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速磁浮列车的发展与应用

中低速磁浮列车的发展与应用
中低速磁浮列车的发展与应用

中低速磁浮列车的发展与应用

【摘要】本文阐述了磁浮列车的概念,分析中低速磁浮列车的优缺点,介绍了中低速磁浮列车的发展及应用进程,最后探讨了我国磁浮列车发展及应用。旨在促进我国中低速磁浮列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中低速磁浮列车;发展;应用

1 磁浮列车概况

2002年12月,世界上第一条高速磁浮商业运营线在上海建成,其通车意味着磁悬浮技术正式从工程应用阶段开始进入商业运营阶段。高速磁浮技术车辆最高速度可以达到500km/h,造价相对较高,对于短站距,高密度要求的城市轨道交通来说并不适宜。

通过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如上海磁浮研究中心、上海电气集团)十余年的研究和努力,作为磁浮技术的一种,建设成本低,环保性能好的中低磁浮列车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内制造、研究以及运营单位组建了“产学研用”联合体,对车体、线路轨道以及相关零部件展开了全面试验研究工作,并建设了多条试验线路及各种车型[1]。

中低速磁浮列车作为一种现代化轨道交通工具,有其自身独特性能。首先,它采用的是非接触式的电磁牵引驱动系统、电磁导向系统和电磁悬浮系统。其次,其爬坡能力强、速度快、能耗低、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小、舒适性及安全性高、无需消耗燃油、对环境造成污染少,而且因其轨道采用的是高架方式,占用地相对较少。磁悬浮列车运行过程中,没有与轨道发生直接接触,从而地克服了传统列车车轮与轨道之间的摩擦损耗、避免了轮轨系统高维护成本、车轮磨损和机械噪声等问题,是理想的地面交通工具。

2 中低速磁浮列车的优缺点

介于目前常导电磁悬浮技术还没有经过试验线的实际运行测试,尚未达到实际运用水平,我国和很多个国家都在开展对常导电磁悬浮型磁浮列车的技术线路的研究。以下就基于常导电磁悬浮系统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进行介绍。

通常,磁浮列车是由三个系统组成的,即导向系统、牵引系统和悬浮系统。因为悬浮系统原理的不同,磁悬浮技术又分为常导电磁斥力悬浮型、常导电磁吸引悬浮型和超导斥力悬浮型。

磁浮系统主要具备如下优点:

(1)磁悬浮系统中省去了传动机构和车轮支撑,使得轨道和车轮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降低了噪声、摩擦和震动等问题。并且乘坐舒适,运行平稳,较为

磁悬浮列车技术 论文

磁悬浮列车技术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陈耀1330117102 【摘要】: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靠磁悬浮力(即磁的吸力和排斥力)来推动的列车。由于其轨道的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走时不需接触地面,因此其阻力只有空气的阻力。磁悬浮技术的研究源于德国,早在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就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并于1934年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19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以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筹划进行磁悬浮运输系统的开发。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采用无接触的电磁悬浮、导向和驱动系统的磁悬浮高速列车系统。不同于传统列车利用车轮与钢轨之间的粘着力使列车前进。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保持10mm或者100mm的间隙,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列车轮轨黏着限制、机械噪声和磨损等问题,是一种新型的运载工具,其时速远远超过传动列车。 【关键词】:悬浮、推进、导向、创新 【正文】 一、工作原理 磁悬浮列车利用电磁体“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原理,让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使车体完全脱离轨道,悬浮在距离轨道约1厘米处,腾空行驶,创造了近乎“零高度”空间飞行的奇迹磁悬浮列车主要由悬浮系统、推进系统和导向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尽管可以使用与磁力无关的推进系统,但在目前的绝大部分设计中,这三部分的功能均由磁力来完成。下面分别对这三分所采用的技术进行介绍。 导向系统

导向系统是一种测向力来保证悬浮的机车能够沿着导轨的方向运动。必要的推力与悬浮力相类似,也可以分为引力和斥力。在机车底板上的同一块电磁铁可以同时为导向系统和悬浮系统提供动力,也可以采用独立的导向系统电磁铁。悬浮系统 目前悬浮系统的设计,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分别是德国所采用的常导型和日本所采用的超导型。从悬浮技术上讲就是电磁悬浮系统(EMS)和电力悬浮系统(EDS)。图4给出了两种系统的结构差别。(EMS)是一种吸力悬浮系统,是结合在机车上的电磁铁和导轨上的铁磁轨道相互排斥产生悬浮。常导磁悬浮列车工作时,首先调整车辆下部的悬浮和导向电磁铁的电磁排斥力,与地面轨道两侧的绕组发生磁铁反作用将列车浮起。在车辆下部的导向电磁铁与轨道磁铁的反作用下,使车轮与轨道保持一定的侧向距离,实现轮轨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无接触支撑和无接触导向。车辆与行车轨道之间的悬浮间隙为10毫米,是通过一套高精度电子调整系统得以保证的。此外由于悬浮和导向实际上与列车运行速度无关,所以即使在停车状态下列车仍然可以进入悬浮状态。(EDS)将磁铁使用在运动的机车上以在导轨上产生电流。由于机车和导轨的缝隙减少时电磁斥力会增大,从而产生的电磁斥力提供了稳定的机车的支撑和导向。然而机车必须安装类似车轮一样的装置对机车在“起飞”和“着陆”时进行有效支撑,这是因为EDS在机车速度低于大约25英里/小时无法保证悬浮。EDS系统在低温超导技术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超导磁悬浮列车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其超导元件在相当低的温度下所具有的完全导电性和完全抗磁性。超导磁铁是由超导材料制成的超导线圈构成,它不仅电流阻力为零,而且可以传导普通导线根本无法比拟的强大电流,这种特性使其能够制成体积小功率强大的电磁铁。

上海磁悬浮列车中英双版

上海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利用磁极吸引力和排斥力的高科技交通工具。简单地说,排斥力使列车悬起来、吸引力让列车开动。磁悬浮列车上装有电磁体,铁路底部则安装线圈。通电后,地面线圈产生的磁场极性与列车上的电磁体极性总保持相同,两者“同性相斥”,排斥力使列车悬浮起来。铁轨两侧也装有线圈,交流电使线圈变为电磁体。它与列车上的电磁体相互作用,使列车前进。列车头的电磁体(N极)被轨道上靠前一点的电磁体(S极)所吸引,同时被轨道上稍后一点的电磁体(N极)所排斥——结果是一“推”一“拉”。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保持一定的间隙(一般为1—10cm),因此运行安全、平稳舒适、无噪声,可以实现全自动化运行。磁悬浮列车的使用寿命可达35年,而普通轮轨列车只有20—25年。磁悬浮列车路轨的寿命是80年,普通路轨只有60年。此外,磁悬浮列车启动后39秒内即达到最高速度,目前的最高时速是552公里。据德国科学家预测,到2014年,磁悬浮列车采用新技术后,时速将达1000公里。而一般轮轨列车的最高时速为350公里。 “常导型”磁悬浮列车 世界第一条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上海磁悬浮列车,建成后,从浦东龙阳路站到浦东国际机场,三十多公里只需6~7分钟。上海磁悬浮列车是“常导磁吸型”(简称“常导型”)磁悬浮列车。是利用“异性相吸”原理设计,是一种吸力悬浮系统,利用安装在列车两侧转向架上的悬浮电磁铁,和铺设在轨道上的磁铁,在磁场作用下产生的吸力是车辆浮起来。 列车底部及两侧转向架的顶部安装电磁铁,在“工”字轨的上方和上臂部分的下方分别设反作用板和感应钢板,控制电磁铁的电流使电磁铁和轨道间保持1厘米的间隙,让转向架和列车间的吸引力与列车重力相互平衡,利用磁铁吸引力将列车浮起1厘米左右,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运行。这必须精确控制电磁铁的电流。 悬浮列车的驱动和同步直线电动机原理一模一样。通俗说,在位于轨道两侧的线圈里流动的交流电,能将线圈变成电磁体,由于它于列车上的电磁体的相互作用,使列车开动。 列车头部的电磁体N极被安装在靠前一点的轨道上的电磁体S极所吸引,同时又被安装在轨道上稍后一点的电磁体N极所排斥。列车前进时,线圈里流动的电流方向就反过来,即原来的S极变成N 极,N极变成S极。循环交替,列车就向前奔驰。 稳定性由导向系统来控制。“常导型磁吸式”导向系统,是在列车侧面安装一组专门用于导向的电磁铁。列车发生左右偏移时,列车上的导向电磁铁与导向轨的侧面相互作用,产生排斥力,使车辆恢复正常位置。列车如运行在曲线或坡道上时,控制系统通过对导向磁铁中的电流进行控制,达到控制运行目的。 “常导型”磁悬浮列车的构想由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于1922年提出。 “常导型”磁悬浮列车及轨道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完全相同。只是把电动机的“转子”布置在列车上,将电动机的“定子”铺设在轨道上。通过“转子”,“定子”间的相互作用,将电能转化为前进的动能。我们知道,电动机的“定子”通电时,通过电磁感应就可以推动“转子”转动。当向轨道这个“定子”输电时,通过电磁感应作用,列车就像电动机的“转子”一样被推动着做直线运动。 上海磁悬浮列车时速430公里,一个供电区内只能允许一辆列车运行,轨道两侧25米处有隔离网,上下两侧也有防护设备。转弯处半径达8000米,肉眼观察几乎是一条直线;最小的半径也达1300米。

磁悬浮列车习题

应用性习题1(电磁感应部分) 1.目前许多国家都在研制磁悬浮列车,如右下图所示。我国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条磁悬浮列车试验线已建成,且实现了2000km无故障运行。一种磁悬浮列车的车厢和铁轨上分别安放着磁体,车厢用的磁体大多是通有强大电流的电磁铁。现有下列说法: ①磁悬浮列车利用了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②磁悬浮列车利用了异名磁极相互排斥 ③磁悬浮列车消除了车体与轨道之间的摩擦 ④磁悬浮列车增大了车体与轨道之间的摩擦 正确的组合是() A、①和③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②和④ 2.超导现象是当今高科技的热点.当一块磁体靠近超导体时,超导 体会产生强大的电流并且对磁体有排斥作用,这种排斥作用可 以使磁体悬浮在空中,磁悬浮列车利用的就是这种原理.那么超 导体产生强大电流的原因是() A.超导体中磁通量很大B.超导体中磁通量的变化率很大 C.超导体中电阻极小D.超导体中电压很大 3.(天津2008)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高速低耗的新型交通工具.它的驱动系统简化为如下模型.固定在列车下端的动力绕组可视为一个矩形纯电阻金属框,电阻为R,金属框置于xOy 平面内,长边MN为l平行于y轴,宽为d的NP边平行于x轴,如图l所示。列车轨道沿Ox方向,轨道区域内存在垂直于金属框平面的磁场,磁感 应强度B沿O x方向按正弦规律分布,其空间周期为λ,最 大值为B0,如图2所示,金属框同一长边上各处的磁感应强 度相同,整个磁场以速度v0沿Ox方向匀速平移。设在短暂 时间内,MN、PQ边所在位置的磁感应强度随时问的变化可 以忽略,并忽略一切阻力。列车在驱动系统作用下沿Ox方 向加速行驶,某时刻速度为v(<v0)。 (1)叙述列车运行中获得驱动力的原理; (2)列车获得最大驱动力,写出MN、PQ边应处于磁场中 的什么位置及λ与d之间应满足的关系式; (3)计算在满足第(2)问的条件下列车速度为v时驱动力的大小。

中低速磁悬浮技术简析

中低速磁悬浮技术简析 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是一种依靠磁悬浮列车五个转向架悬浮系统及直线电机牵引系统实现无接触和非粘着牵引抱轨运行的交通方式,因其技术先进、功能强大、节能环保、性价比高,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受到社会广泛青睐,是一种先进、经济、环保的交通方式。一般认为,高速磁悬浮适合远距离交通,而中低速磁悬浮适合近距离交通。 长沙中低速磁浮工程连接高铁长沙南站和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初期设车站3座,预留车站2座,线路全长18.54公里,总投资46.04亿元,于2014年5月开工,2015年12月26日建成并试运行,建设工期20个月,计划2016年上半年正式通车运营。 长沙中低速磁浮工程是中国国内第一条自主设计、自主制造、自主施工、自主管理的中低速磁悬浮,是继上海以来又一个开通磁悬浮的城市,也是湖南省践行“一带一路”的重点项目。铁四院以中国铁建名义采取“股权投资+设计施工总承包+采购+研发+制造+联调联试+运营维护+后续综合开发”独创性建设模式承建的长沙磁悬浮工程,是中国第一条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商业线。 相对于地铁、轻轨、新型有轨电车等主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方式,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低噪音。运行噪声约62分贝,低于人正常说话的噪声值,是“超静交通”的代表。 二是低成本。长沙中低速磁浮交通转弯半径小、爬坡能力强,特别适合在城市中穿梭。综合造价约2亿元/公里,与地铁相比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其次目前轮轨交通的年运营维护成本是总投资的

4.4%左右。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后期维护费用较低,年运营维修费理论值约为总投资的1.2%。 三是低辐射。经科学检测,长沙磁浮交通辐射值1米外小于电磁炉、3米外不到微波炉的一半、5米外比电动剃须刀更低,堪称绿色“环保交通”的典范。 四是低震动。列车沿轨道无接触运行,无车轮摩擦与冲击。可实现有害气体零排放,由于没有车轮磨耗,也不会在运行中产生铁粉或橡胶粉尘,最大限度避免环境污染。 中低速磁悬浮在柳州落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运量较低,且其车厢编组调整较其他制式困难。轻轨每小时运量为1.5至3万人,中低速磁悬浮每小时运量为0.8至1.5万人。目前长沙磁悬浮采用三节车厢编组,每列最大载客量约为500人,且调整其车厢编组过程需要2-3个月周期(咨询中车株机技术人员数据)。轻轨一般采用四节车厢编组,B型车厢最大载客量约为1000人,客流高峰期间增加车厢编组方便。 2、一般来说中低速磁悬浮采用高架敷设。线路经过市区采用高架,对柳州的山水城市景观是否有影响需要进一步论证。 3、中低速磁悬浮在长沙尚处于试运营阶段,国内尚未有成熟的商业运营城市,其技术还在提升阶段,运营的成熟性、可靠性还有待实践检验。 4、中低速磁悬浮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进行推广,大众的接受需要过程。深圳8号线曾经计划以磁悬浮高架方式建设,曾受到莲塘和沙头角片区居民的强烈反对,导致项目方案全盘否定,前期工作进展缓慢,目前新的方案正在论证中。长沙磁悬浮也是选择从长沙火车南站至黄花机场的郊区线路。

中国磁悬浮列车原理

磁悬浮列车 1.磁悬浮技术的原理 磁悬浮技术的系统,是由转子、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4部分组成,其中执行器包括电磁铁和功率放大器两部分。假设在参考位置上,转子受到一个向下的扰动,就会偏离其参考位置,这时传感器检测出转子偏离参考点的位移,作为控制器的微处理器将检测的位移变换成控制信号,然后功率放大器将这一控制信号转换成控制电流,控制电流在执行磁铁中产生磁力,从而驱动转子返回到原来平衡位置。因此,不论转子受到向下或向上的扰动,转子始终能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 2.磁悬浮技术的应用 国际上对磁悬浮轴承的研究工作也非常活跃。1988年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磁悬浮轴承会议,此后每两年召开一次。1991年,美国航空航天管理局还召开了第一次磁悬浮技术在航天中应用的讨论会。现在,美国、法国、瑞士、日本和中国都在大力支持开展磁悬浮轴承的研究工作。国际上的这些努力,推动了磁悬浮轴承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 国内对磁悬浮轴承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尚处于实验室阶段,落后外国约20年。1986年,广州机床研究所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先对“磁力轴承的开发及其在FMS中的应用”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此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目前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的基本上都是传统的磁悬浮轴承(需要位置传感器的磁悬浮轴承),这种轴承需要5个或10个非接触式位置传感器来检测转子的位移。由于传感器的存在,使磁悬浮轴承系统的轴向尺寸变大、系统的动态性能降低,而且成本高、可靠性低。此外,由于传感器的价格较高,从而导致磁悬浮轴承的售价很高,大大限制了它在工业上的推广应用。 2009年8月,参观者在北京看磁悬浮列车轨道,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的总工杨秀仁透露,北京正在做一条磁悬浮线的长期规划———通往门头沟的S1轨道线路正在筹划,计划采用中国自主研发的磁悬浮技术。而由北京控股磁悬浮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和国防科技大学合作的中低速磁浮列车,是中国唯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悬浮列车。 3.磁悬浮技术的前景 随着电子元件的集成化以及控制理论和转子动力学的发展,经过多年的研究工作,国内外对该项技术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在产品化的过程中,该项技术都存在很多的难题,其中磁悬浮列车的技术难题是悬浮与推进以及一套复杂的控制系统,它的实现需要运用电子技术、电磁器件、直线电机、机械结构、计算机、材料以及系统分析等方面的高技术成果。需要攻关的是组成系统的技术和实现工程化。 磁悬浮轴承面向电力工程的应用也具有广阔的前景,根据磁悬浮轴承的原理,研制大功率的磁悬浮轴承和飞轮储能系统以减少调峰时机组启停次数;进行以磁悬浮轴

磁悬浮列车发展史

磁悬浮列车发展史 磁悬浮列车 2003-12-31 磁悬浮列车是自大约200年前斯蒂芬森的“火箭”号蒸气机车问世以来铁路技术最根本的突破。磁悬浮列车在今天看似乎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其实它的理论准备已有很长的历史。磁悬浮技术的研究源于德国,早在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就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并于1934年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进入7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以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筹划进行磁悬浮运输系统的开发。而美国和前苏联则分别在七八十年代放弃了这项研究计划,目前只有德国和日本仍在继续进行磁悬浮系统的研究,并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展。下面把各主要国家对磁浮铁路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日本于1962年开始研究常导磁浮铁路。此后由于超导技术的迅速发展,从70年代初开始转而研究超导磁浮铁路。1972年首次成功地进行了2.2吨重的超导磁浮列车实验,其速度达到每小时50公里。1977年12月在宫崎磁浮铁路试验线上,最高速度达到了每小时204公里,到1979年12月又进一步提高到517公里。1982年11月,磁浮列车的载人试验获得成功。1995年,载人磁浮列车试验时的最高时速达到411公里。为了进行东京至大阪间修建磁浮铁路的可行性研究,于1990年又着手建设山梨磁悬浮铁路试验线,首期18.4公里长的试验线已于1996年全部建设完成。 德国对磁浮铁路的研究始于1968年(当时的联邦德国)。研究初期,常导和超导并重,到1977年,先后分别研制出常导电磁铁吸引式和超导电磁铁相斥式试验车辆,试验时的最高时速达到400公里。后来经过分析比较认为,超导磁浮铁路所需的技术水平太高,短期内难以取得较大进展,遂决定以后只集中力量发展常导磁浮铁路。1978年,决定在埃姆斯兰德修建全长31.5公里的试验线,并于1980年开工兴建,1982年开始进行不载人试验。列车的最高试验速度在1983年底达到每小时300公里,1984年又进一步增至400公里。目前,德国在常导磁浮铁路研究方面的技术已趋成熟。 与日本和德国相比,英国对磁浮铁路的研究起步较晚,从1973年才开始。但是,英国则是最早将磁浮铁路投入商业运营的国家之一。1984年4月,伯明翰机场至英特纳雄纳尔车站之间一条600米长的磁浮铁路正式通车营业。旅客乘坐磁浮列车从伯明翰机场到英特纳雄纳尔火车站仅需90秒钟。令人遗憾的是,在1995年,这趟一度是世界上唯一从事商业运营的磁浮列车在运行了

磁悬浮列车高考题

淮北王景民物理工作室2015年3月 .如图所示,两条光滑的绝缘导轨,导轨的水平部分与圆弧部分平滑连接,两导轨间距为L ,导轨的水平部分有n 段相同的匀强磁场区域(图中的虚线范围),磁场方向竖直向上,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磁场的宽度为S ,相邻磁场区域的间距也为S ,S 大于L ,磁场左、右两边界均与导轨垂直。现有一质量为m ,电阻为r ,边长为L 的正方形金属框,由圆弧导轨上某高度处静止释放,金属框滑上水平导轨,在水平导轨上滑行一段时间进入磁场区域,最终线框恰好完全通过n 段磁场区域。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 ,感应电流的磁场可以忽略不计,求: (1)刚开始下滑时,金属框重心离水平导轨所在平面的高度. (2)整个过程中金属框内产生的电热. (3)金属框完全进入第k (k <n )段磁场区域前的时刻,金属框中的电功率. 答案:(1)设金属框在进入第一段匀强磁场区域前的速度为v 0,金属框在进入和穿出 第一段匀强磁场区域的过程中,线框中产生平均感应电动势为2 2BL E t = 平均电流强度为(不考虑电流方向变化) 2 2E BL I r rt == 由动量定理得: 01mv mv Lt I B -=- 012 2mv mv Lt rt BL B -=- 013 22mv mv r L B -=- 同理可得: 123 22mv mv r L B -=- 233 22mv mv r L B -=- …… 整个过程累计得: 03 202mv r L B n -=- 解得: mr L nB v 3 202= 金属框沿斜面下滑机械能守恒: 2021mv mgh = 226 422022gr m L B n g v h = = (2)金属框中产生的热量Q =mgh Q =2 6 422mr L B n (3)金属框穿过第(k -1)个磁场区域后,由动量定理得:

磁悬浮列车主要由悬浮系统

磁悬浮列车主要由悬浮系统、推进系统和导向系统三大部分组成,见图3。尽管可以使用与磁力无关的推进系统,但在目前的绝大部分设计中,这三部分的功能均由磁力来完成。下面分别对这三部分所采用的技术进行介绍。 悬浮系统:目前悬浮系统的设计,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分别是德国所采用的常导型和日本所采用的超导型。从悬浮技术上讲就是电磁悬浮系统(EMS)和电力悬浮系统(EDS)。图4给出了两种系统的结构差别。 电磁悬浮系统(EMS)是一种吸力悬浮系统,是结合在机车上的电磁铁和导轨上的铁磁轨道相互吸引产生悬浮。常导磁悬浮列车工作时,首先调整车辆下部的悬浮和导向电磁铁的电磁吸力,与地面轨道两侧的绕组发生磁铁反作用将列车浮起。在车辆下部的导向电磁铁与轨道磁铁的反作用下,使车轮与轨道保持一定的侧向距离,实现轮轨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无接触支撑和无接触导向。车辆与行车轨道之间的悬浮间隙为10毫米,是通过一套高精度电子调整系统得以保证的。此外由于悬浮和导向实际上与列车运行速度无关,所以即使在停车状态下列车仍然可以进入悬浮状态。 电力悬浮系统(EDS)将磁铁使用在运动的机车上以在导轨上产生电流。由于机车和导轨的缝隙减少时电磁斥力会增大,从而产生的电磁斥力提供了稳定的机车的支撑和导向。然而机车必须安装类似车轮一样的装置对机车在“起飞”和“着陆”时进行有效支撑,这是因为EDS在机车速度低于大约25英里/小时无法保证悬浮。EDS系统在低温超导技术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超导磁悬浮列车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其超导元件在相当低的温度下所具有的完全导电性和完全抗磁性。超导磁铁是由超导材料制成的超导线圈构成,它不仅电流阻力为零,而且可以传导普通导线根本无法比拟的强大电流,这种特性使其能够制成体积小功率强大的电磁铁。

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

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 超导磁悬浮列车工作时主要利用了磁性物质同性排斥异性吸引的基本原理,从而最终达到了列车悬浮在车轨上方,列车在磁力的牵引下高速前行,列 车在高速前行过程中自动调整姿势以避免倾斜的目的. 首先,对于列车之所以能够悬浮在轨道上方做简单说明:磁铁有同性相斥 和异性相吸两种形式,故磁悬浮列车也有两种相应的形式:一种是利用磁铁 同性相斥原理而设计的电磁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它利用车上超导电磁铁 形成的磁场与轨道上线圈形成的磁场之间所产生的相斥力,使车体悬浮运行 的铁路;另一种则是利用磁铁异性相吸原理而设计的电动力运行系统的磁悬 浮列车,它是在车体底部及两侧倒转向上的顶部安装磁铁,在T形导轨的上 方和伸臂部分下方分别设反作用板和感应钢板,控制电磁铁的电流,使电磁 铁和导轨间保持10—15毫米的间隙,并使导轨钢板的排斥力与车辆的重力 平衡,从而使车体悬浮于车道的导轨面上运行。 那么,磁体间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强大的磁场而最终让沉重的车厢悬浮起 来呢?在演示实验中我们用的是极冷的液氮冷却那种放在车厢底部的超导元 件办到的。超导元件在相当低的温度下具有的完全导电性和完全抗磁性。而 实际运用的超导磁体是由超导材料制成的超导线圈构成,它不仅电流阻力为零,而且可以传导普通导线根本无法比拟的强大电流,这种特性使其能够制 成体积小功率强大的电磁铁。。超导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超导材料 的抗磁性,将超导材料置于永久磁体(或磁场)的上方,由于超导的抗磁性,磁体的磁力线不能穿过超导体,磁体(或磁场)和超导体之间会产生排斥力,使超导体悬浮在上方。 其次,磁悬浮列车的高速前进也是利用电磁体间的磁力完成的。 简单的讲就是,在位于轨道两侧的线圈里流动的交流电,能将线圈变为 电磁铁。由于它与列车上的超导电磁体的相互作用,就使列车开动起来。列 车前进是因为列车头部的电磁体(N极)被安装在靠前一点的轨道上的电磁 体(S极)所吸引,并且同时又被安装在轨道上稍后一点的电磁体(N极) 所排斥。当列车前进时,在线圈里流动的电流流向就反转过来了。其结果就 是原来那个S极线圈,现在变为N极线圈了,反之亦然。这样,列车由于电 磁极性的转换而得以持续向前奔驰。根据车速,通过电能转换器调整在线圈 里流动的交流电的频率和电压。 具体地讲超导磁悬浮列车的车辆上装有车载超导磁体并构成感应动力集 成设备,而列车的驱动绕组和悬浮导向绕组均安装在地面导轨两侧,车辆上 的感应动力集成设备由动力集成绕组、感应动力集成超导磁铁和悬浮导向超 导磁铁三部分组成。当向轨道两侧的驱动绕组提供与车辆速度频率相一致的 三相交流电时,就会产生一个移动的电磁场,因而在列车导轨上产生磁波, 这时列车上的车载超导磁体就会受到一个与移动磁场相同步的推力,正是这

中低速磁悬浮与轻轨、地铁的比较

中低速磁悬浮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运用 磁悬浮技术的研究源于德国,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1934年他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1953年完成科学报告《电子悬浮导向的电力驱动铁路机车车辆》。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对磁悬浮运输系统进行开发,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 磁悬浮列车与传统轮轨列车不同,它用电磁力将列车浮起,导向和驱动。在运行时不与轨道发生摩擦,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时速小于200km)在运行时发出的噪声非常低。此外,磁悬浮列车还具有速度高,制动快,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振动小,舒适性好等优点。在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造价攀升的情况下,中低速磁悬浮线的性能价格比好的优势得以显示出来。 1磁悬浮技术的种类 目前,载人试验获得成功的磁浮列车系统有3种,它们的磁悬原 理和系统技术完全不同,不能兼容。 (1)用常导磁吸式(EMS进行悬浮导向,同步长定子直线电机驱动的高速磁浮列车系统。以德国的TR( Trans rapid )磁浮列车系统为代表。TR 采用常规电导吸引的方式进行悬浮和导向,悬浮的气隙较小,一般为10mm左右;由地面一次控制的直线同步电机驱动。我国上海 机场磁悬浮线就是引进的德国TR系统 (2)采用超导磁斥式(EDS进行悬浮和导向,同步长定子直线电机驱动的高速磁浮列车系统。 高速超导磁悬浮列车以日本的ML系统为代表。车上的超导线圈在低温下进入超导状态,通电后产生很强的磁场,列车运动时,超导磁体使线路上的导体产生感应电流,该电流也将产生磁场,并与车上的超导磁体形成斥力,使车辆悬浮(悬浮高度较大,一般为100mn左右)。列车由地面一次控制的线性同步电机进行驱动,同步电机定子三相绕组铺设在地面线路两侧,无需通过弓网受电方式供电。

磁悬浮列车原理

第九篇磁悬浮列车原理 §9.1磁悬浮列车综述 你一定听说过磁悬浮列车吧,最近它的上镜率可是居高不下,大家都在密切地关注着它的发展态势。我们一直都在盼望着火车的提速,可经过几轮的努力,却总是达不到心中理想的标准,如果你家住在西安,距北京1000多公里,原先回家要17个小时,现在要14个小时,唉,只减少了区区3个小时,还要有难熬的一宿呀!可是你知道吗?普通磁悬浮列车的时速就可以达到500公里/小时,那么,回家就只需要不到3个小时,跟飞机差不多了! 其实,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铁路曾经被认为是一个夕阳运输产业。因为面对航空、高速公路等运输对手的强劲挑战,它蜗牛般的爬行速度,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工业社会物流和人流的快速流动需要了。但七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铁路高速化成为世界的热点和重点,铁路重新赢回了它在各国交通运输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国、日本、俄国、美国等国家列车时速由200公里向300公里飞速发展。据1995年举行的国际铁路会议预测,到本世纪末,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高速铁路运营时速将达到360公里。 但要使列车在如此高的速度下持续行驶,传统的车轮加钢轨组成的系统,已经无能为力了。这是因为传统的轮轨粘着式铁路,是利用车轮与钢轨之间的粘着力使列车前进的。它的粘着系数随列车速度的增加而减小,走行阻力却随列车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车速增至粘着系数曲线和走行阻力曲线的交点时,就达到了极限。据科研人员推算,普通轮轨列车最大时速为350-400公里左右。如果考虑到噪音、震动、车轮和钢轨磨损等因素,实际速度不可能达到最大时速。所以,欧洲、日本现在正运行的高速列车,在速度上已没有多大潜力。要进一步提高速度,必须转向新的技术,这就是超常规的列车--磁悬浮列车。 尽管我们还将磁悬浮列车的轨道称为"铁路",但这两个字已经不够贴切了。

2020年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磁悬浮列车

2020年公务员考试常识积累: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是由无接触的电磁悬浮、导向和驱动系统组成的新型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分为超导型和常导型两大类。简单地说,从内部技术而言,两者在系统上存在着是利用磁斥力、还是利用磁吸力的区别。从外部表象而言,两者存在着速度上的区别:超导型磁悬浮列车最高时速可达500公里以上(高速轮轨列车的最高时速一般为300—350公里),在1000至1500公里的距离内堪与航空竞争;而常导型磁悬浮列车时速为400~500公里,它的中低速则比较适合于城市间的长距离快速运输。 磁悬浮列车原理 磁悬浮列车利用电磁体“同性相斥”的原理,让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使车体完全脱离轨道,悬浮在距离轨道约1厘米处,腾空行驶,创造了近乎“零高度”空间飞行的奇迹。 磁悬浮列车由于磁铁有同性相斥和异性相吸两种形式,故磁悬浮列车也有两种相应的形式:一种是利用磁铁同性相斥原理而设计的电磁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它利用车上超导体电磁铁形成的磁场与轨道上线圈形成的磁场之间所产生的相斥力,使车体悬浮运行的铁路。 另一种则是利用磁铁异性相吸原理而设计的电动力运行系统的磁悬浮列车,它是在车体底部及两侧倒转向上的顶部安装磁铁,在T形导轨的上方和伸臂部分下方分别设反作用板和感应钢板,控制电磁铁的电流,使电磁铁和导轨间保持10—15毫米的间隙,并使导轨钢板的排斥力与车辆的重力平衡,从而使车体悬浮于车道的导轨面上运行。 磁悬浮列车利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让磁铁具有抗拒地心引力的能力,使车体完全脱离轨道,悬浮在距离轨道约1厘米处,腾空行驶,创造了近乎“零高度”空间飞行的奇迹。 相关介绍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靠磁悬浮力(即磁的吸力和排斥力)来推动的列车。由于其轨道的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走时不需接触地面,因此只有空气的阻力。磁悬浮技术的研究源于德国,早在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就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并于1934年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1970年以后,随着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为提高交通运输能力以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要,德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始筹划进行磁悬浮运输系统的开发。2009年6月15日,国内首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磁悬浮列车运行原理

磁悬浮列车运行原理 磁悬浮列车是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其原理是利用电磁力抵消地球引力,通过直线电机进行牵引,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运行(悬浮间隙约1厘米)。其研究和制造涉及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直线推进技术、机械设计制造、故障监测与诊断等众多学科,技术十分复杂,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它与普通轮轨列车相比,具有低噪音、无污染、安全舒适和高速高效的特点,有着“零高度飞行器”的美誉,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交通工具,特别适合城市轨道交通。磁悬浮列车按悬浮方式不同一般分为推斥型和吸力型两种,按运行速度又有高速和中低速之分,这次国防科大研制开发的磁悬浮列车属于中低速常导吸力型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的种类 磁悬浮列车分为常导型和超导型两大类。常导型也称常导磁吸型,以德国高速常导磁浮列车transrapid为代表,它是利用普通直流电磁铁电磁吸力的原理将列车悬起,悬浮的气隙较小,一般为10毫米左右。常导型高速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达每小时400~500公里,适合于城市间的长距离快速运输。而超导型磁悬浮列车也称超导磁斥型,以日本MAGLEV为代表。它是利用超导磁体产生的强磁场,列车运行时与布置在地面上的线圈相互作用,产生电动斥力将列车悬起,悬浮气隙较大,一般为100毫米左右,速度可达每小时500公里以上。这两种磁悬浮列车各有优缺点和不同的经济技术指标,德国青睐前者,集中精力研制常导高速磁悬浮技术;而日本则看好后者,全力投入高速超导磁悬浮技术之中。 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磁悬浮列车研究的国家,德国开发的磁悬浮列车Transrapid于1989年在埃姆斯兰试验线上达到每小时436公里的速度。日本开发的磁悬浮列车MAGLEV (Magnetically Levitated Trains)于1997年12月在山梨县的试验线上创造出每小时550公里的世界最高纪录。德国和日本两国在经过长期反复的论证之后,均认为有可能于下个世纪中叶以前使磁悬浮列车在本国投入运营。

说明文阅读《高速磁悬浮列车》

说明文阅读《高速磁悬浮列车》 (1)近日,随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项目启动,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研发正式拉开序幕。 (2)2016年10月21号,我国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商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将启动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项目的研发。近日,科技部认证微博再次发文称,该项目由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织实施,将建成一条长度不少于5公里高速磁浮的试验线,研制一列设计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列车。与国外同类高速磁浮相比,悬浮能耗降低35%、电磁铁温升降低40℃、单位有效载荷车辆减重6%以上,最终建成具有影响力的高速磁浮运输系统协同创新与集成化试验平台。形成国际领先的标准规范体系和综合评估及评价方法。 (3)据了解,目前世界上在磁浮方面领先的是日本和德国。日本采用超导磁浮,最高试验时速603公里;德国采用常导磁浮,最高试验时速505公里。上海的磁浮线路采用德国技术,运营时速430公里。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科技部表示,这个项目的实施,将使磁浮交通运营的速度达到一个新高度,更进一步提升磁浮交通的舒适度,降低运行能耗,为后高铁时代做好前沿技术的储备。 (4)尽管中国铁路网尤其是高铁网的运营和再建规模、系统很大,但地域广、人口多、中东部地区城市密集的特点,使得中国的点对点大容量高速旅客的运输需求很大,比如上海到北京,成都和重庆之间。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认为,磁悬浮技术是一种点对点大容量的运输技术,可以作为现在高速和城际铁路路网系统的有益补充。 1、(2分)与外国同类高速磁浮相比,我国研发的高速磁浮项目的优点是什么? 2、(4分)高速磁浮项目的实施有哪些益处? 3、(2分)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内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与国外同类高速磁浮相比,悬浮能耗降低35%、电磁铁温升降低40℃、单位有效载荷车辆减重6%以上。()() 4、(3分)是什么“使得中国的点对点大容量高速旅客的运输需求很大”?

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车下布线方式研究

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车下布线方式研究 简要介绍了城轨车辆车下主要布线方式。通过对磁悬浮列车车下结构地深入分析,总结出车下结构特点及对布线的影响。并结合此特点,提出了车下型腔穿线、支架布线等线缆布线方式。 标签:磁悬浮列车;车下结构;型腔穿线;支架布线 1 概述 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是一种新型的城市轨道交通工具。相对于地铁、轻轨等传统轮轨列车,磁悬浮列车运行时由于不与轨道直接接触,具有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噪声低、易维护等特点[1],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成为轨道交通领域研究的热点。 由于运行技术原理较轮轨车辆有较大差别,磁悬浮列车在电气系统和列车走形部构成上更加复杂。电气系统一般包括悬浮控制系统、牵引逆变系统、直线电机系统、受流系统等子系统;列车走形部也由悬浮架和迫导向机构等机械构架取代了轮轨列车的转向架[2]。为了传输信号、电能,保证各个系统的协同工作,线缆连接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线缆布线质量和装配可靠性直接影响车辆性能和可靠性。目前,针对轮轨车辆如地铁、动车等布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较多,但对磁悬浮列车这种结构较特殊的车辆车下布线方式缺乏系统的研究。所以,研究如何规划磁悬浮列车线缆敷设路径、选择合理的布线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先介绍了城轨车辆电缆的主要布线方式,以中车株机公司某中低磁悬浮列车项目车辆为研究对象,对其电气系统构成及车下设备布置、机械结构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结合车下结构特点,提出了控制电缆采用型腔穿线、主辅电缆用支架布线等线缆布线方法,通过工程实施验证,证明了布线方式的有效性。 2 城轨车辆主要电缆布线方式 城轨车辆所用电缆根据电压等级及功率分类,可分为H、A、B、C四个类别。按照国际布线标准,为防止电磁干扰同时满足各个电气系统的EMC要求,各类别电缆须单独敷设。目前城轨列车车下大多采用如下两种布线方式: 2.1 铝合金悬挂线槽 铝合金悬挂线槽整体呈长方形,包括主辅线槽区和控制线槽区。其中,主辅线槽区用来敷设H、A类别电压等级高的电缆,控制线槽区主要敷设B、C类别控制电缆和信号电缆[3]。线槽制作时,各 个线槽分区用铝合金隔板隔开,每个分区电缆单独设置出线口出线,能有效避免电磁干扰。如图1所示。

磁悬浮的前景展望

1真空磁悬浮列车 目前,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正在积极研发试验真空管道高速交通。在未来两三年内,实验室将推出时速600~1000千米的真空磁悬浮列车实验模型,10年之后可能投入运行。根据现在的理论研究,这种列车最高时速可达到2万千米。 2声悬浮 声悬浮是通过声音压力波使物质悬浮在稀薄的空气中。和电磁悬浮技术相比,它不受材料导电与否的限制,且悬浮和加热分别控制,因而可用以研究非金属材料和低熔点合金的无容器凝固。声悬浮现象最早是1886年被发现的,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和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声悬浮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很有潜力的无容器处理技术.声悬浮是高声强条件下的一种非线性效应,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声驻波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产生竖直方向的悬浮力以克服物体的重量,同时产生水平方向的定位力将物体固定于声压波节处。 3.发展前景问题 由于磁悬浮系统以电磁力完成悬浮、向导和驱动功能的,断电后磁悬浮的安全保障措施,尤其是列车停电后的制动问题仍然是要解决的问题。其高速稳定性和可靠性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运行考验。常导磁悬浮技术的悬浮高度降低,因此对线路的平整度、路基下沉量级道岔结构方面的要求较超导技术更高。超导磁悬浮技术由于涡流效应悬浮能耗较常导轨技术更大,冷却系统重,强磁场对人体与环境都有影响。每一种新的交通工具的间世, 都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回顾交通工具发展史, 我们发现汽车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但长途运输能力差, 且日益增多的汽车数量使交通拥挤堵塞现象越来越严重,常规轮轨列车的运输量大, 但运行速度慢, 运行噪声大, 爬坡能力低, 高速轮轨列车要求轨道有很高的平整度, 在高速运行时, 能量消耗大, 铁轨和车轮的磨损很严重, 从而导致维修费用昂贵。飞机运行速度快, 但运精量小, 且事故往往是致命性的,磁悬浮列车是一种新的交通工具, 相对而言, 它有多方面的优点, 如高速, 运输量大, 安全,舒适, 无噪声等。综合各种因素,就目前而言,磁悬浮的发展是最有潜力,最有发展必要的。 纵览磁悬浮列车在世界上的发展状况, 一可以看到由于磁浮运输系统具有无轮轨接触、速度高、噪音小、能耗少、维持费用低、安全舒适等一系列优点, 使磁悬浮列车特别适于城市间或城市内的中短途交通运输, 并将成为介于传统火车、汽车与飞机之间的一种有力运输工具、日、英、美、加、苏等) 都已经或正在考虑将磁悬浮列车投入实际运营 世界上已开发的主要磁悬浮列车的发展现状及其速度适应范围归纳于表 磁悬浮技术在中国的前景 一: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磁悬浮系统的研发和建设环境具有以下特点: (1)技术上. 我国磁悬浮技术的研发起步较晚, 尤其是工程层面的工作.不过, 我国通过中德技术合 作于2003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商用高速磁悬浮线路, 即上海浦东机场线, 极大地推动了 我国磁悬浮技术的研发.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 我国已经逐步具备了再创新的能力. 例如,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原国家科委正式将“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由铁道科学研究院牵头, 国防科技大学、中科院电工所、西南交通

说明文阅读及答案(共3篇)

篇一: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一)低温世界的奇迹 ⑴低温世界中各种物质会呈现奇特的景象。零下194℃时,空气会变成浅蓝色的液体,叫做“液态空气”。若把梨子在液态空气里浸过,它就变得像玻璃一样脆;鸡蛋、石蜡在液态空气里,则会像萤火虫似的发出荧光。在零下100℃到零下200℃时,汽油、煤油、水银、酒精都会变成硬梆梆的固体;二氧化碳则变成雪白的结晶体,平时富有弹性的橡皮变得很脆,钢铁也变成了“豆腐”??人们利用许多物质在低温下变脆这一特性,发明了一种低温粉碎技术。在现代城市中充斥着各种废物,如废汽车、废轮胎、废塑料、废钢铁等,在使用低温下液氮冷却处理后,这些物质的抗冲能力大大降低,呈现脆性龟裂,给粉碎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这种低温粉碎方法用于粉碎肉类,可做到骨、皮、肉一次性干净利索地分离。⑵低温世界还是农业生产中除虫灭害的得力助手。人们以往在田鼠的洞穴中注入化学农药灭鼠。这种方法不仅花钱多,而且会使土壤受损。改用低温农药后,将少量液氮注入鼠穴中,由于低温液氮是高压缩状态,释放之后,在穴中其体积急速扩大700至800倍,随即气化后的氮以相当快的速度从洞中向外推出,把穴中空气排净,致使田鼠窒息而死。 1.低温的作用有哪些?(3分) 3.低温打捞和常规打捞方法相比最大的优点是 4.文章第⑶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二)超导磁浮列车 ①超导磁浮列车是利用超导磁石使车体上浮,通过周期性地变换磁极方向而获取推进动力的列车。超导磁浮列车的运行除了高速之外,还具有无噪音、无震动、省能源的特点,可望成为21世纪交通工具的主力。目前正研究开发的超导磁浮列车的时速以达到500公里的目标,更新颖的下一代超导磁浮列车将用高温超导材料,列车的时速可望高达700公里。 ②如果把超导磁浮列车的实用化算作100的话,目前的开发研究已处于80的相对阶段,预计在2010年可望实现实用化,而下一代的高温超导磁浮列车则将在2030年左右投入运行。 ③为使超导磁浮列车早日实用化,需要开发高温超导材料,探究列车在高速通过隧道时的空气力学特性,开发磁性屏蔽技术和列车控制系统等技术。 1、从文章第⑴段看,超导磁浮列车有哪些特点? 2、超导磁浮列车获得高速行驶的基本条件是: 3、第①段在介绍“超导磁浮列车”时采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而接着的两个数字意 4、要让超导磁浮列车尽早投入实用化,在技术上还需攻克哪些难关? (三)勤于用脑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

日本低速磁悬浮列车发展

综述q浏辩 文章编号:1002—7610(2008)01—0001—03 回零低遭磁悬浮刻辜凌震 陈贵荣,龙志强 (国防科技大学磁悬浮工程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73) 摘要:介绍了日本低速磁悬浮列车的发展历程,以及研制的8组磁悬浮列车样车。 关键词:磁悬浮列车;发展;日本 中图分类号:U271文献标识码:B DevelopmentofLowSpeedMaglevTraininJapan CHENGui—rong,LONGZhi—qiang (MAGLEVEngineeringResearchCenter,NationalUniversityofDefenseTechnology,Changsha410073,China)Abstract:DescribedisthedevelopmenthistoryofthelowspeedmaglevtraininJapan.aswellasthe8maglevsampletrain-sets. Keywords:maglevtrain;development;Japan l概述 日本地少人多,历来重视铁路技术的发展,是世界上拥有最长时间发展轮轨高速铁路经验的国家。早在1972年,日本航空公司(JAL)就将磁悬浮列车HSST (HighSpeedSurfaceTransport)作为新一代陆地快速交通工具,其重要性已日益凸现。 HSST系统是以常温吸引方式实现悬浮导向,以 直线感应电机(LIM)为动力的线性机车。随着理论和 技术的日趋成熟,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已具备进入商 业化运营的能力,并作为城市轨道及机场交通工具着 手进行了开发。 2发展历程 2.1开发HSST的动机 HSST的开发始于1974年初,当时德国开发的 TR-04磁悬浮系统令人注目,且可以减少公害。考虑 到日本的实际情况,必须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交通工 具,这就是进行开发和研究的动机。 2.2HSST-01磁悬浮列车 日本最早采用德国Kruss—Maffei技术开展低速 磁悬浮技术的研究。它们的特点是: (1)倒U型轨道与U型电磁铁构成悬浮系统,具 有侧向自稳功能; (2)4个电磁铁直接固定在车厢底板上,4个电磁 收稿日期:2007-05—28;修回日期t2007—09—03 作者简介:陈贵荣(1965一),男,湖南浏阳人,副教授。铁之间是一种刚性结构约束,没有相对运动自由度; (3)采用短定子异步电机推进。 日本购买了这个专利,在此基础上开发了HSST一01磁悬浮列车(图1)。1975年12月,在横滨市新杉田建设的长200m的直线轨道上首次悬浮行驶了重1t、长4m的HSST-01磁悬浮列车。9个月后,在川崎市东扇岛建设了全长1000m的直线轨道,开始了提速试验。1978年2月初,试验速度超过了目标速度300km/h,达到307.8km/h。1979年2月,在国家资助下增加了纵曲线和半径2000m及280m的弯道,并且将轨道线延长到了1600m。 图1HSST-01磁悬浮列车 2.3HSST-02磁悬浮列车 日本航空公司在HSST一01的试验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基础上,于1978年5月制造了HSST-02磁悬浮列车(图2)。作为载人演示的试验车长约7m,装备 了二系减振系统,乘坐非常舒适,在8人乘坐时以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