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

民:相对于官府而言的民间和广大的民众;俗:相对于国家制度而言的自发形成而又被长久共同遵循的生活习惯。民俗:在广大民众中自发形成、世代相因、共同遵循的各种生活和信仰的习惯与规范。

民俗文化广角镜: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的文化事物和现象的总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文化,也是创造一个国家和民族高雅文化〔精致文化〕的基础。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社会生活之中,又世代相习传承于民间社会生活之中。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水乳交融。民俗文化并不等同于某些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它既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才具有的“土特产”,而是遍布于任何地区、任何人群、任何形式的民间文化现象。民俗沟通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着集体的和社会的人群意愿,是一种通过人作为文化载体进行传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受到民族居住区的自然环境的制约。(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2、民俗文化的形成于满足的社会发展,生产水平、经济特点和经济条件呈同步状态。民俗不是法,在人民生活中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民俗的形成与传播:地域的原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经济的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的原因统治阶级从阶级利益出发,改造旧民俗,引导创造新民俗。宗教的原因某些宗教教义和仪式,逐渐演变为民俗事象。

民俗特点:地域性任何民俗都是在具体的地域中,受其气候条件、自然资源、生产方式、社会生活的影响而产生、发展和演变的,都要表现出厚重的地方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民族性受到民族地域、民族经济生活、民族社会结构、民族心理、民族语言等多方面的制约,形成民俗的民族特点。社会性民俗的创始是集体的、社会性的;其传承、传播与演变也是集体的、社会性的。不被广大的民众所认同并共同践行,不能称为民俗。共通性民俗虽然因地域、民族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是另一方面又会因生活环境的相似、心理上的共性等而产生共同民俗的因素。稳定性与传承性一般来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存在是较为长期稳定的,所以由此产生的民俗也是长期稳定的;又因相对稳定而世代相因相习。

扩布性与变异性某一种民俗的传播往往不仅仅是超越时间的限制,而且也会突破地域的范围。(春节、圣诞民俗分类:人生民俗:人的生命过程各个发展阶段的礼仪习俗生活民俗:人类生存形式的习俗。(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生产民俗:人在世世代代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民俗

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教化功能民俗在使每个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变化中所起的教育作用(二)规范功能民俗对社会成员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三)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个体的行为与思想,使之保持使群体巩固和社会稳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四)调节功能指通过民俗事象中的各种娱乐活动,使社会成员产生快乐和愉悦的心理,调节生活规律。

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我国传统成年礼称为冠礼、笄礼,可以上溯到夏、商二朝,备于周朝。周朝在我国文化史上扮演了集大成之地位,并有树立典范的作用。《仪礼》是现存记载先秦各项礼俗最完整的经典,其中详载各种国家社会礼仪及个人与家庭礼仪。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地点选在宗庙神圣之地,日子需经卜筮而定,行礼当天,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来观礼才算正式。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

冠礼又有哪些仪式,又如何进行的呢?《仪礼》首章便是士冠礼,详细地记述了古人戴冠的礼法和制度。其中包括举行冠礼的各项准备,举行冠礼的过程,各种冠礼的变例及宾主所致辞以及冠礼的意义。一)冠礼准备:首先看举行冠礼的地点选择在祖庙,这是一个庄严肃穆

而繁杂的过程:先是庙前占卜,选定吉日。二)冠礼过程及致辞:第二天清晨,冠礼在庙中如期举行。各类服饰特别讲究而细节一丝不苟。①祭天。②祭地。③宗庙之祭。④上字框(结婚上大名)笄礼:古代汉族女子成年后,要身着汉服,挽起发髻,插上发簪,以行笄礼。笄,即簪子,笄礼是中国古代女子成年时举行的礼仪。自周代起,女子年过15,如已许嫁,便得举行笄礼,将发辫盘至头顶,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及身有所属。如年过20而未许嫁,也得举行笄礼。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

婚嫁礼俗:《礼记》中记载“昏礼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婚姻的实质在于宗族的延续。传统汉族婚俗基本上延续了古代的“六礼”制度。六礼,传说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河之滨,整个过程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仪式,后来约定俗成此仪式演变为婚俗仪礼的范本。基本程序:择偶→定亲→娶亲目的:人类的繁衍,家族的发展 2.程序:择偶(封闭式与开放式)→定亲(纳彩礼完聘,婚约成立)→娶亲 (主要环节,标志家庭诞生)3.特点:丰富多彩,简繁各异;是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生活习俗的4.获得社会承认,承担家庭社会义务

诞生礼 生命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繁衍,历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素来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孝的文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能生儿育女、传宗接代被视为最大的不孝。 中国普遍期望多生儿女、子孙满堂、家大业大。同时,重男轻女思想极其普遍,既盼望早立子嗣,又重视“五男二女”(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且生育习俗繁杂,礼仪很多传统出生礼的主要风俗(含诞生、三朝、满月、百日、周岁①男弄璋、女弄瓦:②男悬弓、女悬帨③名子④报喜

成年礼仪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我国传统成年礼称为冠礼、笄礼,可以上溯到夏、商二朝,备于周朝。周朝在我国文化史上扮演了集大成之地位,并有树立典范的作用。《仪礼》是现存记载先秦各项礼俗最完整的经典,其中详载各种国家社会礼仪及个人与家庭礼仪。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而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笄,因此男子成年礼称为“冠礼”,女子则称为“笄礼”。

菜系:在四大菜系之外,浙江(浙菜)、福建(闽菜)、安徽(徽菜)、湖南(湘菜)地方风味菜肴也很有特色和影响,它们与以上四大菜系合称为中国地方菜的八大菜系。苏菜、川菜、粤菜、鲁菜。

茶叶的分类按茶的颜色分类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类:茶青(俗称茶菜)从采摘下来到杀菁这段期间内,在日光萎凋(或热风萎凋),“室内萎凋与搅拌”等过程中,发酵就一直在进行,为了适合各地的习惯而可分成不发酵的绿茶类、半发酵酵的青茶类,与全发酵的红茶类、后发酵的黑茶。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学名:红茶类)后发酵茶:(学名:黑茶类)按采茶的季节不同分类茶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也会有差异,如水份过多,茶质自然较淡;孕育时间较长,接受天地赐予自较豊腴,所以随着不同季节制造的茶,就有了春茶、夏茶、秋茶、冬茶等不同。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特别是氨基酸及相应的全氮量和多种维生素,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蹭鼻,富保健作用。按商业习惯,可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紧压茶按茶的颜色分类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类按焙火程度来分类按采茶的季节不同分类按萎凋程度不同来分类

白族的三道茶:第一道茶,称之为“苦茶”第二道茶,称之为“甜茶”。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的体验,寓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人生三道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潮汕功夫茶、西南少数民族打油茶、白族三道茶

白酒名酒介绍①茅台酒:贵州仁怀,“国酒”、世界三大名酒、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②五粮液:四川宜宾,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为原料。

③古井贡酒:安徽亳县,明万历年贡品,浓香型。

④汾酒:山西汾阳杏花村,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清香型。

⑤董酒:贵州遵义,复香型。

酒的种类:白酒、果酒、啤酒、药酒、黄酒

是一种高浓度的酒精饮料,是用谷物或薯类为原料酿造的。它同果酒、黄酒的生产工艺不同,是用蒸馏法制造的,其酒精含量多在50~60度左右,就是现今市场上走俏的“低度白酒”,也多在30度以上。因其颜色而名之,又称老酒,是一种低度酒,酒精含量一般在15%到20%之间。黄酒也是用谷物酿造的。是以水果为原料发酵而酿成的酒。由于葡萄酒的产量、质量和品种、名声都远远超过其他水果酒,自然也就成为

果酒类的代表。是风行世界、男女老弱咸宜的营养饮料。啤酒是外文的译音。它传入我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啤酒是大麦发芽的辅料糖化后,加啤酒花和酵母发酵而制成的。属配制酒,中医称之为酒剂。它是用白酒、食用酒精、黄酒或葡萄酒,根据不同病症,选择不同药方,用不同方法制成的,多为浸泡药材后配制而成的。

居住民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一民族,每一地域或每一平民阶层的人们,都会在居住活动中形成属于本群体的独特模式,即他们的居住民俗。人们用什么样的观念选择居住地点、用什么样的方式建造什么样的居住场所,以及怎样在居住场所内生活的传承习惯。居住习俗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汉族居住民俗汉族人数众多,分布地域广泛,虽然共属同一民族,具有相同的文化底蕴,但是受各自所处的特殊地域环境的限制,因此又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居住民俗式样。

北方以北京的四合院为最主要的代表,在黄土高原上则有错落有致的各具特色的窑洞。南方由于潮湿多雨因而以天井式瓦房占多数,在闽赣粤三角地带居住的客家人则以大围楼而称罕世界建筑史林。风水与民居民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民居的建筑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件大事,在我国各地、各族中都很有讲究,而对民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风水术”定下的一套范式。“风水术”为中国之独创,历史悠久。如果从东汉后期形成开始算起,“风水术”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风水术”利用中国传统的易经哲学,论述了上至天象、下至地理、中贯人文的驳杂内容,但是它的核心内容则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l)宅基选址选址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住宅在自然中和在周围建筑中的位置,这两个问题解决的原理都是要取得和谐。“风水术”所谓的选址基本步骤是:●“觅龙”●“观砂”●“察水”●“点穴”(2)住宅外部布局住宅外部布局是指住宅与周围环境的相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住宅与水住宅“东有流水达江海”,这才是一种理想的水道,风水谓此水道为“青龙”,如此,既解决了饮用洗涤等问题,也给住所增添了一处自然景观,并滋润出无限生机的草木。另外,在宅前还须有一便于排水的谓之“朱雀”的污地,这是住宅与水的和谐搭配。(2)住宅外部布局:住宅外部布局是指住宅与周围环境的相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住宅与水,住宅“东有流水达江海”,这才是一种理想的水道,风水谓此水道为“青龙”,如此,既解决了饮用洗涤等问题,也给住所增添了一处自然景观,并滋润出无限生机的草木。

另外,在宅前还须有一便于排水的谓之“朱雀”的污地,这是住宅与水的和谐搭配。①住宅地势座北朝南,院门开在东南部。住宅要北房高,南房低;东边低,西边高,这样才能是“不富且豪”。南向多开门窗,以利庭院采光和遮寒。地基要西北高,东南低,以利排水(l)建房按照民间建房礼仪,一般可分为择地、开工、上梁、立门、落成五个步骤。——择地。建房立宅,需要选好地基。选地基要根据地理、气候的环境选择迎风向阳而且有水的地势。按习惯,建房一般是坐北向南,前低后高。同时确定主房、配房、院门、厕所等的位置及高度。宅基的地形应为正方形或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忌讳缺角或三角形,最忌簸箕形(失财)。总之,是要选择一块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风水宝地”。这样才有利于人们采光、汲水、取暖、交通等生活起居。

服饰及其构成服饰,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全部,包括服装本身与服装并存的有关饰物。1、头饰(巾、帻、冠、帽、笠、钗簪、耳环、项链、围巾、斗篷等)

2、衣裳(古时分二大类型:一为分体制,上身为衣,下身为裳;二为合体制,即深衣、袍、衫、褂、褶子等)

3、足衣(履—鞋子的总称;屐,也叫木屐)

明代官服:朱元璋称帝后,为了恢复汉族的礼仪,便制定了以周汉、唐宋为准则的新服饰制度。以袍衫为主要服饰,而官员则以补服为常服,头戴乌纱帽,身穿圆领衫,用袍衫颜色和图案的分别来区分官阶品位。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官服上最有特色的装饰就是补子。所谓补子,就是在官服的胸前和后背补上一块表示职别和官阶的标志性图案明代士人服饰明代圆领大袖衫为儒士所穿的服饰,与其他官吏一样,都有详细的制度。如“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这是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饰。在当时被称为“直裰”,或称“直身”,《儒林外史》里的士人,就多穿这种服装。明代官吏常服五蝠捧寿纹大襟袍展示图及戴四方

平定巾、穿大襟袍的男子。明代男子的便服,多用袍衫,其制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贵族男子的便服面料以绸缎为主,上绘有纹样,也有用织锦缎制作的。袍衫上的纹样,多寓有吉祥之意,比较常见的团云和蝙蝠中间,嵌一团型“寿”字,意为“五蝠捧寿”。这种形式的图案在明末清初特别流行,不仅在服装上使用,在其他的器皿及建筑装饰上也大量反映。

清代服饰:清朝服饰改革是中国君主集权制中最为激烈的服饰改革,统治者以强制手段迫使汉族剃发易装。在服饰制度上,坚持满族的紧身易于骑射的装束。就整个服饰发展史来看,清代服饰形制,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庞杂、繁缛的。清朝建立后,在原有满族基础上,吸纳明朝服制的某些典章制度,制定了各种冠服制度的形制。沿袭了礼服、吉服、常服等,承袭了象征皇权的十二章纹饰,保留满族有马蹄袖的右衽窄袖紧身直身袍形式。清代官服及一般男装主要包括龙袍、蟒袍、长袍、补服、马褂、行袍、马甲、衫、袍、裤、帽、靴等。龙袍是一种绣有龙纹的袍服,它是皇权的象征。在清代官服中,龙袍只限于皇帝穿着,其形制为圆领、大襟右衽、箭袖,颜色以明黄为主,也可用金黄或杏黄等色。袍上绣有五爪金龙和五彩祥云,在祥云中间,还分布着“十二章”图纹。下裙边缘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兰、黑、红、黄相间的线条,称作“水脚”。水脚之上有翻滚的波浪,上立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皇子只穿龙褂。

唐朝服饰:隋唐女服多用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以轻薄的纱罗裁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都在两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随着手臂的摆动而不时飘舞,非常美观。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此土为唐代圆领袍衫展示图及纱罗幞头图。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图。唐朝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为襦、衫、袄、裙、半臂、披帛等。年轻女子并不受保守传统的约束,她们可以穿袒露胸臂的宽领服装。唐代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盛行,男女皆穿着胡服胡帽,女子甚至可穿上胡服男装,在街上策马扬鞭隋唐时,男子多用幞(fú)头。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

壮族服饰: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男子服饰与汉族无多大区别,女子则多姿多采,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色彩斑斓。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以当地土布制作,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壮族妇女的服装端庄得体,朴素大方。蓝黑颜色是共同爱好。青色或深蓝色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百褶裙,色彩绚灿耀眼。戴绣有花纹图案的头巾。各地的壮族服饰各有不同。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壮族银饰的种类,主要有银梳、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排、戒指、银镯、脚环等。据传,以前有的壮族妇女最多时戴四个银项圈,十多个戒指(有的一指带几个),加起来重一斤多。桂北壮族妇女的项链和项圈共达九个之多,胸排长方形,透雕,打成鸟兽花卉,下沿有小链穗,以银链挂在脖子上。但目前,在壮族地区难看到壮族妇女配戴传统的银饰了。壮族花鞋是壮族的刺绣工艺之一,又称“绣鞋”,为妇女所用,流行于广西龙州等地。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做成。壮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刺绣,具有美丽图案的壮锦很著名,其图案有自然形和几何形。自然形图案有鸟、兽、虫、鱼、龙、凤、花草或山川等,几何纹图案有菱形纹、回纹、万字纹、水波纹等,形象简朴而和谐。壮锦一般用于妇女的头巾、褶裙、围腰、绣鞋以及被面、包等日用品上。

瑶族服饰:瑶族生活在中国南部,服饰种类多达六七十种,地域差别较明显。瑶族支系众多,分布广阔,各支系服饰也不尽相同。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等等。过去瑶族曾因服饰的颜色、裤子的式样、头饰的装扮不同而得各种族称。广西南丹瑶族男子穿交领上衣,下着白色大裆紧腿齐膝短裤,因而得“白裤瑶”之称。白裤瑶男子不管到那里,都穿白裤。裤长仅过膝,用蓝布条锁口,正面裤脚上绣有五条红线绣织的红边,中间长

两边逐渐短,形似五指。衣服对襟,圆领背开一小叉,有的襟底镶花边。包白头巾,裹里白外黑绑带。白裤瑶妇女四季均穿齐膝百褶裙,裙边绣红线,裙面为蜡染的淡红色环形图案。女上身穿挂衣,胸前和背后两块家机黑布,上面用彩色线绣成各种各样的图案,一尺多见,同印状形(传说是皇帝御赐官印),两肩各用10厘米长的黑布相连,无领无袖,腋下无扣。广西金秀盘瑶族妇女服饰分大包头、小包头、尖头三种服饰。包头带以桃红图案为主,披肩褂带起到保护肌肉的作用。背褂呈海军式的小裙,做工十分精细。盘瑶妇女盛装时的典型形制及装饰。服装的对襟、围腰、裤腿部位装饰及图案较集中、细密。红瑶是瑶族的一支,主要生活在广西境内。红瑶服饰很好看。上身是束身宽袖瑶服,以红色为主调,配有各种式样的图案。下穿齐膝、宽松的摆裙,虽是由粗布自制而成,但图色配套十分醒目抢眼。未出嫁的红瑶妹还得戴上头巾,不用戴头巾的是嫂子瑶族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瑶族的服饰美集中地反映在挑花的构图上。挑花图案以及服饰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是宗教的反映。广西西林县瑶族保留着一件已有数百年的“师公”(宗教)服饰,上面绣有许多天神、山神、雷神、日神等,表达了瑶族人民多种崇拜的心理特征。此外,瑶族头饰也颇具有特色,瑶族妇女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头饰:有“龙盘”形、“A”字形、“月牙”形、“飞燕”形等;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有的戴尖帽,有的戴竹壳。

闽浙惠安女: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解放初留传至今的一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了惠东女传统服装的特征:“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安女的头部被头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一张脸——“封建”;而腰、腹部却暴露无遗——“民主”。大筒裤的裤脚宽达0.4米——“浪费”;上衣却短得连肚脐也遮不住——“节约”。于是,所谓“封建”与“民主”,“节约”与“浪费”,在惠东女的身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内涵丰富、既矛盾又统一和谐的审美观。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惠东女穿着慢慢地时尚化了,35岁以下的惠安女已经几乎不穿传统服饰。

(一)“婚”:“昏”也,黄昏。本意指两性关系。“姻”:“因”也,依据。指两性关系的依据。“嫁”——从女从家,指男人到女人家;(母系氏族)

“娶”——从取从女,指女人到男人家。(父系氏族)

(二)婚姻民俗的发展历史:①乱婚制:一群男人与一群女人。②血缘婚制:一群男人与一群同辈的女③族外婚制:一个族群(氏族)的男人与另一个族群(氏族)的同辈的女人。④对偶婚制:多夫中一主夫、多妻中一主妻。⑤:一夫一妻婚制

(三)婚姻形态:抢劫婚,转房婚,表亲婚,交换婚,买卖婚,服役婚,招赘婚,童养媳

(四)婚嫁礼俗:传统汉族婚俗基本上延续了古代的“六礼”制度。六礼,传说周文王卜得吉兆,亲迎太姒于渭河之滨,整个过程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道仪式,后来约定俗成此仪式演变为婚俗仪礼的范本。

(1)目的:人类的繁衍,家族的发展

(2)程序:择偶(封闭式与开放式) →定亲(纳彩礼完聘,婚约成立) →娶亲 (主要环节,标志家庭诞生) (3)特点:丰富多彩,简繁各异;是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生活习俗的差异

①纳彩②问名:女方同意婚事后,男家托媒人到女方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合婚的仪式,俗称讨八字③纳吉:是将合婚得吉的结果通知对方。④纳征:男女双方缔结婚姻关系后,男家把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⑤请期:称看日子、送娶牌、下婆帖,旧时只是男方查定迎娶日期,同女方商议。

⑥亲迎:迎娶新娘的仪式,俗称将媳妇、娶妻子,它是婚嫁礼仪的中心环节,其礼仪也十分繁杂。

(五)壮族的婚礼

1、自由恋爱的方式:①最流行的恋爱方式是唱山歌择配偶,通过对歌,相互认识,然后相知相恋。②抛绣球③打木槽④在广西靖西一带,有种“隔街相望”的恋爱风俗。⑤广西都安的壮族“三月三”中有一项特别有趣的“碰鸡蛋”的活动。

2、传统壮的一些特点:1)男嫁女家2)串寨招郎:俗称“串寨”。愿意留在家里的女青年,便串村走寨找寻如意的“上门郎”。 3)拦嫁 4)背新娘:在桂林还流行“背新娘”的婚俗。

(六)中国的部分奇特婚俗

一、“不落夫家”:又称“坐娘家”、“长住娘家”。意指女子成婚后,即返娘家长住,只有过年过节及农忙时到夫家住一两天,待到怀孕生育才到夫家安居。代表:福建惠安

二、哭嫁:哭嫁的风俗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如抢亲,或“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女子婚姻常不幸。代表:土家族

三、阿注婚,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维系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母亲死后,家庭中的女子谁能干就由谁来承担家庭的重任。

代表: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案例:走婚大峡谷

地点:川西大峡谷的道孚、丹巴

走婚习俗:爬房子、钻帐篷、顶毪衫、抢手帕等等。婚姻形式除对偶婚外,还存在一妻多夫、一夫多妻、母系单系家庭,另外,从妇居的家庭也很普遍。这些婚姻形式和家庭组成,无不是以女性为中心

典型代表:瑶族,藏族,彝族

第四节人生终点丧葬礼

3.方式: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复合葬

4.原因:生活环境,生产方式,死亡观念的差异

5.特征:具有鲜明民族性和时代性(一)火葬的过程

1、要取得死亡证明书

2、要作好死亡说明

3、要办好火化手续

4、需在殡仪馆举行告别仪式或召开追悼会

5、需要寄存骨灰

三)骨灰安葬在公墓的程序 1、选择公墓:(2)地理位置便利。(3)根据公墓的建造风格选择。

2.选择墓式和墓型: 1)普通墓(2)草坪墓:不树墓碑,不围墓地,直接将套骨灰盒的石椁埋入地下,石椁上方盖上石碑,石碑稍高出地面平铺,上刻碑文,周围种上绿草。整个墓地看上去是绿草一片。(3)艺术墓:根据死者的生平而专门设计的墓型,是艺术化与个性化的高度结合。只要丧家提出要求,公墓就有专业的设计师代为设计。

3.购墓程序 4.碑文拟写 5.落葬

二.墓葬的形式

1、土葬:把尸体装入棺椁或其他葬具中掘土埋葬。土葬就其形式来说复杂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竖穴墓、洞室墓和土墩墓三种。1)竖穴墓 2)洞室墓 3)土墩墓

2、火葬: 将尸体装殓后用火焚化,保留骨灰,或葬于土,或置于室。古代火葬多是盛行于游牧民族,如羌族、藏族、女真族等,与其不稳定的游牧生活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一些民族的崇火习俗。现在,火葬成为了我国提倡的丧葬法

3、天葬:天葬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西藏、川西北一些藏族地区和西藏南部一些门巴族地区的天葬(亦称鸟葬)。另一种是新疆及部分蒙古地区的天葬(亦称野葬)人死请喇嘛念经,而后将死者运至荒郊置于地上,次晨,家人及亲友再去探望,若尸体被野兽吃光,皆大欢喜,如若未被吃食或食而不尽,则为不吉之兆。

4、树葬:树葬大致有如下几种:1)树架式在大树的树杈上并排搭以树条,上铺树枝成一平台,将死者置于台架上安葬。(2)树屋式。(3)地架式。(4)还有是将死者悬挂于树上,或将死者捆缚于树上而葬。再一种是将死者置于天然树洞中或是以刀、斧在大树上凿穴,将死者安葬于树穴内。至于树葬产生的原因,可能来源于树居。

5、水葬:水葬仪式与天葬其实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喂秃鹫,一个喂鱼而已,都可能来自于“舍身饲虎”的传说故事,是积功厚德的有效表现方式

五.西藏的葬俗

一般认为是西藏早期的葬俗;塔葬、火葬往往被视为高贵的葬俗。

1、天葬:关于天葬的起源,既有本土起源说,又有印度、中亚舶来说。一般公认天葬分两个阶段,西藏

先实行的是一种无意识“弃尸于野”的“原始天葬”。到11、12世纪,随着佛教思想的影响,天葬逐渐仪式化,进入“人为天葬”时期,而后数百年间天葬仪式日臻完善。天葬也成为藏区众多丧葬习俗中最流行、占主导地位的葬俗。

2、土葬:土葬是西藏古老的葬俗。远古时期藏族就流行土葬,到吐蕃时期,土葬成为藏族占统治地位的葬俗。从此,土葬在藏文化腹心地带慢慢演变为一种低级葬式,即一般用于传染病患者,死于非命的人以及外地人等选择的一种丧葬方式。

3、水葬:在西藏,水葬可以说是天葬的一种辅助葬俗。

一是在藏文化的腹心地区,盛行天葬的地带,水葬只用于鳏寡孤独及乞丐等经济地位低下者,葬仪也较为简单。二是在藏文化边远区,特别是藏南深山峡谷缺乏老鹰的地带,水葬成为当地人的主要丧葬方式。 4、火葬:火葬也是西藏较早产生的一种葬俗。

5、塔葬: 塔葬被藏族视为最高等级的葬俗,只有大活佛和极个别贵族才能享此殊荣,将肉身经过防腐处理保存在金银塔内,受人供养。

6、崖葬:藏南吉隆藏布河谷存在较典型。这些洞穴一般比附近地面高50至200米,比河流平面高300至500米。也有人工在山崖上挖掘墓洞的,墓洞离地面越高则显示墓主越尊贵,伴随崖葬而来的祭礼活动十分隆重。

7、树葬: 主要流行于西藏林芝,多用于夭折的儿童。用盐水把尸体洗干净,殓入木箱、木桶或竹筐里,然后到大山阴面森林中,选棵大树悬挂起来,以防止家里再有孩子遭不幸。

第三章饮食民俗

3.饮食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前提;

?饮食文化跟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饮食超越了单纯的生理需要,不断丰富着自身内涵,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个部分

二.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概说:

?最早工具的制造与火的利用产生于早期人类改善饮食的目的;

?最早的人类创造物-陶器也来自饮食的需要;

?夏、商、周三代作为烹饪器的鼎被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礼器,如《礼记》所说:“夫礼之初,始处饮食”,饮食对早期政治制度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夏、商、周三代作为烹饪器的鼎被作为国家政权象征的礼器

?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美丽的纹饰和多样适用的器型,记录了我们祖先在饮食生活中对美的追求。

鼎是用来做什么的?鼎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煮肉的锅。远古时候就有了的。那时的首领设宴,往往于宴席中间设一个大锅,用来烹煮最好的菜肴,一般是羊肉,也有可是猪、牛、鸡、鹅之类。掌管这鼎的当然是首领,包括分配鼎里的食物。因此,鼎就成了权力的象征。后来,禹统治天下以后,铸了九个大鼎,表示对天下的统治。从此以后,鼎就成了统治大权的象征,如“问鼎”(争夺统治权)“鼎辅”(权力最大的辅臣)“鼎立”(几股统治势力并存)。

三.中国饮食文化对外影响:西域:蔬菜、水果的引进,啖烤法。朝鲜:使用筷子,烹饪理论讲究“五味”、“五色”等说法。日本:学会了中国的食俗,并对中国饮食做了改良

案例:生鱼片是中华的传统饮食文化

“炙”是什么东西呀?——烤肉。“脍”是什么呀?——生肉,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什么意思啊?孔子说生鱼片切得越薄越好吃。宋朝辛弃疾写的词“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生鱼片的佐料:芥末、紫苏叶、红色的泡姜,白萝卜丝,这四味清热、消食、化积的中药。

四.地方菜系

饮食文化形成了苏、粤、川、鲁四大地方菜系。

(1)苏菜(淮扬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

苏菜的兴起可以追溯到吴、越、楚兴亡的文化交融,其发展则主要在明清两代。口味比效平和,清鲜而略带甜味;菜品细致而精美,格调高雅。原料以水产为主,注意鲜活;烹调善于用炖、焖、烤、塘、煨等方法;刀工比较精细。名菜有清炖蟹粉狮子头、水晶肴肉、松鼠鳜鱼、沛公狗肉等。苏菜除江苏外,影响到长江下游的江西、安徽、上海以及浙江。

(2)粤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

粤菜的形成与广州是中国最古老的对外通商港不无联系,明末清初就驰名于海内外。口味清淡鲜和;菜品风格求新,清丽洒脱。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原料广采博收,追求生猛;烹调善用烧(火文)、煲、焗、软炸、软炒等法。名菜有烤乳猪、盐焗鸡、白云猪手、冬瓜燕窝等。粤菜除广东外,还辐射到海南、广西、福建、台湾以及东南亚的华侨、华人社区。

(3)川菜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

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饮食载体,宋代就形成流派。以味型较多富于变化而闻名全国,尤其以鱼香、怪味、麻辣最为突出。长于小炒、干煸、干烧和泡、烩等烹调方法。名菜有麻婆豆腐、宮保鸡丁、干烧岩鲤、鱼香肉丝等。

(4)鲁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

多以畜产、海产和蔬菜为原料;口味咸鲜明显,菜品风格高雅大方。善用爆、熘、扒、烤、拔丝、蜜汁等烹调法,调味偏用酱、葱、蒜等,和用清汤、奶汤增鲜。名菜有葱烧海参、油爆鸡丁、奶汤蒲菜

(5)八大菜系及其他菜系

在四大菜系之外,浙江(浙菜)、福建(闽菜)、安徽(徽菜)、湖南(湘菜)地方风味菜肴也很有特色和影响,它们与以上四大菜系合称为中国地方菜的八大菜系。

五.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一)外在物质特征:

1. 追求色、香、味、形、器、境的有机统一

六.当代的饮食文化冲突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以6个M为内涵的慢餐文化:Meal(精致的美食)、Menu(华美的菜单)、Music(迷人的音乐)、Manner(优雅的礼仪)、Meeting(愉快的会面)、Mood(高雅的气氛)。

中西饮食文化的主要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饮食结构:早在先秦的时期,人们就产生了主、副食概念。人们把赖以充饥的、为人体提供大部分养料的、用谷物制成的熟食当作主食,而西方的游牧民族以肉类和乳酪为主食,形成了与东方截然不同的饮食文化结构。我国的饮食非常注重对调味品的运用,利用调味品对原料的渗透、扩散以及相互作用,加以调和,丰富口味,达到五味调和的目的。而西方的调味品在烹饪中大多采用先加热后调和的做法,在吃的时候由用餐者自行调味

2、饮食观念: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我们把追求美味作为第一要求时,却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营养价值,我们的很多传统食品都要经过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饨煮,使菜肴的营养成分受到破坏,许多营养成分都损失在加工过程中了。

3、餐饮方式:中国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七. 3.茶的礼俗:(1)客来敬茶(2)喜庆茶礼:

第四章居住民俗

二、居住民俗的制约因子:①地域因素②民族因素③历史因素④社会因素

三、入住仪式与居住惯制:

(一)入住仪式: 新房落成以后的入迁,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居所,对于这种乔迁之喜,也同样有一系列的惯例相沿而成民俗。

1择日入住。 2火的重要性。 3办进屋酒

(二)居住惯例 1、家庭关系影响到居住惯例2、房屋结构对居住惯例的影响3、原始遗风

四、民居装饰与家具陈设:

(l)门窗装饰:门窗是一座屋舍整体形象的外露表现。门窗装饰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主人的身份地位,因此这是整个装饰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2)梁架装饰:梁架既是建筑的功能,同时又起装饰的作用

3)墙壁装饰:墙壁分为屋内墙与屋外墙两种,屋内墙一般绘以各种华丽的各色图案和纹样。屋外墙由于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风火墙、女儿墙等多种,功能不同,造型也各异,在颜色上一般以白色为主。

(4)屋顶装饰:在汉民族各地民居建筑中,除了陕北窑洞没有屋顶,故没有屋顶装饰外,其他各地均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曲线屋顶是中国民居的特征,屋脊表现装饰细部,以蓝天为背景,有清晰的观赏轮廓。屋脊通常以青瓦砌,也有用砖砌的,瓦砌成钱纹等多种纹样,脊用石灰做成羝鸱(chi)尾、鼻子、盘子等装饰物,有时简化到仅用脊身翘起,下面垫点装饰物作结束。脊中的装饰花样很多,有空花纹,人物,宝顶等。

第三节民居类型:一、干栏式:

(1)壮族:壮族的住房的主要形式,有全栏式、半栏式和平房三种。

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存放农具,这是传统的住房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干栏式民居已逐渐变成人畜分居的平房或楼房。

(2)侗族:全部木质结构,多为外廊式两三层小楼房,也有四五层的大高楼。顶盖瓦或杉树皮,楼两端搭有偏厦,呈四面流水形。另有一种若干幢连在一起的大楼房,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多为一房族内的若干户同住。依坡或傍河的寨子,多建吊脚楼,吊脚高达两三丈,一般楼上住人,楼下两侧放石堆、堆柴草、杂物和圈牲口。

(3)傣族民居: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政治、科技、思想意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以西双版纳傣族民居为代表的优美灵巧的干栏式建筑。在滨水而居的河谷坝区,因受炎热、潮湿、多雨、竹木繁茂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傣族的居民建筑以“干栏”(俗称竹楼)为主。傣族的竹楼是最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4)侗族:全部木质结构,多为外廊式两三层小楼房,也有四五层的大高楼。顶盖瓦或杉树皮,楼两端搭有偏厦,呈四面流水形。另有一种若干幢连在一起的大楼房,廊檐相接,可以互通,多为一房族内的若干户同住。依坡或傍河的寨子,多建吊脚楼,吊脚高达两三丈,一般楼上住人,楼下两侧放石堆、堆柴草、杂物和圈牲口。

二、庭院式:①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②天井院③“一颗印”、“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一)汉族特色民居类型:

(1)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及华北地区传统住房样式,四合院一般为砖木结构,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重。房屋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大门多位于住宅东南角。四合院分内、外院,内院北面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供晚辈居住。周围以走廊联系。

(2)北方其他地方合院:晋中王家大院、晋中乔家大院

(3)“一颗印”:是汉族传统居民之一,流行于陕西、安徽,云南等地,尤其以云南最为盛行。“一颗印”也是围绕天井布置房屋,北面正房大都为三间,东西两侧为厢房,南面为厅房,也是大门所在的地方。“一颗印”的东、南、西、北房屋全部相连围合,既防风又避日晒。由于它的外观犹如印鉴,所以俗称“一颗印”。

(4)天井院:南方的建筑大都风格淡雅,因其环境优美,四季变化不大,自然不需要彩绘图案来装点,南方建筑墙体与屋顶也都薄,没有所谓保暖问题。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

“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白族人聚居于平坝的村落之中,住房以土木结构的瓦房为主。就整体结构来讲,白族的建筑属于地道的东方建筑形式。斗拱重叠,串角飞檐。以东西轴线安排房屋,重院则按横

向的南北轴线深入。大门设在东北角上,主用坐西朝东,和厢房、对厅(或照壁)围成一封闭式院落。组合形式有“一房一廊”、“三房一照壁”、“四合五井天”等。

“三房一照壁”,即主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主房对面的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

“四合五天井”指由正房、下房、左右厢房四坊房屋组成的封闭式四合宅院。除中间一个大天井外,四角还有四个小天井或漏间。

白族居民十分重视照壁和门楼的建筑。照壁起到分隔建筑空间,增强空间层次的效果。它由对称的高低两台滴水组成,庑殿式瓦面,四角上翘,墙上饰以泥塑、彩画、书法等。照壁的整体给人以和谐、大方、精巧的美感。

门楼的基本造型有“一滴水”与“三滴水”两种。“一滴水”即普通的坡屋面式,简朴大方;为一般民居通用;“三滴水”则宏伟壮观,有精致的半拱。

白族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白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湛的建筑艺术水平。白族人不讲究住房舒适,还注重环境的优美。多数人家的天井内都砌有花坛,植一两棵山茶、缅桂花或丹桂、石榴、香椽等,花香四溢、恬静幽雅。

三、洞穴式:①靠崖窑②地坑院③锢窑

窑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的黄土高原上,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豫西、晋中、陕北和陇东。窑洞有靠崖窑和地坑院、锢窑之分。

靠崖窑是在垂直的崖面上开挖的土窑,可以向纵深发展,也可以向两侧发展,靠崖窑还可向上发展形成层叠的窑洞,在上的窑洞称为“天窑”。层与层之间由木梯上下。在靠崖窑前面加地面建筑和围墙,形成庭院,是最普遍的窑居形式。

地坑院,又称“天井窑”“地阴坑”“地窑”,是在平坦的岗地上所凿的窑洞。在没有垂直崖面的地区,选取黄土高岗向下挖掘深坑,坑平面为方形、长方形、丁字形等多种。

四、穹庐式:①蒙古包②裕固族帐房③藏族帐篷

(1)蒙古族: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住屋。蒙古包大小不定,一般直径45米,高4米,由木栅栏和白毛毡构成,周围的栅栏呈斜方格形,用红柳枝做成,可以折叠。栅栏外用白羊毛毡包裹。圆形顶棚上开有直径约80厘米的天窗,上面覆一块可以移动的毛毡,白天打开采风和通风,晚上和雨雪天可以遮盖。蒙古包还有一扇小门。为避免北风直吹,门一般都朝东或南开。五、井干式(木楞房):(一)纳西族(二)普米族(三)独龙族

六、堡垒式:(一)塞北堡子(二)客家土楼: 1、圆形土楼2、方形土楼

(三)羌族碉楼和藏族碉房

(二)客家围楼:从其形式看,是模仿占代城堡建筑演变而来的。客家围楼的主要标志是,四面建有高而厚实的围墙环绕,四角建角楼,又称箭楼、炮楼。围屋的“心脏”是供有列祖列宗的正堂,也叫祖堂,是族人最重要的集体活动场所,各种祭祀、红白喜事均在此地进行。客家人造屋的传统建筑材料是木、瓦、三合土(石灰、黄泥、沙土),使用土坯或古老的板筑式造墙。典型代表:福建永定客家土楼

①甲居藏寨:甲居藏寨是独特的藏式楼房建筑,石木结构,一户人家住一幢寨楼。一般寨楼坐北朝南,有的三、五成群相依相偎,有的远离群楼,孑然独立。整个建筑物外形犹如虔诚的佛教徒盘腿正襟危坐颂经姿态。造型独特、别致,极富层次感,且色彩明快、鲜艳,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等互为衬托,与自然环境和谐协调。

② 羌族碉楼:丹巴古碉均为石木结构建筑,现存的古碉最早建于汉代,最迟为清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

时代所建;

七、近代民居:(一)花园住宅(二)居住大院和石库门房子

第五章服饰民俗

一、服饰及其构成: 1、头饰(首饰)2、衣裳3、足衣

二、服饰民俗的多维成因: 1、经济条件2、历史文化传统3、地理环境4、宗教信仰5、社会风尚6、文化交流

三.中国古代服饰:

(1)原始服饰:动物的毛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贝壳等

(2)商周时期,形成了“上衣下裳”和“衣裳连体”制,青、赤、黄、白、黑,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

根据《周礼》等书的记载,夏商周时代把“礼”分为五大类,分为祭服、朝服、军服、婚丧之服等。(4)秦汉时期:嬴政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帝王服饰开始成形。

①冕服:帝王在祭祀时要穿华美的礼服——冕服。冕服由冕冠和礼服两部分组成。其中,礼服又是由上衣和下裳(裙子)组成的。②冕冠:皇帝要贵为天吏以治万民,冕冠就是这种君权神授的象征。

③秦代将军服饰: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

④汉代妇女的襦裙: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自战国直至清代,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5)魏晋时期的服饰:宽衣博带是这一时期的流行服饰。上自王公名士,下至贫民百姓,都以大袖宽衫为时尚。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6)南北朝时期: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原出现了多民族杂居的生活状态。汉族穿著胡服(特点是紧身、圆领、开叉)成为时尚。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

(8)宋朝:①宋代衣冠服饰大多沿袭唐代,但又有自身的特点。服饰总体来说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②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

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

③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如宋

元丰年间规定,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

④依照规定,凡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高级官员,都必须佩带用金、银装饰为鱼形的“鱼袋”。庶民百

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又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根本不受约束。

⑤宋代妇女的穿着与汉代妇女相似,都是瘦长、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妇女的常装

是一种称为“背子”的外衣,其特点是对襟、直领、两腋开衩,衣长过膝,“背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上至后妃,下至百姓都可以穿著。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宋出现了缠足陋习,称“裹小脚”。

第六章岁时节庆的民俗

一、岁时节庆民俗概述:

岁时节庆民俗:①岁时民俗,一般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民俗事象和传承。②节庆民俗,是岁时民俗的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岁时节庆。1、岁时节庆民俗的定义:岁时节庆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象。一般有周期性,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2、节庆民俗的形成和发展:

(1)节庆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时”是指节庆在历法中的日期;“空”是指节庆流行地区的地理条件。它们是影响节庆民俗构成的基础。

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例如,很多节庆习俗受农事活动的影响,如春季有迎接春耕的节日典礼,秋季有庆贺丰收的节日典礼。又如,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人际交往,每当逢年过节都会走亲访友。

(3)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例如端午节的来历,就与屈原这一历史人物有密切的关系。

(4)文化传播的影响:一种是通过自然的文化传播形成的节日民俗,如汉族有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这些节日。另一种传播是人为的,主要是宗教性的节日传播,如伊斯兰教的相关节日。3、岁时节庆民俗的分类:①宗教性节庆及民俗②生产性节庆与民俗。如:汉族的二十四节气。③年节及其民俗。如:除夕、圣诞。④文娱性节庆及民俗。

二、中国汉族的岁时节庆民俗:

1、汉族的岁时民俗:汉族岁时民俗的最初来源是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有紧密联系。“天河朝东西,收拾穿冬衣;天河朝南北,收拾把麦割”。

历法的产生与人们对天象的观测有关系,太阳的出没,月亮的盈亏规律,最早被人们作为制定历法的依据。而为了反映四季、气温、降雨(雪)、物候变化,我国古代将一年分为四季十二个月、并把周岁365日分为二十四节气,它对于农业生产习俗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2、汉族的传统节庆及其民俗:

(1)春节:贴春联、福字。画、贴年画。剪、贴窗花。贴门神。给压岁钱。赶新春庙会。祭祖拜神。(2)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节、灯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时间: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传说: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活动:在这一天活动很多,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扭秧歌、唱大戏等。

3)清明节:其时春光明媚,万物萌新,故称“清明”。清明节这天,人们有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的习俗。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为“端午”或“重五”。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端午这天,人们会举行各项活动,如吃粽子、躲午、赛龙舟、迎火船、戴艾蒿、挂菖蒲、带香包、挂葫芦、驱五毒、饮雄黄酒、悬钟馗等习俗。(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因此日恰值中秋之半,且月色倍明,故又称“秋节”、“月夕”、“月节”。 4、中国少数民族的岁时节庆民俗:(1)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欢聚”的意思,这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娱乐活动。那达慕大会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份举行日期一至三天或五至七天不等,视其规模而定。

2)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伊斯兰节日:

宰牲节:回族称为古尔邦节,维吾尔族、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称其为库尔班节。◆开斋节:每年的九月一日至十月一日,一般被定为伊斯兰的斋月。◆圣纪节:在伊斯兰教历每年三月十二日这位至圣的诞生日和逝世日举行隆重的宗教活动。在圣纪节,人们聚集到清真寺沐浴、礼拜,聆听阿匐吟诵的《古兰经》,讲述至圣穆罕默德的功绩并宰牛宰羊,进行会餐

(3)藏族:藏历新年: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雪顿节:雪顿节在每年藏历的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沐浴节: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特有的节日。(4)白族——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节期。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云南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

(5)纳西族——三朵节:每年阴历二月八日举行。

(6)彝族:火把节是云南、四川两省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元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火把节上,家家户户门前都要竖一个火把。在广场中央堆砌一个宝塔形火炬。

(7)苗族——花山节:花山节又称“踩花山”或“踩山”,也叫“跳花山”或“跳山”一般要选择高大挺直的青松或松柏做成。爬杆比赛是节日的重要活动内容。跳狮子舞也是花山节的重要活动之一。花山节也是苗族青年寻偶恋爱的佳节。

8)壮族——三月三歌节: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广西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三月三的主要活动时对歌,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红蛋和绣球是男女表达情感的信物,所以赛歌期间穿插着抛绣球、碰红蛋等娱乐性活动。(9)瑶族——达努节:达努节又称祝著节,重要的活动是打铜鼓、跳铜鼓舞。

第七章游艺的民俗:1、游艺民俗是口承文艺活动、民间歌舞、民间戏曲与曲艺、民间竞技与游戏等文化娱乐活动的模式与传承行为的总称。它包括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舞蹈、民间戏曲与曲艺、民间竟技与

游戏等内容。一般而言,游艺民俗有较强的娱乐性和群众性

2、游艺民俗类型:

二、中国汉族游艺民俗:1、号子:因与劳动节奏密切结会、故亦称劳动号子。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伐木号子、渔船号子、作坊号子等。2、信天游:是广泛流行于陕西的北部和宁夏、甘肃的东部的一种民歌,篇幅比较短小,是即兴创作的产物,可以根据不同情景自由吟唱。3、花儿:花儿,是流行于西北高原上的一种民歌,它以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等特色,在中国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独放奇葩。花儿分两大系统:一系统为洮岷花儿,主要流行于洮河流域;另一系统为河湟花儿,流行于黄河湟水流域。每年阴历四至六月均举办大型“花儿会”。

4、民间谚语:民间谚语是劳动人民用形象、精炼的韵语,直接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口传语言艺术。它是民间文学中最短小精悍的形式,具有哲理性、训诫性、形象性、通俗性和音韵和谐的特点。按其内容,谚语分为政治谚语、劳动谚语、道德谚语、科学谚语。

☆文官动动嘴,武官跑断腿。☆无事田中走,谷米长几斗。☆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一饱为足,十饱伤人。☆纸做花儿不结果,蜡做芯儿近不得火。

☆鸡大飞不过墙,灶灰筑不成墙。☆人越嬉越懒,嘴越吃越馋。☆船头坐得稳,不怕风来颠。☆偷来钱,两三天;血汗钱,万万年。☆偷吃不肥,做贼不富。

☆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只有千里的名声,没有千里的威风。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鸟贵有翼,人贵有志。

5、民间谜语:其主要的特点是:对事物不直接的描述,而是通过隐喻和暗示去表现,让人根据暗示提供的的根据、线索,经过思考而猜出这个事物,具有文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谜语的结构由谜面、谜目、谜底组成,谜面又叫喻体,是通常的问题;谜目就是要猜的范围和格式。谜语分为物谜、事谜、字谜三类。

6、秧歌:秧歌专指俗称为“地秧歌”和“高跷”的两类节目。秧歌作为我国分布最广的区域性舞蹈,存在众多的地域性类型,其中较著名的山东秧歌、东北秧歌、陕北秧歌与河北秧歌。

7、花鼓:花鼓舞流行于南方的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省。狭义的花鼓舞主要是指以安徽凤阳花鼓为代表的一类民间歌舞。8、傀儡戏:傀儡戏即木偶戏,由演员操作木偶以表演故事的民间小戏。

9、皮影戏:皮影戏,又称影戏、灯景戏。用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等以表达故事的戏剧艺术。皮影戏的舞台演出调度,都和人演的戏剧相同,也分生、旦、净、末、丑等角色。

三、中国少数民族游艺民俗

1、维吾尔族:(1)达瓦孜即“高空走绳”。(2)木卡姆(3)麦西热甫:麦西热甫是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内容大致包括音乐、舞蹈、歌唱、联句对唱、讲故事、说笑话、做游戏、即兴吟诵等。

2、哈萨克族:(1)冬不拉(2)姑娘追

3、藏族:(1)锅庄(2)弦子舞

4、傣族象脚鼓舞: 象脚鼓鼓身用攀枝花树或芒果树等圆木镂空做成,蒙以牛皮、羊皮、虎皮等作鼓面,再用牛筋条拉紧以控制音响,其形似一只象足,故名。

5、侗族:(1)嘎老(2)芦笙舞

6、土家族: (1)摆手舞(2)打家伙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下列哪项不属于传统文化的特征? A.传统是延续性的 B.传统是指向未来的 C.传统是历史的 D.传统是革新的 答案: 传统是革新的 2、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辅以道家和佛家。 答案: 对 3、国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特指在历史上积淀下来成为传统的、属于中国人的历史文化。 答案: 错 4、《易经》是由谁翻译之后传到西方的? A.马可波罗 B.郑和 C.利玛窦 D.魏源 答案:利玛窦 5、“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

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句话是谁提出的? A.林则徐 B.梁启超 C.康有为 D.司马迁 答案:梁启超 第二章 1、中华文化是在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原始协作农业自然经济以及( )的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文化形态。 A.母系氏族 B.分封制 C.父系氏族 D.家国一体 答案: 家国一体 2、近代中国人则通过对比东方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从这两种文化生态的差异中,对自己文化的特质重新加以认识。 答案: 对 3、孔子开创了古代中国的“私学”传统,主张并实行“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和地区,对各类学生都采取( )的态度。 A.因材施教

B.诲人不倦 C.寓教于乐 D.不耻下问 答案:因材施教 4、墨子提倡以“三表”作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这“三表”是本、原、用。 答案: 对 5、“文景之治”时期,儒生贾谊曾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始皇暴毙 B.边患日重 C.仁义不施 答案: 仁义不施 6、两汉时期,代表性的文章来自两位司马,一个是司马迁,还有一位是( )。 A.司马相如 B.司马徽 C.司马懿 答案:司马相如 7、汉学学风,即“经学学风”,与后世( )成为古代中国两大学风的代表。 A.明代心学学风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1.亨廷顿认为:文化的重要作用是用价值观影响人类的进步。 A A. 正确 B. 错误 2.《文化经济学》认为“文化是明天的生产力”。A A. 正确 B. 错误 3.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与观念,或者说是文化传统的主流。A A. 正确 B. 错误 4.文化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ABCD) A. 文化精神是指一个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与观念。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B. 民族精神是指文化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C. 文化精神属于事实判断范畴。 D. 民族精神属于价值判断范畴。 1.“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 以人为尊 B. 以民为贵 C. 以仁为本 2.礼教的核心是:(ABCDE) A. 父子有亲 B. 君臣有义 C. 夫妇有别 D. 长幼有序 E. 朋友有信 3.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 正确的?(ABCD) A. “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 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 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 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 一。 C. “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 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D. 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 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 (A) A. 仁 B. 义 C. 礼 D. 知 2.颜渊问仁,子曰:(B)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为仁 C. 仁者其言也讱 D.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可 谓仁矣 3.孔子关于仁的答案的共同之处,是强调 (D) A. 博学 B. 审问 C. 明辨 D. 自我修养 4.孔子关于仁的回答,正确的答案应该在 所有那些答案的(A)中寻找 A. 共性 B. 个性 5.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D) A. 天人感应 B. 形式逻辑 C. 辩证逻辑 D. 天人合一 6.天的涵义包括:(D) A. 神性义 B. 道德义 C. 自然义 D. 神性义道德义自然义 7.天人感应思想的提出者是:(D)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董仲舒 8.天人合一的涵义包括:(D)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人与社会的和谐 C. 人的身心和谐 D. 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 9.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C) 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10.荀子提出过:(B) A. 天人交相胜 B. 制天命而用之 C. 尽心、知性、知天 D. 不以人灭天 1.道家思想产生的职业渊源是(A) A. 史官 B. 祭司 C. 司马 D. 礼官 2.以下说法可以概括道家宗旨的是 (B) A. 和静清寂 B. 清虚卑弱 C. 仁义礼智 D. 恭宽敏惠 3.老子对于鬼神的看法是(C) A. 祭神如神在 B. 未知生,焉知死 C. 无神论 D. 怀疑论 4.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水具有多种 品德,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水的品德的是 (B ) A. 善利万物而不争 B. 推己及人 C. 居善地 D. 处众人之所恶 5.下文可以体现老子节俭思想的是 1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 “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 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 “子曰: ,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成白话是,孔子说: 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为什么明明是 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 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一、壮族文化源远流长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等南方地区,作为一名壮族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壮族歌节是我们壮族人民最具特色的节日。很多人不禁问道,壮族三歌节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那么,基于我对于本民族的了解与认识,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述的就是壮族歌节的来源、历史及独特之处。 广西每年盛装上演的官方国际民歌节,一首《大地飞歌》,让广西激情澎湃,处处是歌的海洋。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民间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歌圩”在壮语中又称为“圩欢”、“圩逢”、“笼峒”或“窝坡”。尽管“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在广西有很多著名的歌圩,比较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田阳的乔业、都安的棉山、宜山的下涧、田东的仰岩、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二、壮族歌圩节的来历 三月三歌圩节作为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之所以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壮大,也充分体现出它满足了壮族人民的生活需要。三月三歌圩节不仅使得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演化和发展,也为该民族的生存和劳动带来信心和乐趣,体现了该节日的文化功能。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

中国传统文化答案

一、名词解释 01、崇龙尚玉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玉代表高贵的身份和修养。 02、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思想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研究阴阳、五行等矛盾关系为特征的原始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五行是水、火、木、金、土。阴阳家邹衍继承了前代学说,并进一步认为五行“相生”、“相胜(克)”,并提出了“五德始终”的历史循环论,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03、王夫之 王夫之,又称王船山,汉族,湖南衡阳人。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与黄宗羲、顾炎武并称为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居南岳衡山下的石船山,著书立说,故世称其为“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主张经世致用的思想,坚决反对程朱理学,自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04、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内圣外王”一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篇》。但这并不妨碍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因为自宋以来,随着儒道释三教合流,理学出现,随之开始用“内圣外王”来阐释儒学。 05、禅宗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06、居士 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 07、三清四御 “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之三处圣境,即玉清圣境(在清微天)、上清真境(在禹余天)、太清仙境(在大赤天),合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在上述三清境的三位至高神,即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四御是仅次于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四御中最受崇拜的是玉皇大帝,又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为道教所奉的总执天道的大神,位居三清之后的四御之首。 四御又有另一不同解释,称之为“四极大帝”,北方曰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方曰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西方曰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方曰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 08、慎独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09、冠笄之礼 中国古代的成年礼仪。冠礼是男子的成年礼,一般二十而冠。加冠多在宗庙举行,由家长主持,并取字。笄礼是是女子的成年礼,一般十五而笄,由女性家长主持,将头发挽成发髻,盘在头顶,然后著髻。冠笄之礼作为人生的一件大事,庄严肃穆,标志着一个人从此开始承担责任。 10、合卺 古代婚礼仪式之一。即新夫妇在新房内共饮合欢酒。举行于新郎亲迎新妇进入家门以后。起于上古。本用匏(葫芦)一剖为二,以七将两器(瓢)之柄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 11、五服 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 12、幞头

中国民俗文化试题

15级选修课——《中国民俗文化》测试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本次测试采取开卷形式,答题时可以翻阅课堂笔记,但不可以查阅手机。 2.考试时切勿交头接耳,不允许小组讨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什么文化为主体的文化?() A.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B.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 C.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D.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农家文化 2.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以下哪部著作() A.《国语》 B.《左传》 C.《战国策》 D.《史记》 3.下列哪个节日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A.元宵节 B.清明节 C.七夕节 D.复活节 4.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自然崇拜 B.原始信仰 C.灵魂崇拜 D.迷信 5.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洗三 B.满月 C.周岁 D.抓周 6. 在中国的书法工具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哪四样书法工具?() A.笔、墨、纸、砚 B.棋、琴、画、书 C.琴、棋、茶、书 D.棋、茶、书、墨 7.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设有堂屋 B.聚族而居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8.我国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 A.碉楼石室 B.井干式建筑 C.四合院 D.干栏式建筑 9.下列几位人物中不属于“诸子百家”的是:() A.孔子 B.韩非子 C.墨子 D.子婴 10.下列几项中不属于春节民俗活动的是:() A.扫尘 B.请灶神 C.年夜饭 D.赛龙舟 11.我国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起源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12.“图腾”一词源于()方言。 A.古印度 B.古埃及 C.古印第安 D.古巴比伦 13.中国人最为崇尚的颜色是:()A.白色、红色 B.红色、黄色 C.黄色、黑色 D.红色、黑色 14.最先创造并使用“囍”这个字的人是:() A.朱熹 B.欧阳修 C.王安石 D.王羲之 15.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食料为主。 A.植物性 B.动物性 C.杂物性 D.自然性 16.“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这五种粮食作物。 A.米、麦、黍、稷、菽 B.稻、麦、谷、稷、菽 C.稻、麦、黍、豆、菽 D.稻、麦、黍、稷、菽 17.牛奶与下列哪一种食物不宜同时食用:( ) A.苹果 B.巧克力 C.蜂蜜 D.红茶 18.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称为() A.窑洞 B.四合院 C.天井式瓦房 D.大围楼 19.“风水学”中民居的择地大忌是() A.门前有河 B.门后靠山 C.坐北朝南 D.门前有路 20.“草原之舟”——勒勒车是()特有的交通工具。 A.朝鲜族 B.回族 C.蒙古族 D.傣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唐代文学史上,被称为“诗家三李”的是哪三位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古人所说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俗是产生与流传于一个民族的大众生活的世代相袭的文化现象,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中国传统文化答案

111中国传统建筑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四大石窟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 龙门石窟、甘肃的麦积山石窟。 2(《营造法式》)是北宋颁发的由李诫编修的我国第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及技术经验总结的完整巨著。 3、中国建筑的主要类型包括(都城建筑、寺庙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 4、(恒山悬空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建于悬崖上的木构建筑。 5、中国古代寺庙建筑经历了从(印度佛教)艺术风格向中国佛教 建筑风格转化的过程。 6、园林的主要创作途径包括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 7、四合院的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 8、中国以古典私家园林著称并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著名古城是(苏州)。 9、隋唐以前,寺庙的建造以佛塔为中心,隋唐以后,(大雄宝殿)是 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 10、北京的(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是全国 “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11、中国古代七大古都包括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安阳)。 12、中国古典建筑注重群体组合的美,建筑群以、(中轴对称)的院落式布局为主。 13、中国古典建筑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宫殿和(都城规划) 的成就最高。 14、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我国现存唯一木塔,是 古代木构高层建筑的实例。 15、在中国古代后期的建筑发展历程中,(明)代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均 为后世所沿用。 16、(赵州桥)原名安济桥,建于隋炀帝年间,至今1400年,是今天

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17、(五台)山形成了国内唯一的一处由青庙、黄庙并居一山共同讲 经说法的道场,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缩影、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 18、古代都城的结构布局特点往往是自内而外分为(宫城)、皇城、郭城。 19、(窑洞)是陕北地区的特色民居建筑类型。 20、中国古典园林布局形式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二、选择题 1、山西五台山上的( A )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A、南禅寺 B、佛光寺 C、塔院寺 D、妙应寺 2、关于中国古代建筑,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B、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 C、注重个性与张扬的美 D、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调 3、以下哪个城市不属于中国古代五大古都?C A、西安 B、北京 C、杭州 D、南京 4、中国最大的喇嘛教寺院是:D A、昆明的妙湛寺 B、布达拉宫 C、山西的佛宫寺 D、拉萨的哲蚌寺 5、苏州四大名园不包括:B A、拙政园 B、西园 C、沧浪亭 D、狮子林 6、( D )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A、都城 B、寺庙 C、园林 D、民居 7、被英法联军烧毁的皇家园林是:C A、拙政园 B、颐和园 C、圆明园 D、承德避暑山庄 8、以下关于中国园林表述不正确的是:D A、使人工美和自然美融为一体 B、要求景物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C、贯穿“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的哲学思想 D、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 9、以下哪一项不属于都城中的礼仪建筑?D A、社稷坛 B、太庙 C、天坛 D、国子监 10、( B )时园林兴起,建筑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库完整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题库(130道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_A_ A、西林寺 B、东林寺 C、庐山 D、龙虎山 8、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9、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10、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古筝具有自己的分类,现在国内最普及的古筝是多少根琴弦(A) A.21 B.23 C.24 D.25 11、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2.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A元宵 B饴糖 C腊八粥 D饺子 13、七月七日长生殿,_C_ A、夜深无人私语时 B、相逢何必曾相识 C、夜半无人私语时 D、相见时难别亦难 14、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 15.“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16.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7.“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8、“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_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9、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中国民俗文化答案

1、研究文化方面的感受。 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名族的文化特色。 我们小组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婚俗进行了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婚俗传统的中国婚礼仪式包括6个必备步骤: 说媒、定亲、聘礼、迎娶、拜堂(三鞠躬)、喝交杯酒。 各地婚俗中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婚俗。但无论是哪个民族,结婚仪式都很复杂。 结婚有哪些讲究婚礼是人一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历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婚礼中的礼仪。 古今婚姻制度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 我负责的部分是各地婚俗,包括我国各个地区的婚俗和各个民族的婚俗情况,各个地区的婚俗文化介绍有: 山西北部地区(以大同为代表)、上海、福建、安徽、青岛;由不同民族分类,研究到的婚俗习惯有僳僳族婚俗、土家族婚俗、哈萨克族婚俗、朝鲜族婚俗、黎族婚俗布依族婚俗、佤族婚俗、白族婚俗、阿昌族婚俗、藏族婚俗、傣族婚俗、景颇族婚俗和侗族婚俗。 不研究不知道,一研究就吓一跳,原来结婚的礼数是非常讲究的,个人感觉各地的婚俗都显得十分有趣,譬如上海婚俗新娘换鞋离娘家一路红伞到夫家;北京婚俗新郎虚箭射新娘同房先要吃饺子;佤族婚俗——杀鸡看卦和背对侧卧谈恋爱;阿昌族婚俗----偷鸡头与抬锅盖;黎族婚俗——爱你有多深,咬你有多深。侗族婚俗----踩脚后跟试情意和火把迎亲等等。从各个地区,不同名族

的婚俗习惯中,我看到了我国千百年来凝结起来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我感叹我国的文化的伟大,对于婚俗文化的研究虽然结束了,我对婚俗文化研究的热情不会停止,我将抱着对中国博大民俗的热爱把研究进行下去。 2、婚俗(三书六礼)——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文化意义。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 “太暤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 三书 「三书」是指在六礼中交换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简单来说,六礼就是传统婚礼的六个步骤: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 来源:| 发布日期:2008-06-24 | 浏览(231)人次| 投稿| 收藏] 信息中心 萧放 民俗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它与民众所处的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紧密相关。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耕生产为主业的社会,因而围绕着农耕生活累积形成的中国民俗具有一种大农业的特点。中国还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多元性与复合性中国民俗因为民族文化的关系呈现出多元复合的性格特征。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程度不一地保存着各自的民俗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不仅体现在各民族不同习俗上,还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共存上。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还有部分地区不同程度地保持着原始的民俗生活形态。在中国统一的地域空间共存着不同性质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多元特性。 我们在探讨中国民俗多元性特点时,不能忘记中国民俗的另一特性即复合性。多元性与复合性紧密相关。中华文化向以包容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及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层面的接纳,民俗化人于细微处,却影响深远。汉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俗影响。 阶层性与地方性首先看阶层性,这是就社会民俗的纵向分布而言。中国传统社会中,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就是中下层社会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因此形成了淳朴、节俭、勤劳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他们逐渐养成铺、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因此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当然,在传统社会中,各阶层之间仍然有着部分具有共同意义的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这是就民俗的区位性特点而言。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六单元人教版知识点练习第八篇

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六单元人教版知识点练习第八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黎黑破落户离弦走坂飞鸟尽,良弓藏 B、妈祖分水岭封妻荫子城门失火,秧及池鱼 C、伉俪明信局不宁唯是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D、洞达红缨枪畸轻畸重丛兰欲秀,秋风败之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加线的字选出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 A、人有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受(接受)物(世俗)之汶汶(浑浊)者乎 B、又安(怎么)能以皓皓(皎洁的样子)之白,而蒙世之温蠖(尘垢)乎 C、然皆祖(以……为祖,仿效)屈原之从容辞令,终(始终)莫(没有谁)敢直谏 D、于是怀石,遂(就)自(自动地)投汨罗以(而)死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迤俪(yǐ) 癖好(pǐ) 叱咤风云(zhà)不落言筌(quán) B、赍发(jí) 决起(xuè) 接踵而至(zhǒng) 恶乎待哉(è) C、窈窕(tiáo) 关卡(qiǎ)心有余悸(jì) 遥思远怅(chàng) D、潦(liǎo)水轻鸢(yuān) 饮鸩止渴(zhèn)模棱两可(léng)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在国庆联欢会上,一些国家的大使和夫人也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文艺演出。 B、“老王,你怎么还居住在这个鬼地方,舍不得挪一下窝?” C、“谢谢,你来看我,我感激万分了,还买这些东西,我是‘受之有愧,却之不恭’,只好笑纳了。” D、一般说来,把小说搬上银幕。需要经过再创作的过程,既要忠实于原著,保持原有的主题和风 格,又要取其精华,砍其枝叶。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纪念“九一八”事变81周年,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和北京中国抗日战争 研究会等四家单位共同举办日本侵华物证展。该物证展,将侵华日军在中华大地上的暴行暴露得淋漓尽致。 B、据报道,中国渔政已经派出“渔政202”号和“渔政203”号渔政船赶往钓鱼岛海域,进行接力宣示 主权的行动。无独有偶,台湾方面也派出了几艘船只前往该海域。 C、在扶起老人的“小善”面前,众人之所以望而却步,并不能盲目归咎于人情冷漠……许多人担心 遭到“碰瓷”,害怕善因结出恶果,最终“见义不为”。 D、似乎人类在自然科学上一遇到“起源”的问题就一筹莫展,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思维起源都 是人类碰到的几个最大的难题。 【答案】: 【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试题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试题 1.人们为何称妇女为“巾帼”? A A妇女戴的头饰叫巾帼 B妇女善于织 造 C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女子的典故 D源于一个叫巾帼的地方 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3. 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C A团圆美好 B年年有余 C更岁交 子 D五福临门 4、四书包括:《论语》、《大学》、《孟子》、_B_ A、《礼记》 B《中庸》 C、《周易》 D、《春秋》 5.中华民族的摇篮是:(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 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6、“青梅竹马”取自下列哪个典故(A) A、李白《长干行》 B、白居易《长恨歌》 C、李煜《虞美人》 D、李商隐《无题》 7、孔子是哪国人_B_ A、秦国 B、鲁国 C、卫国 D、宋国 8、以下哪个历史人物不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D ) A.韩愈 B.欧阳修 C.曾巩 D.柳永 9、普洱茶属于什么类型的茶(A) A、红茶; B、绿茶; C、黄茶; D、黑茶 10、中国有一个传统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过“小年”,通常人们要吃:(B) A元宵 B饴糖 C腊八 粥 D饺子 11、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B) A、女性身份的象征 B、约束女性的行 为 C、装扮作用 D、表示女性已婚12.“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13、唐代诗人中别称为诗鬼的诗人是:B A 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甫 14、“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最早是汉代人杨震说的,他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A A拒绝收礼 B劝人投案 C替人投案 D向人发誓 15.“交头接耳”这个成语出自下列哪部作品_A A、《水浒传》 B、《三国演义》 C、《红楼梦》 D、《西游记》 16、在古代大一统时期,拥有领土最多的朝代是_B_ A、清 B、元 C、唐 D、宋 17、卢沟桥上大小石狮子有(D)只 A.285 B.286 C.287 D.288 18、“阳关大道”原是指通往那里的道路?(B)A东海 B西域 C南国 D中原 19、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以下哪个历史故事?C A文姬归汉 B霸王别姬 C苏武牧 羊 D楚汉相争 20、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 洛阳 21、“回光返照”这个成语出自哪部作品_A_ A、《红楼梦》 B、《陈涉世家》 C、《烈女传》 D、《三国志》 22、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B A隶书 B小篆 C楷 书 D行书 23.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D A西湖龙井 B 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24.蹴鞠盛行于那个朝代(B) A.隋朝 B.唐朝 C.五代十国 D.宋朝 25.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 山 D峨眉山 26.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C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最新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课程的整体框架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民俗学、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欣赏和分析评价民俗文化的能力,加深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广阔,中国的民俗文化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本课程本着取其精要、删繁就简的原则,重点介绍、整理并研究一些相关的民俗种类,在教学上,必须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达到培养能力,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章文化与民俗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又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郭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

中国传统文化_答案

绪论 1 【单选题】(1分) 本讲当中解读文化的本义是( C ) A.载道化成 B.崇德重义 C.以人为本 2 【单选题】(1分) “文”与“化”二字对举,最早见于(A ) A.《周易.贲》 B.《周易.艮》 C.《周易.震》 3 【单选题】(1分) “文”不包括(D ) A.地文 B.天文 C.人文 D.物文 4 【单选题】(1分)

该讲当中重新解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 A ) A.“易”、“道” B.儒道互补 C.儒、释、道三家并列 5 【单选题】(1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中“阴阳对立观”在审美观念层面的表现是(C ) A.中庸之道 B.阴阳五行 C.中和为美 第一章 1 【多选题】(1分) “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ABC A.以人为尊 B.以仁为本 C.以民为贵 2 【多选题】(1分) 礼教的核心是:( ABCDE ) A.长幼有序 B.父子有亲

C.夫妇有别 D.君臣有义 E.朋友有信 3 【多选题】(1分) 有关孟子倡导“五伦”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BCD ) A.五伦里的权利和义务受到适当的遵循,社会就会稳定和有秩序。 B.“五伦”是我们礼教的核心,它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群体的纲纪。 C.“五伦”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D.五伦的观念是几千年来支配了我们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的最有力量的传统观念之一。4 【单选题】(1分) 传统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 C ) A.天人感应 B.形式逻辑 C.天人合一 D.辩证逻辑 ———————————————— 答案是辛苦整理出来的 完整版课后答案需要支付5元/门 购买完整版答案联系QQ 2414817003 ————————————————

中国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 第一章 一、 ㈠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㈡民俗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事项进行调查、整理、研究、阐述其本质结构、特点与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之规律的一门人文科学。于1846年创立于英国,早期含义是指关于民众知识或智慧的科学。 ㈢民俗概念的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②精神文化说③民间文学说④传统文化说 ㈣民俗事象可分为四部分:①物质民俗②社会民俗③精神民俗④语言民俗 ㈤民俗学的内容:①民俗学原理②民俗史③民俗志④民俗学史⑤资料学⑥民俗学方法论23 我们主要了解中国汉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及其文化内涵 二、 ㈠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与地域性 2.民俗的传承性与扩布性 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由复杂到简单;由简单到复杂 4.民俗的类型 5.民俗的规范性 ㈡民俗的社会功能:1.教化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 4.调节功能 三、中国民俗的起源发展 ㈠史前民俗:夏王朝建立以前的民俗 没有国家政权,一切按习俗办事 民俗事原始社会生活的唯一规范。(特点) ㈡古代民俗: 从夏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之前的这段期间的民俗 两阶段:汉末以前,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民俗系统形成期 汉代以后,中国封建社会民俗的发展与繁荣期 ㈢近现代民俗: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民俗 中国近现代民俗发生着很大变化,一些不适应的封建民俗逐渐消亡,一些西方民俗传入中国,交流融合,人们又不断创造出一些新民俗(既合适我国情况,又适应现代生活)。 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民俗——由广大民众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从事物质生产高,商品交换等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事象,包括

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测试卷 (答案在后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陶渊明的(D A、《归园田居》 B《桃花源记》 C、《归去来兮辞》 D、《岳阳楼记》 2、中华民族的摇篮是:( C A、黑龙江流域 B、松花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长江流域 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里的“三秋”是指:( C A、三个月 B、三年 C、三个季度 D、三十年 4、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汉字称作:( B 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5、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祖国大陆的人们开始和台湾接触,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在三国是称为:(A A、夷洲 B、流求 C、东番 D、台湾 6、不属于中国四大佛山的是:( B A、普陀山 B、武当山 C、九华山 D、峨眉山 7、下列哪个不是中国六大古都:( A A、南昌 B、开封 C、西安 D、洛阳 8、苗族的传统乐器是:( D A、笙 B、笛

C、萧 D、芦笙 9、中国全部的少数民族语言共分几个语系?( A A、 5个 B、 6个 C、 7个 D、 8个 10、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是指多少岁?( C A、 60岁 B、 100岁以上 C 80---100岁 D 70岁 11、我国是茶叶的故乡,绿茶是最古老的品种,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第一大茶种,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著名的绿茶?( D A、西湖龙井 B太湖碧螺春 C庐山云雾 D铁观音 12、在中国名山中,五岳占有显著的位置,其中“中岳”指的是:( D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13、北方人年夜饭要一般都要吃饺子,其象征意义是:(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