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大学马克思原理复习第二章【免费】

【精品】大学马克思原理复习第二章【免费】
【精品】大学马克思原理复习第二章【免费】

第二章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个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的主体和客体要依靠中介系统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需要来确定的。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而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理论的作用只有掌握群众、最终通过群众的实践才能实现。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对认识本质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

〔1〕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在立场上:

(1)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观和客观的唯心主义都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自主自生的,而客观的则认为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甫的产物。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1)认为认识的特点是消极地、被动地。

(2)两大缺陷一离开实际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科学)

二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看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

2、辩证唯物主义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性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缺陷。

(2)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主体与客体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说,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

(3)认识过程实际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

(4)它全面的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深入浅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5)认为主体对客体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反映以客观事物为原型)的反映特点

二反映具有创造性(即反映的摹写性绝不是对对象的直观

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

3、总之,以实践为基础的的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能动反映客体,起根本任务是实现主题与客体的统一,即主体正确反映客体。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总述: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2、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

(1)定义: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2)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3)整个来说:感觉认识是“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4)特点:直接性

(5)局限性: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1.理性认识

(1)定义: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一门

规律性的认识。

(2)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3)总说: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4)特点:抽象性,间接性

(5)优点: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是深刻的。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要具备的条件:

(1)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2)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里及外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

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4.非理性因素:

(1)定义: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2)作用:对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二)从认识到实践

1.理论依赖实践的表现

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

②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能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③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

2.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半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包括形成实践理念、制定实践方案、运用实践手段等。

③理论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3.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其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从形式上看,认识过程的运动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

(2)从内容看,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都比较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1)人们的认识受主观和客观的限制,主观上人们总会收到认识能力和实践范围的限制;客观上,会受到科技条件的限制,同时客观事物本身的本质的暴露及人们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

(2)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3、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1.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是客观的,但真理形式具有主观性。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3. 真理同唯物主义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个

最基本的哲学前提。

4.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即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2)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 真理的相对性: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广度上)

(2)、有限的真理反映客观现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深度上)

(3)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3.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3)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4.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三)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他们对立、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为真理是具体的全面的。

2.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由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真理的本性和直接现实性这一实践的特点决定

2. 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结论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防止和反对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3. 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永不完结的过程。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2.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

3.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4.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5.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6.价值的特性:

(1)客观性

○1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2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3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2)主体性

○1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2主客体直接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而是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3)社会历史性

(4)多维性: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个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1.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2. 价值评价的特点

(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3)价值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3. 评价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对于任何价值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1)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2)作为实践的价值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

(3)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2.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它与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一致的,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

3. 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四)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相互制约: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实现的状况(2)相互引导:认识活动的指向是受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真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价值发展的方向和程度

(3)相互促进: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着真理的发展4.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科学精神要求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崇尚理性思维

(2)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的伟大就在于他的实践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含义: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要求: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按规律办事。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每个理论原理都该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而不能生搬硬套。

如何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事实,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辩证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1、如何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

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2、创新的意义:灵魂,不竭动力,源泉

3、重视理论创新

4、是什么?(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为什么?(重要的政治经验)怎么办?(发对

教条主义)

5、继承与创新

6、在当代中国,我们该怎么做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

观世界的过程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4、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

由的过程。

⑴自由的定义

⑵必然的定义

⑶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作用

第四章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2013)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 A、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 B、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 C、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 D、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科学因素 2、已有上千年历史的绣球,过去一直是壮族少女赠送给情郎的定情信物。现在广西百色市旧州镇的许多壮族人家把自家制作的绣球挂在门边售卖,甚至销售到了欧美.东南亚,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壮族文化的窗口。壮族群众将自家制作的绣球挂在门前售卖,这说明绣球实现了( ) A、从劳动产品到商品的转变 B、从商品到货币的惊人一跃 C、从使用价值到价值的转变 D、从物物交换到商品流通的转变 3、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4、商品的价格 A、是商品使用价值的货币表现 B、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C、由供求关系决定 D、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5、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6、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这说明( )

A、商品生产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B、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和价值 C、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 D、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物物交换中起决定作用 7、价值规律是 A、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B、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特有的经济规律 C、私有制社会必然存在的经济规律 D、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8、据韩国三星公司对印度手机市场的调查发现:有5%的印度顾客,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异,对目前三星公司推出的手机机型有不同需求。印度顾客对手机机型有不同的需求说明人们关注: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商品的价值 C、商品的交换价值 D、商品的价格 9、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0、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它在使用过程中能() A、转移和保存自身的价值 B、转移自身的价值 C、长期保存使用价值 D、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1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12、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3、2013年国庆期间,小黄和父母选择了标价为2680元/人的云南五日游,小黄

马克思主义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案例分析 ——“明星入大学”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在当今社会,某明星被高校录取的新闻已不再是新鲜事。众多体育明星、歌手、演员在 他们事业的低谷、转型等阶段,都选择了进入高校深造的道路。我们将就这一现象讨论其中 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下面是几个个例简述: 邓亚萍,前乒乓球世界冠军,退役之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诺丁汉大学和英国剑 桥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后入国际奥 委会等组织任职;——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校友会网、《大学》杂志和21 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中国奥运冠军调查报告》指出,我国高等院校培养出的奥运冠军非常少,奥运冠军多是获奖后到高校深造。由于体育明星的稀缺属性,大学往往破格招收,体育明星则敷衍了事,这使得他们的高学历更像是针对体育 成绩的额外奖励,搞笑者并不少见。据《新京报》的调查,奥运冠军邹凯在接受采访时不知 道自己读大几;跳水女皇郭晶晶自2002 年就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书,始终没有拿到毕业证。 奥运冠军王军霞透露,自己曾上过四年大学,在辽宁大学读了两年,又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了 两年,但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现在的最高学历毕业证来自辽宁体校,这是所中专学校。 ——资料来源:新华网2010 年9 月26 日《多体育明星念大学并不上课被指荣誉换文凭》从球星到老板,姚明如今又多了一个新身份——读书郎。 昨天,作为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姚明时隔多年重回课堂。连上 6 节课,每节45 分钟,涵盖《大学英语》、《基础数学》和《中国近代历史重大问题研究》三门课程。 考虑到姚明的特殊身份,学校给了这位明星学生一些特殊待遇:为了让他在教室里坐得 舒服,贴心地换上一张特制的宽大座椅;为了让他兼顾事业与学习,特别采取单独授课与随 堂听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除了担心学业,困扰姚明的还有来自校友和媒体的“围观”。“姚师弟”、“姚校友”,, 走在 校园里,姚明身边总有众多举着手机、相机的“粉丝”同学追随;在他上课的教室外,无数 “长枪短炮”早已守候。——资料来源:《文汇报》2011.11.8 体育版 理论问题: 1.该案例中涉及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浅谈如何看待明星入大学现象? 问题分析: 案例中涉及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认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 社会生活问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 根据。明星选择入大学深造,其动机无外乎两种:炒作自身,提高知名度,期望在公众心中 塑造良好形象;提升素质,在所在的领域继续深造,或完成事业的转型。我们应注意到,无 论是哪种动机,都是建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社会发展对知识型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 单一的技能不再是事业成功的有力保障,靠吃青春饭成为了越来越不现实和长久的生存之 路,同时,高素质人才得到的社会尊重和社会地位也相应提高。明星提升素质或事业转型必 然需要文化知识的深造,认识到这一点的明星们争相投奔清华、北大等各大名校,或为收获名声与面子,或为真正学习知识。因此,明星入大学取得高文凭是顺应社会需求的体现,是 在面对客观规律时做出的满足自身利益的主观选择。 该案例涉及的第二个重要原理是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价值观不同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的观点 D.物质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A.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 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C.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D.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4.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 /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5.达成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相互作用的是()。 A.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6.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指向关系 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的延长包括在主体的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主体客体化 D.客体主体化 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0.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经验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C.时间是检验是非的标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A.感性认识的作用 B.理性认识的作用 C.直接经验的作用 D.间接经验的作用 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1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大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考试重点大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定义:从阶级属性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 2,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学要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地位 (1)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决定的 (2)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3)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实现物质财富极打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期盼过宗教的或世俗的“救世主”,但从来没有过人类解放科学理论的真正阐述者 (3)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4)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但又是十分艰巨的事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规律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既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么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所遵守的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上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2021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和大家讲讲关于考研复习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给你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英语: 第一年考了62,第二年67。水平不差,但考研英语很难,提高更难,也带运气成份。第二年复习到10月的时候,感觉英语阅读越做越差,我就给自己断言了,再怎么复习,突破不了70分,但当然没有松懈复习。 我就说说我的英语软肋作文吧,作文是我的硬伤,但通过考研提高了很多(阅文无数啊),相信国内学子作文也都不咋的。复习作文,如果要真正提高,大家要坚持每个星期写一篇,然后发去给蛋核英语的老师改,但这个很少人能坚持,大部分人最终还是靠模版。 另外,一定要重视词汇和真题,其他模拟题不需要做的,没什么参考价值,真题研究透彻了,比什么都强。推荐《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一本单词》、蛋核英语微信公众号和木糖英语微信公众号。 政治: 我是10月份才开始看政治的,没报辅导班,用的书:李凡的《政治新时器》,也不用死记硬背。选择题还是要多看书,看的细致、理解,做过的题要回顾,不然等于白做。分析题,事实证明,越来越灵活,单纯的死记硬背没有太大的效果,把教材吃透,马原部分要理解下,毛特和近现代其实串联起来是很有规律的,思法不是很难,再一个时政,后期一定搜集相关信息多看,关注李凡老师的公众号。真没必要报班,要是真的害怕,报个李凡老师的冲刺班网课压压惊还可以专业课: 大三下学期我们的课程还是比较多,看了一段时间的专业课之后,我感觉这东西太繁杂,没有比较完整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梳理是很难系统掌握的。当时我们的专业课正在学习新课程,所以我就决定先把开设的课程学好,先是系统地复习专业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知识点,然后就是做习题、做真题、研究真题。这期间我对重要知识点、易错知识点和难点作了比较详细的整理。最后冲刺阶段我基本上是按照考试安排在作适应性训练:上午、下午分别做相应科目的试题,晚上就开始分析、总结,不断地查漏补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新版)前四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 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向前进。 1.4依据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 学习和掌握唯物辨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就是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辨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就要认真学习辨证唯物主义,全面,系统,准确的掌握联系和发展中的基本观点,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将其自觉地体现和运用于思维

2013-2014A卷答案

广州大学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考试A卷参考答案 一、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1、答题要点:正确。(2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把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因而得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4分) 2、事物之间的联系本质上是一种“习惯性联想”。 2、答题要点:错误。(2分)这是英国近代哲学家休谟关于因果联系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4分) 3、“时势造英雄”,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为新世界观的创始人完全是客观社会历史条件所致。 争的现实需求,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基础。但是,只有这些客观条件还不够,还只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有通过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才变成了现实。(4分) 4、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做出决定的那种能力越强,人们的意志就越发自由。其次,运用客观必然性改造世界是自由的标志。只有当人们在实践中运用客观必然性,支配外部世界,达到预期的目的时,才标志着人们是自由的,才实现了自由。(4分)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你如何理解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 克思认为哲学不只是解释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哲学改造世界功能的发挥,要靠它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的解放实践。(3分)而理论要指导实践,就必须被无产阶级所掌握,使无产阶级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由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推解放而奋斗。(3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期末复习)论述题部分

论述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时代的需要本身既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_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 答: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 (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作为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它可以构成人们自觉行动的动机,成为实践活动的动力。理想在人们现实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是一种极其强大的推动力量。 (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们的生活可以划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方面。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理想的支撑,就会空虚、萎靡乃至崩溃。一个人有理想这个精神支柱,就可以使人生更充实,能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在逆境中乐观豁达,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4、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以科学的理论形式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清楚一切障碍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干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零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 5、试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 答:,(1)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 (2)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①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③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6、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答:(1)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甚至把人和动物都看成受力学规律支配的机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2)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3)直观性,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4)不彻底性,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现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些局限性决定了它必将为更高形态的唯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圣才出品】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概念题 1.社会存在(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央财经大学2008年研)答:社会存在,又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即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通常简称为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2.生产方式(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研;江苏大学2016年研;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研;北京工商大学2007年研) 相关试题:生产关系(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研) 答: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

3.经济基础(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研;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中央财经大学2011年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研) 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①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社会实际运行过程是复杂的,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有前一社会残存的经济基础成分,也有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萌芽,以及在几个社会形态中都有的以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小生产的生产关系。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②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总是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4.上层建筑(华中农业大学2016、2012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研;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研;江西理工大学2016年研;天津商业大学2016年研;浙江财经大学2016年研;聊城大学2015年研;天津商业大学2014年研) 答: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具体为:①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②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与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

大学马克思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得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辩证唯物论得认识论之第一得与基本得观点就是( )。 A、实践得观点 B、联系得观点 C、发展得观点 D、物质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 )。 A、就是理性自主得道德活动 B、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就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C、就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得社会性得物质活动 D、就是主观改造客观对象得创造性得精神活动 3、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与能动性得因素就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4、实践活动所指向得对象就是()。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5、达成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相互作用得就是()。 A、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实践行为 D、实践中介 6、实践得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关系中,最根本得关系就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指向关系 7、主体把眼睛作为自己身体器官得延长包括在主体得活动之中,属于()。 A、实践主体 B、实践客体 C、主体客体化 D、客体主体化 8、“见多识广”这一成语所包含得哲理就是( )。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B、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唯一标准 9、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表明()。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 B、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唯一标准 10、把人得认识瞧成就是上帝得启示或绝对精神得产物,这种观点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法 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所蕴含得哲理就是( )。 A、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B、经验就是判断就是非得标准 C、时间就是检验就是非得标准 D、实践就是检验认识真理性得标准 12、牛顿说“假如我能够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得肩膀上。”这句话肯定了( )。 A、感性认识得作用 B、理性认识得作用 C、直接经验得作用 D、间接经验得作用 13.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得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就是认识论得辩证法。”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与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理性认识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1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得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就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 )。 A、实践水平得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得提高 B、实践就是人类认识得基础与来源 C、理论对实践得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得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得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试题

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4.“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5.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是( B )。 A.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道理B.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道理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道理D.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的道理 6.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B )。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7.“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8.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9.“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 )。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理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11.社会革命根源于( D )。 A.人口数量因素B.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试题1

您已经完成本次练习 一. 判断题注:每题2分,在相应的选项后面打勾。(得分:18.0) 1.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错)标准答案:错 2.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对)标准答案:对 3.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标准答案:对 4.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和作用”。(错)标准答案:错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过多超过劳动人民需要的矛盾。(错)标准答案:错 6. 产业资本循环顺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对)标准答案:对 7.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对)标准答案:对 8.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错)标准答案:错 9. 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对)标准答案:错 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这说明物世界是人类创造的。(错)标准答案:错 二. 单选题注:每题1.5分。(得分:39.0)

11. 哲学上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B)标准答案:B A. 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 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2.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标准答案:B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 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 工人罢工和起义 D. 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3.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B)标准答案:A A.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C. 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D. 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14.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对《三国演义》的点评。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D)标准答案:D A. 对事物既要认识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认识其矛盾的次要方面 B. 对事物既要看到其现象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C. 对事物既要把握其同一性又要把握其斗争性 D. 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C)标准答案:C A. 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B.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全国高校排名

学科高校排名: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 (2012年) 2013年01月29日11:17 教育部学位中心 我有话说(3人参与) 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35所,本次有28所参评;还有部分具有“博士二级”授权和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121所。 注:以下相同得分按学校代码顺序排列。 学校代码及名称 学科整体水平得分 10486 武汉大学 93 10002 中国人民大学 87 10003 清华大学 10001 北京大学 84 10200 东北师范大学 10027 北京师范大学 81 10319 南京师范大学 10055 南开大学 79 10183 吉林大学 10558 中山大学 10246 复旦大学 77 10335 浙江大学 10422 山东大学 10532 湖南大学 90001 国防大学 90002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10231 哈尔滨师范大学 76 10247 同济大学 10269 华东师范大学 10272 上海财经大学 10280 上海大学 10445 山东师范大学 10459 郑州大学 10511 华中师范大学 10533 中南大学 10574 华南师范大学 10610 四川大学 10635 西南大学 10698 西安交通大学 10730 兰州大学 10004 北京交通大学 74 10065 天津师范大学

10108 山西大学 10475 河南大学 10487 华中科技大学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10512 湖北大学 10602 广西师范大学 10034 中央财经大学 73 10053 中国政法大学 10214 哈尔滨理工大学 10217 哈尔滨工程大学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10294 河海大学 10345 浙江师范大学 10359 合肥工业大学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10617 重庆邮电大学 10718 陕西师范大学 11117 扬州大学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10151 大连海事大学 71 10165 辽宁师范大学 10203 吉林师范大学 10755 新疆大学 10140 辽宁大学 70 10252 上海理工大学 10276 华东政法大学 10288 南京理工大学 10295 江南大学 10299 江苏大学 10351 温州大学 10389 福建农林大学 1052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0524 中南民族大学 10589 海南大学 10652 西南政法大学 11078 广州大学 10010 北京化工大学 69 10052 中央民族大学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10126 内蒙古大学 10167 渤海大学 10173 东北财经大学

广州大学马克思试题

□邹东涛 在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时刻,从英国广播公司和路透社传出一则消息: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千年以来,世界上曾产生过不少伟大人物,但只有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站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真正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如同普照之光,使整个人类的思想焕然一新,在全世界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马克思逝世100多年来,资本主义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但所有这些变化都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00多年来,尽管不断有人诅咒和诋毁马克思,但从来没有人能够阻止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从来没有什么思想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掌握亿万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都承认马克思主义改变了整个世界。 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受了严重挫折,尤其是9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也随之发生剧变。几十年来,不断地有一些资产阶级政治家或社会民主派人士,试图寻求资本主义、非马克思主义或者“第三条道路”来解决人类社会存在的严重问题,但迄今没有任何别的什么“主义”能够真正拯救人民。世界上的动荡不安和两极分化从未终止过。于是,人们又必然地想起了马克思和他的伟大学说,心悦诚服地以“千年伟人”的称号给了马克思和他的学说以应有的地位。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不仅仅是对马克思所创造的学说和理论体系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其历史和现实政治意义的评价:100多年来,人类社会曾出现过形形色色“美妙的主义”,但绝大部分“主义”都如同倏聚倏散的过眼烟云,唯有马克思主义才具有最强劲的生命力。有一种说法,自从凯恩斯主义产生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有了重大调整,从而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腐朽”和“垂死”,实现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繁荣。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但正是马克思主义动员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巨大威慑力量,才迫使资产阶级调整社会经济政策。甚至可以说,资产阶级所感受到的马克思主义的威慑力量,往往比和平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人还要大得多。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并不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评出的,也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投票选出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机构在资产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的。 4)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a.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阶级性); c.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 d.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6)如何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 . 一)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a.学习理论,武装头脑;b.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根本方法); c.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a.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b.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c.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 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019年辽宁大学考研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考试业务课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考试大纲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一)科学性 (二)革命性 (三)实践性 (四)人民性 (五)发展性 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 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第三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第三节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 第二节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变化的新特点 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