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倡导绿色消费》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生物《倡导绿色消费》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生物《倡导绿色消费》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3

《倡导绿色消费》教学设计与案例

目标的确定

环境和资源的问题,与人类的行为紧密相关。本节内容,作为本章的结尾,同时,也是本模块学习的结束,应该着意引导学生在本章前三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有关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的行为和意识。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从生产和消费行为两方面着手,而消费行为则会影响,甚至能够决定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的方式,不仅考虑要满足我们这一代人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还要考虑满足后代的消费需求、安全和健康需要。这种消费方式,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方式。因此,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绿色消费。简述绿色消费的兴起、说出绿色消费的概念是学习本节后续内容的基础。生活中有很多消费行为,哪些是绿色的消费行为呢?尤其是自己有哪些行为和观念还不符合绿色消费?通过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消费行为,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消费行为还不是绿色消费,让学生认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但是,仅仅是自己做到绿色消费还不够,作为社会的一员,还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即让更多的人进行绿色消费。因此,参与“宣传绿色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行为”的活动就很有必要。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实施的程序

课前师生搜集有关绿色消费的资料,在网站上建立倡导绿色消费的网页,内容包括:什么是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误区、网络自测问卷(中英文)、倡导绿色消费的宣言、问题讨论区等。

新课程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 第1章走近细胞 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4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第5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第2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第3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和光合作用 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细胞的增殖 第2节细胞的分化 第3节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第4节细胞的癌变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背景资料和阅读课文中的访谈录,以问题引导: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在生物学上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从访谈录中,你认为造就了这次成功的因素是什么?阅读完了这些资料,你觉得对于你学习高中生物,在方法上有什么启发呢? (三)简单介绍高中生物的教材、学习方法和意义 1.教材分为必修3个模块、选修3个模块。必修: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简述三者之间知识结构上的关系;必修: 1.高中新教材的特点:需要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加了探究活动(什么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的流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作出结论)、模 型制作等,这些都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 2.学习生物学的意义:生物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相关领域的成果,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已经模糊,而出现了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生物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互动,更加 是能力培养和思维方式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一章走进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情感态度】: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教学重难点: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是重点;说出生命系统的层次是难点 三、教学用具:ppt幻灯片 四、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关于冠装病毒相关的资料。

2021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 育》word教案 教学建议 1.关于“体内受精过程”的教学,建议在学生已有的“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图解等进行讲述。对学生没学习过的精子的变形、卵泡的形成、卵子成熟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场所及时刻等有关内容进行重点介绍,以使学生对精子和卵子发生的过程有更全面的了解。讲述过程中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概念,而不是将概念灌输给学生。例如,让学生自己比较出精子与卵子在发生上的重要区别,总结出哺乳动物的受精过程。 2.关于受精作用的过程的讲解,建议结合下图进行 结合此图讲解受精作用的过程时,能够据图设置问题串,关心学生明白得这一抽象过程,因为这一过程概念太多,借助模式图,“透亮带反应”“卵细胞膜反应”就能在明白得的基础上把握。 3.关于哺乳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教材删繁就简地讲述了受精卵→卵裂→桑椹胚→囊胚→原肠胚及胚层分化→胎儿雏形形成的过程,以及各时期的重要特点。其中重点讲述了与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紧密相关的桑椹胚细胞的全能性、囊胚中具有分化能力的内细胞团。这些内容为本专题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录像、动画或图片等进行讲述,以增强直观性。 参考资料 哺乳动物卵巢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位于雌性动物的腹腔,左、右各有一个,多为椭圆状或圆球状。其形状、大小和结构因种类、年龄和生理状态而异。卵巢由实质部和被膜构成。实质部又分为皮质部和髓质部。皮质部靠近被膜,其中储存大量的原始卵泡和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泡和卵泡的续产物,要紧包括:黄体、白体和闭锁卵泡等。卵巢的髓质部位于卵巢的中间部位,含有纤维结缔组织、血管和神经。卵巢中有卵泡,每个卵泡中有一个卵母细胞。卵泡中的卵母细胞在排卵前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 哺乳动物卵巢结构模式图 卵巢的要紧功能有两个,其一是储备卵泡,排出卵子;其二是产生与生殖有关的激素,如雌激素和孕激素。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用交叉相乘法,解析孟德尔二对相对性状实验结果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交叉相乘法的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而在实际情况中,生物的性状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当生物的多种性状综合起来的时候其遗传又有什么规律呢? 二、新课教学

以“问题探讨”引入。 提示:可以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进一步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在育种实践中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 (一)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现象(参考P9图1-7) (1)杂交P: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种子)(种子) (植株)(植株) F1:(受精卵) 黄色、圆粒 (种子、100%) (2)F1自交:黄色、圆粒(种子时的F1) 同植株卵子精子 F2:种子 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315 108 102 32 (≈9︰3︰3︰1) 2.数据分析 (1)分析每对性状的F2:

①粒色:黄/绿=315+101/108+32≈3︰1 ②粒形:圆/皱=315+108/101+32≈3︰1 (2)结论: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遗传因子互不干扰。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杂交:纯黄、圆X 绿、皱 P 基因型(YYRR )(yyrr ) 配子:YR yr F1:YyRr 2.F1植株自交 F1配子:♀YR yR Yr yr (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 ♂1/4 1/4 1/4 1/4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YR yR Yr Yr (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F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学习指导案 课题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发展前景授课时间 课型复习主备人 教材分析生态工程是必修三生态系统的拓展和加深,注意和必修三相联系。学情基础分析及预 习导学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知识应让学生复习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生态工程的实例和前景 过程与方法:科学的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生态工程建设,初步形成物质循环利用、协调与平衡、多样性、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重点生态工程的实例学习难点生态工程的实例 教具准备学案课件 学习内容学习 形式教师 指导 时 间 激发兴趣 构建知识体系 重点剖析以总 结的 形式 对本 节课 内容 先提 出一 个大 概, 诱发 学生 深思 以及 学习 的兴 趣。 以实 例引 入, 引发 学生 讨论 15 10

学习内容学习 形式教师 指导 时 间 1.如右图为“秸秆的多级利用”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秸秆的多级利用”充分体现了生态工 程的______________原理,最大限度地实现了 物质的循环,减轻了燃烧秸秆造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效应。 (2)图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___;分解者是_________________。 (3)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 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农村大量燃烧秸秆和柴草会产生什么问题?至少列举两种现象。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右图是某一生态农业系统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如图所示的 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仅从质量考虑,若要生产2 kg鸡肉,最多需要 消耗农作物共计_____________kg。 (3)在发酵装置里的B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与水稻根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它的代谢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 (4)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但在种植大豆时不施氮肥,仍能旺盛生长,其原因是_ (5)蘑菇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_____________。在农业生产上,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试分析增产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沼气池中常有一种刺激性的臭气,该物质是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__细菌的作用可将臭气除去,并能形成_____________被植物吸收。 其它习题重点 练习 引导 纠错 20 当堂检测略 作业布置基础作业:学案提高作业:金版教程板书设计一、生态工程实例 二、生态工程发展的前景 课后反思

第一章基因工程 一.基本工具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1.分布:原核生物 2.作用: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在特定部位 进行切割,使两个核苷酸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3.作用结果:产生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二)DNA连接酶 1.分类(1)E.coliDNA连接酶来源:大肠杆菌 功能:只能连接黏性末端 (2)T4DNA连接酶来源:T4噬菌体 功能: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2.作用:将DNA连接起来 (三)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1.条件(1)具有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源基因插入 (2)可自我复制或整合到染色体DNA中进行同步复制。 (3)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种类: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质粒 质粒:双链环状DNA分子,最常用,要人工改造 二。基本操作程序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 1.目的基因:编码蛋白质的基因或具有调控作用的因子 2.获取方法(1)从基因文库中获取 **基因组文库,部分基因文库 (2)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 (3)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基因小,核苷酸序列已知(二)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核心步骤) 1.目的(1)稳定存在,遗传给下一代 (2)表达和发挥作用

2.结构:启动子、目的基因、终止子、标记基因、复制原点 **启动子: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驱动基因转录 **终止子:使转录在所需要的地方停止; **标记基因: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目的基因。 (三)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1.转化: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内,并且在受体细胞内 维持稳定和表达 2.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1)农杆菌转化法(2)基因枪法 (3)花粉管通道法 3.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显微注射法 4.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Ca+处理使细胞处于感受态 **原核细胞特点:繁殖快,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四)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的检测 (1)检测受体细胞中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2)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DNA分子杂交技术(3)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法 **检测成功会出现杂交带 2.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接种实验 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1.动物、植物基因工程的成果 (1)植物:提高抗逆性、改良品质、生产药物; (2)动物:品种改良、建立生物反应器、器官移植; 2.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抗体、疫苗、激素; 3.基因治疗(1)概念: (2)方法体外基因治疗体内基因治疗 四.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1.理论推测,人工合成 2.基因工程,蛋白合成(自然界没有的蛋白质)

第七章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教材分析: 本章课程的核心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这些应该成为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本节内容包括: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⑵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⑶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⑷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⑸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⑵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现在已经遗忘,而且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五、教学方法 此部分内容简单,前后顺序逻辑严密,框架思路清楚。以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学探究的方法处理教学内容是可行的。关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评说其要点,然后教师可以指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之前影响最大、最为系统的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本节教学的中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综合了生物学各学科的成就和多种生物进化因素建立起来的,因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的关键。因此大致思路如下:通过录像片段引入本课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拉马克进化学说 4个录像片段并结合长颈鹿的进化探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自学并讨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插入与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和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以

专题5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3.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生态工程的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三、教学策略 新课的引入可采取三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充分地利用题图进行课堂讨论,思考这个电脑合成作品的寓意。认真阅读引言,分析“地球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的含义,从而引出主题。另一种方法是:教师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或课本中提供的信息,如利用第二节的“思考与探究”第1题的资料分析内容,讨论如何使受损环境修复,从而引出生态工程这一主题。第三种方法是:让学生说出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再进一步引出生态工程的概念。 《科技探索之路──生态工程的兴起》,从人们的认识发展变化的角度写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提出的生态工程的含义。建议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并搜集有关可持续发展观提出的背景资料,布置展板,进行学习交流。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查阅的资料,从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入手,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的漫画。还可以模拟历史上的关于“增长极限”的讨论,在课堂上举行小型辩论会。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为什么提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最初定义来自《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文翻译可能有些拗口,学生可以和原文对比学习,理解这一定义。此外,教师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参考书。 《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的教学,建议从资料分析中总结出建设生态工程的意义。可以用教材提供的两则资料分析讨论问题。一则是1998年长江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问题,首先,通过分析图“被洪水淹没的大地”,让学生感受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再通过搜集长江沿岸湖泊面积减少的资料和有关长江成为悬河的资料(最好是图片),引入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课前(或课后)可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最近几年来,我国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防治洪灾,从而提出生态工程是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另一则是分析目前我国农业上存在的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可采取与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这两则资料的分析、讨论,让学生理解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理解通过生态工程实现“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一思路。另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或学生可搜集本地区的资料,从本地区发生的事件或其他热点实例入手,认识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这部分教材着力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必须推行“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一思想,但没有给这两个词一个严格的定义,主要是因为学生从媒体中可以接触到这些词,从字面上也能够理解其含义。L.R.布朗的一段话,寓意深刻,希望教师能阅读一些有关的参考书,与学生共同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和认识。 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学、系统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由于前四个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必修模块中学习过的内容,建议在教学时,用案例引出对原理的学习,再利用原理分析讨论对案例问题的解决。例如,从植树造林中出现的不注意多样性的问题,引出对物种多样性原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阅读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特点,以此为鉴,鼓励学生为当地植树造林设计生态工程。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引用的实例是我国古代“无废弃物农业”,教师讲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 册)教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说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概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教材梳理] 一、粮食问题 1.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状况 国别内容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占世界人口3/4 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 占世界的1/2 特点人均产粮多、消费少人均产粮少、消费多

2.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产生原因 3.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作用 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疾病肆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转基因技术发展历史 诞生→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 发展→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延熟保鲜番茄, 1993年在美国批准上市二、科学思维的过程[连线]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发达国家人口少、人均粮食多、消费少。(√) (2)我国虽然人口众多, 但地大物博, 粮食问题并不严峻。(×) (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延熟保鲜番茄的成功上市。(×)

(4)水稻耐寒、耐盐碱基因是我国获得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 (5)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2.选择正确答案 (1)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 ) A.粮食生产过多 B.粮食供应与消耗不平衡 C.人口增长过快, 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D.开垦森林过少, 致使农田减少 解析:选C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 使我国面临粮食短缺这一严重问题。 (2)下列关于推理研究的有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推理是根据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设过程 B.通过推理所得结论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C.推理过程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 D.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可得出多种结论 解析:选B 推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所作出的解释, 即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由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既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重难突破] 一、粮食问题

2016-2017学年度高二生物选修三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生物虽然是理科学生的必考科目,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不牢,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以往的知识内容,经常出现漠然的状态;不过,由于已经是高二下学期,虽然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最少,但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有所增强;在课堂上能与老师互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本模块的内容包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五部分。本模块以专题的形式着重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由于本模块所涉及的领域属于高科技的内容,技术复杂且进展迅速,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介绍各种生物技术时,更侧重技术的生物学原理。关于各工程的具体操作技术则从简,不做重点,只让学生作一般性了解。 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1.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的惟一依据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本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其中有若干重要方面是必须遵循的。它们是:以学习专题方式来呈现。即基因工程、克隆技术(本教材改为细胞工程,内容标准不变)、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尽管前四个专题存在互相联系与渗透的关系,但仍各自作为独立的专题来学习。具体内容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用行为动词表述)应予遵循。五个专题合起来,具体内容标准为17项。即在知识性目标上以了解水平为主;在情感性目标上以经历(感受)水平为主;技能性目标体现在活动建议中,主要是参观、调查、资料收集、交流讨论、专题综述等。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内容均属现代生物科技的前沿,已经很深了,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活动建议部分,只能加强,不应削弱。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是在贯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上述三方面的原则要求下,突出以下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 (亲本) 互交 反交 F 1(子一代)纯合子、杂合子 F 2(子二代)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F 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体现在 三、杂交实验(二) 1. 亲组合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1.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 D 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分离(自由组合) 精母 细胞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DNA 2C 4C 4C 2C 2C C C 3.同源染色体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散乱 中央 分极 染色体 不 有丝 有 配对 前 中 后 偶数 同源染色体 有 减Ⅰ 期 期 期 无 减Ⅱ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 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12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您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的宗旨,欢迎您下载使用! (共18套)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全册)精品 教案汇总 第1章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教材分析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1章第1内容,由“一

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本节的教学内容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达到阐明分离定律,最终能够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教材用科学方法教育统领了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分析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体验孟德尔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设计思想 本设计采用科学建模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对孟德尔科学实验过程的分析,观察科学事实;建构科学概念;分析科学原理;认识科学理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追随孟德尔的足迹,充分了解和把握事实,然后能够使用概念来解释和分析科学事实中蕴含的本质过程。 学生在解释科学事实的过程中,就会在他们的大脑中初步建立模型试图分析现象本质,因此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去修正他们的模型,并最终达到最优模型的建立。 建模教学有如下3个过程非常关键:①学习迁移理论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和包容性始终是影响新的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首先要把学生的这四个起点行为进行回忆、强化和巩固。②思维过程是学生建模的关键环节:分析问题,设计模型进行建模是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教师在建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使学生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而不仅仅是答案的问题,答案不是目标,思维过程才是建模学习的中心。③学生建立了模型后,通过验证模型的通用性,可以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从知识层面更进一步提升到元认知的思维水平。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离定律的现象和实质;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能力目标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情感目标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2015----2016学年下学期高二生物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生物虽然是理科学生的必考科目,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态度不端正,基础知识掌握不够、不牢,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以往的知识内容,经常出现漠然的状态;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不过,由于已经是高二下学期,离高考时间越来越近,加之又是会考,虽然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最少,但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有所增强;在课堂上能与老师互动,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是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本模块的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五部分。 本模块以专题的形式着重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科技意识,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为进一步学习现代生物学奠定基础。由于本模块所涉及的领域属于高科技的内容,技术复杂且进展迅速,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在介绍各种生物技术时,更侧重技术的生物学原理. 关于各工程的具体操作技术则从简,不做重点,只让学生作一般性了解。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1.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的惟一依据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本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其中有若干重要方面是必须遵循的。它们是:具体内容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用行为动词表述)应予遵循。五个专题合起来,具体内容标准为17项。即在知识性目标上以了解水平为主;在情感性目标上以经历(感受)水平为主;技能性目标体现在活动建议中,主要是参观、调查、资料收集、交流讨论、专题综述等。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内容均属现代生物科技的前沿,已经很深了,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是在贯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上述三方面的原则要求下,突出以下各点: (1)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内容,都是当前发展非常迅速的领域。作为教学内容,不易把握好分寸。为做到基本原理准确,实例可靠,技术方法相对全面,教师要不断进行资料的查阅和备课组的集体合作。 (2)斟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 格局教学内容适用性的“度”,可以适当的增减或调整。 (3)体现教学内容的有序性 这里的有序性,主要指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有序性。由于教材以专题形式呈现,似不可能在各专题间寻求其系统和有序,主要体现于每一专题中各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 尽可能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对本模块的相关知识进行多反面的搜集和查阅,不希望本模块的学习变为教师讲解的单一

(1)了解 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2)基因操作的工具和基本操作程序。(3) 运用所学的DNA重组技术,模拟制作DNA重组模型。 (1)用类比的方法比较基因工程的三种基本工具及其作用。(2 )通过模拟 制作充足DNA分子模型理解基因工程的原理 (1)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学方法的正确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比较判断推理分 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具备能利用学到的生物知识评价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因操作的工具和基本程序及应用。 1 ?限制酶和运载体的作用。 2 ?提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和目的基因导入受体 细胞的途径。3 ?基因工程的应用。 [第一课时]: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2 .生物体遗传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3 .为什么生物界的 各种生物间的性状有如此大的差别呢?4.生物的性状是怎样表达的? 5 .各种生物的 性状都是基因特异性表达的结果,那么,人类能不能改造基因呢?使原来本身没有某一性状的生物而具有 某个特定的性状呢?6.各种生物间的性状千差万别,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回答:生物体的不同性状是基因特异性表达的结果。 教师举例:1.青霉菌能产生对人类有用的抗生素——青霉素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能 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3 .人的胰岛B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的浓度教师提问:以上几种生物各有其特 定的性状,这些性状都是基因特异性表达的结果。 但是人类能不能改造基因呢? 二、讲授新课 1.基因工程的概念: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 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 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设计理念: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独霸课堂45分钟,学生只能充当“留声机”,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该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动手,合作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反馈信息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生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并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减数分裂动画过程,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通过学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和概念,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具体视课时、进度而定。)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概念。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是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关键。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细胞中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感性认识,仍难以理解,较难抓住本质。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学会”但“会学”的同学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探讨停留于表象认识,难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画有细胞轮廓的白纸板,红、蓝两色的橡皮泥)(视教学进度定) 教学过程: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 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 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 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选修三 专题5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一、学习目标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3.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教学建议 1.课时数:本节教学建议用2课时。 2.课时侧重点: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3.教学策略 新课的引入可采取三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充分地利用题图进行课堂讨论,思考这个电脑合成作品的寓意。认真阅读引言,分析“地球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的含义,从而引出主题。另一种方法是:教师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或课本中提供的信息,如利用第二节的“思考与探究”第1题的资料分析内容,讨论如何使受损环境修复,从而引出生态工程这一主题。第三种方法是:让学生说出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再进一步引出生态工程的概念。 《科技探索之路──生态工程的兴起》,从人们的认识发展变化的角度写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提出的生态工程的含义。建议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并搜集有关可持续发展观提出的背景资料,布置展板,进行学习交流。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查阅的资料,从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入手,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的漫画。还可以模拟历史上的关于“增长极限”的讨论,在课堂上举行小型辩论会。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为什么提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最初定义来自《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文翻译可能有些拗口,学生可以和原文对比学习,理解这一定义。此外,教师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参考书。 《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的教学,建议从资料分析中总结出建设生态工程的意义。可以用教材提供的两则资料分析讨论问题。一则是1998年长江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问题,首先,通过分析图“被洪水淹没的大地”,让学生感受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再通过搜集长江沿岸湖泊面积减少的资料和有关长江成为悬河的资料(最好是图片),引入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课前(或课后)可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最近几年来,我国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防治洪灾,从而提出生态工程是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另一则是分析目前我国农业上存在的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可采取与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这两则资料的分析、讨论,让学生理解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理解通过生态工程实现“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一思路。另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或学生可搜集本地区的资料,从本地区发生的事件或其他热点实例入手,认识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这部分教材着力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必须推行“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一思想,但没有给这两个词一个严格的定义,主要是因为学生从媒体中可以接触到这些词,从字面上也能够理解其含义。L.R.布朗的一段话,寓意深刻,希望教师能阅读一些有关的参考书,与学生共同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和认识。 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学、系统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由于前四个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必修模块中学习过的内容,建议在教学时,用案例引出对原理的学习,再利用原理分析讨论对案例问题的解决。例如,从植树造林中出现的不注意多样性的问题,引出对物种多样性原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阅读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特点,以此为鉴,鼓励学生为当地植树造林设计生态工程。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引用的实例是我国古代“无废弃物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