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铜矿资源的地质特征与分布规律

感谢观看
汇报人:
铜矿资源分布规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铜矿资源的分布对工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如电子、机械、建筑等行业都需要铜作为 原材料。
铜矿资源的分布不均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如某些地区铜矿资源丰富,经济 发展较快,而其他地区则可能因为缺乏铜矿资源而发展缓慢。
铜矿资源的分布规律也会影响国际贸易,如某些国家铜矿资源丰富,可能会成为铜 矿出口国,而其他国家则需要进口铜矿以满足国内需求。
湖北铜矿资源丰富,主 要分布在大冶、黄石、 十堰等地
铜矿资源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
地质构造:地 壳运动、板块 碰撞等形成的 地质构造对铜 矿的形成和分 布有重要影响
岩浆活动:岩 浆活动可以形 成铜矿床,岩 浆的性质和活 动方式对铜矿 的分布有影响
地下水:地下 水可以溶解和 搬运铜元素, 形成铜矿床
气候条件:气 候条件可以影 响铜矿的氧化 和侵蚀,从而 影响铜矿的分 布
加强铜矿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非法开 采和盗采
推广绿色采矿技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加强铜矿资源的研究和开发,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加强铜矿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降低资源 浪费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铜矿资源可持续 发展的挑战
铜矿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展望
铜矿资源的重要性:铜矿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对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铜矿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实现铜矿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铜矿资源的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铜矿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铜矿资源的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铜矿资源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铜矿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铜矿资源的类型:硫化物 型、氧化物型、碳酸盐型 等
氧化物型铜矿的特点:品 位低、难选、储量小
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前景探究

大科技2015年4月2.3预测组网技术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形成地震预测组网技术,也是实现地震预测的可行方式之一。
如我国台湾的公司建立了基于通信网络技术的地理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通信网络及系统中心,能够对接收到的监控资料加以整合判断;无线感测的模组,能够对地震预测需要的资料加以搜集,并通过无线通信部件,将相应的搜集资料传输到系统中心,由系统中心加以分析判断;当系统中心对资料加以整理分析后,得出监控区域可能会有地震发生时,警报发布站就能够经由通信网络向外界发布警报;相应的地震救援组织及单位,通过通信网络获取系统中心发布的警报后,就可以及时做好地震预防及后续救援工作。
美国地震研究领域内,形成了一种参量FK 技术系统,这一系统能够对观测到的地形、重力、地下水等数据加以分析,通过参数计算,可以得出震源的相关参数,然后借助计算机处理技术,形成关于地震活动的图像[3]。
日本相关的专利文献中,记录了一种地震灾害预测的组网系统,这一系统的原理是,通过设置相应的便于携带的通信装置,对地震灾害来临前的各类异常信号加以探测,通过定位系统,对各个通信装置进行位置实时管理,根据通信装置的位置分布划分灾害整体预测区域,之后根据各个通信装置所收集的信号,对相应的装置所在区位进行分析,从而针对性提高了地震预测的精确度。
3地震预防的措施方法3.1加强建筑抗震等级,建立应急预案作为国家及有关部门来讲,要重视地震预防的重要性,国家可以出台一定的抗震法规,对一些重点项目实施抗震等级设定;建筑及规划部门,要在城乡规划上,制定符合抗震标准的建筑规范,督促相应的建筑施工部门执行;相关的地震预测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的预测装置设备,做好地震预测预警工作;社会社区组织加强地震预防措施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地震预防水平。
各个部位做好相应的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
3.2借助多种途径,做好震前预防地震发生总是伴随有前兆反应,此时要多加留意,如天气出现各种骤变等异常反应,动物出现骚动等异常行为,另外,震区由于地下板块挤压运动,会造成地下水出现各种变化,如冒泡、色变、混沌、升降等,这些都是地震的前兆反应[4]。
铜矿成矿规律及预测研究

成矿的控制因素多而复杂,绝大多数是多种控矿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断裂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断裂构造 与内生矿床﹑变质矿床﹑沉积矿床以及油气田都密切相关,决定着它
3 成矿预测与找矿方向 3.1 区域成矿预测方法 在成矿预测方法中,针对我国区域地质特征,综合运用地﹑物﹑ 化﹑遥等信息,分析成矿规律,开展成矿预测的区域成矿预测方法有 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我们知道矿化信息作为指示矿化存在的标志, 其中含有多种指示矿化存在的信息。 在区域成矿预测中,需要我们 深入分析﹑评估种类繁多的矿化信息,进行综合提炼,其提炼成果有 助于我们划分成矿规律图。 3.2 地理信息系统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其在地质﹑环境以及测绘领域得到 了广范的应用。 其具有强大的制度功能,克服了传统工艺的复杂性, 对地质图形进行电子化﹑数字化处理,同时,利用图层概念进行管 理,能够灵活进行分层组合,满足人们的需要。 同时,地理信息系统 的核心功能为空间分析,其能够对空间矢量数据以及栅格数据进行 处理,通过空间查询寻能够快捷的查找地﹑物﹑化﹑遥异常的分布情 况,经过叠加分析后找到相应地区,同时,利用缓冲区分析能够总结 区域成矿规律。 另外,作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撑,其数据库能够 将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有效统一,便于对地物进行描述,从而能够 进行两种数据的双向查询检索。 3.3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分析模型 该信息模型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空间数据库,收集区域地质﹑ 遥感﹑物化探等图像以及属性数据作为资料库。 (2)基于地理信息系 统 的空间分析:能够进行叠加分析﹑Buffer 分析﹑统计分析。(3)经过 统计分析,编制区域综合信息图,分析区域成矿规律规律同时进行 区域成矿预测。
铜矿矿床特征及成矿规律与模式

铜矿矿床特征及成矿规律与模式作者:肖井显高丹丹来源:《硅谷》2013年第08期摘要本文讲述矿区地层、构造等主要控矿要素的地质特征与矿体地质,在分析成矿特征的基础上,对成矿特征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矿区地质;矿床地质;矿床成因;矿床特征中图分类号:P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42-135-02铜矿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有色金属,是一种战略性矿产资源,对经济的增长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今后数十年重要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其需求量将不断攀升,因此加快铜矿资源的勘查、评价等工作进程,总结出铜矿矿床特征以及成矿规律,将大大提高我国铜矿资源的保障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成矿类型和时期铜矿的成矿类型复杂多样,主要以火山岩型、矽卡岩型、斑岩型和沉积变质型为主,另外还有岩浆型、热液型、砂岩型等类型。
成矿的时期也较多,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前寒武纪成矿期,该时期形成铜矿床数占总数的16.76%;早古生代成矿期,该时期成矿比率仅为4.8%;晚古生代成矿期,该时期成矿比率占15.02%,形成的主要矿床类型为岩浆熔离型、海相火山气液型和斑岩型;三叠纪成矿期,成矿比率只有5.25%;侏罗-白垩纪成矿期,该时期成矿比率高达57.23%,形成的主要矿床类型为斑岩型、接触交待型、砂岩型和热液型;新生代成矿期,只有1.94%的成矿率。
2 主要矿床类型及其成矿特征2.1 矽卡岩型矽卡岩型分布广泛,占全国总储备量约27%,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业类型,暂居我国铜矿开发利用产量的首位。
碳酸盐岩地层和中酸花岗质岩浆-热液接触后,就会发生接触作用,岩石中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和岩体和围岩内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就会产生矽卡岩型矿床。
2.2 斑岩型该类型的铜矿占全国总储备量的42%,居于全国各类型铜矿首位,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矿床类型。
板块汇聚边界的岛弧或者是陆缘弧等环境最容易形成班岩型铜矿。
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董泽伟,杨 智,杨迪(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〇六队,云南 昆明 650000)摘 要: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发展下,各生产领域对铜矿成矿资源的用量逐渐增多,本文讲述矿区地层、构造等主要控矿要素的地质特征与矿体地质,在分析成矿特征的基础上,对成矿特征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依据和建议。
关键词:铜矿成矿;矿床地质;矿床特征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18)03-0261-2Metallogenic regularity and prospecting direction of copper oreDONG Ze-wei, Yang Zhi, Yang Di(Yunnan non-ferrous Geological Bureau three No. 10 six, Kunming, Yunnan 650000)Abstract: In China's grow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mount of resources of copper mineralization in all areas of production gradually increased,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e geological strata, this paper tells the structure of the main ore controlling facto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the metallogenic characteristics are discussed, provide evidences and suggestions for prospecting further geological work. Keywords: copper ore mineralization, ore deposit geology and deposit characteristics近些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步增大,尤其是铜矿资源,铜矿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能随意替代的重要有色金属,是一种战略性矿产资源,对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1]。
铜矿成矿规律及预测研究

铜矿成矿规律及预测研究我国是矿产资源消费大国,其中铜的消耗量仅次于铝、铁。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在社会建设的建筑、制造、国防等方面,铜的消耗量巨大。
而目前我国铜储量不足,大量依靠进口,不利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本文概述了国内铜矿的地质特征,针对其特征进行成矿规律的研究,同时,对成矿预测进行探讨,对地质勘查与开采工作有重要意义。
标签:矿床特征成矿规律预测0引言铜矿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当前社会对于铜资源的需求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增长,社会建设的各领域对铜的消耗量巨大。
有关分析表明,到2020年,我国对于铜的消费将超过700万吨,但是目前国内比较容易勘查的地表矿藏明显不足,对于难识别矿的勘探开发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我们加大对铜矿成矿规律及其成矿预测的研究力度,提高我国铜资源的保障度,推动地质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保证。
1铜矿矿床类型特征与规律1.1类型铜矿的的成矿时期较多,如下图所示:铜矿的成矿类型包括斑岩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和沉积变质型,岩浆型、热液型、砂岩型等类型。
其中前四种为其主要类型。
1.2主要成矿类型的特征与规律(1)斑岩型。
该矿床是由于洋壳局部被特提斯演化阶段俯冲的熔融作用,还包括山带因为碰撞造成的加厚地壳的局部熔融而形成。
在板块汇聚边缘的岛弧环境最易形成该矿床。
目前,该类型在国内铜矿资源中处于第一,占据国内铜储量约二分之一。
(2)矽卡岩型。
在岩层和岩浆的热液接触作用下,岩石中的铜矿等矿床与岩体的矽卡岩产生该矿床。
作为我国工业的重要类型,其储量占据全国铜储量的十分之三,分布范围非常广阔,是我们目前主要开采利用的铜矿类型。
(3)沉积变质岩.该矿床经由矿层形成、富集成矿、分化剥离再造的过程,正常沉积而成。
(4)火山岩型。
该类型呈现块状、浸染状、层纹状等结构,其矿床中除了含有铜意外,还含有黄铁矿资源。
总的来讲,从矿床的成矿时期来看,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形成矿床,但可以看到其集中表现在侏罗- 白垩纪成矿期,其生成的矿床率最高。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
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
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
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
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
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
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斜坡已跨上洋壳部位的优地槽,或经洋壳俯冲送到海沟地带的原来生成在洋中脊的蛇绿岩套环境;海相沉积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产于大陆壳海西-印支期海相断裂拗陷带环境,并受中生代岩浆岩的活化改造富集;海相沉积(变质)岩型铜矿,产于稳定大陆边缘裂谷或类似张裂构造的早期阶段,属冒地槽环境;镁铁-超镁铁质岩型铜镍矿,产于大陆边缘和增生褶皱带边缘深大断裂环境。
铜矿矿产地分布及特点

温度:铜矿的形成需要较高的温度,通常在200摄氏度以上
压力:铜矿的形成还需要较高的压力,通常在5000个大气压以上
岩石类型:铜矿通常形成于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其中火成岩中的铜矿最为丰富
成矿压力:影响铜矿形成的重要因素,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
压力与构造的关系:压力作用导致岩石变形、破碎,形成有利于铜矿形成的构造
矿体特征:多呈脉状、网状、筒状等Leabharlann 形成原因:沉积岩中的铜元素富集
开采方式: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相结合
分布地区:美国、智利、秘鲁等国家
特点:矿体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
形成原因:火山活动导致岩石破碎,铜元素富集
特点:矿体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
分布: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中海地区
实例:智利埃斯康迪达铜矿、秘鲁卡哈马卡铜矿
所罗门群岛:铜矿资源较少,主要分布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布干维尔岛
中国铜矿分布
铜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安徽等地
铜矿类型多样,包括硫化铜矿、氧化铜矿等
铜矿开采历史悠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铜矿开采技术先进,采用地下开采、露天开采等多种方式
铜矿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广西铜矿:以河池、柳州、桂林等地为主,储量中等,品质优良
广东铜矿:以韶关、清远、梅州等地为主,储量中等,品质优良
福建铜矿:以德化、永春、南平、宁德等地为主,储量丰富,品质优良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铜仁、万山、玉屏等地
云南省:主要分布在东川、易门、禄劝、会泽等地
四川省:主要分布在攀枝花、西昌、会理等地
西藏自治区:主要分布在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铜矿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
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
(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
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中新元古代和新生代。
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
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
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
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
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
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
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铜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
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型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等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斜坡已跨上洋壳部位的优地槽,或经洋壳俯冲送到海沟地带的原来生成在洋中脊的蛇绿岩套环境;海相沉积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产于大陆壳海西-印支期海相断裂拗陷带环境,并受中生代岩浆岩的活化改造富集;海相沉积(变质)岩型
铜矿,产于稳定大陆边缘裂谷或类似张裂构造的早期阶段,属冒地槽环境;镁铁-超镁铁质岩型铜镍矿,产于大陆边缘和增生褶皱带边缘深大断裂环境。
此外,陆相火山岩型铜(金)矿,产于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带环境。
(四)中国铜矿成矿演化与中国地壳性质和大地构造发展有关
中国陆壳是在几个古板块基础上增生起来的,以古老的陆块为核心,以不同时代增生褶皱带为边缘,向外逐渐增生和发展,而导致了火山-深成岩浆岩类、沉积岩系及有关类型大中型铜矿在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在时间上越来越新。
因此,中国大中型铜矿多出现在地台边缘、增生褶皱带边缘和陆内断裂拗陷带边缘(王之田等,1994)。
由于中国地壳运动具有多旋回演化特点,沉积类型多样,构造-岩浆活动频繁,矿床形成后又经后期改造或变质作用,出现继承、叠加、共存等现象。
因而在一个成矿集中区里形成一些多因复成矿床或共生矿床,并伴生多种组分,导致中国铜矿单一矿床少,共生矿床多。
(五)中国铜矿两大成矿系列
中国大型、超大型铜矿基本上可划分为两大成矿系列(裴荣富,1990):一是与构造-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夕卡岩型铁-铜(金)矿床→斑岩型铜(钼、金)矿床→脉状铜矿床。
二是与火山喷发-沉积作用有关的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锌矿床、铜-金矿床→沉积岩容矿铜(铅锌)矿床。
(六)小岩体成大矿
中国铜矿,与岩浆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夕卡岩型铜矿以及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型铜镍矿,基本上是与小岩体成矿有关。
斑岩型铜矿的成矿斑岩体主要以多期次高侵位的复式小斑岩体为主,岩体出露面积<0.5km2的占32.5%,0.5~1km2的占25%,1~5km2的占20%,5~10km2的占15%,>10km2的仅占7.5%(芮宗瑶等,1993)。
如超大型铜矿德兴矿田的铜厂、朱砂红、富家坞三个矿床的斑岩体地表出露面积分别为0.7km2、0.06km2、0.16km2;内蒙古乌奴格吐山大型铜(钼)矿床的斑岩体出露面积0.5km2。
一些大中型夕卡岩铜矿床也是小岩体成矿,如安徽铜官山矿床的岩体出露面积1.5km2,湖北封山洞矿床的岩体出露面积0.72km2,江西武山矿床的岩体出露面积0.6km2,云南个旧卡房新山铜锡矿床的岩体出露面积0.32km2。
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岩体也很小。
据汤中立统计中国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岩体一般都在0.1km2以下,只有三个成矿岩体的出露面积达到1km2(甘肃金川矿床、吉林赤柏松矿床、广
西大坡岭矿床),而且小岩体含矿率又高,如金川矿床的岩体含矿率为47%,新疆喀拉通克一号岩体含矿率60%,吉林红旗岭岩体含矿率96%。
这些特点与国外同类或类似的矿床显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