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氏干涉仪

迈氏干涉仪
迈氏干涉仪

实验题目:迈氏干涉仪

实验目的:

了解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原理、结构和调节方法,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并增强对条纹可见度和时间相干性的认识。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氦氖激光器、透明薄片样品、白炽灯、遮光器等。

实验原理:(点击跳过实验原理)

迈克尔孙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

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原理图如图3.1.1-1所示,A和B为材料、厚度完全相同的平行板,A的一面镀上半反射膜,M1、M2为平面反射镜,M2是固定的,M1和精密丝杆相连,使其可前后移动,最小读数为10-4mm,可估计到10-5mm,M1和M2后各有几个小螺丝可调节其方位。

光源S发出的光射向A板而分成(1)、(2)两束光,这两束光又经M1和M2反射,分别通过A的两表面射向观察处O,相遇而发生干涉,B作为补偿板的作用是使(1)、(2)两束光的光程差仅由M1、M2与A板的距离决定。

由此可见,这种装置使相干的两束光在相遇之前走过的路程相当长,而且其路径是互相垂直的,分的很开,这正是它的主要优点之一。从O处向A处观察,除看到M1镜外,还可通过A的半反射膜看到M2的虚像M’2,M1与M2镜所引起的干涉,显然与M1、M’2引起的干涉等效,M1和M’2形成了空气“薄膜”,因M’2不是实物,故可方便地改变薄

膜的厚度(即M 1和M ’2的距离),甚至可以使M 1和M ’2重叠和相交,在某一镜面前还可根据需要放置其他被研究的物体,这些都为其广泛的应用提供了方便。

点光源产生的非定域干涉:

一个点光源S 发出的光束经干涉仪的等效薄膜表面M 1和M ’2反射后,相当于由两个虚光源S 1、S 2发出的相干光束(图3.1.1-2)。若原来空气膜厚度(即M 1和M ’2之间的距离)为h ,则两个虚光源S 1和S 2之间的距离为2h ,显然只要M 1和M ’2(即M 2)足够大,在点光源同侧的任一点P 上,总能有S 1和S 2的相干光线相交,从而在P 点处可观察到干涉现象,因而这种干涉是非定域的。

若P 点在某一条纹上,则由S 1和S 2到达该条纹任意点(包括P 点)的光程差?是一个常量,故P 点所在的曲面是旋转双曲面,旋转轴是S 1、S 2的连线,显然,干涉图样的形状和观察屏的位置有关。当观察屏垂直于S 1、S 2的连线时,干涉图是一组同心圆。下面我们利用图3.1.1-3推导?的具体形式。光程差

]1)441[()2(21

222

222222-++++=+-++=?R Z h Zh R Z R Z R h Z 把小括号内展开,则 ???

?????+???? ??++-???? ??+++=?...44814421222222222R Z h Zh R Z h Zh R Z ()??????+--+++≈22322232222R Z Z h Z h h R ZR Z R Z hZ

??

????--+=δδδδ233

2222cos cos 2sin 1cos 2Z h Z h Z h h

由于h<

? ??

+=?δδ2sin 1cos 2Z h h (1) 从式(1)可以看出,在δ=0处,即干涉环的中心处光程差有极大值,即中心处干涉级次最高。如果中心处是亮的,则λm h ==?112。若改变光程差,使中心处仍是亮的,则λ)(222n m h +==?,我们得到 λn h h h 2

1)(211212=?-?=-=? (2) 即M 1和M 2之间的距离每改变半个波长,其中心就“生出”或“消失”一个圆环。两平面反射镜之间的距离增大时,中心就“吐出”一个个圆环。反之,距离减小时中心就“吞进”一个个圆环,同时条纹之间的间隔(即条纹的稀疏)也发生变化。由式(2)λn h 21=?可知,只要读出干涉仪中M 1移动的距离?h 和数出相应吞进(或吐出)的环数就可求得波长。

把点光源换成扩展光源,扩展光源中各点光源是独立的、互不相干的,每个点光源都有自己的一套干涉条纹,在无穷远处,扩展光源上任两个独立光源发出的光线,只要入射角相同,都会会聚在同一干涉条纹上,因此在无穷远处就会见到清晰的等倾条纹。当M 1和M ’2不平行时,用点光源在小孔径接收的范围内,或光源离M 1和M ’2较远,或光是正入射时,在“膜”附近都会产生等厚条纹。

条纹的可见度:

使用绝对的单色光源,当干涉光的光程差连续改变时,条纹的可见度一直是不变的。如果使用的光源包含两种波长λ1及λ2,且λ1和λ2相差很小,当光程差为

2121λλ??

? ??+==m m L (其中m 为正整数)时,两种光产生的条纹为重叠的亮纹和暗纹,使得视野中条纹的可见度降低,若λ1与λ2的光的亮度又相同,则条纹的可见度为零,即看不清条纹了。

再逐渐移动M 1以增加(或减小)光程差,可见度又逐渐提高,直到λ1的亮条纹与λ2的亮条纹重合,暗条纹与暗条纹重合,此时可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再继续移动M 1,可见度又下降,在光程差2123)(λλ??

? ??

+?+=?+=?+m m m m L L 时,可见度最小(或

为零)。因此,从某一可见度为零的位置到下一个可见度为零的位置,其间光程差变化应为()211λλ+?=??=?m m L 。化简后 L L ?=?=?2

2

1λλλλ (3) 式中21λλλ-=?,221λλλ+=

。利用式(3)可测出纳黄光双线的波长差。

时间相干性问题: 时间相干性是光源相干程度的一个描述。为简单起见,以入射角i=0作为例子,讨论相距为d 的薄膜上、下两表面反射光的干涉情况。这时两束光的光程差L=2d ,干涉条纹清晰。当d 增加某一数值d ’后,原有的干涉条纹变成一片模糊,2d ’就叫作相干长度,用L m 表示。相干长度除以光速c ,是光走过这段长度所需的时间,称为相干时间,用t m 表示。不同的光源有不同的相干长度,因而也有不同的相干时间。对于相干长度和相干时间的问题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认为实际发射的光波不可能是无穷长的波列,而是有限长度的波列,当波列的长度比两路光的光程差小时,以路光已通过了半反射镜,另一路还没有到达,这时它们之间就不可能发生干涉,只有当波列长度大于两路光的程差时,两路光才能在半发射镜处相遇发生干涉,所以波列的长度就表征了相干长度。另一种解释认为:实际光源发射的光不可能是绝对单色的,而是有一个波长范围,用谱线宽度来表示。现假设“单色光”的中心波长为λ0,谱线宽度为λ?,也就是说“单色光”是由波长为20λλ?-到2

0λλ?+之间所有的波长组成的,各个波长对应一套干涉花纹。随着距离d 的增加,20λλ?+和20λλ?-之间所形成的各套干涉条纹就逐渐错开了,当d 增加到使两者错开一条条纹时,就看不到干涉条纹了,这时对应的m L d ='2就叫做相干长度。由此我们可以得到L m 与λ0及λ?之间的关系为: λ

λ?=2

0m L (4) 波长差λ?越小,光源的单色性越好,相干长度就越长,所以上面两种解释是完全一致的。相干时间t m 则用下式表示 λ

λ?==c c L t m m 20 (5)

钠光灯所发射的谱线为589.0nm 与589.6nm ,相干长度有2cm 。氦氖激光器所发出的激光单色性很好,其632.8nm 的谱线,λ?只有10-14~10-7nm ,相干长度长达几米到几公里的范围。对白光而言,其λ?和λ是同一数量级,相干长度为波长数量级,仅能看到级数很小的几条彩色条纹。

透明薄片折射率的测量:

1. 白光干涉条纹

干涉条纹的明暗决定于光程差与波长的关系,用白光光源,只有在d=0的附近才能在M 1、M ’2交线处看到干涉条纹,这时对各种光的波长来说,其光程差均为

2λ(反射时附加2

λ),故产生直线黑纹,即所谓的中央条纹,两旁有对称分布的彩色条纹。d 稍大时,因对各种不同波长的光,满足明暗条纹的条件不同,所产生的干涉条纹明暗互相重叠,结果就显不出条纹来。只有用白光才能判断出中央条纹,利用这一点可定出d=0的位置。

2. 固体透明薄片折射率或厚度的测定

当视场中出现中央条纹之后,在M 1与A 之间放入折射率为n 、厚度为l 的透明物体,则此时程差要比原来增大

)1(2-=?n l L

因而中央条纹移出视场范围,如果将M 1向A 前移d ,使2

L d ?=

,则中央条纹会重新出现,测出d 及l ,可由下式

)1(-=n l d (6) 求出折射率n 。

实验内容步骤:

1、旋转干涉仪底座下的螺母,调节仪器水平;

2、打开激光电源调整激光器出射光束的方位使激光束垂直照射到M 2 镜的中部,此时在毛玻璃屏上可看到两排横向分布的小激光点;

3、调节M 2 镜背面的3个微调螺丝,使两排小激光斑点中两个最亮的光点重合;

4、将扩束镜插入光路,在毛玻璃屏上看到弧形干涉条纹,仔细调节M 2 镜背面的3个微调螺丝,使在毛玻璃屏上看到一组同心圆等倾干涉条纹;

迈克尔逊干涉仪及其应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及其应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应用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分振幅法实现干涉的精密光学仪器.自1881 年问世以来,迈克尔逊曾用它完成了三个著名的实验:否定“ 以太” 的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光谱精细结构和利用光波波长标定长度单位.迈克尔逊干涉仪结构简单、光路直观、精度高,其调整和使用具有典型性.根据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基本 原理发展的各种精密仪器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科研领域. 【预习要求】 1. 阅读实验十六,理解光的干涉、等倾干涉与等厚干涉 . 2. 了解定域干涉与非定域干涉概念 . 3. 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使用 . 【实验目的】 1. 研究迈克尔逊干涉仪上各种光的干涉现象 . 2. 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应用 .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氦氖激光器,钠光灯,白炽灯, 扩束镜 【实验要求】 1. 定域干涉与非定域干涉的研究 (1)观察激光产生的定域干涉与非定域干涉; (2)粗略测定激光定域等倾干涉条纹和等厚干涉条纹的定域位置(精确到 mm ); (3)观察钠光产生的定域干涉与非定域干涉 . 2. 钠光双线波长差与相干长度的测定 (1)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定钠光双线波长差; (2)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定钠光相干长度;

(3)用迈克耳孙干涉仪考察氦-氖激光的相干长度 . 3. 钠光双线波长差的测定与考察补偿板的作用 (1)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测定钠光双线波长差; (2)用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测定钠光双线波长差; (3)观察无补偿板的迈克耳孙干涉仪中条纹的特点 . 【实验提示】 1. 如何获得点光源和面光源?如何测定干涉条纹的定域位置? 2. 钠光包含中心波长分别为589.0nm 和589.6nm 的两条谱线,在迈克耳逊干涉仪中它的干涉条纹有什么特点? 测波长差的公式;能用测出的波长差计算相干长度吗?测定光源相干长度的方法,实际可能达到的精度 . 3. 钠光包含中心波长分别为589.0nm 和589.6nm 的两条谱线,在迈克耳逊干涉仪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中它的干涉条纹各有什么特点? 4. 迈克耳逊干涉仪中补偿板有哪些作用? 5.考虑实际可能达到的精度,确定是否要用微动手轮,应如何安排测量次数,如何处理数据 . 【设计报告要求】 1 . 写明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 阐明实验原理和设计思路 3 . 说明实验方法和测量方法的选择 4 . 列出所用仪器和材料 5 . 确定实验步骤 6 .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 7 . 确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思考题】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87789

迈克耳逊干涉仪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掌握调节方法; 2.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钠光波长和精细结构。 二.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钠光灯、透镜等。 三.实验原理 迈克耳孙干涉仪原理如图所示。两平面反射镜M1、M2、光源 S和观察点E (或接收屏)四者北东西南各据一方。M1、M2相互垂直,M2是固定的,M1可沿导轨做精密移动。G1和G2是两块材料相同薄厚均匀相等的平行玻璃片。G1的一个表面上镀有半透明的薄银层或铝层,形成半反半透膜,可使入射光分成强度基本相等的两束光,称G1为分光板。G2与G1平行,以保证两束光在玻璃中所走的光程完全相等且与入射光的波长无关,保证仪器能够观察单、复色光的干涉。可见G2作为补偿光程用,故称之为补偿板。G1、G2与平面镜M1、M2倾斜成45°角。

如上图所示一束光入射到G1上,被G1分为反射光和透射光,这两束光分别经M1和M2反射后又沿原路返回,在分化板后表面分别被透射和反射,于E处相遇后成为相干光,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图中M′2是平面镜M2由半反膜形成的虚像。观察者从E处去看,经M2反射的光好像是从M′2来的。因此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和由平面M1与M′2之间的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完全一样的,在讨论干涉条纹的形成时,只需考察M1和M2两个面所形成的空气薄膜即可。两面相互平行可到面光源在无穷远处产生的等倾干涉,两面有小的夹角可得到面光源在空气膜近处形成的等厚干涉。若光源是点光源,则上述两种情况均可在空间形成非定域干涉。设M1和M′2之间的距离为d,则它们所形成的空气薄膜造成的相干光的光程差近似用下式表示 若M1与M′2平行,则各处d相同,可得等倾干涉。系统具有轴对称不变性,故屏E上的干涉条纹应为一组同心圆环,圆心处对应的光程差最大且等于2d,d 越大圆环越密。反之中心圆斑变大圆环变疏。若d增加则中心“冒出”一个条纹,反之d减小则中心“缩进”一个条纹。故干涉条纹在中心处“冒出”或“缩进”的个数N与d的变化量△d之间有下列关系 根据该关系式就可测量光波波长λ或长度△d。 钠黄双线的精细结构测量原理简介: 干涉条纹可见度定义为:当,时V=1, 此时干涉条纹最清晰,可见度最大;时V=0,可见度最小。 从一视见度最低的位置开始算起,测量一次视见度最低处的位置,者其间的光程差 为,且由关系算出谱线的精细结构。 四.实验结果计与分析 次数初读数 d1(mm) 末读数 d2(mm) △ d=|d1-d2| (mm) (nm)(nm ) 137.7247937.754420.02963592.6592.6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摘要: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精密光学仪器,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迈克尔逊干涉的实验,我们可以熟悉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并掌握其调整方法,了解电光源非定域干涉条纹的形成与特点和变化规律,并利用干涉条纹的变化测定光源的波长,测量空气折射率。本实验报告简述了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原理,阐述了具体实验过程与结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尝试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释。 关键词: 迈克尔逊干涉仪;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干涉;空气折射率; 一、引言 【实验背景】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厚干涉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倾干涉条纹,主要用于长度和折射率的测量。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是珀罗于1897年所发明的一种能现多光束干涉的仪器,是长度计量和研究光谱超精细结构的有效工具; 它还是激光共振腔的基本构型,其理论也是研究干涉光片的基础,在光学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光谱学中,应用精确的迈克尔逊干涉仪或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可以准确而详细地测定谱线的波长及其精细结构。 【实验目的】 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方法; 2.了解各类型干涉条纹的形成条件、条纹特点和变化规律; 3.测量空气的折射率。 【实验原理】 (一) 迈克尔逊干涉仪 1M 、2M 是一对平面反射镜,1G 、2G 是厚度和折射率都完全相同的一对平行玻璃板,1G 称 为分光板,在其表面 A 镀有半反射半透射膜,2G 称为补偿片,与1G 平行。 当光照到1G 上时,在半透膜上分成两束光,透射光1射到1M ,经1M 反射后,透过2G ,在1G 的半透膜上反射到达E ;反射光2射到2M ,经2M 反射后,透过1G 射向E 。两束光在玻璃中的 光程相等。当观察者从E 处向1G 看去时,除直接看到2M 外还可以看到1M 的像1 M 。于是1、2

物理实验论文——迈克尔逊干涉仪

物理实验论文——迈克尔逊干涉仪 引言: 在物理学史上,迈克尔逊曾用自己发明的光学干涉仪器进行实验,精确地测量微小长度,否定了“以太”的存在,这个著名的实验为近代物理学的诞生和兴起开辟了道路,1907年获诺贝尔奖。迈克尔逊干涉仪原理简明,构思巧妙,堪称精密光学仪器的典范。随着对仪器的不断改进,还能用于光谱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和利用光波标定标准米尺等实验。目前,根据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基本原理,研制的各种精密仪器已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技领域。 光的干涉是重要的光学现象之一,是光的波动性的重要实验依据。两列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和位相差恒定的相干光在空间相交区域将会发生相互加强或减弱现象,即光的干涉现象。光的波长虽然很短,但干涉条纹的间距和条纹数却很容易用光学仪器测得。根据干涉条纹数目和间距的变化与光程差、波长等的关系式,可以推出微小长度变化(光波波长数量级)和微小角度变化等,因此干涉现象在照相技术、测量技术、平面角检测技术、材料应力及形变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地应用。 相干光源的获取除用激光外,在实验室中一般是将同一光源采用分波阵面或分振幅2种方法获得,并使其在空间经不同路径会合后产生干涉。 迈克尔逊干涉仪(如图1)是1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它是利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如在光谱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和用光波标定标准米尺等实验中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制出多种专用干涉仪。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 图1是迈克尔逊干涉仪实物图。图2是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示意图,图中M1和M2是在相互垂直的两臂上放置的两个平面反射镜,其中M1是固定的;M2由精密丝杆控制,可沿臂轴前、后移动,移动的距离由刻度转盘(由粗读和细读2组刻度盘组合而成)读出。在两臂轴线相交处,有一与两轴成45°角的平行平面玻璃板G1,它的第二个平面上镀有半透(半反射)的银膜,以便将入射光分成振幅接近相等的反射光⑴和透射光⑵,故G1又称为分光板。G2也是平行平面玻璃板,与G1平行放置,厚度和折射率均与G1相同。由于它补偿了光线⑴和⑵因穿越G1次数不同而产生的光程差,故称为补偿板。

迈氏干涉仪教程文件

迈氏干涉仪

实验题目:迈氏干涉仪 实验目的: 了解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原理、结构和调节方法,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并增强对条纹可见度和时间相干性的认识。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氦氖激光器、透明薄片样品、白炽灯、遮光器等。 实验原理:(点击跳过实验原理) 迈克尔孙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 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原理图如图3.1.1-1所示,A和B为材料、厚度完全相同的平行板,A的一面镀上半反射膜,M1、M2为平面反射镜,M2是固定的,M1和精密丝杆相连,使其可前后移动,最小读数为10-4mm,可估计到10-5mm,M1和M2后各有几个小螺丝可调节其方位。 光源S发出的光射向A板而分成(1)、(2)两束光,这两束光又经M1和M2反射,分别通过A的两表面射向观察处O,相遇而发生干涉,B作为补偿板的作用是使(1)、(2)两束光的光程差仅由M1、M2与A板的距离决定。

由此可见,这种装置使相干的两束光在相遇之前走过的路程相当长,而且其路径是互相垂直的,分的很开,这正是它的主要优点之一。从O处向A处观察,除看到M1镜外,还可通过A的半反射膜看到M2的虚像M’2,M1与M2镜所引起的干涉,显然与M1、M’2引起的干涉等效,M1和M’2形成了空气“薄膜”,因M’2不是实物,故可方便地改变薄膜的厚度(即M1和M’2的距离),甚至可以使M1和M’2重叠和相交,在某一镜面前还可根据需要放置其他被研究的物体,这些都为其广泛的应用提供了方便。 点光源产生的非定域干涉: 一个点光源S发出的光束经干涉仪的等效薄膜表面M1和M’2反射后,相当于由两个虚光源S1、S2发出的相干光束(图3.1.1-2)。若原来空气膜厚度(即M1和M’2之间的距离)为h,则两个虚光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为2h,显然只要M1和M’2(即M2)足够大,在点光源同侧的任一点P上,总能有S1和S2的相干光线相交,从而在P点处可观察到干涉现象,因而这种干涉是非定域的。 若P点在某一条纹上,则由S1和S2到达该条纹任意点(包括P点)的光程差?是一个常量,故P点所在的曲面是旋转双曲面,旋转轴是S1、S2的连线,显然,干涉图样的形状和观察屏的位置有关。当观察屏垂直于S1、S2的连线时,干涉图是一组同心圆。下面我们利用图3.1.1-3推导?的具体形式。光程差

大学物理实验-迈克尔逊干涉仪

(1312实验室)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学结构及干涉原理,学习其调节和使用方法 (2)学习一种测定光波波长的方法,加深对等倾的理解 (3)用逐差法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扩束镜等。 三.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l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A.Michelson)和莫雷(E.W.Morley)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实验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用它可以高度准确地测定微小长度、光的波长、透明体的折射率等。后人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究出了多种专用干涉仪,这些干涉仪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被广泛应用。 1.干涉仪的光学结构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和结构如图1与2 所示。M1、M2是一对精密磨光的平面反射镜, M1的位置是固定的,M2可沿导轨前后移动。G1、 G2是厚度和折射率都完全相同的一对平行玻璃 板,与M1、M2均成45°角。G1的一个表面镀 有半反射、半透射膜A,使射到其上的光线分为 光强度差不多相等的反射光和透射光;G1称为 分光板。当光照到G1上时,在半透膜上分成相 互垂直的两束光,透射光(1)射到M1,经M1 反射后,透过G2,在G1的半透膜上反射后射向 E;反射光(2)射到M2,经M2反射后,透过 G1射向E。由于光线(2)前后共通过G1三次, 而光线(1)只通过G1一次,有了G2,它们在 玻璃中的光程便相等了,于是计算这两束光的光程差时,只需计算两束光在空气中的光程差就可以了,所以G2称为补偿板。当观察者从E处向G1看去时,除直接看到M2外还看到M1的像M1ˊ。于是(1)、(2)两束光如同从M2与M1ˊ反射来的,因此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和M1′~M2间“形成”的空气薄膜的干涉等效。 反射镜M2的移动采用蜗轮蜗杆传动系统,转动粗调手轮(2)可以实现粗调。M2移动距离的毫米数可在机体侧面的毫米刻度尺(5)上读得。通过读数窗口,在刻度盘(3)上可读到0.01mm;转动微调手轮(1)可实现微调,微调手轮的分度值为1×10-4mm。可估读到10-5mm。M1、M2背面各有3个螺钉可以用来粗调M1和M2的倾度,倾度的微调是通过调节水平微调(15)和竖直微调螺丝(16)来实现的。 2. 单色点光源的非定域干涉 本实验用He-Ne激光器作为光源(见图3),激光通过扩束镜L汇聚成一个强度很高的点光源S,射向迈克尔逊干涉仪,点光源经平面镜M2、M2反射后,相当于由两个点光源S1ˊ和S2ˊ发出的相干光束。Sˊ是S的等效光源,是经半反射面A所成的虚像。S1′是S′经M1′所成的虚像。S2′是S′经M2所成的虚像。由图3可知,只要观察屏放在两点光源

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设计

! 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ZI的干涉原理 2.掌握MZI干涉仪的基本结构和仿真方法 二、实验原理: MZI干涉原理基于两个相干单色光经过不同的光程传输后的干涉理论。MZI主要由前后两个3dB定向耦合器和一个可变移相器组成。最终使不同的两个波长分别沿两个不同的端口输出。其结构示意图如下所示: 图1 MZI干涉原理简图 】 马赫-曾德干涉结构可用做光调制器,也可用做光滤波器。 1、马赫-曾德干涉仪的分光原理: 设两耦合器的相位因子分别为 12 , ??,当干涉仪一输入端注入强度为 I (以电场强度 表示为 E)光波时,可以推出两个输出端的光场强度 12 ,I I(以电场强度分别表示为 1 2 , E E)分别为: 2222 1101212 2222 2201212 cos()sin(2)sin(2)sin(/2) sin()sin(2)sin(2)cos(/2) I E E L I E E L ????β ????β ?? ==++ ?? ?? ==-+ ?? 式中,β为传输常数; 12 ?=- L L L为干涉仪两臂的长度差,它在干涉仪两臂之间引入的相位差:2/2/ ?=?= L n L C F βπυπυ。(υ为光的频率;n为光纤纤心的折射率:C为真空中的光速;/ =? F C n L为马赫一曾德干涉仪的自由程。 当构成干涉仪的两耦合器均为标准的3 dB耦合器(即分光比为1:1)时,两耦合器的相位因子为0 45,可以得到干涉仪输出端的强度传输系数分别如下:

[ ][]2 1112002 2222001 1cos(2/)21 1cos(2/)2 ===-===+E I T F I E E I T F I E πυπυ 图2给出了强度传输系数随输入光频率的变化曲线: \ 图2 马赫-曾德干涉仪强度传输系数随频率变化曲线 从图2可以看出,两个输出端的强度传输系数正好是反相的,也就是说,当在干涉仪的一个输入端注入单一频率的光波时,调节干涉仪使一个输出端输出光强度达到最大时,则另一输出端输出光强度将达到最小。另外,根据图2,还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当在干涉仪一个输入端同时注入两个频率分别为12,υυ的光波时,如果二者的频差 21?=-υυυ与干涉仪自由程 F 满足关系式(1/2)?=+K F υ (0,1,2,=???K ),则可以实现两 个频率不同的光波分别在不同的输出端输出,即实现不同频率光波的分离。 2、马赫-曾德干涉仪的滤波原理 马赫-曾德滤波器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马赫-曾德干涉仪滤波器原理图 输入光功率i P 经第一个3dB 耦合器等分为1i P 和2i P 两部分,他们分别在长度为1L 和 2L 的光波导中传输后,经过第二个3dB 耦合器合在一起。 ) 设输入光功率i i i P E E *∝?,则输入光的电场强度可以表示为: i t i l E Ae i ω=

马赫曾德干涉仪实验讲义

马赫曾德干涉仪 马赫——曾德干涉仪。马赫——曾德干涉仪(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是一种 以实现干涉,被广泛用作传感器和光调制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马赫曾德干涉仪的原理和结构; 2. 组装并调节马赫曾德干涉仪,观察干涉条纹。 3. 学会调节两束相干光的干涉; 二、实验原理与仪器 He-Ne 激光器、平面反射镜1和平面反射镜2 、分束器、合束器、扩束滤波准直系统、可变光阑、光强衰减片、白屏。 图1 实验装置及光路图 图1为马赫曾德的实验装置图,:由He-Ne激光器发出的激光由扩束镜(显微物镜)、针孔滤波和透镜准直后形成宽口径平面波,经可变光阑后,光斑直径变为1厘米后,再经分束器形成两路:透射光和反射光。透射光被反射镜2反射后垂直入射到原始物平面Po上的物体上,经衍射后的物光经过合束器到达距离z=20厘米处的CCD记录面P H上。经过分束器后的反射光作为参考光被反射镜1和合束器反射到P H面上与物光干涉产生干涉条纹,被CCD 记录下来传输到计算机中。 三、实验内容和步骤 1 光学器件的共轴调节 调节激光器水平,调整各器件的高度的俯仰,使其共轴。在调节透镜时要注意反射光点重合。

2 平行光调节 利用调平的激光器,通过调节扩束准直系统,得到平行光。加入可变光阑,使平行光中心通过光阑的中心。通过针孔滤波和透镜准直获得宽口径平面波后搭建MZ干涉仪,保证两束光在合束器后完全重合并产生平行直条纹的干涉图样。 3.首先在激光束的传播方法放置分束器,将He-Ne激光器的主光束平分得到两个分光束。调整分束器角度,得到两条严格垂直的分光束。在光路1中放置反射镜1,将分光束1的传播方向改变,该反射镜与分光器位于同一列螺纹孔。反复调节反射镜的位置和反射角度,得到严格平行并且等高的两束光线。在光路2中放置反射镜2,如果调节的方法正确,主分光束的反射光和另外一条分光束可以刚好在空间相交,该交点基本可以刚好满足严格的等过程。 4.大致调整好分束镜和反射镜的光路,使两路光在合束器上汇合,并出射在白屏上(确定光斑是否落在各镜面中心,可用擦镜纸轻轻挡在镜面前观察光斑的位置)。 5.固定一路激光,测量记录光路的长度。调整另一路光路,使这路光的长度与刚刚记下的光路一致,固定光路。 6.将白屏移远(至少2m),观察白屏上的两个激光斑,若不重合,调节分束镜的控制钮,使两个光斑完美重合。 7.把白屏移回适合观察的位置,细调分束镜的控制钮并观察白屏上的激光干涉现象,直到现象最明显为止,得到清晰的竖直干涉条纹。 五、思考题 1.如果分束器后两路光光强不同,应该使用什么元件改善? 2.马赫曾德干涉仪和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区别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精品

1 2 1 2 1 2 1 2 1 2 实验目的: 1) 学会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 2) 观察等倾、等厚和非定域干涉现象 3) 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和钠光双线的波长差。 实验仪器: 氦氖激光光源、钠光灯、迈克尔逊干涉仪、毛玻璃屏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光源 S 出 发的光经过称 45。 放置的背面镀银的半透玻璃板 P 1 被分成互相垂直的强度几乎相等的两束光, 光 路 1 通过 M 1 镜反射并再次通过 P 1 照射在观察平 面 E 上,光路 2 通过厚度、折射率与 P 1 相同的玻 璃板 P 2 后由 M 2 镜反射再次通过 P 2 并由 P 1 背面的 反射层反射照射在观察平面 E 上。图中平行于 M 的M ' 是M 经 P 反射所成的虚 1 2 2 1 像,即 P 到 M 与 P 到 M ' 的光程距离相等,故从 P 到M 的光路可用 P 到M ' 等 价替代。这样可以认为 M 与 M ' 之间形成了一个空气间隙, 这个空气间隙的厚度 可以通过移动 M 1 完成,空气间隙的夹角可以通过改变 M 1 镜或 M 2 镜的角度实现。 当 M 与M ' 平行时可以在观察平面 E 处观察到等倾干涉现象,当 M 与M ' 有一 1 2 1 2 定的夹角时可以在观察平面 E 处观察到等厚干涉现象。 2:激光器激光波长测量原理: 由等倾干涉条纹的特点,当 θ =0 时的光程差 δ 最大,即圆心所对应的

1 2 1 2 干 涉级别最高。转动手轮移动 M1,当 d 增加时,相当 于增大了和 k 相应的θ 角 ,可以看到圆 环一个个从中心 “冒出” ;若 d 减小时,圆环逐渐 缩小, 最后“淹没”在中心处。 每“冒” 出或“ 缩”进一个干涉环,相应的光程差改变了一个波长, 也就是 M 与 M ’ 之间距离 变化了半个波长。 若将 M 与 M ’ 之间距离改变了 △d 时,观察到 N 个干涉环变化,则 △d=N 由此可测单色光 的波长。 3:钠光双线波长差的测定: 在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观察低压钠黄灯双线的等倾干涉条纹时,可以看到 随着动镜 M 1 的移动,条纹本身出现了由清晰到模糊再到清晰的周期性变化,即 反衬度从最大到最小再到最大的周期性变化, 利用这一特性, 可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对于等倾干涉而言,波长差的计算公式为: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1) )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 1) 通过粗调手轮打开激光光源, 调节激光器使其光束大致垂直于平面反光镜 M 2 入射,取掉投影屏 E ,可以看到两排激光点 2) 粗调手轮移动 M 1 镜的位置,使得通过分光板分开的两路光光程大致相等 3) 调节M 1 、M 2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 使两排激光点重合为一排,并使两个最 亮的光点重合在一起。此时再放上投影屏 E ,就可以看到干涉条纹。 4) 仔细调节 M 、 M 镜后面的两个旋钮,使 M 与 M ' 平行,这时在屏上可 以看到同心圆条纹,这些条纹为非定域条纹。 5) 转动微调手轮,观察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及中心“吞” 、“吐”条纹随光程差 改变的变化情况。

迈克尔逊干涉仪

图 3-16-1 光路图 迈克尔逊干涉仪 姓名:祝文 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班级:麻醉131班 学号:6301613030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学结构及干涉原理,学习其调节和使用方法; (2)学习一种测定光波波长的方法,加深对等倾、等厚干涉的理解。 二.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 激光器。 三.实验原理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l883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A.Michelson )和莫雷(E.W.Morley )合作,为研究“以太漂移实验而设计制造出来的精密光学仪器。用它可以高度准确地测定微小长度、光的波长、透明体的折射率等。后人利用该仪器的原理,研究出了多种专用干涉仪,这些干涉仪在近代物理和近代计量技术中被广泛应用。 1.干涉仪的光学结构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和结构如图3-16-1与3-16-2所示。M 1、M 2是一对精密磨光的平面反射镜,M 1的位置是固定的,M 2可沿导轨前后移动。G 1、G 2是厚度和折射率都完全相同的一对平行玻璃板,与M 1、M 2均成45°角。G 1的一个表面镀有半反射、半透射膜A ,使射到其上的光线分为光强度差不多相等的反射光和透射光;G 1 称为分光板。当光照到G 1上时,在半透膜上分成相互垂直的两束 光,透射光(1)射到M 1,经M 1反射后,透过G 2,在G 1的半透 膜上反射后射向E ;反射光(2)射到M 2,经M 2反射后,透过 G 1射向E 。由于光线(2)前后共通过G 1三次,而光线(1)只通 过G 1一次,有了G 2,它们在玻璃中的光程便相等了,于是计算 这两束光的光程差时,只需计算两束光在空气中的光程差就可以 了,所以G 2称为补偿板。当观察者从E 处向G 1看去时,除直接 看到M 2外还看到M 1的像M 1ˊ。于是(1)、(2)两束光如同 从M 2与M 1ˊ反射来的,因此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和 M 1′~M 2间“形成”的空气薄膜的干涉等效。 反射镜M 2的移动采用蜗轮蜗杆传动系统,转动粗调手轮(2) 可以实现粗调。M 2移动距离的毫米数可在机体侧面的毫米刻度尺 (5)上读得。通过读数窗口,在刻度盘(3)上可读到0.01mm ;转动微调手轮(1)可实现微调,微调手轮的分度值为1×10-4mm 。可估读到10-5mm 。M 1、M 2背面各有3个螺钉可以用来粗调M 1 和M 2的倾度,倾度的微调是通过调节水平微调(15)和竖直微调螺丝(16)来实现的。

迈克尔逊干涉仪(final)

实验题目:迈克尔孙干涉仪 评分: 姓名:陈伟灿 学号:PB06210479 实验目的: 了解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原理、结构和调节方法,观察非定域和定域干涉条纹,测量氦氖激光的波长,并增强对条纹可见度和时间相干性的认识。 实验原理: 1.迈克尔孙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 迈克尔孙干涉仪的原理图如图3.1.1-1所示,A和B为材料、厚度完全相同的平行板,A的一面镀上半反射膜,M1、M2为平面反射镜,M2是固定的,M1和精密丝杆相连,使其可前后移动,最小读数为10-4mm,可估计到10-5mm,M1和M2后各有几个小螺丝可调节其方位。 光源S发出的光射向A板而分成(1)、(2)两束光,这两束光又经M1和M2反射,分别通过A的两表面射向观察处O,相遇而发生干涉,B作为补偿板的作用是使(1)、(2)两束光的光程差仅由M1、M2与A板的距离决定。 由此可见,这种装置使相干的两束光在相遇之前走过的路程相当长,而且其路径是互相垂直的,分的很开,这正是它的主要优点之一。从O处向A处观察,除看到M1镜外,还可通过A的半反射膜看到M2的虚像M’2,M1与M2镜所引起的干涉,显然与M1、M’2引起的干涉等效,M1和M’2形成了空气“薄膜”,因M’2不是实物,故可方便地改变薄膜的厚度(即M1和M’2的距离),甚至可以使M1和M’2重叠和相交,在某一镜面前还可根据需要放置其他被研究的物体,这些都为其广泛的应用提供了方便。 2.点光源产生的非定域干涉 一个点光源S发出的光束经干涉仪的等效薄膜表面M1和M’2反射后,相当于由两个虚光源S1、S2发出的相干光束(图3.1.1-2)。若原来空气膜厚度(即M1和M’2之间的距离)为h,则两个虚光源S1和S2之间的距离为2h,显然只要M1和M’2(即M2)足够大,在点光源同侧的任一点P上,总能有S1和S2的相干光线相交,从而在P点处可观察到干涉现象,因而这种干涉是非定域的。 若P点在某一条纹上,则由S1和S2到达该条纹任意点(包括P点)的光程差 是一个

激光干涉仪讲解

第一章、前言 一、本次我们主要研究:如何检测机床的螺距误差。因此我们主要的任务在于: 1. 应该使用什么仪器进行测量 2. 怎么使用测量仪器 3. 怎么进行数据分析 4. 怎么将测量所得的数据输入对应的数控系统 二、根据第一点的要求,我们选择的仪器为:Renishaw 激光器测量系统,此仪器检测的范围包括: 1. 线性测量 2. 角度测量 3. 平面度测量 4. 直线度测量 5. 垂直度测量 6. 平行度测量 线性测量:是激光器最常见的一种测量。激光器系统会比较轴位置数显上的读数位置与激光器系统测量的实际位置,以测量线性定位精度及重复性。 三、根据第二点的解释,线性测量正符合我们检测螺距误差的要求。因此,我们此次使用的检测方法——线性测量。 总结以上我们的核心在于:如何操作Renishaw 激光器测量系统结合线性测量的方法进行检测,之后将检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将分析得到的数据存放到数控系统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高机床的精度。 - 1 - 第二章、 2.1 什么是螺距误差? 基础知识 开环和半闭环数控机床的定位精度主要取决于高精度的滚珠丝杠。但丝杠总有一定螺距误差,因此在加工过程中会造成零件的外形轮廓偏差。

由上面的原因可以得知: 螺距误差是指由螺距累积误差引起的常值系统性定位误差。 2.2 为什么要检测螺距误差? 根据2.1节,检测螺距误差是为了减少加工过程中造成零件的外形轮廓偏差,即提高机床的精度。 2.3 怎么检测螺距误差? (1)安装高精度位移检测装置。 (2)编制简单的程序,在整个行程中顺序定位于一些位置点上。所选点的数目及距离则受数控系统的限制。 (3)记录运动到这些点的实际精确位置。 (4)将各点处的误差标出,形成不同指令位置处的误差表。(5)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将该表输入数控系统,数控系统将按此表进行补偿。 2.4 什么是增量型误差、绝对型误差? ①增量型误差 增量型误差是指:以被补偿轴上相邻两个补偿点间的误差差值为依据来进行补偿②绝对型误差 绝对型是误差是指:以被补偿轴上各个补偿点的绝对误差值为依据来进行补偿2.5 螺距误差补偿的原理是什么? 螺距误差补偿的基本原理就是将数控机床某轴上的指令位置与高精度位置测量系统所测得的实际位置相比较,计算出在数控加工全行程上的误差分布曲线,再将

组合干涉仪实验

组合干涉仪实验 内容(一) 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利用光的干涉现象来测量某些物理量的微小变化的技术,一般情况下,它是将一束光通过光学元件分为两束,一束作为参考光,另一束作为测量光,测量光落在被测物体上或通过被测样品,然后再将这两束光重新拟合,利用干涉图形的变化,检查出目标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 这种测量方法由于大多采用高稳定度的、长相干的激光作为光源,因此一般都具有大量程、高分辨率、高精度、对目标影响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使用环境和要求的不同,往往采用不同的光路结构。本实验主要搭构三种较为常见的光路结构,组成①迈克尔逊干涉仪,②马赫-曾德尔干涉仪,③萨格奈克干涉仪,以熟悉它们的结构和特点。 实验目的 1.熟悉三种干涉仪结构; 2.研究空气折射率与压强的关系。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 迈克尔逊(Michelson)干涉仪作为一种十分古老的干 涉仪,于1880年由迈克尔逊发明,并主要由此于1907年 获得诺贝尔奖金。迈克尔逊干涉仪基本光路结构如图1, 常被用来测量物体的微小位移变化。从光源1发出的一束 相干光经分束镜2一分为二,分为两束。一束透射光落在 反射镜M1上,另一束反射光落在发射镜M2上,M1、M2分别将这两束光沿原路反射回来,在分束镜1上重合后射入扩束镜3,投影在白屏4上,如果我们对光路调整的合适,将在白屏上看到一系列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些干涉条纹会随着M1或M2的移动而移动,且非常敏感,只要反射镜移动半个波长,干涉条纹就移动一个周期,而光波长一般都在微米量级,因此它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2.马赫-曾德尔干涉仪 马赫-曾德尔(Mach-Zehnder)干涉仪的光路 结构如图2所示, 从光源1发出的一束相干光经 分束镜2一分为二,分为两束。一束透射光落在 反射镜M1上,另一束反射光落在发射镜M2上, M1、M2分别将这两束光反射至分束镜3上,并使 这两束光重合,进入扩束镜4,如果调整合适,我 们可在扩束镜后的白屏5上看见一系列明暗相间 的干涉条纹。这种干涉仪主要用于测量透明物质 的折射率的变化,光纤传感器中的干涉仪大多采用这种光路结构, 3.萨格奈克干涉仪 萨格奈克(Sagnac)干涉仪的光路结构如图3所示,光路由一个分束镜2和三个反射镜M组成,它的光路比较特殊,两束光沿着相同的路径反向传播。由 3 图3萨格奈克干涉仪 5 图2马赫-曾德尔干涉仪 1 图1迈克尔逊干涉仪

激光干涉仪分类及应用

激光干涉仪分类及应用 激光干涉仪以激光波长为已知长度,利用迈克耳逊干涉系统测量位移的通用长度测量。激光干涉仪有单频的和双频的两种。 激光干涉仪的分类: 单频激光干涉仪 从激光器发出的光束,经扩束准直后由分光镜分为两路,并分别从固定反射镜和可动反射镜反射回来会合在分光镜上而产生干涉条纹。当可动反射镜移动时,干涉条纹的光强变化由接受器中的光电转换元件和电子线路等转换为电脉冲信号,经整形、放大后输入可逆计数器计算出总脉冲数,再由电子计算机按计算式[356-11]式中λ为激光波长(N为电脉冲总数),算出可动反射镜的位移量L。使用单频激光干涉仪时,要求周围大气处于稳定状态,各种空气湍流都会引起直流电平变化而影响测量结果。 双频激光干涉仪 在氦氖激光器上,加上一个约0.03特斯拉的轴向磁场。由于塞曼分裂效应和频率牵引效应,激光器产生1和2两个不同频率的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光。经1/4波片后成为两个互相垂直的线偏振光,再经分光镜分为两路。一路经偏振片1后成为含有频率为f1-f2的参考光束。另一路经偏振分光镜后又分为两路:一路成为仅含有f1的光束,另一路成为仅含有f2的光束。当可动反射镜移动时,含有f2的光束经可动反射镜反射后成为含有f2±Δf的光束,Δf是可动反射镜移动时因多普勒效应产生的附加频率,正负号表示移动方向(多普勒效应是奥地利人C.J.多普勒提出的,即波的频率在波源或接受器运动时会产生变化)。这路光束和由固定反射镜反射回来仅含有f1的光的光束经偏振片2后会合成为f1-(f2±Δf)的测量光束。测量光束和上述参考光束经各自的光电转换元件、放大器、整形器后进入减法器相减,输出成为仅含有±Δf的电脉冲信号。经可逆计数器计数后,由电子计算机进行当量换算(乘1/2激光波长)后即可得出可动反射镜的位移量。双频激光干涉仪是应用频率变化来测量位移的,这种位移信息载于f1和f2的频差上,对由光强变化引起的直流电平变化不敏感,所以抗干扰能力强。它常用于检定测长机、三坐标测量机、光刻机和加工中心等的坐标精度,也可用作测长机、高精度三坐标测量机等的测量系统。利用相应附件,还可进行高精度直

迈克尔逊干涉仪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利用干涉条纹精确测定长度或长度改变的仪器.它是迈克尔逊在1881年设计成功的。迈克尔逊和莫雷应用该仪器进行了测定以太风的著名实验.后人根据此种干涉仪研制出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干涉仪。 预备知识 ?光程:光波实际传播的路径与折射率的乘积, 光程差:,在杨氏干涉的例子里,它的光程差就可以表示 ? ?光程差与相位差的变换关系为: ?相干条件:两束光满足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位差恒定时即可成 为相干光源,这时的光强应表达为: 令;对应的位相差为

?获得相干光光源的两种常见方法 1.分波阵面法:从同一波阵面上获取对等的两部分作为子光源成 为相干光源;如杨氏实验等。 2.分振幅法:当一束光投射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它的所有的 反射光线或所有的透射光线会聚在一起时即可发生相干;如薄膜 干涉等。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G2是一面镀上半透半反膜,M1、M2为平面反射镜,M1是固定的,M2和精密丝相连,使其可前后移动,最小读数为10-4mm,可估计到10-5mm, M1和M2后各有几个小螺丝可调节其方位。当M2和M1’严格平行时,M2移动,表现为等倾干涉的圆环形条纹不断从中心“吐出”或向中心“消失”。两平面镜之间的“空气间隙”距离增大时,中心就会“吐出”一个个条纹;反之则“吞进”一个个条纹。M2和M1’不严格平行时,则表现为等厚干涉条纹,M2移动时,条纹不断移过视场中某一标记位置,M2平移距离d 与条纹移动数N 的关系满足。

迈克尔逊干涉仪示意 经M2反射的光三次穿过分光板,而经M1反射的光只通过分光板一次.补偿板就是为了消除这种不对称而设置的.在使用单色光源时,补偿板并非必要,可以利用空气光程来补偿;但在复色光源时,因玻璃和空气的色散不同,补偿板则是不可缺少的。 若要观察白光的干涉条纹,两相干光的光程差要非常小,即两臂基本上完全对称,此时可以看到彩色条纹;若M1或M2稍作倾斜,则可以得到等厚的交线处(d=0)的干涉条纹为中心对称彩色直条纹,中央条纹由于半波损失为暗条纹。 实验内容 ?观察非定域干涉条纹,干涉条纹的形状、疏密及中心“吞”、“吐”条纹 随光程差的改变而变化情况; ?测量He-Ne激光的波长,利用公式计算,用适当的数据处理 方法求出值; ?测钠黄光波长及钠黄光双线的波长差,观察条纹的可见度的变化; ?测量钠黄光的相干长度,观察氦氖激光的相干情况; ?调节观察白光干涉条纹,测定透明薄片的折射率.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耳逊干涉仪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和原理,掌握调节方法; 2.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钠光波长和精细结构。 二.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钠光灯、透镜等。 三. 实验原理 迈克耳孙干涉仪原理如图所示。两平面反射镜M1、M2、光源 S和观察点E(或接收屏)四者北东西南各据一方。M1、M2相互垂直,M2是固定的,M1可沿导轨做精密移动。G1和G2是两块材料相同薄厚均匀相等的平行玻璃片。G1的一个表面上镀有半透明的薄银层或铝层,形成半反半透膜,可使入射光分成强度基本相等的两束光,称G1为分光板。G2与G1平行,以保证两束光在玻璃中所走的光程完全相等且与入射光的波长无关,保证仪器能够观察单、复色光的干涉。可见G2作为补偿光程用,故称之为补偿板。G1、G2与平面镜M1、M2倾斜成45°角。 如上图所示一束光入射到G1上,被G1分为反射光和透射光,这两束光分别经M1和M2反射后又沿原路返回,在分化板后表面分别被透射和反射,于E处相遇后成为相干光,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图中M′2是平面镜M2由半反膜形成的虚像。观察者从E 处去看,经M2反射的光好像是从M′2来的。因此干涉仪所产生的干涉和由平面M1与M′2之间的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完全一样的,在讨论干涉条纹的形成时,只需考察M1和M2两个面所形成的空气薄膜即可。两面相互平行可到面光源在无穷远处产生的等倾干涉,两面有小的夹角可得到面光源在空气膜近处形成的等厚干涉。若光源是点光源,则上述两种情况均可在空间形成非定域干涉。设M1和M′2之间的距离

为d ,则它们所形成的空气薄膜造成的相干光的光程差近似用下式表示 若M1与M ′2平行,则各处d 相同,可得等倾干涉。系统具有轴对称不变性,故屏E 上的干涉条纹应为一组同心圆环,圆心处对应的光程差最大且等于2d,d 越大圆环越密。反之中心圆斑变大圆环变疏。若d 增加 则中心“冒出”一个条纹,反之d 减小 则中心“缩进”一个条纹。故干涉条纹在中心处“冒出”或“缩进”的个数N 与d 的变化量△d 之间有下列关系 根据该关系式就可测量光波波长λ或长度△d 。 钠黄双线的精细结构测量原理简介: 干涉条纹可见度定义为:当,时V=1,此时干涉条纹最清晰,可见度最大;时V=0,可见度最小。 从一视见度最低的位置开始算起,测量一次视见度最低处的位置,者其间的光程差为,且由关系算出谱线的精细结构。 四. 实验结果计与分析 钠光的平均波长 次数 初读数 d 1(mm ) 末读数 d 2(mm ) △d=|d 1-d 2| (mm) (nm) (nm) 1 其中λ=2*Δd/100,根据λ0=; = E=% 钠光的精细结构: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报告 【引言】 迈克尔逊干涉仪是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A.Michelson)发明的。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Morley)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提供了实验依据。迈克尔逊用镉红光波长作为干涉仪光源来测量标准米尺的长度,建立了以光波长为基准的绝对长度标准,即1m=1 553 164.13个镉红线的波长。在光谱学方面,迈克尔逊发现了氢光谱的精细结构以及水银和铊光谱的超精细结构,这一发现在现代原子理论中起了重大作用。迈克尔逊还用该干涉仪测量出太阳系以外星球的大小。 因创造精密的光学仪器,和用以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并精密测出光速,迈克尔逊于190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实验目的】 (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和调整方法。 (2)测量光波的波长和钠双线波长差。 【实验仪器】 迈克尔逊干涉仪、He-Ne激光器、钠光灯、扩束镜 【实验原理】 1.迈克尔逊干涉仪结构原理 图1是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图,点光源 S发出的光射在分光镜G1,G1右表面镀有半 透半反射膜,使入射光分成强度相等的两束。 反射光和透射光分别垂直入射到全反射镜M1 和M2,它们经反射后再回到G1的半透半反射 膜处,再分别经过透射和反射后,来到观察区 域E。如到达E处的两束光满足相干条件,可 发生干涉现象。 G2为补偿扳,它与G1为相同材料,有 相同的厚度,且平行安装,目的是要使参加干 涉的两光束经过玻璃板的次数相等,波阵面不会发生横向平移。 M1为可动全反射镜,背部有三个粗调螺丝。 M2为固定全反射镜,背部有三个粗调螺丝,侧面和下面有两个微调螺丝。 2.可动全反镜移动及读数 可动全反镜在导轨上可由粗动手轮和微动手轮的转动而前后移动。可动全反镜位置的读数为: ××.□□△△△ (mm) (1)××在mm刻度尺上读出。

激光干涉仪发展史

一.概述 SJ6000激光干涉仪产品具有测量精度高、测量速度快、最高测速下 分辨率高、测量范围大等优点。通过与不同的光学组件结合,可以实现对直线度、垂直度、角度、平面度、平行度等多种几何精度的测量。在相关软件的配合下,还可以对数控机床进行动态性能检测,可以进行机床振动测试与分析,滚珠丝杆的动态特性分析,驱动系统的响应特性分析,导轨的动态特性分析等,具有极高的精度和效率,为机床误差修正提供依据。 二.激光干涉仪发展史

现代激光干涉技术是在人类关于光学的几乎全部知识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激光与普通光源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单色性好、相干性好、方向性强、亮度高。激光干涉仪是以激光波长为已知长度,利用迈克尔逊干涉系统测量位移的通用长度测量,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已经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工具。 1604年开普勒(J.Kepler)写出光学著作,指出光的强度和到 达光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并于1611年出版《折射光学》。 1801年托马斯?杨(Thomas Young)用双狭缝实验演示了光的干 涉现象,即著名的杨氏双缝实验。 1881年迈克尔逊(Albert.A.Michelson)设计了著名的实验来 测量“以太”漂移。当然没测到漂移,由此导致“以太”说的破灭和相对论的诞生。它首次用于干涉仪,以镉红谱线与国际米原器作对比。正是由于他的工作导致后来用光的波长定义“米”。由于他在精密光学仪器、光谱和计量领域的研究工作于1907年获得诺贝尔奖。

迈克尔逊激光干涉仪原理图 1960年Maiman研制成功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从此开始了光学 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从此,激光干涉测量被广泛地用于长度、角度、微观形貌、转速、光谱等领域,并和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集成,成为现代干涉仪。 1982年G.Binning和H.Rohrer研制成功扫描隧道显微镜,1986 年发明原子力显微镜,1986年获得诺贝尔奖。从此开始了干涉仪向纳米、亚纳米分辨率和精度前进的新时代。 由于激光具有极好的时间相干性,自问世以来,已研制出多种激光干涉仪:单频激光干涉仪、双频激光干涉仪、半导体激光干涉仪、法布里-珀罗(F-P)干涉仪、X射线干涉仪等。 激光干涉仪是激光在计量领域中最成功的应用之一。利用光的干涉实现测量,具有非接触、无损检测的特点,已经在各个不同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