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概论课程参考书目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参考书目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参考书目

社会工作概论课程参考书目

一、社会学基础理论

戴维·波普诺(1999),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莫里斯(2002),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北京大学出版社。

吉登斯(2003),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乔纳森·H. 特纳(2004),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乔治·瑞泽尔(2004),现代社会学理论(第六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乔治·瑞泽尔(2004),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奥瓦尔(2004),经典社会学读本(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帕特里夏·A. 阿德勒,彼得·阿德勒(2004),当代社会学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卡龙(2005),社会问题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卡尔甘(2005),社会学基础读本(第九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心理学基础理论

格里格(2003),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

库恩(2004),心理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考斯林(2004),心理学:大脑、人、世界(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布伦南(2004),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第六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巴洛(2004),心理障碍临床手册(第三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布鲁斯等(2004),临床心理学导论:科学与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

戴维·麦尔斯(2005),社会心理学(第八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劳伦·阿洛伊等(2005),变态心理学(第九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霍希玛(2005),变态心理学与心理治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保罗·贝内特等(2005),异常与临床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特鲁尔等(2005),临床心理学:概念、方法和职业(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戴安娜·帕帕拉等(2005),发展心理学(第九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谢弗等(2005),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罗伯特·费尔德曼(2005),普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伯格(2005),人格心理学(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三、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美国社会工者协会(1996),美国社会工作者伦理守则。

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1998),香港社会工作者工作守则。

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2000),香港社会工作者工作守则实务指引。

王思斌(2003),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一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刘继同(2003),社区就业与社区福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邦妮(2004),社会工作研究方法,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王思斌(2004),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思斌(2004),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古学斌等(2004),本土中国社会工作的研究、实践与反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Dennis Saleebey(2004),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顾东辉(2004),支持与回应:社会工作视野中的下岗职工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顾东辉(2005),社会工作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法利等(2005),社会工作概论(第九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扎斯特罗等(2005),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导论(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Malcoom Payn(2005),社会工作理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王思斌(2005),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多戈夫(2005),社会工作伦理:实务工作指南(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巴比(2005),社会研究方法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微观社会工作

伊根(1999),高明的心理助人者(第5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B. E Gillil(2000),危机干预策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Ed. Jocobs(2000),团体咨询的策略与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Dennis Greenberger(2000),理智胜过情感,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Rita(2001),心理咨询面谈技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Judith S.Beck(2001),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刘梦(2003),小组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朱眉华(2003),社会工作实务(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许莉娅(2004),个案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罗斯(2004),青少年团体治疗——认知行为互动取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Yalom(2004),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Yalom(2004),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Robert Leahy(2004),认知治疗技术——从业者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何明宝(2004),走向社工——专业社会工作实录,上海人民出版社。

梅陈玉蝉等(2004),老年学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科米尔·葆拉(2004),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第五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科瑞(2004),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七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科瑞(2004),心理咨询与治疗经典案例(第六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米尔腾伯格尔(2004),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科尔斯基(2004),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方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雅罗姆(2004),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克瑞尔(2004),心理调适实用途径,北京大学出版社。

Michael P.Nichols,Richard C.Schwarts(2005),家庭治疗基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扎斯特罗等(2005),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张宇莲(2005),社会工作实务(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罗伊斯(2005),社会工作实习指导(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黄陈碧苑等(2005),交往技巧的运用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沃达斯基等(2005),社会工作与人类服务治疗指导计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克奈普等(2005),学校咨询与学校社会工作指导计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李滢铨等(2005),社会公平发展游戏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克劳特等(2005),自杀与凶杀的危险性评估及预防治疗指导计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科特勒(2005),心理治疗师之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威丁等(2005),心理治疗个案研究(第四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伯纳德等(2005),临床心理督导纲要(第三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五、宏观社会工作

Neil Gilbert(2003),社会福利政策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希尔(2003),理解社会政策,商务印书馆。

威廉姆等(2003),当今世界的社会福利,法律出版社。

安德森等(2003),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

徐永祥(2004),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信平(2004),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内廷等(2004),宏观社会工作实务,中国社会出版社。

国际社会保障协会(2004),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仝志辉(2005),农村民间组织与中国农村发展:来自个案的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斯基德摩尔(2005),社会工作行政:动态管理与人际关系(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伊恩·斯迈利等(2005),NGO领导、策略与管理——理论与操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涵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 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围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三)

《社会工作概论》单元教学辅导(三)(8—11 章)第八章儿童社会工作 本章的重点是理解儿童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内容;理解儿童社会工作的传统社会工作方法和特殊实务方法,儿童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有一般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的实务领域和特殊儿童社会工作的实务领域。儿童社会工作的含义所谓儿童社会工作,就是以全体儿童为对象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在儿童的教育和保护领域中的应用。儿童社会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儿童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的组成部分,工作对象是全体儿童;狭义的儿童社会工作则是一种事后补救性的工作,以处于特殊困难境遇的儿童为对象。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一般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儿童教育服务、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儿童养育服务、儿童娱乐活动服务、儿童立法服务、儿童权益保护服务。特殊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不幸儿童的救助工作、残疾儿童和问题儿童的康复和教育。儿童社会工作的方法——游戏治疗游戏治疗的内涵是指系统地使用理论模式建立一个人际过程,其中受过良好教育的游戏治疗师运用游戏的治疗功能,协助案主预防或解决心理上的困难,并使之获得适当的成长与发展。治疗师行为的治疗性元素游戏治疗强调治疗师必须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为儿童提供同理、真诚、一致、温暖的条件。治疗关系或治疗情境的建立从接案过程就已经开始,且持续到最后一次治疗阶段。游戏治疗的常用技巧绘画工作、沙戏治疗、玩偶、娃娃屋、迷你法庭、相互说故事技巧、黏土的使用等。儿童社会工作重要的实务领域:儿童虐待、家庭寄养儿童虐待世界卫生组织把虐待儿童视为当前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国际上将儿童虐待一般分为四个主要类型:身体虐待、性虐待、精神虐待和忽视。儿童虐待行为对儿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躯体伤害和精神伤害两个方面。社会工作者对于儿童虐待的处理和干预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即降低虐待的再度发生,并且缓解和消除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其程序主要针对个体和家庭两个层面。个体层面的干预针对施暴者和受虐儿童,家庭层面的干预则是调整父母的行为和改变家庭的环境氛围。另一种办法则是儿童保护机构的强行介入。儿童虐待的预防工作主要基于这样的理念,即儿童不受伤害的生活是儿童应有的权利,相信防患于未然总要比事件发生后再处理补救要容易些。主要包括:个体和家庭的预防、社区层面的预防、社会层面的预防。家庭寄养寄养服务是一项儿童福利服务,家庭寄养服务是寄养服务中的一种安置方2 式。家庭寄养的特点主要是:第一,家庭寄养服务是一种专业性及社会性的儿童福利工作;第二,家庭寄养服务是有计划的。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包括安置前和寄养中的服务,寄养家庭是这个制度的

社会工作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在社 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领域,综合利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 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 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专业和职业。 2.个案社会工作 一种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案主)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社会工作者 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协调可以利用的各 种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的一对一服务,以协调案主摆脱困境, 解决问题,达到与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 3.人在情境中 “人”——个人内在的心理体系、人格体系 “情境”——个人生活的社会网络与物质环境 强调: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 4.个别化原则 个别化原则也称注重个别差异的原则。该原则要求重视案主在生理上、 心理上和社会环境上的独特性,相信每个案主对其所遭遇到的情境、 问题或困难皆有独特的看法与感受,工作者的处理方式亦因此而有所 不同。 5.个案管理 《社会工作百科全书》

个案社会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替一群或某一案主协调整合所有助人活动的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使各种不同福利及相关机构的工作人员相互协调,为案主提供所需的服务,并以扩大服务成效为主要目的。 6.社会工作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就是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操守,是涉及“人”的守则, 包括社会工作者本身应该有的品质、行为举止以及对这份职业所拥有的 态度和观念。 伦理:人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所持有的价值信念和行为原则,它包括个人的自我行为控制和调节以及对他人的行为期望标准。 7.移情 移情是求助者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或态度投射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 正向移情(positive transference) 求助者把咨询师当作以往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他们逐渐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的十分友好、敬仰、爱慕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性爱的成分,对咨询师十分依恋、顺从。 负向移情(negative transference) 求助者把咨询师视为过去经历中某个给他带来挫折、不快、痛苦或压抑的对象,在咨询情境中,原有的情绪转移到了咨询师身上,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 反移情 工作者对案主产生一种非现实的感情、态度与反应。这种感情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方案

社会工作专业建设方案 项目组顾问:钱绮莲香港富达盟信顾问有限公司经理香港资深企业社工 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等机构社工 督导 姬中宪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 项目负责人:刘茂香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社工专业主任、社工师 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理事 项目组成员:马景红孙泽宇王贤森韩晋郭志巧程金陈超贾丙海 张平上海浦东星火开发区联合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庆元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总干事 顾勤华上海奉贤思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 徐金凤上海浦东社会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 上海乐耆社工服务社督导 叶雄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社工师、心理咨询师二级 同伴辅导员 陈军上海闸北星雨社区青年发展中心总干事

本项目重点建设社会工作专业,辐射带动社区管理与服务、劳动与社会保障等专业发展,项目建设预算201.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140万,市财政配套 61.2万元。 一、专业建设基础 我院社会工作专业自2003年申办成功、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工会资源,面向社工一线,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为上海社会工作行业培养了400余名一线社会工作者,已成为在上海市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专业。目前本专业在校生共有290人,专业规模、培养水平居全市同类院校前列。 1、“学院—社团组织合作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我院社会工作专业先后与上海市总工会社会工作部、上海市职工互助保障会、普陀区总工会、上海机场工会等工会组织和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奉贤思齐社工服务站、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上海儿童社会福利院、上海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等社工组织和机构签定了合作培养协议。 在“学院—社团组织合作培养”的模式下,工会和社工机构参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进行规划指导,承担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寒假暑假专业实践,提供学生参与机构大型项目的志愿者活动机会,承担三年级学生半年“顶岗实习”和现场进行毕业设计的指导任务等。社团组织和机构的参与培养,强化了学生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培养和就业岗位初步实现了“零距离”对接。 2、教学方法初步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针对现代社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工作专业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聘请行业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社会工作服务一线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及职业发展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将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训练相结合,强化了实训教学,把《个案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小组社会工作方法与实务》等实践性较强的课堂搬到校内实训室;通过到基础工会和社工机构顶岗实习等,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强化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积极探索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实行“双证”融合的教学改革,将职业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题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德国汉堡制创于 ( ) A.1788年 B.1852年 C.1869年 D.1884年 2.1884年在英国伦敦创设的汤恩比馆是_________的开始。( ) A.慈善组织会社 B.睦邻组织运动 C.爱尔伯福制 D.社会保障制度 3.1982年世界老龄大会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_________当作老龄社会的标准。 A.5% B.7% C.8% D.10% 4.以下对社会工作与社会学之间的区别描述错误的是 ( ) A.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比社会工作广 B.社会学的任务解释社会,社会工作的任务解决社会问题 C.社会工作的知识领域超越社会学的学科范围 D.社会工作的产生早于社会学 5.团体发展的四阶段模型是由_________提出。( ) A.西伦与迪克曼 B.加兰 C.克洛德尼 D.特雷克 6.社会工作者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都要贯彻案主的_________原则。( ) A.自决 B.服从 C.主动 D.被动 7.以下属于社会工作间接工作方法的是 ( ) A.社会行政工作 B.社会团体工作 C.社会个案工作 D.社区社会工作 8.下列陈述与社会个案工作的特点不一致的是 ( ) A.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 B.是一对一的工作方法 C.协助案主完善人格和自我 D.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 9.社会工作的_________之一是:社会工作者承认每一个工作对象都有潜在的发挥自己 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能力。( ) A.特征 B.职能 C.价值前提 D.使命 10.下列_________不属于托马斯关于行为修正派的三大基本类别的内容。( ) A.社会行动 B.反应制约 C.社会学习 D.操作制约

社会工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工作概论读书笔记 031909132陈健 毒品是众所周知的魔鬼,它可以影响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使吸毒者的行为、情绪反应和思维过程发生变化。反复使用可以发展成瘾,即尽管有消极的后果还是会强迫性地使用一种毒品或物质。上瘾的特征为生理上的依赖(身体组织需要有这种药物才会功能正常)和心理上的依赖(当一个人相信只有身体内有这种化学物质,感觉和思维才能正常)。所有精神类药品都会有心理依赖成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药品都会发展成生理上的依赖。现今有可能被滥用的毒品主要有麻醉剂、兴奋剂、抑制药物、幻觉剂、大麻、吸入剂和类固醇。 很难估计有多少人正在吸食毒品。但是吸食毒品的人正在增加是可以确定的。许多吸毒的人都丧失了社会生产力。他们经常会出现健康问题,他们的家庭承受着情感冲突和经济上的损失。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食者,家便不成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此外,吸毒还使得成千上万的资金流入到有组织的犯罪团伙中,社会损失了大量的财富,纳税人也为此支付了许多钱来挽救吸毒者。毒品活动扰乱社会治安:毒品活动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与毒品有关的问题主要执法人员关心的事情。很少有人去医治有毒瘾的人,或者是帮助有毒瘾的人康复,因为他们数量很少,并且人们大都相信人只要一染上了毒瘾,就无药可救了。但是当这个问题愈演愈烈,尤其是当吸毒蔓延到郊区时,此时感到担忧的大众开始寻找阻止吸毒的蔓延、挽救受害者、重建家庭的办法。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一个有责任心的社会的共同努力,即由执法部门、医疗行业、学校、立法机会和社会机构,所有力量一起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而社会工作参与的方案可以归为三大类:(1)预防吸毒(2)治疗受害者及其家庭(3)减少滋生吸毒的社会条件。为了解决毒品问题,必须加强预防。学校和社会机构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对那些潜在的导致吸毒的状况提高警惕,并采取必要的步骤加以改善。社会工作者在毒品预防和教育方案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但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方面:从小学开始在课堂上进行有关毒品危害的教育;安排聆听令人信服的演讲;开办承认教育课程;帮助公司和工厂利用相关教育;培训做吸毒者工作的专业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助手;向大众提供容易到手的相关信息。社区工作方案一般都是特别优先考虑的处置吸毒者的方法。它把社会服务、精神病服务与药物治疗想结合。治疗性服务有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药物和化学治疗,以及个人和小组辅导。因为使用不同毒品的治疗会有差异,所以为吸毒者提供了许多形式的治疗。对一些吸毒者起作用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对另一些人不起作用。吸毒治疗中心的工作包括紧急看护、住院医疗、门诊、化学治疗、治疗性社区以及转介服务。社会工作者是这些专业工作团队中的重要成员。因为有大量的治疗方法,吸毒者可以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治疗方法。门诊服务是花费最少的。长期的住院治疗费用昂贵,许多人负担不起住到完全康复。在为个人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对其社会和家庭关系、工作机会以及个人的长处进行评估,然后再决定哪种方法更适合其需要。社会工作者对社会资源有所了解,他们可以为吸毒者提供信息,让他们知道可以利用哪些类型的治疗设施。社会工作者也可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

社会工作 Social W ork 专业代码:030302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和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熟悉国际、国内社会政策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了解各级政府在各类社会事务方面的运作机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在各级政府机关和各类社区、社会福利机构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富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专业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学习和掌握开展社会工作的技能和方法,使学生具备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与技能,掌握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正确的价值观念,熟练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知识,了解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2、熟练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和技能及社会统计方法。 3、了解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有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和社会工作影响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能力。 4、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善于了解国情,善于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较强的论文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 学位主干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工作方法、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政策、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训练、公益劳动、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 主要专业实验:《社会工作导论》参观参与社会工作实践、《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的方案设计与调查实践、《社会工作方法》参加各类社会工作实践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 学时分配与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2342,其中必修课程占总学时72.3 %,选修课程占27.7 %,实践教学31周。 本专业学生毕业应取得最低学分为161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48学分,专业核心课39学分,学校特色课22学分,通识教育课14学分,实践环节32学分,课外创新训练学分为6。

社会工作概论期末复习(DOC)

第一章——第二章 单选题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是( D )。 A、为人民服务 B、慈善和爱心 C、科学知识 D、利他主义 2、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 C )。 A、尊重案主 B、引导案主 C、助人自助 D、为案主提供服务 3、下列对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D )。 A、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个人慈善事业 B、社会工作是社会中的中上层成员出于人道主义或宗教信仰的驱使,对社会上贫苦及不幸者的施舍 C、社会工作是对被救助者物质上的扶助 D、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服务活动 4、关于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的不对称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表现为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 B、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过程是双方面的 C、合作的促成力量不对称 D、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相互配合的过程 5、关于社会工作的直接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预防 B、促进个人的发展 C、推进社会公平 D、治疗 6、在中国,接受他人的帮助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先接受“自家人”的帮助,实在行不通了才会选择接受“外人”的帮助。接受“外人”的帮助对讲“面子”的中国人来说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这会欠下很大一笔人情债。由此,在开始与案主接触阶段,下列社会工作者要注意的问题中哪个是错误的?( D ) A、建立信任 B、扮演的社会角色 C、平等的地位 D、协助案主运用其自身的内部资源 7、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背景,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他们身上可能有很多缺点,有适应和不适应的品质,有建设性和非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但不管怎样,他有权成为他自己,他有权这样去想这样去做。这意味着( A )。 A、社会工作者应接纳案主 B、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对案主的信息进行保密

社会工作概论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社会工作概论》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B B C C B 6-10: D D C A B 11-15:C C A B A 二、多选题 1、ABC 2、ABCDE 3、ABDE 4、ABC 5、BCE 6、ABDE 7、BD 8、ABCD 9、CDE 三、判断题 1-5:√×√√× 6-10:××√×√ 11-15:××√××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专业社会工作的含义:(1)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它包括以下三层涵义:第一,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专业必须有一定的价值观作指导;第二,科学知识在助人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助人活动必须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方法。 社会工作的特点包括:(1)助人自助;(2)尊重人、相信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3)总是运用社会环境资源。 2、简述社区工作的基本方法。 参考答案: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之一,社区工作在其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专门的方法:(1).社区组织。(2).社区发展。(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也是我国目前社区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中,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时达到社区工作基本目标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3、影响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促进或限制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2)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国家实行社会行政管理、推行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基本手段。是社会工作行政的活动依据。 (3)文化因素。由文化观念所带来的老人赡养方式、居住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老年社会工作的区别。

社会工作概念教案资料

社会工作概念

名解 1.社会工作:一种以助人为宗旨的,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 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个人、群体、社区增强或恢复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的专业活动。 2.社会个案工作: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运用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 各种科学知识与专业技术,对案主(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帮助、精神支持等服务,协助案主解决问题,改善其人际协调能力,完善其人格和自我,增强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以维护和发展个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增进去福利。 它与团体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并列,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服务方法之一。 3.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和专业伦理,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从 事社会服务的人员。 4.社会团体工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感到有整体意识,且将会维持一段时间;互 相影响;有明确规范或规则;有一套角色。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方法之一,是小组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目标组织的、通过小组过程和动力去影响小组组员的态度与行为,使其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与发展、问题的解决的实务过程。 5.社区社会工作:运用专业性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对象;以预防和 解决社区问题为目标;以社区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社区居民互助精神为追求,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福利水平,促进社区发展的过程。 社区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社区成员确定其需要或目标,鼓起其行动的意愿和与信心,协助其寻求各种资源,采取行动,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6.社会行政:广义的社会行政是指社会福利体制的建立和运行,狭义的是指对社会工作 机构的领导和管理。 7.社区: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由具有相互联系、共同交往、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社会 组织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选择 1.社会工作的要素? ?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权利和选择等)、助 人活动 2.社会工作的对象? ?基本对象:由于生理、心理或个人无法抵御社会、自然原因而陷入生活极度困难的群 体。 ?从个人都社区 ?扩大的对象:社会全体成员 3.社会工作的内涵? ?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个人、群体、社区增强或恢复社会功能并创造有利于实现这一目 标的条件的专业活动。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版考研笔记

1、《生命因爱动听》(life is a miracle ) 2、关于社工的电视剧:罗家良主演的《边缘故事》讲的是香港青少年外展社工的故事! 3、《如何对你说》 4、《流氓社工》 5、《癫佬正传》 6、《坎大哈》Kandahar 7、《童党2001》 8、《死囚168小时》【DVD】(英文名称:Dead Man Walking)9、《天使爱美丽》 10、《甘地传》 11、《光猪六壮士》 12、《飞越疯人院》 13、《女人四十》14、小孩不笨(电影版)【VCD】(英文名称:I NOT STUPID)15、四月四日鬼故Si yu si ri (1997) 16、《洗澡》-------------------- 反思出社工在其中的作用!17、《阿甘正传》18、《阳光灿烂的日子》19、《发条橙》20、《十七岁的单车》21、《重塑青春》-----向您推荐团体社会工作的影片;22、上小组工作必须要看的:一部据说美国马里兰大学社工系必看的电影《空难遗梦》里面有很的小组工作的场景。23、还有我们社工系学生必看的《刮痧》,是拿来 反思社工本土化问题的。24、《28天》一一关于团体治疗酗酒的片子;25、无线剧集:《谈判专家》某程度都和社工专业有关;26、有关社会工作矫治------------- << 肖申克的救赎>> 27、刘烨演的< 那山那人那狗>28、《性工作者十日谈》29、《可爱的社工》30、关于同性恋的片子《喜宴》31、关于同性恋的片子《暹罗之恋二十四》32、关于同性恋的片子《断背山》33、关于同性恋的片子、艾滋病敏感题材的电影《费城故事》 (The Philadelphia Story )34、《心灵捕手》、或《骄阳似我》; 如果可以的话,我推荐你看下社工题材的影视作品,如《流氓社工》《可爱的社工》等。 35、《吮拇指的人》;

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研究生

南京大学社会工作硕士(MSW)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方案(试行) 为了贯彻实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转发《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简称MSW,后同)学位的培养特点,结合南京大学MSW承办单位社会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福利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福利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二、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为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或具有一定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其他专业的学士学位获得者。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1、MSW培养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社会工作实习等多种形式,重视实践教学。MSW教育中心配备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社会工作实验室等硬件设施,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授课,加强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训练,兼顾研究能力的培养。 2、设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作用。导师组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社会福利服务与管理部门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参加。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专职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共同指导。

五、课程设置 MSW专业学位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学分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社会工作实习及毕业论文。学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必修课都配备2名以上专任授课教师,具有社会工作实践经验或督导经验者的比例不低于50%。 1、必修课(21学分) 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共有7门课,20个学分。 公共必修课程(7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14学分) 【注】:专业必修课还包括社会工作实习(5学分)和学位论文(2学分),详细要求见第六部分和第七部分。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构成要素是什么? 概念: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职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 构成要素: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价值观、助人方法、助人活动。 二、谈谈你对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和扩大印象的理解 1、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主要是指贫困群体、脆弱群体和其它弱势群体。贫困群体主要是指物质生活陷于极度困境者,他们缺乏基本的、正常的生活物资条件,甚至难以维持自己的生命。脆弱群体是遇到社会问题冲击时缺乏应对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和伤害的群体。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结构和群体关系中处于弱势、其权利和利益后搜到严重伤害的群体。 2、社会工作的扩大群体是指有需要的人群,即其基本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日常生活和发展遇到严重困难的人群,就是指向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客观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 三、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扮演哪些角色?请说明其中4种角色的承担工作内容。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治疗者、倡导者、教育者、行政管理者、资源获取者、调解者、政策影响者、调研者。 承担的工作内容: (1)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这的基本职责就是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这里的服务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 (2)支持者: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并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受助者自立或自我发展。 (3)调解者:调解者的角色就是以最具建设性的方法和途径去化解纷争,目的是帮助处于冲突中的各方对于冲突问题达到共识。对于作为调解者的社会工作者来说,他是处在中立的立场上,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而对于冲突的对方以及达成的共识没有任何既得利益。(4)资源获取者: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助人,常常需要联系其它社会工作者、福利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向他们争取受助者所需要的资源,并将它们传递到受助者手中,为服务的顺利开展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四、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1、治疗功能:社会工作的治疗功能就是消除那些导致问题产生和使社会功能丧失的个人或环境因素,对失去的社会功能予以恢复和重建,获得适当的社会调适模式或产生新的替代模式,从而使服务对象发挥正常的社会功能。 2、预防功能:那些能够防止危险发生,减少某些特定的社会问题,在已经出现征兆时延缓或控制问题的生产的所有活动。总之,预防就是指先期对有害于个人或系统、组织的任何因素的发现与消除。 3、发展功能:社会工作的发展功能是指社会工作者发掘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激发个人或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涵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张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西方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概论》教学大纲 张天民编写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080 目录 前言 (2088) 一、课程性质 (2088) 二、课程目的 (2088) 三、课程简介 (2088) 四、教学时数 (2088) 五、教学方式 (2088) 六、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 (2088) 七、教材 (2089)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2090) 第一节社会工作含义 (2090) 一、社会工作内涵 (2090) 二、社会工作的特征 (2090) 三、社会工作专业性基础上的职业化 (2090)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 (2091) 一、社会救助 (2091) 二、社会福利 (2091) 三、社会保障 (2091) 四、社会服务 (2092)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主客体及过程 (2092) 一、社会工作主体 (2092) 二、社会工作客体 (2092) 三、社会工作的过程 (2092)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2093) 复习与思考题 (2093) 拓展阅读书目 (2093) 第二章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发展 (2094) 第一节基于社会救助的社会工作萌芽 (2094) 一、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2094) 二、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 (2094) 三、英美的慈善组织会社 (2094) 第二节基于社会安全的社会工作扩展 (2094) 一、19世纪80年代德国的保险法 (2094) 二、美国社会保障法 (2094) 三、“贝弗里奇报告”及“福利国家” (2094) 四、社会安全制度和社会工作的关系 (2094)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2094) 一、专业化的依据和标准 (2094) 二、社会工作专业化的缘起和标志 (2094) 三、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特征 (2094) 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与展望 (2095)

社会工作概论笔记整理

社会工作: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助人活动。 其过程结构:把社会工作看做是社会行动,是社会工作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他人的活动。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作为行动者,依自己的助人价值观去设计和实施助人活动,并积极吸引受助者主动参与这一行动过程,通过相互配合与协调,从而达到助人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是主体,他设计并引导助人过程的进行。但由于社会工作者要考虑到受助者的需要和接受服务的能力来开展服务,所以不能把受助者视为纯粹被动的、只是行为的对象和客体。受助者也是行动的主体,他将自己的意识、目的、对社会工作者行动者的理解带入接收服务的过程,并直接影响着这一过程,因此,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互为行动主体和客体。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主体及特征:主体是实际社会工作,特点是:1工作人员是政府干部、公务员或工会、共青团、妇联的干部,基本上属于国家行政干部;2他们利用正式的组织架构,按照政策及本部门的工作方法开展工作;3他们的工作以服务工作为主,同时也是管理工作,4它是行政性与半专业性的。 为什么说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是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在典型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政府几乎控制了全部社会资源,同时也承担了全部责任。专业社会福利机构没有发育,社会成员在比较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中生活,其所遇的困难也大多在这种组织体系内解决。在这种体制下,政府依靠其行政体系解决社会成员所遇到的问题,所需服务由相应部门提供,所需资源由政府拨付。有困难的人以一种权利意识工作组织即向政府提出帮助的要求,政府则通过各种正式组织解决这些问题。 其表现:国家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城市居民的福利服务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并由国家拨付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等资金。2政府机关、企企事业单位依赖国家的统一政策对有困难的成员提供各种资助。3在提供福利服务和帮助的过程中,行政部门与工会、共青团及妇联等群体团体一起通过行政程序并借助于思想工作对有困难的成员进行帮扶。4这些福利服务及解困工作被当做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工作而列入工作议程。5执行服务及解困工作任务的是国家干部,他们有本行业的经验,特别是对思想工作的经验,而缺乏社会工作专业训练。 怎样构建符合我国社会工作要求的价值体系:借鉴与创新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批评与继承、综合与发展中国古代社会工作实践的价值理念和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主要包括社会价值、专业价值、操作守则。社会价值是整个社会大社会所崇尚的基本价值,它们是由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所决定的;社会所崇尚的基本价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即使是在同一个历史时代,不同群体的人对什么是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价值也有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专业价值包括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尊敬人。专业伦理包括: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社会工作者对当事人的伦理责任;对同事的伦理责任;对雇主和雇佣组织的伦理责任;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伦理责任;对社会的伦理责任,操作守则是价值理念在各个层面上的应用,表现为社会工作的各种原则和技术。 分析转型时期我国社会提供模式的特点:1不同模式并存,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继续承担一定的社会保障责任,通过政策解决重大社会问题,2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3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倚重,4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新教伦理(人要为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负责;人性基本上是罪恶的,可以通过一种意志克服;人的主要目的通过艰苦劳动实现物质繁荣;社会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是物质繁荣成为可能的法律和秩序;不成功或越轨的人不应受到帮助,虽然应该做出有限的努力,以便恢复或激发这些失意者为了他们自己更加努力工作);人道主义(实质:反对神学,提倡人学,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愚昧提倡理性;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神道提倡人道。基斯—鲁卡斯的HPU:社会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物质和情感需要;如果人的需要被满足,人就会获得善良、成熟、正义或生产的状态,社会的大部分问题都会被解决;阻碍人获得这种状态的是个人无法控制的外部环境;任何社会最终会达到完美的境界);社会福利观念(从直接的关照扩大到社会化娱乐法律咨询等方面,为人的现实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1调查阶段:关注的是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很少对工作的本质过程与方式进行思考,2精神分析学阶段:采用一定的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3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重点)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历史背景:⑴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⑵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P3- 2、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P8 3、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⑴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⑵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P9 4、社会工作的领域:⑴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①按服务对象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②按服务对象的生理特征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⑵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②就业方面的问题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⑶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P10 5、社会工作内涵: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P11联合国1960年出版《国家社会服务方案的发展》P12 6、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P12 7、社会工作的要素:⑴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⑵受助者:也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⑶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⑷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P14 8、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P8(1986年高校建立专业)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⑴在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普通社会工作⑵社会福利部门所从事的社会工作⑶新出现的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P15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重点) 1、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P21 2、助人过程特征:⑴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⑵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⑶是不对称互动①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②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③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P22 3、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政策影响人P23 4、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提供服务的实务模式,他是对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经验总结。经过环节:接触问题——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服务——终结P29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重点) 1、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新教理论、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观念P44- 2、个案工作者不应该做的事项:⑴说服⑵直接改变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或操纵他们⑶做一些为了当事人或针对当事人的事情⑷控制和指导当事人⑸忠告,提供没有恳求的计划⑹为当时人承担责任⑺预先决定结论⑻批准或不批准当事人的行为P50 3、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原材料: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⑵中国古代社会工作世间的价值观念⑶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P50

社会工作概论参考书目

社会工作概论/导论 参考/推荐阅读书目/网站 河南师范大学社会事业学院徐新豪2014年2月随遇斋十一号 目录 一、著作 (2) (一)第一部分:专业类2 (二)第二部分:辅助类5 二、党、政府政策文件7 三、网站 (8) 四、论文 (9) 五、报刊、杂志 (12)

著作 第一部分:专业类 一、社会工作概论导论类 《社会工作概论》,周沛主编,管向梅副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2009年4月第1次印刷。(教育部高职高专公共事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需求为主线,突出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社会工作概论》,宋林飞、朱力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2版,2004年3月第2次印刷。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2003年4月第6次印刷。 (中国当代社会工作领域典型著名代表人物,岂能不熟读?) 《社会工作概论》(第九版),【美】O·威廉姆·法利、拉里·L·史密斯、斯科特·W·博伊尔著,隋玉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社会工作概论》(第十版影印版),【美】O.William Farley、Larry Lorenzo Smith、Scott W.Boylef著,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0版影印版,2005年11月第1次印刷。 (体验一下外文概论) 《社会工作词汇》(英汉对照本),郑之灏等编,商务印树馆,2007年7月第1版,2008年7月第1次印刷。 《社会工作概论》,顾东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第二次印刷。 (不同的编排形式,把“需要”放到前边) 《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组编,王思斌主编,熊跃根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2013年3月第2版,2013年3月第1次印刷。 《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王思斌主编,马凤芝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2011年9月第2版,2013年7月第4次印刷。(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 二、论文集专著典型代表人物 《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王思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2010年1月第1次印刷。 《规律与模式:从制度视角构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柳拯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