流的类型。

三、绘画理论著作与山水画、花鸟画

顾恺之和谢赫的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而重气韵,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重入物的传神写照是这种理论的精髓,它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又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绘画产生很深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

1、花鸟画处于孕育阶段,发展得要比山水画晚。山水多作背景和环境的衬托而出现,较为古拙。

2、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等山水画的著录、著述是探讨山水画起源的重要依据,山水画真正的出现当在隋、唐时期。

1·2★魏晋南北朝著名画家8 人:

1、曹不兴:

是最早享有盛誉的一位画家,他的画被列为吴国“八绝”之一。

(1)传说他画屏风时落墨为蝇,使孙权误以为真的故事,说明他具备着一定的技巧表现能力。(2)他的作品主要是人物画,也是记载中最早的佛像画家。

2、卫协:

(西晋)作品被谢赫列为六品中的第一品:“古画皆略,至协始精”

(1)创作多是人物、故事以及道释题材的作品。

(2)顾恺之认为他的画“伟而有气势”、“巧密于情思”,推崇他善于表达对象的内在气质。卫协对六朝重气韵画风的形成最有影响。

3、★顾恺之

(1)艺术特色:

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

①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重视眼神的描绘。他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于绘画的意义不是最要紧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

②在绘制表现“七贤”的诗句中他体会到“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③擅长于以绘画艺术的语言来着意刻画对象的心理特征与精神风貌,他画过大量同时代人物的肖像,都悉心体验,以细节衬托出人物的个性、风貌。

(2)成就及影响:(补充)

①曾画道释和山水画,最突出的是他创作了不少力求摆脱礼教束缚、主张流露本真性情的作品,体现了他对于那些敢于蔑视虚伪的封建伦理的名士们的赞赏和崇仰。

②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

绘画表现对象在塑造人物的形象时并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从而提出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内在深度的新要求:传神。这一要求从理论上明确提出,标志着作为画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在艺术表现上进入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高度。

③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中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才能准

确深刻地再现。

④顾恺之是“笔迹周密”的密体。

顾恺之的线描不仅是描绘对象的形体结构,质感、量感、运动变化的基本手段,而且与艺术形象的风度神采相适应。

被后人形容为“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联绵,循环超忽”的线描法,正与他所创造的艺术形象的内心世界相统一,成为与内在心绪、精神面貌水乳交融般的整体。将“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

⑤顾恺之论画的功绩在于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至独立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是继卫协以后极重神韵的画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3)代表作:

绘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传·仁智图》等。

理论:《画云台山记》、《论画》、《魏晋胜流画赞》

《女史箴图》:

东晋画家顾恺之是依据西晋《女史箴》绘制,共九段,讲解劝诫宫中妇女的生活描写。

图卷中的一系列动人的形象,注重用线造型来创造绘画形象是其主要的特征。线条以连绵不断、悠缓自然的形式体现出节奏感的,用线的力度略有控制,正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一样。顾恺之已将自战国以来形成的“高古游丝”描发展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烈女传·仁智图》: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依据汉代刘向《列女传》人物故事绘制。

据宋人题跋原有15段,至南宋不全,现存10段。

每段都有人名和颂辞,构图及人物形态都比较古朴。

此图不但铁线描的线条刚健有力,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秀丽流畅的游丝描有别;而且特别强调晕染,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感,女子眉毛多染朱色。

此卷无款,原作不存。

背景:汉成帝沉湎酒色,大权旁落,外戚危及政权,刘向采摘古诗书上资料编辑《列女传》呈送汉成帝,吸取教训维护刘氏政权。全书按妇女的封建行为道德准则和给国家带来的治、乱后果,分为七卷,此即其中“仁智卷”部分。这一时期《列女图》的大量出现,既是出于宫廷政治斗争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在社会上广泛推行妇女的道德教育,借以维护封建秩序。

特色:此卷多处保存了汉代的衣冠制度,

男子头戴进贤冠,身着曲线大袖袍,腰结绶带并配挂长剑;

女子梳着垂髾(shao)髻(ji),身着深衣,特别是眉毛涂以朱色,

这些都表现了特定时期的风俗和时尚。

根据《列女仁智图》中保存有较多的汉代风俗,以及其构图形式的古朴。

其人物线条粗犷流畅,造型准确。

特别是对妇女的描绘,体态轻盈,婀娜多姿,尤为绝妙。

构图布局则与汉画像石一脉相承。

《洛神赋图》:

①为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依据曹植著名的诗篇《洛神赋》绘制。画卷为连续图画形式的长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通过反复出现的曹植和洛神的形象以及对他们之间的情感动态的描绘,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②画中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画云台山记》:

①是一篇绘画创作构思性笔记,主要内容是描述一幅分为三段的云台山图,阐述为何创作《云台山图》,略举山水画的画法,并交代这卷人物与山水景色的特色。

②画记叙述了画面总的部署,还有人物、鸟兽在山水中的安排,更点出该画要画三段山,即“西去山”、“中段山”和“后段山”的变化,也说明该图画山从东至西,山势重叠。

③虽不是理论文章,但反应了我国4世纪至5世纪初的画家的审美要求。

④在画记中:山水造型、取势与造势、反映时空的表现很有特色。

《论画》:

①《论画》经《历代名画记》征引流传至今,前面是画评,后面是摹写要法。

②通过对汉末魏晋以来的画家和作品的评论,阐述了他的艺术主张,文章的后半部分虽主要讲临摹方法,但表达了他对画人物画的要求。

③顾恺之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悟对神通”等观点,成为他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明确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特别注重的是人物画的“传神”。

(2)阐明了绘画技巧的重要性,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深刻理解,才能自然而准确地再现,又强调了形象的准确和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3)顾恺之论画的功绩在于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他在《魏晋胜流画赞》中提出“迁想妙得”。

(4)他认为艺术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画家必须通过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才能达到“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是继卫协以后极重神韵的画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他的画论意义重大,给谢赫“六法”论奠定理论基础。

4、★陆探微

(1)是南朝刘宋时期最杰出的画家,擅长人物画,画过帝王和当代功臣、名士肖像,也画过一些风俗画与佛教图像。

(2)他创造的“秀骨清象”的人物形象,清秀隽永,是对崇尚玄学、重清谈的六朝士人形象的生动概括,此人物样式在当时流行并影响到雕塑的造型。

(3)陆探微的风格是“笔迹周密”的密体。运用草书的体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画人能做到“精利润媚”、“笔迹劲力如锥刀焉”。

5、★张僧繇

(1)萧梁时期最活跃的画家,生平的艺术创作以绘饰佛寺壁画为主。

因为他创造的形象独具风格,被称为“张家样”,是古代寺庙中影响最大的式样之一。

(2)他曾吸取天竺晕染画风在一乘寺画凹凸画,因其强烈的立体感吸引观众,以致时人称一乘

寺为凹凸寺。

(3)他有较高的写实能力,曾为梁武帝摹写居于各地的诸王画像,达到“对之如面”的效果。(4)张僧繇是“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的疏体。

7、★曹仲达

被誉为“北齐最精工”的画家,以画梵像著称,其风格被称为“曹家样”。

曹衣出水:

“曹衣出水”是形容北齐画家曹仲达的绘画风格,他以画天竺风格的佛像著称,其所画佛像被称为“曹家样”,其特点在于“画衣纹稠叠,衣服紧窄”故有“曹衣出水”之说,“曹家样”概括了佛教艺术在最初传入的几个世纪中外交融的艺术风格。

1·4▲已知最早的出土纸本绘画:吐鲁番晋墓出土的《地主庄园图》。

1·6★绘画史上最早的理论专著——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

1、顾恺之《论画》的前面是画评,后面是摹写要法。

①通过对汉末魏晋以来的画家和作品的评论,阐述了他的艺术主张,文章的后半部分虽主要讲临摹方法,但表达了他对画人物画的要求。

②顾恺之在此文中提出了“迁想妙得”,“以形写神”“悟对神通”等观点,成为他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明确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特别注重的是人物画的“传神”。

(2)阐明了绘画技巧的重要性,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深刻理解,才能自然而准确再现,又强调了形象的准确和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顾恺之论画的功绩在于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是继卫协以后极重神韵的画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谢赫的《画品》或曰《古画品录》(“六法”)——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1)谢赫是南齐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装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献在绘画理论方面。他的《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

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

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

“六法”的提出是古代长期绘画实践和理论探讨的具有总结意义的完整认识,十分准确地概括出绘画创作与政教密切相关的理论主张:

1)气韵生动:生动的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

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3)应物象形:是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形,是应对描绘对象的外形再现形象。

4)随类赋彩:是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色,是依据不同的对象色彩类别表现色彩。

5)经营位置:是指绘画艺术的造型基础——构图,是构思和构图的谋篇布局。

6)传移模写:临摹和复制,学习前人的优秀作品,向古代优秀艺术遗产学习。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要点(整理过-比较全)

工艺美术史考点习题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图腾)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 (磨制石器)和(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主要标志。 人物舞蹈彩陶盆出土于(青海上孙家寨)。 彩陶工艺以(装饰)取胜,而黑陶以(造型)见长。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螺旋纹)最出色。 属于马厂型彩陶的有(裸体人像彩陶壶、回形纹罐)。 原始制陶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彩陶)和(黑陶)。 黑陶工艺产生于(龙山)文化中。 简述黑陶的工艺特点。黑、薄、光、纽 轮制的优点:、器形浑圆工整,趋于正圆。、器胎厚薄均匀。、提高了制陶的速度。 黑陶已采用轮制,其工艺特点:黑、薄、光、纽(盖纽)。彩陶以装饰见长,黑陶以造型取胜。(黑陶产生的前提是轮制技术的成熟)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陶器,是原始社会制陶工艺中最出色的品种。它分布地区广,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时间也较早。 半坡型彩陶的鱼形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原始社会彩陶工艺的主要类型及艺术特点。 原始社会彩陶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仰韶文化的彩陶以西安半坡彩陶和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最具有特色,艺术成就也最高。 半坡型彩陶常见的器形有卷唇平底或圆底盆、小口尖底瓶、敛口束腰葫芦瓶、细颈大腹壶以及杯、钵、罐、瓮、甑、釜等。装饰一般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以动物纹为主。 庙底沟型彩陶在造型上的典型器形为: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有折唇和敛口两种。装饰多是单一的黑色或紫黑色成带式连续图案,图案构成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以植物为主。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主要类型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马家窑彩陶已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造型多样。装饰纹样以螺旋纹最有特色,点的运用之装饰画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马家窑彩陶中有很大一部分彩陶通体画满花纹,同时又有内彩。 半山型彩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表面磨光,造型更加实用,装饰精巧工整,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一类。 马厂型彩陶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流、盖、提梁和纽,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装饰纹样趋向于简略,具有刚健粗犷的艺术特色。 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工艺美术 代表奴隶社会工艺最高水平的是(青铜)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模范法)法和(失蜡法)法。 商代青铜器以(饕餮纹)作为主要纹饰。 商代,(司母毋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为祭祀母亲而铸造,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青铜金属在物理化学性能上的优点:、熔点比较低。(容易掌握铸造过程)、硬度可以增高,根据铜和锡的含量比例的不同,能够得到不同硬度的青铜器。、在熔铸时由于铜液膨胀性加大,可以减少气孔,得到清晰的花纹。、加锡可以增加青铜器的光泽度。(商代),有了原始青瓷。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特点:图案纹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是以饕餮纹为主体,或双夔纹组成的饕餮。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采用对称格式的原因:A、均衡的格式往往产生活泼感,而对称的格式则产生庄严感,可以强烈地烘托出青铜器的肃穆威严;B、与器物的制作和成型有关,青铜器用模块制作花纹,运用左右对称的办法,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以饕餮纹作为主花,回纹为地花,制作精美层次丰富。 试述商周青铜工艺不同的艺术特点。(10分)

中国美术史分析论述题

中国美术史分析论述题 1、分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1)五代南唐政权的摇摇欲坠造成许多人对前途悲观失望,故而疏狂自放以蒙蔽朝廷耳目。 (2)通过听琴、观舞、休憩、赏乐、调笑五个场面,描绘了政治上失意的官僚韩熙载尽情声色、颓唐放纵的夜宴生活。 (3)构思严谨,人物性格刻划生动而有深度。衣纹组织严谨而又简练。设色以浓重色调为主,配以淡彩,间隔以大块的黑白,起着统一画面的作用。 (4)除绘画史上的重要价值外,也是研究音乐史、舞蹈史、工艺史的宝贵资料。 2、分析唐寅的《孟蜀宫伎图》 (1)宫廷君王的奢侈豪华带给宫伎、歌伎的只是一种悲剧。(2)通过四个盛装的宫伎描绘了五代后蜀孟昶的宫廷生活。(3)诗的点缀道出了画的主题。线条细劲、流动,设色妍丽、明快、变化十分丰富。人物独特的造型特征,突出了宫伎弱不禁风的情态。(4)整个作品秀润、明朗、简洁、清新。作者饱受炎凉世态的滋味,通过宫伎的描绘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1、分析阎立本的《步辇图》。 (1)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2)作品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事件。(3)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匀细挺拔,富有弹性。设色浓重并适度晕染,效果单纯而明朗。 (4)作品具有历史价值,是现存有关西藏最早的一幅历史画。阎立本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

2、分析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1)元代统治者的荣枯无常使许多汉族文人只得纵情于诗酒。 (2)描绘了富春江一代的秋初景色。 (3)吸收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简括,显示出较深的笔墨功力。 (4)堪称古代山水画中的巨作。对后代画家具有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1、分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1)宋初市民阶层的形成,出现了以市俗生活为中心内容的风俗画。 (2)通过郊野、汴河、街市三个段落,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街市景象。 (3)构图采用散点透视。布局有序,内容丰富,主题突出。采用线描淡彩画法,并紧密结合对象的质感特征。 (4)体现了中国古代风俗画的最高成就,对研究宋代的城市生活以及民俗、服饰、建筑、工商、交通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2、分析王蒙的《青卞隐居图》 (1)元朝的“世事多变”造成文人画家逃避现实、隐遁山林。 (2)描绘了浙江吴兴县西北18里许的卞山景象。 (3)立轴采用高远法构图,画出卞山自山麓至顶全貌,结构谨严,纵横离奇。画草庐数间,点出了文人隐逸的主题。画法先以淡墨勾石骨,再用焦墨皴擦,淡墨微染,层层加深,层次井然。画面密而不塞,实中有虚,有深远的空间感。(4)运用前代画家之法,创造出线繁点密,苍茫深厚的新风格。被明代画家董其昌成为“天下第一。” 1、郭熙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贡献。 郭熙是北宋中期卓越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成就及艺术见解在古代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整理

第二章先秦美术一、商周青铜艺术1、青铜器分期 二里头文化期夏代青铜器的基本特点:(前19C----16C) 1)少数青铜礼器已经做得比较精巧,器壁匀薄; 2)夏代青铜礼器的装饰基本是圆点,园块和几何纹饰; 3青铜器形体受陶器影响,为商代提供了参考。代表器物:乳钉纹爵。 商早期(盘庚迁殷)青铜器特点:(前16C----15C中叶) 1)商代青铜器一般比较匀薄,纹饰边线清晰深峻,镂刻技术高超,含铅量高; 2)出现了圆锥形款足(中空),扁足(实心)。 3)纹饰大多为复杂的兽面纹器物:饕餮乳钉纹方鼎 商中期青铜器特点:(前15C中叶----前13C) 1)器物比早期厚重,尤其口部; 2)品类增多; 3)出现了斝(jia)(圆筒底体的)圆底爵开始; 4)宽体觚(gu)喇叭状的觚; 5)纹饰纹样装饰特点加强,浮雕出现 6)仍保持着不铸铭文的习惯,个别器物上发现做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记。 商晚期前段青铜器的特点:(前13C----前11C) 1)方形器大为发展; 2)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主次之分; 3)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出现铭文); 4)器物方面代表器物:司母戊(后母戊)鼎,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商晚期后段青铜器特点: 1)器物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出现车马器; 2)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动物,神怪为主的兽面纹空前发展); 3)有较长的铭文,铸工精细,内容增多(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 4)出现蹄形足圆鼎较多,双耳簋,平底爵消失代表器物:人面钺,四羊方尊,大禾人面方.. 鼎,虎食人卣. 西周青铜器特点:周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改变(殷)商人礼器重酒的习俗体制,而建立起重食的礼器。 1)新出现了方形簋,西周早期,利簋;大盂鼎,三足圆鼎 2)长篇铭文盛行(祖先功业和自身业绩)记载了史事;3)出现了新纹饰(鸟兽)。 西周中后期: 1)鼎,簋,鬲规范化,大克鼎 2)波曲纹的出现。最大的簋,害夫簋;铭文最长的鼎,毛公鼎;水器,虢季子白盘;颂壶东周春秋早期:(前770----前7C上半叶)子仲姜盘 春秋中期:(前7C上半-----6C上半)立鹤方壶(复杂美感、立鹤莲花) 春秋后期:(前6C下半-----前476年)越王勾践剑 战国时期:(前476----前221)镶嵌图像纹壶犀牛尊错金银工艺 2、青铜器文饰: 饕餮纹:商周青铜器上的纹饰母题,以兽面牛首为主体,左右对称展开夔(kui)龙或夔凤图案。它形象狰狞可怕,用来“辩神奸”的图腾符号。春秋时代基本消失。 3、青铜器铸造工艺: ①陶范:内外范两层拼合成中空铸模,铸造铜器,完成后打碎内外陶范 ②失蜡法:春秋以后采用的铸造青铜器的方法。它用石蜡做成器物模型,陶土包在外面做成外模,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美术学专业) 课程编码:186522060 学时:28 学分:1.5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美术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学科之一。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美术作品是作者对生活认识的物化形态。美术史是通过具体作品对美术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及学术性研究。需要以科学的观点把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美术的发展规律,它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该课程的讲述及对形象资料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除了典籍的文字记载,更是美术作品对历史发展中各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直观反映。美术的发展、演变和技法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创新,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是完全和历史的发展同步的。它是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了解美术的发展规律。从而转变学生对美术专业学习的单纯技巧观念,更加自觉地重视对祖国文明的了解和自身文化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的基本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1.1概述 1.2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 1.3新石器时代的器艺术 1.4雕塑与绘画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美术学所涵盖的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各自研究目的、方法、互相之间的联系。 2、了解原始社会的美术现象及美术作品的特征。 本章教学目的及要求:

重点:器艺术 难点:了解彩艺术各期特征及黑艺术特征。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2.1概述 2.2灿烂的青铜工艺 2.3建筑 2.4绘画与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奴隶制时代青铜艺术所负载的强烈的政治与的功能及工艺制作的灿烂辉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对青铜纹饰的崇尚及区别。 本章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青铜艺术 难点:青铜“礼器”的艺术精神及分期特征。 第三章战国汉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3.1概述 3.2绘画形势 3.3缣帛画 3.4画像石(砖)艺术 3.5壁画 3.6器物上的装饰绘画 3.7汉绘画的艺术特征 3.8雕塑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美术作品表现容、技巧等与奴隶制社会的区别以及主要代表作品、风格。 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3.3 3.4 3.8 难点:封建社会尤其是汉的艺术的功利性及其特征。 第四章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 本章主要教学容: 4.1概述 4.2人物画的新发展

中国美术史模拟试卷(答案)

中国美术史 姓名 一填空题 1. 艺术起源于旧石器时代。 2. 在旧石器时代,石器工具的制作方法主要为打制法。 3.陶器依其用途可分为饮食器器、炊煮器以及储藏器。 4. 陶器据其陶色的不同,主要分为红陶、灰陶、白陶以及黑陶四种类型。 5. 从彩陶的装饰工艺来看,主要分为素陶、彩陶以及印纹陶。 6. 新石器时代在工艺装饰与艺术审美方面的杰出代表是彩陶和黑陶。 7.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代表了彩 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8. 青铜艺术是夏商周艺术成就最为辉煌的代表。 9. 依据青铜器使用的性质,可把其分为礼器和非礼器。 10.先秦时期最具独立意义和代表性的绘画作品是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人 物御龙帛画》与《人物龙凤帛画》,它们代表了当时绘画艺术的杰出水平。 11.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 12.汉代墓葬石雕中最为优秀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霍去病墓石雕群。 13.在汉画像石研究中,一般认为厚葬和孝悌是汉画像石产生、发展 以及广泛盛行的历史原因。 14.传为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唐宋摹本有《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卷》、《列女 传·仁智图卷》。 15.中国书法史上的二王是指王羲之与王献之。 16.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传世作品最著名的莫过于《兰亭序》。 17.南齐谢赫在其《画品》一书中提出了六法论。 18.六法论是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 传移模写。 19.顾恺之的画论著作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以及《画云台山记》。 20.东晋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是最具代表性 的山水画论著。 21.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 22.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 23.昙曜曾在云冈石窟主持营建了5个大型的洞窟,史称昙曜五窟。 24.游春图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山水卷轴画。 25.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是已知的第一部断代画史。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学习用书: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书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2、王逊著:《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3、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史》,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版 4、《中国美术全集》(古代部分),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1985~1993年版 课程性质和学习目的: 本课程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理论基础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与演变发展过程,认识中国历朝各代的美术现象,其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获得关于中国美术的知识,还在于引导学生在提高具有民族性质特征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加深中国文化的认识,建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为以后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事各类艺术活动的打下基础。 题型举例: 大约包括四种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简答题与论述题。举例如下: 1、填空:古人称的绘画线条“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 2、单项选择:1.中国第一个皇家绘画机构成立于( )。 A.秦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3、简答:简述秦兵马佣的艺术特征。 4、论述:论述中国文人绘画的产生与演变。 第一章导论

学习目标:了解美术史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美术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学习要点:美术史和文化史的关系。 一方面美术史是文化史的一部分,而且美术作品更直接的反映了其所产生时代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文化史为认识美术史或作品提供了各种可靠的资料。 第二章史前美术 学习目标:主要从人类起源的角度,了解中国美术的起源,认识中国石器时代原始美术的基本特征。 一般了解:南北建筑;早期岩画。 重点掌握: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陶器艺术;玉器之美。 新石器时期陶器艺术部分应注意的方面是:陶器的起源和地域分布;彩陶艺术的各种类型及其工艺特点和造型、纹饰特征。 新石器时期玉器艺术部分应注意的方面是:玉器的起源、地域分布;玉器的材料特点;良渚玉器的型制和造型、纹饰特征;玉器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 一、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 1、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中国旧石器时代分为早、中、晚三期,目前发现的早期的文化遗址为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距今约180万年)、陕西蓝田猿人遗址(距今约80-65万年)和北京猿人遗址(距今约57.8万年);中期比较重要的遗址是陕西襄汾的丁村人、高阳的许家窑人和陕西大荔的大荔人,都距今约20万年;晚期遗址的主要代表是北京的山顶洞人(距今约2-1万年)和山西朔县的峙峪人(距今约3-2.7万年)。 2、打制石器的造型和类型 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遗存至今的唯一的造型物品,它是当时人们利用天然砾石(鹅卵石)稍加打制而成的生产工具。从石料上打下来的叫石片,剩下的内核叫石核,对它们在进行加工便分别形成石片石器和石核石器。旧石器时代石器的用途并不明确,往往是一器多用,因此,今人将工具因用途而命名为砍砸器、

中国美术史试题整理

中国美术史试题整理 填空 26. 唐代王维被誉为“___文人画的鼻祖51. 在唐代与吴道子齐名的一位雕塑家是 1. 中国新石器时代最突出的美术创造是_______” __杨惠之_____ ___陶器____,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仰韶27. 北宋初年以画寒林平远著称的山水画52. 山水画“三远法”最早提出者是___郭文化家是___李成____ 熙____ 2. 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出土地28. 以生动自然的花鸟形象打破黄筌画风5 3. “大痴道人”是元代画家黄公点是___1949___年在__长沙陈家山_____ 对宫廷绘画垄断的北宋画家是___崔白望的别号。 3. 《步辇图》中所花的皇帝是____唐太____ 5 4. 元代山水画《太白山图》的作者是___宗李世民___ 29. 北宋画家郭熙的山水画理论被辑成王蒙____ 4. 吴道子的生活时代是___唐朝____ 《林泉高致集》一书。5 5.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理论 5. 五代荆浩所著的山水画论是__《笔法30. 宋代李唐在《采薇图》中描绘殷贵族是宋代著名文人苏轼提出的。记》_____ 不食周粟,靠采薇而生,最后饿死的故事。5 6. “笔墨当随时代”的绘画主张者是清 6.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城市31. 明代后期在水墨写意花卉画中最富有楚著名画家___石涛____ 是__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_____ 成就的画家是__徐渭_____ 5 7. 《太白行吟图》的作者是___梁楷____ 7. 顾闳中传世的著名画卷是__《韩熙载32. 大同云冈石窟创建于__北魏_____ 5 8. 《图画见闻志》的作者是___郭若虚夜宴图》_____ 33. 中国商周时期最突出的美术创造是______ 8. 白描画卷《五马图》的作者是__李公青铜器_____ 59. 《重屏会旗图》描 写的是南唐皇帝___麟_____ 34. 龙门石窟的所在地是____河南洛阳周文矩____的

中国美术史答案

1、原始社会彩陶有哪些类型?分别叙述其时代年限、造型及装饰 的特色。 早期以象生性花纹为主的半坡类型彩陶,年代距今6000年左右,圆底或平底较多,造型风格朴实厚重,纹饰有人面纹、鱼纹、鹿纹等较写实的形象,少量几何纹,单纯而富有装饰效果。中期以象征性花纹为主的庙底沟类型彩陶,年代距今6000年,代表性器形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盆较大,口部有折沿。碗较小,直口。盆的造型挺秀饱满,轻盈而稳重,纹饰以写实的鸟纹为主,较多几何纹。虚实相生,构思巧妙。晚期以几何形花纹为主的马家窑类型彩陶,包括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马家窑类型距今5000年左右,造型有瓮、壶、罐、盆、钵、碗等多种多样,纹饰以黑色和黑红相间的波状纹、垂幛纹和旋涡纹为主,动感强烈。半山类型距今4500年左右,代表器型有长颈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造型丰富,稳重大方,纹释以黑色为主,黑红兼用的螺旋纹、锯齿纹、菱格纹等为多,有阴阳双关的效果。马厂类型距今4000多年,代表器型小口折沿宽肩罐,造型高耸稳重,纹饰以四大圆圈纹,方格线纹和蛙形纹为多,风格粗狂简率。 2、试述商周时期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鼎是商青铜器中最尊贵的器物,有的成为政权的象征。商代的鼎有方圆大小等不同的形制,大多庄重威严,装饰华美,具有非凡的气势。青铜器铸造已达到较高水平。1939河南安阳的司母戊方鼎为商代后期王室所铸祭器。是已发现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造型宏伟庄严。为长方形,龙纹组成兽面纹装饰带。商代妇好墓青铜器460件, 1938湖南宁乡出土的四养方尊,器口张开,口沿下饰以开放的焦叶纹,器身遍布云纹、夔龙纹、和兽面纹。设计新颖,结构复杂,制造精巧,成功之做。 西周前期的青铜器仍沿袭商后期的风格样式,但铭文开始逐渐增多,西周中期青铜器中的酒器明显减少,风格趋向简朴、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兽纹、夔龙纹等纹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并出现了长篇铭文,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形成典雅和谐、洗练朴素的风格。大盂鼎为西周初期所铸,歧山出土。毛公鼎为西周后期青铜器中代表性器物。虢季子白盘造于西周中晚期,为长方形。壶为中后期及春秋时流行的酒器。颂壶为西周晚期时器物,。 3、说明霍去病墓石雕群的创作年代、主题思想、艺术风格及历史 意义。 强大的西汉王朝继承和发扬前代优秀艺术传统,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来艺术,从而使汉代的雕塑艺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汉代雕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强大王朝的艺术,以深沉雄大的气魄体现出充满自信和创造活力的时代精神。汉代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具有典范的意义。秦汉雕塑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古代文献记载,汉代盛行大型石刻、金属雕刻作为宫殿、园囿等建筑布局的特定设置。目前可以见到的汉代雕塑作品多为陵墓雕塑,其中以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最为杰出。 霍去病墓石雕群为汉代陵墓雕刻中最杰出的作品。霍去病(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17年)是汉武帝时的名将,能征善战,曾六次率军抗击匈奴,夺得祁连山、焉支山及河西走廊,开

完整word版,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陶器 ①人类利用泥土烧,制造的使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 ②按照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 ③按照陶质分:红,白,灰,黑 ④按照装饰分:拟形陶,彩陶,素陶,印纹陶 ⑤按照纹样分: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 2、彩陶 ①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陶器; ②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 ③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客观水平。 3、青铜器 ①发端于黄河流域,是红铜加锡的合金; ②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 ③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 ④其品种有:鼎、尊、豆、盘、钟等。 4、瓦当 ①覆于屋顶檐际的一种瓦件。 ②通指半规或圆形之瓦头。常见瓦当大多与简瓦连制一起,其瓦背断面作半筒状,上有各种动、植物或文字、云纹等图案纹饰。 ③始见于周代,秦汉已趋流行。既有实用的功能,也富于装饰美。 5、秦兵马俑 ①惊人的数目和巨大的体积在世界美术史是罕见的; ②造型简练,崇尚写实,面部刻画细致,绘彩逼真,表情丰富,姿态多样; ③整个秦俑具有宏伟壮阔的气势,又有活跃变化的动感。 6、马踏匈奴 ①是霍去病墓雕群的一座主像; ②战马昂首挺立,英姿飒爽,豪迈雄劲,足踏匈奴于脚下。 ③此作品既是对英雄丰功伟绩的缅怀追思,也是对西汉国强马壮的高度赞颂。 7、画像石 ①画像石是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功能艺术,厚葬和孝悌是画像石产生的原因; ②主要用于装饰墓室、石棺、祠堂和石阙等 ③盛行于东汉中晚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 8、帛画 ①帛画流行于战国中晚期直至西汉前期,是反映了楚人祈求死后升天的幻想; ②古代画在丝织物上,其表现的主题是引魂升天 ③以墨线为骨,线条流利舒畅,色彩绚烂谐调,富有装饰趣味。 9、魏晋南北朝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与理论

精选--中国美术史讲解--实用.doc

《中国美术史》复习总结 第一章:史前美术(实用目的性明确) 第一节(石器与玉器) 一:常见器具 1, 早期: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 2,中期:三棱尖状器石球 3,晚期:石镞石刀石锯 第二节(陶器)——陶器的诞生是新石器时代的到来 一:仰韶文化彩陶 1:时间上第一个文化 2:属于具象型 3:代表作《人面鱼纹盆》(半坡类型) 《鹳鱼石斧缸》(庙底沟类型)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1:地理上第一个文化(黄河上游) 2:属于抽象型 3:代表作《漩涡纹瓮》(马家窑型) 《舞蹈纹盆》(马家窑型) 三: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1:特点:属于黑陶 2:山东龙山文化代表作《高柄杯》(又称蛋壳陶杯)——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罄,亮如 漆 大汶口文化代表作《兽形鬶》(又称“猪形鬶” ) 四:陶塑 1:分类:器物局部装饰雕塑,拟形器(如:猪形鬶),小型独立圆雕(如:孕妇像) 2:孕妇像特征:腹部隆起,性特征明显,可能蕴含着生殖崇拜的观念 第二章;先秦美术(王权) 第一节(青铜器) 一:观察青铜器三步: 1:器形2:纹饰3:文字 二:青铜特点: 1:是铜和锡或铅的合金,主要为锡青铜 2:先秦青铜器主要采用合范铸造法铸造,还有失蜡法,复合金属熔铸法等。 3:先秦青铜器具从功能上可分为礼器,实用器具,雕塑三大类。 4:礼治的核心是通过尊崇王权和明辨等级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统治秩序,因而,青铜礼器也就成了王权和等级的一种特定标志和具体象征。 5:青铜礼器的别称:鼎彝 6:青铜器主要集中在商周 7:青铜器艺术:铭文 (1)萌芽:甲骨文 (2)制作:用尖利的工具刻在坚硬的甲骨上 (3)金文亦称钟鼎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中国艺术简史复习重点纲要(整理稿)

中国艺术简史复习重点纲要 红色可能考论述蓝色可能考名解 一、绘画艺术史(填空、名解、论述) 1.半坡文化彩陶艺术特征(人面鱼纹彩陶盆)P1 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因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而得名,从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距今约6000年左右,是继承老官台文化发展起来的。半坡文化以动物图像为主,鱼纹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纹样。半坡早期彩陶上鱼纹的形象较写实,以单独的鱼纹为主,形象多为展开的侧面形象,造型上以直线塑形,比例准确但形象质朴;另一种具有特色的纹样是人面纹。半坡早期的彩陶上有两种形式的鱼与人面结合的形象:一种是人面寓于鱼的结合形象,将人面图像以适合的方式添加在鱼纹头部圆框中;另一种是鱼寓于人面的结合形象,人面嘴两旁对称的各自衔一鱼,鱼头与人嘴外轮廓共构成整鱼形。描绘人面与鱼相连的图像,人面皆呈圆形,眼鼻形象明确,头像似戴着尖顶高帽,双眼眯成一线。这类带有神秘色彩的人面纹在学术界一般被认为是与某种原始信仰有关。 典型的代表就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2.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特征(舞蹈人物彩陶盆)P2-3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 ○1石岭下类型:距今5000年左右,地域分布在甘肃省东部。彩陶以鲵鱼纹为特色。早期的鲵鱼纹多为单独纹样,形象写实呈弯曲状。甘谷县王家坪出土的彩陶上的鲵鱼图像,形象写实逼真,细部画得较具体,脸部、鱼爪和身上的花纹都用劲挺的细线勾勒,绘画水平较前期有了明显提高。 ○2马家窑类型:距今约5000~4500年,地域分布在甘肃省中部青海省东北部。此类彩陶的艺术特点可归纳为:点和螺旋纹。点的运用成为这个时期的装饰特点,在点的外面绘制螺旋纹,产生动的感觉。因此,马家窑类型彩陶的艺术风格流畅,富有动感。与半坡的庙底沟型相比,显得更为精致美观。 1973年初,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了一件舞蹈纹盆,内壁绘舞蹈花纹,五人一组手拉手面向一致。彩陶盆的装饰独具匠心,舞蹈队列在盆的内壁上部,如盆中盛水,舞蹈群则似舞于池边、柳下,并和池中倒影相映成趣。这里展示的原始舞蹈,尽管非常简略,但那明朗质朴的动作,仍然透露着原始人的纯真的感情和炽热的情绪。这种舞蹈或许属于原始巫术活动,或许仅是劳动之余的游戏歌舞。 ○3半山类型:半山型彩陶的装饰,其图案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1用螺旋纹组成装饰;□2用葫芦形纹作面的分割,把装饰面区分为数个单位。并流行运用锯齿纹,彩绘的线条红、黑相间,产生了一种富有变化的节奏美。 ○4马厂类型:马厂型彩陶的装饰纹样,大体是从繁到简。常见的有回纹、折线纹,而以人形纹最有特色。 3.帛画(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汉代T字形帛画) 帛画介绍:帛画主要流行于战国中晚期直至西汉前期,出土的地点大都位于当时的边远地区。帛画的主题思想一般认为是“引魂升天”,但也有人认为是“招魂”。西汉早期帛画延续战国时期楚国帛画传统,是丧葬出殡时张举的一种在绢帛上绘有图画的旌幡,入葬时作为随葬品将其覆盖在棺上。在墓中所出的“遣策”中奖这种帛画称为“非衣”。 a)汉代T字形帛画: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13号汉墓,内容丰富,色彩绚烂,以左右对称、 上下连贯的格局分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这幅帛画是这一时期绘画中的杰出作品之一,它全面而充分地体现了汉代的绘画水平。 b)人物龙凤帛画: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高31厘米、宽22.5厘米,画面中一贵妇着宽袖

中国美术史复习资料

简答题 1.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内涵:P92 ①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 位置是也;传移模写是也。 ②“六法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气韵生动”是品画的最高美 学准则,谢赫把它视为“六法”之本。谢赫的“六法”和顾恺之的“传神论”呈一脉相承的,他们的理论奠定了中国绘画基本的美学原则和独特的表现法则。 ③他的《古画品录》是一部品评体的绘画史籍。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一部什么样的“百科全书”?P120 ①《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善于绘画艺术的通史,这部著作 既总结了前人的绘画美学思想,又系统的提出了自己的绘画美学见解,因此它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绘画百科全书。 ②全书共分10卷,内容大致可分为4大部分:关于绘画历史发展的评 述;关于画家传略及画迹史料;关于绘画技法与理论;关于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 ③《历代名画记》所论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对绘画的起源、功能、承继 关系、评论标准、艺术表现以及时代和地方的特点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有新的见解。 3. 何为佛教的犍陀罗风格? 犍陀罗作为古地名,指的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和白沙瓦谷地,阿富汗东部一带,是古印度十六国之一。犍陀罗艺术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据

说贵霜地区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救世主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阿波罗的头,脸上的笑容静谧而安详,披着希腊长衫模样的袈裟。后来,佛陀以健美体魄为特征的雕像,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观念在里面,从而使佛陀变得眼窝深陷形容枯槁,丑陋不堪。但他通过肉体的瘦、丑反衬了精神的力和美,可以说,成熟的犍陀罗艺术是用希腊的艺术手法诠释印度宗教思想。 4.何为“文人画”,它的表现特点是什么?P143 ①文人画是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画,北宋苏轼首次提出“士人画” 的概念,是没有功名的文人的画。 ②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人文思想的绘画,并以书法 如法,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 ③文人画以诗为魂,有浓重的表情达意的抒情性特征。以诗的表现性、 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的美学追求原则。它不拘格套,任性而发。 ④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取材于山水,花 鸟,梅兰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的意趣,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风格样式,注重笔墨情趣,体现文人趣味。 5.郭熙为什么要在文人画中表达林泉高致的情怀?P145 ①郭熙的《林泉致集》奠定了他在山水画史上的不朽地位。它是在山水 画高度成熟后产生的,一定程度上是对北宋后期之前山水画创作总结。 ②《林泉高致》正处于北宋时期儒道禅思想全面发展的时期,儒道思想 在郭熙绘画理论中得到充分体现,他身处官场,却醉心山水。

2017自学考试《中国美术史》专项试题:论述题

2017自学考试《中国美术史》专项试题:论述题 论述题是自学《中国美术史》考试题型之一,为帮助大家复习这部分内容,以下是搜索整理的一份《中国美术史》测试题及答案,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 1.中国原始时代美术的主要特征: 混沌性,具体体现在两方面:1)不是纯粹的唯美而创造的,它对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宗教观念有密切关系,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物。2)原始时代的美术各门类尚未明确分化,雕塑、绘画与器物浑然一休,相互依存。 2.从旧时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北京猿人是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代表,他们主要采用单向打击技术制作石器,虽然很粗糙,但包含着对称、平衡等基本的美的形成因素,是主体内在精神和创造力的显现。丁村人他们的造型技术和对造型样式的认识比北京猿人有明显的进步,山顶洞人他们对物质材料的驾驭能力不断提高,并直觉按照美的法则创造出美的造型。 3.何为仰韶彩陶?简述仰韶彩陶各期的造型和纹饰特征。 仰韶得名于何南省淘池县仰韶,它包括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 早期:西安半坡村:圆底钵、折腹盆、造型风格朴实愿望,纹饰有儿何纹、人面纹、鱼纹、鹿纹、代表作:《人面鱼纹盆》《鹿纹盆》 中期:庙底沟,代表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纹饰风格由半坡的写实向变形发展,纹饰有动物纹主要是鸟纹和蛙纹。 晚期:马家窑,分为三类:1)马家窑2)半山3)马丁。器型:盆、钵、瓶、瓮,纹饰有:涡状纹、水波纹、重幢纹。代表《舞蹈纹彩陶盆》。 4.怎样认识彩陶的艺术成就? 彩陶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彩陶造型,简洁、凝重、气魄宏伟,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风格,纹饰主要有三种类1)线描2)平涂3)综合。 5.《舞蹈彩纹陶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的造型代表,它以极强的绘画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原始时代量重要的艺术品之一,它距今六、七千年前,陶盆内壁绘声绘色有每组五人的三

(完整版)中国美术史教案

中国美术史教案 第1周 教学内容:史前美术 教学日期: 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史前美术。 教学重点: 彩陶 授课过程: 第一章史前美术 概述 史书中被称为“帝王”的人,都同文化创造和劳动工具创造有关:燧人氏发明火;伏羲氏作八卦;神农氏造耒耜,作陶器。苍颉造文字;史皇作图画,曾画过蚩尤的像,并把“神荼”、“郁垒”画在桃木板上以御百鬼;禹铸九鼎,上面雕饰着鬼神百物之形,使民分辨“神奸”。 旧石器时代的美术主要体现在石器工具上。新石器时代陶器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了美的造型和装饰,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美术绝大部分都与陶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时期的绘画和雕塑也在陶器的造型和装饰上得到表现。 第一节、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是把砾石的边沿加以敲打,现出厚刃,可为敲砸之用,没有进行第二步加工。 继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之后的磨光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以磨和钻孔技术和极整齐对称形式成为石器工具发展的高级阶段。 先民已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创作活动,我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装饰品,是约三万年前的一件石墨装饰品, 中央有穿孔,可系绳佩挂。钻孔是人找到深度和厚度的劳动,钻孔突破平面,发展了第三空间,是雕塑造型的基本因素。山顶洞人已采用赤铁矿粉末与红色泥岩作染色材料。 第二节、玉器 我国古代有极发达的玉石工艺,玉石器具有多种形式:圭、笏、璧、环等,在古代社会的宗教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及审美价值。儒家哲学中关于玉的学说,成为古代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的一部分。 良渚玉器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 “神似”是红山文化古玉最大的特色,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典型玉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

中国美术史各章节重点(整理后完整版)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1. 我国原始时代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混沌性特征: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物;各门类浑然一体,相互依存 2. 从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石器制造看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 人们的审美艺术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现象的趋势,也为后世美术的分化和发展奠定了技术的和精神的基础。 3. 何为仰韶彩陶?简述仰韶彩陶各期的造型和纹饰特征 所谓彩陶,是指在橙红色的器壁上用赤铁矿与氧化锰颜料绘制的图案,烧成呈黑色或褐色,具有热烈明快的格调的陶器。 4. 怎么认识彩陶的艺术成就 优美的造型和形式多样的装饰图案纹样的结合成为原始文化最发达最杰出和最光彩的成就。彩陶造型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统一。彩陶的造型简洁凝重、气魄浑厚,体现出朴素、单纯、健康、饱满的艺术。

5. 《舞蹈纹彩陶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体现在那些方面? 舞蹈是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艺术形式,一般用音乐伴奏。舞蹈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先民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欢庆胜利祈求上苍或祭祀祖先,这件彩陶盆就表达了欢乐的主题,集中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情趣。 彩陶盆的设计制作,还体现了当时制陶工艺的熟练和审美思想的进步。舞蹈者的形象以单色平涂的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列舞人绕盆沿形成圆圈,下有四道平行道纹,代表地面。盆中盛水时,舞人可与池中倒影相映成趣。小小水盆成了平静的池塘,池边欢乐的人群映在池水之上,舞蹈的韵味让人心醉。 6. 简述原始时代雕塑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性作品的艺术特点 原始时代的雕塑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内容,除了与人类的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动物形象外,就是人们所崇敬或喜爱的氏族成员形象,体现着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形体、面貌、力量的初步认识和艺术的再现能力。 河南密县莪沟北岗遗址、半坡遗址稚拙粗放 陕西华县柳枝镇稚气娇媚、甘肃秦安大地湾 7. 我国有哪些主要的原始岩画,其表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原始岩画被称为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形象的史书。主要的原始岩画:内蒙阴山岩画、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广西花山崖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四川珙县岩画、新疆天山岩画等。在这些古拙、简朴的画面上,记录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留下了作者按照自己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创作的独特的图像,其中不乏原始审美观念和奇异的想象力。 第二章奴隶制时代的美术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明清 芥子园画谱明清时期绘画进一步普及于社会,作为学习范本的画谱纷纷刻板流传,《芥子园画谱》即是其中影响最大的画谱之一。《芥子园画谱》共分三集,初集为山水谱, 二集为梅兰竹菊谱,三集为花卉草虫翎毛谱。因对技法皆有简要分析,便于初 学者入门,故风行一时。 萝轩变古笺谱笺纸是古代文人书信或写诗时用的纸,讲求美观实用,明代后期套色水印用于笺纸的装饰,并将之辑印成集,遂有笺谱出现。《萝轩变古笺谱》为南京吴发 祥刊印,除用套色水印外,还创造性的采用了“拱花”技术。共182幅作品。杨柳青和桃花坞年画杨柳青位于天津西郊,又称“卫画”,杨柳青年画受到北方版画和院体画的影响,精工细腻,生动逼真,设色鲜艳雅致,题词讲究。在风格上追求绘 画效果,彩色套印可与彩绘结合。细腻鲜丽,人物形象俊秀传神。题材包括神#、 风俗、历史故事、戏曲、娃娃、美人、风景、花卉等。苏州桃花坞年画收到南 方版画影响,严谨细致,人物多作微笑表情。原色套印的传统形式,以粉红粉 绿为主,具有明丽雅致的效果,风俗、戏曲等题材的作品更具有南方地区特色。泥人张泥人张是天津张姓民间彩塑艺人的称号。“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题材广泛、 惟妙惟肖。艺术上雅俗共赏。在中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第一代匠 师名张长林,第二代张兆荣,第三代张景枯 景泰蓝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制造历史可追溯到元朝,明代景泰年间最为盛行,又因当时多用蓝色,故名景泰蓝。景泰蓝 以金或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细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 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 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出口工艺品。 顾绣又称“露香园绣”。明代顾绣多以名人书画为蓝本,配以典雅,针线平整,形象生动,又略以画笔点染补绣工不足,表现古代书画名迹能得其韵致,而无生硬 造作之感。顾绣的成就大大促进了欣赏性刺绣艺术的发展。 嘉定竹派明代嘉定朱氏祖孙三人相继以刻竹著名,形成“嘉定竹派”,他们都擅长书画,所刻古贤、佛像、山水、花木、章法新颖,用刀如笔,意趣横生。 馆阁体馆阁体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特指楷书而言。在科举试场上,必须使用这种书体,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 性。书法家有沈度,风格婉丽,雍容端庄。其弟沈¥, 吴门三家(明代书法)祝允明、文征明、王宠体现着明代中期书法艺术的新成就。他们从古代书法艺术中广泛吸收营养,彻底摆脱台阁体的流弊,各自形成独特的风貌和 个性,具有相当的影响,在书法史上被称为“吴门三家”。 吴门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总体上属于人文画派,四人风格不同。画风精笔墨,尚意趣。沈周、文征明比较接近,但也有所区别,沈周山水笔墨挺健,气韵浑厚, 形成了粗笔写意的新面貌,开创一代水墨浅络山水的独特风格。他的花卉,笔墨 尚朴,风格淡逸。文征明在融汇细润文雅,独具一格。唐寅运用了元人水墨写意 的笔墨,融合变化,形成了劲秀潇洒的风格。仇英摹古的功力深厚,师法南宋院体, 人物山水,多以工笔重色为主,风格浓丽典雅,兼能水墨写意,也具有刚健秀逸之 致。他所画人物仕女,形象优美,线条流畅,形成了明代后期人物仕女画的时代风 貌,对明清画坛影响很大。

2021年考研中国美术史知识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二)

2021年考研中国美术史知识全真模拟试卷 及答案(二) 一.填空 1.青铜器是指(红铜和锡和铅的合金器物),因为颜色呈青灰,故名青铜器。 2.传说(夏代)已经开始铸造青铜器了,禹曾铸造(九鼎)以象征九州。 3.商代后期,青铜器有酿酒的(罍lěi),贮酒的(壶),贮酒备斟的(尊),盛酒备移的(卣yǒu),温酒的(盉he),饮酒的(爵)和(斝jiǎ),还有调酒的(勺)。 4(毛公鼎)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 5.(莲鹤方壶)新颖的构思体现了春秋的时代精神。 6.(四羊方尊)是商代后期青铜器盛期的代表作。 7.(司母戊大方鼎)是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 8.青铜器中艺术性较强的是(食器)和(酒器)两类,(食器)和(酒器)即时奴隶主贵族奢华生活的日用品,也是标志奴隶主贵族等级权威的(礼器)。 9.(兽面乳钉纹方鼎)是商代早期的青铜器。 10.用作食器的青铜器有(鼎、鬲li、簠fǔ、豆) 11.用于饮酒的青铜器有(爵、觥gōng、觚gū、盉he、尊、罍lěi、卣yǒu、彝yi)

12.用于武器工具的青铜器有(戈、矛、斤,钺yue、镞zu、铲、凿) 13.用于饮水的青铜器有(壶、盘、匜yi、鉴) 14.用做乐器的青铜器有(鼓、铙、钟) 15.商代盛期青铜器主要纹样有(兽面纹、夔kui龙纹、风鸟纹) 16.商代盛期青铜器的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 17.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有(毛公鼎、大盂鼎) 18.刻有铭文的鼎(毛公鼎、大盂鼎、司母戊大方鼎) 19.四羊方尊是(商代后期,青铜器盛期)的作品。 20.司母戊大方鼎是(纪念器) 21.(怪兽食人)是奴隶制社会阶级压迫的象征。 22.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礼器)性质减弱了,而(生活实用)的性质加强了,制作上也出现了一些新方法,(失蜡法、模印法) 23.殷商时代,(虎纹大石磬)所刻的线纹虎形表现出当时的绘画水平。 24.青铜工艺雕塑,青铜器中的鸟兽型器,被称为(尊) 25.在(河南安阳小屯五号大墓(妇好墓))出土了许多玉石雕刻,特别是一些玉雕人物全身像和头像,是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一些玉雕动物作品都很精美。 作品题 1.司母戊大方鼎:造型雄伟,器型庞大,是我国奴隶制社会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重量达875公斤,高133公分,长110公分,宽78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