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的治疗“八法”

小儿推拿的治疗“八法”
小儿推拿的治疗“八法”

小儿推拿的治疗“八法”

中医古语说“用穴如用兵”,用兵打仗首先要确定打法,即确定战略战术。小儿推拿在调理小儿疾病时也不例外。论病之源,从“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一、汗法: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宣发肺气,以促进排汗,使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可见,出汗,是邪较轻浅时一种由内向外,向上宣泄的趋势。故在汗法中,出汗为其现象,而宣散向表、向上,逐邪透达为其本质。汗法主要是解除表证的治疗方法,汗法具有发散透邪、解毒作用。

主要适应范围:

1.外邪侵袭肌表:如外感六淫、恶寒发热无汗。

2.高热无汗。

3.皮肤病:风疹,荨麻疹,麻疹初起或疹出不透,及疮疡初起、咳嗽、泄泻等见表证。

临床上对于外感风寒可用拿法,先轻后重,使汗逐渐透出,达到祛风散寒解表的目的。外感风热用轻拿法,使腠理疏松,微汗解表,施术时,患者感觉汗毛竖起,周身舒适,肌表微汗潮润,贼邪自散,病体则霍然而愈。

代表穴位:

头面四大手法、风池、风府、肩井、二扇门、一窝风、风池,其中揉二扇门为发汗要穴。

注意事项:

1.手法力度可稍加重,小儿常因之而哭闹,此有助汗出。

2.治疗前适当饮水,以滋汗源。

3.中病即止,一般见汗即止,不宜强求。

4.汗法使腠理开,治疗后须避风寒以免邪侵。

二、吐法:涌吐,是邪在高位时一种由内向外、向上宣泄的趋势。如肺胃之上涌,涌吐为其现象,而逐邪使之排出体外为其本质。

主要适应范围:

1.邪气经口鼻而入,病位较高,一般停留在上中二焦。如气机隔拒,肺痈脓血,痰涎壅盛,宿食停滞。

2.食物中毒、异物梗阻或锁喉之证。此时的吐法为急救之主要方法。

3.肺气郁闭,小便不通。吐法宣肺,提壶揭盖之意。

4.取其升提之性,可用于气机下陷之症,如久泻、头晕之症。这是推拿吐法不同于药物催吐的最大特点。

代表穴位:

天突、膻中、鸠尾、中脘、胃脘、内八卦、咽喉深部等,其中刺激天突为代表手法。

注意事项:

1.手法操作力度宜重,探法宜深入咽喉深部。

2.吐法刺激强度大,常有汗出现象,故可用于汗法之适应症。

3.病位居中脘以上,病势急迫者适用,且吐之不宜太过,一般以患儿有恶心感即可,但确属邪毒内聚,则以邪毒排出为度。

4.邪在中脘以下禁用,体质过度虚弱,慎用。

吐法适用于急症,以祛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肠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三、下法:下法最直观的征象为大便排除或小便通利,二便既利,腑气得通,周身气机调畅、血脉通和、新陈代谢正常,阴平阳秘,自然健康无病。

主要适应范围:

1.有形邪气积停体内,尤以中下二焦邪气为宜,例如,宿食、瘀血、痰浊、水饮,虫积等。

2.无形邪气弥散体内,如火热、气滞、阳亢等。

3.气机上逆之证,如呕吐、呃逆、咳喘、眩晕等。

4.腑病,如胆绞痛、肠痈、胃绞痛、癃闭等。总之凡实证及热证可用之。

临床上对于胃肠燥热者,多采用推揉中脘、天枢,顺时针摩腹,推下七节骨,揉按龟尾等;对食积便秘者,多采用揉板门,清大肠,揉天枢,摩腹,揉脐等法。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力度宜强,时间宜短,并注意操作的方向性。

2.表证慎用,以免引邪内陷。

3.虚证慎用。

4.应充分考虑下法之伤津、耗气、沉降之性,权衡利弊,适当用之。

四、和法:和法通过缓和的手段以解除外邪,通过调盈济虚、平亢扶卑以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

主要适应范围:

1.天人失和,如小儿夜啼、遗尿、易感冒,水土不服之证见吐泻、斑疹等。

2.主要用于邪在膜原或半表半里之间,汗之不可,下之不能之时选用和法。

3.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例如,调和肝脾、调理肠胃、调和脾胃等。和法有协调脏腑的功能。

4.久病、大病邪气始衰,邪气仍在,正气亦不强之证。

临床上对于反复感冒患儿常应用分推头阴阳手法,更好的实现天人合一,从而提高小儿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对与脾胃与胃肠功能失调可采用摩腹、揉腹、分推腹阴阳治疗。

代表穴位:

手阴阳、腹阴阳、头阴阳、小天心、六腑与三关、外劳、百会与涌泉,运土入水、运水入土等,其中分头阴阳(推坎宫)为代表手法。

注意事项:

1.应遵循不急不徐、不轻不重、不深不浅的原则,使手法体现和解之意。

2.“揉以和之”是对揉法和和法的最好解释。揉法本身方向可顺时针可逆时针,力度可轻可重,面积可大可小,最好地切合了病情,故能调和之。临床多用揉法调和,且揉法的操作方向通常相互配合,不应朝一个方向,例如摩腹时顺逆时针相互交替,推法操作时可分推与合推相配合,方起到平补平泻,调和阴阳的作用。

五、温法: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回阳、通脉等,以消除脏腑经络寒邪的一种治疗方法。温者,温里、温中也。温与火同性,温属阳,能散寒。

主要适应范围:

1.外感寒邪,证见恶寒、头痛、身痛、无汗。

2.里寒证,证见呕吐、呃逆、心腹冷痛拘急、口不渴。

3.阳气虚弱而致久泻、久喘、面白或青,小便清长或遗尿,倦怠等。

临床可用摩揉丹田,擦肾俞、命门等温补肾阳;可按摩中脘、关元,拿肚角等温中散寒止痛;分推肩胛骨,揉肺俞,摩中脘,揉足三里等温肺化饮;摩关元,擦八髎,揉龟尾等温阳止泻。揉外劳宫,温经散寒、升阳举陷效果最佳,用以治疗泻痢、脱肛、遗尿;推三关,性温热,治一切虚寒证等。

注意事项:

1.临床应辨明外寒、内寒:内寒还应查其虚实。外寒应配汗法以驱散寒邪。内寒属虚还应与补法同用。

2.本法操作力度宜轻,时间宜长,力量深透方能起效,应用摩擦类手法使局部有温热感即可,不可太过,以免泻热,应用摇、抖等运动关节类手法,亦不可太过。

3.推拿时可配合温热类介质,如姜汁、冬青膏等。

4.治疗各种痛证最为有效,可做治标之法。

5.治疗期间忌生冷及受凉。

六、清法:清法是通过清泻气分、凉血散血、泻火解毒等,以清除体内温热火毒之邪,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清法有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祛暑、清虚热等多种。

主要适应范围:

1.脏腑热盛如肠热、胃热、心火、肝火、肺热等。

2.阴虚内热,脏腑失津液所养。

3.食积化热。

如病在表者,当治以清热解表,多用开天门、推坎宫手法;表实热者,逆经轻推背部膀胱经,揉大椎等;表虚热者,顺经轻推背部膀胱经,顺揉太阳穴等;病在里且属气分大热者,当清其气分之邪热,逆经轻推脊柱,掐揉合谷、外关等;阴亏虚热者,轻擦腰部,推涌泉,摩下丹田,清天河水等。

代表手法:

擦法、拧法、捏法、揪法、刮法、推法等。

代表穴位:

印堂、夹脊、天柱骨、天河水、六腑、打马过天河、水底捞明月等。

注意事项:

1.热在卫分与汗法同用,热在气分、营分应注意保津安神,防治闭脱。脏腑热盛可与下法合用,达到釜底抽薪的目的。阴虚内热应与养阴法同用,从而滋生津液、阴血。食积化热,应与消法同用,才可消积,以治其本。

2.操作时手法从重从快,以皮肤潮红、微有瘀斑为度。

3.推拿时,可配合清凉性介质,如凉水、鸡蛋清、葱汁等。

七、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等,消除体内因气、血、痰、水、虫、食等久积一种治疗方法。消法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指消食,小孩吃多了不消化,吃完就睡觉,积食不化,就得用消法。第二是指“消痞散结”,比如长疙瘩、肠胀气等。

主要适应范围:

1.主要适用于饮食积滞,如厌食、腹胀、胃痛、食积发热或疳证。

2.气滞成聚,气机不运,腑气不降。

代表穴位:

内八卦、四横纹、清板门、清大肠,推脊柱、腹、搓摩胁肋等。

注意事项:

1.手法力度较轻、操作时间较长。

2.包块、积聚是标,病因是本,故用消法同时,应寻求疾病的根本而治。

3.常与补法或下法配合使用,消能去积,但消无泻下之功,配合下法,给邪以出路,从而使邪气难复。消法本身耗伤正气,故对于本虚标实之证常配合补法,以扶正驱邪。

4.宜空腹时操作,食后推拿,恐伤气机。

八、补法:补法是通过补益、滋养人体气血阴阳,或加强脏腑功能,主治因气、血、阴、阳不足或脏腑虚弱所引起的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主要适应范围:

1.先天不足,发育欠佳,五迟五软。

2.后天不足,营养补给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3.脏腑虚弱或患儿整体机能状态低下,如气怯声低、遗尿、反复感冒、便溏等不足之证。

补脾胃以健脾和胃,加强胃腑功能为主,多采用摩腹,揉脐,按揉足三里等;补肝肾以滋阴壮阳为主,多采用擦命门、腰阳关,揉关元、气海等穴;补肾经,摩揉涌泉穴等。

注意事项:

1.补法宜详分阴阳气血之不足,分别采用滋阴、温阳、益气、补血等方法治之。

2.操作时间宜长,力度宜轻,并注意补法的方向性。

3.小儿虚证的根源在肺、脾、肾三脏,故补法以此三脏为重点。

小儿推拿治疗宝宝感冒小方法

一、概要介绍 小儿感冒,俗称“小儿伤风”,现代医学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一种常见的外感性疾病。小儿感冒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小儿感冒实际是指小儿鼻腔和咽部的炎症。应当注意,有不少疾病的初期症状类似“上感”,因此对于“上感”的患儿要密切观察,注意有无新的其他症状,以免延误诊治,影响治疗效果。 推拿疗法对小儿感冒有较好的疗效。推拿不但能增强小儿免疫功能,而且能增强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使机体发挥其自身的抗病能力,抵抗病毒和细菌的感染,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是单纯药物疗法所不能达到的。 二、临床表现 中医根据病因及症状不同,将小儿感冒分为小儿风寒感冒和小儿风热感冒。 1、小儿风寒感冒 起病较急,发热,怕冷怕风,甚至寒战,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色白;头痛,周身酸痛,食欲减退,大小便正常,舌苔薄白等。 2、小儿风热感冒 表现为小儿发烧重,但怕冷怕风不明显,鼻子堵塞但流浊涕,咳嗽声重,或有黄痰粘稠,头痛,口渴喜饮,咽红、干、痛痒,大便干,小便黄,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咽部充血,舌苔薄黄或黄厚,舌质红,脉浮而快。 3、同时有受惊的 表现为:发热、汗出不畅;面红耳赤、烦燥不安。 4、同时痰很多的

表现为:咳嗽痰多,鼻煽气急,喘咳。 5、同时有食滞现象的 表现为:食欲减退、胸腹胀满或呕吐酸腐、大便腥臭、舌苔黄厚腻。 三、主要穴位及方法 包含天门、坎宫、太阳、大横纹、膻(tán)中、肺腧(shù)等。 针对风寒感冒可通过按摩攒竹穴,具体方法是将双手的大拇指放在眉头,从眉头至额头发髻之间交替推动20-30次。风热感冒表现在发烧、咽喉痛、口干舌燥,这样的患者应该推攒竹穴、推坎宫(从眉间到眉峰推拿)、推天柱骨穴位(方法是脖子后从上往下推动)。对于小儿流鼻涕症状,家长可采取三个穴位按摩,即:推坎宫、开天门(在眉间上下推动)、迎香穴(鼻翼旁开0.5公分揉动)。小儿出现头痛现象,可以按摩太阳穴缓解症状。如果发烧可以推天椎骨、推三关穴(从拇指根部向腕部往上推),可起到解表散热、健脾胃的功能。具体方法如下: 1、推攒(cuán)竹:用两拇指自下而上推两眉中间至发际,30-50次,主治发热头痛。 2、推坎宫:用两拇指沿眉心向眉梢分推,30-50次,主治外感发热头痛。 3、清天河水:用食指和中指指面自腕部推向肘部,100-300次,主治发热。 4、揉迎香:揉鼻翼两侧的迎香穴,20-30次,主治鼻塞流涕。

小儿推拿手法与常见病治疗

小儿推拿与常见病的治疗 小儿推拿手法是与成人推拿手法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大多数的手法是既可应用于成人,也可应用于小儿。其实,由于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在手法应用上各有侧重而已。小儿推拿的手法特别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儿的年龄的大小,在手法操作次数或时间上有明显的区别,一般说,年龄大病情重者,操作次数多时间长,年龄小病情轻的,操作次数少时间短。 小儿推拿是以小儿疾病为治疗范围,并有独特的诊查手段、穴位及操作方法,除了在阐述病因病机时注意生命特点,在应用四诊时注意望诊,在辩证中以五脏辩证为主外,小儿推拿的特点有这样几个方面:在经学方面,提出五指经学通联的观点,有特定穴位,这些穴位大多集中在头面及上肢部,并且穴位不仅是点状,也有线状、面状,如前臂的三关和六腑穴都是线状,而面部的脾土、肺金、心火、肝木、肾水诸穴均为面状穴,特定穴位的点、线、面状分布的特点更能反映推拿与手法制定为主的特点。 诊断中发展了四诊法,治疗上更重视追根施治和五行生克等基本法则。 1.上肢部 1)脾土 位置:拇指螺纹面,拇指桡侧缘。 主治:消化不良、泄泻、呕吐、疳积等。 临床应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常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形体消瘦、消化不良等;清脾经能清热祛湿,常用于恶心呕吐、湿热腹泻等。小儿脾胃虚弱不易攻伐太过,故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脾壮挟持者当用清法。 补脾土法:拇指螺纹面贴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做旋转推法,或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清脾经法: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补法300~400次,清法100~200次。 2)肝木 位置:食指螺纹面。

主治:因风抽搐、烦躁不宁、目赤等。 临床应用: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虚证需用补法时,则应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补肾养肝法,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常与退六腑,清心火等配伍,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以及目赤等症。 补:100~200次,清:200~400次。补肝经法,小儿食指螺纹面上旋推法。清肝经法,由指尖向指根直推。 3)心火 位置:中指螺纹面。 主治:高热和神昏、烦躁不宁、目赤、惊搐、小便赤涩。 临床应用,心经宜清不宜补,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时易惊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清心经,能清热泻心火,常用于高热神昏、面赤口疮、小便短赤等症。多与清小肠,青天河水等配伍应用。 补心经法:在小儿中指螺纹面作旋转推法。请心经法,由指尖向指根直推。泻心火法,在中指螺纹面上夹之。 4)肺金 位置:无名指螺纹面。 主治:咳嗽痰稠、感冒发热、咽喉肿痛。 临床应用,补肺经,则宜补益肺气,与补肾经配伍,用于治肺气虚损、咳嗽气喘。清肺经,能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与青天河水、退六腑等配伍,治疗感冒、发热、咳嗽痰多等肺经实热症。 操作,补肺经法,在无名指螺纹面上作旋转推法。清肺经法,在螺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补、清法,200~300次。 5)肾水 位置:小指螺纹面。 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尿频、虚喘咳嗽。 临床应用,补肾经能补肾益脑,与揉命门、肾俞合用,能补下元,与补肺经合用,能养阴润肺,常用于治疗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泄,多尿遗尿。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处方(自己整理)

1、感冒 平肝清肺10 天河水15 掐五指节3遍 发热重:+推六腑15 提捏大椎10次 鼻塞重:+揉阳池10 呕吐:+清胃10(运八卦) 咳、痰:+运八卦10 痰盛+清补脾10 伴惊风:平肝30 清肺15推天河水30 惊觉角弓反张目上翻+下捣小天心2分钟斜视相反方向捣 夹滞:+运八卦15 清脾(胃)10 便有食:+清大肠10 2、寒热往来 分阴阳10推大四横纹10揉外劳宫15 3、急性支气管炎 运八卦15 平肝清肺10 清胃10 天河水10 发热超38.5+推六腑10 喘重改为逆八卦 喘重湿罗音+小横纹10 喘重干罗音+大四横纹10 慢性支气管炎 按急性操作两次后改用补法 揉二马10 补脾10 平肝清肺10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方法一:逆运八卦10 揉二马10推大四横纹10清胃5推六腑15 方法二:揉二马10 补脾10 清肺10天河水10 4、肺炎 逆运八卦10平肝清肺10揉小横纹10推六腑10 高热惊厥+捣小天心2 头痛鼻塞+揉阳池10 体温下降症状减轻改运八卦10平肝清肺10推大四横纹10天河水10 5、顿咳(百日咳) 逆运八卦15揉小横纹15清胃10天河水或推六腑10 +-痉挛期,咳嗽痰稠,咳吐不利。改用逆运八卦10揉小横纹10推六腑10捣小天心5 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治宜清肺养阴。改用揉二马10清补脾10 揉小横纹10天河水10 6、厌食 运八卦10清胃10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 脾胃虚弱去清胃改用清补脾10+捏脊5-7遍 7、鼻炎 寒症:平肝清肺10揉一窝蜂10揉外劳宫5 热症:天河水10平肝清肺10揉阳池10 8、鼻窦炎 平肝清肺20推六腑15揉阳池10 9、扁桃体炎 平肝清肺10清胃10天河水20 热重+推六腑20-30 10、口腔炎 发热者:清胃10天河水20推六腑10 不发热:去推六腑 11、口疮 选择一:清胃15天河水15推大四横纹10 选择二:清脾15清胃15天河水10 发热+推六腑20 流口水+揉小横纹10 烦躁惊悸+捣小天心2分钟 外用西瓜霜、冰硼散 12、哮喘 寒性:逆运八卦15揉外劳宫10推大四横纹10清肺5 热性:逆运八卦15推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 缓解期:揉二马15清补脾15运八卦10 热重:+推六腑15 13、脘腹痛 气郁腹痛:平肝15运八卦15推大四横纹10揉板门10 食积腹痛:平肝10清胃10清脾10运八卦15揉板门15清大肠15 寒性腹痛:揉一窝蜂10揉外劳宫10揉板门15运八卦 15推天河水10 如有形寒积+清补大肠10 热性腹痛:平肝10清胃10推天河水10揉板门15 肠套叠腹痛:揉外劳宫(手法加重)20清脾10清胃10 清大肠15推大四横纹15 肠套叠开后用清补脾善后10 蛔虫腹痛:第一次揉外劳宫15平肝15第二次15清胃 10清大肠10 淤血腹痛:推大四横纹10揉外劳宫10揉板门15天河水 10 虚寒腹痛:揉外劳宫15清补脾10揉板门15推大四横纹 10 14、呕吐 伤食呕吐:揉板门15运八卦15清胃10清补脾10 胃热呕吐:清胃15平肝10推天河水10运八卦15 腹痛+揉板门15 便秘+清大肠10 阴虚呕吐:揉二人上马10揉板门15清胃10运八卦15 清补脾15 夹惊呕吐:平肝10清胃10运八卦15揉板门15天河水 10揉外劳宫10 胃寒呕吐:揉外劳宫15揉板门15平肝10清胃10运八 卦15 外中寒邪兼腹痛+揉一窝风15 有形寒积+清大肠15 寒伤脾胃+清补脾10兼冷泻亦同 15、呃逆 实证有热者:运八卦10清胃10推六腑15 虚证有寒者:运八卦10揉外劳宫10清补脾15 16、疳积 揉二马15补脾15平肝5 腹胀重+推大四横纹10 有痰者+运八卦10 腹痛明显者改用揉外劳宫15补脾15平肝5 以上疗法加刺四缝穴,隔日针一次,对疳积有特效 17、自汗盗汗 自汗:揉二马15清补脾10运八卦10清肺5 盗汗:运八卦10揉二马10天河水10平肝5 18、遗尿 揉二马20清补脾10揉外劳宫10 注:尿频小便频数多属虚证或气虚或阴虚治疗可参考遗 尿 小便少色黄、急躁、手足心热去揉外劳宫加平肝5、推 天河水10 19、脱肛 补脾15揉外劳宫10清补大肠10 大便干+运水入土10 脾肾不足便溏+揉二马10 20、便秘 选择一:清补脾10清大肠15运水入土10平肝5 选择二:独揉神阙15 略带热像:运水入土10清大肠15平肝清肺10天河水5 腹胀+推大四横纹10 21、腹泻 伤食泻 重症(十余次,有脱水现象) 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15利小便10 +-腹痛重者+揉外劳宫10-15 轻症(5-6次) 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15 日久邪实兼体虚者,消化不良、便黄、脉滑无力者。 运八卦10揉二马10清胃10推六腑10 脾虚泻 轻症:揉外劳宫10清补脾10平肝5 +-有热者+天河水15 重症:揉二马10清补脾10清补大肠15 寒泻 揉外劳宫20清胃10天河水10 热泻 选择一:推六腑15清大肠15清脾胃10下推七节骨2 分 选择二:运八卦10清胃10推六腑15 +-推1-2次减轻,可酌情改用运八卦10清胃15天河水 15平肝5 22、痢疾 慢性痢疾 选择一:揉外劳宫15清补大肠15揉二马10平肝5 选择二:清补大肠,独穴推40效佳 急性痢疾 白痢:揉外劳宫10清补大肠15清补脾10 +-有热者+推天河水20平肝5 体虚者+揉二马10 23、赤痢 选择一:推六腑15清脾10清胃10清大肠15利小便5 下推七节骨2分 选择二:推六腑15运八卦10清大肠15平肝5下推七节 骨2分 高温退后 选择一:清大肠,独推40 选择二:清补大肠15运水入土10利小便10 急惊风 抽风缓解后,推六腑20平肝清肺10推天河水10捣小天 心5 +-胸闷+运八卦10 头痛或角弓反张+揉阳池10掐精灵、威灵,掐五指 节(每节5次) 急救或缓解痉挛:拿列缺,掐人中 24、慢惊风 揉阳池10揉二马15补脾10捣小天心5平肝5 +-痰盛+运八卦10揉小横纹10 腹痛+揉外劳宫10 腹痛泄泻完谷不化改用揉外劳宫15补脾10清补大 肠10平肝(或捣小天心)5 推拿结束后均掐五指节,掐精灵、威灵。抽风缓解后禁 睡 25、惊风变证 惊风前仆:上捣小天心,李老当时以100下为一次;揉 二马、阳池, 各100下;掐左右合谷,各100下。以上为一次治疗程 序。但上捣小 天心不能过用,如过用,症状反成后仰。 胎风:治法一平肝15揉阳池15清肺10天河水 15掐五指节2分 治法二平肝10清胃10运八卦15 揉板门15天河水10揉外劳宫10 洗浴受惊 平肝15揉阳池15掐五指节2-5分钟 26、惊风后遗症 目睛不正:向相反方向捣小天心2-5。左斜右捣,右斜左 捣,上斜下捣, 下斜上捣,斗睛由中心向两侧分 捣,中病即止。 余风未尽:平肝15揉阳池10 余热不清:平肝15清肺15天河水15 耳聋:平肝15补肾15 痰多:运八卦15推大四横纹10捣小天心10 下肢失灵:揉二马15清补脾(多推取效)20 喑哑:天河水15清肺10,最后加清补脾15, 以助肺金 四肢拘挛:(病因复杂,须依次治疗) 治法一风热尚盛,平肝15清肺10天河水10 治法二醒镇清窍,揉阳池15下捣小天心10 治法三舒筋,益脾肾,平肝10清补脾10 治法四补肾,调和气血,推大四横纹10,掐五指节2-5 治法五最后揉二马10补益肾中水火收工 余邪成痫:轻平肝15清补脾10揉二马10捣小天心10 掐五指节一遍收尾 重平肝15清补脾15推六腑15 捣小天心10掐五指节一遍收尾 27、癫痫(羊癫疯) 重平肝15清补脾15推六腑15捣小天心10 轻平肝15清补脾10揉二马10捣小天心10 两种方法最后都要掐一遍五指节 28、水痘 清肺10清胃10天河水20 +-热重者去天河水改用推六腑30 头痛+揉阳池10 呕吐+揉板门10 29、痄腮(腮腺炎) 推六腑20清胃10每日1次,3-4次可消 +-男孩并发睾丸炎,睾丸红肿疼痛下坠。治法改用: 选择一:揉二马15补脾10利小便10 选择二:揉二马15平肝10清胃10天河水10 30、麻疹 一般疹子 发热不高(39℃以下):平肝清肺10天河水10清胃10 高烧(39.5℃以上,麻疹不透并发肺炎):推六腑20平 肝清肺10清胃10 +-咳喘重+运八卦15 黑疹子 揉外劳宫20推六腑30平肝清肺10清胃10 +-喘重+推大四横纹10 惊悸抽风+捣小天心1-2分钟 白疹子 揉外劳宫15平肝清肺10揉二马15推天河水30 +-体温不升,体质虚弱者,去二马、天河水,+推三关10 再服香菜水,一般可出 麻疹后腹泻 清胃5清补大肠10平肝清肺10天河水15,临表消失, 用清补脾15揉二马10善后 麻疹后咳喘 平肝清肺10天河水10运八卦10,症状消失后用清补脾 15揉二马10 麻疹逆证 逆证阴证:平肝清肺15天河水30 +-兼泻+利小便穴10(即膀胱穴和小肠穴),清补大肠穴 15 兼喑哑仍用平肝15(手法力量加重),清肺15(手 法力量加重), 加清胃5-10(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唇干口渴过甚,加清胃5-10(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咳嗽较重,仍用清肺15(加重),加运八卦20 兼咽喉红肿,仍用天河水30(加重),加清胃5-10 兼目赤太甚,仍用平肝15(手法力量加重) 服食热性发物,发疹上多下稀,加清胃5-10(不可 过用) 发痒发喘+运八卦15 误食酸凉,体温渐减,加揉二人上马15 伤热,适当+清胃5,重者+推六腑20 伤凉,+揉二马10,也可加揉外劳宫10 如麻疹仍不畅透,+揉二马15 逆证阳证: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仍不畅透,加揉二 马15 邪毒入血:推六腑20揉二马10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 +-体温陡降,未见疹色变黑,先强心助阳,如体温渐复, 为有转机,在议他治,穴 用推三关15揉二马15,或揉外劳宫15。如体温陡降, 汗出如珠或疹色已黑者不救。 邪闭不出:拿列缺2,回生之后如能得汗,为有转机, 然后平肝清肺10天河水15 并加揉二马10助之。 麻疹变证 麻疹倒回:拿列缺2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揉二马10 +-如见寒象+推三关10 腹痛+揉外劳宫10 如见透出,仍用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 麻疹肺炎:平肝清肺10天河水15运八卦20 +-热盛+推六腑20 如见其他兼证+穴与肺炎相同,唯清胃不宜过重,恐 碍麻疹透发。 31、夜啼症 1、面部现青色者,平肝10(为主)天河水15揉外劳宫 15 2、消化不良者,上法加清补脾10 32、夜惊症 病程短者,取平肝10清补脾10天河水15运八卦15 迁延日久者,取平肝10清补脾10天河水15运八卦15 揉二马15 33、新生儿黄疸 1、湿热型:平肝5推六腑10利小便5 2、寒湿型:揉外劳宫10平肝5清补脾10 +-热像不重者,推六腑改用天河水10。以上均可间断用 揉二马5-10,以免过于寒凉。 34、新生儿吐乳 1、热者:运八卦10清胃5天河水10揉板门5 2、寒者:揉外劳宫10清补脾10揉板门5 +-热重者,去天河水改用推六腑10 腹胀者+推大四横纹10 35、囟门闭合晚 选择一揉二马15揉阳池10推三关10补脾15平肝5推 大四横纹10;以上二马、补脾为主穴, 其他可轮流加用1-2穴 选择二独用揉二马30-60 36、脑发育不全 平肝10揉二马15揉阳池10捣小天心1-2分钟 37、疝气 平肝10揉二马15补脾10揉外劳宫10;或独用揉二马 30以上 38、鞘膜积液 平肝10揉二马15清补脾10清补大肠10 保健 益气健脾 主穴:清补脾15运八卦10揉外劳宫10 配穴:揉二马10推大四横纹10平肝5 益气健脾温中散寒消积 用法:2-3天一次或一周1-2次。推拿时主穴一般全用, 配穴则可选用1-2个。 益气补肺 主穴:平肝清肺10 清补脾15 推大四横纹10 配穴:天河水10揉二马10揉外劳宫10 益气固表培土生金 用法:如上 益气补肾 主穴:揉二马15补脾15揉外劳宫10 配穴:平肝5天河水10推大四横纹10 固元气壮水火 用法:如上 安神益智 主穴:揉二马20揉阳池10 配穴:平肝5-10天河水10捣小天心1-2 安神益智补肾填精 用法:如上

小儿推拿适宜技术

小儿推拿实宜技术阳城县中医院

目录 一、小儿推拿治病的机理 二、小儿推拿的作用 三、小儿推拿的优点 四、小儿推拿的特点 五、小儿推拿适宜年龄 六、小儿推拿适应症 七、小儿推拿的禁忌症 八、小儿推拿基础手法 九、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十、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治疗方法 发热 感冒 咳嗽 哮喘 泄泻 便秘 呕吐 厌食 疳积 遗尿 脑瘫 保健按摩

小儿推拿适宜技术 小儿推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通过经络传导,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以防病治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外治疗法。经过几百年的临床实践证实,具有可靠的疗效,并可避免小儿打针服药之苦,见效快,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故很受病家欢迎。 一、小儿推拿治病的机理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故古人将之称为“纯阳之体”,也就是说小儿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小儿的细胞、组织具有超强的修复与再生能力。小儿推拿正是充分调动并增强机体的这种能力,使其有力的驱除外邪而快速有效的治疗疾病。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小儿机体的免疫力也可显著增强。 二、小儿推拿的作用 小儿推拿的作用可概括为: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具体表现为: 1.提高小儿机体各项功能 小儿推拿可增强免疫功能,并保证小儿气血充盈,食欲旺盛,发育正常。

2.缓解、解除小儿病痛 小儿推拿通过按摩小儿身体的穴位,通过经络的络属,使体内相应的脏腑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1) 未病先防:通过按摩,小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阴阳平衡、正气充足,提高了小儿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起到不得病、少得病的功效。 (2) 防病传变: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得病后传变较快,易发生危急重症,小儿推拿可及时阻止病邪由表入里,防止危重情况的发生。 三、小儿推拿的优点 1.见效快、治疗范围广、疗效高 临床实践证明,小儿推拿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于消化道、肺部疾病效果更佳。对许多慢性病、疑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见效快,大部分疾病一般1-6次即愈,对于慢性迁延性疾病短期内也可明显见效。 2.方便易行、安全稳当 小儿推拿手法简单方便,易于操作,不需要其他辅助设备,而且,只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按照小儿推拿的操作规程合理进行施治,一般不会出现危险或不安全问题。

小儿推拿教材

下篇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是指运用手法(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的穴位(特定穴)起到调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来达到防治小儿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时间)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出生后,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完善。脏腑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中医学谓之“稚阴稚阳”之体,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迅猛,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着完善成熟方向发展,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欣欣向荣,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纯阳”。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等营养物质需要迫切,因而常见“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若治疗及时易趋康复。由于小儿脏腑功能柔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易为六淫侵袭,见易为饮食所伤,更不能耐受突然的强烈刺激,易受惊而病。小儿患病后病情变化迅速,邪气易盛,正气易虚,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若调治不当,易生他变,使轻病变重,重病转危。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且病因单纯,又少七情的所害,在患病之后,若能调治及时,则好转也快,容易痊愈。 小儿推拿临床辨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将临床所获四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在四诊当中,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新生儿不会说话,较大小儿也不能全面准确地诉说病情,因此儿科又有“哑科”之称。在临床上问诊大多是通过患儿家属间接进行的。闻诊虽然反映一定的病情,但也不够全面。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就诊时多哭闹,气息易乱,造成切脉不易准确。只有望诊不受各种条件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 从八纲辨证来看,小儿属“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热,因而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虚实夹杂次之,纯虚证较少。临诊时应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仔细观察、辨证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由于小儿的肌肤娇嫩,故在治疗操作时,一般要借助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这些介质不仅有润滑皮肤、防止擦破皮肤,还有助于提高疗效的作用。临床选用介质时也宜辨证应用。 小儿推拿手法应用着重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年稍长的可参照成人推拿手法的要求。小儿推拿治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强调手法的补泻,常用的补泻方法有手法轻重补泻、快慢补泻、方向补泻、经络补泻(又称为迎随补泻法或顺逆补泻)、次数补泻及平补平泻法等。临证时要根据病证选择应用、以达功专力宏,方能体现补泻。 小儿推拿穴位大多数为小儿所特有,称之谓小儿特定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且以手掌手背居多,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在小儿推拿穴位上,采用适当的操作次数、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则能使疾病尽快痊愈。若次数、时间、力度太过,则可损伤皮肤或加重病情;若不及则无济于事。故在临床上可根据患儿病症的虚实、年龄的大小等,酌情增减、灵活掌握。 由于小儿发病方面的特点,临床上以外感、饮食内伤、热性病居多,故在治疗上多采用解表、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 头面部穴位 【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人中】 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 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 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 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小儿推拿教学计划,DOC

《小儿推拿》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划分了对口升学和就业两个方向,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本课程开设主要针对于在三年级就业班。现阶段就业班学生总人数94人,由于是第一次教2014级的专业课程,所以对大部分学生的情况不很熟悉,主要是从班主任和以往带成人推拿实训课程中总结的一些情况,对于2014级就业班学生总体来说在学习方面还是比较认真,动手能力比较强,再加上就业目标明确,学习的动力更足。当然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学生在学习水平方面参差不齐,就业班人数较多,对于之后实训课的开展有待进一步完善,另外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态度不够认真,在平时的理论和实训过程中,眼高手低,不能够自觉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学习,针对这些问题 (二)、能力培养目标 具有熟练地手法技巧,并能根据临床具体病症,从辨证、辨证论治入手拟订治疗原则、推拿处方,合理组合推拿手法。通过系统的学习,能运用所掌握的中、西医基础和临床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一定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对症处理的能力,并能将熟练地手法和合理的操作步骤,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素质教育目标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具有从事小儿推拿临床工作岗位必备的专业素质和思想品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严谨、认真、耐心、细致、不怕苦与累,对患者充满爱心。 五、教学措施 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概论;第二章诊法概要;第三章推拿手法;第四章推拿穴位;第五章常见病症推拿治疗,理论教学主要以启发式教学,多向学生提问,由学生思考后,老师总结性讲解,配以多媒体教学等。而根据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实践教学环节与要求,列表如下: 七、考核方式 《小儿推拿》的考核方法,期末主要采用书面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平时应尽可能采取模拟病案测试和推拿手法的具体使用,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手法实践技能的操作水平。 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处方(自己整理)

1、感冒 3 遍清大肠 15 10 揉外劳宫 10 揉板门 15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5 掐五指节寒性腹痛:揉一窝蜂运八卦发热重: +推六腑 15提捏大椎 10次15 推天河水 10 鼻塞重: +揉阳池 10如有形寒积 +清补大肠 10 呕吐: +清胃 10(运八卦)热性腹痛:平肝10 清胃 10推天河水10 揉板门 15 咳、痰: +运八卦 10痰盛 +清补脾 10肠套叠腹痛:揉外劳宫(手法加重)20 清脾 10清胃 10伴惊风:平肝 30 清肺 15 推天河水 30清大肠 15 推大四横纹 15 惊觉角弓反张目上翻+下捣小天心 2 分钟斜视相反方向肠套叠开后用清补脾善后10 捣蛔虫腹痛:第一次揉外劳宫15 平肝15 第二次15 清胃夹滞: +运八卦 15清脾(胃) 1010 清大肠 10 10 揉外劳宫 10 揉板门 15 天河水便有食: +清大肠 10淤血腹痛:推大四横纹 10 15 清补脾 10 揉板门 15 推大四横纹2、寒热往来虚寒腹痛:揉外劳宫 分阴阳 10 推大四横纹10 揉外劳宫 1510 3、急性支气管炎 10 清胃 10 天河水 1014、呕吐 15 运八卦 15清胃 10 清补脾 10 运八卦 15 平肝清肺伤食呕吐:揉板门 发热超 38.5+推六腑 10胃热呕吐:清胃15 平肝 10推天河水10 运八卦 15 喘重改为逆八卦腹痛 +揉板门 15 喘重湿罗音 +小横纹 10便秘 +清大肠 10 喘重干罗音 +大四横纹 10阴虚呕吐:揉二人上马10 揉板门 15清胃 10 运八卦 15慢性支气管炎清补脾 15 10 清胃 10运八卦 15 揉板门 15 天河水按急性操作两次后改用补法夹惊呕吐:平肝 揉二马 10 补脾 10平肝清肺 1010 揉外劳宫 10 15 揉板门15 平肝 10 清胃 10 运八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胃寒呕吐:揉外劳宫 方法一:逆运八卦10 揉二马 10推大四横纹10清胃 5卦 15 推六腑 15外中寒邪兼腹痛 +揉一窝风 15 方法二:揉二马 10补脾 10清肺 10 天河水 10有形寒积 +清大肠 15 寒伤脾胃 +清补脾 10 兼冷泻亦同 4、肺炎 逆运八卦 10 平肝清肺10 揉小横纹 10 推六腑 1015、呃逆 10 清胃 10推六腑 15 高热惊厥 +捣小天心 2实证有热者:运八卦 头痛鼻塞 +揉阳池 10 10 平肝清肺 10 推大四横纹虚证有寒者:运八卦10 揉外劳宫 10清补脾 15 体温下降症状减轻改运八卦 10 天河水 1016、疳积 揉二马 15 补脾 15 平肝 5 5、顿咳(百日咳) 15 清胃 10 天河水或推六腑 10腹胀重 +推大四横纹 10 逆运八卦 15 揉小横纹有痰者 +运八卦 10 15 补脾 15平肝 5 +-痉挛期,咳嗽痰稠,咳吐不利。改用逆运八卦10 揉小腹痛明显者改用揉外劳宫 横纹 10 推六腑 10 捣小天心 5以上疗法加刺四缝穴,隔日针一次,对疳积有特效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治宜清 肺养阴。改用揉二马10 清补脾 1017、自汗盗汗 15 清补脾 10运八卦 10 清肺 5 揉小横纹 10 天河水 10自汗:揉二马 盗汗:运八卦10 揉二马 10天河水 10 平肝 5选择一:推六腑15 清大肠15 清脾胃 10下推七节骨 2 分 10 清胃 10 推六腑 15 选择二:运八卦 +-推 1-2 次减轻,可酌情改用运八卦10 清胃 15 天河水 15平肝 5 22、痢疾 慢性痢疾 选择一:揉外劳宫15 清补大肠 15 揉二马10平肝 5 选择二:清补大肠,独穴推40 效佳 急性痢疾 10 清补大肠 15 清补脾 10 白痢:揉外劳宫 +-有热者 +推天河水 20 平肝 5 体虚者 +揉二马 10 23、赤痢 15 清脾 10清胃 10 清大肠 15 利小便 5 选择一:推六腑 下推七节骨 2 分 选择二:推六腑 15 运八卦 10 清大肠 15 平肝 5 下推七节 骨2 分 高温退后 选择一:清大肠,独推 40 选择二:清补大肠 15 运水入土 10 利小便 10 急 惊风 抽风缓解后,推六腑 20 平肝清肺 10 推天河水 10 捣小天心 5 +-胸闷 +运八卦 10 头痛或角弓反张 +揉阳池 10 掐精灵、威灵,掐五指 节(每节 5 次) 急救或缓解痉挛:拿列缺,掐人中 24、慢惊风 15 补脾 10 捣小天心5平肝 5 揉阳池 10 揉二马 +-痰盛 +运八卦 10揉小横纹 10 腹痛 +揉外劳宫 10 15补脾 10 清补大 腹痛泄泻完谷不化改用揉外劳宫 肠10 平肝(或捣小天心) 5 推拿结束后均掐五指节,掐精灵、威灵。抽风缓解后禁 睡 25、惊风变证 100 下为一次;揉 惊风前仆:上捣小天心,李老当时以 二马、阳池, 各 100 下;掐左右合谷,各100 下。以上为一次治疗程 序。但上捣小 28、水痘 清肺 10 清胃 10 天河水 20 +-热重者去天河水改用推六腑30 头痛 +揉阳池 10 呕吐 +揉板门 10 29、痄腮(腮腺炎) 推六腑 20 清胃 10 每日 1 次, 3-4 次可消 +-男孩并发睾丸炎,睾丸红肿疼痛下坠。治法改用: 选择一:揉二马15 补脾 10 利小便 10 选择二:揉二马15 平肝 10 清胃 10 天河水 10 30、麻疹 一般疹子 发热不高( 39℃以下):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0 清胃 10 高 烧(39.5℃以上,麻疹不透并发肺炎):推六腑20 平肝清 肺 10 清胃 10 +-咳喘重 +运八卦 15 黑疹子 揉外劳宫 20 推六腑 30 平肝清肺 10 清胃 10 +- 喘重 +推大四横纹 10 惊悸抽风 +捣小天心 1-2 分钟 白疹子 揉外劳宫 15 平肝清肺 10 揉二马 15 推天河水 30 +-体温不升, 体质虚弱者,去二马、天河水, +推三关 10 再服香菜水,一般可出 麻疹后腹泻 清胃 5 清补大肠 10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5,临表消失,用清 补脾 15 揉二马 10 善后 麻疹后咳喘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0 运八卦 10,症状消失后用清补脾 15 揉二马 10 麻疹逆证 15 天河水 30 逆证阴证:平肝清肺 +-兼泻 +利小便穴10(即膀胱穴和小肠穴),清补大肠穴 15 兼喑哑仍用平肝 15(手法力量加重),清肺 15(手法 力量加重), 加清胃 5-10(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唇干口渴过甚,加清胃 5-10(中病即止,不可过用)。 咳嗽较重,仍用清肺15 (加重),加运八卦20 兼咽喉红肿,仍用天河水30(加重),加清胃5-10 病程短者 久者,取 33、新生 1、湿热 2、寒湿 +-热像不 二马 5- 34、新生 1、热者 2、寒者 +-热重者 腹 35、囟门 选择一揉 大四横纹 其他可轮 选择二独 36、脑发 平肝 10 37、疝气 平肝 10 30以上 38、鞘膜 平肝 10 保健 益气健脾 主穴:清 穴:揉二 健脾温 6、厌食 运八卦 10 清胃 10 天河水 10 推大四横纹10 脾胃虚弱去清胃改用清补脾10+捏脊 5-7 遍 7、鼻炎 寒症:平肝清肺 10 揉一窝蜂 10 揉外劳宫 5 热 症:天河水 10 平肝清肺 10 揉阳池 10 8、鼻窦炎 平肝清肺 20 推六腑 15 揉阳池 10 9、扁桃体炎 平肝清肺 10 清胃 10 天河水 20 热重 +推六腑 20-30 10、口腔炎 发热者:清胃 10 天河水 20 推六腑 10 不 发热:去推六腑 11、口疮 选择一:清胃 15 天河水 15 推大四横纹 10 选 择二:清脾 15 清胃 15 天河水 10 发热 +推六 腑 20 流口水 +揉小横纹10 烦躁惊悸 +捣小天心 2 分钟 外用西瓜霜、冰硼散 12、哮喘 寒性:逆运八卦 15 揉外劳宫 10 推大四横纹 10 清肺 5 热性:逆运八卦 15 推天河水 10 推大四横纹 10 缓解期:揉二马 15 清补脾 15 运八卦 10 热 重: +推六腑 15 13、脘腹痛 气郁腹痛:平肝 15 运八卦 15 推大四横纹 10 揉板门 10 食积腹痛:平肝 10 清胃 10 清脾 10 运八卦 15 揉板门 1518、遗尿 揉二马 20 清补脾 10 揉外劳宫10 注:尿频小便频数多属虚证或气虚或阴虚治疗可参考遗 尿 小便少色黄、急躁、手足心热去揉外劳宫加平肝 5、推天河 水 10 19、脱肛 补脾 15 揉外劳宫 10 清补大肠 10 大便干 +运水入土 10 脾肾不足便溏 +揉二马 10 20、便秘 选择一:清补脾 10 清大肠 15 运水入土 10 平肝 5 选 择二:独揉神阙 15 略带热像:运水入土 10 清大肠 15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5 腹 胀 +推大四横纹 10 21、腹泻 伤食泻 重症(十余次,有脱水现象) 运八卦 10 清胃 15 天河水 15 利小便 10 +-腹痛重者 +揉外劳宫 10-15 轻症( 5-6 次) 运八卦 10 清胃 15 天河水 15 日久邪实兼体虚者,消化不良、便黄、脉滑无力者。 运八卦 10 揉二马 10 清胃 10 推六腑 10 脾虚泻 轻症:揉外劳宫10 清补脾 10 平肝 5 +-有热者 +天河水 15 重症:揉二马 10 清补脾 10 清补大肠 15 寒 泻 揉外劳宫20 清胃 10 天河水 10 热泻 天心不能过用,如过用,症状反成后仰。 胎风:治法一平肝15 揉阳池 15 清肺 10 天河水 15 掐五指节 2 分 治法二平肝 10 清胃 10 运八卦 15 揉板门 15 天河水 10 揉外劳宫 10 洗浴受惊 平肝 15 揉阳池 15 掐五指节2-5 分钟 26、惊风后遗症 目睛不正:向相反方向捣小天心 2-5。左斜右捣,右斜左 捣,上斜下捣, 下斜上捣,斗睛由中心向两侧分 捣,中病即止。 余风未尽:平肝15 揉阳池 10 余热不清:平肝15 清肺 15 天河水 15 耳聋:平肝 15 补肾 15 痰多:运八卦15 推大四横纹10 捣小天心 10 下肢失灵:揉二马 15 清补脾(多推取效) 20 喑哑:天河水15 清肺 10,最后加清补脾15, 以助肺金 四肢拘挛:(病因复杂,须依次治疗) 治法一风热尚盛,平肝15 清肺 10 天河水 10 治法二醒镇清窍,揉阳池15 下捣小天心 10 治法三舒筋,益脾肾,平肝10 清补脾 10 治法四补肾,调和气血,推大四横纹10,掐五指节 2-5 治法五最后揉二马 10 补益肾中水火收工 余邪成痫:轻平肝 15 清补脾 10 揉二马 10 捣小天心 10 掐 五指节一遍收尾 重平肝 15 清补脾 15 推六腑 15 捣 小天心 10 掐五指节一遍收尾 27、癫痫(羊癫疯) 重平肝 15 清补脾 15 推六腑 15 捣小天心 10 轻 平肝 15 清补脾 10 揉二马 10 捣小天心 10 两种 方法最后都要掐一遍五指节 兼目赤太甚,仍用平肝15(手法力量加重) 服食热性发物,发疹上多下稀,加清胃 5-10(不可过用) 发痒发喘 +运八卦 15 误食酸凉,体温渐减,加揉二人上马 15 伤 热,适当 +清胃 5,重者 +推六腑 20 伤凉, +揉二马 10,也可加揉外劳宫 10 如麻疹仍 不畅透, +揉二马 15 逆证阳证:平肝清肺10,天河水20,仍不畅透,加揉二 马15 邪毒入血:推六腑20 揉二马 10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20 +-体温陡降,未见疹色变黑,先强心助阳,如体温渐复, 为有转机,在议他治,穴 用推三关 15 揉二马 15,或揉外劳宫 15。如体温陡降, 汗出如珠或疹色已黑者不救。 邪闭不出:拿列缺 2,回生之后如能得汗,为有转机, 然后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5 并加揉二马10 助之。 麻疹变证 麻疹倒回:拿列缺 2 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20 揉二马 10 +-如见寒象 +推三关 10 腹痛 +揉外劳宫10 如见透出,仍用平肝清肺10 天河水 20 麻疹肺炎:平肝清肺 10 天河水 15 运八卦 20 +- 热盛 +推六腑 20 如见其他兼证 +穴与肺炎相同,唯清胃不宜过重,恐 碍麻疹透发。 31、夜啼症 1、面部现青色者,平肝10(为主)天河水15 揉外劳宫 15 2、消化不良者,上法加清补脾10 32、夜惊症 用法: 穴则可选 益气补肺 主穴:平 穴:天河 培土生金 用法:如 益气补肾 主穴:揉 配穴:平 固元气 用法:如 安神益智 主穴:揉 配穴:平 神益智 用法:如

小儿推拿讲解

小儿推拿讲解 1.定义 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种,医生通过对宝宝身体的穴位进行推拿,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缓解不适、促进宝宝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 2.形成标志 小儿推拿成为一种体系完备的推拿门类始于明朝。自此之后,有了《保婴神术按摩经》这样的学科专着,也出现了一批有临床经验和理论医学基础的医生。 3.特点 (1)穴位 中医常用的点穴穴位主要是点状、线状和面状。 (2)手法 其特点主要是手法轻柔、力量稳定,推拿讲究程序性,可以缓解慢性病、常见疾病。并通过经年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的八种主要推拿手法。 (3)经穴 在经穴上有“五指经穴通联”的论断。适合推拿的穴位分别对应了一种脏器器官,有些穴位会呈现点、线或面状分布。 (4)诊断 在诊断上,创造性的开创了腹诊法。腹诊法将归经施治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同时非常推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则。 (5)临床操作 临床上不仅要求按摩师有序规范的操作手法,还要求其使用的手法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在按摩过程中要配合姜汁、滑石粉等,有利于保护宝宝的皮肤不受损伤,还能让手法的疗效得到最大发挥。 小儿推拿作用 1.提高宝宝身体机能 穴位处于人身体上经络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穴位被有效刺激的条件下,可以调阴阳、益气补血。尤其是对于宝宝来说,还能够增强免疫能力,保证宝宝的饮食均衡、正常成长。 2.缓解小儿病痛 宝宝如果生病的话,通过被按摩与病处对应的穴位,能够缓解病痛甚至痊愈。而中医推拿针对的病症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小到伤风感冒、胃痛等消化性疾病,大到哮喘、近视等。 3.增强宝宝抗病能力 推拿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能力,还可以减少患传染病的几率。按摩可以调养气血,令经脉畅通,还能预防一些急性传染病。 小儿推拿适用范围

小儿推拿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 第二章项目市场 第一、小儿推拿行业概述 第二、小儿推拿行业发展历程 第三、国家政策支持: 第四、自我保健意识 第五、小儿推拿的功效与特点 一、小儿推拿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二、小儿推拿有哪些主要特点? 第六、市场需求量极大 第三章项目内容 第一、客户 第二、方案 第三、利润 第四、计划 第四章竞争 一、产品竞争 二、模式竞争 第五章风险 一、政治风险 二、法律风险 三、市场风险 四、运营风险 第六章、总结

第一章项目概述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国家、国民对医疗健康的重视,使得医疗健康业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为我们提供了进入健康领域最佳时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西药给人体带来的负作用太大,国家政策出台禁输抗,发展中医 第二、目前全国中西医比例差距太大,很多西医面临必须转型。 第三、国民健康意识增强,开始追求绿色健康保健疗法。 第四、计划生育政策放开,儿童数量增加,市场前景一片美好。 最关键的是所有西医诊所大夫面临必须转型,他们绝大多数不懂得中医疗法,我们正抓住时机,以免费培训中医推拿、部分中医治疗技术来锁定客户,通过合同形式销售我们的产品,从而实现多赢。 第二章项目市场 第一、小儿推拿行业概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健康要求也在进步,14岁以下小儿接受专业的推拿保健后,不仅仅能改善小儿机体的内能和环境,调节各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达到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保健身体及防治少儿亚健康的目的,还具有益智的特殊功效,社会需要巨大,但由于医院小儿推拿医疗资源的短缺,已远远不能满足患儿家长的需求,并且小儿推拿其中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防病保健,如果到医院进行小儿防病保健推拿不但浪费医疗资源,而且增加家长经济负担.因此,在目前中国滥用抗生素、小儿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背景下,小儿推拿保健完全符合家长和患儿的需求,必将有广泛的前景和社会价值。 第二、小儿推拿行业发展历程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2年成立了中医医疗技术协作组,其中就包括“小儿推 拿技术协作组”。 2、小儿推拿于2013年正式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0-36个月儿童 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是中医药项目第一次进入“公卫”项目,是进入“公卫” 项目的、仅有的2个中医药项目之一。 3、2013年8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促进健 康服务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