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周 昌 松 日本是我国的东方近邻。

据文献记载,从公元前一世纪的汉朝时侯起,中日两国就开始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两千多年以来,中日两国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但是在古代,基本上是中国文化影响了日本。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学西方,欧美文化影响日本社会,日本文化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

日本的语言文字、文学、宗教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无不深深打着中国文化的烙印。

日本语言文字的构成,除少部分外来语以外,主要是汉字和利用汉字创造的假名。

本来汉字也应该属于外来语,但是由于汉字使用的年代久远,日本人民已经不把汉字看作外来语,而是日语的组成部分了。

中国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母体,传入扶桑后,被日本民族吸收、扬弃和发展,创造出了今日独特的日本文化。

在古代,孤立于大陆之外的日本列岛,社会的进步是极其缓慢的。

中国社会发展到秦汉时代,经济文化已经相当发达了,日本列岛还处于原始社会状态。

那时侯,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

到了西汉初期,通过朝鲜半岛渡海进入日本的中国人,带去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带去了汉字。

汉字的用法、词义及音韵之丰富,使当时的日本人感到惊异万分。

日本人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不懈努力,吸收消化了汉字,把汉字的字音、字体、字训、用字法、表记法及词义与假名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了日本的语言文字。

通过吸收中国的语言文化,使日语大大地丰富起来,从而使日本步入了文明社会。

在历史上,我国居民曾有五次大规模地迁往日本。

第一次是日本弥生文化初期,不仅带去了汉字,而且带去了农耕技术和铁器制造等;第二次是东晋南北朝时期,相当于日本古坟时代中期,日本曾出土了大量这一时期大陆文化的马具、陶器和锻刀等,养蚕、造船、金属工艺、土木建筑等技术和儒教,也是这个时期传去的;第三次是六世纪,中国移民带去了纺织和佛教、法律知识等,成为大化革新的动力;第四次是奈良时代,人数少于前三次,大部分为僧侣;第五次是镰仓时代末期,即我国南宋末和元朝初的历史时期,大批禅僧去日。

中国诗歌发展历程

中国诗歌发展历程

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国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

从古至今,中国诗歌发展历程经历了千变万化的演进和变革,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内涵。

以下将就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作简要介绍。

中国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祭祀文化。

殷商时期,在祭祀仪式中的祷词、颂歌就可视为最原始的诗歌形式。

这些祭祀诗歌既富有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又抒发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良好祝愿,打下了中国诗歌的基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诗歌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了一种拥有独立韵律的艺术形式。

屈原的《离骚》、孟子的《诗言志》等作品,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充足的灵感和创作的范本。

这一时期的诗歌承载着严格的格律和深入的情感,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时代压力,成为了中国诗歌发展中的重要阶段。

随着历史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那就是乐府诗。

它是民间歌谣和宫廷音乐的结合,以其简短、明快的表达方式,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诗人和作曲家。

乐府诗凭借其音乐化的特点,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大亮点,对后世的诗歌影响深远。

唐代被称为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诗人们纷纷涌现,作品成千上万。

杜甫、李白等诗人的作品,以其豪放、奔放的情感和壮丽的叙事形式,成为后世诗人的楷模。

唐代诗歌以丰富的意象、优美的辞章和流畅的音韵,使得诗歌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丰富。

宋代是中国诗歌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诗歌逐渐从宫廷走向了民间,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苏轼、李清照等诗人的作品,表现出更为细腻、含蓄的情感,探讨了更广泛的人生和社会问题,使得宋代诗歌具有了更多的内涵和思想性。

进入元代和明清时期,中国诗歌开始受到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世俗氛围增强,诗歌的题材也日渐多样化。

明代的文学上才子佳人,宝玉黛玉等人物的构造被郁达夫等人所批判。

明清时期诗歌的价值追求逐渐发生了变化,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在其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现代诗歌则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启发。

在这一时期,中国诗歌对传统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创新。

学科教学(语文)考研准备之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0)

学科教学(语文)考研准备之 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10)

浅析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陈志毅摘要: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世界文学潮流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均受能见到这种影响。

作家是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新文学先驱者以深厚的民族文学修养,大力吸收外来的文学营养,使现代文学异彩纷呈,无愧于时代,在世界文学画廊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因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另一方面受到了当时世界文学潮流的冲击。

新文学先驱者大胆吸收外来文学的营养,创造了许多新形式,如新文学的小说、诗歌、戏剧的创建以及散文的一些新品种即是如此,使中国现代文学以一种新的民族文学身份而不是“西化”进入世界文学的大家庭,丰富了世界文学画廊。

一、外国文学影响简述中国现代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世界文学潮流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新文学初期的所有作家几乎都直接、间接受到外来文艺思潮和文艺手法的影响。

本文择其要者按四大文学体裁简述如下:(一)小说1918年5月鲁迅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问世,小说通过一个狂人的形象,采用象征手法,“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成为一篇彻底反封建的宣言。

鲁迅在艺术上借鉴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为我国现代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形态。

此后,许多作家运用这一形式进行创作。

1928年1月丁玲发表了日记体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这部成名作使之成为冰心之后现代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作家。

1941年茅盾发表长篇日记体小说《腐蚀》,以“皖南事变”为背景,以一个失足女特务日记的形式,暴露了国民党大后方酷烈的特务统治。

郁达夫是现代著名作家、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集中三篇小说均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明显受到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所写多是作家亲身经历,充满了喜怒哀乐之情,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其代表作家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它的登场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已越过初期进而问鼎于独立的地位。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参考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参考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参考教案中国现代文学参考教案第一部分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一章文学思想与运动(上)【学习提示与述要】本章介绍文学革命的历史,也就是现代文学的起始。

第一节讲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过程,第二节讲外来思潮与文学社团,第三节介绍初期文学理论建设,第四节分析“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潮流。

这一章的重点是文学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与性质,以及这场革新运动的意义。

此外,对于新文学如何受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各种文学社团的兴起如何推进了新文学创作和理论建设,也应有较系统的了解。

对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在新文学运动中所起的历史作用的评论,则可以作为进一步思考的命题。

一、学习要求1.了解前十年文学发展的轨迹2。

掌握文学革命的起源、性质和主要成就3。

了解文学创作的趋势和趋势2。

内容要点1、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运动2、胡适、陈独秀与周作人在文学革命倡导期的理论要点3、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及新月社的理论主张和流派特色4、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观点述要5、本阶段文学创作特色述要三、学习重点、难点1.要点:“文学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难点:“文学革命”倡导者的理论渊源【知识点】晚清文学创新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理论、,胡适的文学改良论、钱玄同、刘半农的“双簧戏”对阴暗小说和鸳鸯蝴蝶派的批评、林蔡之争、学衡派、嘉荫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涌入、文学研究会、,创作社、禹思社、钱草营中社、新月社、湖滨诗社、进步论、历史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类文学。

【必读作品与文献】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蔡元培:《答林琴南书》、《文学研究会宣言》沈雁冰:《文学与人生》成仿吾:《新文学的使命》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思考问题】(1)简要描述文学革命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2)为什么我们说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创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本文概述了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的兴起。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三)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三)附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得分: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

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

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

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

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

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性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

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

(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材料二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

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

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2025届苏州市高三语文(上)期初调研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苏州市高三语文(上)期初调研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苏州市高三语文(上)期初调研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024.09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艺术创造不能完全脱离以往的传统基础而独立。

这在注重画学的中国应该用不着解释。

能发挥新创都是受过传统熏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种崭新的形式,有外来思想的影响,也仍能表现本国精神。

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国本有的观念,但结果仍以中国风格造成成熟的中国特有艺术,驰名世界。

艺术的进境是基于丰富的遗产上,今后的中国建筑自亦不能例外。

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

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

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枝,则真是问题了。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

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的文化,如果我们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若失掉艺术特性,于文化表现和观瞻方面令人痛心,代表着文化衰落。

四十年来,上海等通商大埠模仿欧美次等商业城市,多为租界外国人建设,中国市民只是附和而已。

此类建筑无中国复兴精神迹象。

今后虽仍需采用西洋方法建设,但应是自觉的,由专业建筑师指导,在科学结构上有艺术表现,为中国精神复兴而努力。

这种创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战前燃起,所谓“宫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

但以最清醒建筑理论来看,其不合近代科学及艺术理想。

它的产生是由于欣赏中国建筑的外貌。

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宫衙,在结构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组织。

细项上东西凑合且多属过去时代,不适应中国经济情形也不能普遍。

这些尝试如同堆砌文字,抄袭章句,整篇结构不出于自然,辞藻也欠雅驯的文章,但这种努力是中国精神的抬头,实有无穷意义。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937.7-1949.7年以全民族抗战文学为开 端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 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是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是一次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它高举反对旧道德,提倡新 道德的旗帜,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 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 治),这几条罪案。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但是追
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
(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 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孔教、礼法、贞节、旧
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1912 年 5 月开始启用国立北京大 学。
自1916年蔡元培掌北大以后,风气大为改变。
梁漱溟在《五四运动前后的北京大学》中评价蔡元培: “今天的新中国必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其造端,而新民主义革命 则肇启于五四运动。但若没有当时的北京大学,就不会有五四运 动的出现,而若非蔡先生长校,亦即不可能有当时的北京大学。”
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那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Hale Waihona Puke 《新青年》是个综合性的学术刊物,每号约100页, 6号为1卷。
期号 时间 性质 地点
1卷1号~3卷6号 4卷1号~6卷6号 7卷1号~7卷6号 8卷1号~9卷6号
1915、9、15~ 1917、8、1 1918、1、5~ 1919 1919、12、1~ 1920
《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主撰的《新青年》在 上海创刊。创刊时名为《青年杂志》,1916年9月从二卷一号起正 式改名《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 起。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白话文学”论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 “人的文学” •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 《美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
• 鲁迅:冷峻犀利 • 郭沫若:雄奇豪放 • 郁达夫:袒露自怜 • 冰心:明丽晶莹 • 朱自清:精美秀雅 • 周作人:冲淡自然 • 闻一多:浓烈沉郁 • 庐隐:激切质直 • 徐志摩:潇洒空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 1、理性精神的显现 • 2、感伤情调的流行 • 3、个性化的追求 •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中国现当代文学
思考题
一、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二、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 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三、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 和文 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四、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 的文学 观念与理论?
• 两个关键人物: 陈独秀 、胡适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民主与科学的提倡 ➢ 在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等为代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坚决反对旧道德、旧思想,试图建立新道德、新思 想,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推进中国社会由近代向 现代的转型。 ➢ 他们以启蒙主义思想和启蒙主义思想家为楷模,义 无反顾地反叛封建文化,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 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 ➢ 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胡适
“今日我国之急需,……一曰归纳的理论二曰 历史之眼光;三曰进化之观念。”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介绍西方文学 ➢ 胡适:“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
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然后乃有自己 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 ➢ 鲁迅:“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 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我们要运 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来文化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

2011021224 盛策策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坛上重要人物,文章独具风格特色,同时也是创造社的
发起人之一。他在旧诗词、散文、翻译等方面有独到的贡献,但却是以惊骇世俗、
自我暴露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上享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作为五四时期的代表作家,在外来思潮的影响下,对“人”有了更多的发现。
西方文化刺激了中国对“人”不断发现,启发了五四文学如何表现“人”。“中国
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就文艺思想与外国的关系而言,某种程度上是欧化的历史,
与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分不开。没有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因,就不会有文学革命;
同样,没有外来文艺思潮影响的外因,也不会有文学革命。”①
欧洲的浪漫、世纪末艺术和日本的私小说对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具有重大的影
响,这种奇怪的文学色彩影响了郁达夫,也由他的作品带给中国知识分子以重大
震撼。
一、日本的私小说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随其长兄郁曼陀东渡日本求学,可以说日本是他的
“第二故乡”。在长达十年的求学路途中,他接触到日本文化社会和文学理论。
郁达夫曾说“我的初读短篇,是„„日本做学生的时候。那时自然主义的流
行虽已过去,人道主义正在文坛上泛滥,但是短篇小说的取材与式样,总还是引
以自然主义的末流,如写身边杂事,或一时感想等者为最多„„”
在郁达夫在日求学时,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在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本经济
和工业方面获得了飞跃的增长,而且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员。对落伍的中国留学生
郁达夫来说,既从这个新兴国家中大量吸收西方近代思想与文化,又难免会受到
强国的威胁。在他求学过程中,他痛切的感受到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尤其是弱
国子民备受欺压的痛苦。
1921年10月,《沉沦》横空出世。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
《沉沦》的问世,在文坛引起极大的争议,可谓中国近代文学具有纪念意义的作
品。
《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不堪忍
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小说大胆地描写了这受五四文化影响的现代知识
青年“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以及由此而生的变态性心理。最后通过“祖国
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
苦呢!”②的呼唤,表现了性与生的苦闷,激起青年人得强烈共鸣。
郁达夫深受日本小说家佐藤春夫的影响,作品《沉沦》同日本私小说,特
别是与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之间的关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这部作品
曾经激起郁达夫这位苦闷感伤者的共鸣。郁达夫曾今也说过“在日本现代小说中,
我所最崇拜的是佐藤春夫。他作品中的第一篇,当然要推出他的出世作《病了的
蔷薇》,即《田园的忧郁》了”。③
《田园的忧郁》是一部私小说,它是以作者本身为原型创作的“自叙传”
小说,是作者自己亲身经历而创作的。而郁达夫则汲取了日本私小说结合自身在
日本的经历而创作的,体裁与佐藤春夫相同。《田园的忧郁》酝酿出一个“忧郁
的世界,呻吟的世界,幽灵彷徨的房间,忧郁的窗户,忧郁的荒原”。郁达夫则
借用这种忧郁着重描写一个患严重忧郁症留日学生孤寂沉闷颓废自卑的病态心
理。而且郁达夫的《沉沦》也采用了日本文学的“物哀”④的表现手法。
二、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
在郁达夫接受外来文学的影响的过程中,欧洲浪漫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很多的欧洲浪漫主义的作家都对郁达夫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其中卢梭对郁达夫
的创作影响最为大。
卢梭是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且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
者,自传体小说的开山鼻祖。他的作品主要体现追求平等、个性解放、酷爱自由,
以及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五四时期是“人”的发现,倡导人性的解放、人的自由、
个性的解放,所以他的作品深受五四时期一些作家的喜爱。
在郁达夫的心中,卢梭占有重要的位置。“法国也许会灭亡,拉丁民族的文
明、语言和世界,也许会同归于尽,可卢梭的著作,直要到了世界的末日,创造
者再来审判活人死人的时候,才能放尽它的光辉。”⑤
郁达夫受卢梭的影响,都是以自叙传小说来进行大胆的自我暴露。但不完全
同于卢梭的暴露,郁达夫暴露的主要焦点就是性。再者,两者都表现自然美,郁
达夫的小说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非常细腻。
三、世纪末文学的影响
世纪末文学又称颓废文学。19世纪下半叶,影响较大的是世纪末文学流派
有法国的象征主义与英国的唯美主义。
20-30年代。中国正处于历史急剧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是社会危机与精
神危机大动荡的时期。五四新文学作家陷入文化选择与价值观念的多重困境中,
他们如饥似渴地向西方世界寻找共鸣。而世纪末文学则对五四作家具有强烈的吸
引力。
郁达夫自身的经历和当时日本深受西方唯美主义的影响,在这种内因与外因
的双重作用下,郁达夫对世纪末文学产生了兴趣并且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
中,“黄面志”作家群的道森和王尔德影响最为强烈。
处女作《银灰色的死》则是以道森为主人翁创作的一片小说。道森的悲观厌
世、放浪形骸的人生态度,他所描绘的颓废美的世界,即“黄昏的世界,沉默的
世界,哀愁的世界”对郁达夫的创作影响重大。
郁达夫正在挣扎痛苦时,王尔德这种离经叛道的思想和惊骇世俗的举动引起
了强烈的共鸣。虽然,郁达夫接受了王尔德的文艺思想,但他对他的唯美主义的
思想观点并没有全盘接受,而是有所扬弃。
不管是日本私小说,欧洲浪漫主义,还是世纪末文学的影响,我们都必须承
认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地位不可动摇,他的作品拥有划时代的意义。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编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第1版,第29页

王自立、陈子善编辑:《郁达夫文集》(国内版)第一卷•小说,花城出版社,1982年1月

第一版,第58页

同上,第73页


这是本居宜长所提倡的一种文学理念,即将自身的心情与体验投影与人生与自然中,由此

而产生的一种难以言衷的感怀。对于“物哀”,叶渭渠认为“物哀”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对人得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
祖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
尤其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

郁达夫:《卢梭传》,收入在《郁达夫文集》第6卷,花城出版社,198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