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稳定,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发展的协调性很大程度表现在区域的协调发展,党的四代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统筹区域发展问题。

中国当前的发展环境决定了统筹区域发展的根本方针是统筹兼顾。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主张区域发展必须统筹兼顾。

为此,实施了以平衡全国经济布局、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为直接目标的均衡发展战略。

毛泽东指出:“我国的工业过去集中在沿海……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统筹两个大局发展,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科学发展思想,实施了加快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

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针对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后存在的问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必须以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为指导,调动东部、中西部两个地区积极性,统筹区域发展。

为此,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首次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列入其中。

江泽民发展了邓小平先富帮后富的思想,指出“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要求。


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最终目的。

要实现这一最终目的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原则,充分激发社会各个方面的创造活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并将严重影响国家发展的问题——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表现为人民贫富差距持续拉大,教育发展不平衡等几个方面。

上世纪伟大的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然而当今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却日益明显地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因此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久治安。

因此在新的严峻国际社会形势下,我们很有必要也必须要找出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并把贫富差距放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时刻不忘并努力实现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国各地区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统筹区域发展的最终目的。

要实现这一最终目的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这一根本原则,充分激发社会各个方面的创造活力。

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促进了全国经济整体上实现持续高速发展,但是,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

比较突出的有:首先,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区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区域经济差距越来越显著。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 年代,区域之间的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都呈现出加速扩大的趋势,东部膨胀病、西部长期落后、中部边缘化、东北衰退等对中国社会发展和整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带来了负面影响。

其次,在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同时,区域经济的结构问题也凸显出来。

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市场机制逐渐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个区域都以竞争的姿态来指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争相发展市场上销路好、附加值高的产品,导致各个区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再次,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增多,区域经济秩序紊乱。

各区域通过对本地市场进行分割,或者通过行政手段硬性限制或加价、征收附加费用等设置贸易壁垒,限制外地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同时,限制本地的资源流出;在涉及区域之间的经济纠纷时,不顾有关法律规定,袒护本地的经营者,失去了解决纠纷的公正立场;在区域之间的合作中,不遵守协议,不愿意承担责任和义务,结果导致合作流产的事情经常发生。

地方保护主义不但导致区域经济秩序紊乱,区域之间的经济关系紧张
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
统筹区域发展是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充分体现区域管理艺术的长期发展战
略。

在当前阶段,实施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1.统筹区域发展是抑制区域经济差距负面效应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从经济方面看,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进一步刺激了区域经济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加剧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随之而起的区域大战和无序竞争又进一步扭曲了区域经济关系,不仅欠发达地区因处于劣势而进一步受损,即使是发达地区也无法从落后区域的长期受损中获益,两败俱伤的结果无疑会降低国家经济的整体效率。

从社会发展方面看,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进一步削弱了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欠发达地区会因经济能力的相对弱化而导致社会发展的迟缓,进而有可能诱发区域之间在情感上的隔阂与分离倾向,不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2.统筹区域发展是联动解决各类区域存在和潜在的各种区域病的需要汤普森的区域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区域在工业化过程中就像一个生命有机体一样要经历年青阶段、成熟阶段和老年阶段,老年阶段的区域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区域,处于中等发达阶段的区域若不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便有可能沦为老年阶段的区域;而一旦老年阶段的区域陷入萧条的泥潭,全国就会出现落后病、膨胀病与萧条病这种典型的区域病并存的局面,整个国家的综合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在这种区域发展格局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的大规模调整是不可避免的。

此时,若是不能及时实施统筹区域发展,将有可能导致中西部地区的落后病、东部地区的膨胀病与潜在的萧条病、东北地区的衰退病或萧条病同时爆发。

可见,统筹区域发展不仅是个别区域的要求,对各类区域而言,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统筹区域发展是谨慎渡过“矛盾突显期”的需要
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差距很大、发展极不平衡,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地区差距的实质说到底是个资源分配问题,而任何资源分配问题说到底都是个政治问题,日益扩大的不平等不仅在道义上说不过去,还可能蕴涵着经济停滞、政治动荡、国家分裂的危险性。

在这一阶段能否实现比较平衡的发展,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是经济社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

现在突出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就
是要妥善解决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保证中国这艘大船能够比较顺利地到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彼岸。

无疑,这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目标的实现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关于统筹区域发展的几点建议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稳定,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大问题,要缓解这种现状,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制定有效合理的经济政策和制度
经济制度政策主导着经济发展的轨道,左右着经济发展速度,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合理有效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

2.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利用本地优势,合理开发本地资源
西部及西南地区蕴藏有极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这是他们的优势。

坚持地区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将会带动本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基本保障,设施跟不上,就算有足够的资金人才也无用武之地。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地区吸引力,创造条件引导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组不缩小发展差距。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
[2] 费洪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刘健.统筹区域发展的崭新理念及其实现意义[J].特区经济,2005年第10期,
第344-345页.
[4] 陈秀山,石碧华.区域经济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J].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10期,第12-18页。

[5]新浪爱问共享资料:《试论党统筹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6]百度文库
[7] 《对外经贸》,2012第12期8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