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微针给药透皮吸收的因素

合集下载

透皮给药系统及其新技术

透皮给药系统及其新技术

离子型药物难以透过角质层,通过加入与药物带有相反电荷的物质,形成离 子对,使之容易分配进入角质层类脂。当他们扩散到水性的活性表皮内,接力成 带有电荷的分子继续扩散到真皮。例如双氯酚酸、氟比洛芬等强脂溶性药物与有 机胺形成离子对或,可显著增加其经皮透量。
4.2
物理方法
透皮吸收促进剂在 TDDS 的开发中,在减少贴剂的使用面积方面起了积极作 用,但是未能扩大 TDDS 候选药物范围。近年来,通过方法促进药物经皮吸收收 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物理促透及时有效地扩大了可用于经皮给药的药物范围,特 别是蛋白质类和肽类药物。 物理促透方法可以通过控制外部能量,达到精密控制 经皮吸收的目的。由此诞生出许多新型促透技术。其中包括离子导入 (iontophoresis) 、电致孔(electroporation) 、超声导入(sonophoresis) 、 微针(microneedles)等 4.2.1 离子导入技术(iontophoresis)
关键字:经皮释药系统,透皮吸收促进剂,离子导入技术,超声导入技术,微
针给药技术,电致孔技术。
Keywords: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percutaneous penetration
enhancers,iontophoresis,sonophpresis,microneedles,electroporation. 皮肤主要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构成,此外还包括毛囊、皮脂腺、 汗腺等附属器。表皮由内而外可分为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 药物的经皮吸收主要是通过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与皮肤深层的药物浓度之差为 动力,以被动扩;②药物角质层内扩散;③药物在活性表皮和真皮中扩散;④药物被真皮中毛 细血管所吸收;⑤药物随血液进入人体循环。其中,角质层与其他各层有较大的

影响皮肤吸收渗透效果分析

影响皮肤吸收渗透效果分析

影响皮肤吸收渗透效果分析皮肤具有吸收外界物质的能力,经皮吸收也是皮肤局部药物治疗和营养的理论基础,皮肤正常吸收率低于7%,昂贵的营养成分93%被浪费掉了,更重要的是达不到治疗,剂量花再多的钱都等于零。

皮肤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吸收1.角质层(主要途径)2.毛囊,皮脂腺3.汗管皮肤的吸收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1.皮肤的结构和部位皮肤的吸收能力和角质层的厚薄,完整性及其通透性有关,不同部位皮肤的角质层厚薄不同,因而吸收能力存在差距,一般而言,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拓,显微镜下观察,透皮剂你那个够明显使得角质层间隙变大,卷曲,从而使得通道变得宽阔,有利于物质被渗透吸收。

2.角质层水合程度皮肤角质层的水合程度越高,皮肤的吸收能力就越强。

实验证明:透皮剂能够使皮肤更容易水合从而促进物质吸收。

3.被吸收物质的理化性质完整皮肤只能吸收少量水分和微量气体,水溶性物质不易被吸收,而脂容性物质吸收良好(如脂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激素),油脂类物质也吸收良好,主要吸收途径为毛囊和皮脂腺,吸收强弱顺序为羊毛脂>凡士林>植物油>液体石蜡。

皮肤不仅吸收少量阴离子,还可吸收一些阳离子,此外皮肤尚能吸收多种重金属(如汞、铅、砷、铜)及其盐类。

物质的分子量于皮肤的吸收率之间关系不明显如分子量小的氨气极易透皮吸收,而某些分子量大的物质(如汞、葡聚糖分子)也能透过皮肤吸收(1)理论上来说,40000道尔顿以下的分子都有机会通过基底膜而进入真皮层,超过40000道尔顿的分子没有机会进入真皮层(源于何黎、刘玮主编:美容皮肤学)(2)吸收与否,与分子量没有显著相关关系,但是能离解的物质比不能离解的物质更易透入,胶原蛋白小肽属于后者(源于:王学民主编:专家解答皮肤病)物质浓度与皮肤吸收率成正比,但某些物质(如石碳酸)高浓度时可引起角蛋白凝固,反而使皮肤通透度降低,导致吸收不良。

剂型对物质吸收有明显影响,如粉剂和水溶液中的药物很难被吸收,霜剂可被少量吸收,软膏和硬膏可促进吸收(加入透皮剂的产品更明显)4.外界环境因素环境温度升高可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增加,加快以透入组织内的物质弥散,从而使皮肤的吸收能力增加,环境湿度也可以影响皮肤对水分的吸收当环境湿度增大时,角质层水合程度增加,使皮肤对水分的吸收增强,反之则减弱。

中药学《21.10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中药学《21.10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多数药物的吸收以被动扩散物理机制进入体内。

扩散速度除取决于膜的性质、面积及膜两侧的浓度梯度外,还与药物的性质有关。

分子量小的、脂溶性大的(油水分布系数大的)、极性小(分子型)的药物较易通过。

药物多是弱酸性或弱碱性有机化合物,其离子化程度受其p K a(酸性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及其所在溶液的pH而定,这是影响药物跨膜被动转运、吸收分布排泄的一个可变因素。

例如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非离子型多,在胃中即可被吸收。

弱碱性药物在酸性胃液中离子型多,主要在小肠吸收。

碱性较强的药物及酸性较强的药物在胃肠道基本都已离子化,吸收均较难。

范围内基本都是非离子型,吸收都快而完全。

少数与正常代谢物相似的药物,如5-氟尿嘧啶、甲基多巴等的吸收是靠细胞中的载体主动转运而吸收的;葡萄糖等的吸收依靠载体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吸收速度较快。

通过血管给药的输液剂等剂型没有吸收过程,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只有在胃肠道中先崩解、溶解后才可能被吸收。

透皮技术PPT课件

透皮技术PPT课件

采用透皮技术将药物透过眼睑皮肤, 直接作用于眼球表面,治疗角膜炎、 结膜炎等眼部疾病。
关节炎治疗
通过透皮给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关 节部位,减轻关节疼痛和炎症,如类 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
系统治疗应用
心血管系统治疗
通过透皮给药,将药物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达到治疗心 血管疾病的目的,如高血压、心绞痛等。
呼吸系统治疗
利用透皮技术将药物透过皮肤吸收,通过呼吸道黏膜进入肺部,治 疗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治疗
采用透皮给药方式,使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治疗帕金 森病、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
特殊疾病治疗应用
糖尿病治疗
通过透皮技术将胰岛素等 药物直接送达皮肤,降低 血糖水平,治疗糖尿病及 其并发症。
药物在表皮细胞间的转运
药物在表皮细胞间通过细胞间隙进行转运。
03
药物在真皮中的吸收
药物在真皮中被血管和淋巴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药物的分子量、脂溶性、极性等理化性质影 响其在皮肤中的渗透能力。
皮肤状态与疾病
角质层的屏障作用
角质层的厚度、脂质组成和含水量等因素影 响药物的渗透性。
作用
透皮给药系统通过皮肤给药,能够避免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副作用,同 时能够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 果。
透皮技术优缺点分析
优点 避免口服药物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副作用;
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和剂量;
透皮技术优缺点分析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适用于不能口服药物的患者(如婴幼儿、老年人等)。
皮肤的水合状态、角质层完整性及皮肤疾病 等因素会影响药物的透皮吸收。

10-透皮给药制剂-简化版

10-透皮给药制剂-简化版

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与途径
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
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主要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 液循环三个阶段。释放是指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而扩散到 皮肤表面的过程;穿透是指药物透过表皮(角质层和活性表 皮)进入真皮的过程;吸收是指药物透过表皮后,到达真皮 和皮下脂肪组织,通过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 产生全身作用的过程。
扩散液和接收液
(1)扩散液:对于难溶性药物,一般选择其饱和水溶 液;对溶解度较大的药物,应保证扩散液浓度大于接 收液浓度至少 10 倍以上,以保证零级动力学要求的药 物扩散梯度。 (2)接收液:最简单的接收液是生理盐水和磷酸盐缓 冲液。如果药物在接收液的溶解度小,可选用不同浓 度的PEG400、乙醇、甲醇、异丙醇水溶液以及一些表 面活性剂溶液等。
(4)用药时间
在皮肤上用药时间越长,吸收率越大。但时间过长, 应用部位汗液的积累和细菌的繁殖会影响贴剂产品的使用。
普通透皮制剂一般是1贴/日或1贴/3日,特殊缓控释贴剂可
达1贴/5~7日(如可乐定降压贴)。
2.4.3 药物透过速率的计算
角质层中药物的透过速率(吸收速度)J(dQ/dt):
J=dQ/dt=ACsPsc=ACsKD/h
4.2 其它质量控制指标
透皮给药制剂的其它质量控制指标包括贴剂重量差异、
面积差异、含量均匀度以及粘结性能等
其中,粘结性能是透皮给药制剂的重要性质之一,具体 包括180°剥离强度、初粘力、持粘力三种指标。具体 方法见《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附录。
充填热合工艺
充填热合工艺是在定型机械中,在背衬膜与控释膜之间
定量充填药物储库材料,热合封闭,覆盖上涂有胶粘层
的保护膜。
骨架粘合工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著 Treatis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l9・ 

影响微针给药透皮吸收的因素 刘艳梅 庞来祥 寻园’ 1.陕西中医学院,陕西咸阳712046;2.解放军第451医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 微针给药是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技术,利用在皮肤角质层产生的微小孔道来显著增加药物的经皮吸收。本文阐述影响微 针给药透皮吸收的因素:微针本身、预处理方式、药物性质、给药后时间、皮肤以及与其他透皮技术相结合。 【关键词】 微针;透皮吸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I)01—0019—02 

经皮给药因其具有可避免首过效应、随时中断给药、 维持平稳血药浓度等特点而广泛受到关注,但角质层的屏 障作用极大地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微针技术作为一种全 新的经皮给药技术可改善药物经皮渗透。本文阐述影响微 针透皮吸收的因素,为微针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便。 影响微针透皮吸收的因素有。 1微针 1.1微针的长度 Verbaan等…采用针长为300,550,700,9001xm的微 针分别处理新鲜离体人皮,然后用台盼蓝将处理过的皮肤 染色。结果发现,针长为550,700,9001xm的微针处理的 皮肤背侧均可见蓝色斑点,3001 ̄m微针阵列处理的皮肤则 未见,而在用瀑布蓝、右旋糖酐一瀑布蓝、异硫氰酸荧光 素一右旋糖酐进行的透皮给药实验中发现,前3种微针可 大幅度提高这3种物质的透皮速率,而后一种微针则不能, 这2个实验证实前3种长度的微针可以刺穿皮肤而后一种 不行,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前3种微针透皮给药的速率之 间并没有显著差别,由此可以断定,当微针的长度足够刺 穿皮肤时,刺入深度不是透皮速率的决定因素,但如果针 长过短而未能刺穿皮肤,则不能提高透皮给药速率。 1.2微针的针形 郑静南等 考察了离体大鼠皮肤经三角形微针、梯形 微针、矛形微针三种不同针形微针预处理相同时间后,模 型药物鬼臼毒素经大鼠皮肤的透皮能力。结果发现三角形 微针、梯形微针、矛形微针对鬼臼毒素的促渗能力依次增 强,分别为对照的4.9,9.2和11.5倍;对照组在皮肤中鬼 臼毒索的滞留量分别是3种微针所引起的3.3,5.3和2.7 倍,■者所引起的药物在皮肤中滞留量有显著差异。 2微针预处理方式 2.1微针的插入、拔出 Martanto等 研究了在微针插入、拔出的过程中药物 注入流量的变化情况,该小组对针长为10801xm的微针给 药时的状态进行了显微解剖学检查,结果发现单纯将其插 入皮肤给药,药物的输送流量约为15 ・h~,而若将其 全部插入皮肤再拔出7201 ̄m,流量则会增至1941xL・h~, 即增加了一个数量级。 2.2微针预处理压力 唐人杰 将星型硅微针阵列以8N,13N,18N的压力 处理裸鼠腹皮,考察不同压力条件下(预处理时间为 0.5rain)胰岛素(1 mgml )的体外经皮渗透效果。结果表 明随着微针阵列预处理压力的增大,胰岛素的体外经皮渗 透量增大。 2.3微针预处理时间 

唐人杰等 也对微针穿刺皮肤时间的长短对药物透皮 传递进行了研究。他们以ICR雄性小鼠为实验动物,取小 鼠腹部全皮,角质层向上至于平板上,微针阵列置于其上, 分别在给定时间(1,3,5 min)施以10 N的力,然后剪切 置于扩散池中考察其透皮速率,结果发现而随着微针处理 皮肤时间的延长,药物的渗透速率明显增加(P<0.05)。 3药物的性质 3.1药物的浓度 唐人杰 研究了不同药物浓度对经皮渗透速率的影响。 精密称取IMC适量于100mL量瓶,加PBS稀释至刻度,分 别制得0.3mgmL~、0.4mgmL~、0.5mgmL~、0.6mgmL IMc溶液,作为供给液,采用ICR小鼠腹皮,进行体外经 皮渗透试验,HPLC法测定接受液浓度。结果表明随着药物 浓度升高,经皮渗透量逐渐增大。 3.2药物的极性或亲脂性 唐人杰等 研究了星型硅微针阵列对于不同油水分配 系数化学药物的体外透皮传递的影响。他们以吲哚美辛( indomethacin,IMC)、酮洛芬(ketoprofen,KTP)、美索巴莫 (methocarbamo,1MCM)、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为 4种模型药物,对这4种化学药物经微针穿刺小鼠腹部皮 肤后的体外透皮特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硅微针对4 种模型药物有明显的促透作用,IMC,KTP,IMCM,GCV 随药物1ogP值降低,经微针处理皮肤的促透效果更加显著。 3.3药物的分子量 尹东锋 初步考察了微针阵列对四种生物大分子模型 药物一胰岛素(Insulin,ISL)、溶菌酶(Lysozyme,LSZ)、 卵清白蛋白(ovalbtunin,OVB)、人血清白蛋白(Hulnan Serum Albumen,HSA)经皮促透的作用。其分子量分别为 5.73、14.6、43.0、66.27kDa。结果表明生物大分子药物 的分子量与经皮渗透速率成反比(P<0.05)。 4给药后时间 尹东锋 考察了微针阵列对质粒DNApVAX1(3.0kb) 的经皮促透作用,表明微针阵列能够促进质粒DNA的透皮 传递,质粒DNA的单位面积累计渗透量随给药后时间延长 呈上升趋势,24h的累积透过量可达到25.26%。 5皮肤的性质 唐人杰 选用雄性SD大鼠、ICR小鼠及裸鼠的腹皮, 分别考察IMC经微针处理三种实验动物腹部皮肤的渗透特 性。结果表明ICR小鼠皮肤较SD大鼠皮肤经微针预处理 5min药物的累积渗透量高(P<0.05),且裸鼠的皮肤受微 针处理及去角质处理的影响较大,与未处理皮肤的经皮渗 透量比较,较sD大鼠及ICR小鼠有更加显著的促透作用 ・2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论著 

Treatis 

(P<0.05)。 6与其它透皮技术相结合 陈华兵 研究了微针和离子导人联合促渗作用下,胰 岛素纳米囊泡的透皮释药行为。结果表明微针和离子导入 联合促渗作用F,胰岛素纳米囊泡的离体透皮速率为胰岛 素PBS溶液对照组透皮速率的3.9~7.0倍,是微针单独促 渗时的3.4~7.1倍,离子导入单独促渗时的92.5~134.9 倍,被动扩散时的359.6—713.3倍。 7小结 微针的使用显著提高丁药物的透皮速率。随着微针阵 列预处理压力增大,预处理时间越长,给药浓度升高,分 子量越低,logP值越小,给药后时间延长药物的渗透率明显 增加。微针全部插入再拔出较单纯将其插入药物输流量大。 当微针 的长度足够刺穿皮肤时,刺入深度不是透皮速率的 决定因素,但如果针长过短,未能刺穿皮肤,不能提高透 皮给药速率。另外,不同针形,不同皮肤性质也影响微针 给药渗透速率。微针与其他透皮技术相结合具有协同促渗 作用,在经皮给药领域促进药物的吸收具有广阔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1]Veibaan FJ,Bal SM,Berg DJ,et al assembled microneedte arrays e|I. 

hance the transport of compounds varying over a large range of molecular weight across hunmn demlatomed skin『¨.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2007,1 17 (2):238—245 [2]高国义,刘志东,张伯礼.经皮给药技术的新突破一微针[J].中国医 院药学杂志,2009,29(07):571—573 [3]郑静南,陈华兵,张俊勇等不锈钢微针经皮给药的研究[J].中国新 药杂志,2007,16(11):877~880. [4]Martanto W,Moore JS,Couse T,eta1.Mechanism of fluid infusion during microneedle insertion and retraction f J].Joumal of Controlled Release,2006, 112(3):35,7—361. [5]唐人杰.微针阵列技术对不同理化性质药物的经皮促透作用[D]上 海:第二军医大学,2008. [6]姜建芳,高建青.微针在经皮给药及经皮疫苗转运中的应用[J].Her- aid ot Medicine.2006,25(10):1082—1085. [7]庸人杰,尹东锋,丁雪鹰等星型硅微针阵列对化学药物的经皮促透作 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2):914—917. [8]尹东锋基于阳离子聚合物/DNA纳米复合物微针给药系统的研究[D]. E海:第二军医大学,2008. [9]陈华兵.促进药物透皮和皮肤靶向的纳米载药统研究[D] 武汉:华中 科技大学,2008.5.28. (收稿日期:2010.10.27) 

◆◆◆I◆iI●f1.●ill◆●iill●I◆li;●●I◆●●II● ◆II◆ii◆I◆●I● ◆II● ◆iI●◆iiI●ill●I◆II●ill◆●●I●◆●●●"4P● 4b"lil, (上接第18页) 

3蒙医治疗方法 随着科学的发展蒙医药在腹部开腹手术后尽快恢复患 者的胃肠功能,减少患者痛苦,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等的方 面的研究也不断的进行。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包宝柱 等 120例妇科术后患者根据年龄和身体情况口服通气汤 5g,一天一次后26~30h排气的达75%,口服一天两次的 36~48h排气的达22.5%,口服三次以上的48h后排气的 

达2.5%。包宝柱、巴根那等 的《蒙药顺气口服液的工 艺及临床研究》的科研中看到了顺气口服液能进早恢复手 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促进伤口的愈合。而且此科研获得 了自治区科技三等奖。宝音图等 选择100例妇科手术患 者分蒙药组与对照组,蒙药组术前、术后口服阿木日--6, 对照组术前1天晚及术晨清洁灌肠各一次,结果:蒙药组 术后腹胀轻微,术后排气时间平均40h,对照组腹胀明显, 术后排气时间平均56h。结论:妇科手术前后用阿木13---6, 能促进胃肠蠕动,术后排气时间缩短,减少术后便泌和腹 胀以及腹胀诱发的腹部切口裂开、肠粘连、肠梗阻、阴道 残端出血等并发症。 4评价与展望 综上所述,对妇科开腹手术后早13胃肠功能恢复方面 的研究很多,并为临床广泛应用,但是研究内容主要集中 在缩短排气时间方面,对于术后影响胃肠功能恢复的因素 (例如:患者体质差别、盆腔粘连情况、手术时间、手术中 出血情况、对药物的敏感性等等)方面的研究较少,近年 来护理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预防术后盆腔粘 连情况、对药物的敏感性等的研究方面蒙医药还处于起始 阶段,需要加强研究及开发步伐是今后应该进行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江莉,柴润芳.川腹汤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J]河北中医,2004,26(11):896. [2]孟红娟等,排气汤用于妇科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2008,30(8):44. [3]王旭敏,王琼中药排气汤在妇科开腹手术后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 南2008,6(20),33. [4]宋巧红,殷爱丽自拟顺气汤用于妇产科术后促进肛门排气12O例临床分 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4):453. [5]黄小萍,中药足浴与足底按摩对妇科术后病人肛门排气时问的影响 [J]护理研究,2005,19(12):2599. [6]杨玉英,石庭伟穴位注射维生素B1防止妇科术后腹胀98例报道[J] 甘肃中医。2005,18(】):32. [7]郭先义,耳穴压豆促进妇科术后肛门排气10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 医。2008,30(11):1175. [8]陈丽棠,温水足浴促进妇科术后肛门排气的效果分析[J] 广西医学, 2008。30(2):299 [9]余晓燕,朱萍,口服思迈克胶囊预防妇科腹部手术后腹胀的效果观察 [J].浙江预防医学,2001,13(9):42. [10]张,双芬酸钾用于妇科术后止痛与排气疗效[J].天津医药。2001, 13(5):44. [11]倪跃茹,李志敏,氯化钾与萝 汤促进妇科手术患者术后排气的』插床 观察[J].淮海医药。2001,19(5):418. [12]高孟翠,段丽芳,全子宫切除术后使用PCA泵对肠蠕动恢复及肛门排 气时间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4):lo4一lO5. [13]王颖、王晶,术前指导预防妇科腹部手术后腹胀36例效果观察[J]. 2005,11(8):1013—10l4. [14]张玉花等,维生素B1在妇科腹部手术后的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 床杂志,2001,2O(4):288 [15]包宝柱等蒙药通气汤在妇产科开腹手术后的应用体会.中国临床医学 研究】995.7. [16]包宝柱等・蒙药顺气口服液的J:艺及临床研究,自治区教育厅资助课 题1995—1998,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17]宝音图,梅花,伟力,妇科手术前后用阿木日—6预防腹胀的临床观 察[J].医药世界,2006,7:131 (收稿日期:2010 1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