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崖之辞(教案)

无端崖之辞(教案)
无端崖之辞(教案)

一、无端崖之辞

【教学目标】

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词句含义。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培养联想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2.感知本文所体现的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庄子的思想。

2.讲授1、3、4则。

3.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4.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5.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目标3、4

【教学难点】

1.培养联想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一、复习导入

1.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2.《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庄子的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

(1)“天道无为”。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2)相对的认识论。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现实,否定客观真理,否定知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3)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追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事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二、解题

语出《庄子·天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庄子认为天下之人沉滞混乱,不能跟他们讲严正的话,所在以在表达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时,他使用“虚远的说法、夸大不实的语言以及无端可寻的文辞”,这使得他的文章奇特之极。

《庄子》评说

1. 古今能文之士,有不读《庄》者乎?既读,有不赞其神奇工妙者乎?

2 . 《庄子》当以传奇之法读之,使其论一人写一事有原有委,须眉毕张,无不越越欲出,千载而下,可想见也。 (清·林云铭《增注庄子因·序》)

3.“意出尘外,怪声笔端”庄子之文,可以是评之。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三、朗读文章,疏通文意

1.正音

郢 (yǐng ) 垩 (a ) 斫 (zhuó ) 儵(shū )

缁 (zī ) 犗 (jia ) 会(kuài )稽期(jī )年

錎(xiàn ) 鹜(wù ) 鬐(qí ) 侔 (móu ) 腊 (xī ) 辁 (quán ) 鲵(ní )鲋(fù )

2.重点字词梳理

①顾谓从者曰顾:回头看

?②吾无以为质矣质:对象,目标

?③漫其鼻端漫:污,弄脏

?④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息:呼吸

?⑤旦旦而钓旦旦:天天

?⑥惮赫千里惮赫:威震

?⑦离而腊之腊:名词做动词,做成肉干

?⑧期年不得鱼期年:一周年

三、理解寓意

(一)第1则: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以“郢人斫垩”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选段妙趣横生。庄子和惠子面红耳赤地争论,交情却极为笃厚。此则寓言表现庄子追念亡友,一往情深,并未因观点不同而影响他真实性情的表露。

我们分析任何一件事情,除了研究其本身外,还要看到与之有联系的其他方面;评价一个人获得的成就,不能忽略与之有关的其他人的努力。

生活中志趣相投的人很难遇到,要好好珍惜,没有“他”,自己的才能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拓展:

钟期死,伯牙不复弹;郢人死,匠石不复斫;惠施死,庄子无与言。呜呼,人生在世,虽挟绝技,又恶可以独施乎哉!

(清?宣颖《南华经解》)管鲍之交/李白与杜甫/马克思与恩格斯/廉颇和蔺相如(刎颈之交)

……

匠石————郢人

立不失容————知音难寻、无人再赏、孤独寂寞庄子————惠子

(俞伯牙与钟子期)

无以为质,无与言之

(二)学习第三则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寓意:事物皆有其特殊性,强求一律,反而坏事。一个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去改变本真。

浑沌无为则生,有为则死;天下无治者安,有治则乱。所以,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拓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要蕃民生而安民性。

好心办坏事:

1.大跃进

2.填湖造地

3.盲目地建设“开发区”

待之甚善

儵、忽——————————浑沌

报浑沌之德,日凿一窍

(三)学习第四则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寓意:所以说不曾听说过任氏钓鱼的传闻,恐怕是不可以参与管理天下,而且其间的差距也很远了。

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治理世事。

拓展: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官要蕃民生而安民性。

大钩巨缁

五十犗大鱼

任氏钓鱼会稽、东海

大志向、大抱负经于世

四、庄子之奇

对庄子的“奇怪之语”“虚妄之文”,你怎么看?

我们必须承认,文学作品中的“奇怪之语”“虚妄之文”确实可以给读者带来卓异不凡的审美体验,引起读者更加强烈的阅读快感。世人“好奇”,本不足怪,更不应该一概加以贬斥。只要这种奇文不传达对社会、人生有害的信息,好比是用文锦覆盖着陷阱一样,就不要否认它特有的魅力和巨大的艺术价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自2、5、6、7则。

2.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1.培养联想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一、自主学习

(一)第2则: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提示:射箭绝不能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必须内守大道,外忘一切,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妙境。有高明的技术,若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就会一事无成。

(二)第5则: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发?

提示:越是谋取私利大,越是不择手段、卑鄙下流。庄子对这种讥贫炫荣的卑鄙小人极为厌恶,以舐痔得车与曹商的肮脏勾当相类比,反映了庄子对当权者及名利之徒的蔑视。(三)第6则

提示:这则寓言说明“道不可离,犹鱼之于水也”。也辛辣地讽刺了人情的虚伪。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就等于“西江引水”,因为那是时间、地点和条件所绝对办不到的事。空头支票害死人。

(四)第7则

提示:狭隘、贪婪、自私的人往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以凤凰自比,志当高远。不为名利所羁绊,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快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和自在。这岂是贪名逐利者所能体会得到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详案)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详案) 一、开场白: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 二、说教材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去来兮辞》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背诵."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归纳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重点语句,帮助理解课文. 诵读课文,梳理本文行文思路. 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情景交融,情感真挚.了解"赋"的文体特点. 了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四、重点、难点

1、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a.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b.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和文体特点. 2、本课的教学难点为: 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不难理解,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一心两端","心为形役"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程序: 本篇课文篇幅很短,内容理解简单,因此,可以用一节课时完成(45分钟),主要教具是歌曲CD、图片、课件. (一)导入新课: 1、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欣赏一段音乐.(〈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一小段) 2、提问:请一位同学给我说说听到这段音乐的感受.预想答案:轻松、自然、安适、和平、恬静、质朴. 3、引出课文:刚才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田园生活都非常喜欢,下面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田园生活有关的文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简介(为理解文章作铺垫) 以前,我们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及答案(汇编)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设计:修武一中语文教研组刘国庆 【课文背景知识】 1.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思想感情能引起旧时许多不满现实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共鸣,陶渊明是属于时代的,他永远是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学习中应了解作者为什么辞官归田,鄙弃官场,以及热爱田园之情 2.《归去来兮辞》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代表了陶渊明散文的基本特点试概括他散文的特点 3.陶渊明是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一个偶像,他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还有没有积极的意义? 【重点难点讲解】 重点难点 1.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还愁苦则独自悲伤呢?) 复驾言兮焉.求(我还乘车出去干什么呢?) 曷.不委心任去留(何不随心任意地生活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那样遑遑终日,想到哪里去呢?) 2.词类活用 眄庭柯以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的神色) 乐琴书 ..以消忧(名词动用,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船桨,这里用作动词,划) 3.特殊句式 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反问句代词作宾语前置,“还出去干什么呢?”)4.一词多义 虚词: ①之 ②以 ③兮 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如“归去来兮”“大风起兮云飞扬” ④而 ⑤来 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如“归去来兮”有时为句尾语气词,相当于“咧”如《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实词: ①行 ②引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一、单元说明 (学生齐读单元说明部分)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 我国得抒情散文于先秦萌芽。在先秦得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中,都蕴涵着作者充沛得情感。其中,《庄子》最具抒情性,全书中得许多篇章,都已经就就是较为成熟得哲理抒情散文。 汉代以后,抒情散文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名篇佳作。在整个中国古代散文史上,抒情散文得创作占有十分重要得地位。 (板书:先秦——萌芽《庄子》 汉代——发展) 本单元编选得四篇古代抒情散文,包括了从先秦到唐代得作品,既有散体文,也有辞赋与骈文,很具有代表性。 《归去来兮辞》表达作者辞官归田得强烈愿望与归途上得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得生活乐趣。 《滕王阁序》描绘了滕王阁周围得景色与宴会得情况,抒发了作者得怀才不遇之情与不懈追求得凌云壮志。 《逍遥游》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得思想,虽然富含哲理,却一点儿也不抽象枯燥,而就就是将深刻得哲理,融于生动具体得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 《陈情表》虽就就是给皇帝上得奏章,却因其中流露得强烈得天伦之情而感人肺腑。

本单元得学习,重点应放在感受古人得真情真性与品味课文丰富多彩得语言艺术上。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作品所抒发得真挚情感 本单元所选得课文,都就就是感情色彩浓郁得古代抒情散文名篇。在学习中要注意深入理解每一篇作品所抒之情得背景,不同得写作目得,以及不同得抒情方式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领会作品得深刻意蕴。(二)品味课文优美得语言艺术 本单元得课文之所以会有动人心魄得艺术效果,与作品运用生动传神得语言进行抒情与描写具有密切得关系。除了了解并梳理常见得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得意义或用法,还应仔细品味课文得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课文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得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三)注重诵读 在文言文得教学中,诵读就就是一种十分重要得教学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课文得内容,体味其中得深挚情感,从而受到审美熏陶,培养文言语感。《归去来兮辞》在行文与抒情方式上,都继承了楚辞得传统,类似于长篇抒情诗,诵读时要注意课文中诗一样得节奏与韵律,将其中饱满得情感读出来。 二、朗读并初步体会 (请五位同学分别朗读小序、课文部分,注意正音) 策扶老:拄手杖。矫jiǎo首:抬头。岫xiù:山洞。翳翳yì:阴暗得样子。盘桓huán:徘徊不去。棹zhào:船桨,本文指划船。窈窕yǎoti

先秦诸子选读《无端崖之辞》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先秦诸子选读《无端崖之辞》教案(人教版高二 选修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 平。 情感目标:1、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2、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师生互动】 一、导入: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在这部书里,真正流传下来的思想,应该是一种天地自在逍遥游,

而这样一番逍遥游里,庄子他看破的东西太多太多。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他的《逍遥游》。但是,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 让我们到他的作品中去领略庄子诗意洒脱的人生境界吧! 二、课前积累 《庄子》名言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无端崖之辞

《庄子》选读 之一:无端崖之辞(没有什么依据的论断)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 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民权县境内,一说安徽省蒙城县)人,曾作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使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及答案学习资料

《归去来兮辞》导学 案及答案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把握作者在文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 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学法指导】 1、诵读文章,培养文言语感。合作交流,结合文章注释,把握相关文言现象。 命题趋势分析: 1.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 2.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渊明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doc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又题《归去来辞》。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以供大家学习。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职的近因是"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把握全文的结构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难点:对题目"归去来兮辞"的理解,及本辞特点的全面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包括

1.诵读全文,可进行配乐朗读准备。 2.标出课文不理解的地方。 3.初步鉴赏。 二、课内采用以诵读带动分析理解。教师讲析与讨论结合。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诵读比赛,在诵读中掌握辞的结构及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2.了解背景,作者及辞。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1)本篇选自《陶渊明集》。归去来,回去。兮,助词。辞,一种文体,一般要押韵。序,这篇韵文的序言,对韵文作了说明。 (2)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后他的朋友私谥他为靖节,所以后代也称他为靖节先生。东晋末年浔阳柴桑(在江西省九江县西南)人。我国著名的诗人。家境贫寒,为了谋生,作过祭酒、参军之类的小官。由于对黑暗的社会不满,不肯同流合污,决心从事耕作,过隐居生活。他的诗喜欢写田园生活和自然景色,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东晋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做彭泽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为此,写出了这首著名的《归去来辞》。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第1课《无端崖之辞》优秀教案(4页)

《庄子》无端崖之辞教案 教学目标: 1、研读1、3、7则,疏通文言,积累重点字词。 2、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3、掌握寓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技巧。 导入: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处穷闾厄巷,却能看破功名,不屑利禄,乐在其中。 他的世界总是那么扑朔迷离,《逍遥游》中“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秋水》中沾沾自喜,欣然向若的河伯。确实一位神人!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看似荒诞,不着边际,虚无夸张的话。这也就是咱们这课为什么被称之为“无端崖之辞”。(解题) 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中却蕴含有大智慧。那么,庄子的大智慧中,到底包含着他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让我们到他的作品中去领略庄子的智慧吧! (教学目标出示) 任务一:研读第7则寓言“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一)朗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二)结合课下注释及《全品》疏通文意,注意划线的字词。 (三)讨论:鹓鶵和鸱各有什么特点?请从原文找出依据并划线。庄子借这个寓言想说明什么? 鹓鶵非练实不食,腐鼠这样的东西它是不屑于吃的;鸱却拿腐鼠当作宝贝,还担心别人来抢夺。庄子用鹓鶵和鸱来比自己和惠子,表明自己不为世俗功名所累,向往自由,志趣高洁的情怀。 鹓鶵: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境界高远)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志向高洁)——庄子 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目光短浅、以己度人、以卑陋,轻贱之物为珍)——惠子 (四)庄子之于惠子似乎总是那么高高在上,其实我们上节课在了解庄子其人的时候也给大家讲过庄子和惠子论辩的小故事。 濠梁之辩,鼓盆而歌 正是有了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质问,才有了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正是有了惠子说“尊夫人不幸去世,你不伤心、不流泪倒也罢了,竟然还要敲着瓦盆唱歌!你不觉得这样做太过分吗!”才有了庄子人之生死像四季轮回一样自然的论辩。 可以说正是惠子的质问擦出了庄子思想的火花,虽然二人政见不同、思想不同、价值观也不同。 任务二:研读第1则寓言“庄子送葬”

最新《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几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课文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与地位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归去来兮辞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表达了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领略辞这种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最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陶渊明的相关诗作,对其生平和思想都有一定了解,再加上这篇文章的注释十分详尽,学生凭借下文注释完全可以理解文意,难度不算大。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依照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如下几点: 1、理解并背诵课文,了解辞的文体特点。 2、归纳本文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3、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其中,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及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篇课文的学习重点,而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则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二、教法及学法 语文学习是老师和学生双向的复杂交际活动,而不是单向的简单的认知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进行指导, 1、诵读法。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愈来愈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2、研讨法。结合时代背景合作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 3、教学过程中我还会使用到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便于学生迅速掌握知识 三、说学法: 1、预习法。文言文,知识量大,所需掌握的内容多,预习能事半功倍 2、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注意节奏与韵律,读出情感。 3、探究法。根据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将分两个课时完成,课前我会布置学生预习,预习内容包括 1借注释疏通文意,2找出押韵字,根据韵归纳文意3,分类归纳古汉语常识:通假字(曷)古今异义词(景、亲戚),一次多义(“奚、胡、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行、引、乘、策”等四个实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接下来,我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古曲导入,创设情境(约3分钟) 以古筝曲《渔舟唱晚》引入课堂。提问:听这首古筝曲,你认为它讲述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引导学生回答到安逸闲适,没有世俗纷扰的生活。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渴望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我们熟知的散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都是这一题材的文作,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一篇他的辞赋《归去来兮辞》。 (二)朗读课文:(约2分钟) 1 播放配乐朗读。老师给予朗读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多媒体1,利用声像技术,展示课本插图,营造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及答案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把握作者在文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3.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 把握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学法指导】 1、诵读文章,培养文言语感。合作交流,结合文章注释,把握相关文言现象。 命题趋势分析: 1.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 2.在感悟课文某一点内容的时候,适当地引用陶渊明的其他诗句,以达到以此篇带动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反过来,对陶渊明整篇诗文的感知又能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二岁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许多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的,后代批评家常用“质朴、平淡、自然”评价陶诗的风格,称其为“田园诗人”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那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前面有序,叙述他家贫出仕和弃官归田的经过。 3.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辞和赋还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辞重言情,而赋重铺陈。

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1

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1 教学博苑 2012-08-28 1319 5d56b7b40102dza1 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

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朗读常规指导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要求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并写出这些段落层次的大意。 学生朗读。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主要写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是原因之一;“心为形役”是原因之二。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第二段用三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押i/ui韵,韵脚有“衣”“微”,写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押un韵,韵脚有“奔”“门”“存”“樽”,写刚入家门的热烈场面,充盈着浓郁的亲情和欢悦的气氛;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押an韵,韵脚有“颜”“安”“关”“观”“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用一韵,押ou韵,韵脚有 “游”“求”“忧”“畴”“舟”“丘”“流”“休”,写回乡定居后的生活情况。“游”“求”两韵述志;“忧”韵乐以忘忧; “畴”“舟”“丘”“流”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描绘;“休”韵写春来万物复苏,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除“曷不委心任去留”以上几句,其余押I韵,韵脚有 “之”“期”“耔”“诗”“疑”,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无端崖之辞》

无端崖之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并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翻译课文。 2、分析、评价庄子的哲学思想。 3、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的奇妙之处。 过程与方法: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落实文言基础知识。 2、疏通文意,加强诵读,理解第1、 3、4则的大意,感知庄子寓言的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庄子的思想观点并给予客观的评价,认识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选文。 2.引导学生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的奇妙之处。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却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就是道家的化身。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有大智慧。那么,庄子的大智慧中,到底包含着他什么样的人生状态呢? 让我们到他的作品中去领略庄子的智慧吧! 二、析“无端崖之辞” ——无端可寻、无边可见的言辞。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及其后学们最注重也最擅长营造艺术表现形式。他们营造的艺术表现形式,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奇”。因为庄子认为天下之人皆沉滞混乱,不能跟他们讲严正的话,所以,他在表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时,常常使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且看庄子如何运用无端可寻、无边可见的言辞,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请七位同学朗读。(及时正音) 四、讲读第1则 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如“运斤成风”)后口译。 3、紧扣“奇”字解读 (1)奇,一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2)奇,白色尘土弄到鼻子尖上,让木匠来砍掉这尘土; (3)奇,木匠挥动斧头,速度极快,任意砍下,尘土全部砍了下去,郢人的鼻子却丝毫没有受伤,这是木匠的高妙之处,也是《庄子》为文大奇之处; (4)奇,斧头从自己鼻子尖上砍过去,郢人岿然站立面不改色。这是郢人的高妙之处,又是《庄子》为文大奇之处; (5)奇,二人搭档配合的高妙(为文的根本)。 其实,《庄子》这里不是单说匠石的高妙,也不是单说郢人的高妙,其根本是在说二人搭档

无端崖之辞

科目: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课题:无端崖之辞 高二年级主备人:徐华时间:2016年3 月日任课教师:徐华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庄子》;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准确翻译所选的7个文段;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之奇妙。 3.认识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批判地继承庄子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相关链接】 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邀其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像丰富,气势壮阔。《庄子》今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出于其门人及后学之手。庄子的想像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文风上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文言知识】 1.读准字音 郢.(yǐnɡ)人垩.(a)漫斫.(zhuó)之逡.(qūn)巡怵.(chù)然恂.(shùn)目儵(shū) 巨缁.(zī)犗(jia) 会.(kuài)稽侔.(móu) 辁.(quán)才灌渎.(dú) 鲵.(ní)鲋.(fù)黄馘.(xù) 溃痤.(cuó)舐.(shì)痔鹓(yuān)刍鸟(chú)鸱.(chī) 2.通假字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牵巨钩,没而下 骛扬而奋鬐 莫不厌若鱼者 趣灌渎 王说之 夫处穷闾阨巷 3.一词多义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省教学能手 市特级教师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省教学能手市特级教师 教学园地 11-22 1224 :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淄博十七中王淑英 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是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走进自然”中的第一篇课文。陶渊明。这篇文章也是2003年山东省教学能手评选时我抽到的课题。根据文本特点和文本在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本文如下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辞官归隐、放飞心灵的欢快喜悦之情。 2、品味语言,体会融情于景的写法,落实文言知识点。 学习重点: 1、把握文意,体会感情。 2、落实文言知识点: (1)实词活用:怡、日、悦、乐、棹、善 (2)重要虚词:以 (3)文言句式:被动句:既自以心为形役。 倒装句:复驾言兮焉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乐夫天命复奚疑?

学习难点: 1、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2、让学生在体味文章情感的基础上,理解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坚守高贵、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 学习时间为1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当代作家周国平在他的《灵魂只能独行》一书里讲了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一个典故:有一次苏轼饭后踱步,他掂着大肚子问他的侍从:我这一肚子装的是什么?他的前呼后拥的侍从们纷纷回答,有的说是文章,有的说是见识,苏轼皆不以为然,只有他的侍妾朝云一语中的:先生藏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是的,苏轼是一个不屈己媚人的大丈夫,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满腹经纶,却仕途坎坷,他最崇拜的人就是陶渊明,(出示陶渊明的头像),他曾经和了陶渊明的全诗,对陶渊明的诗文备加推崇。欧阳修说:“两晋无文章,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宋庠也说:“陶公之《归去来兮辞》,是南北朝文章之绝唱。”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陶渊明,一起欣赏他的《归去来兮辞》。 学习内容和步骤如下: 一、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教学,诵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文言文的课堂要不断传出书声琅琅。本文的诵读分三个层次: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答案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课标导读】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问题导思】 1、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1)“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 2、作者归家途中的迫切心情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有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有从何看出?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3、第三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例题导练】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 ③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弥补。实在是误入迷途大概不算太远,觉悟到现在(归隐)是正确的(选择),当初(做官)是失误的(选择)。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含义,归纳文中“以”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辞”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诗句,领悟“田园”之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教学难点 文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自责或坚决的复杂感情。 教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靖节先生”是人们对他高尚节操伟大人格的崇高评价。 教师出示陶渊明的名句。 或有斗数酒,闲饮自欢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设问:你喜欢哪一句?描述一下诗句展示的意境。 教师总结。陶渊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外出务官,但心向自然,不愿受束缚,于是躬耕陇,安于田园。他安于生活,乐于生活,融于生活。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鄙弃权贵遭遇 挫折后的坦然,抛弃富贵回归田园的闲适,他是一掬轻泉,一朵淡雅的菊花。 苏轼:“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今天,陶渊明已经成为中国士大夫摆脱挫折升华人生价值的一座精神堡垒。这堂课, 让我们在朗诵中行走于陶渊明的田园去感受陶渊明的那份淡定与自然。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要求:学生小声跟读。 学生模仿老师朗读。要求放开大胆。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古文强调朗读,朗读时要抑扬顿挫读出感情,感情体现在什么地方? 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停顿的长短。 找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鼓励其读出感情。 教师就其朗读情况作出评价。设问: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来? 教师指导。 一、从内容入手,理清层次,把握情感。 二、从节拍、音韵入手,读出节奏。 本文是一篇辞。辞,一种文体,具有如下特点。两句一组,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 整意思。多为六字句,每句读三拍,音韵和谐,具有节奏美。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第一,从内容入手,理清层次,把握情感。设问:第一段有八句,按辞的特点可分为两

无端崖之辞 教案

无端崖之辞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积累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的深刻含义 4、体会庄子散文想像奇特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讲读与讨论相结合 2、重点讲读第1、 3、4则 3、拟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关于先秦诸子的“四大台柱”及其散文风格: 孟轲……犀利荀况……浑厚 韩非……峻峭庄周……? 庄子散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恣肆) 这一特点在庄子散文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阅读课本第77页关于庄子及《庄子》的简介、第78的“引入话题”部分。 二、析“无端崖之辞” ——无端可寻、无边可见的言辞。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及其后学们最注重也最擅长营造艺术表现形式。他们营造的艺术表现形式,最鲜明的一个特点是“奇”。因为庄子认为天下之人皆沉滞混乱,不能跟他们讲严正的话,所以,他在表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时,常常使用“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且看庄子如何运用无端可寻、无边可见的言辞,表达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三、整体感知 请七位同学朗读。(及时正音) 四、讲读第1则 1、齐读 2、在疏通词句(尤其是重要词语。如“运斤成风”)后口译。 【参考译文】庄子给人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自己的人说:“有一个郢地人,白色的尘土弄脏了他的鼻子尖,大小厚薄就像苍蝇的翅膀一样,他让一位名字叫石的木工来砍掉它。匠石挥动斧头呼呼生风(速度极快),放手砍下去,全部把那点儿白色的垩土砍了下来,郢人的鼻子却没受伤。郢人站着,脸色一点儿都没变。宋元公佐听说了这件事,把匠石召来说:‘试着为寡人砍一砍!’匠石说:‘我以前确曾能砍掉鼻子尖上的尘土。虽是这样,但我的对象(搭档)死了很久了!’自从先生惠子死了以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谁可以说话了!” 3、解读 庄子给人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而对跟随自己的人说了一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奇;白色尘土弄到鼻子尖上,再平常没有了,可是这位郢人却让木匠来砍掉这尘土,又奇。

人教版高考语文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5.1《无端崖之辞》word学案

《无端崖之辞》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顾、质、措、逡巡、相与、期年、趣、肆)、词类活用现象(发、进、上、下、腊、短、长、悟、破、溃、活)、通假字(恂、錎、鬐、已、趣、说、反、阨)、古今异义词(虽然、于是、小说)、特殊句式(措杯水其肘上、宋人有曹商者等)。 (2)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之奇妙。 过程与方法: (2)诵读并翻译全文,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庄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批判地继承庄子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课堂上提交。由各小组派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在课堂上,让同学们合作探究,让每一个小组出一道选择题供同学们解答。 【课前预习】 一、预习任务: (一)熟读文本。读准字音,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疏通文本大意,做到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 (三)准确把握《无端崖之辞》中七则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二、预习成果检验: (一)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面的字注音: (1)郢人垩漫其鼻端(;) (2) 使匠石斫之()

(3)逡巡() (4)怵然() (6) 五十犗以为饵( ) (7)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8) 趣灌渎,守鲵鲋( ;;; ) (9)黄馘() (10) 破痈溃痤( ; ) (11) 非醴泉不饮() (1)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 (2)巨鉤,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 () (3)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 (4)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 (6)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 (1)措杯水其肘上,发之() (2)揖御寇而进之()(3)上窥青天,下潜黄泉() (4)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5)任公得若鱼,离而腊之() (6)商之所短也/商之所长也( ) (7)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 (8)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 (9)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4、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