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现状及应对措施

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现状及应对措施
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现状及应对措施

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现状及应对措施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干预,提高透析病人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本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92例,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给予正确的心理辅导及教育。结果:稳定了患者的情绪,提高了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其能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结论:通过对这些血透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使其配合治疗,收到满意的效果。

标签:血液透析;心理;护理

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社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已经逐步成为大多数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维持生命的最终选择,而患者一旦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阶段,由于对治疗知识的缺乏和心理准备的不足,往往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等心理反应。这些严重影响了血液透析者的生活质量,使血透中不稳定因素增加,治疗风险加大,我们对自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了心理问题的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在本院MHD患者92例为对象,其中男性49例,女性43例,年龄18~80岁,透析时间一个月以上,高中以下学历56人,大专以上学历36人。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炎患者38人,糖尿病肾病患者33人,高血压肾病患者13人,多囊肾患者5人,免疫性疾病合并肾病3人。

1.2 调查内容

调查的内容包括患者的社会环境状况,影响患者长期的因素及并发症,心理状况及与透析有关的日常护理保健知识。

1.3 方法

我们按调查的内容拟定测试表,通过填写问卷和与患者或家属交谈的形式,共发出调查表92份,经审核有效率达100%。

2 结果

92例MHD患者家庭收入较低者比例较高,占58.70%,95.45%的患者存在不良情绪,所有患者对透析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率较低,平均低于50%。具体见表1、表2、表3。

女性抑郁症病人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护理

女性抑郁症病人的性格特征及心理护理 女性病人在心理社会应激与认知方面的能力均低于男性,且女性具有特异的性格特征。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价值感低,缺乏自信,自卑感强;思维缓慢甚至虚无,罪恶妄想;回避社交场合,退缩、孤独,是以持久而显著的心境低落为基本表现,并伴有相应思维和行为异常的一类精神障碍。RSHWHO渡氧专项脑细胞修复工程,针对“脑细胞疲劳、失眠、焦虑”的,集合六个国家(法国、中国、德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的科研成果,锁定了影响脑疲劳、神经紧张、抑郁、焦虑、失眠的脑部核心要素,富含121种营养和微量元素,其中活性成分54项,含生物活性的十缩氨基酸,对压力症状缓解功效已经在临床研究上得到证实,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需配合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此改善患者日常状况。 抑郁发作的典型症状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随着对认识的提高,住院病人的比例近年来大幅度提高,病人住院期间的各种意外亦时有发生。住院病人的治疗自然是最为重要的,但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对帮助病人顺利完成各种治疗、减轻抑郁情绪、消除消极意念和行为、增强生活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防止疾病复发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心理护理存在着专业化不强、缺乏针对性、策略欠恰当等问题。心理护理应根据病人状的不同程度、不同的疾病阶段与类型以及病人的不同心理特征,实施个体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实例:我科一位40岁的性格内向的女性病人,初中文化,平时寡言少语,因情感极度低落,思维内容障碍而入院,护士在与的交流中得知其丈夫事业心强,平时很少陪伴妻子,妻子长期在家,寂寞孤独,数年后,逐渐感到失去了自我,缺乏自信、低自尊、低价值感,甚至认为丈夫有抛弃她的思想,因而产生了严重的忧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进行了心理护理:其一,加强了与的沟通,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其二,在与的多次交流中,护理人员向指出了负向想法的根源是由于生活的空虚,目标的缺乏而逐渐导致了低自尊、低价值感,缺乏自信。 RSHWHO渡氧提出了脑营养平衡学说:

护理毕业论文_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_正文

护理毕业论文_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_正文

内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总结对68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的体会。方法:对68例前来我院进行诊疗的糖尿病患者行治疗前的心理疏导、治疗中的心理护理指导。结果:68例糖尿病患者通过心理护理指导后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树立了占胜疾病的信心。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对患者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患者的健康恢复和维持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糖尿病;心理分析;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1 绪论 目前内科疾病的病因相对比较复杂,有些疾病尚缺乏特效治疗。心理护理是护士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行为、言语、态度、表情和姿势等,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使之有利于疾病的好转。 糖尿病是内科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患者的不良情绪,可引发各种并发症而加重病情,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各种不良心理状态,给予正确对的心理护理,使其缓解不良情绪,培养健康心理,提高免疫力,促进血糖标准,延缓了并发症的发生,收到良好效果。 现将来我院治疗的大约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2 临床资料 2010年3——11月在我科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约68例,男性56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的35岁,最大的85岁,平均年龄66岁。大多数患者为复发,少数为初发。 3 心理分析 3.1 悲观、自责、内疚 此类心态多数发年在中青年患者身上,经过多次检查确诊后,患者逐渐接受患病事实,但得知糖尿病不能根治需终身服药时会情绪悲观,消极厌世,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拮据。害怕因需要照顾给家庭带来困扰而感到自责、内疚。而他们又正处于学习、创业、的大好时光,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加之必须终生控制饮食,更加重了愤怒的心理。同时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观的情绪中,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悲伤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种合并症,家庭经济状况不良,医疗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关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治疗感到无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积极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对这种病人一定要耐心劝导,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手术患者的一般术后心理护理

手术患者的一般术后心理护理 1.术后心型特点 多数患者术后因病灶已切除,表现情绪稳定、能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疼痛,主动配合治疗护理。但有少数患者,由于情绪应激,仍有不良心理反应。 (1)焦虑心理:患者经过手术,尤其是承受大手术的患者,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意识到自己还活着,颇感侥幸,这时他们迫切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但由于手术位躯体组织受到程度不等的损伤,术后不久的刀口疼痛,加之躯体不能自主活动,更怕刀口流血或裂开,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情。开始,感到紧张、痛苦难熬.2—3天后疼痛缓解,但对预后的担心又紧紧地围绕了患者。 (2)惧怕心理:疼痛是术后最主要、最痛苦的不良感觉。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表现程度不尽相同。平素惧怕疼痛者,在术后表现尤甚,可能会呻吟不止或痛苦哀叫。疼痛不仅使患者产生惧怕心理,还可使其烦躁焦虑,可因惧怕疼痛而不敢活动,不敢咳嗽、排痰及深呼吸,容易导致术后并发症。 (3)疑虑心理:患者的心身经受手术打击之后是较为脆弱的,各种不适和虚弱状态使其产生种种疑虑,如手术是否真正成功,疾病是否已经根除,机体功能是否能够恢复等,并希望医护人员能确切答复。 (4)依赖心理:手术使患者遭受痛苦、产生应激,更加强化了“患

者角色”被动依赖心理。表现为情感受得脆弱、幼稚、顺从、撒娇、依赖。此时,完全依赖于医护人员和家属的照顾,自己能做的事比如洗手、洗脸、吃饭、翻身、大小便等都不去做.全依赖他人的帮助。 (5)抑郁心理;术后患者平静下来,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为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思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导致不能及时下床活动,卧床又影响丁心、肺及消化系统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和继发感染等。 (6)缺陷心理:一部分破坏性的手术,如截肢、毁官、肚器移植和手术造成的各种重要功能破坏等,尽管为患者解除了痛苦、保全了生命,但却导致了患者N6B体生理缺陷,给患者造成了难以平复的缺陷心理。具有缺陷心理的患者多表现出自卑感,不愿和他人接触,孤独,回避,内心有强烈的压抑感。 2.术后心理护理 (1)消除疑虑:当患者从麻醉中醒来,或从手术室回到病室,医护人员应主动向患者说明手术已成功地切除了病灶,即使术中不顺利或病灶未能切除,亦暂时不能把真情告诉患者,应对患者实行保护性措施。态度应和蔼,让患者知道目的已达到,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的疼痛就能恢复健康了。胸腹部手术术后需咳嗽排痰,但患者却顾虑重重,甚至强忍咳嗽,生怕造成疼痛或致刀口裂开。这时,应向患者重复强调术前训练时所说的咳嗽方法,鼓励其大胆咳嗽排痰,并告知其适当的活动,刀口不但不会裂开,而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刀口愈合。

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病是各种致病性的病原体所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常可迅速传播, 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 严重危害人民的健康。传染病区别于其他疾病的重要临床特点是其具有传染性, 因而往往造成病人的心理反应错综复杂、心理压力较大。在传染病的临床疗工作中, 心理护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临床观察结果表明, 传染病病人除具有一般内科病人的心理特征外, 还有其特殊的心理表现。下面我主要介绍传染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及心理护理措施。 一、传染病病人的心理反应特点 1、恐惧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首次患病且确诊病情的病人。乙肝患者普遍存在恐惧、焦虑情绪。主要与乙肝的传染性有关。有些患者不理解隔离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医护人员害怕他们、嫌弃他们,亲朋好友也疏远他们,患者感到自己处于一种独立无援的境地,加重了恐惧心理。有些患者担心疾病的治疗,预后和转归以及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因此,常常表现出心事重重、忐忑不安的焦虑情绪。此时期病人比较敏感, 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均影响病人的情绪。(举例) 2、不安全感、多疑心理有些传染病病人在住院期间害怕再染上其他传染病, 因而在病室内过分小心谨慎, 过分疑虑, 不敢活动, 不敢接触病室内的各种物品。(举例) 3、孤独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住院病人。由于传染病室对病人实施严格隔离, 住院病人的动常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加之严格的探视、陪侍制度, 病人不能经常与家人和朋友见面,病人之间因病种的不同也不能相互来往。这样, 病人往往感到生活单调乏味、精神空虚无聊, 因而产生孤独感。(举例) 4、急躁、担忧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慢性传染病病人。由于住院时间长、病情易反复、情绪易波动, 甚至性格发生改变。病情反复时情绪难以控制, 或消沉哭闹, 甚至不配合治疗, 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举例) 5、悲观、绝望心理这种心理多见于病程长、病情重、经济条件差的病人。18--30岁的青年患者也有悲观绝望的情绪。未婚青年担心由于乙肝的传染,影响个人问题的解决;已婚青年担心婚后的幸福及家庭的破裂。由于病痛长期折磨, 经济难以承受, 造成思想负担沉重, 终日烦躁不安, 情绪不稳定从而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举例) 6、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常见于出院病人。传染病人出院时仍担心有传染性, 出院后会传染给亲人和朋友, 更担心因患过传染病而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 此时病人心理复杂, 表现为忧虑不安, 过多询问。(举例) 二、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行为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使病人的精神和身体状态得到改善而达到治疗目的。心理护理对传染病病人的治疗过程及康复有着重要意义, 是传染科护士必须掌握的学科。 1、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对传染科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情绪变化要掌握、理解、同情, 细心观察病人心理变化的各种因素, 要针对病人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心理护理。可以通过接触病人, 细致观察病人的表情、言语及行为或与病人交谈,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阅读病历, 了解病人症状及治疗情况、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等, 此外还可向家属了解病人提出哪些问题及要求, 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然后把看到的听到的、观察到的, 能反映病人精神状态的情况加以分析、判断、推理, 从而准确地分析了解病人的真实心理。 2、注重语言修养语言可以治病, 也可以致病, 甚至致命。关心体贴患者乙肝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特别敏感:因此,护士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用亲切的口吻、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讨论对患者及患者家属 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云南航天医院 外科 张泽媛 2016年5月18日

摘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情绪稳定。那么所使用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才能顺利实施,这样做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患者、患者家属、心理、护理 前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逐渐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情绪恰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而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对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类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病痛的突然性,自觉症状明显,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患者病情严重、内心恐惧害,怕疾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有时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所以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绝大多数患者对入院后需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同时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患者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患者、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在做好患者心理护理的同时也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双管齐下必然事半功

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发表时间:2009-06-17T16:36:35.3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8年11月第21期供稿作者:门丽华刘波 [导读] 如何使老年人在住院期间得到良好的心理护理,是摆在我们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门丽华刘波(鹤岗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鹤岗 154100)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21-0089-02 【关键词】护理 现在老年病人增多,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对治疗有很大影响,如何使老年人在住院期间得到良好的心理护理,是摆在我们护理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1.内科老年病人,由于认识及感知能力的减退,使一部分老年病人产生猜疑心理,他们常因眼.耳朵不灵,对任何的言语.表情.行为都变得多疑,甚至猜想自己的病情如何严重。 2.一些阅历较深的老年病人,在焦虑与恐惧的基础上产生不信任心理,怀疑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诊断,对治疗不信任,对护理更是挑三捡四,使护理工作实施起来很困难。 3.内科老年病人,由于体弱多病,多数又都是慢性病,有的 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给病人带来了很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很多老年人病人对自己的“存在”产生怀疑,表现为焦虑,沮丧,失去信心,如果久治不愈或效果不明显,便会焦虑不安,甚至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即将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4.内科老年病人由于长期住院治疗,经济上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又怕拖累儿女,所以对治疗疾病产生厌倦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对未来不抱有希望。 根据以上老年病人的心理特征,个人对此做出如下护理措施,来帮助老年人走出“心理疾病”的阴影。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1).老年人经历了坎坷人生,自强不息的老人很多,又由于长期患病使他们自我调节功能下降,往往对疾病转归失去信心,因此,在护理上要注意耐心疏导,可结合病人的病情和症状通俗易懂,调整心理平衡,也可以请同种病人治愈的病友,向他们讲他们的切身体会,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疾病尽快恢复,早日康复出院。 (2).针对老人的心理特点与疾病的不同,护理时应善于掌握病人的气质类型.性别.性格特点,对不同的病人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不同的人说话一定要掌握技巧,对有知识的老年病人要多讲解医学知识,对文化水平比较低的病人要浅显易懂,应该注意语言和善,态度和蔼,使病人知道我们掌握他们的病情,关心他 的疾苦,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3).改善老人的消极心理,控制不良情绪,让他们懂得情绪对恢复疾病的重要性,并举出实例现身说教,使他们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综上所述,对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为了使老年病人在获得疾病的转归中,得到最好的护理和治疗,使老年病人在经历人生不幸的同时,得到护理人员精心护理,轻松愉快的面对疾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为早日恢复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3.使病人感到安全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病人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人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二、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慢性病人因为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所以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慢性病人一开始大都有侥幸心理,即不肯承认自己真的患了疾病,迟迟不愿进入病人角色;一旦是确诊断,又易产生急躁情绪,恨不得立即服上灵丹妙药,于朝夕之间把病治好。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格外关心,向医护人员寻根刨底,向病友“取经”,或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地把握病情。但是,目前许多慢性疾病还没有令人满意的特效治疗方法,所以迫使广大慢性疾病患者只好无可奈何地去适应漫长的疾病过程。[!--empirenews.page--]慢性病人随着病情变化,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时满意、有时失望;紧张、焦虑、忧愁、愤懑、急躁、烦闷等消极情绪也经常出现。有些病人,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动作迟缓、情感脆弱、谨小慎微、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他们过分关注机体感受,过分计较病情变化,一旦受到消极暗示,就迅速出现抑郁心境,有时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对慢性病人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例如,慢性病人多出现疼痛、发热、呕吐、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易引起不良情绪,医护人员应当亲切安慰,并及时妥善处理,病人自然就会情绪好转。又如,慢性病人除每天口服药物外,还经常进行肌肉注射或静脉点滴,这对那些痛阈低的病人来说也常常引起焦虑。技术熟练的护士常常取得病人的信赖,即说明其中也包含了心理护理。再如病人的饮食,不仅要考虑到病人的营养需要和禁忌,也要讲究色、香、味、形、量以及就餐的环境条件等。经验证明,在良好的心理护理配合下,病人不仅能遵嘱就餐,而且还有饮食疗法的意义。另外,幽雅的环境、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湖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本科生(业余)毕业论文 题目: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邓玲玲

对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姓名:邓玲玲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病人家属、心理、护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医治。疾病治疗的成败与护理工作质量有密切的关系,要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除了给病人做好基础护理外,还必须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需要,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因此,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掌握各科病人的不同心理特点才能做好心理护理。由于疾病来的突然,自觉症状明显,病人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因而往往产生紧张及焦虑。有的病人病情重,害怕疾

病恶化,表现出急躁情绪,病人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有时对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现为生硬、粗暴。病人对入院后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有些还会增加痛苦,病人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人,考虑到经济问题,老人和小孩的抚养问题,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问题,而产生种种忧虑。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单纯性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家属的积极配合,通过家属与患者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使病人的心理护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既有利于病人的康复,又能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然而我们同时发现大部分家属也比较紧张、焦虑、恐惧。他们过分照顾病人、夸大病情,对医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我们要想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做好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 一、什么是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心理学在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也是护理行为对病人心理活动影响的实施。 人在患病后都会产生特有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因此,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应通过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对疾病的错误感受和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 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协助病人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通过心理护理,家庭成员尽

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其心理护理

手术病人的心理反应及其心理护理 当一个人脱离了正常的生活,带着疾病来到医院时,总时处于一种陌生、恐怖、痛苦、焦虑,接触的都是陌生事物,远离家人,与不相识的人同处一室,没有安全感,而手术作为一种刺激,往往引起病人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和病人预后。因此,准确分 析病人的心理反应,积极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于手术成败意义重大。本文浅谈手术病人 常见的心理反应及其相应的心理护理。 1焦虑和恐惧反应及其护理 焦虑和恐惧是对预期心理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引起这种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病人没有 医学知识,对于手术和疾病缺乏正确认识以及医务人员、医疗环境的刺激和对既往刀割创伤 的心理体验、对既往心理挫折的联想等。这种反应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均可见到,是手术病人 普遍存在的心理反应,尤其多见于较大的手术和无住院史或无手术史的病人。病人往往焦躁 不安,顾虑重重,怕疼痛,怕出血,担心手术意外和发生并发症、后遗症。对手术目的、施 术医生和术后效果也极为关心,想方设法地询问和探究。同时还怕医务人员态度恶劣,动作 粗暴。对此,一定要认真进行术前教育,深入浅出地介绍手术的意义、方法和预后等,使病 人对手术和疾病有适当的了解。要亲善和蔼地安慰病人,耐心倾听他们的主诉,热情回答他 们的提问。术前所做的各种检查,要及时给以解释。术中、术后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应在术 前予以说明。术中尽量减少物品和器械的碰击声,避免高声喧哗和窃窃私语。手术之后经常 访视病人,观察病情,在生活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帮助处理问题。 2悲观和绝望反应及其护理 术后可致身体某些部位功能丧失,或者慢性疾病最后转用手术治疗以及恶性肿瘤患者,容易 存在这种反应。病人的精神负担常常很重,对将来的生活、工作和前途考虑较多。其表现, 有的病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有的病人则放荡不羁,玩世不恭,严重 者违犯院规和法纪。前者多见于内向性格的病人,后者多为外向性格病人的表现。无论哪种 病人,都要体谅他们的心境,给以诚挚的安慰和劝解,鼓励他们乐观地对待疾患,增强生活 信念。根据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密切注意语言的真正涵义,注意语调的平和、言 语的清晰、明了,还要注意语言的效果。行动的真正意图,千万不能歧视和训斥病人。手术 以后,要主动关心、体贴病人,尤其在生活上多方照顾,从而使之内心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3疼痛反应及其护理 手术以后的病人,几乎100%都有疼痛的主诉。这种疼痛反应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 镇痛剂应用恰当与否有关,而且病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和行为反应还直接受着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取决于病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例如,注意过分集中、情绪紧张、意志 脆弱以及兴趣索然、犹柔寡断和疲劳等,均能使疼痛阈值降低,疼痛反应加剧。所以,要耐 心细致地安慰病人,满足他们的正当要求,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千方百计地使他 们精神爽快,情绪稳定,消除焦虑、恐惧、悲观和绝望等不良的心理反应,减轻思想压力。 护士要懂得谈话的艺术,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程度,所处的家庭、工作环境,智力和疾病的轻重,采取适当的语言文字以求恰到好处。保持病房安静,床铺舒适。在一切 操作中,动作要准确、轻柔、迅速,避免疼痛刺激,必要时可应用镇痛剂,也可以争取得到 病人家属的密切配合。 4变态心理反应及其护理 变态心理反应是指手术本身没有问题,而病人术后却有剧烈的心理反应。例如:子宫切除、 截肢术后的病人或者心理上对手术准备不足,而社会对手术评价又不高,可能导致术后忧郁。表现为缺失感和易怒、多疑、性格孤僻等。而术前严重失眠加上手术创伤可能引起术后谵妄。病人有答非所问、定向不全和恐惧等症状。术后病人发生变态心理反应,尽管与病人的素质

病人心理(教案)

病人心理 主要内容 患病、病感与病人 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 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病人的心理需要 病人常见心理变化 病人常见心理问题 一、患病、病感与病人 1、患病 患病包括客观性的组织器官结构、功能和生化的变化,主观性的病感以及社会功能异常三方面表现。但三者可同时或不同时出现和具备。客观性改变可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检验,主观性病感则不能直接验证。 2、病感 病感是以一定的症状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体验的心身状态。它可以源于内在的客观病变,也可以由心理与社会功能障碍引起。 3、病人 病人指各种疾病患者,包括那些只有“病感”的患者,即虽有病痛的症状和感觉,但未发现躯体病理改变的人。 二、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 病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又称为病人角色。是社会角色的一种特殊类型。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每种角色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通过角色期待体现。 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是人们对占有特定位置的人的行为所持有的期望。 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指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多种角色,其行为必须随时间、环境的不同而进行调整的现象。 角色适应与角色冲突: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如果能随着角色的变化改变行为,表现为角色适应,否则表现为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三种类型: 1、自我角色冲突个人期望与角色要求发生矛盾; 2、个人身兼多种角色,不同角色之间的矛盾; 3、不同的人对同一社会角色的角色期待不同的矛盾。 三、病人的权利和义务 四、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的表现 角色缺如未意识到有病或持否认态度; 角色强化不愿从病人角色转为常态角色; 角色消退从病人角色过早转为常态角色; 角色恐惧对疾病过度惧怕、担忧;

疫情期间心理健康教育--疫情期间心理疏导-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 一、指导思想: 本次课内容以力求突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目标导学、合作探究、角色体验等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努力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 本次课在授课过程中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本节课后,除对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掌握以外,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都要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传染病要有正确的认识,能有正确的态度对待传染病和身边的传染病人,能够提高自觉主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意识,更加地珍爱生命,让自己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关注传染病及预防,增强主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意识,培养关爱传染病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等情感。 三、教学重点: 传染病的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四、教学难点: 病原体概念与传染源概念的区分和判断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式等 六、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归纳总结等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八、课时安排:2课时 九、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及其预防。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首先请同学们看三幅图片:(课件展示) 图片1:霍乱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 图片2:sars大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 图片3:禽流感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疾病危害这么大,导致这么多人死亡? (学生回答:因为它们是传染病。)对,因为它们是传染病,能传染!一人患病,殃及周围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流行起来,危及很多人的健康! 那么,到底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怎样流行起来的?我们又怎样去预防传染病?这就是我们本次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课件展示目标,进入第

62例自杀倾向女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62例自杀倾向女性患者的心理护理 目的对有自杀倾向患者特有的心理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稳定患者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及早康复。方法对2010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的62例自杀倾向女性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重视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并严格交接班、创造良好舒适的休养环境、争取家属亲友的密切配合、加强护理宣教、合理使用心理疗法。结果62例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未发生1例并发症,没有患者出现再次轻生。1例患者因患抑郁症转院,1例患者出院时仍处于痛苦中,其余60例患者均情绪稳定。结论心理康复是身体健康的枢纽,对有自杀倾向女性患者应从精神和心理给予支持,心理护理应贯穿于基础护理的始终,减轻她们心理压力和痛苦,是彻底治愈疾病的关键。 标签:自杀倾向;女性患者;心理护理 2010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急诊科共接诊自杀倾向女性患者62例,我们发现根据此类患者特有的心理特征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对稳定患者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及早康复有较好作用。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10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急診科共接诊自杀倾向女性患者62例,其中口服药物者12例,过量饮酒29例(合并中期妊娠1例),割腕1例,饮酒合并服药2例,口服有机磷农药者19例;年龄19~42岁,21~30岁有35例;职业:农民25例,学生9例,在职者17例,无业者11例;婚姻:已婚37例,未婚22例,离异/丧偶3例。多由于一时冲动,想吓唬他人;有1例为抑郁症患者;也有绝望无助的,一心求死者。 2心理特征 患者群体均有其特有的心理特征。女性有着特殊的生理、心理阶段,如行经期、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等。每一阶段的生理变化均伴随相应的心理活动的改变。常常变现为较强烈的情感反应,易出现悲伤和忧愁,甚至变现出强烈的自杀倾向。特殊的生理变化造成了女性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体现在性意识相关方面有羞怯心理,如患病后无法向亲友倾诉、就诊常感到难以启齿,造成过重心理负担;在意志过程方面对痛苦的忍耐性差,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及猜疑等负面心理状态;当出现过于突然、过于强烈和过于持久的心理应激时,易引起心理防卫机制的失调,甚至出现强烈的自我否定意识,出现自杀倾向[1]。自杀倾向者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①矛盾心理,②偏差认知,③冲动行为,④人际关系失调,⑤死亡概念模糊,具体可分为:悲观、绝望型;恐惧、紧张型;孤独、羞愧型[2]。 3心理护理

内科病人心理护理

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摘要:本文以作者实际经验为材料,介绍了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并给出了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关键字: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护理 一、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

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手术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的心理护理

手术病人进入手术室后的心理护理 摘要】护士准确分析病人的心理状态,积极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 消极心理反应程度,可帮助病人顺利度过手术难关,取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关键词】手术病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5)11-151-01 手术是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很多疾病如:肿瘤、穿孔、腹腔内大出血等,都必须 通过手术才能达到治疗的目的,但病人的精神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手术病人除了承 受疾病的刺痛外,还要经历一些复杂的心理活动,如紧张、焦虑、恐惧不安、对麻醉师和术 者的期望和信任等。心理学研究证明:疾病的发展是受精神因素制约的。手术的成败与病人 的心理因素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作为手术室的一名护士,必须了解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给予病人适当的心理护理,帮助他们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使其积极地 配合手术治疗,这对手术的成功和病人的康复极为有益[1]。 1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 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患者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患者意识到了这种 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 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等,还有一些 患者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和焦虑心理,手术患者焦虑心 理来自多方面,由于患者对手术缺乏正确认识,怕麻醉、怕疼痛,怕术中、术后出现意外, 担心手术人员技术是否过硬,对自己术后病情难以预料,缺乏思想准备,手术后又需要较长 时间休养,刀口瘢痕影响美观等,对这一些情况考虑过多,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不能配合 手术。 2心理护理方法 2.1手术前的心理护理 为患者创造安静、清洁、舒适的手术环境,使患者心情愉快,消除患者紧张的情绪。认 真做好术前访视工作,耐心说明手术的方法、麻醉方式、手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等, 告知病人术前应如何禁食水、用药和手术的体位。指导术中配合要点和注意事项,使患者对 麻醉和手术有初步的认识,同时嘱病人好好的休息有利于手术,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使其 配合好麻醉。说明皮肤准备、术前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对于接受破坏性手术的病人如截肢、乳腺癌根治术等,我们要讲清手术的必要性及不做手术的危害,告知病人要勇于面对现实, 战胜病魔,使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2]。 2.2手术中的心理护理 2.2.1动作轻柔 病人进了手术室,由于环境的变化可刺激患者心情紧张,使患者逐渐适应这里的环境, 准确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实施个体心理护理,使其积极配合手术,使手术顺利进行。 2.2.2语言是心理护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术中要正确的运用语言,准确的表达情感,和 病人谈些比较轻松愉快的问题,分散其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谈话时态度要和葛可亲,必 要时做些手势和动作,同时也要做个好听众,认真听病人的谈话,不要随意发言,当病人过 度激动哭泣时应给予安慰,也可诱导继续谈些别的话题,在手术中医护人员要用心工作不要 闲谈,不要谈易使病人误解的话,以免引起某些心源性疾病,使语言在心理护理中起到应有 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患者的合作,更好的配合手术[3]。 2.2.3注意仪表言行使病人感到可信可亲 病人入室后往往会产生“生命掌握在医护人员手中”的念头。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直接影 响患者的心理状态。护士应注意仪表整洁,态度和蔼,如果在室内随意嘲笑、闲谈、喧哗, 甚至对病人漠不关心等,必然会让病人感到手术没有保障或引起反感,无形中增加了病人的 思想负担[4]。 2.2.4注意沟通的技巧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发布时间:2003-7-26 作者: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病人,是指那些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的病人。过去有种错误的观点,认为急性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十年来,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性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性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和其紧张情绪,有助于转危为安。否则,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队急性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但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神志清醒和脑卒中等,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还有那些慢性疾病突然恶化的病人,易于产生濒死感,恐怖、悲哀、失助、绝望等消极情绪往往可以加速病人的死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1.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2.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护理_心理学案例

1、肿瘤化疗病人的临床心理护理案例 案例一 课程:护理心理学 主题:癌症术后化疗病人的心理护理 学习目标: 1、能够对乳腺癌术后化疗病人进行正确的心理评估。 2、能够找出病人的心理社会问题,并提出正确的心理护理诊断。 3、能够制定出合适的心理护理措施。 案例题目:话疗 第一幕 2007年5月10日上午,一位穿着很宽松的上衣、气质不凡的中年女性,独自一人从容地走进肿瘤内科的护士站,有条不紊地办理住院手续,进行乳腺癌根治术的首次化疗。在护士忙碌的时候,她平静地坐在一边,等待着护士接待。张女士,47岁,现住抚顺市,大学毕业后在抚顺石油研究所从事了加余年石油研究工作。已婚,丈夫在某工厂做管理工作,45岁。张女士与丈夫感情比较好,但在术后化疗问题上产生争议:丈夫考虑化疗痛苦,还不一定有效,听说中药效果比较好,因此不主张化疗。但张女士不同意,即使痛苦也要坚持化疗。20岁的独生女儿,在抚顺石油大学读一年级,走读,喜欢和张女士一起逛街、游泳;张女士的公公、婆婆健在,而其爸爸在她母亲去世后就与张女士一起住,张女士唯一一个姐姐,住沈阳市。张女士的家庭月平均收入>3000元,并且有医疗保险。 2007年2月,张女士洗澡时无意间发现左乳有一小包块,黄豆大小,压之

无疼痛。和同事们讨论此事时,大家认为应该是乳腺增生结节,张女士没在意,也没去医院检查。当月,在张女士家里,其母亲因心肌梗死突然去世,张女士特别悔恼,没好好照顾母亲,干什么事都心不在焉,工作中经常出错,便休假一个月,也不想干什么,整天呆在家里,见谁都不顺心,脾气也变大,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发脾气。现在虽然状态好些,可是一提到母亲时她还是会忍不住哭。4月的一天,洗澡时她发现包块增大,并有刺痛,于抚顺市中心医院检查,确诊为左乳腺癌,在医院做了乳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浸润性导管癌,淋巴转移3/11,分期TINIM0。张女士说,术前她也怀疑过是乳腺癌,但是她考虑那病一般都是性格内向的人容易得,她不可能,因为她比较外向。她以往身体健康,单位每年一次体检,也没有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工作中与同事关系比较好,经常组织同事们旅游、唱歌;比较喜欢跳舞,单位的汇演,她差不多每年都会参加。同事们有什么困难,她也主动帮忙。生活中也没有什么特别操心的事,遇到事情,会积极应对。术后看到乳房缺失,心一下凉了,明白她得了人人谈之色变的癌症,当时脑子是空白的,清醒后一想到乳房没有了就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人了,想想别人会怎么看自己呢?以后生活工作怎么办啊?以后治疗会怎样?要求她丈夫不要告诉任何人。就这么昏昏沌沌了大约一周。后来看到同病房里多数跟她患同样病的人,有比她年龄大的也有比她年龄小的,也就慢慢想开了,要尽快治疗。 此次入院当天,张女士血压偏高,多次测量波动范围150-140/100-80mmHg,心率波动范围90-100次/分,体温36.5℃,呼吸18次/分,体重56kg,以往身高165cm。 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张女士会时不时地用胳膊挡住自己的左乳,并且会用“这病”“那病”来代替乳腺癌,多次说话时唉声叹气,不停问到化疗会有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