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

合集下载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论文

论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摘要】中国的国民性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渊源,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国民性中的消极因素起着对社会进步的阻碍作用。

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用他冷峻的眼光和犀利的笔,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国民性的根源,表现了他对人的关怀和对拯救国民拯救国家的热切愿望。

本文试图从鲁迅先生对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特点及批判方式作粗浅的分析,以加深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对国民性的认识。

【关键词】鲁迅国民性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以刀为笔,解剖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他的许多作品及杂文都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

那么鲁迅是怎样思考国民性问题的呢?其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实质又是什么呢?一、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的基础及意义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败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而鲁迅所说”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的政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和落后。

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鲁迅是倾注了几乎所有的情感来关注国民性问题,鲁迅先生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植根于他的文学创作。

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先生以在儒道传统思想统治下的社会作为小说的背景,把现实社会中被禁锢、被戕害、被扭曲而变得麻木、愚昧、缺少自尊的人性暴露在人们面前而加以猛烈挞伐,并对在”铁屋子”里少有的几个较为清醒者寄以希望,为他们作为先驱者呐喊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呐喊·自序)其目的仍然在于拯救国民,并进而拯救民族。

二、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鲁迅国民性批判思想在其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对市侩哲学的批判,对麻木旁观者的讽刺,和对战士情操的讴歌。

(一)、对市侩哲学的深刻揭露鲁迅从早年便对那些庸俗不堪的市侩哲学产生了极深的憎恶之情。

老舍与鲁迅国民性之比较

老舍与鲁迅国民性之比较

老舍与鲁迅国民性之比较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和鲁迅都同为“最彻底坚持国民性探索与批评的作家”。

就国民性问题,他们之间有契合和影响,但也存有差异之处。

老舍和鲁迅都是热烈的爱国主义者。

出于对民族命运深情地关注,对祖国前途的渺茫忧虑重重,他们充满一种可贵的民族忧患意识,并以此来警醒国人。

二人在海外生活期间,对于现代国家的公民与古老中国的臣民间的差异有着切身的感受。

鲁迅留学日本时,在“幻灯事件”中看到赏鉴示众的盛举的人们,深感中国国民精神的麻木厚重,开始思考“国民性”课题。

他意识到要振兴民族,“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指“愚弱”的国民)的精神”。

老舍经历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洗礼后,在旅居英国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并积极探索“民族性”“国民性”的课题。

在英国,世界上最发达的现代工商业和全新的文化带来了全方位刺激,老舍怀着忧虑与希望重新打量以往他置身其中的古老文明,“文化的反观视域被打开”。

通过对比,他切身感受到国人精神上的落后,并决心以文学的方式来改变。

从而使“对国民劣根性的强烈批判几乎贯串了他的全部作品”。

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性问题十分注意的一位作家。

青年时代的老舍,不仅受英国文学的熏陶,同时也明显地受到“五四”主将鲁迅的影响。

早在30年代初,朱自清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时,就着重指出老舍小说中有“鲁迅的影响”。

比如,从《猫城记》揭露、批判国民性的弱点就显然可以看出鲁迅的影响来。

小说中这样写猫人观看大鹰(一位爱国英雄)的头的盛况:“看的人们并不批评与讨论,除了拥挤和互骂似乎别无作用。

没有人问:这是谁?为什么死?没有。

我只听见些,脸上的毛很长。

眼睛闭上了。

只有头,没身子,可惜!”这使人立刻联想到鲁迅的《药》和《示众》。

八十年代,有学者认为在现代文学史上“始终以锲而不舍的态度在创作中贯串(国民性改造)这一思想,并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的,却只有鲁迅和老舍两人”(宋永毅)。

两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首先体现在他们对国民性弱点的揭露和批判方面。

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

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

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国民性批判之批判在盘点20世纪中国文学时,我们都发现了这个奇迹:鲁迅写的小说作品最少,但影响最巨。

他没有我们当下作家的一种恐慌:倘无巨制,即非大家。

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

而且未曾受惠于任何市场炒作,先生本人也没上过电视,何故?倘若从文化角度去看,这奇迹的根由便一目了然,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化的视角,即国民性批判。

作家的眼睛死盯在人的身上。

所以,他从这文化视角看下去,不只看到社会文化形态,更是一直看到人的深在的文化心理。

那么接下去便是他独有的一种创造:将这文化心理,铸造成一种文化性格,一种非常的人物来;这种人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性人物,也不是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典型人物。

他这种人物的个性,全是中国国民共有的劣根性。

他是把一个个国民的共性特征,作为个性细节来写的。

这就使他笔下的人物具有巨大的覆盖性。

比如阿Q;;在现实中绝对没有这种人物存在,但在他身上却能找到我们每个人的某一部分的影子。

进一步说,这种共性,不是通常那种人所共有的人性,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文化的特性。

我曾经用过一个"文化人"的词语,来述说这种特殊的人物。

这里所说的"文化人",不是"有文化的人"的概念。

这个"文化人"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特有的文化性格。

这种性格放在小说人物身上是一种个性,放在小说之外是一种集体性格。

当一种文化进入某地域的集体的性格心理中,就具有顽固和不可逆的性质。

倘若逆转,极其缓慢。

它属于一种根性。

当然,任何民族的文化性格都是两面的,一面是优根性,一面是劣根性。

可是它像一张纸的两面,是孪生一对生出来的,不能免掉任何一面。

但作家的思维天生是逆向的;文学的本质是批判。

《阿Q正传》分析

《阿Q正传》分析

15
起初,阿Q也是本着正统观念反 对革命的。作品写:“以为革命 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 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 的。”但是,当他看到举人老爷 和未庄的一群鸟男女都惊慌失措 的时候,就认为革命是好的。 “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 的命”,于是决定自己投降革命 党。
这里,阿Q革命的动机,是一种
精选可编辑ppt
10
2. 化丑陋为荣耀
他的头上有一个癞 疮疤,别人都嘲笑他, 他开始是忌讳别人说 “癞”以及一切相关 的字。但是,别人偏 是那样嘲笑他,他就 说,你还不配。变成 了一种高尚的标志了。
精选可编辑ppt
11
3. 化痛苦为幸福
别人打他,就说是儿子打老子。 人家硬让他说是打虫豸,他就 说我是虫豸。然后认为自己是 天下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 除了自轻自贱不算以外,剩下 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 是第一个吗?你算什么东西呢? 赌博时被抢劫,钱没有了。他 自己打自己二个嘴巴,似乎自 己打了别人一样,于是心满意 足地睡着了。
精选可编辑ppt
17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 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 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 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 婆是眼泡上有疤 的 。 …… 吴 妈 长 久 不 见 了,不知道在那里,— —可惜脚太大。
精选可编辑ppt
18
精选可编辑ppt
19
三、看客的无聊:麻木
阿Q被枪毙之后——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 坏,被 枪毙便是他坏的证据;不坏何至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 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 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 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了一趟了。 砍头的表演性与警示性
明显地带有夜郎自大的那种狭隘性。狭隘、封 闭,拒绝接受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

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国民劣根性

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国民劣根性

论鲁迅文学作品中的国民劣根性摘要: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作品深邃而富内涵,大气而亲切。

他的作品中包含着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然而有的人不理解,说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表现出一种对国民的人格的揭露。

说这是在“卖孬”。

真的是这样吗?本文就这一论题谈一谈本人的见解。

关键词:论鲁迅作品国民劣根性正文:鲁迅,一位文坛巨匠,有着独属自己的个性与真挚,又饱含了亿万中国人的热情。

在文学创造中,他是耀眼的,但同时又有着自己的寂寞。

面对着当时的旧中国,黑暗、腐朽、到处是人吃人的社会。

作为一名爱国的文学家,他的心在流血。

他呐喊,他要唤醒“铁房子”中的人们。

他是一位学者,他的工具是有手中的笔,于是在他的笔下,他的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诞生了。

下面我们结合鲁迅的作品分析一下:一、鲁迅为什么在文学作品中批判国民的劣根性民族劣根性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鲁迅对这一劣根性的社会基础作了深刻的分析:在中国的小农经济土壤中萌生的宗法社会形成了等级森严的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儒家道德观念的熏陶,不断得加固这种社会秩序,在这种文化氛围的侵染下,奴性和专制性等性格体系相互交织,自然而然得形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民族劣根性。

点出国民的软弱麻木等种种劣根性,这样可以唤醒一些人的良知和心。

让更多的国民可以觉醒。

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昏昏噩噩地活着,国家会败亡。

如果觉醒,国家就有救。

鲁迅先生先前是想通过用医术救人,后来他意识到我们的国家病了,需要所有的人的觉醒,他充当了国家的医生,文章的批判就是治病。

我们应理解鲁迅批判国民劣根性的苦心和特色。

特别要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批判的苦心”。

而这个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或者说是通过揭露和批判我们中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为中国文化的转型寻找出路。

而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主要特色,则在于在批判的同时又总是深沉地思考着民族的处境和命运。

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

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

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如下是关于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民性批判主题的集大成者。

鲁迅站在了中西方文化的双向反思下,将国民性主题的核心立足于“立人”,而“立人”的途径是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清楚地认识到,民族危机在于文化危机,而文化危机则来自于“人心”危机,“人心”危机就是指中国民族精神上的危机。

在鲁迅小说的国民性主题创作中,作家多以农村的乡镇生活为蓝本,刻画出古老的中华民族儿女的奴性以及卑怯精神世界,并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深刻犀利的抨击。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主题,达到了后人难以比肩的高度和厚度。

在五四落潮后,从英国归国的老舍,受惠于鲁迅的国民性思想的影响,通过小说创作从文化的角度自觉的对国民性格的弱点进行揭露。

相较而言,鲁迅小说的国民性主题的建构是以战士的姿态,以立人为核心,深刻的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鞭挞了国民思想深处的劣根性,以达到引起疗救的注意。

老舍的国民性批判是从文化角度去透视国民劣根性的病源,同时又流露出了对传统文化认同赞许的一面,具有一定的不彻底性。

如下是关于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一、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思想批判的理论主张鲁迅和老舍对国民性主题的批判站在了不同的文学立场上,鲁迅站在了精英文学的立场上,将改造国民性与立人思想紧密联合起来,结合对封建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和自身深切的生命体验,对国民思想中卑怯、自私的劣根性进行了露骨地批判。

老舍在对国民性主题的理论主张的表达上,继承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主题,但其在思想和艺术表现上,并没能达到与鲁迅比肩的高度,老舍以“写家”自居,从文化启蒙的角度和平民文学的立场出发,对国民性弱点和传统文化批判的同时,也饱含着挽歌的情调。

1.鲁迅:个人主义立场的国民性思想批判鲁迅的国民性思想的独异性在于,他着眼的对象不仅仅是作为个体的人要为国家做出贡献、实现民族的觉醒,更是要呼唤个体生命的自然觉醒,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关于论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关于论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关于论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关键:鲁迅;看客心理;批判.鲁迅毕生从事国民性的批判工作,我们读鲁迅的小说会发现,他的说时时不忘揭露和批我们中国人劣根性。

中国民众的性、保守、愚昧、麻木、卑怯、精神胜、看客心态、自私、狭等,在他的笔下暴露无遗,鲁迅也由此受到了议。

有人说,鲁迅是反动的,他丑化中国人,在人格上丧失了民族的尊和自信。

作为个深刻而清醒的文学家,鲁迅深深懂得“家丑不可扬”的古训,但作一个苦苦寻觅中国出路的知识分,他看到了中国民身上的种种劣根性。

他认为有唤起作为民族基础大多数—普通民众的觉醒,中国才有出,才能走出困境,才能在变革中向前发.鲁迅是一位善于深思考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在日本留期间,他就开始了对民性的探究和批判.1902年,了国家的富强,鲁迅到日本留学,选择了学作为救国救民的道路。

希望自己学成之后,平时为民众医病战争的时候就去做医。

但是,一个偶然“幻灯片事件”打破了他远的理想。

在课堂上,本老师放时事幻灯片,容是正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日俄战争。

两个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仗,日军抓一个替俄国人做事的中国人捆绑起来要砍示众,围观的都是中国人。

他们到自己的同胞在自的土地上被外国人砍头表情都是麻木不仁的,这让迅深深地感到了我们民的悲哀,而在场的日本学生都在欢,这又大大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

幻片事件使鲁迅意识到“:医学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少个是不必以为不幸。

所以,我的第一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

他为改变国民精神最有效的手段是“学”,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开始致力于文学救的道路.“幻灯片事件”鲁迅看到了国人麻木昧的灵魂,认识了改造他们的重要性。

因此,他对国民的种看客心理的揭示和批判,为对国民启蒙教育的开端,并把它作为国民性批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贯穿在了他一生的文学命中.在鲁迅的小说集《喊》和《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看客群,覆盖了社会底层的各人,这组群像有着共的特点:愚昧落后,狭隘自私百无聊赖,麻木冷。

《孔乙己》主题研究综述

《孔乙己》主题研究综述

2014.10学教育14文学评论《孔乙己》主题研究综述倪子惠程永艳(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摘要]鲁迅先生《孔乙己》发表近百年来,学界对它的阅读研究从最初的感性认知到后期的理性建构,期间出现过争鸣,亦曾受“共名”时代影响。

本文对其主题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归纳,发现其研究不外乎“同情说”、“凉薄说”、“封建批判说”、“多余人说”和“国民性批判说”五种。

[关键词]鲁迅;《孔乙己》;主题研究;综述一、“同情说”1923年《北京周报》第59期,署名为“昏迷生”的作者撰写《周树人氏》一文,对《孔乙己》作出“作为创作家同时又是社会改革家,他在其作品里浓厚地表现出这种色彩,《孔乙己》等就是其中一例。

因为他非难了许多中国人对于过去旧中国的留念,而把这种留念贬得一文不值”的评价。

这是首次有读者开始触及思想内涵,之前的阅读大多将其视为具有“奇绝构思”和“言简意深”的艺术品,对其思想内涵并未涉及。

这一时期对《孔乙己》评价远未上升至理论高度,读者们对其多出于感性的自我认知。

关于孔乙己,废名曾于1924年4月13日《晨报副刊·呐喊》一文说:“我读完《孔乙己》之后,总有一种阴暗而沉重的感觉,仿佛远远望见一个人,屁股垫着蒲包,两手踏着地,在旷野中慢慢地走。

我虽不设想我自己便是这‘之乎者也’的偷书贼,但我总觉得他于我很有缘法。

”一句“很有缘法”,说出了同为知识分子的废名对孔乙己的感同身受。

此可作为读者,尤其是知识分子的读者,容易对孔乙己这个特殊的悲惨旧派知识分子产生同情的明证,本文将其概括为《孔乙己》主题研究之“同情说”。

“同情”包含研究者对孔乙己之同情和小说中鲁迅对“孔乙己”这类知识分子的同情。

1940年欧阳凡海就有过“我们知道鲁迅的同情是全在孔乙己这边的。

孔乙己是一个无害而纯真的人物。

他之所以不能在社会立足,只因为他不能进学,不会营生,好喝酒,懒做事,有时不免偷一点小东西,除此之外,他对旁人,对社会确实没有大害处……”这样的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目录引言 (2)一、“国民性”探源 (2)(一)什么是“国民性” (2)(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 (3)(三)“国民性”批判价值 (4)1. 改变国民精神 (4)2.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 (4)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 (4)(一)“吃人” (5)(二)麻木 (6)(三)奴性 (7)(四)看 (7)(五)精神胜利法 (8)三、鲁迅“国民性”批判的影响 (9)(一)“国民性”批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9)1.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 (9)2.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打下思想和群众基础 (10)(二)“国民性”批判在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 (10)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开启了白话文小说的时代,带领着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

他尖锐的笔锋、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将本人对国民性的深入思考融入到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凸显了其探索国民性的核心思想。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涉及各个阶级、各个阶层,意在批判整个旧社会,它如同一面镜子,照射出“百病缠身”的旧中国面貌。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几篇小说人物艺术形象的分析,阐述中国国民性在小说中的体现,揭示鲁迅批判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再现这位文学巨人“民族魂”的刚毅性格和不朽功绩。

关键词:现代文学鲁迅国民性思想鲁迅小说的“国民性”批判研究引言作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与文学家,鲁迅始终把批判和改造国民性作为第一要著。

在写到国民性时提到了中国人是百病缠身,种种的“劣根”埋藏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

他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中国太难改变了。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1]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揭露和批判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创作中。

透过小说人物的刻画与描写,让我们看到,中国国民的劣根性,主要表现为“吃人”、麻木、奴性、看和“精神胜利法”等。

本文将对小说塑造的贫民和下层知识分子所暴露的国民性弱点进行论述。

一、“国民性”探源(一)什么是“国民性”“国民性”一词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译用的西方词汇,是英语national character 或national characteristic的日译,由梁启超等晚清知识分子从日本引入,用来发展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理论。

然而,在当代“国民性”问题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以中国地域之辽阔,民族之众多,各民族之间的民族性格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使用“国民性”这个概念不如使用“民族性”概念严密、贴切些。

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一国国民具有的性格、行为在另一国国民身上也会有所表现,难以对其进行划分、界定。

因此,“国民性”一词迄今难以给出权威的定义。

对“国民性”问题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袁洪亮在参阅了几十种“国民性”[1]鲁迅:杂文集《坟.娜拉走后怎样》。

的定义后对其进行了如下分类:①“它是多数国民所具有的稳定的、反复出现的心理特质,是一种深藏于心灵深处的潜意识,属于低层次的社会意识,从本质上说,它是那个民族国家中的社会心理”;②“是通过国民的行为倾向表现出来的、由一种心理特质所组成的普遍的人格类型”;③“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1]。

三种不同的分类我们可以看出:“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范围内比较普遍的,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

这是对“国民性”定义的广义概念,揭示了国民性的意识本质。

而国民性还有狭义上的概念,即所谓弱国民性或国民劣根性。

近代学者将“国民性”这个词引入中国,就是为了揭示陋病,唤醒国民,救国图强,使得在介绍、研究中更多地将国民性等同于“国民性”的狭义概念。

(二)“国民性”的表现特征每个国家的民族特性都有长短、优劣之分,并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国民性”具有稳固性和可改变性。

国民性的稳固性通常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某种观念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 如“三纲五常”、“学而优则仕”等观念,至今仍是人们一代又一代的教化习惯,也即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

但是,这种稳固也并非“固若金汤”,如果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舆论引导、道德教育、行为暗示等手段是可以发生改变的,尤其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民性”会因国家重大事件的发生、政治风云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改变。

因此,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改造国民精神,重塑国民形象,不仅是极其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国民性”具有隐性和显性特征。

所谓隐性特征,是指心理、精神等意识方面的特征,它常常会外化为诸如对现实的态度、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理解事物的方式及情感方式等。

显性主要包括经济方式、生活方式、语言、服饰、饮食以及宗教信仰、礼仪、风俗等,这种特征是直观的。

因此,要改造国民性,也就需要从国民性的各个显性处入手,进而改变它的某些隐性特征。

从鲁迅众多的文章里,我们可以总结出,鲁迅先生所谓的国民性应该指[1] 袁洪亮:“‘国民性’概念的辨析与界定”,《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人民大众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觉悟,体现的多是“吃人”、“麻木”、“奴性”、“看”,“精神胜利”等国民的“劣根性”观点。

如《阿Q正传》中,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他认识不到自己的悲惨命运,胸中也没有真正的愤恨。

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境地,也常以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寻求心灵上的慰藉。

辛亥革命爆发时,他也表现出了“投降革命党”的要求,然而,由于落后农民所固有的思想局限性,因此,他并没有真正地觉醒。

(三)“国民性”批判价值鲁迅所要改造的国民性内涵是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目的是为了中国劳苦大众的解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改变国民精神从《呐喊·自序》中我们知道,鲁迅从幻灯片上看到日俄战争中充当俄国间谍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砍头示众的画面,思想大为震动,这使他明白了医学不足以救国,国民的体格即使如何健壮,也只能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以手中的笔为武器,着意于揭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改造国民性,并确立了以改变国民精神为“第一要著”的思想启蒙主张。

2.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面貌如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 鲁迅十分重视中国的思想革命。

早在日本留学初期, 鲁迅就在思考以下三个相关的命题: 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 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它的病根何在?因此,他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作为其小说创作主线,将自己的启蒙思想成功地与现代文学巧妙结合,描绘出了中国病态社会中代表中下层人民的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以期达到唤起国民觉醒,改变国民精神,进而改变整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社会面貌的目的。

二、“国民性”在鲁迅小说中的体现—以《呐喊》、《彷徨》为例[1]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先生在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民和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通过这两种形象,鲁迅先生向我们展现了生活在旧中国底层贫民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状况,揭露了“吃人”、“麻木”、“奴性”、“看”,“精神胜利法”等“国民性”病态特征。

(一)“吃人”提及“吃人”,总会让人毛骨悚然,那么,鲁迅先生所讲的“吃人”有什么深刻内涵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梦阳如是说:“所谓‘吃人’,实质上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奴役”[1]。

鲁迅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的深刻思想内容,就是通过“狂人”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

但在“狂人”形象的具体理解上,出现了狂人说、战士说、寄寓说等不同的说法。

狂人说认为:狂人真的发了狂;战士说认为:狂人不是狂人,是反封建的英勇战士;寄寓说认为:是作者将自己的反封建思想寄寓在普通狂人的日记中。

总之,不管怎样说,《狂人日记》虽是一篇狂人的日记,却始终围绕着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断发生的吃人现象展开,其用意就是告诉大家,在写满“仁义道德”的历史中,其实满本都只写着两个字:“吃人”。

文章通过主人公狂人的眼睛,观察了他身边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过枷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

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跟着吃人。

正如《狂人日记》中概括的:自己被人吃,又想去吃别人,终究改变不了吃人与被吃的命运,吃人的奴隶社会就这样无穷尽地延续下去。

如果说《狂人日记》通过狂人之口揭露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是个吃人的制度,那么,小说《高老夫子》和《白光》中塑造的高尔础和陈士成则是“吃”和“被吃”较为鲜明的两个人物形象。

《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原名高于亭,被牌友们戏称为“老杆”,因会写几句洋八股、提倡国粹,他便追随俄国文豪高尔基改名为高尔础。

高老夫子一共干了两件事:一是为了看女学生而教书,二是设圈套赌钱,是一个十足的流氓和骗子。

作者通过高尔础这个表面道德高洁,内心却卑鄙肮脏的文人败类形象,嘲讽了维护封建思想的无耻文人,揭露了类似高尔础之流[1]张梦阳:《悟性与奴性》。

文人墨客的无耻嘴脸,是自己被人“吃”,又想去“吃别人”的典型代表。

《白光》是鲁迅笔下批判科举制度的一篇小说。

小说中的陈士成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是一个考了十六次也没有中试的老童生。

铺着锦绣前程的美梦时常出现在陈士成的幻觉里,但一次次的考场失意,吹散了他的梦境。

愈失意,愈狂热,以至使他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达到了“兽性”的程度,最终在不能自制的狂乱中,扑向闪烁着白光的湖水,用生命去填塞了他自己所造的欲海,成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

(二)麻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压抑了人们的自然生命力,使他们习惯了消极地忍耐所有外界的压力,忍耐一切精神和物质的痛苦。

久而久之,他们便丧失了生命的活力,精神变得麻木了。

《故乡》中,少年闰土形象英气勃勃,天真可爱: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项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手“红活圆实”,一说起那天下的新鲜事来总是脱口而出,滔滔不绝,娓娓动听。

他勇敢、机敏、聪颖,能在大雪天巧妙地捕住鸟雀,敢在地里手捏钢叉去刺一匹猹。

然而,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的形象,在二十年后,却成为一个被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苦得“像个木偶人”一样的近乎麻木、简直没有知觉了的农民闰土。

他形容枯槁,苍老呆滞,脸色灰黄,眼睛周围都肿的通红,深冬时,头上还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神情木讷,吞吞吐吐。

小说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从孩童时的活泼可爱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的描写,揭示了中国普通民众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自由和生命被扼杀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