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就是:在任何时刻都保持一颗开放的心。要怎么做呢?你也许需要释放掉你对任何人所有的期望、你希望他们变成的样子,而还他们自己的本来面目。它意味着你不再需要别人给你任何你想要的东西、表现特定的行为模式来取悦你,或是只能用爱来回应你。很多人总是在期待别人,觉得别人应该在自己尚未表达亲和友善之意前,先对自己表示善意。

无条件的爱就是学习成为爱的源流

而不是在等待别人成为爱的源流

无条件的爱允许你参与别人的生命,同时也保持了个人界限的完整性。要想参与别人的生命,你一定要了解个人界限的全貌。人们常会想和别人打成一片、想拥有某种亲密关系,但就在同时,却和别人离得更远。假如在你某个关系中,你感觉到一种不能喘息的感受,或别人要求你做一些你并不想做的事,这全是你对自己的界限认识不清的缘故。诿过于人容易,但你何不趁此机会试着弄清楚自己的界限何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你企图从别人那里取得你没有的东西,那么你就是在利用别人来填满你心中那块只有你自己才可能填满的空间。

比方说吧!两人相爱,女方觉得男方要的总是比自己所能给的还要多--比如更多的时间、关爱、还有对彼此关系的承诺等等。她老是觉得对方要求的太多。她不知道这样的模式在自己内心存在已久,除非她自己可以认出这内在的模式,否则她还是会继续吸引相类似的因缘。一个模式通常也会以其反面来展现,所以日后她不是遇见对她要求很多的,就是不想和她有任何牵扯、不肯负责任的男人。

她一直没有和自我感(sense of self)和好。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她一天不确定自己的界限在那里结束,而别人的又从何处开始,她就会日复一日的在为如何厘清自己和别人之间的界限而挣扎、痛苦不已。她将畏于予人承诺。因为她的经验告诉自己,对别人承诺会让自己失去对自我的认同。也因为如此,所以即便是别人一个小小的请求,都会让她备感压力。如果她很清楚的体认到自我界限的话,开口委婉的拒绝别人,又有何难?再者她再也不会吸引那些企图试探自我界限的事件了。清楚的了解到自己能给的有多少,也了解自己和别人相处时最恰当、最舒服的平衡点,于是一种新的关系就会跟着被吸引来了。

无条件的爱把恐惧也变成爱

恐惧像是围绕着这星球的衬底噪音,企图影响所有人的行动和决定。要面对自己所恐惧的事物常常需要毅力和勇气。当你觉知到能量的存在时,你也一定能觉察到恐惧。第一个你需要检视恐惧的地方就是你的内心。虽然这是一块比较难检视的地方(相对于别人),但当你从朋友、爱人身上清楚的看到他们的封闭之处、

他们的恐惧时,问问自己:这是不是也是自己内心状况的一个反映?是否就是心中那块需要更多爱、更多光亮的地方!?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正是为什么当老天要教你什么时,就会把你放进某个情境中,让你成为一个旁观者,让你知道你要学的课程是什么。换句话说,若非你有意面对自己的挑战或问题,你自然不会将生活或生命中的焦点置于这些人事的特质或相关的事件上了。

恐惧同样的也可能来自于你的思考模式。我看见一些群体思想在对你说:你是不好的,而如果你不小心谨慎的话,你可能会受到别人的伤害。这些是很多人心中的群体思想。当你要向宇宙更高的心灵层面翔升的时候,你将会在某些观念上,很直接的碰到这些群体思想。这些恐惧以一种自我批判的架式出现在你心中--质问你为什么总是让某人失望、认为你还不够努力、不够认真,或斥责自己:你压根儿就是一个草包,一点内容都没有。

当你即将迎向一个崭新的关系,看见自己内心的某种恐惧时,不要苛责你自己。恐惧虽像是某种暗流,若你愈能将揭露出来、真实的面对它,你就愈能够运用无条件的爱和对自我的接纳、治愈自己。来吧,欢迎你加入曝晒、风干恐惧的行列!

怎样才能发现恐惧?看看你生活的领域中,有什么事是最近要做出决定的呢?是不是有某些原因让你无法自由而随性的决定你想做的事?!或许你在害怕自己不会有足够的钱、你怕一个人无法独立完成这件事、怕自己不会成功、不再被爱、如果没有达到别人的期望、或为自己辩解的话,自己将不再被需要,而别人就会弃你而去!现在,注视着自己所做的这个决定,然后问自己:如果我知道我所处的世界是百分之百的安全、而我为宇宙更高的力量所守护、眷顾、指引、并且是被爱着的,我会做怎样的决定?若我知道我的灵魂在任何时刻,都在尽一切的可能来帮忙我,我可以信任、并且把自己全然的交给我睿智的大我的话,我是不是会做出另外一个不同于刚刚所做的决定呢?这是个让恐惧浮出台面的一个方法。

恐惧就是一个还没有找到爱的地方

恐惧常会披着逻辑和理性的外衣来告诉你为什么某些事情不能做的理由。有时候,恐惧也会拿一种别人劝阻你不要去做什么的感觉来掩饰。当然恐惧还有其它方法来掩饰它自己,如诿过于人、拒绝承担、画地自限、愤而不理...你通常都用怎样的方式来掩饰你的恐惧?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以某种方式在掩饰恐惧的话,第一步,就是勇于坦承为什么自己会逃避某些事情或你和别人之间感觉很差的原因,全都是出于恐惧。而这些地方正需要你无条件的爱啊!用爱来爱你的这个部份,不要用责怪的心,"它"并没错的。你非得要有意愿来正视你想逃避的事情才行。不用内疚,也不必故作坚强的样子或者从此就认定自己是个超级坏蛋!一旦你承认了这恐惧,那一切就好办多了。只有伪装后的恐惧,才会产生痛苦和分别。正视、面对它后,你才会发现它的力量竟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发现恐惧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找些你一直想付诸行动去创造,却又一直害怕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列举出所有无法做到的原因。接着,将所有"不可能"的叙述,全部用积极的话改写成"你能创造出一切"之类的陈述。你将会发现,恐惧在意识的光芒里一一溶化、消失不见。爱就是阳光,一切的分别、藩篱及任何的痛苦、恐惧, 一如冰霜,都将在光明的照耀下,化做水、化成烟云散去。

当你意识到自己总带着一种恐惧,却不是爱的态度在与别人应对时:也许是想疏远他们、害怕会遭人遗弃、被责备或怕别人对你要求更多等等。感谢自己这份能够感受恐惧的能力吧!来爱这块带着恐惧的部份,让它闪耀出无条件的爱的光明。

批判别人时,你最易为他人的能量所影响。如果你逢人便想:『他们还得要更努力、更认真一点才行,彼此的工作才可能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想法只会把他们负面性的能量带给你自己。你怎么想就决定你将怎样在他们身上体会到你所想的一切。你的焦点在那里,于是你就看到焦点内的事物。所以,若你害怕些什么,自不免将所怕之事物带进生活里。与你温柔又充满挚爱的自我、你的大我、睿智的我保持接触吧!他们将陪伴你、指引你,让你更能散发出充满爱的光。

若你经历了一些和别人之间有隔阂、有界限等等不舒服的经验,那即是表示你需要传送更多更多的爱给他们,还有给你自己。这并不意味着你们得一天24小时都腻在一块儿、或更靠近彼此,只要你散发出充满爱的光,他们必将从中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和改变。你们有些人也许企图想佯装出一付很坚强、勇敢又英气勃发的模样,然后对自己说:『我再也不会那么容易受伤害了。』这种佯装、刻意想表现出坚强的态度,将导致痛苦和恐惧的生起,同时也将会吸引更多需要在外表上表现得更坚强的人的负面行为。

注意那些你想要阖上心门的时刻。你是不是想说:『我己经受够了,他根本就不值得我爱,我想我是该走了吧!?』不管是多长久、多稳定的关系,生活里总会有些个挑战在考验你是不是一直都保持了一颗开放的心?!你将如何在这被封闭的区域中,学习无条件的爱?每当你来到这块你想将心封闭起来的地方,你就有个大好机会来建立新的、保持开放的行为模式。也许你还是想离开,又或许你想要澈底的改变这关系的本质,但无论如何记得怀抱着一种爱的心情。你也许会以为那些你所谓的好朋友,就是那些不会让你头痛的、不会让你想到要将心门关闭起来的人。如果说你的朋友从来都不曾颠覆你的心,使你在让心开放着和关闭起来之间摇摆不定的话,你就是没有在心的层面上与他们真实的相系相连。人类长久以来一直不断在学习的主题不外乎就是:信任开放并达到接受接纳以及了解别人的新层面、新境界。

借着将自己丢到挑战你去爱的情境中学习怎样爱人

宽容是无条件的爱的属性之一。以前你也许会对某人做的一些事情感到沮丧和失望,现在,何妨一笑置之,送出诚挚的爱或是温馨的祝福。于是你就可能从被他们的行为所影响的模式中得到自由和释放。宽容就是一种不管发生了什么事都能泰然自若、气定神闲的功夫,让他们做他们自己、犯错时让他们学习自我负责

和承担。你提供了一个温暖又平安的港湾,他们自然就沐浴在为你所接纳的静定的光亮里。

你送给别人的任何礼物也是你给自己的礼物

接受别人的本来面目是件很大的挑战,当你能精通这功夫之后,那无异是送份大礼给自己。当别人对着你喊叫、咆哮或带着愤怒、悲伤、设防着对你说话时,开始心灵感应式的将爱送给他们。回归到宁静平和的心中来,轻松的..吸气..吐气..。送出爱的时候,千万不要期望他们会停止咆哮或以任何方式对你回应。你只要了解到一旦这么做,你的振动频率必将因此而提升。要不了多久,若不是他将有所改变,那就是你不会再把自己放到这么样的一个情境中了。

所有的因缘故事无非都是在考验你是不是还保持了一颗开放的心,是不是还能感受别人心中那一份你也一样拥有的爱。对人不设防是一项很重要的特质。那是一种无物可御、不须要隐瞒或歉疚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自我接纳,却非总是批判自己告诉自己什么事需要再做改进,认为自己做错只会使自己关在这个错误中关得更久。人总是害怕承认自己也许是错了、被伤害了或身陷于苦痛之中。有时候好比你明明失去理性、心静不下来、一片溷乱了,你还是装作一付若无其事的模样。下一次,当你和别人在一起时候,可不可以请你试着让自己将心中的感受真实的表达出来,我想你们之间一定会开始另一种沟通的通路,来使得你们的连系更深一层。

你或许会期望自己被认为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所以你扮演着一种角色,宣告大众:『我好得很,别为我操心,我的事不用你帮忙我自个儿会处理。』于是在这样的面具底下,你创造出人我之间的疏离感,更甚而使你在最需要爱的时刻,却和爱渐行渐远。你曾注意过当别人说他无助、容易受伤,根本就不知道该要怎样来处理生活中的难题时,你会有多少的爱在心中涌出来?如果他们装出一付万事通的模样时,你的感受又如何?别害怕被别人看见你真实的自己。

若你无物可御生活就会变得轻易得多

因为你不再需将能量浪掷在伪装任何不属于你的角色

生活变得更加沉重的原因,不就是你想要为你的信仰、思想辩护或保护自己吗?我要让你了解到的就是:那些你认为需要辩护、解释的信仰或思想,其实并没有在你心中真实而具体的呈现出来。看看那些你在生活中实行、确信不移的信念,不管别人如何的不赞同,你不是不会因此而觉得被侵犯或感觉受了伤吗?只有那些你不确定的、感到有些不安的地方,才会让你想积极的为其辩解。

下回当你想为某件事辩解的时候,问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觉得有必要为这件事情辩解呢?』让你的心和智慧都真心的笑起来吧!将你的爱和接受送给别人,不要觉得说你必须对这件事说些什么,只要做你自己就足够了。如果你真的对某件事并不了解,就简单的说我不知道。你没必要对每件事都了若指掌的,当然更不需要在任何时候都表现得那么样的完美。并不是因为你什么事情都知道,人们才

会肯爱你,或者你绝对不可以表现出害怕、恐惧或怯懦的模样。那些愿意承认自己无助、脆弱的那一面的,将会发现四面八方都有更多的爱向自己涌来!

宽恕也是无条件的爱的一部份。当一天过去,原谅自己心情并没有一直很高昂,一直都充满爱与智慧的那些时候。用同样的方式和心情原谅别人。原谅会使你更容易达到你想达到的事,而你同样的也帮了别人一个忙,让他们更容易变成他们心中想要变成的自己。

如果人你碰到一些人,他们以某种方式对你回应,否认你是一个充满了爱的生命体,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有一个埋着恐惧的地方。如果他们忽视你、责备你、出言不逊、以行动暗示你及不上他们,你要了解到那都是因为他们内在的恐惧。你当然没必要在心中创造同样的东西来对他们回应。相反的,你可以成为他们之中,一泉治愈性的源头活水。

你生命中所遭遇的所有情境,都是为了学习课程而来的。离开或说向下一个课程迈进的方法就是用爱来回应。如果你都能这么做的话,你将会改变每一个情境的本质和特性。在不断的练习之后,你必将能使爱播散到更长久、更深远的时空中。在你所在的每个地方练习将爱献给大地之母,还有每一个生命体吧!你是不是已经开始懂得如何来欣赏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种美?

爱使世界上一切都变得光彩耀目但最重要的是

爱让你全身上下都散发出一种无可言喻的美

当别人身处痛苦之中时,那正是你帮助他们改变生活现况最有力的时刻。忧惧中的人,通常都会准备好聆听一切。当你认知到别人感受不到自己内心的爱而陷于恐惧之中时,这是你助他们一臂之力的最佳时刻,将无条件的爱与接纳送给他们,把他们拥抱在你的光中。

那些表现出什么都不怕的、似乎真的是最英勇的人,其实也许比一般表现出无助、容易受伤的还要需要爱。而那些总喜欢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侵略性强的、欺凌弱小的、弄得周围所有人都可怜兮兮的家伙,通常也是最最需要爱的。把爱送给那些似乎拥有很多财物的、似乎有权力主宰你生活的人,比如你的房东、上司、父母亲..。他们拥有的权限只在于你所允许的范围以内;当然若是你的恐惧在心中制造了一种自卑感的话,那自然又另当别论了。如果你对在上位的、权力大过你的人有一种无名的恐惧,将爱送给他们吧!这将会帮助你停止一切的权力斗争,帮助你调到他们更高的自我上。在这个层面上,所谓奇迹、所谓爱,都是触手可及的。

当充满了光你影响世界的能力将随光明的到来而更加扩大

如果你生活中都是些一再传达负面能量、让你感到失望的人,送他们无条件的爱将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只是单纯的做他们自己,做他们目前所知最好的事情,如此而已。不要过度反应。当你不需要别人做某件事来取悦你后,你会在心中升起一种内在的宁静与和平。你会变成一种光芒四射的能量体,行得愈高愈远,你

就愈能够触及你的思想。当你送给人们无条件的爱,你将不再因他们的负面能量而受到任何伤害或影响。如果生活中有个情境,你受伤、有所恐惧、和某个人处不好。开始将无条件的爱送到这地方来吧!以其本来面目来接受他们。被治愈的将不只有你自己,别人也会因此而得到健康!

那些行事只想到自己而不管别人感受的,他们其实也是因为恐惧。当然,他们也很需要你的爱和关怀。谦逊的、容易受伤的、从不设防的人很容易就能得到别人的那份丰富的关爱,在送爱给他们的同时,也请你不要忘记将爱送给那些表现得冥顽不灵、不可爱的那一群!他们很渴望被爱、是所有对爱的呼求者中,叫喊得最大声的。找出任何可能的理由来照顾、关心这些行为总是充满了破坏性的人。每个人都是因为爱而得以存活下来,并继续在人生路上向前迈进的。你送出的爱都将再度回归到你身上,改变你的振动频率、灵光,而你也会更容易的将爱吸引到自己身上。爱也许不一定会由你送出的对象而来,但是它的确会再度回归到你心中。

当你因为某种原因而感到害怕时,那是你与你的大我连系的大好时机。当你还小时,总有个人或某个东西让你感到安心,使你不再感到害怕--你的父母亲、亲人或者心爱的玩具宠物等等。然而,这些毕竟都是外在的一些形式。若你想进入光之旅,你一定要能在内心创造出一种平安的感觉,创造出对挚爱、宽容的宇宙在任何时刻都一直在保护、关怀你的一种信任之情。请求你的灵魂帮助你吧!平静而和缓的呼吸..回归内在,一直到你找到那一方信任的土地。

害怕的时候,想象你被最爱你的朋友拥抱着。他总是无条件的照顾着、爱着你,不管你是清明在躬或者是闷闷不乐,你的身旁总有他陪,他总是用无穷无尽的光和爱拥抱你。他不是别人,他--就是你的灵魂。你知道在你感到恐惧的时候,总有这么一个朋友在听你说话,他会帮助你让你与你的大我连系上。当然你也可以请求指导灵或高灵(guides and masters)的到来,他们可以听见任何的呼求,也总是将你所需要的爱和指引传送过来给你。你需要做的就是请求帮助或连系,他们会一直在的。

即便是生活中的遭遇是如何的令人不舒服或充满了无穷尽的黑暗,也不要轻易的认为自己已然远离了生命之路。因为你总是在向上迈进的!有些时候前路看起来是这么的崎岖难行,而偏偏坡度又是这么陡。但有些时候,你又会发现轻松得可以歌、可以手舞足蹈、可以跑的一段旅程。不带批判性的-接受-你所遭遇的一切,会使你成长的每个阶段更能得心应手,自在我心。爱崎岖的路,也爱那平坦的,时时对自己这份勇敢向上、往最好的、最高的路上迈进的气概和努力,表达感激之情。永远记得:

一个充满爱的生命体

值得被爱

从本质上来说

你即是爱

游戏练习

1.想想生活中有那些是你想要改变的?将你想改变的记在这里。(比如说你想要买一幢房子。不想再租房子了。)

2.在下面列举所有你认为不可能创造出这些改变的原因。这些都是藏在潜意识里的恐惧。(比如说:我无力负担每个月的贷款。我连订金都没办法付了,怎么可能买房子?)

3.安静的坐下来....谅解这个认为自己没办法创造出这些改变的自己。将无条件的爱与接纳送给心内的这些正在恐惧、怀疑的声音。

4.将这些疑惑转化成积极的声明,并开始把这些肯定句对着自己说。也许你会需要把这些话写在卡片上,放在自己每天都看得见的地方几个礼拜。(我有能力负担每个月的贷款,我将会很容易就得到订金或等同订金的款项。....)

没被稳稳爱过的人,才会这样折腾丨缺爱指数评估

没被稳稳爱过的人,才会这样折腾丨缺爱指 数评估 缺爱的人在感情中有多痛苦? 在亲密关系中,有一个令人遗憾的定律: 越渴望爱的人越得不到爱。 正如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女主角喵喵在关系中一直渴望的是“和你好好的”,最终她和男朋友亮亮却是以分手收场。 在爱情的最开始,他们像很多情侣一样,眼里只有对方,恨不得24小时黏在一起,恋爱之后便马上同居。 关系恶化从一件小事开始——喵喵半夜突然惊醒,一巴掌把亮亮扇醒,问他:“你爱不爱我?” 没被稳稳爱过的人,才会这样折腾丨缺爱指数评估 自此,喵喵便在爱情里,无止境地“折腾”,比如: 担心亮亮出轨,翻看亮亮的手机,检查亮亮的银行卡,在他们住的房子里装上了摄像头,监视亮亮的一举一动;

测试亮亮的忠诚度,给亮亮的女同事打电话、送花,观察女同事的反应,以此确认亮亮有没有拈花惹草; 每次闹矛盾亮亮要离家出走,喵喵都以死相逼,要亮亮妥协。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后评价喵喵:不作死就不会死。 但我却很心疼喵喵,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在感情中的影子——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想确认对方无条件的爱。 这些行为并不是太爱对方而产生的,而是他们的内心本身,就好像有一个填不满的洞。 没被稳稳爱过的人,才会这样折腾丨缺爱指数评估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未曾获得一份稳定的爱,长大后,将可能无法自控地在亲密关系中渴求弥补。 各种折腾、讨好、反复确认,都是为了在对方身上索取更多的爱。 但,你也知道,越是步步紧逼,就越让对方反感,自然是不能如愿得到爱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内心缺爱的人,往往都无法拥有一段幸福、长久的亲密关系。没被稳稳爱过的人,才会这样折腾丨缺爱指数评估 如何填补内心缺失的爱? 缺爱是一个很大的词,我们甚至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缺爱。

有管教的爱才是真爱

有管教的爱才是真爱 天下没有父母会说自己不爱孩子,但我们真的会爱孩子吗?一提到无条件地爱孩子,很多父母就认为应该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 我很赞成要无条件地爱孩子,但无条件不等于无界限,更不等于无底线。爱得过度,就会变成溺爱;爱得不当,甚至会变成恨。无条件的爱绝不是溺爱,有管教的爱才是真爱。我们也不能以爱之名,行控制之实,把爱孩子当成阻碍孩子成长的借口。很多自以为爱孩子的父母,往往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还有很多父母觉得,爱孩子就是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让孩子在最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吃最好的、用最贵的、穿最奢侈的等等,都是理所当然的。当父母无力承受的时候,孩子就会心理失衡,也会抱怨指责,甚至还会做出过激行为。爱孩子,有节制比泛滥重要,有管教比放纵重要。但做到既不放任自流,又不压抑孩子的天性,这个度确实不容易把握。 A.S.尼尔在《夏山学校》中提到:“在一个严格的家庭中,孩子没有任何权利;在一个放纵的家庭,孩子拥有所有的权利;而在合理的家庭中,孩子与父母有平等的权利。” 如果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孩子,就容易做到收放自如。假如把孩子比作风筝,那么父母一定要握好手中的线,这根线就是尊重、理解孩子的天性和善待他们、关爱他们、信任他们的情感。父母不能时刻紧握手中的这根线,否则孩子永远都飞不高;但也不能随便断掉这根线,否则孩子就可能迷失方向。 作为家长,如何正确地管教孩子呢? 一、原则一定要坚定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一旦孩子突破,我们一定要坚持住这些原则和底线。否则,孩子就容易学会钻空子,抓住家长的软肋。久而久之,以前的原则和界限对孩子就再也不会管用,因为早已形同虚设。 从小我们就要求女儿要尊敬老人,无论她自己的长辈,还是陌生的老人,见面要打招呼,态度要礼貌。但在家里,偶尔也会冲外公外婆发脾气,甚至做出一些无礼的举动。一旦被我们发现,是必然会受到批评或者惩罚的。因为尊老爱幼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一个重要原则。如果触碰到底线,大人的态度就一定要坚定。 二、尺度一定要把握 每个阶段的孩子,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是不同的。因此,家长管教孩子的尺度一定要把握好,针对不同阶段,因时、因地制宜。 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管教的要求和原则要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果是因为孩子根本就无法认知和理解的东西,家长就要适度宽容;对于学龄阶段的儿童,孩子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认知和思维也从“直觉思维期”进入到“具体运用期”,家长管教孩子的要求和原则将逐步增多。 上大班的女儿明年就将升入小学一年级,最近几个月我们对她的要求就开始逐步增加。比如写字或者画画(一般都是她自己主动要求的),就让她要坐在固定的书桌前完成,期间一般也不允许她经常走动或吃零食等。这其实是在为她明年入学做准备,因为进入小学的规矩要比幼儿园多得多。 三、方法一定要得当 有些家长一提到管教孩子,往往最容易想到打或者骂,因为这些方法不需要大脑思考,信手拈来。我主张对孩子要适当管教,但比较反对采用打骂这种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进行管教,更不容忍少数家长把孩子当作自己发泄的工具。 其实,只要我们多动点脑筋,很容易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既可以达到管教的目的,又可以避免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比如,当女儿无理取闹或者犯了一些原则性的错误之后,我们

Unconditional Love (美文欣赏)

Unconditional Love 无条件的爱 The following story took place long ago in Israel. One day when government officials were rebuilding a barn, they found a mouse hole in a corner and used smoke to force the mice inside the hole to come out. A while later they indeed saw mice running out, one after another. Then, everyone thought that all the mice had escaped. But just as they just about to start to clean up, they saw two mice squeezing out at the exit of the hole. After some endeavor, the mice finally got out. The strange thing was that after they came out of the hole, they did not run away immediately. Instead, one chased after the other near the exit of the hole. It seemed that one was trying to bite the tail of the other. Everyone was puzzled, so they stepped closer to take a look. They realized that one of the mice was blind and could not see anything, and the other one was trying to allow the blind mouse to bite on his tail so he could pull the blind one with him to escape. After witnessing what happened, everyone was speechless and lost in thought. During meal time, the group of people sat down in a circle and started to chat about what happened to the two mice. One serious Rome official said: “I 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two mice was that of emperor a nd minister.” The others thought for a while and said: “That was why!” Thus the Rome official showed his arrogance superciliously. A smart Israeli said: “I 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two mice was husband and wife.” Again the others thought for a while, and all felt it made sense; so they expressed assent. Therefore, the Israeli’s countenance showed self-satisfaction. A Chinese, who was accustomed to the firm tradition of loyalty to parents, said: “I thin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two mice was that of mother and son.” Once again the others thought for a while, and felt this was more reasonable. So they expressed assent yet another time. Therefore, the face of the Chinese conveyed professional humility. At that moment, one pure-minded Samaritan who was squatted on the ground resting his chin in his palms, bewilderedly looked at other people, and asked: “Why

从小缺爱的人,一生都在找安全感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116880867.html,/ 从小缺爱的人,一生都在找安全感 电影《重庆森林》里,王菲饰演的阿菲喜欢上了梁朝伟饰演的警察663。663刚失恋,前女友把他家的钥匙留到了阿菲打工的快餐店。阿菲偷拿了钥匙,每天下午,趁663不在家的时候,就偷偷溜到他家里,去帮他收拾卫生,逐渐换掉了他的金鱼、毛巾、牙刷、衬衫、玩偶、CD,潜移默化的改变了663的生活。原来沉浸在失恋中,毫无生气的663逐渐恢复了生机。当663撞见阿菲在自己家时,才意识到阿菲对自己的感情。于是约阿菲出来见面,但是惊慌失措的阿菲,只留下了一封她以为永远不会拆开的信,落荒而逃。类似阿菲这种对爱情既渴望又矛盾的心理并不少见。 塞林格也在他《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写道:“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为什么明明喜欢一个人,却要推开对方?为什么本来想说我爱你,说出口的却是我不爱?为什么我们既渴望爱情,又在爱里充满了不安和焦虑? 01缺乏安全感的人,都是怎样谈恋爱的

我有一位朋友,她形容自己在感情里很“作”:凌晨两点让男友去便利店买零食,男友电话没接就连环夺命call,随时随地翻查男友手机,吵架的时候闹分手删掉对方所有联系方式…… 她说自己也知道在感情里这样做“太过”,但是总也控制不住自己。她说,自己好像在用这些方式“测试”男友,测试男友是不是真的爱自己,会不会离开自己。如果男友通过了测试,她才会觉得安心一点。但是各种新的测试又会不断扔给男友,搞得对方很消耗。为什么我的这位朋友会在爱情中那么没有安全感?一边“作”,一边又渴望对方爱自己?这可能要追溯到我们的依恋关系上了。我们现在与恋人建立的亲密关系,其实是我们小时候和母亲依恋关系的复制与延续。 美国心理学家艾斯沃斯通过“陌生情境”的实验,发现了三类依恋关系类型。其中一类,他称为矛盾型依恋。这类依恋关系体现在:婴儿在母亲离开前会显得很警惕,而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淹没性的悲伤。但是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想寻求母亲的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与母亲之间并不愉快的重聚,既不能缓解矛盾他们的悲痛,也不能终止他们对母亲行踪的时刻担忧。即便当时母亲在场,他们好像也一直在寻找一个缺失的母亲。 这类婴儿的母亲对孩子的情绪或生理需求并不敏感,她们的给予通常是无法预期或不规律的。母亲自身的不稳定和不敏感,也阻止了婴儿情绪稳定性的形成。这类孩子在长大后情绪会变得不稳定,过度激活的情绪让他们感到在这一刻亲密是有希望的,而下一刻亲密关系又会失

无条件的爱

2007/10/25 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 作者:郑柔娟 从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要离家出走。有一天,他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妈妈说:“如果你跑走了,我就追去,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小兔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要变成一条小鱼,游得远远的。” 妈妈说:“如果你变成一条小鱼,游得远远的。我就要变成渔夫,用钩钩住你。” 小兔说:“如果你变成渔夫,我就要变成小花,躲在花园里。” 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花,我就变成园丁,我还是会找到你。” 小兔说:“如果你变成园丁找到我了,我就要变成小帆船,飘得远远的。 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帆船,我就变成风,把你吹到你要去的地方。”

小兔说:“如果你变成风,吹着我,我就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 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我就变成树,好让你飞回家。” 小兔说:“如果你变成树,我就要变成小男孩跑回家。” 妈妈说:“如果你变成小男孩跑回家,我正好就是你妈妈,我会张开手臂紧紧地抱住你。” “天哪,”小兔说,“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 他就这么办了。“来根红萝卜吧!”妈妈说。 这是美国图画书界的先驱作家玛格莉特.怀兹.布朗在1942年出版的《逃家小兔》中小兔和兔子妈妈的对话。几十年来,它总能让年幼的小读者感到一种安祥宁静的愉快,带来一种妙不可言的安全感,因为它所表达的是兔子妈妈对小兔子的无条件的爱。 在一次教练型家长PAC课程上,有位企业家父亲对我说:“老师,我孩子现在这样子,我只好接受了。”我说:“你这是不得不接受。可是,你甘愿吗?”他回答:“很难,我不愿意。”听了他的话,我对他说:“你

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那为什么无条件的爱如此困难?可能我们需先搞清情与爱的区别。基本上,情出于人的本性,情的流出是不要求回报的、或虽期待回应,但无回应亦不碍其流出的。情是你流露出你的喜欢、抒发你的感受,正如你喜欢一个人、一朵花,喜欢就是喜欢,表达出来就够了。情是感通,但“通”不一定要产生占有,反而可以分享,情只是你的心灵向外感通的表现。相对来说,爱强烈得多、热烈得多。爱对方是想对方知道,想对方明白,想对方有回应。但是,也正因为你有期待,所以爱会有一定的压力,对对方来说,亦有一定的负担。 如果一位父母过于自我,感情的付出就会有障碍,亲子之间的情不够,纯然的接受、理解和欣赏不足,爱就变成占有和支配,变成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这样的爱就有条件。“如果你做个乖孩子,爸爸就爱你。”“如果你付出,我就会爱你。”你对孩子诸多要求的背后,你不是爱孩子,你只是在爱你自己。 真正的无条件的爱,父母必须放下自我,回到最先的亲子情,纯然的欣赏、理解孩子的独特性与才华,无私地成全孩子,我想这才是无条件的爱吧。 后记:郑柔娟(Joanne Zheng),《做孩子的家长教练》作者,长期从事教育、培训和教练工作。从2002年起,她把专注的焦点转向家庭教育,并得到国际家长教练开创者、加拿大著名

幸福从心开始-成就幸福人生胡心灵法则_第六章 爱,幸福的源泉

爱是创造幸福时刻的根本方法,因为爱会强迫你变得细心。它把你推进到一个永恒的现在;它使得你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你的经历之中;它要求你降服…… 你在爱中得到越多的改变,越多的幸福时刻就会被创造出来。 无条件的爱 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时,其间包括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原因。也许他会觉得,他爱她只是因为她这个人,但可能他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会爱她;当问到他为什么爱她的时候,他可能会说:“我也不知道,我就是爱她。” 我们一般认为,是用“心”去爱一个人,而不是用脑——爱是无法解释的、神秘的以及无法以常理衡量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所感到的是真爱,那他肯定是由于某个原因才会爱。而这些原因不一定是能意识到的,也可能永远无法清楚地去解释,但它们肯定是存在的。 如果我们因为财富、权力或是名声而去爱的话,那只是有条件的爱;因为踏实、力量或是和善而去爱的话,才是无条件的爱。 1923年秋,冯玉祥将军在任“陆军检阅使”时,原配夫人刘德淑因病逝世,曹锟曾想招冯为婿,但因为冯的生活非常艰苦而作罢。这时候,有些原来抱独身主义的北京姑娘,放弃了永不嫁人的主张,想成为陆军检阅使夫人。 冯玉祥将军选择配偶的方法,可谓标新立异。他采取当面考试的办法以定成否。他和她们谈话时,首先问对方:“你为什么和我结婚?”这个问题,看似容易,但答起来却很困难。许多姑娘羞涩地回答说:“因为你的官儿大,和你结婚,就是官太太。”或是说:“你是英雄,我崇拜英雄。” 这样的回答,冯玉祥将军都是摇头,以表示不可!但当马伯援介绍李德全和冯玉祥将军见面,问李德全为什么要和他结婚时,李德全爽直恳切地说:“上帝怕你办坏事,派我来监督你!”冯玉祥将军对这一回答,频频点头,认为这个女子不凡,从而奠定了两人结婚的基础。不久,冯玉祥将军和李德全女士结为夫妇。 英国有位倾国倾城的美貌少女,因一心迷恋钱财,贪图安逸的生活,答应嫁给一个大商人。这个大商人跟她爷爷一般大,整天只知道发财赚钱,只是把她当做花瓶。新婚时,她过着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久而久之,她的内心十分空虚,豪华宫殿、盛大宴会再也提不起她的精神了,整天只有泪水洗面,悲苦难言。她的朋友后来问她:“你这么年轻貌美,生活一定很幸福吧?…‘哪里,事事不顺心,事事拧着。”“难道就没有一致的时候吗?”“有,那次家里失火,我们倒是一齐跑出来的。” 婚姻的幸福并不是建筑在显赫的身份和巨额的财产上,而是建筑在彼此的信赖和互相尊敬上。没有理性的基础,爱是无法延续的,就好像只是愉悦的情绪。不足以带来真正的幸福一样。 无条件的爱所带来的力量,给我们建造了一个幸福圈。在其中,我们勇于追求有意义又快乐的事情。

《无条件的爱》读后感1500字

《无条件的爱》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无条件的爱》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孩子出发——《无条件的爱》读后感1500字: 这本书是小巫老师翻译的,一开始还特别惊讶“写了那么多本好书的人还需要去翻译别人的书吗?”,看完了才知道,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爱孩子,但很多行为表现出来的却是另一套—自我利益。 这本书的书名就是它的主题,提倡我们对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爱,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事,也不能剥夺对孩子的爱。可实际上,当孩子的表现没有符合大人期望的时候,家长可能会生气、大怒、打骂,嘴里还说着“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这就是有条件的爱,这是孩子的表现必须符合家长们的预期之后,才能得到的爱。这种爱很危险,会让孩子为了迎合大人的期望,选择隐藏真实的想法,失去自我主张;也会使孩子在无法达到要求的时候,选择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而“我就不要你了”这种爱的回撤,虽然短期来看,更容易让孩子顺从家长的意愿,但长期的影响中最显著的就是孩子的恐惧感,要知道只有爱才能带来安全感。 这些都还只是在孩子的表现让人失望的情况下,家长所表现出来的有条件的爱。当孩子没做错啥事,表现挺好的,甚至仅仅是为了预防孩子犯错,我们的很多话语也在暗示他们“要符合我的要求哦”。

以我自己为例吧,作为有十几年经验的老师,虽然一直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行为很敏感了,也自认为很了解孩子的心理,但却依然不停地犯这种“有条件的爱”的错误。比如: 为了维持上课纪律,我总是说“只有坐好的小朋友,才可以拿到球”—潜台词:没坐好的,没有球;为了让孩子完成练习,我会说“我很喜欢你的手抓紧单杠了”—潜台词:你抓紧了,我才会赞赏你;课堂结束总结时间,我会说“你们表现很棒,我很开心”—潜台词:你们棒,我才会开心,才会对你们笑;本意都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多练习进步更大一点,懂得遵守课堂纪律,但我都是从“我”这个角度出发,这都是在暗示孩子要符合我的要求。 这些错误困扰了我很长时间,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和鼓励孩子,看了第二遍之后,有了一些答案: 一是及时给予孩子积极、具体的反馈,而不是表扬。把重点放在孩子的行为上,并通过积极的语气、表情来引导孩子,比如:“wow,你的手抓紧单杠了”。至于为什么要“及时”、“具体”、“要反馈而不是表扬”之前有几篇有讲到过,就不多赘述了。 二是从孩子的内心出发,引导孩子去感受他行为的美好。比如:问孩子“抓紧了,你是不是感觉手特别有力气?”、“抓紧了就能荡过来,是不是很开心?”、“有球玩会不会很开心,但是球球怕高,站着太高了,如果我们坐下来玩,它会谢谢我们的”、“你们表现这么棒,心里是不是觉得自己特别厉害?”等等。这些话术虽然还不够精准,可能还是有一些暗示的成分在,但这应该是我探究的正确方向。

谁会无条件的爱你一辈子-_人生感悟

谁会无条件的爱你一辈子?_人生感悟世上有很多种爱,但是只有这种爱,也许你穷尽一生都无法回报。 有一个人,她总是力所能及地想把你照顾到最好,唯恐你受到一点点的伤害。 有一个人,你总是会下意识地第一个忽视她的情绪,可是她却从不生气,反而因你的喜怒哀乐而烦忧。 有一个人,她最常对你说的一句话,是“你吃饭了吗”? 也许你会不耐烦,也许你会嫌她啰嗦,可是许久以后,那些简简单单的饭菜却可以让你怀念到想哭。 这个人,叫妈妈。 1 也许有一种爱,生来就注定了离别。 当你奔向了大都市,奔向了未知的未来,可是她依旧停留在那个安静的县城里。 她每天可以了解到的你,大概就只有那个小小的朋友圈。 我妈总爱给我发什么《女孩子必知的十件事》、《如果家里有这些,请赶快扔掉,因为……》、以及《家里有属猪的,一定要看看》。 她也会学着发语音表情包,还会特意打电话给我,仔仔细细地咨询要怎么点

赞和评论,每每让我哭笑不得。 我们越走越远,可是只要能够让妈妈感受到靠近我一点点,她的心便欢喜了好几分。 于是小学还没毕业的她,却总是拿着我爸的手机,无时不刻地想要关注着我的一切。 有时候我发了图片,她便立即打了电话过来,问着又去哪玩啦,吃了什么好吃的。 她呀,是我这世上最忠诚的听众和粉丝。从出生到现在,在年月漫漫的时光里, 总是力所能及地想要用她的爱,关护我,爱护我。因我的开心而开心,因我的难过而难过。 这就是妈妈。 2 天底下妈妈最爱问的一句话,大概就是:你吃饭了吗? 对于她来说,工作什么的都是次要的,她最想知道的,是你有没有按时吃饭,都吃了些什么东西。 在我妈的眼里,我就是一个不懂得照顾自己的小女孩。我说周末自个儿煮了个骨头汤,她便喜上眉梢,我说叫外卖吃着呢,她就怒嗔整天吃这些怎么行。

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

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 如果问大家:你爱你的孩子吗?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问大家:你会爱你的孩子吗?可能大家要思考一下了。 其实我也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会爱我的孩子吗?在心理咨询中,要求咨询师对求助者的态度是无条件的接纳。后来我就想:我们家长对孩子,是不是也需要无条件的接纳?带着这个问题,我翻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很多心理学专家都 是倡导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爱”。何谓无条件的爱呢?下面让我们来看 一个案例: 两个孩子,都是因为抢别人的玩具而向妈妈撒谎,我们看看两个母亲的处理方式: A小孩: “你为什么要抢别人的东西?抢别人东西就不是好孩子,你怎么可以这样?!” “我……没抢……” “小孩子不能撒谎,知道么?撒谎了妈妈就不喜欢你!来,告诉妈妈,你撒谎了吗?” A小孩伤心地嚎啕大哭起来。因为妈妈知道他抢了别人的东西,还撒谎,自己是个坏孩子了。他认为妈妈真的将从此不再爱他,他失去了最安全的庇护。 B小孩: “儿子,你觉得妈妈爱你吗?” “妈妈爱我。” “那么如果今天你撒谎了,妈妈还会爱你吗?” “……妈妈你是说你不爱我了吗?” “答错了,妈妈依然爱你。只不过妈妈要打你一个屁股。”

B小孩在妈妈怀里松了一口气,因为他明白了无论怎样的状况,妈妈都爱他,虽然妈妈要管教他,但那管教是基于爱。 A小孩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爱,而B小孩妈妈对孩子的爱便是无条件的爱。这两种爱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有条件的爱,就是孩子表现好了,父母才爱他,表现不好,犯了错,父母就不爱她。父母对他的爱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下。我们不少家长对孩子表现出有条件的爱,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表现更为突出。孩子考个好成绩,家长满脸笑容,高兴得比孩子还高兴,要是考个差成绩,家长一脸沮丧,难受的比孩子更难受。这种爱的后果是什么呢?人生下来就有一种恐惧感,恐惧感是人的一种本能,为了摆脱这种恐惧感,人会去努力追求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获得安全感的途径就是得到父母的爱。因此,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就会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从而去取悦父母,随着孩子的交往范围的扩大,他会去取悦周围的人,从而获得安全感,当一个人产生了取悦别人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时,这就是他心中的奴性,这样的孩子没有自我,没有自尊、自信,没有自己的主见,他做事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赏识,摆脱内心深处的恐惧感,获得安全感。说穿了,家长有条件的爱,实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是自私的表现,其后果是孩子没有了自尊和自信。 所谓无条件的爱,就是当孩子有了优点要爱,有了缺点也要爱,成功了要爱,失败了也要爱,甚至触犯了条规也要对孩子爱,对孩子的生命给予祝福。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就是父母不以孩子成绩优劣,相貌特征,职业特点,性格差异及父母各人的喜好与厌恶为标准。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是你的孩子。 这种无条件的爱会使人感受到很深的“安全感”。人一旦有了安全感,自尊、 自信、自在的感觉就会油然产生,这样,人才能勇敢地冒险,不怕艰苦。当一个人被无条件的爱着的时候,他的自信心会大增。自己会尊重自己,进而尊重别人。在他的心灵中会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产生,即自我价值开始萌芽。父母对孩子的爱 越是无条件地给,孩子的心理越自信、越健康。弗洛伊德说:“自幼得到充分母爱的人,一生充满自信”。这种爱便是我们说的无条件的爱。 如何表达对孩子的无条件的爱呢? 1.惩罚孩子要理智 社会是有规则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违反了规则就要接受惩罚。孩子犯错了,该惩罚时就惩罚,惩罚可以是打屁股,罚孩子做家务,或者让孩子自己选择,不管怎样惩罚,都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因为爱他,因为在乎他, 所以惩罚她。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犯错,一时生气,会说气话:“你再怎么怎么样,我就不要你了”。或者“你爱怎样就怎样,我不管你了”等类似的话,会让孩子感

无条件养育中经典的话

无条件养育中经典的话 【篇一:无条件养育中经典的话】 【蓝橡树家长圈】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 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篇二:无条件养育中经典的话】 ?? ?? ?? 对于家庭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家庭文化而言,而“孝顺”则 是其核心,“孝顺”的本意是尊敬父母,尽心奉养父母,而非顺从父 母的意志,但如今,很多人将其简单粗暴地误解为顺从,其中着中 表现在往往亲子之间往往更像上下级的关系。父母于孩子而言,是 权威、偶像,不可忤逆。在亲子互动姿态方面,对父母而言,多以 一种俯视的姿态去命令孩子;对于孩子而言,那是一种仰视的姿势 去顺应父母。这种养育的模式,东西方内涵相同。根据科恩在《无 条件养育》中的说法,其实就是一种“控制”--父母打着对孩子的爱的 名义,恩威并施,以奖惩即胡萝卜和大棒的方式去控制孩子的一切,将其喜怒发泄在孩子身上,让孩子百分之百听从父母的指示,这种 养育方式,科恩称为传统的养育方式。 ?? ?? ?? 基于以上观念,科恩在《无条件养育》的书中,论述到传 统的养育方式,其实是有条件的养育方式,即父母对孩子的爱,是 有要求的,孩子必须达到父母的要求,才配达到父母的爱。科恩认为,这种有条件的养育,是出于“孩子做了什么”,而相对于有条件 的养育方式,科恩提出真正的方式,是“无条件养育”,我们爱孩子,不是因为孩子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是谁”,爱和孩子的行为毫 无关联,我们无条件地看到孩子,接纳孩子,支持孩子,不因孩子 成功与否而改变自己对他们的爱。因此,科恩在书中将传统的养育 方式进行颠覆,并对新型的亲子关系进行大胆的探索,提出亲子关 系从上下级关系向平等方式转变,从零和观念向双赢方向转变,从 单向控制向双方交流转变;在亲子之间让爱与自由流动,包容孩子,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让父母能够重新审思自己的角色,全书充满 了浓厚的人本主义理念。 ?? ?? ?? 同时,该书也给现代养育概念带来全新的思考。作者为了 让父母能够重新审思自己的角色,在书中提出疑问,我们真的在爱 孩子吗?还是我们终究爱的只是自己,在我们的认知当中,没有父

父母无条件的爱

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要条件。不管表现如何,例如,不管成绩好与差,不管有无听父母的话,不管是否愿意学钢琴,不管有无被老师投诉,不管有无为父母争到光等,父母都是同样爱他,即使是孩子患上了难治的慢性病,父母照样深受着自己的孩子,那孩子就觉得自己是一个真的值得爱的人,他就可以放心的做自己,不用看大人的脸色,长大后,他就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有自己的做人做事准则,而周围人如何评价他,是否有人背后讲他坏话等,他都能受得住,因为他自己心中有杆秤,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例如,孩子成绩好,父母就对孩子好得不得了,要什么都买给他;要是成绩不好,就给脸色孩子看;或者,孩子在同事面前给自己争了光,就心花怒放,对孩子充满自豪;要是孩子的表现不如同事的孩子,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不如人,逼自己的孩子赶超同事的孩子等,那孩子就觉得自己其实是一个不值得爱的人,父母要是有爱他的表现,孩子也会觉得父母只是爱他的一些行为,而不是爱他这个人本身。那他就会特别留意父母对他的态度、父母的脸色,生怕自己一下子没做好,会令父母不高兴。那他长大后,就会特别在意周围人如何看他,如何评价他,也特别在意事业、金钱、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得失,因为他只有外在的评判标准,他的自我价值靠周围人如何评价来决定,靠外物的得失来决定。没有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没有心中那杆秤,没有自信、不能确定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因为外在的标准不受自己掌控,因而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父母有条件的爱,是多种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按照别人的标准来活,会活得很累,意味着要压抑很多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如果内心压得太多太满,再也装不进了,轻的就会表现为很容易生气,或为小事发脾气,例如,因为小孩哭而打小孩;或者就无缘无故突然间自己想哭。再严重一点,被压抑的情感和需求可能会转化为焦虑或躯体症状,更严重的可导致抑郁,甚至诱发精神分裂症。临床上,焦虑症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常是快乐使者,满足了他人,却牺牲了自己。 对情感的压抑与所转化的躯体症状还有一个大致对应的关系,例如,对悲痛和伤心情感的压抑与胸部、心脏和眼周的不适有关;对害怕情感的压抑与胃及隔膜区域的不适有关;骨盆及下腹部的不适提示性情感的抑制;对挫折和愤怒情感的抑制则与颈部和肩部的不适有关,也就是说,导致类似颈椎病的症状,对愤怒的压抑也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举一个不是很恰当,但有些相关的例子,是刚刚听到的,是一个关于两个男孩的故事。那是60年代的事,有两个还在读小学的男孩,做了一件坏事,生产大队(现在叫村)决定在第2天对这两男孩进行批斗。A男孩的母亲连夜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省城姨妈家,虽然父母受到生

我们为什么要找一个爱人

我们为什么要找一个爱人 爱自己的人不会害怕孤独,因为孤独给人一个更深的爱自己以及接受自己的机会。 ——保罗。费里尼《无条件的爱》 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爱人,不管是被情所伤还是为情所的,彷徨迷惑后依然在等待一个爱你的人出现,不知道那个人在哪里,你或者等待,或者出击,或者寻找,或者逃避。 或许有的人说,我不想寻找爱人,我只想自己过好一个人的幸福生活。没错,在某一阶段你是这样想的,这个阶段,短则几日,长则几年,但这终究是一个阶段而已,最后你依然会想要寻找一个爱人,欢乐有人分享,痛苦有人分担,无聊有人聊天,即使什么都不做,也要身边有个人陪伴你。 太多的文章告诉你要做好你自己,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然后自然会有一个爱人穿越茫茫人海,为你而来;有太多的文章告诉你怎样识别渣男,你以为他是爱你的人其实只是把你当炮友,你以为你爱的人他只是把你当备胎。也许是因为以上原因才会让很多女性朋友宁愿一个人过单身生活,但你依然抑制不住心底最深处的呼唤:要找一个爱人。 小包子跳绳分割线 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一个爱人呢?是为了找个人结婚吗?为了传

宗阶段吗?这个答案显然不会让各位满意,要知道很多人在一起是不要孩子的。 那么为什么要找一个爱人呢?我觉得爱人这个称呼特别的好,比老公老婆都更能体现出两人之间的关系,爱人,就是要找一个你爱的人,也爱你的人,才能称之为爱人。那么这个爱人和我们内在的自我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想了想,觉得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小包子跳绳分割线 我的爱人要满足我们的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会说我们的爱很伟大,但实际上我们的爱很自私。我们找爱人不是为了满足对方的需要,而更多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我爱你的意思其实是我需要你。这一点对于男女双方来说都是成立的。我们常说我们要找一个什么样的爱人,比如我要找一个颜值高的人,是满足我们视觉审美的需要,如果一个很low的人是无法满足我们的审美需要的;再比如我们要找一个和自己人三观吻合的人,如果三观不合,对待每一件事情都会有很多的不同看法,从而产生很多问题,很多的矛盾,生活在一起就必然很痛苦,这无法满足我们内在的精神需要。 所以说,我们在寻找一个爱人,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在需要。男人要找一个温柔的贤惠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女人要找一个体贴的有责任感的同样是满足自我的需要。 小包子跳绳分割线 我的爱人要参与我们的生命之旅

第一章 无条件的爱的力量

第一章 无条件的爱的力量
童年的秘密:孩子成长的规律到底是什么
修女
罗马
《童年的秘密》- 蒙台梭利
儿童之家
三次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蒙氏教育
智慧早熟
蒙台梭利认为的正常孩子
已学会克制自我 平静地生活
尊重孩子的本能
宁可有秩序的工作而不愿无所事事 1.敏感期
蒙氏体系认为 6 岁前孩子有四个特别重要的特征
2. 孩子会特别重视外部的秩序 3. “内部定向”
4. 孩子的智力发展是通过自己来完成的
完成老师的任务
真正的教师不仅是不断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的人,还应该是一个能够消除自己内心障碍的人
与坏脾气作斗争 正确观念引导
反省
1. 重复练习
2. 给孩子可自由选择的空间
发展天赋的发现
3. 孩子很喜欢秩序感 4. 尊严感
5. 关于书写和阅读的
6. 关于身体的发展
孩子能玩起来本身就是很好的锻炼
第一个不正常的状态时“神游”
做任何事都不能专注的投入,注意力不能集中
父母常吵架 玩具太多
第二个不正常的状态是障碍
不要让孩子过早学习太困难的知识,否则会给孩子造成学习障碍
帮助孩子正常化
第三个不正常的状态是依附 第四个不正常的状态是占有欲
过于依靠父母 如果一个人占有的东西并不是自己需要的,他的发展就是去了平衡
第五个不正常的状态是权利欲
孩子通过命令家长买想要的东西,通过家长获取更多的东西
第六个不正常的状态是自卑
自卑来自苛责
当孩子观察到你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态度不一样时,自卑感就逐渐产生了
恐惧、撒谎
如何帮助孩子回归正常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让我们更懂孩子的心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 兰妮博士。如果内向,应该考虑如何发挥内向的优点,而不是非要把 他变成外向的人
判断内向和外向的标准
获取、消耗、保存能量的方式
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
懂得停下来品味生活 热爱学习
善于创造性思维 擅长艺术创作
内向优势
情商高
精通谈话
乐于自处
谦虚
容易养成健康的习惯 珍惜长期友谊
对内向孩子的理解与爱
1. 确保家长与孩子的亲密关系
帮孩子创造“耐寒区”,提供其所需的成长要素
2. 教他做事要符合自己的气质 3. 与孩子建立一种灵活的关系 4. 给孩子创造一个恢复精力的场所
内向孩子一般不太喜欢变化的环境,如果环境的突然变化,应提前告知孩子
承受他的感受,跟他换位思考 内向孩子很需要在睡眠中汲取能量,要给孩子足够的睡眠睡眠时间
不同并非缺陷,关键词是享受
享受孩子独特的气质
调动孩子的好办法是让他帮忙 和孩子讨论另一个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
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故事
帮助挖掘孩子的潜质
很多时候自信就来自对自己节奏感的把握
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要给他足够宽松和包容的环境 了解学校环境氛围更适合外向型还是内向型孩子
内向孩子希望长期深入的交往,对友谊的质量要求更高
孩子如果被欺负了,不要再去责怪他,否则就是进一步欺负他
告诉孩子远离喜欢欺负他人的孩子
有些人就是喜欢欺负别人,所以没有必要对所有人都好
母爱的羁绊:妈妈如何与女儿相处
很多妈妈有严重的自恋特质,做任何事情都是从自己出发,要注意
浮夸外向型
成就导向型
外在评价与内在评价
自恋妈妈的六张面孔
心身疾病型 成瘾型母亲
柔弱装病 酒瘾、暴力等
不怀好意型
爱泼冷水
情感饥渴型
和女儿争风吃醋
容易对女儿过分苛责,往往将对自己的要求延伸到女儿身上
容易造成女儿
过度在意形象 容易自我施压 向外寻找补偿
措施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叛逆时的特别关爱
被同伴拒绝
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
学习遇到困难 对父母的管教方式不满 外部创伤,比如性骚扰 对自己形象不佳的焦虑 亲人间的冲突
所有叛逆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样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情绪 他们更需要帮助
认为叛逆很酷
对孩子微笑了吗?眨眼睛了吗?
第一步:父母自查
有没有拍拍孩子?有没有跟孩子站得很近? 给你表扬,给予赞美 参加学校的会议,安排他的生日聚会
有没有吼叫、嘲笑、讽刺、挖苦、打骂、护士、唠叨、说教、羞辱、批评、刺激、挑衅、撒谎、 贬低、威胁、摔东西、否定、不耐心、过于严苛?
子主题 第二步:学会理解叛逆的孩子
第三步:做好情绪教练
假设孩子是你老板,你还会这样吗?
第四步:超越权利之争
避免权力之争的重要工具是“无条件的爱” 给孩子选择权,少给孩子强迫、操控
想一想“预防”,平静时加强沟通 思考用回应代替反应
尝试把自己悬在天花板上来看孩子
注意时间和过渡 审查你在做什么示范
注意你的情感节奏
一直坚持你的界限 说出你的想法后就走开 有礼节地提出要求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19 秘诀
想一想“妥协” 避免负面标签和词汇 顾及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运用幽默 用恰当的方法向孩子表示他有权利
记住少说为妙
给予选择,并且要求选择
说“我理解,但是...”
给你的孩子赋权
不是每件事都会引发权力之争
第五步:强化积极转变
口头表扬, 告诉他为什么是对的,特别有助于塑造孩子的行为
表扬时态度要真诚 表扬时要说出事实 表扬时越及时越好 表扬要多样化和见机行事
做游戏设奖励池。 出乎意料的奖励出乎意料的效果
第六步:通过纪律来约束 第七步:调动全面支持 第八步:减少叛逆行为
言行要一致 全体成员参加
第九步:客服顽固性的障碍 第十步:从长远来看以减少叛逆行为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爱、自由、信任的艺术
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要比孩子更爱动脑筋 家庭和学校双面努力 培养孩子受益一生的品格
陪孩子写作业是不对的,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否则孩子的自觉意识无从生长
不断地正面强化
家长只要改变态度,孩子发生改变的难度就会少很多
信任
教育孩子的三要素
自由

遇到困难要多动脑筋,不要跟孩子死磕
家长不要总是以为自己是对的,不要总是期望所有的事情孩子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选择,孩子 不是你
想要塑造一个人的行为,就要表扬他,并说明原因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力量与温柔通行
爸爸给一个家带来什么 微型人生的理念与排序
创造有质量的家庭时间
安全感、价值观、无条件的爱、热爱学习探索... 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把孩子的重要事情放进你的日程表里 珍惜一起用餐的时间多和孩子交谈
给孩子举办一些庆祝仪式 意外的小惊喜 一起去度假
积极的爸爸更容易收获事业
父母有一项很重要的责任,就是做孩子的楷模
诚实仁慈 积极乐观 健康自律 热爱学习
外部的家长老师等给孩子创造一个遵从其节奏的探索和学习的环境 孩子自身调节
很多家长难以做到尊重孩子,主要来自家长的主导本能和工作本能
感受比外表更重要
老子曰“圣人为腹不为目”-《道德经》
慢慢从母亲身边独立出来
治疗中,要和母亲和谐相处
学会建立爱的体系
当父母之间出现问题时,孩子不扮演父母的角色
主导本能是孩子享有他的话语权 孩子的工作本能是通过工作来认识世界 尊重孩子的学习规律
探索、学习和完善自己的过程 孩子帮大人做一些事,他会特别愉快

病态的爱

这些病态的爱 文/黄挺 “病态的爱”造成爱的假象,且常以爱为伪装,整个过程又是在潜意识下完成的,因此不容易被人觉察。(包括患者本人) 病态之爱的病因基础是患者早年(童年和少年)时期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心理伤害(如耻辱感、被抛弃感、不被人需要感、冷落感和嫉妒与挫折感等等)。 诸多负面情结的集合,刺激患者内心建立起一道避免再次受伤的“心理防线”(即防御机制)。与此同时,虽隔绝了“受伤”,也隔绝了爱。 霍妮为之做了巧妙的比喻:“一个因饥饿而寻找食物(爱)的人,而一旦食物到手却并不敢吃,因为害怕它可能有毒。” 基于此,患者的心灵底蕴中充满了“怨意”与不安全感,以至他拼命的寻求爱,或隔距爱。 一.病态之爱的态度。(在患者身上这些态度可单独呈现也可相互重叠。) (1)强烈的占有欲 为了获得安全感,患者不惜一切的寻求爱。爱成了幌子和错觉,患者真正追求的是安全感。因为他惟恐失去之后的恐惧来袭,因此必须强烈地去占有! 例如,有一些女人,一旦她们身边没有男人,她们就会自叹命薄,烦躁不安;她们会对某个男人产生爱情,过不了多久又中断爱情,然后又再次自叹命薄,烦躁不安,又再次对某个男人产生爱情——并自以为这是“爱情的魔力”或“伟大的激情”所驱使。 如果患者的强烈占有欲望(和安全感)不能通过获得“爱情”来满足,就必须通过其他的方式来释放。如,拼命狂吃、过度手淫、疯狂购物、拼命工作、嗜烟醺酒等。 (2)潜藏的控制欲。(同样是早年因惧怕失去而建立的心

理防线。) 患者的潜台词是:“我必须获得爱,为此我不惜任何代价!”如果体现在患者的性行为方面,可表现为滥交或顺从。其基本动机,并不是出于对爱的需要,而是希望通过“爱欲高涨”的“性交”行为来征服他人,制服他人,从而达到控制他人为自己服务的愿望。因此,可以反观出,当他(她)的“爱”越高涨越激烈的时候,就是他(她)控制欲越强烈的时候。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控制欲常伪装为“急切的关心”,如当男友晚了几分钟回短信,她就会显得急噪不安,疑神疑鬼,甚至抱怨。 (3)病态的顺从。 由于患者获得爱的愿望是如此迫切,因此他可以表现为极度的顺从和依赖。如,不敢批评他人,只对他人表示忠诚和赞赏。 不管对自己多么有害,他都愿意“为爱作出任何牺牲”。 如果得不到一个亲切的话,一个友好的笑,或者一个电话久等不来,他就感到世界要崩溃了。 当然这种人也非常容易突然去狂热追捧偶像和对内心并不喜欢的人表示尊重和崇敬。 (4)病态的抗拒。 当上述的欲望变得越来越强烈,患者虽然想得到爱,但由于自身这些因素,却让任何一个接近他们的正常人都受不了。如此反复经历痛苦的折磨之后,他很可能盲目的抗拒一切“所谓的爱。” 他们的态度常常表现为看破红尘或情场老手,或对任何人都保持疏远或者将别人都玩弄于股掌却不动真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