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 科学探究专题

初中生物 科学探究专题
初中生物 科学探究专题

专题生物科学与探究

知识点一: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一、探究的基本过程

1.科学探究六大环节

(1)提出问题:在观察、调查、阅读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问题。(2)作出假设: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等,经过思考做出尝试性的假设。

(3)制定计划:选择取得证据的途径和方法,决定收集证据的范围和要求,制定相应计划。(4)实施计划:使用有关设备和材料进行调查、观察实验;安全地操作,观察和记录结果。(5)得出结论:分析并处理观察、测量等所得的实验结果,与猜想和假设进行比较,作出解释;收集更多的证据和材料,必要时提出改进措施。

(6)表达交流:书写探究报告,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

2.探究实验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

3.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时,首先检查实验过程是否准确无误,如果实验过程完好,则说明做出的假设有误,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做出假设,重新实验。

4对照实验

(1)变量:科学探究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称为变量。实验过程中通常只选择一个变量进行探究。实验应保持实验变量单一的原则,即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

(2)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全部相同。

例2(河南宜阳)“这滴水中的动物可能是草履虫”,这句话属于()

A.假设

B.问题

C.结论

D.幻想

解析:假设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归纳,对事物提出的各种尝试性解释。而题干中的话就是观察水滴中的动物后经过分析得出的解释答案:A

例2(河南宜阳)“这滴水中的动物可能是草履虫”,这句话属于()

A.假设

B.问题

C.结论

D.幻想

解析:假设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经过分析、归纳,对事物提出的各种尝试性解释。而题干中的话就是观察水滴中的动物后经过分析得出的解释答案:A

例3 (2015 新疆)下列有关对照实验的做法,正确的是()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不相同

B.所有的条件都不相同

C.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D.所有的条件都相同

解析: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全部相同。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答案:C

知识点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一、探究的常用方法

1.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通过器官和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2.实验法:利用特定的材料和器具,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或验证科学结论。

3.测量法:利用尺子、秒表、温度计等工具,对确定对象的高度、速度、温度等进行测量,用数据对事物做出描述。

4.调查法:为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计划,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实地调查是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

5.收集和分析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的常用的办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很多种:可以去图书馆查阅报纸、杂志、相关书籍,可以去拜访有关人士,也可以上网搜索。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者发现探究的线索。

例1(2012 潍坊)科学家珍妮·古多尔在深入坦桑尼亚国家公园长期从事野生黑猩猩行为特征的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

解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科学家珍妮?古多尔在深人坦桑尼亚国家公园长期从事野生黑猩猩行为特征的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法答案:A

例2(2011 潍坊)为探究温度与蟋蟀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该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

解析: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题中叙述的某同学将蟋蟀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蟋蟀的鸣叫次数,是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的,符合实验法的要求,符合题意.答案:B

例3(2011 山东济宁)为探究阳光对花生种子发芽的影响,小明同学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甲乙两个花盆中种植了花生种子,并对阳光、温度、和水加以控制,下表中一二两处应该分别填什么()

A.20℃不充足 B.20℃充足 C.30℃不充足 D.30℃充足

解析:本题探究阳光对花生种子的发芽影响,所以说实验变量是阳光,本着实验变量单一,其他条件相同的原则,所以除了阳光条件不同外,其他的条件都应该相同,故答案选B

答案:B

科学探究与实验专题练习

1.设计对照试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C.所有变量都不同 D。所有变量都相同

2.今年春季西南五省发生世纪大旱,为掌握旱灾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应采用的方法是 A模拟实验 B调查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3.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大豆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某种环境条件,制订了如下表所示的探究计划:

分析上表可知,该兴趣小组准备探究的问题是,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

A.光照

B. 适量的水分

C.适宜的温度

D.充足的空气

4.为了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效率的影响,某实验小组用盆栽天竺葵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A.黎明前,将同处一环境中的甲株用黑网罩上,乙株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比较二者蓝色的深浅

B.黎明前,将甲株放在南面阳台,一株放在北面阳台,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比较二者蓝色的深浅

C.黎明前,选取同株天竺葵上的两片叶,甲叶用黑网罩上,乙叶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比较两叶片蓝色的深浅

D.黎明前,选取天竺葵上的一片叶,部分区域双面夹上黑纱布条,其余区域暴露,光照数小时后,用碘蒸气处理,比较两类区域蓝色的深浅

5.某研究小组在通山县太平山附近发现一棵有着“植物大熊猫”美称的野生红豆杉(部分影像如右图),树龄360余年。为掌握该县野生红豆杉分布状况,研究小组继续到其他乡镇进行考察、走访。这种生物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B.观察法C.测量法D.收集和分析资料法

6.要了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常用的科学方法是

A.比较法B.模拟实验法C.调查法D.科学推测

7.为了探究光照对绿豆发芽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植绿豆,并对阳光、温度、水加以控制(如表所示)。下列对他实验设计所提意见中,正确的是

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处 B.两个花盆都应故在暗室中

C.两个花盆都应保证充足的水分 D.两个花盆的温度都应维持在零度

8.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

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2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标签。将一定量湿润的肥沃土壤均分为2份,在甲瓶中放入1份,将另一份烘干冷却后放入乙瓶。然后在2瓶中同时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将2个装置均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蚯蚓蠕动能力明显减弱的是

A.甲

B.乙

C.均明显减弱

D.不确定

9.同学们在初中生物课中做过许多实验。以下是某同学对几个实验的认识,正确的是A.在玉米种子剖面上滴一滴碘液,染成蓝色的是子叶

B.在探究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时,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暗处理

C.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细胞物像模糊,可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镜进行观察

D.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程序为:一擦→二滴→三刮→四涂→五染

10.某同学为探究“阳光对大豆发芽的影响”,设计如下实验:取两个相同的、装有同种等量

花园土的花盆分别标号为①和②,在两个花盆中播种数量相等、饱满程度和大小相似的大豆种子,并对阳光、温度、水加以控制(如下表所示)。另一同学阅读了其设计方案后,提出下列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A.两个花盆都应放在向阳处

B.两个花盆的温度都应维持在20℃

C.①花盆应在28℃,②花盆应在20℃

D.两个花盆都应放在暗室中

11.如右图,证明“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和“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的对照实验装置分别是

A.甲与乙、甲与丁 B.甲与丙、甲与乙

C.甲与丁、乙与丙 D.甲与乙、乙与丙

12.下列关于“校园生物调查”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调查生物可不必太注意草丛和落叶里的小生物,只须注意较大的生物就行

B.调查时,全组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攀爬高处

C.调查到的生物可以按照某种共同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分类

D.对看上去差别明显的生物,要注意它们相同之处;对相似的生物要注意不同之处13.地球上的生物生生不息,必须不断地分解有机物为自己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要验证黄豆种子呼吸作用产生CO2,必要的实验条件是

A.将种子淹没在水中 B.在黑暗处进行实验

C.保持种子的生命力 D.严格控制无氧条件

14.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下面是某兴趣小组设计的模拟生物圈“温室效应”的实验装置。请问答:(1)A和B是一组对照实验,其中起对照作用的是。

(2)图中生态瓶内有河水、水草、小鱼、泥沙等成分,因此生

态瓶实质上就是一个。作为模拟“温室效应”

的一组对照实验,两个生态瓶中各种成分的量、大小等应

尽量保持。

(3)实验一段时间后,如果B内的温度比A内的,则

可证明“温室效应”会导致气温上升。

(4)为了减缓“温室效应”,人类应倡导低碳生活。作为一个中学生,应当从自身做起。

请写出你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一项日常行为:。15.实验探究法。某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做了如下实验:步骤一:分别取20ml的清水和20ml不同浓度(5%、10%)的食盐水依次置于A、B、C三个烧杯中。

步骤二:取三块新鲜小萝卜块,分别置于A、B、C三个烧杯中(萝卜块全部被淹没),都静置浸泡5分钟。

步骤三:取出萝卜块,分别量出三烧杯中溶液的体积。

据实验回答问题:

①步骤二中存在明显不足,请帮助指正:。

②A组清水体积略变小(不考虑蒸发、读数误差),原因最可能是:。

③从A组和B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

是:。

④从B组和C组实验对比得出的结论

是:。

⑤该实验除了通过溶液体积的变化来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失水,也可以通过

的变化来定量证明植物细胞的吸水或吸水。

16.探究与思考:

下面是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的具体步骤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把盆裁的灭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②用黑纸把一片叶的一部分的正面和背面均盖住,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3--4个小时;

③剪下遮光的叶片,丢掉黑纸;

④将剪下是叶片放在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直到叶片由绿变成黄白色;

⑤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⑥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并记录结果。

(1)该实验中有无对照实验(填有或无)

(2)实验过程中,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3)在步骤④中酒精的作用是____ 。

(4)该实验结束后,你观察到的结果是__________ 。

(5)该实验除了证明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外,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 _

17.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请回答科学探究上述环节的有关问题。

(1)提出问题:当你搬开花盆看到鼠妇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以下据此情景提出的几

个问题,哪一个不够具体、明确?( )

A.鼠妇为什么会爬走呢?

B.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C.鼠妇爬走是因为搬动花盆对它产生了刺激吗?

(2)作出假设: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气候转暖后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合播种。由此可以

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作出的假设是。

(3)设计实验: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

案,请判断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

( )

A.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暴露在空气中。

B.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暴露在空气中。

C.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4)实施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量筒先量取2毫升唾液倒

入试管中,马上再用同一个量筒量取2毫升清水倒入另一只试管中,以形成对照。

这种操作方式不够严谨,请加以改正。

(5)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晚上,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将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

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18.某校生物研究小组在学校的小型农业生态园内,开展了一系列植物栽培和科学探究活动。

他们选取了长势和重量完全相同的三株玉米甲乙丙,分别放置在温室内进行无土栽培,培养条件见下表:

在光照、温度等其他条件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三株玉米苗的长势和重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甲乙丙三株玉米苗的重量都增加了,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2)实验显示,甲玉米苗比乙玉米苗长得快,你认为其原因是

(3)对比甲和丙玉米苗的长势,丙的长势明显比甲弱,可见,玉米苗的生长还需要

(4)通过实验探究,他们发现夜晚适当降低温室内的温度,也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原

因是。

(5)通过对农业生态园中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他们还发现,在阴天或傍晚移栽蔬菜幼苗,可以提高移栽的成活率。你分析原因

是。

19.某学校的几位同学对生物学知识非常有兴趣,经常做一些生物学小实验,这次他们用大豆种子做了如下实验。

(一)实验过程:

(1)取三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分别标记为A、B、C,在每个杯底铺等量适量餐巾纸,之后分别加入等量适量的水。

(2)取30粒大豆种子,随机平均分3份,分别放入A、B、C杯底的餐巾纸上。

(3)将三个杯子杯口密封好。其中C杯内用注射器抽干气体后再密封,B杯密封后用不透光的黑布全部罩住,A杯不作处理。如图11甲所示。

(4)将图甲所示的三个装置同时置于温暖的、有光照的环境中放置一段时间。

图11

(二)实验结果:一段时间后,A、B两杯内的种子多数萌发,C杯内种子没有萌发。

请回答问题:

(1)如果几位同学的设计思路是把A、B作为对照实验,由此可以推断他们最初所做的假设是:“大豆种子的萌发需要”,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___ ___,从实验结果分析,这组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A、B、C中,除了A与B外,能够作为对照实验的还有,该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萌发后的大豆种子继续发育形成了幼苗(如图11乙)。请写出图乙中①②③各部位分别来自大豆胚的哪些组成部分。

①;②;③。

20.生物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员老师的帮助下,选取栽培于花盆中正常生长的牵牛花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图10所示的实验装置,接着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此装置放于黑暗处一昼夜后,移至光下数小时,再将这三片叶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②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甲、乙、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

化。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2)在光下放置数小时后,发现两玻璃瓶的内壁上有小水珠,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3)叶片甲滴加碘液后出现的现象是,这一现象可以说

(4)叶片乙、丙滴加碘液后分别出现的颜色变化是,这说

明。

(5)要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结果,装置中两个玻璃瓶上的塞子要密封好,目的是。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题精选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题精选 1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锥型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 量的河泥; ②向E、C、D中放入等量的水藻; ③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 A Fl t H ④把A、C、E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 )实验装置A、E、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A、E、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存活的时间与 有关; (2)比较A、E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作用是 ; (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 是 _____________ ; (4)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5 )若将以上四个锥型瓶全部置于阳光下,存活时间最短的金鱼应是中的金鱼,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2?甲、乙两同学对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分别进行了如下探究:

(1) 甲将盆栽的银边天竺葵进行 24小时暗处理;乙对盆栽的银边天竺葵不进 行暗处 理。 (2) 甲、乙将各自盆栽的天竺葵移到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各自从自己盆栽 的天竺葵上摘下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两个小烧杯里隔水加热 10―― 15 分钟 (3) 二者都用清水漂洗叶片,然后再向叶片滴加碘液。稍停片刻,再用清水冲 掉碘液。 实验现象:甲摘取的叶片除银边不变蓝外,其余部分都变蓝;乙摘取的叶片全部 变成蓝色。 结论可靠吗?并说明理由(对实验结论不可靠的进行说 (3)如果将C 过程烧杯中的水换为5°C ,再重复D 过程,这两个试管中浆糊的颜 请回答:(1)甲、乙两同学对光合作用所需的 条件进行了探究。(2) 实验结论: o (3)你认为甲、乙两同学所得到的实验 明 ) 0 [1]号试管中颜色 ,原因是 0 4 ?为了研究种子所

初中生物学学业考试科学探究试题的命题

初中生物学学业考试科学探究试题的命题 朱晓燕(c福建省南平市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353000) 摘要本文介绍了编制符合初中学生实际情况,且能够客观反映学生探究能力水平的初中学业考试试题的要点。 关键词科学探究命题方法能力情境 。科学探究题因其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往往成为一份试卷的“压轴题”,命题者旨在通过试题情境的创设,结合相关知识内容,考查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各主要指标,通过学生对科学探究能力试题的答题情况,来判断考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高低,测量与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本文结合具体题例,谈谈科学探究试题命制的实践体会。 1 科学探究题的命题方法 介绍科学探究题的命题程序:①确定题目能力立意:懂得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根据观察结果,得出结论,进行分析。②试题情境取材:选自北师大版教材第89页的“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的演示实验。(3材料信息整理:首先对文字材料进行精简。使文字的表述简洁明确,符合学生认知水准。并将科普文章中类似材料进行整合,以表格的形式,使文字表述更为简洁明了。④知识迁移: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昼夜温差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要如何设置实验;高浓度的化肥溶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⑤最终成题。 例1 以下是有关植物栽培的科学探究活动。请补充完整: I.实验步骤:①选取长势和重量基本相同的-60株玉米苗,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每组20株。②将三组玉米苗放置在温室内无土栽培,培养条件

如下表所示(光照、温度等其他条件都完全相同),一段时间后,观察三组玉米苗的长势。; Ⅱ.实验结果预测:①若甲组的平均长势比乙组的平均长势一,说明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作用效率越强。②若丙组的平均长势明显比甲组弱,说明玉米苗的生长还需要——。 Ⅲ.请分析并回答:①该实验中,每组随机选取玉米苗20株,目的是——。 ②为了探究昼夜温差对玉米苗生长的影响,要增设丁组,甲组与丁组除一个条件不同外,包括白天温度30℃等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不同的条件是——。 A.甲组始终光照,丁组始终黑暗 B.甲组用土壤浸出液,丁组用蒸馏水 C.甲组夜间温度12℃,丁组夜间温度22℃ D.甲组与丁组用不同品种的玉米苗 ③为了增强丙组的长势,有同学提出使用高浓度的化肥溶液,你认为可行吗?——一。原因是一。 试题评价:本题涉及知识点与目标能力如下表:

初中科学探究题

中考科学总复习教案集粹十七 探究题(一) 1、被称为“绿色氧化剂”的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是一种无色液体,常作氧化剂、消毒杀菌剂和漂白粉等。在较低温度和少量催化剂(如MnO2)条件下,它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和水。试回答:(1)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实验室里用过氧化氢代替氯酸钾制取氧气,可采用实验室制取________气体的反应装置,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H2O2=催化剂=O2+2H2O 2)氢气反应不需要加热 2、如右图所示的密闭装置,一株植物和一支蜡烛放在透明钟罩的底部。假如减少钟罩中的CO2量,同时增加钟罩中的O2量,点燃蜡烛,蜡烛燃烧1分钟后自行熄灭。三天后,蜡烛被一个电装置重新点燃,并在熄灭前燃烧了1分钟。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个实验回答了下列哪一个问题() A、是否植物所有的部分都吸收CO2,释放出O2 B、植物是否需要阳光才吸收CO2和释放出O2 C、植物与燃烧的蜡烛对空气是否具有同样的效果 D、植物吸收的CO2的数量是否大于释放的O2的数量 (2)你得出这种结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确保结论的正确,必须适当地更换实验条件,进行对比实验。为此应当更改下列哪项实验条件() A、换用一个较大的钟罩 B、去掉蜡烛 C、去掉植物 D、用汇聚光束点燃蜡烛 答案:1)D 2)控制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3)D 3、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供给情况、气孔开闭情况等有关。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所以在光照增强时,光合作用也随着加强。但是,当光照增强到一定限度, 即达到光饱和后,光合作用就不再加强了。右图是某晴朗的夏日,棉花叶片光合作 用强度在白天的变化曲线图,纵坐标表示光合作用强度,横坐标表示时刻。根据图 表回答问题: (1)从6点到10点左右,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从10点左右到13点左右,光合作用强度发生变化的原因,除了达到光饱和外,还有一个更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5点左右到18点,光合作用强度减弱的原因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增强光照增强 2)二氧化碳浓度水分供给情况 3)光照强度减弱 4、如图,在吸滤瓶内的湿润泥沙中生长着健壮的小麦三叶期幼苗。从上边导管通入二氧化碳,通一会儿后,将气球紧包在吸滤瓶的侧管口,继续通入二氧化碳,使气球膨胀起来,然后用弹簧夹住上面的橡皮导管。将吸滤瓶放在强光下晒5-6小时后,准备好集气装置,插入橡皮导管,松开弹簧夹,气球自然回缩,将气体排入集气瓶中。再将点燃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火焰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燃烧更旺,请回答问题: (1)该实验说明了() A、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同时进行 B、光合作用需要阳光 C、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D、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初中生物知识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知识精讲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目的和计划,在自然状态下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考察和描述的方法。 观察主要分两类: (1)直接观察:直接用肉眼观察。 (2)间接观察:借助显微镜、放大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等工具观察,有时还需要测量。 2.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的数据或信息而采取的实地考察的方法。 (1)调查的类型: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2)调查的一般步骤: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并如实记录→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 (3)调查的基本要求:要全面细致、如实记录,不凭个人好恶取舍;不要损伤植物和动物,破坏其生活环境;要注意安全。 3.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利用特定器具和材料,有目的、有步骤地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探究的方法还有分类法、模型法、文献法等。 名师点睛 1.正确选择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是认知生物形态、行为的主要方法;调查法是认知生物种类、生存环境等的常用方法;实验法是认知生物结构、生理的主要方法。 2.观察法和实验法是科学探究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区别在于:观察法在研究中不施加任何外界干扰因素,实验法则是有目的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

3.科学探究的方法往往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组合在一起进行研究,通常是先观察,再调查、分类,最后才是实验的方法。 典型例题 1.2016年1月1日我国全面二胎政策正式实施,为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二胎”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调查法B.实验法 C.资料分析法D.观察法 解析:调查法是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的数据或信息而采取的实地考察的方法;实验法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实验对象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资料分析法是针对某一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观察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基本方法,是对实验对象用肉眼或一些辅助仪器进行观测。为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二胎”的看法,该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法应属于调查法。 答案:A 2.用观察法研究动物的行为,必须将动物置于()。 A.实验室里B.家养状态下 C.野外自然状态下D.圈养笼子里 解析: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必须让动物处于自然状态,这样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答案:C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题集(附答案)超好用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题精选 1.(5分)下面是某合作小组的同学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过程。①取两个玻璃缸,分别标记A、B ②在A缸中加入500ml池塘水,B缸中加入500ml自来水 ③在A、B两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蝌蚪资料 ④在A、B两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蝌蚪各一只 ⑤在A缸中加入少量甲状腺激素制剂,B缸不加入 ⑥保持A、B两缸水温20℃——25℃ ⑦每天记录蝌蚪生长发育的情况。请回答: (1)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两个环节不够严谨,请你指出来,并加以补充完善 (2)第⑤步中,设置B缸的目的是什么? (3)如果实验如能按照你所修改的方案进行(假如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清楚)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 ② ③ 2(7分)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锥型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 ②向B、C、D中放入等量的水藻; ③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形状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 ④把A、C、B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环境中。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 (2)比较A、B、C的实验结果可知,小鱼存活的时间与有关; (2)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作用是 (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的原因是 (4)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5)若将以上四个锥型瓶全部置于阳光下,存活时间最短的金鱼应是 中的金鱼,原因是 3(5分)甲、乙两同学对光合作用所需的条件分别进行了如下探究: (1)甲同学将盆栽的天竺葵进行24小时暗处理(即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乙同学对盆栽的带银边的天竺葵不进行暗处理。 (2)甲、乙两同学将各自盆栽的天竺葵移到阳光下照射。 (3)几小时后,甲、乙两同学各自从自己盆栽的天竺葵上摘下叶片。 (4)甲、乙两同学把各自摘下的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两个小烧杯里隔水加热10——15分钟(甲摘取的叶片放入A烧杯,乙摘取的叶片放入B烧杯)

_初中科学实验探究题__问题详解

1、探究实验题: (1)是获取科学知识和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途径。 A、调查 B、分类 C、实验探究 D、观察 (2)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发现生活现象:夏天馒头或面包保存不当很容易长霉菌,在冬天或在冰箱里的馒头或面包比较不容易长霉菌。 ①提出问题:霉菌的生活受到的影响吗? ②作出假设:。 ③设计对照实验:一组是温暖潮湿,另一对照组是潮湿 ④实验结论:。 2、请你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原因。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置实验:先在甲乙两块萎蔫的萝卜中间挖洞,然后,往甲洞倒入蒸馏水,往乙洞倒入20%的食盐水,经过30分钟后测得甲洞的蒸馏水减少,乙洞的食盐水增多了。设计的变量的值是 和。 (4)得出结论:。 3、将饱满、活力旺盛的玉米种子随机分成甲、乙两组,两组种子所处温度、空气条件相同,甲组种在肥沃、潮湿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潮湿的土壤中,你认为两组种子是否会同时萌发 __________。而若将空瘪或煮熟玉米粒种在上述两种环境中,你认为会不会萌发__________。该探究实验表明:种子萌发所需的自身条件是__________ __________,外界条件是适量(一定的)________,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4、某小组在“探究环境条件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的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光照能影响叶绿 (1)全班同学们讨论后认为:按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不能对“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进行探究,因为该实验方案中变量有_______个。 (2)请根据“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①环境条件的设计:甲组___ ____ ,乙组_____ __。 ②实验材料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请写出支持假设的实验结果预期: 甲组植株________ _ ,乙组植株________ _。

中考生物复习专题:科学探究

2012中考生物精品复习资料:专题一科学探究 一、知识回顾 1. 2. 3. 过程 4. 5. 6. 1.科学探究 方法:、、、等。 2.对照实验:实验变量有且仅有个。 二、重难点解析 1.济南版初中生物学教科书探究方法有实验法(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人体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模拟实验法,对照实验法,观察法(如: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家鸽),观察与思考,调查法(如:调查当地生物资源及其利用状况),资料分析等。 2.对照实验和实验变量: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有某个条件引起的,采取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试验。这个条件即实验变量。如何减小实验结果的误差或偶然性:控制实验只有一个变量,多次实验,重复实验,反复探索,不断改进探究方法,实验结果一般要计算平均值。 三、考点回顾 1.(2008年潍坊第2题).为掌握我市水产养殖的现状,某研究小组先后到寿光、寒亭、昌 邑等地,考察了解养殖场,走访相关养殖人员。这种生物学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答案:C 2.(2008年潍坊第31题)(9分)以下是某生物兴趣小组在菊花扦插的最佳时期,探究“影 响菊花插条成活因素”的试验结果,请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回答: (1)扦插过程中一般采取避免阳光直射、除去插条上部分叶片等措施,这样做的目是。 (2)上述试验中,将土壤进行消毒、插条切口涂硫磺是为了。

(3)培养一段时间后,成活插条切口处长出的根称为。 (4)请根据上表,设计验证“某一变量对菊花扦插成活率影响”的试验步骤。 (5)某同学利用上表中的变量,分组探究“影响插条成活率因素”,请帮助他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各组实验数据。 答案:(1)减少插条水分散失(或降低蒸腾作用)(2)保护插条切口,防止病菌感染(3)不定根(4)实验步骤:(只要叙述合理即可得分) 第一步: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两组菊花插条,确定某一变量,甲组进行处理,乙组不作处理。 第二步:将甲、乙两组插条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3周,分别观察两组插条的生长状况,对插条的生长状况进行统计并得出实验结论 (5)生长状况进行统计并得出实验结论 3.(2009年潍坊第2题)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过程中,主要采用()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测量法 D.调查法 答案:A 4..(2009年潍坊第15题)下表是“探究子叶的不同处理对花生幼苗发育的影响”的实验 结果 组别子叶处理株高(cm)主根长度(cm)须根叶片数 a组保留两片10.1 18.25 发达26 b组保留一片7.2 14 较发达19 c 组去除两片0.8 3.8 极少9 A.证明胚是植物体发育所必须的结构 B.实验组为a和b,对照组为c C.实验组为a和c,对照组为b D.实验组为b和c,对照组为a 答案:D 5.(2009年潍坊第30题)生活在弱碱性土壤中的某种植物通常开白花,有时也开红花。某 研究小组根据提供的酸性土壤、非酸性土壤或弱碱性土壤、非弱碱性土壤进行探究实验。 下面是他们在设计验证土壤酸碱度(pH)影响植物花色的实验时所提出的问题,请回答: (1)被验证的实验假设:。 (2)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 (3)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相同的条件有(至少两项) 。 (4)实验的因变量是。 (5)支持假设的实验结果是。 答案:(1)土壤酸碱度(pH)会影响花色(1分) (2)酸性(非弱碱性)土壤中的植物非酸性(弱碱性)土壤中的植物(2分)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探究》教学设计

第七节: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 关技术,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b5E2RGbCAP 能力目标:能根据科学探究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和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并能 教学设备:自制黑盒子及学生的文具盒、磁铁、台灯、灯泡?
导入新课: 一: (1)讲述关于科学探究真实的故事,看一看他们是如何进行探究的。
李明在一所农村中学读书,学校有一只大的开水桶,冬天为了保温,在桶外裹上了一层棉被,尽管如此,早上灌的是开 水,到了下午还是变得凉凉的。一天早上,李明看见张迪用铝合金饭盒装开水时,滚烫的饭盒只垫了薄薄的一层泡沫塑料就 不烫手了,他突然想到,能否用泡沫塑料代替棉被给开水桶保温呢?(课件)提问学生:第一步是李明做什么?(可以提示)
p1EanqFDPw
(●发现或提出问题) 他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张迪。 李明认为,手觉得热,是因为手吸收了热量,温度升高。隔着泡沫塑料拿热饭盒不烫手,说 明泡沫塑料导热性能差。用导热性能差的材料包着开水桶,保温的效果按理说就会好些。张迪随手摸了一下热水桶上的棉被, 暖乎乎的,热量通过棉被传出来了。张迪想,李明可能是对的,泡沫塑料的保温效果可能会比棉被好。(课件)提问学生: 第二步李明做什么?DXDiTa9E3d (●建立或提出假设) 李明告诉张迪,如果用这两种材料分别包着装有热水的烧瓶,定时测量两烧瓶中的水温,便可以得出这两种材料保温性 能好坏的结论。“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水温变化,如两个烧瓶中的水是否一样多,水温是否一样高。”张迪说。“是的,” 李明强调:“还需注意放烧瓶的环境是否一样,泡沫塑料与棉被的厚度是否一样等等。” (课件)提问学生:第三步李明做 什么?RTCrpUDGiT (●设计实验方案) 他们决定在两个烧瓶中装质量相等的水,加热到相同的温度后分别用两种保温材料包好,放在相同的环境温度下自然冷 却。 按照这个实验操作,李明和张迪把实验测得的数据填在下表中。5PCzVD7HxA (课件)提问学 生: 第四步李明做 什么 (●进行实验和收 集证据)(检验假设和收集证据)
t/min 0 T1/℃ 80 T2/℃ 80
5 72 65
10 64 56
15 59 48
20 55 43
25 51 38
35 50 32
45 41 28
55 37 26
65 34 24
80 30 22
95 26 22
110 125 140 155 24 21 22 21 21 20 20 20
看看李明和张迪还应该做些什么?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作出解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当时的室温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判断的?(
20℃)
分析表格,我们可以得出那种材料的保温性能好?为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第 1 组(泡沫塑料保温)从 80℃降至 40℃所用的时间超过了 45 min,而第 2 组(棉被保温)降低 相同温度只用了不到 25 min,这表明,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确实优于棉被。jLBHrnAILg 分析表格里的数据,有没有同学认为有问题,问题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 以上表格中,第 35minT1 的数据与 T1 的总的变化趋势有较大的偏差,回想实验的操作,有可能在读

初中化学探究一般解题方法

初中化学探究—一般解题方法 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的,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既是理念实施中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也是九年级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科学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或从化学问题的实际情景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科学探究活动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因而科学探究能力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但不少同学对于科学探究类试题,往往不知如何入手去解答。实际上该类问题一般来说是在同学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计的,只要基础扎实,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可以说并不难解,本文结合近几年典型探究类中考题,从科学探究的步骤出发,剖析该类试题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供参考。 一、要在已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敢于和大胆的做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设 实际上科学探究试题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平时学习时已学过的,或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关键问题是很多同学做题时联想不到,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注意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思考学习和生产

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能根据自己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有意义的猜想和假设。 例1.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二、根据试题的要求、结合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简单的化学探究性实验 设计探究性实验是综合考察学生能力的题目,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性质、检验和制备很熟悉,而且还要求实验方案简单易行,原料价格低廉,无污染等。对于该类问题同学们实际上只要根据题意搞清或确定实验的原理,然后紧紧抓住原理进行设计,难点也就化解了。例2.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

初中生物探究实验题精选_答案

1.(5分)第一处是第②步,应该在两个缸中加入同样水质的水(比如都是池塘水);第二处是第④步,要加入一定数量的蝌蚪;而不是一只(2)起对照作用(3)①如果A缸中的蝌蚪比B缸中的蝌蚪发育成青蛙的速度快,则证明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②如果AB两缸中的蝌蚪发育成青蛙的速度一样快,则证明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生长发育不起作用③如果A缸中的蝌蚪比B缸中的蝌蚪发育成青蛙的速度慢,证明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 2(7分)(1)水阳光温度空气空间等(2)水藻、河泥(3)水藻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4)光(5)A 装置中无金鱼藻也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氧气。 3(5分)(1)光叶绿体(2)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产物是淀粉(3)甲不可靠乙可靠;甲将整个叶片放在阳光下照射,缺乏对照实验(2分)(4)甲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4(4分)(1)溶解在水中的营养物质的有无(2)不能。原因是①土壤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无机盐和有机养料,不应该选择土壤介质②清水中含有少量的无机盐,应选择蒸馏水③各放上一粒种子不合适,因为种子的发芽率很难达到100%,可能因为种子自身的原因而不能萌发,导致实验失败(2分)(3)烧杯中各种10粒种子,改清水为蒸馏水,不需要土壤条件,可在培养液中垫纱布。 5(4分)(1)①和④(2)唾液(3)③把不搅拌变成充分搅拌(4)没有 6(5分)(1)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误差(2)隔绝空气(3)A和B,变量是水;B和C,变量是空气;B和D,变量是光;D和E变量是温度(填一组既可) (4)B和D(5)B和D B 7(5分)(1)吸收塑料袋内的二氧化碳(2)放到黑暗处24小时(3)酒精(4)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8(4分)(1)青霉菌抑制细菌生长(2)设置一组不加青霉菌培养液的培养基,这组为对照组(3)有细菌生长、青霉菌抑制细菌生长 9(6分) (1)甲组气球膨胀;乙组气球不膨胀、甲组气球膨胀;乙组气球不膨胀(2)方案一、变量为有无酵母菌(3)二氧化碳、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10(6分)(1)水是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吗?(种子的萌发是否需要水?)(2)A种子萌发D种子不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空气是种子萌发的条件)(3)每组种子的数量太少;每组种子的数量应足够多(比如都是10粒)(4)种子自身(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5)A 11.(1)A、促进生长发育(2)不能 C组饲喂的生长激素被幼鼠消化而失去作用 (3)A 12、(7分)(2)③将体积分数为5%的酒精滴在盖玻片的一侧,从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再在显微镜下观 察水蚤心脏跳动并记录心跳次数。 ④接下来再用体积分数为10%、15%、20%的酒精进行同样方法处理,观察并记录(其它答案,合理 即可得分) (列出5%、10%、15%、20%得1分。) (3)水蚤心率会随着酒精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当酒精的体积分数达到20%时,会因体积分数 过高而死亡。(能答出前者可得分) (4)只要答出“酗酒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即可

初三化学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化学实验科学探究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分析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2 学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答实验探究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设计简易实验,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认识科学探究的要素及解答方法 2 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思考、探究时产生的疑惑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探究的乐趣。 2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解答探究型试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围绕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易性)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练结合 实验准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软塑料瓶(2个)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气球(2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实验】演示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 【提问】怎样检验NaOH溶液和Ca(OH)2溶液? 【回答】通入CO2气体,倒入Na2CO3溶液。 【实验】演示通入CO2气体。 【质疑】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吗? 【猜想】1、发生了反应。2、没发生反应。 【设计与实验】瓶吞鹌鹑蛋。 【质疑】这个实验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吗? 【实验】向两个装满CO2气体的软塑料中分别倒入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 【分析与结论】根据塑料变瘪的程度不同可判定NaOH和CO2确实发生了反应。 【投影】科学探究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分析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探究1】小兵同学在化学实验室发现一瓶盛有无色溶液的试剂瓶,其标签严重破损(如图所示).老师告诉他,这瓶试剂可能是硫酸、硫酸钠、硫酸镁溶液中的一种. 小兵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常温下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表: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

物质的鉴别 —初中科学探究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 1、《物质的鉴别》这节实验探究课是在初三学生学习完第一章《酸 碱和盐》后,其中 实验册上有一实验习题的基础上安排的。 目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营造问题 情景,即在实验桌上有 6 种不同未知物质, 已知这 6 种未知物质是在讲台上 6 种已知物 质(味精、糖、盐、洗衣粉、 淀粉、面粉)中的一种。要求学生利用实验室的仪器材料, 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探究得出 6 种未知物质分别是哪些物质最终理解物质的鉴 别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学会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学会进行一系列观察、比较和记录; 学会分析和处理观察到的实验结果; 学会用语言、 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 果,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 这节课的目的是通过探究式学习实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性,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认识基础的学科,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通 过认真细致地设计实验过程, 进行实验观察,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研究, 充分发挥学 生“五官”作用,使他们真正做到“四”到:手到、耳到、嘴到、脑到。把学生置于主 动的地位, 激发其学习自然的兴趣和欲望, 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学会获取知 识的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以“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对“物质的鉴别” 这一课题进行“做科学”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经历了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实施解 决问题,收集证据,交流与分享,概括迁移的一系列探究过程,获得知识。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并通过亲自参与小组探究活动,能与人合作, 会接受他人意见,发展独立探究和合作精神。 教案: 1、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巩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学生通过对未知物质的鉴别, 理解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收集证 据、概括归纳等探究能力 ③情感目标 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兴趣和探究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与人交流、分享,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2、 教学重点: ①认知目标: ②能力目标:

初中物理科学研究方法汇总梳理

科学研究方法汇总: 1.控制变量法 (1)定义:在研究一个量的多个因素的关系时,将一些因素固定不变,分别只研究该量与一个因素的关系,从而使问题简化。 (2)举例: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时,先将电阻固定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转换法 (1)定义:将看不见、摸不着、不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便于研究的问题或因素。(2)举例:磁场看不见,我们撒上铁粉通过铁粉的有序排列“看见”磁场并进行研究。 3.等效法 (1)定义:两种现象在效果上一样,因此可以进行相互替代,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替代法。 (2)举例: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4.比较法 (1)定义:找到两种东西(现象、物理量等)的相同点、不同点。 (2)举例: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5.类比法 (1)定义:由两种东西的一部分相似之处,推测其他部分也可能相似。 (2)举例:研究功率时,想到功率表示做功快慢、速度表示运动快慢这一相似性,推测功率在定义、定义式、单位等方面也可能与速度相似。 6.分类法 (1)定义:将许多东西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组。 (2)举例:将汽化现象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类。 7.模型法 (1)定义:将研究的问题在抓住要点的基础上进行简化、抽象,建立模型,运用模型去更方便地研究问题。 (2)举例:为研究光现象,引入“光线”这一模型。 8.等价变换法

(1)定义:让学生把有关知识的数据、形象、动作、符号、公式、实例、文字叙述等各种信息自由地变换表示。 (2)举例:在研究“压强”时,将压强定义式变换为定义的文字叙述,或相反。 9.逆向思考法 (1)定义:对研究的问题从相反方向思考,从而受到启发或得出结论。 (2)举例:由“电能生磁”,想到“磁是否能生电”。 10.放大法 (1)定义:放大、扩大、变大或增加某些因素使问题更容易解决。许多情况下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转换法。 (2)举例:将带有细玻璃管的塞子插到装满水的瓶口,显示玻璃瓶的微小形变。 11.缺点列举法 (1)定义:以挑剔的眼光去看待被研究的问题,找到它的缺点或不完美之处,然后针对这些缺点找到解决的方法,并加以改进。 (2)举例:一根通电导线产生的磁性太弱,缠绕起来制成线圈,磁性就增强了。 12.缺点利用法 (1)定义:针对所研究知识点的缺点和不足,将错就错、变害为利、变废为宝,找到知识的应用途径。 (2)举例: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易使物体下落破碎是缺点,但同时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制成打桩机、重锤,悬挂物体等等。再如,导体中电流过大,产生大量热量而引起火灾是缺点,但正是据此制成了电热器来为我们服务。 13.换元法(替代法) (1)定义:换元法就是运用替换或代换的方法去进行创造的方法。 (2)举例:研究平面镜成像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研究。研究透镜时,让学生用冰块去代替玻璃制作简易的透镜。 14.组合法 (1)定义:通过不同原理、不同技术、不同方法、不同现象、不同器材等组合,去设计创造解决问题。 (2)举例:将电流表、电压表组合使用,测量电阻。 15.拟人类比法

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科学探究方法专题 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比较法、类比法、图像法等,就是初中科学常用得研究方法。 一、控制变量法 【知识回放】所谓控制变量法,就就是在研究与解决问题得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得因素与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得大小,而保证其它得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得问题、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得表格上得反映为: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得问题就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就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她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就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得方法,也就是中考出题最多得方法。 在初中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得有: 1、蒸发得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滑动摩擦力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液体压强得大小与哪些引速又关、 4、浮力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压力得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6、滑轮组得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动能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8、重力势能得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9、导体得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10、探究电流与电压得关系 11、探究电流与电阻得关系12、探究电流做功得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3、探究电流得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14、探究电磁铁得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典例探究1】小兰在观察提琴、吉她、二胡 等弦乐器得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 相同得条件下,发声得音调还可能与弦得粗 细、长短及弦得材料有关,于就是想通过实验 来探究一下自己得猜想就是否正确,上表就是 她在实验时控制得琴弦条件。 (1)如果小兰想探究弦发声得音调与弦得材料 得关系,您认为她应该选用编号为 得琴弦(只填字母代号)。 (2)探究过程通常采用下列一些步骤:A实验研究B分析归纳C提出问题(或猜想) D得出结论等,您认为小兰要完成本探究得全过程,所采用得合理顺序应该就是: 。(只填写数字代号) (3)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出另外一些因素得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请您再写出一个初中物理中用到这种方法得实验名称: 。 【典例探究2】为了研究物质得某种特性,某小组得同学先做了如下实验:她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得烧杯中分别放入100克与200克得温水,实验时,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与计时器测量水得温度随时间得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1、表2所示。(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放出得热量相等) 表1 m1=100克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30 30 降低温度/℃0 1 2 3 4 5 6 6 6 2 时间/min 0 2 4 12 14 20 24 28 32 36 温度/℃36 35 34 33 32 31 30 29 28 28 降低温度/℃0 1 2 3 4 5 6 7 8 8 两杯水所处环境得温度就是得。) (2)分析比较表1(或表2)中第一行与第三行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得初步结论就是: ,放出得热量与降低得温度成正比。

初中物理常见的探究方法

初中物理常见的探究方法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科学探究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所以科学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我对初中物理探究方法的小结,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转换法:有些物理现象不易观察,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换为 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叫转换法。如:比 较动能大小时,把他转换成木块被撞开的距离,分子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研究,可以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分子的运动;用灯泡是否发光或用小磁针在电路旁是否偏转检查电路中是否有电流。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 作用来认识它。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以转换成他吸引大头针数目的多少。再如, 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得的物理量。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电阻、密度等。 二、控制变量法:就是把一个多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通过控制某几 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转化为多个单一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 的问题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验数据的表格上的反映为:某两次试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试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 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初中物理课本中,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研究电压一定、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等 均应用了这种科学方法。 三、等效替代效法:等效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 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例如我们学过的串并联电路中的等效电阻、分力与合力等效以及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等等。

人教版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人教版中考化学科学探究题专题练习(含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科学探究题 例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学生设计了如下一些实验并进行探究。请你参与评价或帮助他分析完成相关问题。 Ⅰ.【探究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Ⅱ.【查阅资料】25℃(室温)、101kPa下,100g水可溶解0.1366gCO2。 Ⅲ.【提出问题】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Ⅳ.【猜想假设】若各装置都能将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木炭燃烧都转化成CO2、烧杯中液体都足量,忽略导管中的空气和进入导管中的液体对测量的影响,则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应该约占集气瓶容积的_________。 方案甲乙丙丁 装置 操作①关闭旋塞; ②将足量的铜网加 热至红热状; ②将足量的红磷点 燃; ②将足量的木炭点 燃; ②将足量的木炭点 燃; ③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胶塞;④充分反应,待集气瓶中气温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旋塞;至烧杯中液面_____时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几分之几。 记录约1/5 约1/5≤1/5 约1/5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的1/5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的1/5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含量远小于1/5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 的1/5 Ⅵ.【反思交流】 (1)当集气瓶中气温未冷却至室温即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体积分数为a,当集气瓶中气温冷却至室温后再记录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体积分数为b,则a_________b(填“>”或“<”或“=”)。 (2)丁方案所测数据与猜想假设数据基本吻合的原因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丙方案所测数据远小于1/5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4)以乙方案为例,试分析在测定过程中,对测定结果带来误差的因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任答两点)。 解析由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知,若各装置都能将集气瓶中的氧气耗尽、木炭燃烧都转化成CO2、烧杯中液体都足量,忽略导管中的空气和进入导管中的液体对测量的影响,则集气瓶中吸入液体体积应该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当瓶内的压强不再改变,不再吸入液体,烧杯中液面保持不变,这时便可读数。(1)当瓶内的压强偏高时,进入的液体偏少,所以a<b;(2)由于二氧化碳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瓶内的压强减小;(3)丙方案所测数据远小于1/5的主要原因是CO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4)在测定过程中,对测定结果带来误差的因素可能有:装置气密性差、集气瓶中气温未恢复至室温就读数、可燃物红磷、木炭的量偏少等。

(完整word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动物体细胞克隆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等,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标准》期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二、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标准》的设计是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标准》提出了全体学生通过努力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有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条件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该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设计思路 《标准》的设计遵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