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课外文言文20篇

六年级下课外文言文20篇
六年级下课外文言文20篇

一、画鬼最易(已经用了)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齐王曰:“孰最易者?”客曰:“鬼魅①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②罄于前③,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注释】①鬼魅:鬼怪。②旦暮:早晚。③罄于前:出现在眼前。

【练习】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客有为齐王画.者()②孰最难者()③人所知.也()④不可类之()

⑤故难()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画,孰最难者?

②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3. 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两虎相斗(已经用)

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②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 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③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①庄子:卞庄子,春秋时鲁国勇士。②馆竖子:旅馆的童仆。③须:等待。

【练习】

1.解释加点字词:

①止之()②方且食牛()( )

③从伤而刺之()④以为然()(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②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3.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你能想至y与这贝y故事意义相近的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①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②人稻!”执而鞭之。是事广传,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注释】①)聊:随便。②贼:损害,伤害。

【练习】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尝出游() ②何为()

③人云(

④聊取之耳()

⑤汝既不田()( )⑥侃大怒诘曰()

⑦是事广传() ⑧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②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3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四、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绩年六,于九江①见袁术②。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注释】①九江:古地名,今江西九江市。②袁术:当时的大豪强。

【练习】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于九江见袁术()( )②出橘食之()

③拜辞术() ④跪对曰()

⑤是橘甘()( ) ⑥欲怀而遗母()()

⑦术奇之()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术令人出橘食之。

②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

3.陆绩之所以要怀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我

们应该学习陆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品格。

五、迂公葺屋

久雨屋漏,一夜数徙床,卒无干处,妻儿交诟。迂公急呼匠葺①治,劳费良苦。工毕,天忽开霁②,竟日晴朗。公日夕仰屋叹曰:“命劣之人!才葺屋便无雨,岂不白折③了工费也?”

【注释】①葺:本意是指用茅草盖屋,后引申为修理房屋的意思。②霁:雨过天晴。③白折:白白损失。

【练习】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一夜数徙床()()②卒无干处()③妻儿交诟()()④劳费良苦()

⑤工毕()⑥竟日晴朗()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久雨屋漏,一夜数徙床,卒无干处,妻儿交诟。

②命劣之人!才葺屋便无雨,岂不白折③了工费也?

3?这则笑话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六、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①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②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

之,则校③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注释】①智意:知识和判断能力。②太祖:魏太祖曹操,曹冲的父亲。③校:比较。

【练习】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有若成人之智()②时孙权曾致巨象(

)()

③访之群下()④咸莫能出其理()(

⑤太祖悦()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②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3.文中体现出曹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具体可从文中

二句看出来。其中最关键的字是____________ 。

七、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①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 闻。太后诏③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 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 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 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③诏:皇帝的命令。 【练习】

1 ?解释加点字词:

为魏郡太守( ) ③ 日食之余(

) ⑤深奇爱之(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 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3?面对太后的昭问,黄琬的祖父的表现是:—“

_ (用

原文回答),而黄琬的表现说明了他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勺孩子

(用自己的话回答)。

八、兄弟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舒①雁宜烹, 翔雁宜燔②。”竞斗而讼③于社伯④。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 远矣。

【注释】①舒:在地上随意走动。②燔:烤。③讼:裁决。④社伯:古代二十五家 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 【练习】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昔人有睹雁翔者( )

获则烹( )

⑤竞斗而讼于社伯( )

⑦已而索雁(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②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②琼以状闻( ④即以其言应诏(

)②将援弓(

④舒雁宜烹(

九、何无贼

乡居有偷儿,夜瞰迂公室,公适归,遇之,偷儿大恐,并弃其所窃来羊裘而遁①。公拾得之,大喜。自是羊裘在念,每夜归,门庭晏然②,必蹙额③曰:

“何无贼?”

【注释】①遁:逃。②晏然:平静的样子。③蹙额:皱眉头。

【练习】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夜瞰()②公适归()

③自是羊裘在念()④何无贼()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偷儿大恐,并弃其所窃来羊裘而遁。

②每夜归,门庭晏然,必蹙额曰:“何无贼?”

3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十、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

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④。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比: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③还:通“环”,环绕。④贾:通“价”,这里指报酬。

【练习】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人莫知之()②人莫与言()( )

③愿子还而视之()④去而顾之()( )

⑤请献一朝之贾()⑥乃还而视之()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②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3?对于伯乐的动作和神情,买马的人会怎么理解?他们后来为什么抢着买

4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卜一、枭将东徙

枭①逢鸠②。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注释】①枭:同“鸮”,又称鸺鹠,一种形似猫头鹰的鸟。②鸠:斑鸠、雉鸠等的统称。

【练习】

1.解释加点字词:

①子将安之()()②东徙()()

③何故()④乡人皆恶我鸣()

⑤子能更鸣()⑥东徙犹恶子之声()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子将安之?

②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3 ?这则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十二、割肉自啖(六讲义已经用)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东郭①,一人居西郭,卒然②相遇于途,曰:“姑相饮乎!” 觞数行③,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④求肉而为?”于是具染⑤而已,引抽刀而相啖,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无勇。

【注释】①郭:城墙。②卒然:突然。③觞数行:喝了几杯酒。④革:更,另。⑤

染:调味用的豆酱。

【练习】

1.解释加点字词:

①齐之好勇者() ②相遇于途() ( )

③姑相饮乎() ④具染而已() ⑤引抽刀而相啖() ⑥勇若此()(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

②勇若此,不若无勇

3. 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十三、阮光禄焚车

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注释】①阮光禄:阮裕,字思旷,阮籍族弟,以德行著称。②剡:剡县,今在浙江新昌。

【练习】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借者无不皆给()()②意欲借而不敢言()

④遂焚之()()

③阮后闻之()()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借者无不皆给

②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3 ?读了这则故事后,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十四、鲁人锯竿入城

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②至,曰:“吾非圣人③,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

【注释】①鲁:鲁国。②老父:老人。③圣人:才智超人的人。

【练习】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执长竿()②初竖执之()

③计无所出()④俄有老父至()

⑤但见事多矣()⑥以锯中截而入()

⑦遂依而截之()()⑧莫之及也()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②世之愚,莫之及也

3?执竿入城的鲁人遇到的困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4?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十五、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 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 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床:坐塌。 ③雅:风雅高尚。望:仪容风米。

【练习】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魏武将见匈奴使( )( ) ②自以形陋(

③使崔季珪代( )(

④不足雄远国( )

⑤帝自捉刀立床头(

⑥既毕( )

雅望非常(

⑧此乃英雄也(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②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3?曹操为什么要杀掉匈奴使者?从中可以看出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十六、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 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卧席。④濡:沾

②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 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十七、好沤鸟者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①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②而不止。

湿。⑤逾:同“愈”,更加。 【练习】

1.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衽以从阴( )

( ③ 反席于树下(

⑤其阴逾去(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 ②及至暮( )

复徙衽以从阴(

) ⑥巧于用昼(

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也。

【注释】①沤鸟:海鸥。②百住:住,同“数”,百住,数以百计。

【练习】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好沤鸟者()②每旦之海上()()

③从沤鸟游()④明日之海上()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

②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3 ?这则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十八、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①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②之曰:“与若芧③,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①狙公:养猴子的人。②诳:欺骗。③芧:橡树的果实,俗称橡栗。

【练习】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解狙之意()②得公之心()

③损其家口(④充狙之欲()( )

⑤俄而匮焉()⑥将限其食()

⑦足乎()⑧与若芧()(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②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

3 ?这则故事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十九、杨修啖酪

人饷①魏武②一杯酪③,魏武啖④少许,

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之

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 ” 【注释】①饷: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受用。 ②魏武:指魏武帝曹操。③

酪:牛、羊等的乳制品。④啖:吃。 【练习】

) ②题“合”字( )

④次至杨修( ) ⑥复何疑(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众莫之解 ②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3 ?杨修是曹操的一个谋士,这篇短文主要表现了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

二十、林纾赍米

阂县①林琴南孝廉纾②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③ 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④之礼?”即呼备,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释】①阂县:今福州市。②林琴南孝廉纾:林纾,字琴南。近代文学家,尤以 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③亟:急忙。④束修:本指十条 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⑤赍:携带。

【练习】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从师读( )

②以袜实米( )(

)

③负以致师( )

④却弗受( )

⑤归以告母(

⑥若心固善(

)(

)

⑦致之塾( )( ) ⑧师乃受(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①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 ②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

1 ?解释加点字词:

①以示众。( ③众莫之解( ⑤公教人(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文言文翻译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第一课翻译 学弈 学弈——学下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只听弈秋讲的内容。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认为天上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去射它。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前一个学得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 曰:非然也——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给人清清凉凉的感觉,等到正午人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世说新语》故事(现代文) 1、陈仲举礼贤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担任豫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

一、许仲平义不苟取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 主乎?”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4分) (1)尝暑中过河阳。(2)渴甚。 (3)众争取啖之。(4)或问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2)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 3.结合本文说说许衡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2分) , 。 二、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显不,长其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4分)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2)马无故亡而人胡。 (3)人皆吊之。 (4)居数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此何遽不为福乎? 。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我国有许多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请写出与下面这则寓言故事相应的成语及故事寓意。 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珍珠,把珍珠装在匣子里,匣子装饰得很华贵。郑国人就买下匣子,把珍 珠退还了。 (1)成语:。

(2)寓意:。 三、学者有四失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2,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④。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注释】①失:过失,缺点。②多:学得过多。③止:遇到困难停止不前。④心之莫同也:心理各有不同。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2分) (1)或失则多(2)然后能救其失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3.请你谈谈对教师作用的看法。(2分) 。 四、欧阳询观古碑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 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欧阳询:唐朝著名书法家。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裘:皮衣 1.与文中“驻马观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至之市 B.两狼之并驱如故 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驱之别院 2.解释下列画线的字。(4分) (1)数百步复反() (2)及疲() (3)乃布裘坐观() (4)三日方去() 3.翻译句子。(2分)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 。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用心整理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三、《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文言文两则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文言文两则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1文言文两则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

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所以要把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①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⑤孰为汝多知乎?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3.参考译文。学弈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作业本答案

1 文言文两则 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 1、孰.(shú√ shǔ)为汝.(rǔ√ nǚ)多知乎 2、为是其智.(zhīzhì√)弗若与 二、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之”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的不同含义: ①助词,相当于“的”;②代词,代指某人或某事;③动词,表示“去、往”的意思。 1、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①) 2、一人虽听之.(②) 3、思援弓缴而射之.(②)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②) 5、送孟浩然之.广陵(③) 三、品读课文,完成练习。 (一)学弈 弈秋,通国 ..(全国)之善.(擅长)弈.(下棋)者也。使弈秋诲.(教导)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拉)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一起)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

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文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并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2、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奕秋学下围棋,一人专心致志,一人三心二意,结果后一个人的棋艺比不上前一个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做事都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是因为他(后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二)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判断)也。 两小儿笑曰:“孰.(谁)为汝多知乎?” 1、解释文中带点字、词的意思,并写在相应的括号里。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掩耳盗铃 范氏①之亡②也,百姓有得钟③者。欲负而走,则④钟大不可负,以椎⑤毁之,钟况然⑥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⑦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也!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①范氏: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②亡:逃亡。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④则:但是。⑤椎(chuí) 槌子或棒子。⑥况(kuàng)然:拟声词,形容钟声。⑦逮(jù):急速地。⑧悖:违背道理,错误。 【阅读指津】 “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可笑的行为。他的可笑之处就在于以为自己听不到钟声,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其实这是徒劳的!文章的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暗示国君,不要害怕听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批评,因为过错是客观存在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欲负而走.( ) (2)则钟大不可负( ) (3)以.椎毁之( ) (4) 恶.人闻之(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3.“掩耳盗铃”的做法可笑在什么地方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呆如木鸡 纪渻子①为王养斗鸡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③”。 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④。” 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选自《庄子·外篇·达生》) 【注释】①纪渻子:人名。姓纪,名渻,子是对其的尊称。②斗鸡:是一种比赛,供人们娱乐。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③响影(yǐng):响,声响。影,影子。这句话是说鸡听到声响,看到影子就回应。④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阅读指津】 “呆如木鸡”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呆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然而它最初的含义正好相反,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 庄子这则寓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不由得想到古人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勇若怯”。在庄子看来,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表现出来的也许是愚钝,真正有高超技巧的人看起来却有些笨拙,真正勇敢的人往往被人误解为胆怯。但是,如果真正处于非常境况时,这些人往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鸡已.乎( ) (2) 犹.应响影( ) (3) 已.无变矣( ) (4) 望之似.木鸡矣(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练习题及答 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文言文两则》练习题 《学弈》 字词荟萃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诲.( )二人奕 鸿.( )鹄. ( )将至 虽与之俱.( )学,弗.( )若之矣. ( )。 2.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1) 使弈.(yì yí)秋诲.(huì huǐ)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 (wéi wèi )听。 (2) 为.(wéi wèi )是其智弗.(fó fú)若与. (yú yǔ) (3) (4) 弗若之矣. (yǐ yì)。 (5) 鸿鹄. (hú háo ) (6) 思援弓缴. (zhuó jiǎo )而射之 (7) 曰. (rì yuē):非/然也。 3. 形近字组词。 弈( ) 诲( ) 俱( ) 援( ) 奕( ) 悔( ) 惧( ) 缓( ) 4. 选字填空。 诲 悔 (1) 我会牢记老师的教( )的。

(2)对以前的事,他感到很后()。 至致 (3)他离开后()今还没有来信。 (4)由于他粗心大意,()使公司损失一百万。 5.写出意思与“专心致志”相近的四字词语: ()()()6.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通国()之善()弈者也(2)使弈秋诲()二人弈()(3)惟()弈秋之为听 (4)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5)思援()弓缴()而射之(6)虽与之俱()学 (7)为是其智()弗若()与? (8) (9)非然()也 7.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句段集锦 8.用“/”划分朗读节奏。 (1)使弈秋诲二人弈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完整)小学六年级下册文言文及古诗词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4)!”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遇两个小孩儿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太阳运行到中午时就离人远了。” 另一个小孩儿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太阳远行到中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象车的伞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儿笑着说:“谁说你知识丰富呢?” 【文章分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

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从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理解的是通过两小儿辩日可知道在当时这个科学各方面都不发达的时代作为圣人的孔子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些问题在当时哪怕是现在也是无法说出谁对谁错的,所以我们要有敢与问的精神并且摒弃那些已知既真理的谬论的科学精神! 《学弈(1)》 弈秋(2),通国(3)之(4)善(5)弈者也。使(6)弈秋诲(7)二人弈,其(8)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9);一人虽(10)听之(11),一心以为有鸿鹄(12)将至,思援(13)弓缴(14)而射之。虽与之(15)俱(16)学,弗若(17)之矣(18)。为(19)是其(20)智弗若与(20)?曰(22):非(23)然(24)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

部编版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详细版)

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 ng):大坛子。②鞫(j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3.取大瓮( ) 4.因起谓兴曰( ) 二翻译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____________的方法。 请君入瓮 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②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两则》教案

14《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

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谁学下棋?⑵怎么学下棋?⑶学得结果怎么样?⑷《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文全集完整版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文全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 文言文两则 学弈(yì)[1] 弈秋[2],通国[3]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4]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5];一人虽听之[6],一心以为有鸿鹄(h ú)[7]将至,思援[8]弓缴(zhuó)[9]而射之。虽与之[10]俱[11]学,弗(fú)[12]若之矣(yǐ)[13]。为[14]是其[15]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思想和言行。弈:下棋。 2、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3、通国:全国。 4、诲:教导。 5、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6、之:指弈秋的教导。 7、鸿鹄:天鹅。 8、援:引,拉。 9、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10、之:他,指前一个人。 11、俱:一起。 12、弗:不。 13、矣:了。 14、为:因为。 15、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16]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7],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18]日始出时去[19]人近,而日中[20]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21]日中则如盘盂(yú)[2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23],及其日中如探汤[24],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25]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26]多知[27]乎?” 16、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17、辩斗:辩论,争论。 18、以:认为。 19、去:离。 20、日中:正午。 21、及:到。 22、盘盂:盛物的器皿。圆者为盘,方者为盂。 23、沧沧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沧沧:寒冷的意思。 24、探汤:把手伸向热水里。意思是天气很热。汤:热水。 25、决:判断。 26、汝:你。 27、知:通“智”。 有一天,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 启示: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小学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两则故事语言简洁,事中见理,善于运用比喻,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本课,我采取从“学”和“辩”字入手展开教学。通过反复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学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 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设计意图】“教师谈话”明确文言文是祖国文化的瑰宝,学习文 言文,就是传承祖国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成语导入”激发学生追本溯源的学习兴趣。“介绍孟子”是让学生初识孟子,对孟子有简 单的了解。耳熟能详的孟子名言,让学生感到孟子虽然生在距我们很遥远的年代,但他的话至今教导我们怎样做人,孟子离我们很近,他 的思想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点燃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二、理解题目,提出质疑 1、弈:下棋学弈:学下棋

(新版)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二则》教案【推荐】

第五单元 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学习《两小儿辩日》时,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下棋吧?来说说你们学习下棋(围棋或者象棋)时有什么感悟吧!(唤起学生对下棋场面的回忆,从而进入课文。) 2.板书课题。说说“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看看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老师弈秋一起学习下棋时,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组成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弈.(yì)秋弓缴.(zhuó)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援”“射”“俱”,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走近作者,正确断句。 1.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2.《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程度的问题时举的一个案例。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四、通读课文,感知整体。 1.默读课文,并根据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两个学生跟同一位老师学习,因为两人学习态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3.通读课文,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作者阐明了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理解深意,背诵课文。 1.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区别。 (“专心致志”意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慎其所处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②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③,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④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选自《孔子家谱》) 【注】①商:卜商,字子夏。②赐:端木赐,字子贡。③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鲍鱼,咸鱼;肆,店铺。④漆:墨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①则商也日益________ ②赐也好不若已者________ ③即与之化矣化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3)孔子认为“不知其人,视其友”,而刘禹锡的陋室中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从中我们能看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 (4)从文中总结出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君子要“慎处”的原因。这个成语是________。【答案】(1)每天,一天天也;比得上;同化,与……趋向一致 (2)因此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选择与自己交往的人。 (3)交往人物之文雅可以看出刘禹锡高洁傲岸的品性与高雅的情趣。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解析】【分析】⑴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日”:每天,一天天。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⑵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是以”“其”“处者”等字词的翻译。 ⑶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自丁”: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⑷题干要求总结出一个八字成语,来概括君子要“慎处”的原因。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词语作答。可用成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为答案。作答前可分析“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一句。 故答案为:⑴每天,一天天也;比得上;同化,与……趋向一致 ⑵因此君子一定要小心谨慎地选择与自己交往的人。 ⑶交往人物之文雅可以看出刘禹锡高洁傲岸的品性与高雅的情趣。 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两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两则》教案两篇 篇一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学习准备: 学生可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课时:建议两课时,也可以根据学情适当划分学习内容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杨氏之子》、《伯牙绝弦》这两篇文言文吗?课文短小精悍,却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给人深刻的启发。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曾经是怎样学习的?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两则新的文言文,看看从这两个小故事中,你又能感悟到什么?明白

怎样的道理呢? 基础达标 1、结合课文语言环境,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学弈( )惟( )鸿鹄( )缴( )弗( )矣( )与( ) ....... 盘盂( )沧( )沧凉凉孰( )为汝( )多知乎? .... 2、在括号里写出加点词的意思,再回答问题。 弈( )秋,通国( )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 ) 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 )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 )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 )俱( )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 ( )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3、联系课文注释,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②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 ③为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④“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同学们挑战自我:如果你学有余力,可以尝试完成下面内容。 1、背诵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从故事中悟出的道理。 同学们,有创意的表达才是生命力的语言,大家不妨走

六年级下册小古文

六年级下册小古文(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六年级下册小古文 大雨 午饭既毕,天气郁蒸,苍蝇纷飞庭前。少顷,大风陡起,沙尘扑面。黑云自西北来,电光四射,雷声隆隆,大雨骤至,沟浍皆盈。未几,雨霁,夕阳返照墙隅,豁然开爽,暑热尽退。 译文: 午饭之后,天气闷热,苍蝇乱飞庭前。过了一会儿,大风陡起,沙尘扑脸。黑云从西北来,电光四射,雷声隆隆,大雨突降到,大小沟渠都满了。不久,雨停,夕阳返照墙角,豁然开朗,炎热尽退。 《李广射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没(mò)镞(zú)。视之,石也。因复更(gèng)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译文: 李广出门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箭头射进了石头里。于是,李广在原地多次重复射箭,但是箭没有能够再次射进石头里。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亲自射杀了它。在右北平住时,李广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了李广,李广最终也射杀了它。 《盘古开天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译文: 世界开辟以前,天和地浑浑沌沌地成一团,象个鸡蛋一样,盘古就生在这当中。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分开了,轻而清的阳气上升为天,重而浊的阴气下沉为地。盘古在天地中间,一天中有多次变化,比天、地都要神 圣。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大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非常高,地沉得非常深,盘古也长得非常高大。天地开辟了以后,才出现了世间的天皇、地皇、人皇。 《夸父逐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