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联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合集下载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对知识搜寻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对知识搜寻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
( .浙江 国际海运职业技 术 学院,浙 江舟 山 3 6 1 ; 1 10 2 2 .浙江大学管理 学院 ,浙江杭 州 30 5 ) 10 8
摘要 :开放式创新背景 下,企业对外部知识的搜寻 是企业 构建竞 争优势 的重要途径 。知 识搜 寻的 宽度 、深度和 新颖性构成组织知识搜寻的三个 维度 ,三者对企业创新绩效有不 同的作 用机理 。引入组织 学习方式的调 节作 用 , 探索性学 习对知识搜寻深度和新颖性与创新绩效的 关 系起 着正向调 节作用 ,对知 识搜寻 宽度与创 新绩效 的关 系 起着 负向调节作 用,利 用性 学习的调节作 用恰恰与之 相反 。在此 基础上 构建 了知 识搜寻 与创新绩 效关 系的理论 模型 ,并考虑 了组 织学习方式对 两者 关系的调节作 用。 关键词 :知识搜寻 ;创新绩效 ;探 索性学 习;利用性学 习 中图分类号 :F 7 20 文献标识码 :A
2 1 年第 2 0 1 2期
Sine dT c c e e
m 。。mh 。t R
di1.9 9 ji n 10 7 9 .0 2 .4 o:0 36 /.s .0 0— 65 2 1 .2 0 1 s 1
基于组织学 习视 角对知识搜寻 与创新 绩效关 系的研究
谭 狄 溪
文章编号 :10 7 9 (0 1 2— 16— 5 0 0— 65 2 1 )2 0 6 0
Re e r h o t l to h p t e owldg e r h a nn va i n r o m a c s a c n he Re a i ns i be we n Kn e e S a c nd I o to Pe f r ne
Ab t a t n te o e n o a in e a h e r h f ro ti e k o l d e p o ts f ms t ul o e i v d a tg s sr c :I h p n i n v t r ,t e s a c o u sd n w e g rmoe r o b i c mp t ie a v n a e . o i d t K o e g e r h c n t cin c n it o r a t n wld e s ac o s u t o s s fb e d h,d p h a d n v l whc f e c ste f ’ Si n v t n p r r n e r o s e t n o et y, i h i l n e r nu h i m n o a i e o ma c o f df r n l .C n ie i g t e mo e ai g r l fo g nz t n la n n iee t y o sd rn h d r t oe o r a iai e r i g,e p o ao y la ig h sp st e mo e ai g ef c o n o x lr tr e r n a o i v d r t f t n n i n e

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第一章:绪论1、研究背景企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创新,创新能力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而企业绩效则是企业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因此,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绩效,是当前企业研究的热点话题。

2、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的具体因素,从而提供有关企业如何提升创新能力以及如何提高企业绩效的参考建议。

第二章:文献综述1、概述近年来,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

有学者认为,创新能力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改善企业的市场地位,从而提高企业的绩效。

本章将对有关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研究进行综述。

2、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优势,能够鼓励员工的学习和创造,促进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生产效率提高,从而取得更高的营业收入和利润。

3、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1)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种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可以培养员工的创新思维,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2)企业领导力企业领导者对于企业文化的塑造以及企业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可以推动企业不断创新,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和运营方式。

(3)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

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加速创新产品的开发和上市时间,同时改善企业的产品质量。

第三章:实证分析1、数据来源和概述本章所选取的数据来源于某企业,从企业创立至今的年报和业绩报告中提取相关数据,用以分析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2、数据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该企业在最近几年不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加强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取得了较高的营业收入和利润。

此外,企业领导力和企业文化也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影响,为企业提供了更加有利的运营环境和人才资源。

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焦点及其绩效涵义论析——基于知识创值服务生产过程的视角

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焦点及其绩效涵义论析——基于知识创值服务生产过程的视角
即可 以顺利 转移 而不损 失 自身完 整性 的显性 知识 。出于传
毋 庸置疑 ,企 业通 过技术 创新 创造 价值并 获取竞 争优
势 的过 程 ,是 一个 发现 问题并 寻求 问题解 决方 案的过 程 , 其关键 是综 合运用 已有 知识来 创造 新知 识 。企 业只有 在全
播 的 目的 ,这些 知识 已经被 人们 充分地 标准 化 ,使 得接受
文 献 、技术标 准文献 、产 品样本 、技 术档案 ,也包 括客 户 和 市场需 求信 息 、市 场行情 信 息 、与本 企业 有关 的客户 需 求 动态 ,国家 的有关 政策 规定 ,以及 企业 内部 的销售统 计 资 料 、产 品用 户档案 ,有关 工艺 、包装 、加 工与检 测 的核
。 文 章 编 号 :0 1 7 4 (0 01 — 0 3 0 1 0 — 3 82 1)4 0 7 — 5
1 企业技 术创 新 的知识 创值 服 务生产 本质 及 其关 系焦点
1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的 知 识 创 值 服 务 生 产 本 质 . 1
传 递的效 率 主要 受 知识 的可规整 性 、复杂性 以及 知识传 递 方式 的影 响 。根 据知识 和信 息 以某种方 式结 构化 为一系列 可 以识 别 、易 于交流 的规则 和关 系 的可 能性 ,可 以将其划 分 为信 息和诀 窍 ,或者把 信息归结 为公 司知识 的一 种类 型 ,
持 。企业 的技术 创新成 功 与否 ,关 键取 决 于信息 和知识 在 企业 内外 和组织成 员 间 的有 效转移 和传 递 。而知识 转移 和

识 在供求双 方之 间能否顺利 交付 ,取 决于 3个关键维 度 : 是知识 的需 求方 ,其对 新知识 的需 求压力 常 常来 自创 新 试验 过程 ,特别 是试 验 中发生 意外情 况 、失 败 以及 出现不 协 调现象 ;二是 知识 的供 给方 ,即企 业 内部 和外 部 的知识

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技术创新是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开放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开放度的概念和特征开放度是指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对外部资源和知识的开放程度。

它可以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开放创新平台和共享知识等方式来实现。

开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研究机构等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程度。

2.创新平台:企业提供给外部合作伙伴的开放创新平台,以便共享技术和知识。

3.知识共享: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知识共享程度,包括专利许可、技术交流等。

开放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知识获取和利用的能力增强开放度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外部知识资源,丰富内部创新能力。

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开展合作,企业能够获取到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快速提升创新能力。

此外,开放度还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资源,减少重复创新,提高创新效率。

创新风险的分散和降低技术创新本身是存在风险的,特别是对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而言。

开放度提供了一种风险分散的机制,减少了企业面临的风险。

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共同承担创新风险,企业能够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降低失败的可能性,增加成功的机会。

创新成果的价值最大化开放度能够帮助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价值。

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共享知识和资源,企业能够更好地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市场中,快速实现商业化的目标。

此外,开放度还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口碑,进一步提升创新成果的价值。

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外部合作伙伴合作,企业能够与顶尖的科研机构和专业团队进行密切合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此外,开放度还能够帮助企业构建开放的创新文化和机制,培养创新人才,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

跨界搜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知识整合和战略柔性的视角

跨界搜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知识整合和战略柔性的视角

2022年第5期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22 No. 5doi:10.3969/j.issn. 1000-7695.2022.5.025

跨界搜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知识整合和战略柔性的视角 蒋丽芹,张慧芹,李思丼(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基于知识基础观和注意力理论,构建跨界搜寻、知识整合、战略柔性和企业创新绩效研究模型,运用

SPSS23.0和Amos24.0软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跨认知技术知识搜寻、跨地域技术知识搜寻、跨认知市场知 识搜寻与创新绩效均具有显著的倒“U”型关系,跨地域市场知识搜寻与创新绩效的倒“U”型关系不显著;知识 整合在跨界搜寻4个维度与创新绩效间均发挥中介作用;战略柔性对跨认知技术知识搜寻、跨认知市场知识搜寻、 跨地域市场知识搜寻与创新绩效间的倒“U”型关系均发挥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证实跨界搜寻对企业创新存在搜寻 拐点,强调了适度搜寻的价值,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界搜寻;企业创新绩效;知识整合;战略柔性

中图分类号:F273.1; G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695 ( 2022 ) 5-0193-11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Cross-border Search on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Strategic Flexibility

Jiang Liqin, Zhang Huiqin, Li Sihui (School of Business,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Abstract: Based on knowledge—based theory and attention theory,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of cross-

创新创业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创新创业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创新创业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创新创业被视为当今发展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变化和竞争的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大,企业对创新的需求日益迫切。

因此,研究创新创业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一、创新创业能力的定义和重要性创新创业能力是企业内部推动创新和创业行为的能力,包括创新理念的培育、创新项目的筛选和管理、创新团队的建设等方面。

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适应市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创业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1. 创新项目的培育和筛选创新创业能力使企业能够全面了解市场需求,灵活地开展市场调研,挖掘潜在的创新项目。

通过有效的创新思维和筛选机制,企业能够识别有效的创新机会,并将其转化为可行的创新项目。

2. 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创新创业能力要求企业具备良好的创新团队建设和管理能力。

创新团队应该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创造性思维和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

通过建立创新氛围和提供适当的激励机制,企业能够吸引和留住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3. 创新流程和组织架构创新创业能力要求企业具备灵活的创新流程和组织架构,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通过建立创新流程和组织架构,企业能够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减少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从而加速创新项目的推进和成功率。

4. 创新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创新创业能力涉及到创新资源的整合和管理。

企业应该整合内外部的创新资源,包括技术、人才和资金等,以支持创新项目的开展。

通过有效的资源管理,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创新绩效。

三、创新创业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机制1. 提高创新活动的成功率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提高创新项目的筛选和管理能力,从而增加创新活动的成功率。

成功的创新项目能够为企业提供新的竞争优势,加速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2. 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减少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通过建立灵活的创新流程和组织架构,企业能够加速创新项目的推进和商业化进程,从而提高创新绩效。

《互补性资产、技术创新的组织联系与企业绩效》范文

《互补性资产、技术创新的组织联系与企业绩效》范文

《互补性资产、技术创新的组织联系与企业绩效》篇一互补性资产、技术创新与组织联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不断深化和科技创新迅猛发展,企业的成功不再仅仅依赖于单一的技术创新或资产积累,而是需要互补性资产、技术创新以及组织之间的紧密联系共同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互补性资产、技术创新与组织联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它们如何共同影响企业绩效。

二、互补性资产互补性资产指的是那些与企业核心技术或核心产品相关的、可以增强其功能或价值的资产。

这些资产可以是实体性的(如设备、生产线),也可以是无形资产(如品牌、知识产权等)。

互补性资产通过与核心技术的协同作用,为企业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开发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不仅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研发资源,还需要企业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

四、组织联系组织联系指的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

良好的组织联系有助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

此外,组织联系还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识别和利用互补性资产和技术创新的机会。

五、互补性资产、技术创新与组织联系的相互关系互补性资产、技术创新和组织联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首先,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新的机会和需求,而互补性资产则能够满足这些新的需求,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良好的组织联系有助于企业快速识别和利用互补性资产和技术创新的机会,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最后,技术创新和组织联系的紧密结合可以推动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从而实现持续的竞争优势。

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互补性资产、技术创新和组织联系共同作用于企业绩效。

首先,通过积累和利用互补性资产,企业可以增强其产品的功能和价值,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其次,技术创新有助于企业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知识管理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之影响

知识管理能力对新产品开发绩效之影响

李 书政 (9 8一) 17 ,男 ,台湾 省人 , 台湾 中山 大学 企管 系研 究 生 ,
ll 9
维普资讯
理 的 内 涵 、架 构 , 以及 知 识 管 理 能 力 对 于 企业 经 营 绩 效 的影 响 。 在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组 织 的
发绩效 作 为企业 经 营绩 效 的一 种 代 表 ,并 以技 术 资源 管 婵 能力 和 产业 之 技 术竞 争强 度 为 中 介 变数 做实证 研 究 ,探 讨 其 间的相 互关 连 ~ 关键 词 :知识 管理 ;技术 资 源管 理 ;价 值链 ;新产 品开 发
中 图 分 类 号 :F 7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2 03 00
根 据美 国 生 产 力 与 品 质 中心 ( Q()的 定 义 , “ 识 管 理 是 一 种 使 适 当 的 人 在适 当 八P I 、 知 时 间 取 得适 当知 识 的 策略 ,并藉 由 成 员 间 知 识 的分 享 ,来 发 挥 集 体 智 慧 ,进 而 提 高 组 织 的
创新 能 力 。 Ha ly更 进 一 步 指 出 “ 识 管 理 是 一 组 能 够 现 组 织 设 计 与 经 营 原 则 、流 ” ne 知
收 稿 日期 :2 0 0 2—0 2 5 9
作者 简介 :刘常 勇 ( 9 4 , 男,福建 福 清人 , 台湾 中山 大学管 理学 院教授 ,科技 管理 学会 院 士 15 一)
傅 清 富 (9 8 ) 男 , 台湾 省 人 , 台 湾 中 山 大 学 企 管 系研 究 生 17 一 ,
影 响 ,经 由实证 研究 的方式 , r解 国 内组 推 动 知识 管理 的情 形 f 于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组 织 f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组织知识联系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 卢昭菲 霞 林辉炎 (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300072)

摘要:本文研究了组织之间的知识联系对于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影响,建立了以企业与供应商、客户、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及相关组织、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知识联系质量为自变量,以企业所在知识网络结构为中间变量,以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为因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74家中国软件企业一手调研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组织之间的知识联系对于组织的知识网络结构有显著正向影响,而知识网络结构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知识网络 知识联系 网络结构 创新绩效

为了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市场和技术环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外源化战略,即通过各种企业网络从外部获取关键的资源,这一趋势促成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从线性模型向网络化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近年来,对于企业网络的研究逐渐增多,并且开始涉及知识网络的探讨。在我国,关于网络化创新和知识网络的研究大多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本文在系统研究技术创新理论、企业网络理论、知识网络理论等领域的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采用了大规模实证研究,利用因子分析、SEM 结构方程建模等现代统计分析工具验证了知识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在作用机制,寻找出知识联系、网络结构以及绩效之间的路径联系。这一机理模型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理论,也为我国大量的企业和产业园区提升网络化创新能力提供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框架。

一、 概念模型和理论假设

1. 知识联系 在企业知识网络中,知识联系是指知识主体之间的知识交互联系,它们为知识转移、创造和扩散提供了必要的渠道。这些知识网络联系从性质上分有三类,分别是基于信任的社会联系、基于契约的市场联系和基于联盟的交易联系。知识网络的企业网络从结构上可以分成垂直和水平两种,垂直联系是通过买和卖的链条实现的,水平的则是通过互补产品和服务、使用相似的专业投入、技术或者制度等实现的。除了网络部复杂的成员联系以外,网络成员还要通过开放的网络边界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网络始终处在动态演化状态之中。在企业的外部知识网络中,根据与企业进行交互的主体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一下几种联系类型: (1) 企业——企业 企业是知识网络中最重要、也是数量最多的经济活动主体。从单个企业知识网络的角度出发,纵向主体包括供应商和用户企业。其中,供应商是企业知识的重要来源,设备供应商可向企业提供关于生产技术的最新知识,原材料供应商能提供原材料性能、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用户也是重要的知识来源,提供关于产品质量与市场方面的知识。横向则包括竞争对手和合作企业。包括潜在的竞争对手,搜集、分析竞争对手的技术知识,整合后进行模仿是企业的一种技术创新方式,对竞争者的基准化(bench-marking)是企业重要的知识管理活动,网络技术、群件技术等工具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合作企业,包括产品合作企业、人力资源合作企业、技术合作企业等,与合作者的互动是企业创造新知识的来源。 (2) 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 大学和研究机构掌握着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因此企业要与专业的技术机构建立联系,并挖掘有关社会、市场、行业技术前沿等方面的知识。在较发达的创新区域,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职能逐渐从单纯地侧重于生产和传播知识、研究开发新技术成果而直接转向技术成果转让、中试、衍生企业以及企业咨询和培训等方面,从而影响着本地产业群的结构、竞争和企业战略。各国领先全球的产业,往往和专业性研究机构或大学研究所保持联系,他们之间甚至具有地缘联系。正是大学、研究机构直接融入到本区域发展中,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为知识在区的重新组合以及技术的不断扩散,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据统计,硅谷的一半收入是由斯坦福大学600多个衍生公司所提供的。如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学校和荷兰的花卉种植与处理研究所等。这些研究机构也接受政府或企业的捐款及专业人才,形成解决产业问题的智力库,产生出比个别企业独立研发更快、更有力的效果。 (3) 企业——中介及服务机构 中介机构一般包括半官方性质的企业联盟、行业协会、商会、创业中心(孵化器)、各种服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还包括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部门等。中介机构是促进企业间网络联系、官产学研结合的纽带,它尤其在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介机构的特点是:专业化程度高、活动能量大、组织形式先进(多为各方合作、股份制运作、政府支持和参与等)。由于集聚了信息、技术、投资、管理等各方面的专家,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帮助企业获得市场机会和投资,可以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成长初期的风险,使科技发明尽快进入到相关经济领域。在众多的专业化企业中,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尤为重要,它发挥着一种“黏合剂”的作用。 (4) 企业——政府及公共部门 无论是波特的“菱形”构架,还是社会经济网络理论中的网络模型,政府及附属公共部门都是网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结点。从根本上说,政府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主要机制,是通过它影响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来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方向和规模的。但是,政府却增加了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按照埃兹科维茨和雷德斯多夫提出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企业、政府三位一体有效系统整合后的三重螺旋模式,政府的职能是发挥技术创新主体的自主性,促进区域大学与产业的联系。如果是严密的等级管制,则限制了活跃的技术创新活动。所以,政府干预技术创新的有效性体现在两方面,即技术创新障碍的排除譬如,可以拨款给大学和实验室,支持基础研究和发明创造,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思路、新成果,也可以为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使企业获得贷款,进行技术创新。另外,一些政府部门拥有大量的知识资源,提高政府对企业的信任、充分运用政府政策与知识资源是低成本的知识获取方式。 总之,在企业的知识网络中,由相关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及公共部门组成了主要结点,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等公共部门虽然没有或很少直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但是他们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或专业化的服务,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企业与相关组织之间的知识联系构成了企业的外部知识网络,因此知识联系的属性对于网络结构具有直接的影响。组织之间知识联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联系的重要性。联系的重要性描述了企业对于联系的依赖程度,即对该联系所传递的信息和知识的依赖性。联系的重要性程度决定了企业对于构建某个联系所投入的时间、资本和精力。 联系的频繁性。网络联系强度的大小描述了行为主体联系频率的高低,是组织之间情感亲密度的衡量指标。自从Granovetter 将网络联系区分为强连结与弱连结以来,关于网络联系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联系一直是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其中,强连结的定义是组织间连结的时间、情感投入和紧密程度(相互信任)都较强。对于横向联盟,我们一般用伙伴间相互作用的频率和对联系的资源投入水平来测量连结强度。强连结如股权安排、制造性合资和合作研发项目,它们在投资和相互作用上比起销售合资和技术许可等合作方式,有较大的宽度和深度。 联系稳定性。联系的稳定性衡量了联系随时间进化的特征。从投入产出的角

度理解,企业培育和扶植网络联系属于投入阶段,而从网络联系中攫取价值则属于产出阶段,从投入到产出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所以在一定时间段保持稳定的网络结构对企业更有价值。对于企业创新而言,稳定的网络联系可以帮助企业稳定地吸收伙伴成员的创新信息,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而频繁变动的网络结构可能会使得企业无所适从。 联系互惠性。Wong Siulun 和Salaff 认为网络资本是一种资产,有时采取各类联合的制度形式,但一般地可以看作互惠联系。联系联系的互惠性衡量了联系双方地位的平等性。良好的互惠联系能促进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培育,知识网络实质上是一种知识资源的共享机制,它应通过知识资源的共享与转移,使各参与组织从中获得收益。这是知识网络构建的前提条件,也是知识网络运作的在动力。Oliver(1990)指出,互惠性强调组织间合作、联合及协调,而不是命令、权力与控制。 在互惠的基础上,组织间的成员均愿为共同的利益与目标而努力,因此更能促进合作创新的产生。因此,我们认为,如果网络成员间彼此地位平等,他们就更愿意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进而有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

2. 知识网络结构 知识网络结构是知识网络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结构化表现形式。完善的知识网络结构能够为网络中的组织提供更为丰富和及时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测度企业知识网络结构的特征。 (1) 网络多元化程度 知识网络的多样性,即与企业联系的其它主体的性质与分散程度。利用利用多样性的知识联系,企业可以获得学习新技术、新的管理方式和其它增强竞争能力的机会。由于连结主体的多样性和分散性,使他们的信息和知识是高度非剩余的,这样使企业能够获得各种不同的信息和创新机会。 (2) 网络规模与强度 网络规模描述了网络存在的联系的数量。一般说来,特定行动者凝聚的联系数量越多,该主体在网络中就越重要。网络强度描述了网络实际存在的联系数量占到可能联系数量的比例,也可称为凝聚性(Cohesion)根据网络密度不同,可以将网络分为密集网络和稀疏网络。Coleman 认为,高密度网络会产生大量的企业间联系,网络信息和资源将更快速地流动;高密度的网络更容易发展出相互信任联系、共享准则,以及共同的行为模式。从拓扑学角度理解,高密度网络缩短了信息传递的平均路径,加快了信息流动,有利于创新知识和成果的迅速传播。高密度网络可以作为社会控制机制的一部分,规伙伴行为。组织间的战略联盟有一种潜在的危机,因为企业间的合作没有一种控制和协调机制,参与企业总会担心受到机会主义的威胁。组织间连结有利于规在网络中扩散,结果嵌入到高密度连结的网络中的组织会发展出共同的行为预期。假如一个产业中所有企业都保持相互关联,企业间的信息流将很快导致合作规的产生。在这样密集的网络中,关于错误行为的信息会广为流传,通过肇事者声誉的下降使错误行为被惩罚。在这里,企业行为被声誉所规:如果两个企业都与第三者关联,那么它们不可能欺骗其伙伴,因为它们在第三者的声誉对它们以后的经营是很重要的。企业相信网络会支持共同的监督和惩罚,于是导致合作的有效激励。这样,高密度网络使企业间保持相互信任,而相互连结能够在网络中创造规使合作得以维持,这些便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社会资本。 (3) 网络居间度 网络位置是指企业通过在网络中的结构镶嵌,创造出有利于企业运用网络中知识资源的联系,以利于建立竞争优势。在知识网络中,知识主体所拥有的知识连结以及由此所决定的主体所能拥有的知识决定了其在网络中的地位和权力。例如,部分企业虽然在于集群地理围之,却不在集群的知识网络之中,不能参与知识网络中知识的扩散和共享。Burt 认为,处在网络中关键位置的节点,可以享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 在较为稀疏网络中,各个企业所能获得的知识存在很大差别。其中,横跨许多结构洞(处于未连结的网络成员之间)的企业具有信息效率和对网络的控制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