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六部分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 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引言: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中国文化课程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指导,保障课程的有效实施。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中国文化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欣赏和尊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加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1.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1.1 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1.2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3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2. 中国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2.1 中国绘画艺术2.2 中国音乐艺术2.3 中国舞蹈艺术2.4 中国戏曲艺术3. 中国文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3.1 春节3.2 清明节3.3 端午节3.4 中秋节3.5 元宵节等4.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4.1 《论语》4.2 《道德经》4.3 《红楼梦》4.4 《诗经》等5. 中国文化的地域差异与多样性 5.1 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5.2 西南地区的文化5.3 西北地区的文化5.4 南部地区的文化5.5 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差异等第三部分:教学方法为了实现以上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

2. 互动式授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实际应用和传承现状。

4. 学生作品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创意设计、手工制作等活动,通过展示作品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四部分:课程评估课程评估旨在评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课堂讨论、作业评价、实践表现等。

结语:中国文化课程的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能够有效推动中国文化课程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贡献。

国学文化课程纲要

国学文化课程纲要

国学文化课程纲要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存在的意义是通过学习国学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

我校是一所城区中心学校,考虑到现代人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缺失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同时,现代生活节奏非常快,知识文化速食性的情况十分严重。

当代小学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虽然在学习过程中的收集资料等等的方式变多也更加便捷(例如可以使用电子设备等等),不可否认这样学习的效率会更好,但与此同时也会让学生们缺失了自己努力探索、与他人进行合作探究等等的机会与可能性。

而且语文学科十分枯燥,小学生会没有兴趣学,利用国学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换种方式来讲授语文知识。

所以决定进行国学文化相关课程,希望从小对孩子进行培养,使之一步一步发展成为性格、身心、文化底蕴等等更加健康,深刻的合格公民。

一、课程目标总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国学经典,认识国学经典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同时通过学习国学文化学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具体来讲:1.激发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体会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提升人文素养。

,2.学会朗读和诵读,乐于背诵、积累国学经典精粹篇章,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

3.欣赏并感受国学经典精髓的自然美,人文美,提高语言鉴赏力。

4.形成一定的收集、整理、传播、交流,运用信息的能力。

5.使学生具备与他人合作完成事情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课程安排为每周两课时(一课时40分钟),一学期上十周。

2.编写《国学文化》的校本教材,精选适合小学生成长,学生能够接受的,既便于学习又适合诵读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3.朗读:此时不必向学生解释意思,只需让他们反复进行诵读,对国学有一定认识并且能够处于国学环境即可。

4.阅读:通过上一部分的朗读,学生们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相关知识。

在阅读过程中,注释的详解以及老师们的讲解能够使同学们对文章有一个充分的理解。

5.巩固:老师们精心选取合适的文章,在不进行讲解的状况下,让同学们通过合作、查阅书籍等方式(最好不使用电子设备)来理解文章。

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中国文化》是涉外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又丰富的传统文化,扩展知识,理清脉络,从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在了解、认识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与精神,引发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准备必要的人文素质。

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要求有认真务实的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积极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阅读,尤其是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并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课堂讲授以重点、难点为主,并提出问题,在课堂内外开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

留心考察社会,包括文物古迹以及存留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传统习俗、宗教礼仪、道德规范等。

外出考察古代文化遗存及博物馆;完成一篇读书报告。

四、大纲内容导言一、文化的定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二、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论争三、学习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一、赫赫始祖的业绩二、从刻画符号到文字发明三、龙——中国文化奋发精神的象征第二章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一、天人之学二、变易之学三、会通之学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一、传统美德二、中国史学的特色三、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第四章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一、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的融合二、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三、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第五章绚丽多彩的文物殿堂一、玉器的文化特征二、铜镜的文化价值三、金银器的文化内涵四、青铜器、陶器、瓷器与中国古代文化第六章艺术精品——中国书法、绘画一、中国书法概说与书法精品二、国画与传统文化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与特点二、对“李约瑟问题”的探讨五、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主要参考书:《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纲要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纲要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纲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纲要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

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文化思想在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得到了全面而集中的体现。

从小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不仅可以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好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打牢做人的根基,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基础科学习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一、课程性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是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精神底蕴。

人文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诵读中,学生的识字能力、记忆力、理解力等各方面能力都得以培养。

工具性是课程的重要特点。

二、课程目标1、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学生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诵中感悟,感受经典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性,学习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等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全人格。

3、直面经典,让学生受到文学的滋养,、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在诵读过程中,有机地展开科学的朗诵、演讲等基本技能训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5、在阅读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通过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开发学生的记忆潜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7、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积极构建校园阅读文化生态。

8、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

三、课程内容(一)古诗文选古诗文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

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

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一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古诗文作为诵读的首选。

(二)古代蒙学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读《三字经》以习见闻,读《百家姓》以便日用,读《千字文》以明文理,而《弟子规》则与《三字经》一样,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学生诵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

**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3281103612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36 学分:2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开设学期:第5学期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思想政治专业的素质拓展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创造出的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文化,以补充学生知识链条的缺失,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自身文化创新的信心和本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领悟中国文化主体精神。

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认识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备从文化角度分析问题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具备全人类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导言(共2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掌握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功能作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充分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为以后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文化的涵义2. 文化的分类3. 文化的特征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5.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 文化的基本概念2. 文化的基本特征难点:1. 大学生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第一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政治结构(共4学时)(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树立一种文化与环境交互影响的观念,使其了解地理环境与文化的辨证关系。

学习传统文化提纲

学习传统文化提纲

学习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养德(九讲)
第一讲: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和怎样学习传统文化
一、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
二、怎样学习传统文化
第二讲:修习“忠孝”,树感恩之心
一、忠
二、孝
三、要纠正对“忠”和“孝”的误解
四、忠孝的现实意义
第三讲:修习“中庸”,树和谐之心
一、中庸的概念
二、中庸之道的应用
三、违背中庸之道的后果
四、修习“中庸”之道要懂得在“动态中寻找平衡”第四讲:修习“诚道”,树诚信之心
一、“诚道”的概念
二、“诚道”修养的意义和作用
三、“诚道”的现实意义
第五讲:修习“自省”,树自明之心
一、自省的概念
二、自省的意义和作用
三、当代社会自省是事业发展的重要素质
第六讲:修习“克己”,树自律之心
一、“克己”的概念
二、“克己”的意义和要求
三、当代人更需要“克己”
第七讲:修习“忠恕”,树利人之心
一、忠恕的概念
二、历史上“忠恕”的范例
三、忠恕之道的三个优点
第八讲:修习“慎独”,树自警之心
一、慎独的概念
二、对慎独的要求
三、在物欲横流的当代更需“慎独”
第九讲:要躬行践履树实践之心
一、“践履”的概念
二、“践履”的意义和作用
2016年4月整理。

国学教学大纲

国学教学大纲

国学教学大纲国学教学大纲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多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国学的教学也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国学,制定一份国学教学大纲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学教学的重要性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根基。

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国学教育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和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二、国学教学的目标国学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国学知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学生能够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培养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热爱。

同时,国学教学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使他们能够将国学的精华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国学教学的内容国学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经典著作、古代文化、传统礼仪等多个方面。

其中,经典著作是国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诗经》、《论语》、《孙子兵法》等经典文献的学习。

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智慧和哲理,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学修养。

另外,国学教学还应该涵盖古代文化的学习,包括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

通过了解古代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进一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同时,国学教学还应该包括传统礼仪的学习。

传统礼仪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

通过学习传统礼仪,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修养和礼貌,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国学教学的方法国学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通过讲解、解读经典著作等方式进行。

通过讲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经典著作的内涵和意义。

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通过朗诵、写作、传统手工艺等方式进行。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国学的魅力和价值。

此外,国学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纵览教学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纵览教学提纲

-中国传统文化纵览中国传统文化纵览简介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农家、农民起义;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管子》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笛、鼓、古琴、琵琶。

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传统节日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提纲第十六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将能够了解和掌握:1.在中国的文化精神中,礼教与乐教占据了同样重要的地位。2.中国文化是艺术的文化,存在着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3.中国乐教中一个最根本的精神是通过艺术教育到达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4.艺术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5.中国艺术精神引导人们向善向上,强调文以载道、以道统艺。 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它是一种人文的文化,体现出一种人文的精神。那么,这种人文精神是怎样养成的呢?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育。 礼乐教育一方面讲的是礼,作为一种伦理的教育,体现出一种伦理的精神;另一方面是乐,作为一种艺术的教育,或者说是美育,体现出的是一种艺术的精神。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艺术精神所包含的意义比一般的艺术教育或者艺术宽泛得多,它并不是指写诗、绘画这样具体的艺术门类,而是指体现艺术追求和境界的一种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它是超越了具体艺术的一种精神。 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的精神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伦理的精神,一个是艺术的精神。二者相互配合,不可分割。礼是用来规范人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即“别异,明分”,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上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换句话说,就是建立社会秩序。而乐,按照传统的说法,是用来“统同、合群”的。 社会是一个群体,用礼来把这个群分成各种不同的身份、地位、等级,明确各自不同的责任、权利、义务;同时又通过乐教来使得这个有不同等级的社会达到和谐一体。人们通过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感,通过乐来交流,从而构建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化中,礼、乐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合格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 过去常常讲,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是一种伦理的文化。这种看法有其片面性,只看到了礼教而忽略了乐教。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视乐教的。古代社会看起来好像非常严肃,等级非常森严,其实它也是非常和谐的。 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如果不了解乐教,不知道中国文化是充满艺术精神的一种文化,那么这种了解就是不够全面的。 中国的文化是艺术的文化。一讲到艺术的文化,我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中国有很多的艺术形式,单从文学上讲就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从音乐上讲,我们的音乐样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但有传统艺术,还把外来的音乐、舞蹈都吸收进来,使之变得异常丰富。一直延续下来的就有琴、棋、书、画,如果继续上溯,还有六艺,诗、书、礼、乐、射、御,这些都是我们艺术宝库中的精髓。 比如古琴和昆曲。中国的古琴是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弹拨乐中最古老的一种乐器,到现在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而中国的昆曲可以跟印度的梵剧、希腊的悲剧、日本的古典戏剧“能”相提并论。但无论是从剧本文学艺术、音乐演唱艺术,还是舞台表演艺术以及整个的戏曲理论体系来讲,昆曲较其他都更胜一筹。希腊的悲剧早已消亡,只剩下了一些文学作品;印度的梵剧只是零零散散地存在于现在的印度舞蹈中;日本能剧的历史比昆曲要早几百年,但它从剧本到唱腔,再到表演艺术理论都没有昆曲那么完整和丰富。因此,昆曲可以说是这四大戏剧中保存最完整、流传最广泛的。 2001年,中国的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中国的古琴也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例子说明,中国的某些艺术在世界上已经达到了一个顶点,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在中国,道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紧密结合,使得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实际上常常也是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经常讲“真善美”,“真”是对知识、真理的追求,“善”是对伦理、道德的追求,“美”就是对艺术境界的追求。中国人不仅讲“天人合一”,也强调“真善美”的统一。道德的追求和艺术的追求在极致点上是完全汇通、合二为一的。不仅如此,中国人还把艺术精神贯彻到日常生活之中。有人说,中国人的生活是艺术的生活。总之,中国文化中渗透了一种追求艺术境界的艺术精神。礼乐教化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乐教从狭义来讲,就是指音乐教育。中国古代讲的音乐是把诗歌、舞蹈都包含在内的,因此音乐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从广义来讲,乐教指所有的艺术教育,或者美育。 对于乐教,孔子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兴于诗”,即必须从《诗经》开始,然后“立于礼”,最后“成于乐”,即通过乐来完成对一个人的培养。这就是把乐看成是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古人之所以把音乐教育放在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他们认为,音乐是感人最迅速、最深刻的,音乐可以移风易俗。 《礼记》里面专门有一篇文章叫《乐记》,是讲音乐的产生和音乐的社会功能。读过之后你会体会到,它不仅仅是指音乐这一门艺术,还包括了整个的艺术教育。 《乐记》首先考察了音乐是怎么产生的。它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就是说音乐是由人心所生的。为什么呢?它又讲了:“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感情在心里面发动,就用声音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声音并不等于音乐,还必须“声成文,谓之音”。文,就是文饰,就是说声音经过修饰编排之后叫做音。到了音,还不是乐,必须“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就是要把一个个音节联系在一起,有了大小、高低、快慢的变化,这样才形成乐。 乐是由音生成的,而它的根本“在于人心之感于物也”。人心受到外界的感动,不管是高兴的情绪还是悲伤的情绪,都需要表达出来,喊出来。归根结底,音乐是人的感情的一种迸发。感情聚集,然后通过声表达出来,声经过修整之后变成音,音经过编排再成乐,乐就是这样产生的。 《乐记》接着讲,物感人是无穷的,人们每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一个人的好恶没有节制的话,就难免会被物化。人如果被物化了,就成了“灭天理而穷人欲”了,必须要用正确的乐来引导、节制。因此,“乐”实际上是教化民众的一种重要手段。由此可见,中国历史上是把礼乐和刑政放在同等地位来看的。《乐记》中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就是说礼乐和刑政最终的目的是完全一样的。之后又说:“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即声音的道理跟政教是相通的。 由此,《乐记》辨明了几个层次。第一层是“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声,不知道音,那就跟禽兽一样--禽兽只懂得叫喊,只会发出声音。第二层是“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众庶”就是一般人、普通人。普通人只知道音而不知道乐。第三层是“唯君子为能知乐”,只有君子才能知道乐。 《乐记》认为,礼和乐是相互配合的,并把乐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来强调。同时,它还认为音乐对人的感受力、震慑力是最为强大的。它讲:“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如果音乐教育进行得很好的话,那么人们会耳聪目明,血气也会和平,并且能移风易俗,这样天下都会达到一种安宁、和谐。 显然,在中国文化中,音乐绝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一种生理欲望,而是要用来使人们达到一种理想的人格。因此《乐记》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小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种欲求,而君子是要追求一种道。这个“道”,就是一种人格的境界。《乐记》进而指出:“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就是说用道来克制欲望,既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又能使社会安宁;如果只追求欲望而忘记了道,人们就会被迷惑而没有欢乐。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通过乐来引导社会风气、培养人们的情操。形式固然重要,但如果只停留在形式上面,停留在外在的东西上面,就根本不是乐的本质。《乐记》里讲到:“乐者,非谓黄钟大吕弦歌干扬也。乐之末节也。”黄钟大吕是指音乐的声音;弦歌干扬,弦歌是唱,干扬是一种舞蹈的道具。就是说乐并不是指奏响黄钟大吕,大家一起唱歌、跳舞,这些都是音乐的末节。 其实这个思想孔子也讲过:“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难道就是玉帛这些被作为礼品的东西吗?乐难道就是这些钟鼓吗?这些都是乐的末节,都是外在的东西啊!真正的乐教,或者说艺术的精神,其实是通过这些东西来寻求人生最高的境界。 《乐记》里面特别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音乐的根本在于培养人的品德,培养人的德行,而不是培养人的艺事。它说:“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也就是说,德行是最高的、最重要的,而艺事是其次的。 中国人认为艺术不是一种竞技性的、表演性的活动。对于体育的认识也是这样,六艺“诗、书、礼、乐、射、御”中,“射”跟“御”实际上就是体育活动,但它们的本质也不是竞技性、表演性的,而是要通过这些艺术的、体育的活动来陶冶性情,来寻求人生的更高境界。 《乐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把艺事放在第二位。通过艺术,人们追求一个人生的根本道理。一个最高的境界,就需要由艺入道,同时要用道来统摄艺,这应该是中国乐教中一个最根本的精神。 任何艺术都不是孤立的。它不仅仅作为艺术家个人的主体意识表达,更重要的是作为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境界的表达。每个艺术家的艺术作品,都应该贯彻这种精神。从某个角度也可以说,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这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艺术精神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人提出中国没有艺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或者是政治意义,而没有艺术自己的独立性。因此近代以来,很多人都在探讨所谓艺术的自觉。艺术自觉的标志是什么呢?他们认为,艺术的自觉就是艺术能够脱离政治,只反映艺术家个人的追求,这才是一种艺术的自觉。或者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也就是说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不去管它的内容对大众究竟是有利还是无利。认为只有这样,艺术才是自觉。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导,现在很多的美学研究、艺术研究,都把“什么叫做艺术的自觉”作为标志性的问题。 拿中国历史来讲,很多研究者认为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艺术才开始进入艺术的自觉。因为魏晋时期,强调人的个性的张扬,强调尊重自然。跟先秦两汉以来强调乐教要服从于伦理的原则,服从于治国的理念,服从于人格境界的提升相比,艺术好像完全成了一个人的自然个性的充分表露。他们认为到了魏晋时期,中国的艺术才达到了一个自觉。 其实这里也有一个误区,魏晋时期确实强调人的个性,强调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要解决人的自然本性跟整个社会礼教对他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他的束缚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了一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潮。 这一思潮最著名的代表就是“竹林七贤”,像嵇康、阮籍、刘伶、阮成这样一批人,他们是非常强调狂放、放任的。他们大都嗜酒,最著名的就是“酒仙”刘伶,他不但用酒来解渴,还曾经做过一首诗:“天生刘伶,以酒得名,一饮一斗,五斗解酲。”但这批狂放的人,是不是代表了主流呢?或者说他们的内心是不是真的狂妄? 可以说不完全是这样。如果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这批人之所以这么狂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躲避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通过表面的狂妄来保护自己。并不是说,他们的内心真正就是放任的,相反,他们是非常重视礼乐规范的。譬如阮籍,他是一个非常狂放的人,但是他教育自己的儿子,决不能学习他的放荡不羁。嵇康也是非常放任的,他明确地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但是他也不主张完全放任自己。他在《养生论》中说,完全放任自己最后会害了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