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现代管理学第一至第十四章笔记整理

自学考试-现代管理学第一至第十四章笔记整理
自学考试-现代管理学第一至第十四章笔记整理

现代管理学

第一章管理与现代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的概念:

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历史发展:管理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 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 简单的管理机构 4 人格化的管理权利 5 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三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

1 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2 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3 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4 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任占主导地位四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特征:1 科学管理 2 分权管理 3 法制管理4 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五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 系统化管理 2 民主化管理 3 科学化管理 4 法治化管理5 以人为本 6 追求效率

六现代管理的划分:

1.公共管理:指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2.私人管理:指社会成员对个人事务,私人领域的自主性,自治性管理

七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 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 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是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 2是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 3是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

二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三简述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

1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2与传统管理学相比,现代管理学具有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等特点。

四简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 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简述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1 )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 )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3 )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

(4 )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二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 比较研究法

2 定量分析法

3 历史研究法

4 案例研究

法 5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中外古代管理思想

1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2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1 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 2 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 3 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

3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 1 行政管理思想 2生产管理思想 3 教会管理思想

二、古代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1、具有直观性:(1)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 2)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

2、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1)有许多反科学的方面。比如借助迷信,神力天道来管理。

(2)有反人道的一面,个人利益和个人精神不被重视

(3)包涵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强调自上而下严密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服从关系

三、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

1.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计划方面和成本核算)

2.亚当·斯密:劳动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亚当·斯密认为有三个原因:(1)技巧(2)节

约一个工作转到另一工作而损失的时间(3)机械的发明

3.罗伯特·欧文:首次提出了关心人的哲学,他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

4.查尔斯·巴贝奇:科学管理的先驱者

5.安德鲁·尤尔:管理教育的先驱者

6.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麦卡勒姆实行明确的分工负责制。(组织图)

亨利·普尔(1)亨利·普尔从麦卡勒姆的制度和措施中归纳出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组织原则、沟通原则和信息原则。(2)普尔在泰罗之前就提出了建立严格管理制度的思想,在法约尔之前就提出了集中指挥的问题,在梅奥之前提出了人的因素问题,而在阿吉里斯前就提出了消除正式组织刻板性问题。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

一古典管理理论:指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科层组织理论。

二科学管理理论(泰勒):1911年发表其代表著作《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1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

4、在制定标准定额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

6 、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7 、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

三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1916年出版的代表作《工业管理与管理》

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

2、概括并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

3、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4、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十四项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的报酬、适当的集权和分权、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跳板原则)

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

一、行为科学含义: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环境之

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早期行为科学又称人际关系论,

1949年正式将人际关系论定义为行为科学。

二、早期行为科学理论(梅奥):早期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梅奥,1927年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管理史上有名的霍桑实验。

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

(1)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

(2)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三、后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

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面的理论

2、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

3、有关领导行为方面的理论

第四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产生与基本内容

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

1、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描述的一站学科

2、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无线电通信、

生物学、数理逻辑等多种学科的技术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信息论是揭示信息的本质,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变换和存储的一门学科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1、管理过程学派(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

2、经验主义学派(彼得`德鲁克)

3、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

4、决策理论学派(西蒙)

5、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6、权变理论学派(伍德沃德和菲德勒)

第五节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Z理论(威廉`大内)

1、Z理论的前提问题:怎样使人们的努力彼此协调起来产生最高的效率

2、A型(美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1)短期雇佣制(2)迅速地评价和升级(3)职业发展途径的高度专业化

(4)明确的、形式化的控制方式(5)个人决策与个人负责(6)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局部关系

3、J型(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

(1)终身雇佣制(2)缓慢地评价与晋升(3)职业发展途径的非专业化(4)微妙、含蓄、内在的控制方式

(5)集体决策与集体负责(6)雇员这间、雇主与雇员之间是一种整体关系

4、Z型管理模式的特点:

(1)长期雇佣制(2)建立缓慢的评价与提升制度(3)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自我指挥取代等级指挥,实现雇员的内在控制(5)集体决策,个人负责

(6)建立整体关系

二、企业再造理论(哈默和钱皮)

1、企业再造的特点:

(1)企业再造的目标:实现企业性能和绩效的飞跃

(2)企业再造的任务: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反省和彻底性再设计

(3)企业再造的动力:市场或顾客和需求是企业再造的驱动力

(4)企业再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管理是企业再造的条件,它们之间有机结合,

相互协调是顺利实现企业再造的关键。

(5)企业再造的对象:是企业过程,即为完成某一目标任务而设计实施的一系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相关活动的集合。

2、企业再造的程序与要求:

(1)设计企业再造管理团队(2)明确企业再造的原则(3)对企业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

(4)制定企业再造方案(5)组织实施与持续改善

三、竞争战略理论(波特)

波特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

(1)假设条件(2)竞争力的分析模型(3)企业的基本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专一化)

四、蓝海战备理论(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

1、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

2、实施蓝海战略的原则:

(1)重建市场边界(2)注重全局而非数字(3)超越现有的需求

(4)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5)克服关键组织障碍(6)寓执行战略

第三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含义与类型

1、决策的含义: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

定管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

2、决策的类型:

(1)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

(2)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

(3)平时决策与危机决策(根据决策所处的时期不同)

(4)初始决策追踪决策(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5)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码睡可靠程度不同)

三、决策与预测的关系

预测和决策的联系: 1、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 2、预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

预测和决策的区别:(1)预策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侧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

(2)预测强调客观分析,决策则突出了领导艺术。

(3)预测是决策科学化前提,决策是预测的服务对象和实现机会。

第二节决策理论与决策模式

一、决策理论学派(赫伯物`西蒙和詹姆士`马奇)

1、决策理论学派的产生: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的

2、决策理论学派的观点:(1)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2)分析了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3)

阐述了决策过程

(4)提出了决策的准则(5)归纳了决策的类型(6)研究了信息对决策的影响

二、决策模式: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决策活动形式

1、理性决策模式(科学决策模式)其内容如下:

(1)提出了“最优决策准则”

(2)设计了严格的决策程序(发现问题、提出目标、设计方案、预测后果、分析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3)要求决策运用科学方法(决策分析方法的数学化和模型化)

(4)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

2、渐进决策模式(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其内容如下:

(1)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2)决策方案是在原有决策的基础上所做的修改

3、集团决策模式(戴维`杜鲁门和厄尔`莱瑟姆)内容:

(1)集团的互动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内容

(2)决策方案是各个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

(3)各个集团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决策的影响力不同

4、精英决策模式(杰出人物决策模式)圣西门

内容:1 社会分化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

2 少数的统治者与杰出人物不是被统治的公众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

3 非精英人物向精英人物的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 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精英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5 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公众的要求,而是反映人精英人物的主要价值观

6 活跃的精英人物很少受公众的直接影响

第三节决策程序与规则

一、决策程序:1、发现问题(察觉问题、界定问题、陈述问题) 2、确

立目标

3、拟定方案(1、提供多种备择方案、2 、考虑决策方案的多因素性)

4、选择方案

二、决策原则

1、全体一制原则(一票否决制)

特征:1、决策成员在形式上享有平等的决策权

2、个体选择对集体的决策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决策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

2、多数裁定规则(1)简单多数规则(相对多数规则)(2)绝对多数规则(过半数规则)

第四节决策体制

决策体制是指由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制度。

一、决策中枢系统(核心)统率和支配地位

任务:1 确认决策问题 2 明确决策目标 3 选择决策方案的设计 4 选择决策方案

二、决策咨询系统

任务:1 发现了决策问题 2 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 3 提供决策预测研究

三、决策信息系统(神经系统)

任务:1 收集信息 2 加工信息 3 传递信息

第四章组织

第一节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

1、作名词,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依据一定的权力与不责任,权利秘名义关系,按照分工与合作规则

而构成的人的群体—机构体系。

2、作动词,设计,构建上述机构体系的活动

二、组织的构成要素: 1目标(第一要素) 2人员(主体) 3财物 4信息 5机构 6职位 7权责 8程序 9规制

三、组织整合的层次性:1、管理体制 2、组织机构 3、运用机制

四、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性质和活动方式的不同分)

1、正式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机构与职位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组织

2、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1)协助工作(2)分担领导(3)增加稳定(4)发泄感情(5)制约领导

3、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1)保守倾向(2)角色领导(3)滋生谣言(4)不良压力

4、非正式组织的管理: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利用其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极影响的要求是:

(1) 一分为二 (2) 无害支持 (3) 目标结合 (4) 为我所用

第二节组织理论

一、组织理论概述

组织理论是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组织现象和组织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组织设计与管理为实践内容。

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

(1)古典组织理论阶段(2)行为科学组织理论阶段(3)系统科学组织理论阶段(4)创新发展阶段

二、科层组织理论(马克思`韦伯)“组织理论之父”

1、组织权威的类型:(1)传统权威(2)超凡权威(3)合理—合法权威

2、科层组织的基本特征(即其设计与管理原则):

1 法定权力为基础

2 严格的等级制度

3 职业化原则

4 专业化原则

5 任命制与由职择人原则

6 照章办事原则(理性原则)

7 公私分明原则

三、组织平衡理论(切斯特`巴纳德)

贡献:(1)组织是一协作系统(2)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交流)

(3)权威接受理论(4)管理人员职能的新概括

主要职能:1 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交流系统

2 促使组织成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努力调动下属和工作积极性

3 规定组织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

四、组织生命同期理论(格林纳)

1 创业阶段(幼年期):“领导危机”“成长经由创造力”

2 聚合阶段(青年期):“自主性危机”“成长经由命令”

3 规范化阶段(中年期):“失控危机”“成长经由授权”

4 成熟阶段:“官僚主义危机或硬化危机”

5 再发展或衰退阶段

五、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

创新之处:提出了通过五项修炼来建设学习型组织:

1 第一项修炼是实现自我超越(向上的张力)

2 第二项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基础)

3 第三项修炼是建立共同愿景(向上的张力)

4 第四项修炼是加强团队学习(基础)

5 第五项修炼是进行系统思考(核心)

第三节管理体制设计

一、组织治理结构设计

组织治理结构的共同特征:强调组织成员的基本权利,以三类权力机构的设置作为组织管理的基础。

二、行政体制设计的基本问题:行政体制设计以提高行政效率、效益为目标。

三、行政体制形态

1、直线制:由最高主管到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构,形同直线

2、职能制:在组织内部除设置层级管理机构外,还按管理职能高若干职能机构

3、直线职能制:行政主管对下级管理机构和职能机构均实行直线式的垂直领导

4、事业部制: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或地区分别建立事业部,实行企业集中决策,事业

部独立经营的管理方式。

5、矩阵制:专门小组的横向关系和原来的纵向关系,组成了一个矩阵

6、多维制:是系统理论在管理组织中的具体应用

第四节组织机构设计

一、管理层次划分

1、管理机构层次划分问题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 职能相似性

2 地区邻近性

3 职能复杂性

4 指导与控制工作量

5 协调工作量

6 计划工作量

3、组织扁平化民展趋势

二、管理职能机构设置

1、横向管理职能机构的设置用基本问题:

(1)按管理对象的地域分布

(2)按管理对象的类别

(3)按管理业务的性质

主要问题:缺乏科学的研究认证,经验性成分占主导

2、管理职能机构设置的变化趋势

三、管理职能设计

1、进行职位设置、方案的拟定与选择应考虑下述因素或原则:

(1)作业内容的相似性(专业化原则)(2)工作任务的整体性(3)工作环境的一致性

(4)精力集中原则(5)工作丰富化原则(6)任务均衡原则

(7)因事设职原则(8)最少调整原则

四、编制设计:

1、任职者素质设计

2、人员数量确定/常用方法:

(1)与历史情况比较

(2)与其它部门、地区或单位的同类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相比较,或是与类似的业务机关编制相比较

(3)根据现在人员的忙闲情况做出修正

科学方法:在运行设计的基础上,准确计算完成职位任务的工作量,然后再加上公休、业务培训、公差勤务与定的事、病假时间、从而确定所需人数。

第五节运行机制设计

一、运行机制设计的基本问题

二、运行机制分类与职能机制设计分类:1 基本职能实现机制 2 保障机制 3 发展机制

三、运行机制设计的基本内容:以业务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为基本内容。

要求:1 职能业务分析与设计 2 人员分工规范化 3 基本职能实现机制设计

4 保障机制和发展机制设计

5 业务规范的协调性检验

6 业务、职能、体制与机构调整

第五章人事

第一节人事概述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 1 广义上看,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现在和未来已经成为或可能成为生产要素的人口。

2 狭义上看,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生产或经营活动的劳动人口的数量和素质。

特点: 1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 2 人力资源的时效性 3人力资源的时代性

4 人力资源具有重复开发性 5人力资源具有生产和消费双重属性

二、人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人事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标志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

2、20世纪中期,以传统人事理论为基础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逐步成熟,成为管理的支持系统

3、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力资源管理兴起,人事管理的性质发五了根本变革

三、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1 对人的认识不同

2 管理原则不同

3 管理方法不同

4 管理内容不同

5 人事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

第二节人事分类

一、职位分类

1、职位分类的含义:是指根据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以及工作难易程度

相对组织系统中的职位予以分门别类,划分出不同的

类型和等级,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涉及职系、职级、职等、职位描述、职位规范等范畴

2、职位分类的步骤:

1 职位调查

2 职位横向分类

3 职位纵向分类

4 制定职位描述

5 职位规范

3、职位分类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 1 职位分类为人事选拔提供了依据

2 职位分类增加了人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3 职位分类促进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法化

二、品位分类

1、品位分类的含义:是依据资格条件把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品位等级的人事分类方法

2、品位分类与职业分类的比较

(1) 品位分类以“人”为中心,职位分类则以“事”为中心

(2) 品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品位决定,职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职位决定

(3) 品位分类制下,人员升迁容易,职位分类制下,人员晋升相对困难

(4) 品位分类简单易行,职位分类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

3、人事分类的发展趋势:

组织高层管理职位、机密性职位、临时性职位以及军事管理职位等宜采用品位分类

第三节人事选聘

一、人事选聘的途径: 1、内部提升 2、外部招聘

1、内部提升的优势:

(1) 被选聘人员能迅速开展工作 (2) 保证被选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3) 有利于鼓舞士气,

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

(4) 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 (5) 内部提升手续简便,成本低

2、内部提升的局限性:

(1) 造成“近亲繁殖”现象 (2) 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 (3) 人员选择的有限性

3、外部招聘的优势:

(1) 外部招聘可以发挥“外业优势” (2) 利于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

(3) 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 (4) 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

4、外部招聘的局限性:

(1) 外部招聘人员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较慢 (2) 外部招聘人员存在一定的风险

(3) 组织成员失去了晋升机会,影响士气

二、人事选聘的趋势

(1) 选聘范围的扩大化趋势

(2) 选聘方法多样化、科学化的趋势

(3) 社会中介机构、人事测评专家广泛参与人事选聘活动

(4) 人事预测在人事选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事选聘的主动性增强

第四节人事考评与培训

一、人事考评:是人事考核、评价的总称,是指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

1、人事考评的内容与要求

内容:公共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等。

企业单位人事考评的内容:劳动态度、业务水平、贡献大小

要求:1 考评标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2 考评原则具有适应性和可靠性

3 考评方法具有针对性、可行性

4 考评结果要反馈

5 考评工作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

2、克服偏差,确保人事考评的公正性

1 主观好恶偏差 2晕轮效应偏差 3 近因效应偏差 4 刻板印象偏差 5 暗示效应偏差

6 集中趋势偏差

二、人事培训

1、人事培训的含义与特点

(1)人事培训是为开发组织人力资源面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岗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进行的培养、训练。

(2)特点: 1 对象复杂化 2 内容实用性 3 形式多样化 4 方法艺术性

2、人事培训的方法与类型

方法:按照培训与工作的关系,可分为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

类型:1 岗前教育 2 新员工培训 3 在职员工职业教育 4 组织全员培训

第六章领导

第一节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含义与作用

1、领导的含义:是指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组织结构中,通过示

范、说服、命令等途径,动员组织成员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指挥与管理活动应该包括以下的含义:

(1) 领导活动存在于群体之中,一个人不能形式领导 (2) 领导活动是由领导者和被领导

者共同完成的

(3) 领导活动的手段是领导者激励和调动下属的方式 (4) 领导活动的目标是领导活动的

归宿

2、领导的作用: 1 指挥作用 2 激励作用 3 协调作用

二、领导者的影响力:1 强制性影响力 2 非强制性影响力

1、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因素:1 传统因素 2 职位因素 3 资历因素

2、非强制性影响力产生因素:1 品格因素 2 才能因素 3 知识因素 4 感情因素

三、领导者的群体结构

1、领导者群体结构的关键:是注重整体素质:

1 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

2 群体结构素质:1 丰富全面的知识结构 2 较高的专业知识结构

3 较强的能力结构

4 合理的年龄结构

5 良好的气质结构

第二节领导理论

一、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

1、X理论—Y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Y理论的基本内容:1人是勤奋的,并不是天生厌恶工作的

2 控制和惩罚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

3 激励在需要的每一个阶梯上都起作用

4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能主动承担责任

5 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人的智慧和才能只发挥了一部分,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创

造机会,挖掘潜力、排除障碍,使下属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不成熟—成熟理论(克里斯`阿吉思斯)

3、有关人性的四种假设(埃德加`沙因): 1 经济人假设 2 社会人假设 3 自我实现假设

4 复杂人假设

二、领导特质理论:是指从领导者的性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领导者特有的品质或应用

的品质的理论,也称素质理论。

1、早期特质理论的研究: 1 生理特质 2 个性特质 3 智力特质 4 工作特质 5 社

会特质

2、物质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质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美国领导学者告德克兰提出了领导素质的宪法

模型。

1 个性

2 想像力

3 行为

4 信心

三、领导行为理论

1、领导作风理论(勒温):极端领导作风:1 专制式的领导作风 2 民主式的领导作风 3 放

任自流的领导作风

2、领导方式理论(伦西斯`利克特)

管理的领导方式:1 专制—权威式(传统) 2 开明—权威式 3 协商式 4 群体参

与式

3、领导四分图理论(斯托格弟和沙特尔)

四种不同的领导方式: 1 低组织低关心 2 低组织高关心 3 高组织低关心 4 高组

织高关心人

4、管理方格理论(罗伯特`布莱克和简`穆顿)

1、贫乏型领导(1.1)

2、任务型领导(9.1)

3、中间型领导(5..5)

4、俱乐误部型领导(1.9)

5、战斗集体型领导(9.9)

5、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四、领导权变理论

1、领导权变模型理论(弗雷德`菲德勒)

影响领导效果好坏的三个因素:1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2 工作任务结构 3 职位的权力

2、路径—目标理论

内容:1 领导过程:确认需要—建立目标—报酬与目标的关系—支持与帮助—绩效与满足—双方目标的达成

2 目标设置

3 路径改善

4 领导方式:1 指令型 2 支持型 3 参与型 4 成就型

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寿命循环理论)

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低工作高关系—低工作低关系

第三节领导方式

一、领导方式的类型

1、强制命令方式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具体性

2、疏导教育方式特点:启发性、科学性、长期性

3、物质激励方式特点:平等性、有偿性、间接性

4、榜样示范方式特点:引导性、感染性

二、领导方式的综合运用

1、注意发挥各种领导方式的优势

2、充分认识各种领导方式的局限性

3、系统、综合地发挥领导方式的结构优势

4、注重榜样示范方式和疏导教育方式的运用

第七章激励

第一节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与模式

1、激励的含义: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激励的模式:简单模式:需求—动机—行为—满足

二、激励因素与激励原则

1、激励因素:利益能激励人,能够满足需求的利益就是激励因素

激励方式: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赛秘评比激励、关怀与支持激励、榜样激励

2、激励原则(小克劳德`乔治)

目标明确、提前参与、从实绩出发、及时交流、重在鼓励、真诚相符、表杨要坦率真诚、化解消极因素、思想开放、少批评、尽可能使人们对工作感兴趣、不要怕放权、少威胁、宽宏大量、关爱员工。

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

内容:

1 人类的基本需要(按照重要程度和产生顺序依次可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

要、自我实现需要)

2 人类需要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

3 人类需要的动态性、发展性与个体差异性

二、成就需要理论(戴维`麦克利兰)

内容:1 人的社会性需要并非与生俱来

2 人类社会性需要的内容:成就需要、权力需要、社交需要

3 有效管理者的需要结构:高度权力需要,适度成就需要,低度社交需要]

三、双因素理论(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1 保健因素(不满意因素)

2 激励因素(满意因素)

3 不同需要追求者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4 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使工作丰富化

工作丰富化的含义:1 职务内容的扩大化 2 工作意义的丰富化

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维克托`弗鲁姆): M(激励力量)= v(目标效价)* e(期望值)

1 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2 绩效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3 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二、公平理论(亚当斯):20世纪60年代

1、公平的含义:人们觉得公平,是因为人们感到他们得到的收益与他们的投入如时间、努力、经验等是相称的

2、不公平条件下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人们采用下列方式中的一种重新确立公平感:

1、改变自己的投入与收益

2、改变他人的投入与收益

3、既改变自己的投入与收益,又改变他人的投入与收益

4、通过自我解释,使客观上的不公平变为主观上的公平,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

5、为了摆脱由不公平感所造成的情绪波动,以及心理上的不平衡,往往通过发牢骚、泄怨气、

或制造人际矛盾等手段,去得到“新的补偿”

6、如果一个特定环境总是使人感到不公平,员工就会要求离开这个环境到组织中的另一个地点

或部门工作,甚至是调出组织

理论的核心内容:人们不仅关心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三、波特—劳勒模式(莱曼`波特和爱德华`劳勒)

基本观点:一个人的努力程度由工作获得报偿的价值(奖励的价值)和个人觉察的努力以及获得奖励的概率所决定

1、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程度取决于激励力的大小

2、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努力的程度,还取决于个人能力以及对所承担目标的任务的了解程度

3、奖励的价值应以工作绩效为标准

4、一个人对奖励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取决于他以奖励是否公平的判断

5、人们对所得奖励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将影响下一次承担目标任务的行为

第四节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一、强化理论或修正理论(布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1、强化的含义:指对某种行为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奖励或惩罚)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行为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2、强化的类别:

依发挥上的差异分: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消退四种

依据使用侦繁率和时间方面的差异分:连续强化、间断强化

3、强化的原则:

1 设立目标体系

2 快速反馈,及时强化

3 奖罚结合,以奖为主

4 奖人所需,形式多变

5 多用不定期奖励

二、归因理论(凯利和韦纳)

1、人们行为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2、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倾向取决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第八章协调

第一节协调概述

一、协调的含义与特点

1、协调的含义:协调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

主动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

2、协调的特点:1 平等性 2 互利性 3 主体广泛性 4 结果不确定性 5 对象复杂性

二、协调中的沟通

1、沟通和协调的关系:沟通是协调的前提,是求得思想上的统一,协调是沟通的结果是谋得行动

上的一致

2、沟通的含义:沟通也称信息交流,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相关对象,以期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

3、沟通的基本模型:由信源、信道、信宿组成

4、沟通的基本类型:1 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向不同,沟通可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双向沟通

2 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有无组织系统,沟通可分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3 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同,沟通可分为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

三、沟通在协调中的作用

1、沟通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实现协调创造基本前提

2、沟通可以实现对管理目标、管理政策及管理方式上的共识,为协调创造直接前提

3、沟通可以克服阻力,实现协调

4、沟通是管理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实现内外协调的前提之一

第二节协调的内容与过程

一、协调的内容:1 目标协调 2 利益协调 3 思想与行为协调 4 政策与规章制度协调

二、协调的过程

1、了解、把握组织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

2、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

3、采取措施,消除矛盾与冲突

第三节协调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协调的原则: 1 以人为本 2 客观公正 3 灵活机动 4 注重整体

二、实现有效沟通应注意以下方面:

(1)选择沟通方式(莱维特`巴维拉斯):

1 链式沟通(直线沟通)

2 轮式沟通

3 全通道沟通

4 环式沟通(圆周式沟通)

5 Y式沟通

(2)克服沟通障碍: 1、来自沟通主体的障碍 2、来自沟通对象的障碍

三、选择协调方法:1、酝酿协商 2、建议说明 3、思想教育 4、冷处理

或缓冲

四、理顺管理体制

体制建设应考虑以下方面:

1、权责划分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纵向权力与责任分配不合理

2、机构设置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层级设置太多或部门划分太细

3、人员配备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分工不明确和责任心不强

4、组织沟通渠道的问题

第九章控制

第一节控制概述

一、控制的含义:是指由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

二、控制的内容:1 人员 2 财务 3 作业 4 信息 5 组织绩效(核心)

三、控制的作用:任何组织的活动都需要控制,组织成员需要控制,整个管理系统需要控制

第二节控制的类型与过程

一、控制的类型

按照控制发生在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过程中的阶段性分:

1、前馈控制:是一种计划实施之前,为了保证将来的实际成果能达到计划的要求,尽量减少偏

差的控制

2、现场控制:是一种发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是直接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

并纠正其偏差

3、反馈控制:是一种针对结果的控制

二、控制的过程: 1 确立标准 2 检查实际结构 3 纠正偏差

第三节控制系统设计

一、计划的要求: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

2018年10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犯罪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35)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定量的文献研究 D.定性的文献研究

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高频考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述 1、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必然有管理。 2、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3、把管理看作是一个活动系列,是连续的动态过程,能发挥多种作用,具有一定特征。 把管理看作是一门艺术。 4、管理是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5、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3、简单的管理机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6、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的特点: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仍以高度集权为特征)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7、国家管理是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 8、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的特点:1、科学管理2、分权管理3、法制管理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科学管理理论最早产生于工商企业管理中) 9、现代管理的基本特点:(1)系统化管理(系统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管理主体具有全局观念,注重管理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管理主体能正确处理管理系统的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管理主体重视结构在整体系统中的作用。)(2)民主化管理(民主管理在实践中表现为:管理组织有畅通的沟通网络,组织成员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组织领导者尊重下层人员的意见,有完善的民主参与制度,有健全的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3)科学化管理(4)法治化管理(法治化表现在:任何管理组织的存在都必须有法律的允许,其管理活动的范围与内容都由法律制度作出界定;任何管理者的产生都必须合乎法制的规定,其权限范围及行使方式都要有法制依据;任何组织成员的言行都只有合乎法律制度的要求,才能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任何违法违制的管理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受到纪律的处治。)(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10、现代管理可以分为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两大领域。它们在管理宗旨、主体、依据、对象、过程等方面有显著差别。 11、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任何公共事务的背后都体现和反映着一定的公共利益,因此,维护、分配的增进公共利益便成为公共管理的宗旨。 12、私人管理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为导向,私人部门或组织只有依靠获取利润而生存和发展。 13、公共管理主体广泛,且成扩展趋势,它不仅包括据于核心地位的政府,还包括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 14、私人管理的主体简单而清晰,或个人或从属于私人的组织机构。产权明确、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15、公共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法制规范和依法制规范授予的公共权力、委托权力。 16、私人管理的依据是私人权力和市场权威。 17、公共管理以公共领域为对象。私人管理以私人领域为对象。 18、现代公共管理的过程充满政治气氛,受制于周密的政治安排,比如依法行政、民主权力行使、加强监督、阳光政府、回应性政府等。 19、私人管理享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自治权,是相对封闭的管理,比如“商业机密”、“技术安全”等。 20、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2、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3、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二、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社会大生产,故也称生产力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要受一定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故也称生产关系属性。) 三、现代管理学的特征:1、变革性2、开放性3、严密性4、实用性 四、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 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比较研究法 2、定量分析法 3、历史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理论实际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中外古代管理思想 1、管理思想的萌芽 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2、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1)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 (2)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专制管理思想 (3)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 思想家商鞅和韩非子提出了“以农为本、集富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 管仲---荀子---司马迁 3、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 (1)行政管理思想 汉穆拉比法典 《政事论》成为印度公认行政管理奠基之作 (2)生产管理思想 (3)教会管理思想 古代管理思想毕竟受到人类自身发展程度、社会实践深入程度及广泛程度的限制,其局限性显而易见 古代管理思想具有直观性,表现在: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 二、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 1、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鲁滨逊·博尔顿 市场研究与预测技术;生产计划技术;生产过程规范 1

张明楷刑法学笔记

张明楷刑法学笔记 绪论 一、刑法学与刑事法学 最广义的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一切学科,研究对象包括实体的刑法规范,犯罪原因与对策、刑事诉讼程序、刑罚的执行内容等(即刑事法学)。 广义的刑法学是指解释现行刑法(刑法解释学)、研究刑法历史(刑法史学)、比较不同刑法(比较刑法学)的学科。 狭义的刑法学,仅指刑法解释学。 19世纪以前的刑法学是指刑事法学。 一、刑法解释学与刑法哲学的关系 刑法解释学以解释现行刑法为主要任务,刑法哲学以研究刑法关于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的哲学基础为主要任务二者的关系是:离开哲学的解释学没有哲学基础,容易出现就事论事的解释,难以使刑法学深入发展,离开刑法解释学的刑法哲学,由于未涉及刑法的具体规定容易出现空泛的议论,难以适用于司法实践,诚所谓“没有诠释的议论是空泛的,没有分析的诠释是盲目的。” 三、学派之争与学术发展 (一)旧派与新派的产生 一)旧派分为前期旧派和后期旧派 前期旧派是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前半期的旧派,这一时期的旧派刑法理论以社会契约论、自然法理论为基础,具体表现为否定封建刑法,封建刑法的特点有: 1、干涉性 2、恣意性 3、身份性 4、残酷性 上述四特点的成因在于国家权力的集中性、庞大性与绝对性。 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1、贝卡利亚:国家权力是市民在最小限度内提供的自由组成,一份份最少量自由的结晶形 成刑罚权,刑罚超过了保护集存的公共利益这一需要,他本质上就是不公正的。——排除恣意性,刑罚越公正,君主为臣民保留的安全就越神圣不可侵犯,留给臣民的自由就越多———排除干涉性,以死刑证明法律的严峻并无益处——排除严酷性。 2、费尔巴哈:限制国家刑罚权。1)、罪刑法定原则2)、科刑以行为为标准而非行为人标准费尔巴哈最大的功绩在于将罪刑法定主义、法律与伦理严格区别的思想纳入刑法理论体系之中。 3、边沁:国家权力具有无限性和不可分割性,但国家权力必须受其存在目的——保证臣民的福利的限制。为此,他主张四种其情况下不适用刑法1、不存在现实之罪时2、不会产生好效果时3、通过更温和的手段同样可行时, 4、刑罚之恶超过罪行之恶时 边沁反对肉刑,认为,死刑不是唯一能够抑制杀人欲望的刑罚,对轻微之罪不得适用死刑。 3、泷川幸辰:刑法存在的理由在于它是犯人的大宪章。 概言之,前期旧派基本上都主张自由意志、行为主义、道义的责任、报应刑、一般预防。后期旧派:是在前期旧派反驳新派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二)新派 新派产生的原因: 1、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的、经济的变化,反映在犯罪领域,犯罪率上升,累犯特别是 常习犯、少年犯急剧增加,德国的当时的刑法对此现象未作考虑,从而在新的犯罪现

1月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1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2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 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的八大目标: 1.完善健康和福利 2.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3.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 4.易化疾病的早期诊断 5.增加临床效用、效率 6.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7.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8.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健康管理的特点: 标准化足量化个体化系统化 健康管理的三个基本步骤: 1.了解和掌握健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查 2.关心和评价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 3.干预和促进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 健康风险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 健康管理的五个服务流程: 1.健康调查与健康体检 2.健康评估 3.个人健康咨询 4.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 5.专项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 健康管理的六个基本策略: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 3.疾病管理 4.灾难性病伤管理 5.残疾管理 6.综合群体健康管理 生活方式管理的特点: 1.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

2.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 生活方式的四大干预技术: 教育激励训练营销 影响需求管理的四大主要因素: 1.患病率 2.感知到的需要 3.消费者选择偏好 4.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残疾补贴、请病假的能力等) 需求管理的策略: 1.小时电话就诊和健康咨询 2.转诊服务 3.基于互联网的卫生信息数据库 4.健康课堂 5.服务预约 疾病管理的三个特点: 1.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 2.不以单个病例和(或)其单次就诊事件为中心,而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 生活质量 3.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 灾难性病伤管理的五大特点: 1.转诊及时 2.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订出适宜的医疗服务计划 3.具备一支包含多种医学专科及综合业务能力的服务队伍,能够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种 医疗服务需要 4.最大程度地帮助病人进行自我管理 5.尽可能使患者及其家人满意 残疾管理的八大目标: 1.防止残疾恶化 2.注重功能性能力 3.设定实际康复和返工的期望值 4.详细说明限制事项和可行事项 5.评估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 6.与病人和雇主进行有效沟通 7.有需要时要考虑复职情况 8.实行循环管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1.强调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犯罪学自考单选题

全国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1.犯罪学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法国人类学家( A ) A.托皮纳尔 B.贝卡利亚 C.费尔巴哈 D.加罗法洛 2.被害人学的奠基者是以色列律师( D ) A.汉斯·冯·亨蒂 B.施奈德 C.艾连·伯修 D.门德尔松 3.犯罪的产生与国家、法律紧密相连,表明了犯罪具有(C ) A.社会性 B.稳定性 C.阶级性 D.普遍性 4.1956—1965年我国犯罪状况的显著特点是( C ) A.犯罪数量剧增 B.发案率高 C.反革命犯罪减少 D.中老年犯罪逐渐增多 5.挫折攻击论认为挫折攻击是一种( B ) A.正常性反应 B.侵犯性反映 C.异常性反应 D.变态性反应 6.犯罪学研究表明,失业与犯罪之间( A ) A.呈正相关关系 B.无关系 C.有一定关系 D.呈负相关关系 7.精神障碍者实施的最多的犯罪种类是( B ) A.高技术犯罪 B.暴力犯罪 C.经济犯罪 D.有组织犯罪 8.被犯罪分子运用而作用于犯罪对象的一切物品和媒介被称为( C ) A.犯罪条件 B.犯罪空间 C.犯罪工具 D.犯罪时间 9.依据被害人自身是否具有某种被害性的因素,将被害人分为机会被害人与( D ) A.既然被害人 B.潜在被害人 C.复合被害人 D.状态性被害人 10.依据犯罪预防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一般预防、特殊预防和( D ) A.疏导性预防 B.保护性预防 C.惩戒性预防 D.重点预防 11.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综合治理具体内容之间辩证关系的原则是( A ) A.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B.谁主管谁负责 C.属地管理 D.系统实施 12.改变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主张是( A ) A.罪前预防 B.罪中预防 C.罪后预防 D.罪中和罪后预防 13.标签论的提出者是西方犯罪学家( D ) A.塞林 B.萨瑟兰 C.塔尔德 D.坦嫩鲍姆 14.犯罪学区别于社会学的标志之一是它( B )

全国2019年04月自考(000235)犯罪学(一)学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 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广义犯罪学较之狭义犯罪学,研究范围增加了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预防 D.犯罪规律 2.对犯罪学属于“正题法则”学科的定位,说明犯罪学研究的是 A.自然科学 B.事物规律 C.行为规范 D.人文科学 3.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研究的犯罪概念 A.前者范围更大 B.范围一致 C.后者范围更大 D.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定量研究方法的优点是 A.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关系的精确分析 B.能够比较深入、比较全面地认识研究对象,有助于探讨事物的本质特征 C.可以用来研究十分复杂的犯罪现象和犯罪问题 D.能够用来研究内在的心理问题和其他社会互动过程 5.下列属于加罗法洛的“法定犯罪”行为的是

A.杀人 B.强奸 C.盗窃 D.堕胎 6.意大利犯罪学派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A.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 B.运用思辨的方法研究犯罪 C.运用普查的方法研究犯罪 D.运用演绎的方法研究犯罪 7.犯罪学在新中国的发展起步于 A.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D.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 8.将犯罪原因归结为人的与生俱来的、源自于人类祖先的、被称为原罪的恶的意志,其突出表现在 A.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犯罪研究 B.中世纪时期的犯罪研究 C.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犯罪研究 D.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的犯罪研究 9.对犯罪统计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官方犯罪统计具有权威性 B.官方犯罪统计避免不了犯罪暗数的存在 C.被害者调查没有瑕疵 D.自我报告的调查对象更适用于青少年犯罪 10.在犯罪学研究的资料收集阶段,关注所选择对象典型性的实地研究方法是 A.个案研究 B.局外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 D.非结构访谈 11.对犯罪行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学之犯罪行为概念内容最为广泛 B.犯罪学之犯罪概念内容范围大于刑法学之犯罪概念内容范围 C.刑法学之犯罪概念内容以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为本质属性 D.除罪化行为仍需要犯罪学予以关注 12.与安乐死、高利贷、赌博等属于同一类型的犯罪是 A.卖淫 B.强迫卖淫 C.贩毒 D.制造毒品 1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彻底禁绝了 A.流氓团伙 B.娼妓制度 C.反革命破坏 D.拐卖人口 14.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现象呈现出最为显著的规律是

现代管理学重点总结(精)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现代管理学: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习惯化的管理方式;原始的管理制度;简单的管理机构;人格化的管理权力;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特点: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管理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特点:1.科学管理;2.分权管理;3.法制管理;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系统化管理;2.化管理;3.科学化管理;4.法治化管理;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 现代管理领域划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两者的差别表现在:管理宗旨;管理主体;管理依据;管理对象;管理过程 管理的作用: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 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生产方面、生产关系方面、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 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是一门定性和定 量相统一的学科;3.是一门软学科;4.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 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现代管理学的特征: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1.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比较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1.中国古代朴素的管理思想强调要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要分析客观规律,从整体上把我战争局势才能克敌制胜;2.用人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和以非子为代表的专制管理思想;3.经济管理思想商鞅和非子提出了“以农为本、集富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管仲把以农为本发展到由国家控制商品、货币及对社会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荀子把富民视为富国的基础;西汉司马迁提出善因论 古代管理学的特征及表现:1.古代管理学思想具有直观性,表现在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2.古代管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表现在有许多反科学的方面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4.在制定标准定额的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6.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7.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

刑法笔记

刑法 绪言: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刑法学的作用:1,指导刑事立法 2,促进刑事司法 3,繁荣法学教育,丰富法学研究 刑法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阶级分析,一般分析方法)比较历史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上编刑法总论 第1章刑法概论 第1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1,概念: 1,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2,即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一直,规定哪些行为时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 犯罪人何种刑罚的法律。 3,分类:广义分类:所有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的法律规范总和 狭义刑法:系统地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普通刑法:刑法典 特别刑法:仅适用特定的人、时、地、事的刑法(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2,刑法的性质: 1,刑法的阶级性质:a,刑法是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制定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b,刑法的阶 级本质是由国家阶级本质决定的c,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刑 法,但是所有的以生产资料为基础,反映剥削阶级意志并为 剥削阶级服务,它们都是镇压人民的工具,这是剥削阶级的 国家刑法的共同阶级本质。

d, 社会主义刑法:简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基础之上,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 志,保卫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保护广大公民当前及长远的利 益。 2,刑法的法律性质:a,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刑事法特征){涉及经济基础,也涉及上层建筑;刑法是其 他部门法的保护法},b, 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直接同犯罪 作斗争。 3,公法的特征: 刑事法特征:可调整所有法律关系 程序性:规定实现实体法过程中有关诉讼程序和手续的法○实体法:规定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等实际关系中权 利和义务的法律。 第2节刑法的创制和完善 我国刑法的创制经历了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1,1979年7月6日我国第一部刑法典正式颁布生效 2,1997年10月1日施行《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包括总则、分则、附则三部分 a,实现了刑事法律原则和加强刑法保护功能 b,贯彻了刑事法治原则和加强刑法保障功能 c,实事求是同时适当借鉴国外先进制度相结合 第3节刑法的根据和义务 一,制定刑法的根据:法律根据时间根据 1, 制定刑法的根据:宪法 宪法是母法,刑法是子法子法必须是贯彻母法的基本要求 并保障母法的实施服务 2,制定刑法的实践根据: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 情况 我国刑事立法的根本指导原则: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一切从 实际出发 2,刑法的任务 1,刑法第2条规定 2,我国刑法任务包括惩罚和保护两个方面 惩罚是犯罪的手段保护人民是目的 a,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主义制度 b,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2018年10月自考《犯罪学(一)》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犯罪学(一)》真题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定量的文献研究 D.定性的文献研究 10、由美国司法部出版的犯罪统计资料是 A.《统一犯罪报告》 B.《全国犯罪被害调查》 C.《犯罪白皮书》 D.《杀人犯罪补充报告》 11、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人的社会学特征是 A.犯罪人的人生观 B.犯罪人的认知能力 C.犯罪人的社会地位 D.犯罪人的需要 12、下列选项中关于犯罪人分类表述错误的是

A.以精神状态是否正常为标准,分为常态犯罪人和病态犯罪人 B.以情绪状态为标准,分为预谋犯罪人和激情犯罪人 C.以反社会程度为标准,分为初犯、偶犯、累犯、惯犯、职业犯 D.以组织形式为标准,分为犯罪团伙、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 13、犯罪现象流量、流向的一般运动过程体现的是 A.犯罪规律 B.犯罪状况 C.犯罪特点 D.犯罪属性 14、我国犯罪结构存在着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犯罪类型结构中,比较突出的犯罪类型是 A.侵财型 B.侵犯人身权利 C.暴力型 D.聚众型 15、以下选项中,一个国家内决定犯罪区域分布状态的是 A.个体因素作用的结果 B.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C.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 D.社会与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16、一定地域的年度内刑事发案数与年均总人口数之比,称为 A.犯罪数 B.发案率 C.犯罪明数 D.犯罪暗数 17、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犯罪高峰出现在 A.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B. “十年动乱”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改革开放攻坚期 18、由犯罪统计“漏斗效应”所致,统计数据与实际数量最接近的部门是 A.警方 B.公诉机关 C.审判机关 D.监狱 19、对犯罪学中的被害人概念阐述错误的是 A.本概念中的犯罪是指刑事犯罪 B.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损失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C.被害人既可能是已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者,也可能是尚未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但具备被害性者 D.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承受者 20、当代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原因观是 A.性恶论 B.自然犯罪论 C.相对自由意志论 D.理性选择理论 21、犯罪生物学理论中,体质生物学的代表性研究是 A.犯罪家族研究 B.染色体异常研究 C.孪生子犯罪行为研究 D.体型与犯罪研究 22、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人在受到挫折后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反应类型是 A.内罚性反应 B.外罚性反应 C.无罚反应 D.过罚反应 23、对西方犯罪学影响巨大,被视为现代犯罪学理论基础的是迪尔凯姆的 A.犯罪生态学理论 B.紧张理论 C.控制理论 D.失范理论 24、社会控制理论的假定是 A.社会中存在自己所鼓励的文化目标并提供实现这种文化目标的合法手段

现代管理学—期末复习汇总上海交大网络教育

现代管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 结构性维度:它们描述了组织的内部特征,为衡量和比较组织提供了基础。 决策树: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生成的。每个决策或事件(即自然状态)都可能引出两个或多个事件,导致不同的结果,把这种决策分支画成图形像一棵树的枝干,故称决策树。他的构成要素有:决策点、方案枝、状态结点、概率枝、损益值点。决策树法属风险型决策方法,是用树状图来描述各种方案在不同情况(或自然状态)下的收益,据此计算每种方案的期望收益从而做出决策的方法,对分析多阶段的管理决策问题极为有用。 网络计划方法:对于任何一项生产制造、科学实验、工程实施、军事作战等活动,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空间与资源(人力、物力、财力),都必须编制一个科学的工作组织计划来有效地组织、调度与控制该项活动的进程,以实现最佳的效应和效益。而这种为编制科学的组织计划的有效方法统称为网络计划法。 前馈控制:指发生在行动之前的控制行为,通过观察、收集准确信息,事先识别和预防偏差,采取措施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时也称预先控制。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关联性维度:反映了整个组织的特征,包括组织规模、技术、环境和目标等,它描述了影响和改变组织维度的环境。矩阵结构组织:指把职能部门和按产品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矩阵,管理人员同原职能部门保持联系,又参加项目小组工作。 管理方格图:是一张纵轴和横轴各9等分的方格图,组成81个小方格。纵轴表示领导对人的关心程度,从上到下由高至低;横轴表示领导对工作的关心程度,从左到右由低至高。根据这两个基本因素以不同比例的结合划分领导方式。其中,第1格表示关心度最小,第9格表示关心度最大。 反馈控制:是在行为执行之后的评价活动,其控制重心放在组织的产出结果上,尤其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出现后,损失已经造成。又称事后控制。 决策方式:指决策者在决策制定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资源(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他包含独裁方式1:领导者运用手头现有资料,自行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独裁方式2:领导者向下级取得必要的资料,然后自行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协商方式1:以个别接触的方式,让有关下属了解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决策方案中可以反映意见,也可以不反映。协商方式2:让下属集体了解问题,听取集体的意见,由领导作出决策,方案可以反映下属意见,也可以不反映。团体决策:让下属集体了解问题,共同商讨方案,最后达成一致意见。 经济人假设:是指人总是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尽可能少的付出得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对资本家而言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对工人而言追求最大限度的工资收入。管理者和工人应该相互合作,以求共同繁荣。影响力:指的是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领导者的影响力来自于职位权力(法定、奖励、强制权力)和个人权力(专家、感召和参考权力)。 权力:管理学中指特定管理主体组织管理对象在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对管理对象理念、行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它可以是个人或是集团。 管理幅度:也称管理跨度,是指每个管理者直接领导的下属数量。 网络结构组织:是由多个相互独立的企业组成的,以契约关系为纽带,通过互利互惠、相互协作、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机制进行密切合作的组织结构。 二单项题 1、对于管理人员来说,需要具备多种技能,如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等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人员,对于以上三种技能按其重要程度的排列顺序为:( ) A 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B 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C 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D 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 2、()在《管理工作的本质》中把经理们的角色分为10种角色 A 泰勒 B 法约尔 C 孔茨 D 明茨伯格 3、管理者在作为组织的官方代表对外联络时,他扮演的角色是以下哪一方面()。 A 信息情报方面 B 决策方面 C 人际关系方面 D 业务经营方面

全国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试题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 A.刑事侦查学 B.刑法学 C.犯罪学 D.罪犯矫正学 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3.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 ) A.消除犯罪条件 B.鉴别犯罪人 C.消除贫困 D.严密立法 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环境学 B.犯罪经济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社会学 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 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 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 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 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胡顿 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 A.直接访谈 B.间接访谈 C.结构式访谈 D.非结构性访谈 8.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 A.财产矛盾

C.社会分工 D.私有制 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 A.恒比定律 B.差别规律 C.漏斗效应 D.反射效应 10.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 ) A.起伏律 B.消长律 C.辐射律 D.因果律 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中后期 C.80年代初期 D.2000年以后 12.暴力犯罪的情感特征一般是( ) A.冲动性 B.冷静性 C.有同情心 D.好奇性 13.影响犯罪行为方式是隐蔽还是公开的是( ) A.犯罪行为的动力机制 B.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 C.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 D.犯罪行为的评估机制 14.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 A.男性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 15.犯罪动机是( ) A.犯罪的直接原因 B.犯罪的条件 C.犯罪的相关因素 D.犯罪的根源 16.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直接原因的是( ) A.犯罪意识 B.犯罪工具 C.犯罪时间 D.犯罪对象 17.下列诸项中,不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是( )

2020年10月全国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犯罪学(一)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试题犯罪学(一)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以下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属于微观性预防的是() A. 倡导主文化 B. 克服社会弊端 C. 提高家庭结构的合理性 D.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在下列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不属于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的是() A. 搭建自行车棚 B. 开展就业指导 C. 加强旅馆业的管理 D. 被害预防 3.在下列措施中,属于美国三级犯罪预防理论第一层次的有() A. 转处 B. 通过旅游、运动等方式改造青少年 C. 刑罚预防 D. 邻里照看 4.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分析社会治安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治安应达到的要求,是社会治安治理的() A. 最终目标 B. 战略目标 C. 阶段性目标 D. 长期目标 5.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措施属于() A. 罪前预防 B. 罪中预防 C. 罪后预防 D. 重点预防 6.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是() A. 犯罪预防 B. 犯罪控制 1

C. 打击犯罪 D. 改造罪犯 7.在犯罪研究中,凡是两个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变动方向同增同减的,叫做() A. 先行关系 B. 后行关系 C. 逆相关关系 D. 顺相关关系 8.犯罪意向调查推测的对象是() A. 被害人的亲属 B. 犯罪人的邻居 C. 公安人员 D. 具有犯罪倾向者 9.根据损失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可以分为() A. 货币损失和实物损失 B.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C. 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D. 身体创伤和精神创伤 10.没有固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和居无定所的被害人是() A. 孤独型被害人 B. 挫折型被害人 C. 职业型被害人 D. 流动型被害人 11.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阶段被称为() A. 初犯年龄 B. 累犯年龄 C. 差别年龄 D. 高峰年龄 12.犯罪人犯罪意识的外化表现是() A. 犯罪心理 B. 犯罪现象 C. 犯罪行为 D. 犯罪动机 13.支配犯罪行为发生的是() A. 生理病变 B. 生理异常 C. 犯罪动机 D. 潜意识 14.体格性格分型说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来的() A. 犯罪遗传生物学观点 B. 犯罪体质生物学观点 C. 犯罪心理学观点 D. 犯罪精神病学观点 15.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严打”是在() 2

西财管理学803知识点总结

西财管理学知识框架总结 编写说明: 一.罗珉老师的教材是核心,占考试比重的90%以上。因此以罗珉老师的教材为纲进行总结,王德中老师教材的相应考点见最后“附录一”,还有一些书上没有或已经删除的考点见最后“附录二”。 二.本总结用“下划线”标记出大部分可考查“问答题”的知识点,重要知识点用粗体字标记。 三.各知识点不做具体展开,各知识点将注明“页码”,已考知识点也会特别注明“年份”与“考查形式”。 四.大家可以此框架更有效的系统背记“问答题”考点,建议通过大量做题和对已考真题的分析,把握重点并依书本背记。 五.本框架有待补充完善。 第一章导论 一.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二.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三.管理学的现代性、超现代性、后现代性P8(无) 1.现代管理学的持续学派:寻找已有的管理理论进行适当的修正 2.超现代学派:抛弃任何连贯的理论 3.后现代学派:挑战二元论的理论和实践 四.管理理论研究的范围 1.组织理论的研究 2.以“人”为本的研究 3.战略管理学的研究:①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相比,有什么特点?P17 06简答 4.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型组织的构建P19 (无) 5.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现象的研究 6.比较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的问题研究 五.管理学应用的热点课题P22 1.组织的再造工程:①其内涵及对企业带来的变化03、04简答 2.学习型组织:①有效组织的特征07论述 3.标杆管理(无) 4.六西格码管理方法08论述(无) 5.战略联盟07论述(无) 6.领导风格 7.无疆界世界和超越界限的管理 六.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新增) 1.种群生态学理论 2.进度化理论 3.资源依赖理论03论述 4.交易成本理论 5.演进理论 第二章管理的基本假设 一.人性的基本假设: 1.“政治人”的基本假设 2.“经纪人”的基本假设 3.“社会人”的基本假设 4.“自我实现的人”的基本假设 5.“复杂的社会人”的基本假设:①假设的基本模式06论述②“X”、“Y”理论及基于理论的管理(麦格雷戈的人性理论)05简答③超“Y”理论及基于理论的管理④综合假设,可提两点认识作为激励工作的依据案例P50-54 6.“文化人”的基本假设(新增) 二.管理主体的假设 1.管理主题假设的传统看法 2.管理主题“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的假设

刑法复习笔记 (个人总结版)

插本刑法复习重点 刑法总论 名词解释 1、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广义的刑法,是指 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狭义的 刑法,是指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典。 2、刑法学:是指研究刑法以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法的 科学。 3、刑法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和结构,我国修订后的刑法分为 总则、分则和附则。 4、刑法的基本原则:指贯穿全部的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 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精神规 则。 5、罪刑法定原则:什么是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 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 均由刑法加以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 不处罚。” 6、适用法律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不论犯罪人的家庭出身、 社会地位、职业性质、财产情况、政治面貌、才能业绩如何, 都应追究刑事责任,一律平等适用刑法,依法定罪、量刑和 行刑,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7、刑法空间效力:《刑法》适用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在什么地 方和对什么人有效力。 属地管辖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包括实行行为和预备行为,希望发生之地,可能发生之地)有一项发生在中华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属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 保护管辖 ——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 民犯罪,按照本法规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普遍管辖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适用本法。 8、刑法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对刑法生效前所发生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 9、溯及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