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雕艺术中的民俗文化
砖雕(tile carving) 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

砖雕(tilecarving)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 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于装饰寺 手法有高低浮雕、透塔雕和、线墓刻等室。 、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通常也指用青砖雕刻 二是花样繁多,套路而颇大成;的雕塑工艺品。
金代,墓室砖雕的内容更加丰富,技艺也有所提高。
砖雕(tile carving) 在青砖上雕刻 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 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 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通常也指用 青砖雕刻而成的雕塑工艺品。
高一(1)班 唐丽华 张可
中国砖雕是由东周瓦当、空心砖和汉代画像砖发展而来的。汉代 画像砖是墓室预制构件的大型空心砖,它是在湿的泥坯上用印模捺印 各种图像。北宋时形成砖雕,成为墓室壁面的装饰品。在河南、山西、 甘肃等地发掘的北宋墓室,三面墙壁均以砖雕贴砌而成。墓室内的砖 雕数量、质量以及所选用的题材,都取决于墓室主人的社会地位。常 见的题材有墓室主人夫妇对坐、男仆托盘、侍女执壶等,再现了墓室 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金代,墓室砖雕的内容更加丰富,技艺也有所 提高。建于大安二年(1210)的山西侯马董玘坚墓室,在不足4.7m2 的面积上,砖雕布满全室,雕刻有模仿木结构的斗拱、拱眼、藻井、 大门、隔扇等,以及屏风、几凳、花卉、鸟禽、人物、演戏场面等图 案,其中站立在戏台口的生、旦、净、末、丑等演员运用圆砖雕雕技 法,形象栩栩如生,是金代砖雕的代表作品。元代,墓室砖雕逐渐衰 落。至明代,砖雕由墓室砖雕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
成严紧饱满。
天津砖雕天津古代建筑的砖雕题材丰富,刻工精良,以 蓟县和天津的市区的寺塔、府第、会馆、民居为代表,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津早期的砖雕,是先在砖坯上 雕塑,制模后入窑烧成雕砖,然后稍做加工,即可用于 建筑的贴面装饰。现在的蓟县白塔等三座辽代时期的古 塔,就是采用了这种工艺装饰。由于工艺复杂,成品率 低,后来逐步由窑作制件,转变为在成品砖上的雕刻。 清初,天津由卫改州升府,地方经济获得以迅速发展。 一些家财显赫的盐商、粮商、运商纷纷兴园林、造别墅。 嘉庆、道光年间,天津“八大家”陆续建成豪华的宅院, 但是因为受当时清廷对民居建筑等级、规格的限制,不 能像北京皇宫、王府那样红墙绿瓦、金壁辉煌;又不愿 意学江南文人园林的清幽淡雅。为了活跃建筑的气氛和 显示自己的富有,大都采用精美的砖雕对住宅进行装饰, 因此促进了天津砖雕业的发展。
山西民间砖雕的设计学诠释

文艺山西民间砖雕的设计学诠释郭 岚 湖北美术学院摘要:山西民间砖雕作为民间建筑的装饰方法之一,其历史十分悠久。
砖雕的本质在于通过对建筑主材之一的砖,进行雕刻处理,在其上添加具有装饰效果的花纹样式,从而强化建筑材料的装饰性。
本文通过对山西民间砖雕通过系统化的研究,分析其图案题材及设计学特征,试图从设计学的视角对山西民间砖雕展开更为全面深入的诠释。
关键词:山西民间砖雕;设计学;诠释砖雕,是我国民间建筑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与木雕、石雕一起,被广泛运用于民居、祠堂、书院、寺庙等建筑的装饰当中。
我国各地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砖雕艺术流传,因各地文化土壤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形式特征的砖雕类型。
山西民间砖雕,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源流,它是根植于山西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具有浓郁三晋味道的民间艺术之一,也是山西最为重要、最具代表价值的民间艺术门类。
其与南方的徽州砖雕一起,被誉为南北砖雕双雄。
基于如此深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山西省人民政府已将清徐县作为山西砖雕的代表单位申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前山西民间砖雕已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一、山西民间砖雕的分布及流派山西砖雕在全省范围内均有分布,根据山西省内独特的地理情况来看,具体又可以分为晋南砖雕、晋中砖雕和晋北砖雕三个不同的派系。
这三种不同的具体流派,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一些细微的差异。
具体而言,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晋南地区的砖雕更为细腻,而晋北地区的砖雕则更为粗狂。
同时,在题材的表现上,南北之间也有些许不同,晋南地区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核心区域,其农业文明发达,因此砖雕中植物性题材的内容更多,而晋北地区因为处于塞北,靠近内蒙古,位于我国牧业与农业的交接带上,因此在其经济构成中畜牧业所占比重更大,因此其砖雕中动物性题材的能容更为丰富。
而晋中地区,自明清以来兴起的商业文明,使其地区的传统砖雕在题材上添加了一些商业性的内容。
乔家大院里仿古砖雕的“图案与寓意”

乔家大院里仿古砖雕的“图案与寓意”乔家大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胜,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乔家街道。
这里保存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艺术,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这座大院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仿古砖雕,这些砖雕图案寓意深刻,做工精细,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图案与寓意乔家大院里的仿古砖雕图案包罗万象,涉及到的主题也是非常丰富,这些图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花鸟、人物故事和传统文化。
其中,每一类图案都有对应的寓意。
自然花鸟方面,如缀菊、鸳鸯戏水、鹑鹤吸池、花树鸟儿等图案,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自然风光的追求和热爱,同时也寓意着家宅吉祥和家庭和睦。
人物故事方面,像吕洞宾、韩湘子、牛郎织女等传说或者历史人物的图案,则是表现了人们对于心灵与情感的关注,寓意着家庭和谐以及夫妻恩爱。
传统文化方面,如琉璃瓦、金鸡狮子、鱼龙狮子等图案,则是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寓意着家庭门庭显赫,辟邪驱鬼。
流程展开要想制作出这种仿古砖雕,工艺难度和技术含量都非常高,涉及到了多个领域的专业技能,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具体的制作流程。
首先,需要有达到一定水平的砖雕师傅,他们需要根据图样和设计要求,进行现场测量,并制定具体的雕刻方案,确定好砖雕的数量、规格和材料等。
其次,需要进行现场落地安装,这就需要专业的工程师进行施工管理,同时还需要完成之前的设计细节,包括清洗、修整、上底漆等等。
然后,进入正式的雕刻环节,砖雕师傅们需要根据图样进行雕琢、刻画、细磨,以便达到效果要求。
最后,是整体的调色和美术处理,这就需要美术师傅和色彩设计师的加入,对砖雕进行统一的调色和美术处理,让整个大院的仿古砖雕显得更加和谐、美观。
总结仿古砖雕的制作流程虽然繁琐,但是这种砖雕在传承和发展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乔家大院里的仿古砖雕,以其丰富的图案和深刻的寓意,表现出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人文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对于古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砖雕

载体类型
1门楼体现在对斗拱,额枋,方框,元宝,挂 落垂花 2门罩 7牌坊 3影壁 4墙壁 5楼栏 6屋脊
工艺类型
印模烧塑 平雕 浮雕 透雕 圆雕 贴雕嵌雕
清代,北京紫禁城宫廷内墙面夹柱的通气孔也都使 用砖雕,镂雕花鸟图案,牢固而美观,且利于空气 流通。慈禧太后陵寝隆恩殿及其东西配殿的墙面也 用砖雕贴砌而成,有的贴金,辉煌耀目。建于同治年 间(1862年-1874年)太平天国将领李世贤的浙江 金华府第,其前庭照壁的砖上雕刻龙、凤、仙鹤等 图案,风格刚劲粗壮。清代民间砖雕除江苏、安徽 外,在山西、浙江、福建、广东、北京等地有了很 大的发展,它们大多作为官吏、富豪、地主宅院的 厅堂、大门、照壁、祠堂、戏台、山墙等建筑的装 饰,雕刻精巧,有的陪衬以灰泥雕塑或镶嵌瓷片, 争奇斗胜,富贵华丽。清代后期,砖雕趋向繁缛细 巧,具有绘画的艺术趣味。
个
山西砖雕砖雕的特点:一是土质特好,经久耐用; 二是花样繁多,套路颇大;三是画工精细,刀工别 致;四是谱系名确,传承有序。 隋朝、唐朝、宋朝、元朝以来,从山西境内诸 多寺庙砖瓦中,均可看到雕刻痕迹。特别在明后期 至清前期的两百余年中,随着晋商的崛起,境内各 村各社建造坛庙寺观蔚然成风“一颗印”式的“四 合院”到处林立,一条条用砖瓦建筑的大街再肆出 现。脊领、影壁、花墙门楼等砖雕工艺品的市场需 求量、很大。这就客观地促进了山西砖雕技艺的发 展。民间相传,到清代中后期。境内平均四个村庄 中便有一座小砖窑,而且每座砖窑均可烧出“花货 (即砖雕)”。当时,境内窑王堡、小王村、大常 村、东木庄的砖雕花样繁多,产量颇丰,销路也很 远。
砖雕成品之所以能经受数百年的日晒雨淋,是因为它是经过复杂的工艺流程制作而 成的。砖雕从原料的选取到全部工序完成要经过30多个环节。首先是要烧制出青砖。 从原料的选取到出窑,要经过选土、制泥、制模、脱坯、凉坯、入窑、看火、上水、 出窖九道工序,烧制砖的窖体积非常小,据说是为了"好看火、易操作、出好货"。 烧砖时一般不用"大火",初点窖用的是"小火",行话称其为"热窖"。热窖一天后才转 为"中火",一般烧一窖砖的时间是三天三夜。通常在烧完后会用"柳罐"将池水汲上 窖顶,泼于覆盖在砖块顶部的土层上,让水经过土层渗透过滤,将全窖中的砖块淋 透为度。色彩以青灰色为最好,砖太脆硬不易雕刻,太灰白则不经久耐用。"成砖" 上水后,打开"窖门"与"窖顶"散热冷却两天两夜后出窖。成砖出窖时,须对焦砖、 裂砖、变形砖进行严格剔除。一窖成大可筛选八成左右的雕砖成品。 民居砖雕一般制作程序是先用砖蘸水磨平,接着进行"打稿","打稿"包括画稿与 落稿两道工序,传统画稿一般是请当地名画家、名书家前来打样。落稿是将画稿复 印在砖面上,即在画纸上用缝衣针顺着线条穿孔后(约一毫米一个针孔)平铺于砖 面,用装着黑色画粉的"粉包"顺着针孔轻轻拍压画稿。在雕刻时先将砖块切割成所 需尺寸,再把雕面和四周磨成平面然后进行"打坯"与"出细"。打坯就是用刀、凿在 砖上刻划出画面构图,景物轮廓、层次,确定景物具体部位,区分前、中、远三层 景致,这道工序需要有经验的大师傅来完成,非常讲究"刀路"、"刀法"的技巧。这 中间一是要"打窟窿",即用錾子将图案以外的空隙部分剔空到需要的深度、并将底 部剖平、以显示出图案的大抵形状;二是要"镳",即对图案的深浅层次、遮挡关系 进行大略表现。最后的修饰是对细部进行进一步加工,对粗糙不光洁的地方,用糙 石磨光;砖面遗留的沙眼,用砖灰调适量猪血填补。
居民建筑三雕_

有着美好寓意 的动物雕刻
有着吉祥寓意‘ 的几何图案
刻有”福“字的吉祥 文字图案 有着美好寓意的 植物雕刻图案
民居人物,博古图案的门窗雕刻
门窗装饰上常见的人物图案,博古图案等,传达出当地的历史人文信息。这 些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徽州人浓厚的生活气息,已及惠州人崇学重教的观念
谢 谢 欣 赏
中国民居
居民特色——三雕
三雕综述 砖雕艺术 石雕艺术 木雕艺术
“三雕”综述
明清时期是民居雕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众多的雕刻能手以他们的勤劳和 智慧在金石,碑刻,版画,墨模,竹刻乃至建筑雕饰方面,无不给后人留下 了珍贵的艺术瑰宝。尤其是砖雕,石雕,木雕,号称徽州装饰艺术“三绝”。 祠堂,庙宇,牌坊,厅,塔,桥等建筑上许多构建和局部都饰以精美的石木 砖雕。尤其是阔绰的建筑(如承志堂),从入口到室内,两厢回廊的左右上 下,精美的石木砖雕仰俯皆是,美不胜收、 三雕艺术创作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它具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语言,以独特而 精湛的雕刻技巧,生动活泼而雅俗共赏的形式及广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题材内 容,通过以形,光,空间关系组成的视觉形象,生动的揭示了五彩缤纷的现 实世界,热情而又形象的反应了人们的思想感情,
贴雕即用薄板锼出所 需图案加以雕饰,再 于底板上剔出浅槽, 将图案贴嵌上去。此 类做法还可见于乐寿 堂、碧螺亭两处。
民居建筑门窗雕刻
门窗上的装饰图案取材多样,其图案内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区文化内涵,民风民 俗,同时也是住宅主任表达兴趣爱好,寄托理想和祈福的所在。民居室内门窗的装 饰雕刻手法主要有浮雕,圆雕,镂空雕等多种手法,有时也会在一块木板上运用几 种雕法。
中国建筑民居装饰手法---木雕
线雕
木 雕 的 种 类
浮雕 透雕
隐雕 嵌雕 贴雕
中国古建材料中的砖雕、石雕、木雕文化

中国古建材料中的砖雕、石雕、木雕文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砖雕、石雕、木雕文化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这些雕刻工艺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文化传承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古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砖雕文化砖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重要的雕刻工艺。
砖雕不仅点缀着建筑墙面,还能在墓室、神龛等建筑空间中营造独特的氛围和效果。
在砖雕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流程:1、原材料准备砖雕的原材料主要是泥土和石灰。
在原料准备阶段,选用合适的泥土和石灰进行混合,得出均匀的泥石混合物。
2、模具制作砖雕不同形状的模具需要经过精细的制作才能获得准确的雕刻形状。
模具的制作一般选用木材,并经过多次打磨和上油,以防止泥土粘在模具中。
3、砖制作砖雕的雕刻需要用到一定的压力,因此需要制作出密度较大的砖块。
在砖制作过程中,先将泥石混合物放入模具中,在压实后倒出,等待一定时间至砖体较硬后进行雕刻。
4、雕刻在砖制成后,使用刀具和工具进行刻画。
砖雕常常根据文化、宗教、风俗等题材进行表现,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花鸟等内容是砖雕中的主流形式。
二、石雕文化石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另一重要的雕刻工艺,用以装饰建筑物或制作雕像、碑石等。
在石雕的制作过程中,也需要经过几个流程:1、原材料准备石雕的原材料主要是石材,如花岗岩、大理石和青石等。
要根据不同的作品特点和要求选择不同的石材。
2、设计和雕刻准备石雕需要先进行设计和雕刻准备。
雕刻的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的要素、人物等内容进行构思和确定。
完成设计后,将作品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制作成模型供雕刻师参考。
3、雕刻在雕刻过程中,需要设计雕刻场地、选择合适的工具,如锤子、凿子、刀子、翼子等,根据设计图纸在石材上进行刻画。
4、修饰和处理石材的表面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修饰处理,如打磨、抛光、雕刻、打眼等,使作品达到更加细腻和完美的效果。
三、木雕文化木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装饰材料的重要来源,制作精美的木雕构件能够有效地达到园林建筑和寺庙建筑中的装饰和象征作用。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砖雕图案研究

陈圣佳(西安翻译学院,西安710048),其制作上采用的雕刻技法具有独到的视觉表现力,而砖雕图案作为砖雕装饰艺术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尤其反映出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的艺术特色与审美倾向。
从文化发展的视角出发,结合大量民居建筑中的砖雕实例,对关中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砖雕图案展开研究,以砖雕图案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切入点,对砖雕图案的造型特征、构成表现、制作工艺等内容进行剖析,深刻领略砖雕图案背后蕴含的设计思想、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建筑装饰;砖雕图案;艺术表现民居建筑作为人类社会出现时间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类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
虽然在建筑的营造技艺与装饰质量等方面无法与宫廷建筑相媲美,但同样映射出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不懈追求。
尤其在建筑装饰领域,砖雕作为一种建筑构件主要依附于各类建筑载体之上,起到装饰美化的效果[1-2]。
关中地区民居在造型上整体趋向于北方合院式建筑,在建材的选择上多以砖石为主。
这也为砖雕艺术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外部条件。
关中地区民居建筑中的砖雕艺术起源于汉代的画像砖,相比于画像砖较为单一的线性刻画,砖雕在其基础上,极大程度地丰富了艺术装饰技法,逐渐衍生出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雕、圆雕等雕刻手法,砖雕作品的装饰性得到显著提升。
关中地区作为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传统民居在建造过程中随处可见的是儒家思想中“中和”的核心思想。
中正不偏,适度而有节,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民居建筑中,同样被延伸应用砖雕图案的设计制作[3]。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也是我国古代雕刻技艺高度辉煌的时期。
虽然此时期民居建筑中砖雕装饰依然处在从画像砖逐步往砖雕的阶段,但是在图案的构成表现和造型技法上已日趋成熟。
尤其在图案题材的选择上,生动映射出唐朝时期富足祥和的社会面貌,人们对于审美的理解重新被定义。
自秦朝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治政权以来,便与外部世界进行持续大规模的互动往来,急速地扩大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地理视野[4]。
窥探陇上砖雕艺术

窥探陇上砖雕艺术打开文本图片集Brick carving is a type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in China.Wushan Brick Carving is a traditional handicraft ofTianshui,Gansu Province,which boasts a long history anddiverse themes. In recent years,Wushan Brick Carvingabsorbs artistic features of paintings and carvings,whichhas emerged as an arts and crafts category with localcharacteristics .武山砖雕是甘肃天水的传统手工艺,其历史悠久,题材丰富。
近年武山砖雕吸收绘画、雕刻的艺术特色,使它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个工艺美术门类。
砖雕是中国古建筑雕刻中的重要装饰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寓意和象征。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砖雕,反映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伦理,是当地民俗风情的写照。
历史悠久的陇上天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古“羲皇故里”之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天水市武山县分布着数量颇多的砖雕,这些砖雕题材丰富,雕刻精美,有着较高的艺术文化价值。
武山砖雕的萌芽和发展可以追溯到距今4700年的武山洛门镇石滩坪遗址,发现有砖雕刻画残片(武山县博物馆藏)。
武山县博物馆收藏的元代“孟仲哭竹”题材的砖雕,显示出在元代这一地区砖雕艺术的风格和制作手法。
这件元代“孟仲哭竹”砖雕,运用浅浮雕的手法勾勒出简洁流畅的线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二十四孝中“孟仲哭竹”的场景。
近年来,在武山县不断发现有雕刻着历史故事、生活场景以及各类花卉图案的古代青砖雕刻,让我们对武山砖雕有了更多的认识。
一、多样化的题材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海拔在1365-3120米之间,四季分明,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砖雕艺术中的民俗文化
传统砖雕艺术中的大量题材来自我国民间传统的吉祥纹样,那些纹样往往以象征、谐音、表号、用典等手法,来寄托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期望。
它们充分反映了我国的民俗文化,这在青砖的艺术中也得到了大大的体现。
归纳砖雕艺术中的民俗文化,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五福”、“三多”观在民间五福指:福禄寿喜财,三多指多福、多寿、多子孙。
在砖雕艺术中就有很多反映这类民俗观念的作品,如“福禄寿”“五福捧寿”、“葡萄”等。
二:功成名就观历代人们都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科场得意、金榜题名,官运亨通,因此人们把代表此类观念的图案融于民间艺术中。
在砖雕艺术中有许多此类砖雕作品,如“三元及第”“状元夸官”“鱼跃龙门”等。
三:对高尚品德、崇高气节的追求自古我国就以梅兰竹菊寓意品德高尚,以松竹梅寓意历经考验、生性贞静坚韧;以水仙寓意清雅高洁;以莲花寓意为出淤泥而不染等。
四:对劳动生活的赞美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砖雕艺术题材很多都是反映方式社会生活场景,人们把许多生活的场面都刻画到砖雕中,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劳动生活的赞美,比如唐语的“渔樵耕读“就是此类砖雕。
美好生活也是人们所向往的,人们通过吉祥的图案融入砖雕艺术反映内心的愿望。
如“一帆风顺”、“富贵平安”、“喜鹊登梅”等。
五:对美好爱情的颂扬。
夫妻关系乃维系封建社会秩序的“五伦”关系之一。
民间有很多吉祥图案表现夫妻恩爱、并蒂同心、白头偕老的题材,充分反映了对美好爱情生活的颂扬。
砖雕艺术中出现了此类寓意作品,如“鸳鸯戏荷”、“鹤戏荷花”、“孔雀戏牡丹”等。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