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教程

古代汉语通论教程
古代汉语通论教程

通论(一)文字

第一节汉字的构造

一.文字(letters)和汉字(Chinese character)

世界上的文字大体归纳为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表形文字是大多数语言的初始形式。它主要是表陈物体的形象,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表意文字是用一定体系的象征性符号来表达语意的。汉字、古埃及文、古巴比伦文即楔形文字都是属于表意文字。

表音文字即字母文字。现在世界上大多数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它是科学、省力的文字。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与字音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因而汉语中就有许多同音词和同形词。

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汉字可分为三类:

1.表意字:日、出、林等

2.表音字:自、我、西、南等

3.表音兼表意字:即占汉字总数80%以上的形声字,由于形声字所占比例较大,根据量度质变的认识原则,我们称汉字是意音文字也不是不可以的。

二.汉字的起源

一般认为汉字起源于图画。《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宋代郑樵《六书证篇》:“书与画同出…,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也。”清代孙诒让《名原》:“盖书契权舆本于图象。”

我国古代还流传着仓颉造字之说。《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栗,鬼夜哭。”许慎《说文解字·叙》:“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其实,仓颉造字之说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广为流传,并

为人们所接受。《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ㄙ’,背‘ㄙ’谓之‘公’,公ㄙ之相背,乃苍颉固以知之矣。”李斯《仓颉篇》:“仓颉作书。以教后诣。”王充《论衡、骨相篇》:“仓颉四目,为黄帝史。”宋代罗泌《路史》谓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另外,荀子、司马迁、班固等历代学者都相信仓颉作书之说。

对这一问题,近代学者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文字之生,必以寝渐,约定俗成,众所公认,然后解之而无阂。窃意邃古之初,已有文字,时代绵邈,屡经变更,壤地离,复难齐一。至黄帝代炎,始一方夏,史官制定文字,如周之有史流,秦之有李斯。然则‘仓颉作书’云者,宜同县作城郭之何,非必前之所无,忽然创造,乃名为‘作也’。”

参考资料

①《庄子·祛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陵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②《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之蹄迒之痕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又“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又“书者,如也。”段玉裁注:谓如其事物之状也。

第二节汉字形体之流变

汉字的形体自汉字产生起一直都处于变化之中,就是在汉字形成体系后,也先后出现了九种字体。字体变化的实质是笔势(笔划的形态)和字形的变化。总的来说,汉字字体演进可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自商至秦,历经甲骨文、金文、六国古文、大篆、小篆五种字体;今文字阶段自汉至今,有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四种字体。

1.甲骨文: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汉字。又叫甲古卜辞或殷墟书契。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商都遗址)发现了距今3300年前殷王朝的历史档案。内容涉及祭祀、征伐、王事、天时、年成等。

有字计4500个左右。用刀刻写,笔画瘦细,以方笔为主,棱角分明,粗细大小不一,有异体和合文现象。以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为主。(有少数形声字)

2.金文:又叫钟鼎文,是铸在青铜器皿上的文字,(钟鼎鬲簋盘)是两周时期的文字,约3500个。其字体特点是圆润肥厚。演变趋势是线条化、平直化,但图画性仍很强。

3.六国古文:指战国时通行于东方六国的文字。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知识大爆炸”时期,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字也从贵族、统治者的特权而走向民间,为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所掌握。(文化下移)由于社会生活变化迅猛,各诸侯国分别用自己掌握的语言文字来反映。而“文字异形”即文字分化的情况也随之产生。但是作为中国文字的首次大分化、大发展的“六国古文”今天已无从考求其本来面目。我们根据历史资料知道的仅仅是“孔子壁中书文也。”汉代人还把它附会为仓颉所造。

4.大篆:即籀书。《汉书·艺文志》、《说文解字》均认其为“周太宣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史籀篇》)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汉字。唐初在陕西宝鸡发现了“石鼓文”(十面石鼓),唐兰认为是战国初期秦灵公时的文字。宋代还发现了三种“诅楚文”。这三种文体大致相同,属于大篆。是春秋到战国初期的秦国文字。特点:讲究匀称规矩。笔法端正凝重,字形结构繁复,线条流畅。(周代常用)

5.小篆:又叫秦篆。《说文·叙》:“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是中国文字史上第一次规范和简化汉字。小篆的笔画均匀,形体固定,异体字减少,没有合体字。《说文解字》收9353字。

6.隶书:隶书分古隶和今隶。古隶指秦隶,今隶指汉隶。《说文·叙》认为“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汉书·艺文志》认为“起于官狱多事,苟趣省易,施以徒隶也。”隶书使汉字成为方块字,奠定了汉字形体的基础。汉字自此走向了今文字阶段。(隶变:分水岭)7.楷书:又叫正书、真书。“楷”为“法式”意,即“规范”或“样板”。

楷书始于汉末,行于魏晋。特点:横平竖直,结构方整简易。(长方形)

8.草书:分两类。一为隶草,又叫章草,是汉隶的草化,东汉章帝刘煊特准推广,世称章草。二是今草,又称狂草,乃楷书草化。唐张旭、怀素的作品为后世所推重。

9.行书:楷书太规正,书写费时;草书又太疏略,常人不能识认。东汉末年开始在民间流行行书。行书取行云流水之意。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为行书的典范。

汉字形体演化的特点:

1.与书写工具的变化直接相关。

2.演变过程漫长、复杂。演变趋势:趋简。表现书写定型化、形体笔画化、结构单一化。

3.方便使用和美观为标准。

第三节:六书

六书是战国末至汉代时人们归纳出汉字的六种构造方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后代关于“六书”的争议颇多,有次序名目之争,有体、用之争。清代戴震倡“四体二用”之说,认为前四种为造字之法,后二种为用字之法。这一学说在目前学术界有一定的市场,但关于“六书”的争议还在继续。

1.象形:用描摹实物形体或某物某一特征的方法来造字,就是象形。《说文·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例如:山、水、火、人、禾、瓜、羊、鸟、鱼、马、目、果等

2.指事:在象形基础上加上一点或一画以标明意之所在的方法。《说文·叙》“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例如:刃、末、本、朱、亦、甘、寸、天、一、二、三、等

3.会意: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新义的造字法。《说文·叙》“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会意又分为:

异文会意:男、见、囚、祭、寒、及、兵、戒、伐、取、逐、即、事、戊、步、莫、朝、夹、休、牧等

同文会意:林、森、从、众、吕、品、毳、虫、聂、鲜、孱、淼、土、鑫、炎、等

对文会意:北、舛、步、门等

4.形声:用表义、表音两部分符号共同构成一个新字的方法。表义偏旁叫形符或义符,表音偏旁叫音符或声符。《说文·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是一种十分能产的造字法,《说文解字》中共收字9353字,其中形声字占80%(约7697字)。

根据形符、声符的位置,形声字又可分为:

①左形右声:江河鞭桃论炉梧桐快慢棋经

②左声右形:鸠锦期放故鸽胡颈

③上形下声:花草室篇窝琵琶管露雾藻

④上声下形:婆娑架想忘唇案臂悠基

⑤外形内声:街闺固圆国裹

⑥外声内形:问闻闽衡凤风瓣辩

⑦形符在一角:修倏(攸声)毂榖彀(殼声)栽裁载(烖声)颖颍(顷声)佞(仁声)務(敄声)赖(剌声)疆(彊声)雜(集声)

形声字的形符对于理解字义很有作用,形符标志着一个大的意义范畴。如:

“氵”大多与水有关:江:长江;河:黄河;洪:大水;涓:小水;滴:水点;冽:水清;渊:回水;浦:水边;读:水沟;津:渡口;潦:雨水;汤:热水;漾:水面微动;滓:水中沉淀物。

“斤”(斧头)多与砍伐、劈有关:斯:劈木,所:伐木声,新:砍柴,戕:方孔斧。

“山”多与峰、崇高之义有关:岸:水边高起之地;岬:两山之间;岑:山小而高;嵬:山高貌;崇:高山;峤:尖峭的高山;峥:高峻

的山;巅:山顶;巍:高大貌;峦:小而锐峭的山。

形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字的本义。如;“页”指人的头颅,即凡以“页”为偏旁的字,多与头部有关。如:“颜”《说文解字》:“眉目之间也。”即额头。《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龙颜”即前额似龙。“题”本义为“额”。《楚辞·招魂》:“雕题黑齿”。“雕题”即额上头有花纹。“领”:本为“脖子”,如“引领而望”。有的字隶变后从形符已经很难识别其本义,若借助“小篆”,便一看而知。如:“阜”(卩在左),本义为土山,故“阳”:山南,“阴”:山北,“陬”:山脚。

省形与省声是为了书写方便而将声符或形符省掉了一部分,《说文解字》作“~省声”或“从~省”,如:

炊:爨也,从火,吹省声。齋:戒絜也,从示,齊省声。

疫:民皆疾也,从疒,役省声。

耆:从老省,旨声。瓤:从瓠省,票声。屐:从履省,支声。

会意兼形声,《说文解字》作“~亦声”。如:汲:《说文解字》:“引水也,从及水,及亦声。”婢:《说文》:“女之卑者也,从女卑,卑亦声。”娶:《说文》:“娶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苷:甘草也,从艸、甘,甘亦声。段注:此以形声包会意。茁:“草初生出地貌,从艸,出声。”段注:言会意以包形声也。

5.转注:凡意义相同、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同一语根的字为转注字。《说文·叙》:“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老、考是也。”转注字是一群同义词。转注字的特点是:字首的意义等于转注字的意义。如:

①老、考、耆、耄②舟、船、舸③至、到、臻

转注造字的条件:①必须部首相同②必须是同义相注

转注字与形声字的区别:都有形符和声符,但形符有别——转注字的形符与转注字的意义相同,而形声字的形符只表示字义的种类和范畴。

6.假借:《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朱骏声换为“朋、来”)陆宗达:“词义发展了,不另造新词新字,而是给旧词旧字增加新义。这在训诂学上说,叫做引申义,以造字法而言,则谓之假借。”

两种情况:

(一)本无其字的假借:

西:鸟在巢上,象形。鸟巢→西方

耳:主听者也,象形。名词→语气词

汝:水出宏农卢氏,还归山东入淮。水名→人称代词

而:“须也,象形”。胡须→连词,人称代词

(二)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古书中的同音替代。如:畔:田界→叛离得:得到→德

信:诚实→伸展归:女子出嫁→馈赠→回家

第四节古今字繁简字异体字

一.古今字:同一个词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从而形成古今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而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如:

其箕景影反返说悦贾价求裘知智耆嗜县悬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a.字义的引申

支:《说文》:“去竹之枝也。”引申为四肢。《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三岁四支不能自用”。《荀子·儒效》:“行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枝。”

解:《说文》:“判也,从刀判牛角”。引申为“散”,《吕氏春秋·决胜》:“民解落。”高诱注:“解,散也。故又为“心意离散”,《汉书·陈余传》“恐天下解也。”后造“懈”字,《诗·大雅·丞民》“夙夜匪解”。

b.字的假借

要腰辟避其箕展辗奉捧采彩莫暮弟悌然燃匡筐舍拾女汝

古今字的特点:今字使用后,古子未废,两体并行,各有分工,但今字读音有时与古字不同以示区别。意义相同,字形和字音有一定联系。

二.异体字:一个字的书写变形。

①都是形声字,形符不同:睹覩嘆歎鷄雞貓猫暖煖

②都是形声字,声符不同:綫線俛俯蚓螾碍礙

③声符、形符位置不同:群羣裙帬鄰隣綿緜稿稾略畧

④一个是形声另一个是非形声字:岳嶽岩巌泪涙杰傑

类似异体字的非异体字:

赞(赞助)/讚(赞扬)悽(悲伤)/凄(凄凉)

游(游泳)/ 遊(游玩)育(生育)/毓(培养)

异体字而非古今字:

罪辠奔犇塊凷

异体字的特点:只有形体不同,音义皆相同。

三.繁简字:同一个字有不同的写法,有的笔画多,有的笔画少。多的叫繁体字,少的叫简体字。繁简字本是一种历史现象。现在专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简化汉字方案后所形成的繁体和简体。如

瀋沈衝冲盤盘戰战聲声寶(寳)宝匯(滙彙彚)汇

通论(二)词汇

第一节汉字与词

一.概念的廓清

传统语文学讲字,现代语言学讲词。古代汉语中“词”是“言词”、“虚

词”、“曲词”、“歌词”、的意义。现代汉语中“词”对译英语的word,其实是表音文字系统的语言中的概念即音义结合体。汉语不直接表音,人们首先接触的是一个个的“字”。汉字虽说也是书写符号,但它综合形、义、音诸因素,具有可视、可感、可听的特点。在中学西化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字”与“词”并不能简单地对应,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关系。即:

表音符号:指连绵词的组成部件,如:徘、窈1.字:词素:如:寡+人=寡人(成词语素)

词:单音词。如:马、牛、羊等

2.复音词则由两个(以上的)字构成

也就是说,一个汉字有时与一个词相对应,有时与一个词素相对应。

古汉语多用“辞”表示语句或语词。如:言辞、辞令、修辞。所以关于语言的辞典叫《辞源》、《辞海》。现代汉语改称“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

二.字义与词义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所以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但一个字又往往不只是一个词。如:“之”就是三个同形词:

①动词“之”:前往,到达。《战国策·楚策》:“庄辛去之赵”。

②代词“之”:这个,他。《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

③助词“之”:的。《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词义与字义也并非等同。以“写”为例,古义为“照着画”,引申义为“描写”,又引申为“抄写”。这是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从字义的角度来看,“写”的本义为“倾泻”,《礼记·曲礼上》:“器之溉者不写,其余皆写。”“照看画”则为其假借义。本义与假借义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词多义的关系,而是两个同音词之间的关系。古代汉语不仅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还存在一字多词的问题。

三.古汉语的词汇

古代汉语的词以单音节词为主。上古汉语的单音词与复音词的比例是3∶1。汉语的词汇有双音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始于上古,盛于近古。

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为主的原因:

1、书写困难。所以尚俭之风自古而然。

2、书面语与口语分离。书面语是古代汉语的正宗,为社会所推崇,且代代相传。书面语是可视语言,以文字的形式存在。由于政治、社会或民族心理等诸多原因而缺少发展的机制。宋元以后逐步演化为僵化的语言形式。口语虽说一直都在顽强地影响书面语,但一直没有获得正统地位。

四.单音词的特点

1.多义性

古汉语单音词的词义系统一般都比较庞大。词义系统包括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如:

族:①家族。如:《左传·僖5》:“宫之奇以其族行。”

②种族,种类。如:《淮南子·俶真》:“万物百族。”

③灭族,族诛。如:《史记·项羽本纪》:“毋忘言,族矣。”

但“族”的本义是“众矢聚集”即“簇”。借为“家族”,而后才引申出“种族”、“灭族”等义。

2.灵活性

古汉语单音词意义上的灵活性是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即使在具体的语境中古汉语单音词也有一定程度上的不确定性。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法家严而少思”。这个“严”字到底作何理解呢?《辞源》(修订本)“严”字条有九个义项,其中常用的有“严厉”、“严格”、“严明”、“严酷”、“严正”等,经过一番考察比较后,才确定“严明”较合司马迁本意。古汉语词义的这种灵活性给我们阅读古书造成很大困难。几千年来历代儒家皓首穷经,为了某一个词的理解反复求证,各执一端,争议不已,成为智力的消耗。

3.词义关系的复杂性

①词义发展横纵交错

如:长:长短→长久→生长

经常成长

↓↓

擅长年长

长辈→长者→官长

②泛指与特指有别

如:“寝”和“卧”泛指无别,特指则“寝”指躺在床上睡觉。“卧”指伏在几上打盹。又如:“唯”和“诺”,泛指为“应答”。特指则“唯”语气平缓恭敬。“诺”语气急促轻率。故《礼记·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再如:“禾”,《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禾,泛指谷物。《诗·豳风·七月》:“禾麻菽麦。”则特指粟(小米)。

③有的单音词在特殊语境中有特殊含义

如:《孟子·梁惠王上》“深有饿莩而不知发”。这里的“发”义为开仓济民。这种意义多为修辞义,不稳定。

第二节复音词

古汉语复音词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上古已有的,一部分是词汇发展中不断产生的。由单音词演变为复音词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尚书·尧典》有“明明扬侧陋“的句子,《史记·五帝本纪》译为:“悉举贵戚,疏远隐匿者。”明扬→贵戚,侧→疏远,陋→隐匿者,这是复音词取代单音词的例子。越是古代的文献,单音词就越多,当然也越难懂。《左传》比《尚书》好懂,《史记》又比《左传》平易一些。与先秦相比,两汉书面语中的复音词要多好些。

一.复音词的形成:

1.不断吸收口语成分,是古汉语复音词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论语》中复音词较多是因为它是当时口语的忠实记录。

2.修辞手法的运用促使了复音词的发展

如:比喻——鱼肉、城府

借代——布衣

割裂——而立、天命、不惑、古稀

用典——渔利(渔人得利)捉刀(代笔人,替身。语见《世说新语·容止》:“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二.复音词的分类

(一)复合词:

1.并列复合词:由同义、近义、反义等两个并列的语素构成。如:师旅封疆亲戚道路国家朋友春秋干戈消息出入等。

偏义复词在结构上属于并列复合词。

2.主从复音词:

①偏正类:黄泉大夫中原寡人先进不榖布衣天子长跪不佞

②动宾类:将军伏尸用事稽首逃命执事行人尽心食言用命

(二)派生词:由一个实词加前缀或后缀组成。如:

有汉畴昔式微喟然率尔倏忽燕尔欣然

(三)联绵词:单纯复音词,不能拆分。以形容词为主,也有极少数名词。

a.根据用法:

描绘形貌:窈窕参差觳觫烂漫阑干胡卢

描绘动作:辗转踟躇容与荒唐惆怅望洋磊落

拟音:觱发呕哑窸窣

b.根据读音:

双音连绵词:参差匍匐犹豫憔悴仓促踌躇容与栗烈

叠韵连绵词:逍遥窈窕殷勤崔嵬须臾鸳鸯

(四)重言词

a.描形:夭夭(少壮蘩盛貌)、灼灼(花盛貌)、殷殷(忧愁貌)、苍苍(茂盛貌)、充充(悲伤貌)、劳劳(惆怅若失貌)

b.摹态:迟迟(彷徨不进)、靡靡(缓慢的样子)、刁刁(摇动的样子)、冉冉(渐进的样子)

c.拟音:关关(鸟和鸣之声)、喓喓(虫鸣声)、坎坎(伐木声)、喈喈(鸡叫声)、交交(鸟叫声)、丁丁(伐木声)

d.三字格:光秃秃、醉兀兀、乱纷纷、密匝匝、闹哄哄、

文绉绉、明晃晃、喜滋滋、暖融融、美甘甘、欣欣然

e.四字格:唯唯诺诺、斤斤计较、滔滔不绝、文质彬彬、忧心忡忡

第三节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指词的本初之义。汉字是形、义、音的结合体。一般说来,词义与字义是统一的。一个字初造时的意义就是它的本义。从理论上讲,每一个词都有一个本义,但有的词在发展过程中本义已经消失,而另外的意义(如假借义)取代的本义成为其源头。这个源头被称为原始义。如:

权:《说文》:“黄华木…一曰反常。”本义“黄花木”已死去。而“秤锤”的意义则成为其本义,并由此派生出“衡量”,(《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权力”,(《战国策·齐策》:“恐田忌欲以楚权复于齐。”)“权变”,(《三国志·魏书·太祖纪》:“太祖少机警,有权数。”)“变通”、“灵活性”,(《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二.识别词的本义的方法

1.通过分析字形(小篆形体)来判别本义。这就是要求掌握“六书”。“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可直接识别,形声字要据其音符(形声偏

旁)来判断。所以还必须了解汉字偏旁的表意作用及范围。

2.通过古书用例进行归纳分析或查字典。《说文解字》是一部因形以求本义的字典,可以基本满足人们了解汉字本义的要求。

三.词的引申义

引申即延伸和发展。一个词由于受外部因素(主要指社会心理因素)和语言内部的影响而在原有的意义的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意义,就是引申义。词义引申的方式有三种:

1.递进式:又叫连锁式,是以本义为起点向纵深发展。前一个义项与后一个义项之间具有承接关系。公式:本义→甲义→乙义→丙义→…。如:

责:债务→索取(责问)→要求(责成)→指摘(责备、责怪)

2.并列式:以本义为起点,平行的发展出一些新义。意义之间关系平等。(又叫辐射式radiation)

3.混合式:既有递进式又有并列式:如:

四.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1.具象与抽象的关系(扩大)如:

唱:带头唱→歌唱嘴:鸟嘴→鸟、兽、人的嘴

洗:洗脚→一切的洗雄:雄鸟→雄性

强;弓有力→有力水:河流→河流中的水→一切液体

河:黄河→一切河流

2.转化(转移)如:

竟:乐曲尽→边境(亡不越竟)题:额头→标题(雕题黑齿)狱:诉讼→监牢(何以速我狱)树:种植→树木(十年树木)川:河流→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地(川流不息)木:树木→木材汤:热水→菜、饭汤(以汤沃之)(金城汤池)

涕:眼泪→鼻涕(痛苦流涕)走:跑→步行(飞鹰走狗)3.缩小如:

金:金、银…五金→黄金谷:稻、麦…五谷→谷子

臭:气味→臭味吃:吃喝→吃

第四节词义演变和发展

一.词义演变的原因

1.社会变革促使词义发展

词义是表现概念的,概念是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是人们对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观评价。由于历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增加,旧事物、旧概念的不断消亡,词义也必然随之而变化。如:“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最初指“猪圈”。后来逐渐演变为“人的居所”。私有制确立后,“家”的意义又进一步的发展,一门一户的家,也指卿大夫统治的大“家”。《论语、季氏》:“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家”指卿大夫的封地。春秋战国时期,“家”不仅有政治色彩,还具有学术色彩。各家学术林立,儒家、道家、兵家、农家、杂家,“家”又具有了“学术派别”的词义。

又如双音词“百姓”。原指“百官”,属于统治阶级中上层。《左传、隐8》“天子建,因生以赐姓,昨之土而命之氏。”在上古典籍中,凡称“百姓”,多指百官。后来贵族苗裔多论为平民,而善遍大众也渐渐取及享有姓氏的权利,“百姓”的含义也降为“平民”或“普通平众”了。

词义的引申多半与社会原因直接相关。

2.词义演变又受语言内部规律的制约。

⑴假借:上古汉语中因假借引起的词义变化是较普遍的一个现象。假借的原因是字不够用。和引申一样,假借也是产生多义词的主要原因。如:“长”:本来的“长发”的“长”假借为“长大”、“生长”的“长”;“西”,本义为“鸟在巢上”,借为“西方”的“西”;“其”本为“箕”,假借为代词,“耳”本为耳朵,假借作语气词等等。

⑵虚化:语言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汉语也不例外。由于表达的需要,原来一些表达具象意义的词逐渐获及了抽象意义;而一些实词也渐渐虚化成为虚词。如:“要”,本

为“腰”的本字,具体指人体的一个部位。后引申为“要害”、“要塞”、“要挟”、“要求”、“需要”,越到后来意义越抽象,直至虚化为“要么…要么…”(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又如“相”,本来是“看”(《说文》:“省察也。”)的意思,也就是“相亲”、“相中”的“相”,后来逐渐衍译出“彼此交互”的意思,即如“相亲相爱”、“相见”之“相”。再如“生”,本义是“初生”,对植物叫“生长”,对于人叫生育。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1.差异很小

如:“购”,古义是“重金收买”或“悬赏”。《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新唐书·褚遂良传》:“帝方博购王羲之故贴。”今义为“买入”。差别不大。

2.差别很大但有联系:

如:“狱”,古义为“诉讼之事”,犹今之“官司”。《诗经·召南·行露》:“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汉代以后转为“监狱”。“诉讼”与“坐牢”有关。又如“齿”,本义为“门牙”,后泛指牙齿。因牙齿与人的年岁有关,故有“年岁”之义,交友叫序齿(结为兄弟),晚年叫暮齿。这都是古义,今义只用“牙齿”义。

3.今义是古义的一部分:

如:“爱”,古义有二:①喜欢,如:“爱共叔段”。②吝惜、舍不得。《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左传·昭20》:“臣不敢爱死。”今义只有“喜欢、喜爱”之义。

第四节同义词

古代汉语同义词数量多,运用范围广。这是古汉语词汇的一大特色。

同义词指那些意义相等、相近或同中有异的词。张永言的定义:“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包括

跟其它词的搭配关系)上则可能有些不同。”(《词汇学简论》)

一.同义词的形成及其不同情形

1.由词义的引申而形成的同义词

如:徐/慢。徐:慢走;慢:怠慢、轻慢、傲慢。后来“慢”引申为“缓慢”。二字才成同义。如《琵琶行》:“轻拢慢捻抹复挑”。《前赤壁赋》:“清风徐来”这是本义与引申义相同。

又如:屦/履。屦:麻鞋或草鞋。《左传·成2》:“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履:实践、踏地。《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踏也。履行:实践、实行。履历:经历,走过的路(人生之路)。后“履”引申为鞋。《孔雀东南飞》:“足下蹑丝履。”这是引申义与本义同。

再如:年/岁/兹。年:谷物成熟。《说文、禾部》:年,谷熟也。从禾、千声()。岁:木星。“年”由“谷熟”引申为收获一纪的时间;岁星运行一个星次所用的时间也是一年。以此而成同义。“兹”:草木繁茂。由于草木一岁一枯荣,故也与“年”、“岁”成同义关系。这均属引申义相同。

2.由不同方言来源而形成的同义词

如:舟/船。《方言·卷九》:“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3.由社会心理因素而形成的同意替代关系

如:死/崩/甍/卒/不禄……

二.同义词的差异

1.词义差别

⑴概念不同:牙/齿:《说文·牙部》:“牙,壮齿也。”段注: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左传·僖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⑵意义深浅程度不同:饥/饿,《正字通》:“饿,甚于饥。”《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饥不饿。”

2.语用差别

告/诰:《广韵》:“告上曰告,发下曰诰。”

之/适/往:三个词都有“到、去”的意义。但“之”、“适”之后有宾语。

《孟子·尽心下》:“孟子之滕。”《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比乐土。”“往”的后面没宾语(处所)

耻/辱:两字互训。但“耻”常作意动用法,《论语·里仁》:“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辱”多为使动用法,《论语·子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感情色彩的差异

唯/诺:应答之声。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缓应曰诺,急应曰唯”。《礼记·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唯”语含恭敬、遵从。三.同义词的辨析

1.本义、引申义的比较

变/化:《周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疏:“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即“变”为渐变或物理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讲究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化”为突变或化学变化,是本质的改变和革命性跃迁。

朋/友:《周礼·地官·大司徒》:“联朋友。”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为友。”“朋”许慎以为古“凤”字,“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王国维以为是两块玉。引申为“成群结队”或“拉帮结火”。“友”,两手相交,引申为“结纳”、“拉拢”、“友好”、“互助”、“团结”等

2.语境的比较

言/语:《左传·成2》:“岂敢言病?吾子忍之。”又《左传·隐1》:“公语之故,且告之悔。”《诗经·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即“言”为“讲”、“说”。“语”是交谈。

追/逐:《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史记·管晏列传》:“吾常三仕三见逐于君。”二字都有“追赶”义,但“追”含有“追回”、“挽回”之义,如“追求”。“逐”含有“驱散”、“赶走”之义。

3.反义词的比较

刚/强:《说文·刀部》:“刚,强断也。”段注:“强者,弓有力也,有力而断之也。”这一对同义词要区别不太容易,那么我们去找它们各自的反

义词进行比较。“刚”的反义词是“柔”,“强”的反义词是“弱”,“柔”是“有韧性”或“有弹性”,《说文解字注》:“凡木曲者可直,直者可曲曰柔。”由此反证“刚”义为“硬而脆。”“弱”即软弱无力,则“强”即为“有力”。成语:刚直不阿

四.同义词连用

1.连用以强势或协节律

例如:①《左传·隐1》:“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②《左传·宣2》:“不忘恭敬,民亡主也。”

③《左传·隐元》:“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④《左传·僖32》:“将有西师过轶我。”

⑤《左传·成2》:“余姑翦灭此以朝食。”

⑥《左传·成13》:“尽力莫如敦笃。”

2.对用成“互文”

例如:①《诗经·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②《左传·隐1》:“大遂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遂之外其乐也洩洩。”

通论(三)

语法(一)句法

第一节古汉语基本句式

古汉语句子一般依语气分为四大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一.陈述句:又叫叙述句或直陈句。其特点是:表达一种判断,描写一种性格或情状,叙述一个动作或变化,一般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语气舒缓。

有的陈述句不用语气词,如:

⑴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左传·隐1》)

⑵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论语·雍也》)

⑶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⑷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史记·高祖本纪》)

多数陈述句后都有表示陈述语气的虚词。如:也,矣,耳(尔),而已,焉,者等。

1、也

①表判断语气

⑴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⑵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韩非子·存韩》)

②表陈述语气

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⑵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而观其辟丸也。

⑶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表列举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礼记·中庸》)

④表诠释

⑴明星荧荧,开妆镜也。(《阿房宫赋》)

⑵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矣

“也”与“矣”的区别:两者都大量出现在陈述句中,“也”多用于叙述静态事物或表判断;“矣”则多用于动态叙述,表示已经或将要怎样。可译为“了”、“呢”等。例如:

⑴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传》)

⑵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左传·僖28》)

⑶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搞矣。(《孟子·公孙丑上》)

人教版初中语文全册知识点整理汇总

人教版初中语文全册知识点整理汇总 七年级(上) 第1课在山的那一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痴chī想诱yòu惑喧xuān腾 点拨:不要把“诱”误读成xiù。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 幻想 (shùn) 瞬间 (níng)凝成 3.解词。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重点句子 1.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三、文学常识 1.《在山的那边》的作者是王家新 2.从表达方式和内容看,诗歌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三种,《在山的那边》属于哲理诗。 第2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啜chuò泣纳罕hǎn 峭qìao壁目眩xuàn 颤chàn抖闷mēn热屡lǚ次。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训(jiè) 诫瘦骨(lín xún) 嶙峋 小心(yìyì) 翼翼 (sǒng) 耸立 3.解词。 (1) 纳罕:惊奇,诧异。 (2) 啜泣: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二、重点句子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

(点拨:本句是主旨句,含义深刻。) 三、文学常识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第3课生命生命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擎天撼hàn地糟蹋zāo tà庸碌lù小憩qì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āo) 骚扰 (gū) 辜负 3.解词。 (1) 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 (2) 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 (3) 庸碌:形容人平庸,没有作为。 (4) 应许:答应。 二、重点句子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三、文学常识 《生命生命》的作者是台湾(地名)女作家杏林子,她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第4课紫藤萝瀑布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瀑pù布迸bèng溅忍俊不禁jīn 盘虬qiú卧龙伶仃líng dīng 绽zhàn放 穗suì伫zhù立仙露琼浆qióng 沉浸jìn 2.解词。 (1)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2)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二、重点句子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三、文学常识 1.《紫藤萝瀑布》是一篇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是当代 (时代)女作家宗璞。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 一、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 (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 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 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 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 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 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 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

初中语文部编版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大全(中考必备)

初中语文部编版文学常识知识点整理大全(中考必备)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三言二拍:。三言是指明代冯梦龙所编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二拍是指凌蒙初所编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由于三言和二拍编著年代相近,内容形式类似,故后人常将其合并,称为三言二拍。 春秋三传:注解《春秋》的三种古籍,分别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b梁传》。也有人称为:《公羊传》、《?b梁传》、《左传》 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古典文学四大名著: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元代四大戏剧: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Q、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要区别于传说中的八仙)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W、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人教版(超详)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汇总

初中语文知识归纳总结(打印版) 语音课标要求; 1、了解《汉语拼音方案》; 2、识记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会标写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 3、识记3500 个常用汉字。 知识回顾: 音节拼音规则: (一)书写字母要规范:1.一律用印刷体小写字母,不可掺杂手写体。2.要安在四线三格上书写 字母的规定写字母。3.拼写人名、地名、国名及专有名词时,第一个字母应当大写,句子开头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我看了不少鲁迅的作品。 (二)注意有些声母、韵母不能拼写在一起:声母b p m f 能和o 拼,不能和uo 拼。如:bō(波),不能拼成buō (三)注意拼音规则: 韵母"儿"写成"er" ,用作韵尾时写成"r" 。如:儿童(é r tóng),花儿(huār) y 、w 的使用: 韵母表中i 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要用y 开头。(2)韵母表中u行的韵母,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要用w 开头。(3)韵母表中ü行的韵母, 在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也要用y 开头。加y 后,ü的两点要省去。 使用y、w,主要是为了连写时明确音节的分界,y、w 是起隔音作用的字母。如:把"大衣"二字连 写成dai,就会以为是一个音节。用了y,写成 dayi,音节的分界就分明了。 省写:(1)韵母iou ,uei,uen 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优),ui(威),un(温)。如:牛、归、论(2)ü和n、l 以外的声母相拼时都省去两点。 (四)注意标音位置:1.如果一个音节只有一个元音,声调符号应标在元音上。2.如果有两个元 音,声调符号就按a,o,e,i,u,ü的顺序标记。3.i,u 两个元音并列时,声调标在后面的元音上。如:tuī(推),qi ú(球)4.调号恰巧标在i 的上面,那么i 上的小点要省去。5.轻声音节不标调。如:萝卜、桌子标调歌:见了a母莫放过,没有a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i 上标调把点抹。 (五)注意使用隔音符号: a,o,e 开头的音节连接爱其他音节后面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如:p í'ǎo(皮袄) 正确拼读字可使用下列方法: 1、语境定音法:分析语境,了解语意,从而推断读音; 2、词性定音法:有些词词性不同,读音也不同; 3、记忆积累法:对特殊的,少量的要强行记忆; 4、声旁类推法:据声旁推断读音。 附:容易读错的常用字(按音序排列) A 1.挨紧āi 2. 挨饿受冻ái 3.白皑皑ái 4.狭隘ài 5.不谙水性ān 6.熬菜āo 7.煎熬áo 8.鏖战áo 9.拗断ǎo 10. 拗口令ào B 1.纵横捭阖bǎi hé 2.稗官野史bài 3.扳平bān 4.同胞bāo 5. 炮羊肉bāo 6.剥皮bāo 7.薄纸báo 8.并行不悖 bèi 9.蓓蕾bèi lěi 10.奔波bō11.投奔bèn 12.迸发bèng 13.包庇bì 14.麻痹bì 15.奴颜婢膝bìxī16.刚愎自用bì17.复辟bì18.濒临bīn 19.针砭biān 20.屏气bǐng 21.摒弃bǐng22.剥削bōxu ē23.波涛bō24.菠菜bō25.停泊bó26.淡薄bó27.哺育bǔ C 1.粗糙cāo 2.嘈杂cáo 3.参差cēn cī 4.差错ch ā 5.偏差ch ā 6.差距chā 7.搽粉chá 8.猹chá 9.刹那chà 10.差遣chāi 11.诌媚chǎn 12.忏悔chàn 13.羼水chàn 14.场院cháng 15.一场雨cháng 16.赔偿 cháng 17. 偿佯cháng 18.绰起chāo 19.风驰电掣chè20.瞠目结舌chēng 21.乘机chéng 22.惩前毖后chéng 23.惩创chéng chāng 24.驰骋chěng 25.鞭笞chī 26. 痴呆chī

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记叙文 1.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⑥地点线 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7.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对比、借代、反语。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郭锡良)

通论! 古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你打我。 打你、我。你、我打。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 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 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周南·关雎》) 三、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 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

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记叙文 1.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更加亲切)和第三人称(更加广泛)。 3.线索:①人线(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②物线(某一有特意义的物品)③情线(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线(中心事件)⑤时间线⑥地点线 4.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平叙)。 5.划分:按事件的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或正面,侧面、细节)、议论、抒情、说明等。 7.语言的特点:形象,生动,具体。 8.表现手法:描写、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象征、比喻、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等。 如何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作用: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人物的思想性格,事情的来龙去脉。 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比如:回忆往事)作用: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人物的描写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中考必备}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详解版)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 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 1、关于《墨子》的注本中,清代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最为详备 2、古代汉语中的否定性无定代词是莫 3、上古韵部中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声韵;[m]、[n]、[g]属于阳声韵 4、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说法 5、近代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6、三平调是专门针对仄仄仄平平的句式而言的 7、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8、《尔雅》属于“十三经” 9、从中古汉语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四声。 10、中古音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由于《切韵》失传,我们现在考察的中古音的依据主要是《唐韵》(这句话是错的考判断题) 11、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其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其研究方法是系聊法。 二、填空题 1、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提出来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观点。 2、《毛诗正义.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XXXXXXXXXX乐土乐土爱得我所XXX[疏]XXXXXX中“贯”事也是毛亨的注,笺 云之后是郑玄的注,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以下是孔颖达的注。 3、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称之为阴声韵;以鼻音[m]、[n]、[g]作为韵尾的韵称之为阳声韵;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 声韵。 4、朱熹在《诗经集注》一书中没有认识到语音的发展演变,而是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主观的临时的改变某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 称之为叶韵。 5、古书备注中见到“屯,音肫(zhun)”的注解,这是采用了直音的注音方法,而“东,德红切”,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式。 6、《十三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 子》。 7、在校勘中,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误加上的文字在校勘术语中被称为衍文;专指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的术语是脱文。 8、“恶”主要用作形容词,意为“丑恶”,读e,但当用作动词表示“厌恶”时,则改为wu。这种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作法, 称作破读。 三、解释字义及说明用法题 解释字义题:(太多而杂乱了全是老师讲过的文章得复习课本) 说明用法题:(以下是去年考的5个) 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 2、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以…..为贱 3、射之,豕人立而啼。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人一样 4、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名词用作动词,杀 5、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酒。 通假字,通“早” 四、翻译(前两年考的) 1、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徙,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搅乱天下罢了。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要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3、且夫我当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赌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说孔子的学问少,认为伯夷的义气轻,刚开始我不相信,如今我目睹了您的浩瀚远闻,无边无际。我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 百姓认为他们的饮食很甜美,服装很漂亮,居住很安定,民俗淳朴欢乐。邻国之间可以相互望见,能听到鸡犬声。(两国居民)到老死都不相往来。 5、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6、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九~十) 通论(九) 1、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2、上古汉语里,“不”“毋”“未”“莫”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最正常的结构,不是“倒装”。如: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不能将代词宾语前置的否定句: A、“弗”“勿”“非”“无”四个否定词的否定句。 B、宾语不是代词的。“君”“子”一类的字不是真正的代词,也大多不用此结构。如“若不许君”、“吾不能早用子”。 4、“不”“弗”:词汇意义相同,都表示一般的否定。语法意义上的区别: a、“不”后的动词可以是及物也可以是不及物;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如:勇者不惧。老妇不闻也。 b、“弗”后的动词一般是及物,而且动词后面往往不带宾语(带宾语的非常少见)。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都不能否定名词。因此: 1)“不”后的名词用如形容词或动词。 2)“弗”后的名词用如及物动词。 5、“毋”“勿”:词汇意义相同,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劝阻,等于现代汉语的“不要”或“别”。古书上“毋”常写作“無”。语法意义上的区别与联系:

a、“毋”和“不”相当,“毋”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 b、“勿”和“弗”相当,“勿”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带宾语的少见)。 c、“毋”“勿”后面的名词都用如动词。如:毋友不如己者。王無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有时候,“勿”字用于陈述句,意义和“不”差不多。如:齐侯欲勿许。 6、“未”: “未”和“未尝”的区别: a、“未”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等于现代汉语动词前的“没有”。 b、“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过”的意思。 c、“未”着重在和将来实现的可能性对比,或和已经实现的事情对比。 d、“未尝”则是简单地否定过去。 e、“未”有时并非用来表示事情还没有实现,只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意义和“不”差不多。如:是未可知也。 7、“否”: a、“否”和作为应答之词的“然”是对立的。常用于单词句,等于现代汉语的“不”或“不是的”。 b、“否”又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它表示否定的一面。如: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8、“非”: a、“非”用于判断句里,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注意:这种“非”虽可译为“不是”,但语法意义完全不同。“不是”是系词“是”前面加否定词“不”;“非”在上古汉语里不是系词,而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否定的是整个谓语。如:是非君子之言也。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郭锡良般古代汉语复习重点总结 说明:按照该提纲复习,基本通论知识点与词句部分可以熟练掌握,内部资料,请勿外传此版本教材是商务出版社的三册套教材,与现在的两册套教材可以通用,页数稍有出入,请 使用者自行注意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 《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 《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臵、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四)引申义分析例(下)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 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工具书: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 1、按义序排列 2、按部首、笔划排列 3、按号码排列 4、按音序排列 关于字典和词典 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 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贯掼,关去。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 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后台湾改称为国音符号。 6、汉语拼音方案 (四)工具书使用注意事项: 1、先看序和出版年月,对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大致的认识。 2、细读凡例,熟悉使用方法。 3、注意书后补遗、勘误、附录之类。 (五)工具书分类 1、释义为主的工具书 ⑴《尔雅》——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通“迩”,近。 作者不详,从春秋时期到汉代初年,经师们为解说经典,多人收集典籍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详解版)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 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第四部分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第五部分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 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第六部分 七种短语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复句类型:①并列复句②转折复句③条件复句④递进复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docx

古代汉语逼俺复习诲料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 )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 )按音序排列。3 )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 )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啲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相拼,是“号”或懷好啲“好”。3 )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 )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 )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 )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 )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 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岀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 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训“。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

最新初三语文知识要点汇总大全

最新初三语文知识要点汇总大全 初三语文知识要点汇总大全一 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被后人称为“亚圣”,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的学说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二、语音 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 三、通假字 1、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四、一词多义 (1)之代词“他”如:呼尔而与之助词“的”如为宫室之美 (2)而表顺接“不译”如: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于表比较“比”如: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如: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重点词语解释 1、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 2、鱼我所欲也。所欲——所字词组(所+动词)是名词性词组,译“……的东西”。 3、如使:假如,假使。 4、贤者能勿丧耳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丧:丢掉。 5、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6、呼尔而与之呼尔:没礼貌的吆喝。与:给 7、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8、何加:有什么益处。 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形容位高禄厚。辩通“辨”,辨别。 10、妻妾之奉。奉:侍奉。 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1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13、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1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六、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 一、绪论 1、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 1、汉字的性质: 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六书是六艺之一。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 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杞、问、物、里、过、发 E、转注:说法不一。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古今字的特点 (1)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 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a词义的引申。①弟悌②责债 ①弟,弟弟。又读ti\,敬爱兄长。后作悌。 ②责,债的本字。引申为责求、责备、责任等,为与引申义相区别,另造债字表其本义。 b用字的假借①说悦②莫暮 ①说,本为言说的说,后来表借义为喜悦字,后来另造悦字来表其借义。 ②莫,本为日暮,因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故另造暮字表其本义。 5、异体字的性质: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6、异体字的特点: 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