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岩气藏三维地质模型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及其解决办法(陈炳峰)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三维三相数值模拟新方法

Jn 00 u .2 1
缝 洞 型 碳 酸 盐 岩 油 藏 三 维 三 相 数 值 模 拟 新 方 法
康 志江 , 张 杰
10 8 ) 00 3 ( 中石化石 油勘探 开发研 究院 , 北京
摘 要 : 对 缝 洞 型 碳 酸 盐 岩 油 藏 的 储 层 空 间特 征 , 出新 的 数 值 模 拟 方 法 , 穴 、 缝 、 洞 分 针 提 溶 裂 孔 别 建 立 各 自的 离散 空 间 , 离散 空 间 之 间 由流 动 方 程 控 制 流 量 , 扩展 了多 重介 质 的理 论 模 型 。数 值 计 算 上 用基 于控 制 体 积 分 的有 限 差 分 方 法 来 离散 处理 , 种 介 质 的 非 线 性 方 程 组 通 过 牛 顿 各
第 1 第 3期 7卷
21 0 0年 6月
文 章 编 号 : 0 6— 5 5 2 1 )3— 0 7—0 10 6 3 (0 0 0 0 7 3
特 种 油 气 藏
S c  ̄ Oi n sRe e v is pe i la d Ga s r or
Vo_1 . l 7 No 3
为 相流动 速度 ,m s c /。
2 数值计算方法
式 () () 1 ~ 3 在空间上使用基于积分的有限差
分 方法 或控 向后 的 一 阶有 限差 分 格 式 。对 节 点 i 的油 、 气、 水相 的离散方程 可写 为 :
一
图 2 地震 露 头 子 洞 L
溶 蚀扩 大 的 网状 裂 缝 ; 尺 度 溶 蚀 孑 ( . n , 小 L ≤05I) 含微 小 裂缝 ; 渗 透或不 渗 透 的灰 岩骨 架 。与 常规 低
双 重孑 隙介质 概 念 不 同 , 穴 、 孔是 主要 的储 集 L 洞 溶 空间 , 网状裂缝 控 制介质 问的总体 流 动 。该 研究 扩 展 了缝 洞型 油藏 多重介 质 流动理 论模 型 , 适合 缝 更 洞 型碳 酸盐 岩油 藏 的数 值模 拟研 究 。
411.0802范存辉-基于测井参数的遗传BP神经网络识别火山岩岩性

红色字体是需要作者补充、修改和确认的,请作者在本文基础上用红色字体修改!不要修改格式。
基于测井参数的遗传BP神经网络识别火山岩岩性——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为例范存辉(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姚卫江(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3)赵玲(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工程监督中心,四川德阳618000)秦启荣(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岩石类型复杂多样,既有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又有侵入岩,造成该区岩性识别难度较大。
为此,引入了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遗传BP神经网络是以自身特有的样本学习能力获得识别模式,识别结果客观可靠。
利用测井参数对中拐凸起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的岩性进行识别研究,选取典型井的测井参数训练遗传BP神经网络,以获得网络神经元的连接权值。
获得满意的权值后,通过输入其他已知井的测井数据对其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火山岩岩性的可信度高,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摘要做了删减,请重新核对英文摘要!)关键词: 遗传BP神经网络;火山岩;岩性识别中图分类号:P631.84基金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008ZX05001);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SZD0414)。
作者简介:范存辉(1980-),男,2002年大学本科毕业,讲师,现主要从事油气地质、构造地质、地质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火山岩油气藏已成为世界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一个新领域,在我国的新疆克拉玛依油田、辽河油田、胜利油田等均发现了该类储层且储量十分可观,是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火山岩储层而言,岩性决定了火山岩的基本储集性能和主要的孔隙类型,并且岩性是其储集空间后期演化的物质基础,控制着裂缝和孔洞的发育程度,进而控制着储集性、含油性和油层的分布规律。
因此,对火山岩储层进行研究时,对其岩性的识别显得尤为重要。
识别复杂储层流体性质的新途径

识别复杂储层流体性质的新途径曾文冲;邱细斌;刘学锋【摘要】高信息丰度的声波测井所测量与衍生的特性参数及其组合,与油气层密切相关,是识别气层、轻质油层的有效手段,但是测井资料的处理和解释还主要局限于时间域(时差或速度)的应用.为挖掘与充分利用获得的信息,以岩石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入手,从理论分析、岩石物理实验、三维数字岩心微观数值模拟以及现场应用等4个方面论证声学及其衍生的岩石力学特性系列参数在识别复杂储层流体性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确立其理论方法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形成拉梅系数、体积压缩系数、泊松比重叠分析的评价模式和方法,识别碳酸盐岩、火山岩、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等复杂储层的气层与轻质油层,见到良好地质效果.【期刊名称】《测井技术》【年(卷),期】2014(038)001【总页数】11页(P11-21)【关键词】测井解释;复杂储层流体;岩石特性参数;拉梅系数;体积压缩系数;泊松比;重叠分析【作者】曾文冲;邱细斌;刘学锋【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山东东营257001;博明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08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840 引言随着油气勘探与开发对象日趋复杂,非均质复杂储层逐渐成为测井评价的重点。
理论分析与实践证明,声波测井(单极与偶极)所测量与衍生的多种储层特性参数与油气密切相关,是识别气层、轻质油层的有效手段。
过去长期采用时间域(纵波时差、纵横波速度比)作为识别气层的主要参数,在高、中孔隙度碎屑岩储层有好的效果。
对于碳酸盐岩、火山岩等储层以及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复杂储层,随着孔隙度降低其有效性明显变差,所显示的特征易与岩性、孔隙度的变化相融合,难于排除多解性。
若增加其他衍生信息,如流体体积压缩系数、拉梅系数或泊松比等并进行有机的组合识别油气层,能够较大幅度提高复杂气、油、水层的分辨能力和识别效果。
研究表明,即使孔隙度低于8%,仍能较好识别储层流体性质。
长岭气田火山岩储层三维岩相建模

中图 分 类 号 :E 2 . T l 22 文献标识码 : A
Thr e di e so ll ho o y m o l f v l a i e e v i s i e m n i na i l g de i o o c n c r s r o r n t ng t e Cha l g g s fe d h ng i a l n i
2 C lg nryRsucsC eg uU i rt o Tcnl y C eg u Scun6 05 ,hn ) . oeeo e e re,hnd nv syf eh o g ,hnd ,i a 10 9 C i l fE g o e i o h a
Ab t a t T e l h lg e f v la i e e v i n a s ge weli h h n l g g s f l r e o n z d b s r c : h i o o is o o c n c r s r o r i i l l n t e C a gi a e d ae r c g ie y t s n n i
摘要 : 通过岩 石薄片分析 、 岩心观察 描述 , 运用成像 测井分析技术 、 基于 B P神经 网络和判别分析方法的常规测井分析 技术
对 火 山岩 单 井 岩 性 进 行 识 别 。运 用 三 维地 震 分析 技 术 追 踪 出长 深 1火 山体 、 深 13火 山体 和 长 深 1 长 0 —1火 山体 , 并建 立 了火 山岩 速 度 反 演 模 型 , 析 各 种 岩 性 速 度 特 征 。 以序 贯 指 示模 拟 方 法 与 协 同克 立 金 方 法 相 结 合 , 立 了火 山岩 储 层 三 分 建 维岩相模型 , 为长 岭 气 田火 山岩 气 藏 的进 一 步 勘 探 与开 发 奠 定 基 础 。 关 键 词 : 山岩 储 层 ; 性 识 别 ; 像 测 井 ; 度 反 演 ; 相建 模 ; 岭 气 田 火 岩 成 速 岩 长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精度评估理论与误差修正方法研究_朱良峰

364
朱良峰 , 吴信才 , 潘
信/
地学前缘 ( Earth Science F ro nt iers) 2009, 16 ( 4)
际操作模型和地质结构构造不确定性的三维空间分布模 型的研究思 路 , 指 出应重点 研究地质实 体自身特性 、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对三维地质结构模 型精度 的影响 , 解决 由一般 地质界面 的内插 误差和 特殊地 质体的 外推 误差引起的精度评估问题 。 在模型误差修正方面 , 提出基于建模初始数据的模型误差修正方法和基于建模中 间结果的模型误差修正方法 , 在具体实现时 , 引入 数据 - 模型的可视化交互技术 。 这些研究 成果为建 立一套 完整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精度评估与 误差修 正的理论 体系和 方法体 系奠定 了基础 , 有助 于完善 复杂地 质条 件下三维地质模拟的方法与技术 。 关键词 : 三维地质建模 ; 结构模型 ; 精 度评估 ; 误差修正 ; 复杂地质体 中图分类号 : P 208; T U 17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5- 2321( 2009) 04- 0363- 09
第 16 卷 第 4 期 2009 年 7 月
地 学前缘( 中国地质大学 ( 北京 ) ; 北京大学 )
Eart h S cien ce Front iers ( Ch ina U ni versit y of G eosci ences( Beijing) ; Peking U niversit y)
1
研究现状简述
从本质上来看, 三维地质模型是一种数学模型 ,
三维地质建模是一个数学模拟的过程, 建立精确、 可 靠的三维地质模型是三维地质模拟的基本目标。一 个好的三维地质模型应具 有精确性、 现实性、 准确 性、 可靠性、 一般性和成效性等基本特征。由于三维 地质体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和人类对其认识的不完 备性 , 再加上三维地质建模的数据和规则、 方法、 流 程等具有不精确性、 随机 性、 模糊 性、 灰性 ( 部 分已 知、 部分未知的不确定性 ) 、 未确知性 ( 主观的、 认识 上的不确定性 ) , 这不可避免的使得作为最终建模结 果的三维地质模型只能是对客观地质实体的一种近 似描述。 误差是三维地质模型的固有属性, 三维地质模 型的精度反映了误差的离散程度。目前, 三维地质 建模的采样数据主要来自地质勘探 , 包括地质钻孔 ( 测井 ) 数据、 物探剖面数据、 二维地质图、 地形图资 料、 物探化探资料和遥感影像数据等。获取这些地质 勘探数据的成本都比较高 , 在特定的研究区域往往只
裂缝三维地质建模的难点与对策

裂缝三维地质建模的难点与对策聂永生;田景春;魏生祥;孙利【摘要】裂缝三维地质建模通常包括裂缝强度建模、离散裂缝网络建模和裂缝属性建模3个主要步骤,在这3个步骤中面临着如何将裂缝信息和成果归一化以及如何三维量化描述裂缝开度和渗透率属性参数等诸多难点.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总结出具体的解决方法.首先,利用成像测井或常规测井裂缝解释的数据作为基本数据点,以动态分析及地震检测等资料为约束条件,选用合适的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裂缝强度模型;其次,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动态监测等研究成果,建立离散裂缝网络模型;最后,运用岩心裂缝分析和经验公式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初步的裂缝属性模型,并根据试井分析等方法获得的裂缝渗透率等参数进行调整,得到最终的裂缝属性模型.运用上述方法结合国际主流的裂缝研究与建模软件,可定量描述裂缝的三维分布,为油藏数值模拟及油藏研究提供更好的支持.%Three-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fracture is not only the comprehensive embodiment of fracture research results, but also the objective need of fractural reservoirs study and numerical reservoir simulation. With the advance of logging recognition, seismic detecting, dynamic monitoring, physical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s, we can get more valuable materials than before which bring even higher challenges in fracture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Three main steps included in the fracture three-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i.e., fracture intensity modeling, DFN modeling and fracture network properties modeling.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 most difficult thing that how to unify the fracture information and research results, how to calculate fractureattributes such as aperture and permeability. This paper has proposed the related solutions and discussions, introduced a method which uses imaging or conventional logging data, dynamic analysis results, seismic detecting data and other data to build fracture intensity model, and uses core fracture data in combination with empirical formulas to build fracture properties models. Combining this method with international fracture modeling software, we can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the three-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 and provide solid support for reservoir study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期刊名称】《油气地质与采收率》【年(卷),期】2013(020)002【总页数】3页(P39-41)【关键词】裂缝;蚂蚁体;裂缝强度模型;离散裂缝网络模型;裂缝属性模型【作者】聂永生;田景春;魏生祥;孙利【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3随着中国的裂缝性油藏和受裂缝影响的油藏在已发现油气藏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大,其储量和产量所占比例也逐渐上升,针对储层裂缝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1-2]。
辽西凸起中生界火成岩潜山裂缝型储层随钻解释评价

ISSN 1009-2722 海洋地质前沿 第37卷第8期CN37-1475/P Marine Geology Frontiers Vol 37 No 8
张振波,郭明宇,袁胜斌,等.辽西凸起中生界火成岩潜山裂缝型储层随钻解释评价[j].海洋地质前沿,2021,37(8): 73-79.
辽西凸起中生界火成岩潜山裂缝型 储层随钻解释评价
张振波1,郭明宇2,袁胜斌1,刘娟霞1,姬建飞1,杨毅1,黄小刚1(1中法渤海地质服务有限公司,天津300457; 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9)
摘要:辽西凸起南端X构造中生界为裂缝型火成岩潜山,裂缝发育极不均匀,同时,中生界 油气藏地质响应特征与上部常规储层油气藏特征明显不同;钻井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工程 因素对综合录井资料质量造成极大影响,这加大了录井综合解释以及储层有效性识别评价难 度:通过对录井资料质量甄别筛选,优选出真实反映地层流体的指示参数,并结合录井工程 参数建立了潜山储层录井评价标准,对储层流体进行准确解释评价—对比取样及测试结果发 现,本构造的录井综合解释标准及解释方法极大提高了中生界火成岩储层流体解释评价的符 合率;为围区火成岩储层流体解释评价及复杂井况下的录井油气层综合解释提供全新的解释 思路,指导了 X构造高产轻质油田的发现,实现了辽西凸起X构造油气勘探的突破,对渤海 湾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关键词:中生界;复杂工程因素;数据质量;储层有效性;解释评价 中图分类号:P744.4;P618.13 文献标识码:A DOI : 10.16028/j. 1009-2722.2020.125
〇引言辽西凸起是渤海湾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带,其南段斜坡带被渤中凹陷、秦南凹陷环绕(图1):近年来,在凸起南端通过持续攻关,在成储、成藏 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地质认识,成功发现了 x高 产、轻质、大中型油田。x构造处于斜坡带潜山 隆起的高部位,受构造作用和强度差异影响,斜坡 部位潜山多呈现“隆凹相间”的构造格局。其中 生界火成岩储集空间类型为“孔隙-缝网”,发育 程度受岩性和构造双重因素控制。首先,次生溶 蚀孔隙受应力条件容易发生剪切破裂形成裂缝;其次,构造运动控制火山岩裂缝型储层的发育,形 成了纵向上孔隙-裂缝相互连通的储集空间,油气 主要依靠断层、不整合面等疏导通道顺着斜坡向 上运移;而X构造处于斜坡带潜山隆起的高部位,
迪那2气田气藏类型研究

文章编号:167221926(2004)0120091204收稿日期:2003206210;修回日期:20032112231作者简介:马玉杰(19682),女,黑龙江嫩江人,在职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储量地质综合研究.迪那2气田气藏类型研究马玉杰1,2,郜国玺1,张丽娟1,周 厉1,黄新林1,郝祥宝1(11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21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 102249)摘 要:迪那2气田位于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东部,是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第二个地质储量上亿方的大气田,主要含气层系为下第三系。
由于测试作业风险很大,获取的温度、压力资料有限,故确定气藏类型难度大。
利用测试结果、测井泥岩声波趋势线、储层横向预测结果及烃类检测结果,并结合沉积储层特征等综合研究手段,研究了迪那2气田气藏的类型,认为迪那2气田是由3个气藏组成的常温超高压、低含凝析油的层状边水凝析气藏。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前陆盆地;迪那2气田;下第三系;异常高压;气藏类型中图分类号:T E 12213+2 文献标识码:A 迪那2气田位于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东部,是继克拉2大气田后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第二个地质储量上亿方的大气田。
该气田为超高压气田,井下压力高达105M Pa 。
由于测试作业风险大,总计仅进行了7层单层测试。
这就给认识气藏类型带来了很大难度。
利用测试结果、测井泥岩声波趋势线、储层横向预测及烃类检测结果,并结合沉积储层特征等综合研究手段,基本搞清了迪那2气田气藏类型,并顺利上报了气田东高点探明地质储量。
1 迪那2气田地质背景迪那2气田所处的库车坳陷属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北邻南天山造山带,南为塔北隆起。
该坳陷进一步可划分为4个构造带和3个凹陷,迪那2气田就位于中部秋里塔格构造带东部的迪那2号构造上,西距克拉2气田104km (图1)[1]。
1.1 地层及沉积相钻井资料揭示出迪那地区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上第三系库车组、康村组、吉迪克组,下第三图1 库车前陆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及迪那2气田位置系苏维依组、库姆格列木群和白垩系;含气层系为下第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