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认知语用特征

写作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认知语用特征
写作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认知语用特征

一、ESL 写作中第一人称指示语的认知语用特征

摘要: Marmaridou 认为指示不是绝对值, 而是程度范畴, 同一人称指示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原型性程度有所不同。二语学习者在议论文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仅涉及边缘程度居中的特征。语言水平不同的学习者在第一人称指示语的使用量及指示特征上具有显著性差异。此外, 研究中还发现了值得注意的语用现象, 即学习者用we 指称高于其身份的群体。

人称指示词有指示用法和非指示用法。指示用法中, we 的含义分为包容性( inclusive)和排斥性( exclusive) 。第一人称复数在实际运用中, 语义特征却不仅限于此。客观主义忽略了人称指示中社会因素和语篇因素的存在。Marmaridou( 2000) 采用经验主义的认知观,认为指示不是绝对值, 而是程度范畴, 因此没有必要把指示用法和非指示用法区分开来。

国内外语言学界对人称指示词的应用做了大量研究。总结起来, 包括三个方面。首先, 不少研究都是从I 和we 的使用量与个人性格、社会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且, 所分析的语料均来自成熟的语言使用者。其次, 目前国外许多研究聚焦于作者身份、自我体现与文化的关系, 主要涉及I 和w e 的使用。语料来自二语学习者。只有少量研究涉及二语学习者议论文写作中人称代词( 第一、第二人称) 的使用量比较。

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 2003) 把语言水平和人称代词的使用量联系起来。他们运用对比分析学习者语料的方法, 研究了中国大学生英语书面语中的口语化倾向。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第二人称代词、情景指代、强调小品词、模糊词等。结果发现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英书面语表现出较强的口语化倾向, 其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量较大, 但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 此倾向有减弱趋势。

研究问题

1) 英语议论文写作中学习者的第一人称指示词体现了哪些认知语用特征?

2) 语言水平的高低是否影响人称指示词的使用量?

3) 语言水平不同的学习者在人称指示词的认知语用特征上有何差异?

二语学习者在议论文中的第一人称指示语仅涉及此类文献中所提及的部分边缘特征, 即边缘程度居中的特征。此外, 二语学习者用第一人称复数指称高于自己身份的群体, 这是一种新的语用特征。从语言水平上看, 高水平者倾向于指称特权机构, 而低水平者趋向于作为群体代言者。定量分析发现, 人称指示词的使用量随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减少, 因为高水平学习者更善于运用语言策略。两组学习者的主要差别是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量, 低水平学习者使用量较大。两组学习者均大量地用we 表示泛指, 且高水平者此种用法的比例略高。这在写作教学中应引起重视, 在中高级阶段加强其他表达策略的训练成为必然。

二、词汇量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

提要:本文旨在探讨产出性词汇量与词汇运用对写作质量的影响, 并找出影响写作质量的词汇因素。被试为两个自然班的57 名大学二年级学生。产出性词汇量测试采用Paul

Nation(1990)10,000个词汇水平测试, 词汇运用采用限时作文来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 词汇量对写作质量没有直接影响, 但是通过影响文本长度来间接影响写作质量。产出性词汇量对词汇丰富性有一定影响, 如词汇量大的学习者往往使用较少的第一类词和更多的复杂词。影响写作质量的词汇因素有文本长度, T-unit长度和第一类词的使用量。

词汇量的缺乏是外语写作中的最大困难。马广惠和文秋芳的实验发现表产出性词汇量对英语写作能力的直接影响最大, 表达词汇量越大, 作文分数越高。

在词汇运用方面, 文本长度被看成是限时作文中写作流畅性的标志。文本长度指作文总字数。对文本长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本长度与作文质量的相关性。文本长度与策略训练或

教学方法的关系,以及文本长度与词汇丰富性的关系,极少有人把文本长度与词汇量联系起来考虑。在词汇运用的另一方面—词汇丰富性方面。在相关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词汇量研究中所测试的词汇量多为接受性词汇量, 产出性词汇量的研究不够深入。而对于词汇量与文本长度的研究缺乏实证数据。对词汇丰富性的研究多为不同语言水平上词汇丰富性的差别, 而同一语言水平上词汇丰富性是否也呈现出差别, 如果有差别是否受词汇量的影响, 这些问题则很少有人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词汇量、词汇运用与写作质量之间的关系。虽然人们认为产出性词汇量影响写作质量和文本长度,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些词汇量大的学习者作文得分并不高, 而且文本长度不一定能超过词汇量较小的学习者。鉴于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情况以及词汇测试手段的不同, 本文再次提出词汇量与写作质量以及词汇量

与文本长度的关系问题?

问题1:产出性词汇量与写作质量之间有何关系?

问题2:产出性词汇量与文本长度之间有何关系?

问题3:产出性词汇量是否影响词汇丰富性, 如第一类1000高频词和复杂词汇的运用?

测试工具

词汇量测试

本研究使用了Paul Nation (1990)的1000水平词汇量测试” , 这是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在国外被研究者普遍采用的测量工具。这是控制性产出词汇量测试, 可以有效地衡量被试对单词的掌握程度。

结论

(1)产出性词汇量对写作质量没有直接影响, 但是通过影响文本长度来间接影响写作质

量。词汇量越大, 则作文写得越长, 主题越能得到充分挖掘, 因此写作质量则越高。

(2)产出性词汇量对词汇丰富性有一定影响, 如第一类词和复杂词的使用量。词汇量大的

学习者往往使用较少的第一类词和更多的复杂词。但产出性词汇量不影响T-unit长度。由于

着眼与词汇量与词汇使用的问题, 所以本文只探讨词汇因素, 而没有考虑语法、写作知识、写作策略等影响。

三、写作策略与产出性词汇量对写作质量的影响

提要:本文旨在研究在写作策略的作用下!词汇量对写作质量是否有显著影响!写作策略能否弥补词汇量之不足" 研究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共!" 人!为两个自然班" 一个受过写作策略训练!但词汇量较小" 另一个词汇量虽大!但没受过策略训练" 研究结果发现!产出性词汇量对写作质量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与写作策略相结合才能发挥很大作用" 写作策略对写作质量的影响有“阈限”!在“阈限”以上则会产生很大影响% 而写作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词汇量的不足"。

Kellerman (Cohen 2000)认为策略训练$特别是弥补词汇量不足的补偿策略训练不必要,因为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已经掌握了这些策略。他认为外语学习者之所以不能有效地运用学习策略,是因为语言水平不够,而不是对策略缺乏控制。

英语教学中发现!词汇量大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而词汇量较小的学生也能写出漂亮的文章。笔者推测这可能与善用写作策略有关!从而弥补了词汇量的不足。因

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将词汇量与写作策略训练结合起来做试探性的研究。鉴于以上研究中存在的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拟从写作结果的角度,研究在策略训练的作用下产出性词汇量对写作质量是否有显著影响,以及写作策略训练能否弥补词汇量的不足。

本研究拟回答下列问题:

(1)产出性词汇量对写作质量是否有影响?

(2)写作策略训练对写作质量有无影响?

(3)词汇量较小的受试通过策略训练能否产出高质量作文?如果能,那么他们的作文和词汇量较大的受试(无策略训练)相比在策略使用上有何特点?

(4)写作策略能否弥补词汇量的不足?

结论

控制性产出词汇量对初高级水平以上的学习者的写作质量没有显著影响,因为它不是一个能单独起作用的孤立因素,至少应该与写作策略相结合才能发挥很大作用。写作策略对写作质量的影响有“阈限”,在“阈限”以上则会产生很大影响。经过写作策略训练的学生具有策略运用能力,他们能有效地运用计划策略,语篇策略和补偿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词汇量的不足。

四、大学生英语写作中评判性思维能力研究

摘要: 本文研究任务复杂度是否影响大学生写作实践中的评判性思维。结果显示, 任务复杂度对受试质疑权威有一定的影响; 在宽松的时间条件下, 对于熟悉的话题受试的思想创新程度最高; 任务复杂度对评判性思维技巧的总体运用没有显著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法在国外外语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它鼓励学习者以自我为导向, 积

极参与学习过程。评判性思维( crit ical thinking) 是建构主义学习法的基本技能, 要求学习者对权威和对看似正确的观点采取怀疑态度, 并且独立地、客观地、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评判性思维是说本族语者所崇尚的,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写作技巧正在国外外语教学中大力推广, 但是话题熟悉度和时间条件对写作中的评判性思维有无影响尚在探索中。然而,由于文化差异, 评判性思维对亚洲学生来说较为生疏, 具有一定的难度。

研究问题:

1) 任务复杂度是否影响学生对权威提出疑义?

2) 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对熟悉程度不同的话题, 学生的思想创新程度如何?

3) 任务复杂度是否影响学生运用评判性思维技巧?

结论和启示

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任务复杂度对受试质疑权威有一定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宽松的时间条件和熟悉的话题有利于受试挑战权威, 但这样的受试为数不多。2) 在宽松的时间条件下, 对于熟悉的话题受试的思想创新程度最高, 但这个比例( 46% ) 仍然不理想, 大部分受试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惯于因袭权威的观点, 囿于权威的思想中。3) 虽然任务复杂度对评判性思维技巧的总体运用没有显著影响, 但在无时间限制的条件下, 对熟悉的话题,指标2“提对方观点”运用得最好。这说明降低任务复杂度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另外, 受试都能展开话题说明理由, 但却不善于引用研究统计事实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本研究虽然发现了大学生在评判性思维方面的种种欠缺, 但也发现了任务复杂度对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五、大一学生写作中的母语策略与母语迁移

摘要:本文试图探讨母语策略与母语迁移之间是否存在必然性。笔者设计了较为全面的母

语策略问卷, 发现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多采用母语策略, 这与他们所处的特殊阶段有关。本文从写作结果的角度分析了母语策略与母语迁移的关系。由此,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国外不少学者针对母语策略与外语写作的关系做了许多研究。Baco n( 1992) 在研究中发现男生大多使用母语策略之一的翻译策略, 女生多使用监控策略。

本文探讨的三个问题:

1) 大一学生母语策略的运用情况如何? 有无性别差异?

2) 写作中负迁移是否由母语策略运用得多少决定的?

3) 运用母语策略是否有助于正迁移?

结论

从高低策略组对比以及男女生对比情况看,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大学一年级学生大量使用母语策略, 且男生使用量较高。

2) 母语策略对写作的主要影响不在语言迁移上, 可能在写作过程中, 如构思、内容生成文章组织、写作风格等。

3) 大学一年级学生语篇的形成主要是正迁移的结果。

4) 对于写作中的母语迁移, 母语策略不起决定作用。母语迁移可能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更密切, 如社会因素、语言距离和心理类型、个体差异、任务的本质( Ellis, 1997) 。

5) 监控策略可以抑制负迁移, 促成正迁移。

六、多维模式的多维分析

摘要: 多维模式在许多方面比其他二语习得模式更胜一筹。它不仅指出了学习者的“发展顺序”, 而且还提出了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更重要的是, 它对课堂教学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从多方面对此模式做透彻的分析。

来自不同国家的学习者,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 都遵循了五个阶段的发展顺序。他们都是从SVO 结构开始, 逐一习得ADV 结构( adverb preposing 副词前置) 、SEP 结构( verb separat ion 动词分离)、INV 结构( inv ersion 倒装) 、V-END 结构( verb-end 动词结尾) 。但在掌握和运用上存在个体差异( variation)。于是,Meisal,Clahsen, Pienemann 提出了多维模式( Multi-dimentional Model) 。这一模式认为, 第二语言习得有两个发展轴线: 一个是“发展顺序轴线”,这一顺序不受学习者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习得德语的五个阶段同样适用于其他语言的习得。另一个是“学习者语言变异轴线”是由学习者因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

多维模式的独特之处之一就是对五个阶段的认知分析。Clahsen( 1984) 认为学习者在这五个阶段采用三种语言处理策略: 标准语序策略( Canonical Order Strategy ) 、首尾移动策略( Initializat ion-Finalization St rategy ) 和从句策略( Subo rdinate Clause Strategy) 。

多维模式有很坚实的语言学基础, 普遍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为之提供了理论依据。五个阶段的基本句型结构是标准语序, 它对语言处理方面的要求最低。二语学习者都是从标准语序开始。根据普遍假设的观点, Greenburg 认为SVO 结构是无标记的, 具有普遍性( Ellis, 1999) , 因而最容易习得。多维模式中二语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主线是句子成分的移位, 而移位是Chomsky 句法理论的最基本概念。发展顺序中成分移位可以用乔姆斯基句法理论来解释。

多维模式中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现象可以从文化渗入的角度来分析, 从而发掘其社会心理因素。Clahsen 等人( Larsen, 2000) 试图通过语言学习的外部变量来解释语言习得。他们区分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者: 疏离型( segrative ) 和溶入型( integrative) 。

对教学的启示

首先, 在此模式指导下老师可以预测学习者的发展顺序, 从而设计教案。

其次, 每个阶段都依赖上一阶段的处理策略, 再加上新策略, 学习者不能跳过一个阶段,直接习得下一阶段的东西。

重要的是, 多维模式肯定了课堂教学的作用。

局限性

当然, 多维模式也有局限性。它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只限于语法教学, 这是对隐性知识( implicit knowledge) 的教学。那么对显性知识( explicit knowledge)的教学, 如词汇教学, 则无法提供很大的帮助, 学习者的发展顺序无法预测。

七、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翻译中的逻辑连接

摘要:本文阐述了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翻译中的逻辑连接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连接关系的隐含与显明;连接位置的调整;连接关系的改变;连接关系的添加与减省等。此外,本文阐述了应当采取的相应的翻译处理方式,以便更好地提高翻译的整体水平。

Halliday在1962年首先提出了“衔接的概念。他把衔接分为五大类:照应,替代,省略,连接以及词汇衔接。其中,连接也叫逻辑连接。按连接语义区分,逻辑连接可分为四类:添加、转折、因果、时空。按抽象逻辑语义区分,可分为三类:详述、延伸和增强。这三种关系描述的是基本句与次要句之间的连接关系。每种连接关系又可分为联合和主从两种类型。

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 汉语民族是综合型思维,是主观的、内向的,英语民族则是分析型思维,是客观的、外向的。

思维方式在逻辑连接上的体现及翻译处理:在语篇的逻辑连接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连接关系的隐含与显明;2. 连接位置的调整;3. 连接关系的改变;4. 连接关系的添加与减省。

结论

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别在语言的各个层次都有所体现,在翻译中的逻辑连接上主要体现在连接关系的隐含与显明、连接位置的差别、连接关系的不同以及连接关系的添加与减省四个方面。进行英汉互译时,一定要考虑到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别和句法差异,采用相应的办法,处理好译文的逻辑连接。否则便会导致译语的“翻译腔”,甚至产生思维阻抗,导致译语逻辑混乱,令人费解。

语用学思考题最后版

第一章 1、什么是语用学?P14它探索的主要现象有哪些?P16主要有哪些理论?(莫里斯研究符号理论/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2、字面意义和语境意义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P17 3、语用学和语言学的其他分支学科是什么关系?P9 4、语用学有哪三类研究方法?P15 5、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5-16 第二章 1、什么是语境?P22 2、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把语境分为哪两类?P18 3、“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思提出了什么语境理论?P18-19 4、索振羽主张语境要研究哪些内容?P23 5、研究语境有何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P37-38 第三章 1、英语“deixis“有哪些汉译?应该翻译成什么比较确切?P39 2、什么是指示语和指示信息?P39 3、指示语包括哪些主要类别?各类指示语在话语中传达什么样的指示信息?P42-53 ①人称指示语P43 ②时间指示语P45 ③地点指示语P47 ④话语指示语P48 ⑤社交指示语P51 4、举例说明是地点指示语的手势用法。P47 5、为什么说“我们”这一第一人称指示语也具有社交指示语的双重交际功能?举例以说明。 “我们”:人称指示语、社交指示语 语用移情的社交指示功能,缩短主持人和听众之间在现时语境中的社交距离,改善社交关系,有利于推进言语交际, 例:①我们是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语用功能:批评、劝诫,移情,从学生角度出发,提高该话语的可接受性与劝说力 ②我们认为,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之间存在很多交叉现象。 语用功能:仅指作者本人,不包括读者在内的其他人,与读者商榷的语气,表明谦虚,有助于提高其所指内容的可接受性、认同性。 6、举例说明“来”和“去”的内在指示意义。P48-49 7、照应和指别有何区别?P53 8、举例说明第三人称代词既有照应功能,又有指别功能。 如:①我和杨老师是好朋友,我们志趣相投.②你和汤姆是同屋,你们应该互相帮助。例①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们”和例②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你们”都有照应功能。既起照应功能,又起指别功能。③她乖得很,是我们么儿。例③是一个给她邻居介绍自己的宠物狗的年轻女人说的话,这里的“她”起的是纯粹的指别功能。 第四章 1、什么叫会话含义?P54为什么要研究会话含义? 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首先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交际中,很多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传递的语用信息并非等于该话语的字面意义或语义组合。听话人根据相关语境因素进行推理,获取字面意义以外的交际信息(隐含的语用信息,言外之意)。这种字面以外的信息就是一种隐含的语用信息,简称“含意”。它是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言语交际中,类似的字面意义或语义意义以外的隐含信息就是我们要讨论的会话中的含义,即会话含义,也就是语用含义。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们如何运用语言的理论,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会话含义关注的不是说话人说了些什么,而是说话人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什么。

认知语用学笔记

魏在江. 《认知语用学概论》评介. 外语教学2001,22(4):89-90. 作者认为,认知语用学的研究领域是符号在交际意图、语境、推理等因素的干预下所作出的种种解释。 第七章讨论相关理论(即关联理论)的基本论点。相关理论里提出的百科知识提取,相关的自然性、遗传性及其生存价值,省力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共有认知环境,语境变项、显义和隐义等概念,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去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实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八章论述认知语境。作者指出认知语境包括语言使用涉及的情景知识(具体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工作记忆)和背景知识(知识结构)三个语用范畴,也包含社会团体所具有的集体意识,即社会文化团体“办事、思维或信仰的方法”,集体意识以“社会表征”的方式,存储在个人的知识结构里,是个人的语言行为社和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 黄睿. “体验哲学”作为认知语用学哲学基础的意义. 衡水学院学报2005, 7(4):52-54. 体验哲学的精髓: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第一代认知科学的特点是以传统的英美分析哲学(形式主义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和先验哲学为哲学基础,接受了其中许多主要观点,认为范畴、特征、关系等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与人的身体经验、神经系统、主观因素无关。第二代认知科学把经验作为联系主客观的桥梁,认为概念、范畴、心智来自于身体经验,具有体验性;人具有无意识性;思维具有隐喻性。 意义基于感知,感知基于生理构造,认知结构和感知极致密切相连。人类因自身的生理构造用特殊的方法来感知世间万物,理解其间的各种关系,因此概念和意义是以一种基于身体经验的心理现象,是人类通过体验而固定下来,思维和推理也基于体验。 廖巧云. 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9(6):82-86. 关联理论(Sperber &Wilson,1986,2001)不仅试图回答有关交际的哲学问题,而且还要对听话人的理解过程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到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语言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规律进行的。关联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Sperber &Wilson把语境看作是听话者大脑中一系列的假设,推理是在新信息和语境假设之间进行的。话语的相关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听话者在处理话语所传递的新信息时能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那么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把信息意图明白地表现出来,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又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或指说话人的意图。

对东北方言_整_的语义_语法_语用分析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第28卷第1期2011年1月Vol.28No.1Jan 2011 [收稿日期]2010-11-07 [作者简介]于欢(1987-),女,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 对东北方言“整”的语义、语法、语用分析 于欢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整”在东北方言中,尤其在沈阳话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意义范畴极宽泛、句法 功能极强且极富特色的泛义动词。因而有必要从语义、语法、语用三方面对动词“整”进行分析,对“整”的用法进一步加以认识。 [关键词]“整”;语义;语法;语用[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6002(2011)01-0071-02 语言中有一些泛义动词,比如英语中的“have ”、“take ”、“do ”等,比如汉语中的“打”、“做”等,又比如南方人喜欢用“弄”、“搞”等动词。“一个动词可以指称或代替许多具体动词,远远超过它自身而使用范畴宽 泛,因此它的表意就比较浮泛而游移,朦胧而存在。 似乎有很多很多的意义,但每一种意义或不知与本义是扩大、缩小、引申中何种关系,或在每一次代替用法时 难确定究竟代替哪一个动词;就因为这种宽泛和浮泛的特点,我们称它们为泛义动词,以区别表意准确具体而范围固定的一般动作动词。”以上的这些动词,可以说都没有东北人的“整”响亮,“整”是东北方言,尤其在沈阳话中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意义范畴极宽泛、句法功能极强且极富特色 的泛义动词,包括“做”、“弄”、“搞”等意义,同时又具有丰富的语言特色,体现了东北方言中热辣、粗犷、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一、“整”的语义分析 根据《说文》记载,整的本义是整齐,本是形容词义。后来在使用过程中由“整齐义”引申出“使整齐”的动词义。《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整”的解释是:1.完整:~天;2.整齐:~洁;3.整理、整顿:~风;4.修理:~修;5.使 吃苦头:旧社会~得我们穷人吃尽了苦;6.<方>弄、搞。由此可以看出,“整”字更倾向于动词含义。然而,如果把“整”放在东北方言里来看,可以说是东北方言的精髓,一个“整”字能代替大部分动词,通过整理,“整”的泛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相当于搞、弄①你整半天,就为这事啊?(=弄、搞)②别给我整那套,没用!(=弄、搞) ③把衣服给我整干净点。(=弄、搞)④你的新衣服上哪儿去了?整得跟叫花子似的?(=弄、搞)⑤你能有啥办法?整得跟真的似的?(=弄、搞)⑥你整明白没啊?(=弄、搞) ⑦你把我的书整丢了,怎么办?(=弄、搞) (二)表示一些具体意义的动词1.做,做饭:兄弟,到我家整上一顿。2.干杯、喝:整一个。3.捉弄、陷害,让人吃苦头:①他以整人为乐。② 我一定要整整他。 4.表演:来,给大伙整个节目。 5.找、寻找:地方太远,给我们整辆车。 6.修理:不大一会儿,他就把我电脑整好了。 7.破坏、损坏:好端端的东西,让他给整坏了。 8.说、讲:你别和我整那些有的没的。 9.收集:①你出去整点儿消息。②在哪整这么多 砖头啊? 10.吵:小声点儿,别把宝宝整醒了。11.装修:你家整得挺漂亮啊。 12.收拾、打扫:屋里整得挺干净呀! 13.抽、吸:那人抽烟抽得厉害,一天能整一包。14.唱:放松一下,整两嗓子。15.照、拍:给我俩整张合影。 16.战胜:我就和那抢车人搏斗,结果他没整过 我。17.播放:来!整一首迪斯科。 18.挣、扯:还练劈叉呢,小心把裤子整开线了。19.理、烫:你看我在发廊整的这发型,酷不?20.切磋:咱爷俩再整一盘象棋。21.制造:这种紧张空气就是他一手整的。22.采购、置备:他女儿结婚整了100桌酒席。 23.办、办理:你得整有把握的事儿,不能让人骗 了啊。24.写作、修改:这篇论文我都准备一个月了,还 71··

委婉语的语用特征及功能

委婉语的语用特征及功能 【摘要】:委婉语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各种社会因素和语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探讨了委婉语的特征和语用功能,展示了委婉语在交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委婉语; 社会因素; 语用因素; 语用功能; 交际过程 一、委婉语的形成与发展 委婉语是与所有时代相联系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委婉表达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同一历史时期,委婉语的应用受到使用者和语境这两个因素的影响也会有不同的特征。委婉语在古代的时候就产生了。而到十八世纪委婉语的运用出现了高峰。随着中产阶级的数量急剧增加,委婉语也大量出现并且加速得到加速发展。委婉语随社会而变化,也有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不少英语委婉语经人们的长期使用,成为了固定表达,并且成为了英语词汇,被人们广泛使用,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交流的语言。 二、英语委婉语的特征 1. 含蓄性 委婉语的最大特征就是含蓄性。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人们故意用一些礼貌用语或一些缓和的语气词,或以曲折,隐晦,回避,淡化的方式成功的实现交际目的。如:Don’t you think it is better to have a rest now?这句话体现出礼貌暗示的特点。 2. 习惯性 人在交际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语言心理习惯,语言使用的倾向要受语境的制约,而且这种倾向在具体的语境中还会有所改变。任何语言的心理习惯都是人们对他周围的社会文化认知的结果,并形成一定的规律。虽然委婉语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但熟悉英语的人很容易就听出言下之意,而且能被大众接受。不少英语委婉语经人们的长期使用,成为了固定表达,并且成为了英语词汇。而且随着使用的广泛和普遍,这些表达方式越来越体现出口语化的特点。 3. 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委婉语。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沉淀各异,委婉语也必然也存在相当的差异。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英语中的委婉语也体现出它特有的民族性特征。比如在西方人的眼里,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一切与私生活有关

语用学

比喻metaphor 表达类expressives 表述句constatives 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 不可取消性non-cancellability 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承诺类commissives 代码模式code model 等级含意scalar implicatures 地点指示space deixis 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 动态语用学dynamic pragmatics 断言类assertives 对方修正other-repair 二元关系dyadic relation 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反讽/反语irony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 讽刺sarcasm 符号sign 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 符号学semiotics 负面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 负向转移negative transfer 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共知common knowledge 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 关联/关联性relevance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 规定语法prescriptive grammar 规约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规约性conventionality 规则rule 含混ambivalence 含意implicature 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 后指用法cataphoric use 互补性complementarity 互动语用学interactive pragmatics 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 互知mutual knowledge 互指co-referential 话轮turn-taking 话语utterance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 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 缓叙meiosis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会话修正conversational repair 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 principle 或然性probability 记号symbol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交际目的communicative goal/purpose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 交际用意communicative force 交际原则communicative principle 近指proximal terms 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 旧信息old information 句法学syntax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 可接收性acceptability 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 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 可行性feasibility 客观环境physical situation 夸张hyperbole 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离格deviance 礼貌politeness 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y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连贯coherence 两可性ambiguity 量准则quantity maxim 临床语用学clinical pragmatics 笼统性generality 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逻辑语义学logical semantics 蒙塔古语法Montague grammar 面子face 1

东北方言中动物名词使用的隐喻分析

东北方言中动物名词使用的隐喻分析 现代汉语一般分为七大方言区,东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历史语言学》中关于东北方言和北方话的关系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们设想,北京话的源头可能在东北,随着满族入侵,居民内迁,东北方言的扩散波涉及到北京及其附近地区,覆盖了原来的北京土话,使其成为底层”。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相近,语法结构也最为相近,易于理解,获得很多人的喜爱。东北方言在其演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其特有的自然地理坏境、历史和文化等的影响,产生了很多具有特色的方言词汇。其中的动物名词就颇具特色,东北人对动物的称呼形象生动,对动物名词的使用既幽默诙谐,又不失庄严。 一.东北方言中动物名词的特点 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的因素――语言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2]。东北方言里存在着大量的、不同于普通话的动物名词,它们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笔者通过搜集该类名词,发现它们具有直观易懂、吸收少数民族语言等特点。 (一)动物名称直观易懂

有一部分动物名称在东北方言里直接按照它们的体貌特征和秉性习惯来称呼的,简单明了,形象直观。比如: 1.瓢虫,它的颜色鲜艳,常见的是黄色、褐色、红色和橙色,身上长有斑点,东北人称它们为“花大姐”,既显出了它们的特点,又让人叫起来感觉很亲切。 2.飞蛾,因为它飞的时候翅膀不断煽动,这个动作北方叫做“扑棱”,而且声音上也是“扑棱”“扑棱”的声音,所以被北方百姓俗称为“扑棱蛾子”。东北人也把“鸽子”叫做“扑鸽子”,其原因是一样的。 这样称呼这些常见的动物,不仅简简单单,让人容易理解。把对于农民感到陌生的词语换为自己熟悉的日常词语,不仅减轻了人们的记忆负担,还丰富了语言词汇系统。 (二)语法的地域性特色分明 东北方言里,动物名词在语法上具有鲜明的方言烙印。 例1:对动物的称呼多加前缀“老”,如老牛、老抱子(孵化小鸡的母鸡)、老鸹(乌鸦)、老黄(黄鼠狼)等。 例2:对动物称呼多用后缀“子”,如鸭子、杨喇子(刺蛾)、傻狍子、黑鱼棒子等等。 这些语法特征,显示了东北方言的特点。人们这样称呼自己熟悉的动物,又表现出了东北人对动物的喜爱。 (三)少数民族语言的底层遗留 由于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里世代生活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语助词_和_的内涵解析_李奇术

第30卷第6期肇庆学院学报Vol.30,No.62009年11月JOURNAL OF ZHAOQING UNIVERSITY Nov.2009 收稿日期:2009-09-12;修改日期:2009-10-20 作者简介:李奇术(1957-),男,河北成安人,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 语用学视角下的日语助词 ———「なり」「まま」「きり」和「っぱなし」的内涵解析 李奇术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肇庆 526061) 摘要:「なり」「まま」「きり」和「っぱなし」长期以来一直是日语界争论不休、困扰教学的突出难点之一。尤 其在语言学界诸多名篇高论相继问世,众说纷纭。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它们又完善了语言的本质结构,各显其能。本文在尊重、借鉴各家高论的基础上将从语言文化、心理状态、民族习惯等不同语境的角度出发,就它们的意义、独特用法及微妙之差做一分析、归纳,略陈管见。 关键词:语境;状态持续;惟命是从;置之不理;状态放置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445(2009)06-0031-04 「なり」「まま」「きり」作为接续助词,用法各异。但三词接过去助动词「た」之后,并与表达否定意义的后项呼应使用时,其用法、含义非常相似,三者都可以用来表示前项动作、作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后项动作作用的发生。相当于汉语的“一…就(不、没)…”,“一直就(不、没)”,“再也没…、再也不…”等意思。 这一特点给我们准确运用三词带来很大障碍。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三词易混同的原因及不同语境下的独特用法、互换规则等,希望能为准确运用三词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っぱなし」是由「放す」的连用形转换而来的构词成分,因用法有限,将在下文中对该词做单独的分析、归纳。 一、易产生混同的接续助词「なり」 「まま」「きり」的语意解析 「なり」「まま」「きり」除上述“表示前项动作作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后项动作作用发生”的共性之外,还有各自独特的个性[1]。 1.「なり」还可以用于表示前后两项动作、作 用的相继发生或前项尚未发生,而后项即将发生。例如: (1)新しい部长が着任するなり、次々に新 しい企画を打ち出した。(新处长一上任,一个接一个的新计划就出台了。) (2)12月になるなり、零下の温が いて いる。(一到12月份,每天都是零下寒冷的气温相 伴。) 而「まま」和「きり」却没有这种用法。另外,「なり」还有副助词和并列助词的用法,在此略。 2.「まま」的用法很广,除「…たまま」外,还有 接活用词连体形或「体言+の」的用法。例如: (3)足の向くままにいている。(信步而 行。) (4)野菜は生のまま食べるほうはがあ るんですよ。(蔬菜生吃,营养丰富。) 因这两种用法与「なり」「きり」无可比性,在此不再阐述。而「…たまま」的用法、意义,可参照本文第二部分的应用规则。 3.「きり」作为接续助词,常以「…たきり…な い。…たきりで…ない」等形式出现,构成否定的表达形式。但也有例外。例如: (5)それっきり会っていません。(自上次分手后再也没有见过。) (6)离婚したきり今もひとり暮らしらしい。(离婚后像是一直独身呢。) 以上两例都是由整体内容的搭配而构成的句子。即「それっきり」虽不是动词过去式,但在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东北方言称呼语的认知语用研究 【摘要】称呼语是日常交际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而东北方言称呼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自身又有不同的特点,如亲属称呼换位现象、大量使用特称等。这些语言现象可以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中得到解释,如概念隐喻、面子理论等。东北方言称呼语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烙印。 【关键词】东北方言称呼语认知语用特点历史文化标记 一、引言 汉语称呼语可谓源远流长,已经成为一个系统的言语范畴,而方言称呼语因其地方性和通俗性,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和普通话的称呼语有着明显区别,又有相似的特点。随着东北剧《乡村爱情》近年来的热播,东北话热度大增,剧中大量的称呼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以电视剧《乡村爱情1》作为语料库,分析研究东北方言称呼语。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理论框架对《乡村爱情1》中的东北方言称呼语进行了分类,即族内称呼语和族外称呼语,每种称呼语又进行了细分,像东北方言的称呼泛化、称呼换位等等。此外,东北地域特有的历史、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称呼语的演变。

二、东北方言称呼语的特点分析 在日常言语使用中,称呼语通常是最先使用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类别。在东北方言域中,亲属相关的称呼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可以把称呼语分为两类:一类是族内称呼语,一类是族外称呼语。 (一)族内称呼语 族内称呼语是最为常见的称呼语之一,即对血亲或姻亲的称呼,如姐姐、叔叔、舅舅。在东北方言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十分普遍,称呼语不仅用于亲戚之间,还用于熟悉的乡里乡亲之间,甚至用在不认识的陌生人之间。 例:王大拿对首次见面的谢大脚说:“大妹子,你这是专业开店的还是咋的。”(《乡村爱情1》第18集,以下省略剧名) 1.族内直接称呼语 此类指用称呼语对对方进行直接称呼,比如爹、哥哥、大妹子。 例:王小蒙对把自己拉向一边的父亲王老七说:“啥事儿啊,爹?”(第1集) 2.名字+族内称呼语 此类指名字与亲属称呼语结合,比如广坤叔、大脚婶。 例1:王小蒙对在一边议论自己的谢广坤说:“广坤叔,你说这话啥意思啊?”(第1集)

_从语源学到语用学_解读

第25卷第2期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6月V o.l25N o.2 Journa l o f L v liang H i gher Co llege Jun.2009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 解读 李红兵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山西离石033000) 摘 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斯威彻尔(Eve S w eetser)采用认知语义理论的方法发现词汇语义在社会物质域(soc i ophysical do m a i n)与认知域(ep istem ic do m a i n)、言语行为域(speech-act do m a i n)之间存在着系统的隐喻关联,并很好地解释了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一对多匹配关系。这为解析复杂的语义现象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研究途径。 关键词:语源;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834(2009)02-0031-03 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语义结构的隐喻和文化内涵 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该书于2002年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西方语言学丛书之一影印在中国出版发行。虽然正文加上书目和索引,全书也不过180页,但其论述纵横宽广,深刻而明晰,且角度新颖,无不使从事语言学研究与学习的读者从中受益。正如编辑在书末这样评述道: 在各种语言中,情态词、连接词、条件词、知觉动词恐怕都是最生动、也是最难以把握其意义的词类。其意义的多义性不仅困扰语言学家,也困扰分析哲学家。尽管如此,E ve Sw eetser的论述仍然向我们证实了它们是可以被分析,而且可以是成系统的分析 。 Eve Sw eetser的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 共6章,各章题目如下: 第一章:导论 第二章:语义结构和语义变化:印欧语系体系中的英语知觉动词 第三章:情态动词 第四章:连接词,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第五章:条件词 第六章:回顾与展望 其中,导论介绍全书的理论基础。作者认为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无法充分解释语言的多义歧义现象。他把这类语言现象放在认知语义理论中考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者认为复杂的语义现象体现在词汇的多义性,词汇的语义变化,以及语用的模糊性三个方面。词汇的多义性表现为一种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词汇的语义变化涉及一个词的原义与新义此消彼长的过程。语法化的事实证明,词汇演变都是 A A/B B 的渐变过程,语用的含糊性指语言形式基本义在语境中的语用所指和语用含义。例如: H o w are you? 的最初义指是对对方生活状况的询问,但是这句话已逐渐转指一定情景下见面时的礼貌用语或开场白。汉语是类似的句子,如 你吃了吗? 这三个方面的一个共性就在于存在形式与功能的一对多关系。作者认为这些一对多的关系中存在着潜在的共性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所无法揭示的。 客观主义理论中,意义指词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个语言形式与客观事物及状态之间的真假关系。该理论在揭示复杂的语义关系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早期的生成语法将语义描写的一组特征集:如:bac he l o r一词包含以下一组特征[+HU MAN],[+ADULT],[+MALE],[+NE VER MAR R I E D]。这种分解方法把语义建立在义素的静态对比比较上,并没有对词汇语义进行充分的动态描写。同时,生成语法理论将共时语义结构与语义历时变化分离开来,无法很好地解释语义的复杂现象。 收稿日期:2009 01 24 作者简介:李红兵(1968-),男,汉族,山西离石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 31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

东北方言口语常用字研究 ——以“这咋造这么埋汰”为例 一、东北方言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人和地域的关系息息相关,极为密切。人的语言更是如此,不同的地理环境,衍生出不同的语言,因此,语言的产生与发展,必然无法离开人们所生活的地域和环境,地域和环境的千差万别造成了语言的千姿百态。由于语言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人们都在固执地保持着语言自身的稳固性和民族性,谁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语言,哪怕语调。即便在公共场合必须讲普通话,在和家人叙旧聊家常的时候,也要用浓浓的乡音去叙说,似乎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排头兵,我们每到一处地方,最先接触的都是当地的语言,。方言有着与身俱来的亲和力和喜感,此域的人在方言里听到了亲切的乡音,异域的人从方言里看到了对某地人活灵活现的描摹。 东北方言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方言的历史成因是由当地各民族语言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同时东北方言深受俄、日、韩等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其中日本语言文化对东北方言的影响最大。 东北方言的形成也有其认知动因,隐含型东北方言和半隐含型东北方言是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体现。字面型东北方言也并非其构成因子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其中蕴涵了人类的认知加工。东北方言多义性符合家族相似理论[1]。 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之意为白色。吉林为满语,

礼貌语用与文化 读书笔记

《礼貌、语用与文化》读书笔记 文章:礼貌、语用与文化 作者:顾曰国(北京外国语学院) 发表时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总第92期 一、概述 本文讨论礼貌、语用与文化三者的关系,在讨论前先对要论及的三个概念进行了界定:礼貌接近人们常说的“讲礼貌”、“懂礼貌”、“礼貌行车”等中的礼貌;本文把语用学限于关于语言系统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意义的一门学问;对于文化,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理解为解释行为的一套准则。 本文从三方面阐述: ①汉语礼貌现象研究 ②礼貌是制约语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礼貌和语用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二、礼与礼貌 礼:祭祀→规矩→礼制 本文要找出那些制约言语行为的礼貌规范,称之为礼貌准则。 ①“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 ②“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 ③“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 ④“脸”“面子”与求同准则

⑤“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这五个准则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如“贬己尊人”准则,行政职务名称无论大小都可两用,而职业却只是一部分行另一部分不行,“降格称呼”现象;求同准则与德言行准则相互渗透和制约,准女婿和未来丈母娘的例子。 三、英汉礼貌差异 1英语礼貌准则: ①策略准则(对使役言语行为而言) 行为动机层: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会话表达层:尽量夸大得到的益处。 ②慷慨准则(对承诺言语行为而言) 行为动机层: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会话表达层: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③赞扬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④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⑤赞同准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⑥同情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2英汉差异 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与我们定义的求同准则有相似之处。 谦虚准则相当于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 同情准则的前一部分一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在中国文化里也涉及礼貌现象。 贬己尊人准则可以说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转喻的认知语用功能阐释

第30卷第1期2011年2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30No.12011.2 收稿日期:2010-12-10 作者简介:曾倩,女,讲师,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 转喻的认知语用功能阐释 曾 倩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长沙410000) 摘 要:在认知语言学视野中,转喻由一种普通的修辞格提升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由此引 发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转喻的关注,转喻功能的探讨成为研究的热点。从宏观层面来 看,文章认为转喻不仅具有较强的修辞功能和语言学功能,更具有强大的认知功能、语用功能和语篇功能。 关键词:转喻;认知功能;语用功能;语篇功能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50(2011)01-0128-03 在传统修辞学领域,转喻和其他比喻性语言一样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辞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让读者有一种新鲜感。因此,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转喻的修辞功能、语言功能始终是语言学家、修辞学家们讨论的重点。但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人们对修辞性语言的理解发生了全新的转变。仅从修辞层面来研究转喻的功能显然远远不够, 我们探讨转喻的功能应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全面展开。下面就将着重从认知、 语用、语篇三个层面来探讨转喻的功能,以便我们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转喻的本质。 一、转喻的认知功能 传统修辞学认为,转喻和其他辞格一样只是一种语言装饰,它通常使用一种事物的名称来替代与之相关的另一种事物名称, 主要起到指称或命名的作用。但自从20世纪八十年代Lakoff 提出“概念转喻” 的观点以来,人们把转喻提升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转喻不仅是语言的,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概念的。它通过事物的某一特征或与其他事物的特殊联系来理解或指代该事物。转喻本质是在同一认知域内用突显、易感知、易记忆、易辨认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他部分。在转喻中,转体充当参照点并能激活或提供了解转喻目标的心理通道。如, (1)When I came into the office ,I saw many new faces.(2)Hollywood isn't in what it used to be. 例(1)中的“new faces ”之所以能转指不熟悉的人,是因为一般人都是靠观察脸相来识别人的,通过脸这一人体突显的部分可以在听话人脑海里激活“不认识的新人”这一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认知域。例(2)中, Hollywood 是美国最重要的影视基地,看到它人们就联想到美国电影业。人们正是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又如: (3)A :How did you get to the airport ? B :I waved a taxi. 以上对话中,听话者在理解B 的话语时,要使用转喻思维来推理判断话语的意义。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以ICM 即理想认知模式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例如:“去机场”这一事件的理想认知模型包括: 前提条件:You have (access to )the vehicle.开始:You get into the vehicle and start it up.中心:You drive (row ,fly ,etc.)to your destination.结束:You park and get out.终点:You are at your destination. 当其中一个概念受到刺激,与之相邻的概念就会被激活。人们在交际中,说话者只要选取概念系统中的激活点去触动听话人的概念系统中的网络,以点带面,无需面面俱到地将相关的概念系统的细节一一道出。在这里说话者使用这种理想模型的一部分“I waved a taxi ”来唤起整个模型,这符合部分代整体的转喻认知规律。由此可见,间接言语行为的 · 821·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

摘要: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不同汉语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算大,各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看得懂,如果念出来,语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就很难听懂了。东北方言隶属官话方言的分支,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明白,这就为近些年来东北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提供了客观上的必要条件。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加上赵本山、高秀敏、范伟等表演艺术家通过东北二人转、小品和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的表现创作,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形成了一场“东北方言热”。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言体系上讲,就是稍欠标准的普通话。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源于东北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黑土地上丰肌醇厚的民风提供给东北方言豪迈的气质;气候的寒冷干燥感染了东北方言的粗豪风格。经过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本文试通过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比中,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做出细致分析 ,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并指出东北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对立统一关系。说明东北方言虽然在近年来很有“市场”,但是它永远不可能取代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关键词:普通话;东北方言;语音特点如果对当今中国的方言剧作一番比较,毫无疑问,东北二人转首当其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它为蓝本的艺术形式无论小品还是影视作品,都将东北方言带上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近年来,在央视播出的方言电视剧中,大多数是东北方言剧,而能够每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方言小品,也非东北方言莫属。东北方言剧的走红并非是偶然的。一大批走南闯北的东北艺人为东北方言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赵本山、高秀敏、范伟为代表的东北小品明星,又将东北方言搬上了影视屏幕,《刘老根》、《马大帅》都成为眼下数亿观众津津乐道的影视大餐,全中国也由此掀起了一场“东北方言热”。虽然其中也不乏一些低俗的东北方言歌曲和据此改编的flash动画,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都为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东北方言热”使我对我们东北人的共同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通过我对现有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我发现东北方言的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法系统差别不大,东北方言的词汇更是丰富多彩,不能穷举。因此,在这里我通过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着重分析了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普通话是以北京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共同语。这里所说的“北方话”是狭义上的北方话,即华北方言。华北方言是北方方言次方言区。其中东北方言又是华北方言的六个土语群之一。可见,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与现行普通话的语音特点十分接近有着深刻的地域优越性,这也着实令我们东北人兴奋激动了一阵子,更成为南下打工的东北人的“一技之长”。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音体系上讲,就是普通话不过不够标准。其差别虽然细微,但也是成系统的,无论是语音上还是语感上,都有一定的特点。东北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突出表现在声、韵、调方面,尤以声母最为严重,其次是声调,韵母问题较小些。大多数的差别富有规律性易于掌握,个别的差异是因东北人的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没有一般的规律可以遵循,只能死记硬背。 1.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1.1.平翘舌不分这里所指的是z—zhc—chs—sh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平舌音比较多。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都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都发成翘舌音。概括地看,就是表现为二者混用。在普通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是很严格的。东北方言将其混用,能造成很多歧义,容易引起语音混乱,出现交际障碍,如:市长——司长、诗人——私人、主力——阻力、终止——宗旨等。 1.2.改换r声母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音节分别被n\l和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

语用学莱文逊读书笔记

语用学》读书笔记 法1401 赵涵莱文逊( Levinson) 所着的《语用学》一书,由英国剑桥大学1983年出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教材系列中的一种。它是第一本比较全面地对语用学这一领域作出阐述的教科书和专着。这本书的价值除出版早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写得好。作者对语用学研究的几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题目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和比较深人的论述。 本书的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作者在这一章里谈到了语用研究的起源、它的实质、它和语言学研究尤其是和语义学研究的关系等等。读者期待在这一章里能看到语用学的定义,但在这一节的开头,莱文逊却说道“给语用学下一个定义决非易事,我们将探讨一系列可能的定义,其中的每一种至多勾画出这一领域可能的研究范围。” 直到这一章的结束,莱文逊确实没有给出一个语用学的定义,他只是对一系列可能的定义作了讨论。但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十分有益,这是十分值得细细一读的一节,读一下他对各种可能的定义发表的高见,远比仅仅看到一个很宽泛的定义有帮助。在对各种可能的定义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莱文逊涉及到了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中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一些重要关系,例如语言的功能观、语境、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及其语法化等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语用学是对语义理论未能包含的那些意义侧面的研究”这一定义的讨论。莱文逊还谈到了语用研究和语义研究的关联和差别,谈到了句子和话语的区别,诸如格莱斯( Grice )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等各种类型的意义,以及相互知识在意义理解中的作用,所有这一些概念和关系十分有利于加深对语用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指示》是在导论之后进行讨论的和话题,莱文逊把指示作为第一个题目的理由很明确同时也很充分:“语言和语境的关系通过指示这一现象在语言结构得到反映;” 在已出版的多种语用学专着和教材中,大多数作者都把指示列为第一章或第一个论题,这是有道理的。指示这一现象是使语言哲学家和传统的语义学家感到头痛的问题,因为只从真实值这个角度无法解释指示词语的意义,指示词项的“编码”和“解码”都得依赖语言使用的语境,而语境正是语用研究的基础。传统对指示的研究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三种,莱文逊在此基础上又加了篇章指示和社会指示两种。对各种指示的论述莱文逊大体上是对莱昂斯(Lyons)和菲尔莫(Fillmore ) 七十年代初有关指示的论文和专着中有关章节的综述,书中提到的“手势型指示”、 “象征型指示”、“编码时间”、“解码时间”等概念均借自菲尔莫七十年代初所作的一系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中国人口众多,其语言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色,复杂的方言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文化。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大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逐渐形成的,只通行于一定的地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内部一致性较强,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其中,东北方言隶属北方方言,地域上的接壤使得东北人的说话腔调接近现代汉语普通话。同时,东北方言又不受普通话的“局限”,有其自己的语音特点,平直中有波澜,说话时尽显诙谐、幽默。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之一,从语言体系上讲,就是稍欠标准的普通话。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源于东北地区的人文差异和自然差异;满、蒙等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影响了东北方言的形成;东北黑土地上丰肌醇厚的民风提供给东北方言豪迈的气质;气候的寒冷干燥感染了东北方言的粗豪风格。 经过对资料的阅读以及对东北方言的自我剖析,试通过与普通话对比,从声母、韵母、声调三个主要方面浅析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一、从声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1、平翘舌不分 这里所指的是z—zh c—ch s—sh 三组有对应关系的舌尖前音,又称平舌音。 zh\ch\sh都是舌尖后音,又称翘舌音。在东北方言中,平舌音和翘舌音都有,只 是在使用上与普通话体系不相一致。普通话中的翘舌音比较多,而东北方言中则是 平舌音比较多。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绝大部分翘舌音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 舌音发成翘舌音,即二者混用。例:终止——宗旨 2、改换r声母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地方的语音系统中几乎没有翘舌音声母r,普通话中的r声母 音节分别被n\l\y(零声母)声母取代了。例:l取代r——扔(rynɡ)东北方言 区部分地方这种改换普通话r声母的现象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一般来说改换成n、 l或y(零声母)这几个声母与韵母有关:普通话r与u、ui等韵母构成的音节, 东北方言将r换成l,例:儒生(rú)——(lú);r与其它韵母构成的音节,r改 换成y,例:热(ra)——热(ya);当y遇到不能与之相拼和的韵母时,韵母发 生变化,例:人民(r?n)——(yín)。 3、多加声母n 在东北方言区,有些地方零声母音节要少一些。普通话中的e、ɑi、ɑo、ou、ɑn、 en、anɡ等7个开口称零声母音节,常常被加上个声母n,变成了n声母音节。例: 棉袄(ǎo)——(nǎo)这类语音现象具有典型性。 4、个别字声母变换 在东北方言中,有些音节的声母发音与普通话不一致。有些是将不送气声母发成 送气声母,例:同胞(büo)——(püo);将擦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机 械(xia)——(jia);将塞擦音声母发成塞音声母,例:解扣儿(jit)——(ɡ ǎi);将塞音声母发成塞擦音声母,例:来客了(ka)——(qit)。 二、从韵母方面看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1、以e代o的现象 东北人不习惯发圆唇音,甚至是把o给取消了,是东北方言语音特点中一个很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