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
浅析凤凰山铜矿周边深部找矿

找矿技术P rospecting technology 浅析凤凰山铜矿周边深部找矿江守国(铜陵有色矿产资源中心,安徽 铜陵 244000)摘 要:凤凰山铜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铜官山戴家汇构造岩浆成矿带的中偏东部。
本地区矿体多位于岩体与碳酸盐地层的接触带附近,是典型的接触交代型矽卡岩矿床,将凤凰山矿田作为一个成矿系统,以斑岩型-矽卡岩型成矿模式为指导勘查的观点由来已久,本区找矿方向立足于寻找岩体中碳酸岩地层捕掳体成矿、深部隐伏的接触带成矿、角砾岩带成矿及斑岩体成矿。
本文通过总结该矿区周边深部找矿工作实践,分析矿区成矿机理,提出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关键词:凤凰山铜矿;周边深部找矿;找矿实践;找矿潜力;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P6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0)23-0073-2Exploration on the metallogenic model of the Yao Jialing depositJIANG Shou-guo(Tongling nonferrous mineral resources center ,Tongling 244000, China)Abstract: Feng huangshan copper mine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metallogenic belt, Tongli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of copper officer dai home hui tectonic magmatic metallogenic belt of the eastern region of the orebody is located in rock and carbonate formation near the contact zone, is a typical type of contact metasomatic skarn deposits, field as a metallogenic system, the Feng huangshan in porphyry, skarn type metallogenic model for guiding exploration has long been a point of view, the prospecting direction in this area based on the looking for rock mass in the carbonate rock strata capture metallogenic deep concealed the contact zone of porphyry metallogenic breccia zone and mineralization In this paper, by summarizing the work practice of deep prospecting around the mine area, analyzing the metallogenic mechanism of the mine area, and putting forward the next direction of prospecting. Keywords: Feng huangshan Copper mine; Ore prospecting in the surrounding deep; Prospecting practice; Prospecting potential; Prospecting direction凤凰山铜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铜官山戴家汇构造岩浆成矿带的中偏东部,本地区矿体多位于岩体与碳酸盐地层的接触带附近,是典型的接触交代型矽卡岩矿床。
211256401_安徽淮北前常铁铜矿控矿规律研究

价值工程1矿区地质特征本区所处构造单元属中朝准地台鲁西隆起,皇藏峪复式背斜的南段,处于宿徐弧形褶皱构造与符离集东西向区域性断裂构造交汇部位,以古生代地层为主,第四系松散层覆盖,燕山期石英二长闪长玢岩岩体是区内主要成矿母岩体。
矿床(点)的形成均严格受三铺岩体与寒武系碳酸盐岩接触带控制,矿体主要分布在岩体内部、岩体与寒武系大理岩接触带或大理岩层间裂隙中。
(图1)前常铁铜矿地层4线以西为背斜构造,4线以东为向斜构造,构造轴向为北西~南东,自北西向南东倾伏。
通过全面收集整理以往地质工作成果并结合当前勘探地质资料,工程揭露得出前常铁铜矿矿体赋存特征:4线以西矿体大部分呈急倾斜状态赋存在闪长玢岩与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的接触带和接触界面以上岩体内,少数赋存于大理岩层间构造内。
4线以东矿体基本呈层状、似层状赋存在接触界面及闪长玢岩岩体内。
(图2)在垂直方向上,矿体在4线以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延深。
4线以东不具有此特点,矿体中间低洼,两端高。
矿体在水平方向的分布:4线以西矿体形态复杂,接触带附近矿体产状受接触带的形态制约,主要呈透镜状、囊状、脉状等,而火成岩体内捕掳体类型主矿体呈陡直状、条带状产出,其走向延深方向与其下方的背斜轴向基本一致。
矿体产状总体看,长轴方向基本为北西~南东向,倾角一般较陡约50~70度。
4线以东矿体主要呈似层状,倾角一般较平缓25~40度。
因此,我们调整了靠近背斜附近岩体内捕掳体型矿体的勘查方向,由原北西-南东向变更为北东-南西方向,控制网度也根据生产需要进行了加密,陆续发现了原主矿体多为数个分支矿脉组成,且有规律的沿构造位置产出,多呈平行脉或不连续的脉状延伸关系。
在此基础上,又发现矿石类型根据矿体赋存部位不同其也有差异。
产于接触带或大理岩层间的矿体,矿石中普遍含黄铜矿、黄铁矿,并伴生金,矿石类型较复杂。
产于远离接触带火成岩体内的捕掳体型矿体,矿石中含硫铜低,矿石类型简单,主要为磁铁矿石。
安徽省铜陵市金口岭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安徽省铜陵市金口岭铜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刘固耀
【期刊名称】《现代矿业》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金口岭铜矿属铜官山矿田的组成部分,产于石英闪长岩体与南陵湖组、龙山组的接触带上,呈不规则的脉状和透镜状展布.随着该矿不断开采,矿山资源储量急剧减少,开展深部找矿工作对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矿区相关地质工作成果,在分析该矿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对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找矿标志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①矿区内的褶皱构造为金口岭向斜和铜官山背斜,区内断裂构造具有多期性、继承性的特征,按与成矿过程的相对时期关系可划分为成矿前断裂、成矿期断裂以及成矿后断裂;②矿区地层岩性、构造、围岩蚀变及地球化学异常为有利找矿标志.
【总页数】5页(P54-57,75)
【作者】刘固耀
【作者单位】天马山黄金矿业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安徽省铜陵市金口岭铜矿宝山矿段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特征 [J], 韩立虎;刘固耀
2.安徽铜陵市金口岭铜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郑洪雷;刘亮明;刘毓菡
3.安徽省铜陵市大成山地区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和前景分析 [J], 朱诚
4.安徽省铜陵市金口岭铜矿深部金铜矿成矿地质特征 [J], 曹晓生
5.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校园——安徽省铜陵市金口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 [J], 胡朋贵;唐晓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琅琊山铜矿老矿长简历

琅琊山铜矿老矿长简历
(原创版)
目录
1.琅琊山铜矿简介
2.老矿长的个人背景
3.老矿长的工作经历
4.老矿长的成就与贡献
5.结语
正文
【琅琊山铜矿简介】
琅琊山铜矿位于我国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脚下,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铜矿,自汉代起就有采矿活动。
经过几千年的开采,琅琊山铜矿为我国铜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矿长的个人背景】
老矿长名叫张志坚,出生于 1945 年,安徽省滁州市人。
他从小生活在矿区,对矿业有着深厚的感情。
1968 年,张志坚从滁州地质学校毕业后,分配到琅琊山铜矿工作。
【老矿长的工作经历】
张志坚从一名地质技术员做起,历任矿区生产科副科长、矿长助理等职务。
1985 年,张志坚被任命为琅琊山铜矿矿长,开始为矿山的发展掌舵。
【老矿长的成就与贡献】
在担任矿长期间,张志坚带领职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引进先进设备,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不断提高。
同时,他关心职工生活,努力改善矿工
的工作环境。
在他的带领下,琅琊山铜矿成为全国著名的现代化铜矿,为国家铜工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志坚还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结语】
琅琊山铜矿老矿长张志坚,凭借对矿业的热爱和执着,为我国铜工业发展奉献了一生。
铜陵金口岭铜金矿岩浆岩地球化学背景及深部找矿预测

铜陵金口岭铜金矿岩浆岩地球化学背景及深部找矿预测李文庆【摘要】通过对铜官山、金口岭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认为二者具有大致相似的地球化学背景,对金口岭铜金矿存在共同控矿作用;金口岭矿区几条代表性勘探线剖面钻孔资料反映,在Ⅰ、Ⅱ号铜、金矿体倾向沿深部位及罗家村矿段C2+3层位控制的铜铁矿体深部有进一步的找矿空间,值得关注.【期刊名称】《安徽地质》【年(卷),期】2015(025)004【总页数】5页(P261-264,267)【关键词】矽卡岩型;控矿岩浆岩;层控;找矿空间;金口岭【作者】李文庆【作者单位】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安徽合肥 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51安徽省铜陵市金口岭铜矿床,矿山1975年建成投产,开采的矿床(段)分别为金口岭铜矿床及铜官山铜矿床的罗村北矿段与笔山矿段。
属于地下开采,竖井开拓,采矿能力15×104t/a。
矿山于2003年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进行关破并改制重组后,目前一直以回收残矿为主,保有资源储量很少,属资源危机矿山。
金口岭矿区以铜官山岩体为中心,其东南出露地层为志留、泥盆系,其它地段为二叠系和下三叠统殷坑组与和龙山组地层(图1)。
主要褶皱构造为铜官山背斜和金口岭向斜,铜官山背斜为一北东向,枢纽起伏的“S”型短轴背斜,核部为志留系及泥盆系上统,两翼为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金口岭向斜轴向总的走向为北东45°,核部地层为南陵湖组灰岩,翼部依次出现三叠系和龙山组-二叠纪地层,南东部与铜官山背斜相连,系背、向斜的共同翼。
主要断裂构造为白鹤-铜官山走向逆断层,沿铜官山背斜北西翼的泥盆系-石炭系或泥盆系-二叠系之间发育,长约7km,总体走向约为50°,断层面弯曲,倾向北西,倾角中等;次要断裂构造为笔山走向逆断层,位于笔山东部和南部,发育于栖霞组和孤峰组地层之间,造成孤峰组地层部分缺失。
铜陵-戴家汇基底深大断裂控制了区域的岩浆活动和矿床的形成,使区域中酸性侵入岩及其相关的矿床分布在EW向宽约20km的岩浆构造成矿带上,金口岭矿区即处于沿江坳陷带内的铜陵-繁昌褶断带南段的铜陵戴家汇岩浆岩断裂活动块断区。
东天山图拉尔根铜镍矿成矿过程及深部找矿建议

东天山图拉尔根铜镍矿成矿过程及深部找矿建议
赵照明
【期刊名称】《新疆有色金属》
【年(卷),期】2017(040)006
【摘要】图拉尔根矿床是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岩浆带内仅次于黄山东和黄山的第三大镍矿床,位于该铜镍矿带的最东端.已有的年代学研究表明,图拉尔根矿床是该区形成年龄最早的矿床.图拉尔根矿床主要赋矿岩性为辉石岩相和橄榄岩相,矿石类型主要为浸染状和海绵陨铁状,次为珠滴状和块状.该矿床富矿体位于贫矿体上部,通过对Ni、Cu成矿元素分布规律研究,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富矿岩浆或矿浆上侵时受构造控制影响造成的,并非后期发生了倒转.图拉尔根矿床深部出现了岩体或矿体"尖灭再现"的现象,这与岩浆通道的构造形态有关,开展深部找矿工作,不仅要重视岩浆通道的位置,尤其要重视对通道内膨大狭缩部位的探索.
【总页数】4页(P38-40,43)
【作者】赵照明
【作者单位】哈密和鑫矿业有限公司哈密 839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东天山地区图拉尔根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因及成矿过程
2.新疆东天山图拉尔根大型铜镍矿床硫化物珠滴构造的特征及其对通道式成矿的指示
3.东天山图拉尔根大型铜镍矿区两个镁铁-超镁铁岩体的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4.地幔部分熔融程
度对东天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铂族元素矿化的约束——以图拉尔根和香山铜镍矿为例5.新疆东天山新发现图拉尔根全岩矿化岩浆铜镍矿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琅琊山铜矿尾矿坝稳定性分析

破坏。
2 0万 i 。尾 矿 坝设 计 最 终 坝 顶 标 高 9 1坝 高 0 n 0 I, /
尾重亚粘土
粉 质牯 土 1 .0 8 9
1. 95
1 .0 1 . 77 57
2 8
图求 P 和 P , 求得 B ^并 C直线 抗 滑力 . 计 算 出 坝 s , 坡稳定 系数 , 同理计 算其他 滑弧稳定 系数 , 中找 出 从
最小安全 系数 , 其结 果见表 2 。
物理力学 指标如 表 1 。
表 1 土 层 物理 力学 指 标
摩擦 系数取 0 5 .。
图 3 坝 体 受 力分 析 表 3 库 内尾 矿 分层 及 物 理 力学 性 能 指标
一 称 ( N褪 k/ 祖 m 3 k / 3 k / 3 )(N )( N m ) m
2 .o 1o 2 .0 18 2 .0 1o 2 .o 2 0 2 2 2 . 15 1 .3 0 6 1 .4 17 3 7 3 5
取分期 心墙 垂直 升 高 , 坝后 利 用 井 下 出 窿废 石 随心
墙 和库 内尾 矿堆 积而加 高加 固( 图 1 。尾 矿库 为 见 ) 4级 库 , 由于位 置重要 提 高一 级 , 3级 进 行设 计 和 按
管理 。
Hale Waihona Puke  ̄ 6 "5 ' 73 麓 \ : … l l l ll 7 石 石 __ l l l l 尾 谚 l l 、 45 、 60
安徽滁(州)-巢(湖)断褶带铜、金、铁矿成矿地质特征

元 素
B r I V G a U N i S c
相关 序 系数 号
0 . 7 5 O . 7 5 O . 7 4 0 . 7 2 0 . 7 l 0 . 7 0 0 . 6 9 l 5 1 6 1 7 1 8 1 9 2 0 2 1
V、 s r 等 微 量 元 素 ,部 分样 品铜 含 量 为 ( 1 0 0 ~3 0 0 ) X
l 0 , 平均为 9 5 ×1 0 ; 据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 8 1 5地
前景 , 尤 其是 金 。 近年来 不断 在南 部巢 湖一 苏湾 地 区与
岩体 接触 的灯 影组 灰 岩 围岩 中发 现 构造破 碎 蚀变 带 型 金 矿化 , 在 中部 全 椒 县 马厂 一 邓家 地 区( 黄粟 树 地 区 ) 同一 层位 灰 岩 中发现 超细 浸染 型似 层状 独立 金矿 ( 化)
工业 矿床 ,推 测其 矿 源与 马厂原 生 矽卡 岩 型铜 金矿 或
[ 2 ] 刘建 民 , 等. 安 徽 全椒 黄 粟树 地 区金 和 ( 含金 ) 铜矿 床 地 质 地 球 化 学 特 征及 矿 床 成 因 【 J J . 矿床地质 , 2 0 0 2 , 2 1
( 增刊 ) .
其它 金矿 ( 化) 风 化有 关 。
质 队 分析 ,山里 陈 闪长玢 岩 金含 量 为 ( 0 . 0 5 ~ 0 . 3 0 ) ×
1 0 , 由此 推测 其 为矿 区的成 矿母 岩 。
体 。 因此 , 有必 要对 该断褶 带 做进 一 步 的综合 勘查 , 相
信会有更大的找矿突破。圆
[ 参 考 文 献]
[ 1 ] 王波 华 , 张怀 东 , 彭 海辉 . 安徽 省滁 州市 琅琊 山铜 矿成 矿 规 律与 深部 找矿 l J 1 . 安徽地 质 , 2 0 0 7 , 9 ( 3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5-6157(2007)03-174-04摘 要:琅琊山铜矿为一广义上的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其关键控矿因素是S形旋扭褶皱构造、蘑菇状岩体形态及特定的赋矿层位。
近年来利用人工受控定向钻探新技术在该地区开展的深部找矿,取得了很好找矿成果,证实了石英闪长玢岩体底部接触带的存在且具有良好的含矿性,对本区深部及外围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层控夕卡岩型 ; S形旋扭褶皱构造;蘑菇状岩体形态及特定的赋矿层位; 深部找矿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7-05-10 责任编辑:柏林作者简介:王波华(1963-),男,安徽舒城人,工程师,现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第17卷第3期 2007年9月安徽地质Geology of AnhuiVol.17 No.3September 2007王波华,张怀东,彭海辉(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安徽 六安 237010)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图1 安徽省沿江地区成矿带、成矿亚带、成矿区分布示意图Fig.1 Distribution of metallogenetic belts, sub-belts and province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 Province1 琅琊山地区地质找矿和研究历程琅琊山地区地质找矿和研究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浅部找矿阶段: 20世纪50~70年代,以安徽省冶金勘探公司811队为主在矿区开展铜矿地质工作,获得C+D级铜金属储量17万t、伴生金8.1t、伴生银2000多吨。
这一阶段所积累和掌握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矿产地质资料,矿区综合研究程度与长江中下游的沿江地区相比相对较低。
第二阶段为综合研究阶段:“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苏皖赣鄂沿江地区薄皮推覆构造与铁、铜矿床关系及隐伏矿床预测研究》,得出了“琅琊山岩体应具凸向北东方位的弯月形态,在其北东方位近距离下方的陡倾斜接触带,还有以铜为主的矿体存在”的结论,并指出了隐伏主矿体存在的位置和埋深,由此推测本区具有寻找隐伏矿体的潜力;受其启示,琅琊山矿业总公司于1993~1995年开展了《琅琊山铜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研究成果表明,琅琊山矿区受一S形旋扭褶皱构造控制,岩体沿褶皱核部定位,推测隐伏主矿体位于琅琊山岩体的西南部。
对于上述研究成果,琅琊山矿业总公司选择CSAMT方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对矿区南部的推断隐伏矿体进行了物探验证。
第三阶段为深部找矿阶段:根据上述研究和物探验证成果,安徽省地勘局313地质队于2003年申报了国家矿产资源补偿费项目,拉开了琅琊山地区深部找矿工作的序幕。
2 地质特征简介2.1 区域地质背景矿区位于大别造山带的前陆褶冲带北东缘,郯庐深断裂的东侧,属滁县—庐江铜金成矿带。
该带自北向南依次有滁县—全椒铜金成矿区、含山—巢县多金属成矿区、庐江铁铜成矿区,是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的一部分(见图1)。
长江中下游区域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晚侏罗—早白垩世,成矿时代与构造—岩浆作用有明显的一致性,矿床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基底构造对成岩成矿作用的控制。
在整个成矿过程中,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形成的地层是重要成矿因素和赋矿场所,而燕山期岩浆活动是直接的关键的成矿因素。
根据区域性岩浆成矿特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岩浆岩可分为两大系列:一是与铁及多金属矿化有关的钾玄岩系列,如苏州、宁芜盆地等;二是与铜金等矿床有关的高钾钙碱性岩系,如铜官山、狮子山铜矿。
琅琊山岩体为高钾钙碱性岩系的代表。
印支期,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碰撞对接,主要表现为挤压缩短机制下的盖层褶皱和层间推覆-滑覆构造,构成一系列北东向S型同斜倒转褶曲,褶皱轴线在平面上均呈S型展布,褶皱轴面的三维空间形态为“麻花状”,即褶皱中段轴面近直立,两翼大致对称,南北两段轴面分别倾向北西和南东,这种S形褶皱可能是东西向基底断裂限制了北东向S型变形所致。
北东向褶皱之上又叠加有东西向褶皱,为轴向280°的宽缓褶皱,叠加褶皱的横跨复合造成北东向向斜枢纽昂起,形成的隆起、虚脱空间则是岩体和矿体赋存的有利地段。
2.2 矿区地质2.2.1地质概况矿区位于大丰山复式向斜的东翼,醉翁山向斜的轴部。
矿区出露地层为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黄栗树组、余家凹组和琅琊山组,奥陶系上欧冲组,侏罗系红花桥组和白垩系浦口组,上述地层均呈北东-南西向延展,以寒武系琅琊山组条带状含碳质大理岩分布最为广泛。
区内岩浆岩以燕山期的石英闪长玢岩为主,沿醉翁山向斜轴部侵入,出露面积1.2km2,平面上呈椭圆形,北北东向展布,剖面上呈漏斗状。
2.2.2成矿条件分析本区以往勘探深度在-400m以上,矿体数量多,共260余条。
除6、23、32号等矿体稍具规模外,余者皆为零星分散的小矿体。
矿体严格受闪长玢岩与大理岩接触带前缘的层间剥离体(残离体)接触带及相关构造的控制,所有矿体均产于接触带内缘100m范图2 安徽省滁州市区域地质图Fig.2 Regional geology of Ch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第17卷 第3期王波华,等: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175围之内。
根据矿体的产出特点及空间位置,可划分为三个矿带:东部矿带(位于岩体东南外侧下方)、底部矿带(位于岩体凹部下)、西部矿带(主要位于岩体北西接触带)。
2.2.2.1地层岩性对成矿的控制主要矿体的矿化围岩与赋矿层位是寒武系下统琅琊山组强劈理化的黑色含碳质灰岩层,由于强烈劈理化使该层某些部位呈现出条状与薄层状特征,在劈理化强烈地段,铜矿化相对富集。
矿石呈薄层状、条纹条带状和稠密浸染状。
寒武系含碳质地层在同生成岩作用过程中,对主成矿物质进行了初始富集,使该类岩石中铜、金、银的含量显著地高于本区其它层位的灰岩,如Cu为20~>1000ppm,Au为0.013~0.26ppm,Ag为0.5~8.6ppm;另一方面该类岩石为条带状和薄层状,其上覆岩石为厚层状灰岩,下伏地层为孔隙较为发育的泥砂质岩石,其特殊的含水-透水层地层系统促使成矿热液主要顺该层运移并沉淀,对形成夕卡岩型铜矿床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特点。
2.2.2.2构造对成矿的控制琅琊山铜矿床及其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石英闪长玢岩体位于醉翁山紧闭不对称向斜的轴部,该向斜位于大丰山复式倒转向斜的南东翼的北段,属次一级褶皱。
褶皱构造是一种曾发生旋扭作用的S形隔挡式褶皱,褶皱轴线在平面上呈S形展布,褶皱轴面在三维空间形态为“麻花状”,即褶皱中段轴面近直立,两翼大致对称,南北两段分别倾向北西和南东,背斜紧闭,向斜开阔。
这种S形倒转旋扭褶皱的核部虚脱部位是岩体、矿体赋存的有利空间。
2.2.2.3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与成矿有关的侵入体为规模小、高侵位的石英闪长玢岩岩株,侵入时代为燕山晚期,。
属钙碱性正常系列,具有高碱富钠、酸度较大的特点,并且含铜量较高,平均含铜量60ppm,局部高达1000ppm,导致了形成以铜为主,伴生铁、钼、金、银等有益组分的多金属矿床。
石英闪长玢岩体是顺S形褶皱的核部虚脱部位侵位,受S形倒转旋扭褶皱控制,空间上以—22线—50线为主体,向南北两个方向呈“蘑茹状”扩展,覆盖寒武系地层,绝大部分矿体均位于岩体向内倾斜与围岩的接触部位或凹部,呈现弧形弯曲特征,岩体南部扬起,向北北东侧伏,侧伏角50°;北部倾伏,岩体埋藏相对较深。
据岩体在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上岩石结构、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及岩体的形态特征,推断本岩体是由北向南,由深向浅上侵,南西端是岩浆流动前缘。
2.2.2.4矿床成因探讨琅琊山铜矿区已知矿体与隐伏矿体的空间位置主要受三个最基本的地质要素所控制,即特殊的含水-透水性地层系统与岩性组合、S形褶皱构造、蘑菇状岩体,这三个要素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沉积-改造型铜矿床的关键控矿要素,因此初步认为本矿床成因为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
3 深部找矿3.1 深部找矿工作进展 琅琊山铜矿床深部资源勘查本着就矿找矿的原则,借鉴长江中下游地区“三位一体”的成矿模式,以“A”型褶皱转折端接触带及底部接触带应有主矿体存在”的认识作为指导思想,参考CSAMT法物探工作成果,使用深孔钻探和物探方法了解底部接触带的产状,发现和追索深部隐伏的主矿体。
找矿工作以底部接触带为主攻方向,寻找隐伏主矿体,追索东部接触带的深部矿体,并对外接触带和西部接触带的深部成矿条件进行探索和了解,扩大找矿范围。
已开展的深部找矿工作主要为在成矿规律研究和物探验证的基础上进行钻探验证。
该项工作于2004年开始实施,2005~2007年续作。
已完4个钻孔,终孔孔深在800~1000m,见矿情况较好。
深部找矿过程中,利用人工受控定向钻探新技术(人工控制钻孔轨迹轴线),通过设计全方位伞型孔成攻解决了在城区密集建筑带无法布孔和施工的难题,也提高了勘探精度。
3.2 取得成果完工的四个钻孔均在预计孔深见矿,其中03孔见含矿夕卡岩厚度64m,夕卡岩中见六层铜矿,累计见矿厚度36m,铜品位0.2%~2.76%,平均品位0.37%~0.52%。
深部钻探证实了石英闪长玢岩体东、西两矿带向深部延伸,也证实了岩体底部接触带(矿化夕卡岩带)的存在并向北东方向延伸、增厚且具有良好的含矿性,显示了本区的深部找矿具有良好的前景。
176 安 徽 地 质 2007年第17卷 第3期王波华,等: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铜矿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177据初步控制,勘查范围的-500m以下可获得铜金属资源量5万t。
预计通过2007年的进一步勘查,可预获333+334级铜金属资源量10万t。
3.3 下步找矿方向探讨(1)南部岩体底部接触带及主矿体大致以50°的侧伏角向北北东方向延深,目前发现的矿体相当于弯月形矿体的前峰部位,而蘑菇面与岩体上侵柱相交处的凹部接触带可能存在膨大的矿体,这是下步主要找矿目标。
(2)北部成矿机理与南部的底部矿带相似,代表的是S形褶皱北部及岩体的另一凹部位置,以往工作重点主要在矿区22线南部,而北矿带投入工作量较少且勘探深度浅,因此随着南部深部隐伏矿体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应对闪长玢岩体及内外接触带加以整体性评价,在重点研究底部接触带的同时还应探索和了解岩体顶部接触带的含矿性。
(3)根据岩体呈蘑菇状形态特征及岩体由北向南侵位,南西端为岩浆流动前缘,推测在岩体底部接触带下部还可能存在岩枝,整个岩体的外侧也同样可能存在新的接触带,这也应该成为下步新的找矿方向。
(4)基于琅琊山铜矿床为层控夕卡岩型矿床这一认识,借鉴长江中下游层控夕卡岩型铜矿床成矿模式及铜陵地区“多位一体”成矿模式,其外围地区还应有较大的找矿潜力,只要具备上述三个控矿基本要素,即构造、地层与岩体形态,就可能发现新的矿床或隐伏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