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案例分析

恒大案例分析
恒大案例分析

背景资料

1 行业基本情况

2 恒大集团基本情况:

恒大集团是在香港上市,以民生住宅产业为主,集快消、商业、酒店、体育、文化等产业为一体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快消:恒大冰泉

商业:旅游综合体

酒店:广州恒大酒店重庆酒店

体育:04年,赞助广州当地的龙舟、乒乓球,09年入主广州女排,10年入主中国足球。

文化:恒大音乐,宋柯。高晓松加入恒大音乐。恒大影视有限公司《建党伟业》《天台爱情》

恒大总资产超3500亿元,员工48000多人,在广州、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合肥、济南、沈阳、长沙、南昌、南京、太原、郑州、成都、海口、哈尔滨、武汉、石家庄、长春、兰州、南宁、福州、贵阳、呼和浩特、西安、昆明、乌鲁木齐、银川、西宁、大连、桂林等4个直辖市、29个省会及重要城市设立分公司(地区公司),在全国147个主要城市拥有大型项目291个。2013年,公司销售1004亿元,向国家纳税134亿元,创造就业岗位60万个。

恒大在创立之初即确立企业文化。恒大宗旨:质量树品牌、诚信立伟业;恒大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努力拼搏、开拓进取;恒大作风:精心策划、狠抓落实、办事高效。恒大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推动企业高速发展。

恒大有信心到2020年成为世界上行业内“规模最大、队伍最优、管理最好、文化最深、品牌最响”的“五个之最”国际顶级企业。

恒大的发展历程:三个战略

第一阶段【规模取胜】战略阶段

1997年,恒大基于行业竞争、目标市场、消费者负担能力、资金状况等因素的客观分析,确立了“小面积、低价格”的早期发展模式,采取快速销售、加快资金周转,快速实现企业规模壮大的发展战略。1997年,恒大只在广州开发1个项目;而至2004年,公司开始同时开发十多个项目,公司的员工人数由1997年不足20人上升至2004年超过2000人。凭借初创阶段的持续努力,公司逐步跻身广州房地产十强企业、广东省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第1名、中国房地产十强企业及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十强企业。

?第二阶段【规模+品牌】战略过渡阶段

2004年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渐趋成熟、竞争日益激烈,恒大转变原有发展战略,开始进入“规模+品牌”

的战略过渡阶段,确保企业持续发展。在规模方面,公司跨越广东,将地理版图扩充至其它战略性城市,使房地产开发面积从几十万平方米大幅增加至几百万平方米,在此过程中,公司在同时管理遍布全国多个项目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及能力。在品牌建设上,公司对所开发项目全部实施精品战略,并开始实施全国标准化运营模式。

?第三阶段【规模+品牌】标准化运营战略阶段

自2007年起,恒大继续专注实施“规模+品牌”战略,进一步完善标准化运营模式,逐渐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七大企业核心优势,并在深入拓展中国二三线城市的过程中实现迅速拓展。经过多年实践及调整,恒大标准化运营模式行之有效,助推恒大实现持续跨越式发展。发展至今,恒大已经成为中国销售面积最多、在建工程量最大、进入省会城市最多、城市布局最广的房地产龙头企业。

六个战略

规模战略:恒大于1997年正式运营。当时,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有近8万多家,广州有两千多家。公司成立之初,广东起步比较早的房地产企业年销售额过10亿。恒大在这个时期成立,从零开始,在发展初期主要采取以“规模取胜”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以“小面积、低价格、高增长”为发展策略。首个项目金碧花园创造了轰动业内的“八个当年”开发速度,创造了日进亿元的销售传奇。

在公司发展战略很明晰的情况下,公司同时提出“三年计划”,也就是每三年制订一个战略实施的计划方针。我们第一个三年计划就是“艰苦创业、高速发展”;第二个阶段是“苦练内功、夯实基础”。通过第一个三年计划,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恒大在1999年从当时广州1600多家房企中脱颖而出,跻身广州地产10强,通过第二、第三个三年计划,公司到2004年已成为中国房地产十强企业。

到了2004年,公司提出向全国拓展的宏伟目标,开始超前布局中国二三线城市,在规模上进一步做大。

同年,我们提出由“规模取胜”,向“规模+品牌”取胜的战略过渡。我们考虑,在向全国拓展的时候,如果没有非常好的品牌质量,就不可以取信于民,不可以取信于我们广大的业主。没有规模就不可能做大,没有品牌就不可能做强。所以恒大在发展战略上就定位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规模,一个是品牌。2006年到2010年五年间,恒大在在建面积、销售面积、销售金额等数据都达到30倍以上的增长。这就是实践“规模+品牌”战略取得的成果。

品牌战略:一个企业的品牌包含很多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产品品牌。产品的品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定位。这就是我们当时研究论证决定要走的路线,也是中国老百姓认可和欢迎的发展方向。而要实施“规模+品牌”战略需要一个转变的过程,所以从2004年到2007年,我们用了三年时间,向“规模+品牌”发展战略转变。在品牌战略上,我们在2004年同时提出打造精品、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此外,一个企业的产品不仅要做到品质好,还要做到成本低,做到这两点任何时候都是赢家。为了打造高性价比精品产品,公司从材料产品集中供应入手,对外与数百家行业龙头企业强强联手,在规划、设计、招投标、材料采购、施工监理等所有环节上予以变更完善。

在材料配送方面,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材料公司。在和供应商合作的过程中,公司每个月的25号,一定把上个月的材料款支付完毕。公司的高速发展促进了采购规模不断扩大,在采购的过程中遵循并倡导诚信交易原则,得到了合作伙伴的信赖,从而保证了恒大的装修、建筑等材料采购方面质量全国最好,价格最优惠。

有了好的产品基础,同时有了公司在成本控制上的持续努力,公司在产品高性价比的打造上才会得心应手。

有了思想意识的转变,有了环节流程的再造,就有了恒大的一个个精品项目。2007年国庆期间,恒大御景半岛的面世标志着产品正式实现升级换代。

在产品品质显著提升的同时,公司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线进行了丰富完善。我们的产品线覆盖了中端、中高端、高端和旅游地产产品,覆盖面是最广的。我们的产品结构设计上也是非常科学的,其中高端产品占15%,中端、中高端产品占70%,旅游地产产品占15%。这一结构与市场

上呈金字塔型的消费群体结构完全匹配,是对市场需求的精确定位,所以我们各层次产品系列在更新换代、打造精品的同时,丰富了产品线,我们用三年多的时间实现了品质的飞跃和产品的提升,也基本实现了恒大的品牌战略。

(三)管理战略:

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模式:所谓紧密是集团总部和地区公司之间是很紧密的,要实施经营和管理都离不开对方,重大的战略决策都在集团里,地区公司负责具体实施。

管理模式标准化:建立董事局、集团高管、地区公司高管三级管理体系,采用集团化紧密型管理模式进行统一管理

项目选择标准化:项目区位、规模、定位的标准化,以确保新项目符合集团发展战略,最大限度降低了决策风险

规划设计标准化:按照产品定位划分3大系列产品,设计制订了150多种标准户型。

材料使用标准化:在建筑、园林以及装修工程等领域,大批量地采用标准材料,保证了产品质量,缩减建设成本。

工程招标标准化:各地区公司所有大型工程都由集团总部统一招标;参标企业必须是行业龙头或全国十强企业。

工程管理标准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标准化的工程管理制度;集团通过标准化的工程建设计划模版及质量考核制度,对所有项目的各个建设节点进行严格的计划管理;对各项目每栋楼都进行进度考核、质量检查以及安全文明生产检查。

项目营销标准化:全国所有项目的营销方案、销售价格按集团统一标准进行审批实施;同时推行严格统一的开盘标准。

在规模战略和品牌战略之外,管理战略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辅助战略。恒大有今天的地位,与所采用的管理战略是分不开的。2007年至今,是恒大“规模+品牌”标准化运营战略阶段。公司通过紧密型集团化管理,对全国项目实施标准化运营,在拓展二三线城市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公司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企业,在不同的政策环境,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区域,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恒大在广州初创时的管理,它是一个区域性的公司管理,随着恒大要向全国拓展,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公司,那么恒大的管理战略必须是一个集团化的管理。我们采取的是标准化的紧密型集团化管理。换一个通俗的讲法就是,恒大的管理模式,是一个标准化、中央集权的管理,只有这种管理才能够适应恒大这么高速的发展.

这个管理模式,首先是紧密型的集团化管理模式,而不是松散型的。所谓紧密是集团总部和地区公司之间是很紧密的,要实施经营和管理都离不开对方,重大的战略决策都在集团里,地区公司负责具体实施。同时,恒大采取了标准化的经营管理——不仅仅是我们产品的标准化,还有我们的组织架构、营销策划、工程招投标管理等多方面的标准化,这为公司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恒大这种紧密型集团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成本控制和质量保障。比如恒大一个300万以上的招投标,由集团公司招投标中心来负责管理,符合我们条件的中国前十大的施工企业才能够进入到我们招投标的范围,大幅控制了成本,保证了质量。材料供应方面,我们通过集中采购,材料成本大幅下降;通过向全国集中配送,控制了运输成本,保证了材料质量。

(四)人才战略

人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战略是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恒大从公司一成立就非常重视人才战略,为了全面落实人才战略,恒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为公司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恒大这几年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能够保证管理不滞后,除了紧密型集团化的管理模式之外,恒大的人才战略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在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等方向都非常清晰。在我们房地产开发建设的系统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92%以上,这么高学历的团队,在中国这么大规模的企业里是很难找到的,这和公司的人才战略有直接关系。公司在每个地区公司拿了项目以后,首先是派出第一批队伍,管理队伍里面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各部门经理,他们把恒大的管理、恒大的文化、恒大的模式、恒大的作风都带到地区公司。对一个人来说,学历高不一定水平高、能力强。但是对一个团队来说,这个团队学历高,那么这个团队的水平肯定是高的,这是恒大高速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

(五)文化战略

一个企业在成立初期,会有朝气蓬勃的风气,可以支持“人管人”的模式,制度和文化都不会有很大影响。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必须建设企业文化,靠制度和文化管人。

对恒大来说,我们一向非常重视文化战略。成立之初,恒大就立志要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一流的企业,有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团队。好的文化是打造一直恒大铁军的基础,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就提出了“艰苦创业、努力拼搏、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提出了“精心策划,狠抓落实,办事高效”的工作作风。这几话,至今也没有改一个字,这才形成了恒大非常好的氛围和风气。现在,恒大的精神和作风,已经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在每一个地区公司,我们所接触到的地方政府和合作伙伴,对我们的员工队伍素质都赞不绝口。

公司的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包括我们的“十六字方针”和“修身准则三十六条”,这些都是恒大一开始所提倡并致力打造的独特企业文化。我建议每一位员工都要铭记,研究透了并按着要求去做,就肯定会不一样。比如,你平时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围绕着“精心策划,狠抓落实,办事高效”这三句话做事,就会少走很多弯路。精心策划就是把事情分析透彻,制定好方案以后再试试,这就要求你去思考,任何一个成功的人肯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所以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大事小事,都要学会精心策划、狠抓落实,都要能吃苦肯干。

(六)国际化战略

集团在2006年提出“迈向国际”,并迅速吸纳了国际投行的投资,为公司拓展全国、迈向国际提供资金基础。在2008年公司准备在上市挂牌的时候,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影响了恒大的上市。在2008年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公司上下9000多人齐心协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渡过了两个寒冬。

在2009年年初,中国经济和中国房地产正在恢复的时候,恒大脱颖而出,顺利实现在港上市,成为一家股东遍布全球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受到追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上市后,恒大的发展更是如鱼得水、日新月异,屡屡冲破低迷的楼市脱颖而出,创造逆市热销奇迹。2010年4月17号,国家对房地产业实行了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调控,中国大部分的房地产企业的销售下降,唯有恒大在逆势当中一枝独秀。

2010年12月份以来,国家继续加大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很多企业销售额大幅缩减,唯有恒大,每个月实现了销售额环比同比双双增长。

目前,我们的土地储备丰厚、现金流充足,这些都意味着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各项经济指标,除了销售额位居第二之外,开工面积、销售面积等方面都是位居全国第一。

恒大地产产品线

产品线体系覆盖高端、中高端、中端以及旅游地产等多个产品系列,其中高端产品占15%,中端、中高端产品占70%,旅游地产产品占15%.

高端:恒大华府

恒大的高端产品以华府系列为主,定位于城市高品质住宅。基本上以别墅产品为主,同时以高层和小高层为辅。华府系列规划的房型面积较大,三房为94-230㎡,四房为144-376㎡,五房为280-290㎡。产品面积跨度较大,由此看来华府系列更注重舒适享受型。作为恒大的高端产品,其面向的客户群体自然是城市的高收入人群,如私营业主、名企高管等

中端、中高端:恒大城、恒大绿洲、恒大名都、恒大雅苑等

恒大的中端产品主要以恒大绿洲、恒大城、恒大名郡系列为主。通常位于城市的次级中心区域,甚至是近郊区。同时在社区建造初期就同步实施各项配套设施的建立,生活配套齐全,因此可以定位为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大型住宅小区。此产品线面向的客户群体为普通阶层的消费者,尤其是首次置业的客户群,

同时也拥有一定大面积的房源,同时也符合普通的改善客户群

旅游地产:恒大金碧天下

恒大是少数拥有旅游产品线的企业,该产品以恒大金碧天下为主。产品线定位为集旅游、度假、商务、

居住为一体型旅游度假项目。一般选址于山水资源环境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在具备良好的自然资源景观条件下,这类产品遵循别墅结合普通住宅的模式。这一特殊的产品线所面对的客户群体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城市的高端人群,更主要的是面向向往高端生活品质、讲就生活质量的群体。

恒大在贵阳:贵阳翡翠华庭,位于小河实验中学对面,预计6月开盘

贵阳恒大名都,项目位于贵阳市“三桥-马王庙”片区,均价5500

恒大雅苑,乌当区,4650元起,送1500元精装修

恒大绿洲,白云大山洞,4666元

此外,在遵义和凯里的恒大绿洲。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16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福特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兴起、衰败和复兴,是一个典型的;福特公司的创造人亨利﹒福特有着精明强干得头脑和丰;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开始生产“A”型到“;福特从而建立起一个世界上最大和盈利最多的制造业企;随着环境变化,其他竞争者兴起,汽车有着不同档次的;当时它的强劲对手通用汽车公司,(一)福特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兴起、衰败和复兴,是一个典型的反映管理重要性的案例。 福特公司的创造人亨利﹒福特有着精明强干得头脑和丰富的技术经验。自从1889年《科学美国》作了有关德国奔驰汽车的结构和制造的报道后,许多美国人从事汽车制造,于1896年制造出第一辆福特汽车。 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开始生产“A”型到“R”和“S”型汽车,参与几十家汽车公司的竞争,当时还没有什么优势。但1908年开始生产福特“T”型车就标志着福特垄断局面的开始。“T”型车的特点是结构紧凑、设计简单、坚固、驾驶容易、价格较低。1913年福特采用了汽车装配的流水生产法并实行汽车零件的标准化,形成了大量的生产能

力,当年产量增加到13万辆,1914年增加到26万辆,192 3年增加到204万辆,在美国汽车生产中形成垄断的局面。 福特从而建立起一个世界上最大和盈利最多的制造业企业,它从利润中积累了1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可是,福特坚信企业所需要的只是所有主管企业家和他们的一些“助手”,只需“助手”的汇报由他发号施令即可运行。他认为公司组织只是一种“形式”企业无需管理人员和管理。 随着环境变化,其他竞争者兴起,汽车有着不同档次的需要,科技、产供销、财务、人事等管理日趋复杂,个人管理已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只过了几年,到1927年,福特已丧失了市场领先的地位,以后的20年,逐年亏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无法进行有力的竞争。 当时它的强劲对手通用汽车公司,则从20年代开始走着一条与福特经验相反的路子。“通用”原是一些竞争不过福特的小公司拼凑起来的,在建立之初,这些小公司作为“通用”的一部分各自为政,通用公司组织机构不健全,公司的许多工作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不仅使这些领导人忙于事务,无暇考虑公司的方针政策,并且限制了各级人员的积极性。而1920年后,新接任的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对公司进行了大整顿、大改组。公司根据市场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确定产品方向,加强专业化写作,谋取大规

成功营销案例及分析(30个)

好的营销案例 1、NOODE 专门生产男性护肤品的企业Zirh公司针对15到29岁年轻人开发的护肤品 (1)将客户定位为“自我一代”产品名称与市场名称完美契合:Cleanme(清洁我)洗面奶、Scrub Me Gently(温柔地擦洗我)磨砂洗面奶、Make Me Soft (使我柔和)面部保湿乳液、Help Me (帮助我)祛痘霜、Renew Me(蜕变我)换肤霜、Make Me Moist(滋润我)润肤乳、Rub Me(揉擦我)按摩油等。另外,最新的防晒产品也只有SPF15的数值,符合“自我一代”喜欢看上去黑黑的年轻群体。 分析:抓住消费者简单迫切的心理需求,从产品名称设计上直观地迎合消费者心理需求。 2、加多宝的悲情营销系列 1.当时的热点事件是法院判决加多宝公司不能使用王老吉品牌了。 2.王老吉凉茶将加多宝凉茶直接成为竞争关系。

3.如果换名危机处理不好,加多宝将面临营销灾难。 分析:加多宝悲情系列营销策略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在王老吉凉茶已取得公众广泛的认可下,阐述讲明这一切是加多宝公司努力所致,并不是由广药集团所赐,这是公众所不知道的,如此一来,加多宝及广药集团的正负公共形象就区分开来,加多宝就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为公众评理提供标准。二是充分利用公众同情心,公众总是欣赏干实事,厌恶不干实事却积极抢功劳的行为,加多宝虽输了官司,却赢得了公众的信任。 3、韩寒电影《后会无期》的微博营销: 微博发男明星拍戏生活照,打破固有男神形象,满足观众好奇心,拉近与受众距离,赢得好感。 4、万宝路香烟 满大街的广告,消费者都想买,跑了整个上海,没一家卖的,结果商家也跟着急起来了,到处找关系和门路想进货,后来万宝路一投入市场,都卖疯了。 分析:欲擒故众,吊足消费者胃口,以时间差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5、《致青春》 于2103年4月末上映,上映之前官微早已建立,并迅速积累了超过18万的粉丝,而在上映之后,以赵薇和光线传媒为核心的娱乐媒体圈开始在微博上广泛传播关于电影的话题,黑马良驹在《致青春:一场引爆社交网络的周密策划》中写道:“赵薇的圈内好友纷纷前来助阵不足为奇,让大家始料不及的是连商业圈的史玉柱、草根圈的天才小熊猫、文化界的张小娴、宗教界的延参法师都参与了微博营销。不完全统计,几个参与转发的微博大V,区区24个账号,粉丝总数已经接近3.7亿,在没有去重的情况下已经占了微博总用户量的80%。”除明星的直接参与外,网友主动传播的话题也为电影的营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像#有一种友情叫做赵薇和黄晓明#,#长的好看的人才有青春#这样的众包话题引发了极高的参与度。 分析:明星互捧代言,同时借助微博平台,利用微博大V海量粉丝广泛传播。 6、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 与《致青春》不同,《小时代》是一部口碑较差的电影,其在豆瓣上的评分甚至低于5分,但郭敬明、杨幂等一批娱乐名人的效应还是吸引了大批年轻粉丝,数托邦(DATATOPIA)分析发现观看《小时代》的观众平均年龄为20.3岁,远低于《致青春》的22.5岁,这批典型的90后成了《小时代》票房的最大贡献者,也成为了《小时代》在社交网络上传播的最大贡献者。 差口碑看来对《小时代》票房的影响并不大,这部电影上映的第一天开始,关于它的口水战就没有停,黑《小时代》一派与挺《小时代》一派在社交网络上旷日持久的骂战反而让《小时代》引起了更大的关注。2000多万的投资,近5亿的票房收入,郭敬明让我们看到了粉丝经济的力量。 分析:《小时代》电影的消费者在已经由郭敬明的小说创作时期培养起来了,电影的出现只是郭敬明的粉丝对郭敬明的另一种形式上支持,这已经是有基础的,风险较小,就像刘德华哪怕在电影中只担当一个小角色,票房也是有保障的。 7、疯狂猜图:分享的胜利 2013年五六月份,如果你正在刷微信朋友圈,那么你的朋友圈很可能会被一款游戏攻陷,这款游戏就是疯狂猜图。疯狂猜图在前期成本不到10万元的情况下,做到了上线之初日增用户30万人、上线1个月下载量超千万次的成绩。对于这样一款游戏来说,它创造的增长速度简直是一个奇迹。 疯狂猜图其实是个很简单的游戏,进入游戏后,系统会提供一张图片,再给出24个待

人力资源案例分析-详细

最近,纳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川公司)的总经理李夏为公司独立开发的金属交易网站能够按计划发展而感到欣慰,然而在网站高速发展的同时,公司相关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各部门都出现人员流失,让他大伤脑筋。如果仅靠现有人员昼夜不分,精力严重透支的干下去,网站下一个发展目标恐怕就难以完成。 纳川公司开发的是一家专业性金属交易网站,可以为全球任何一家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特别是钢铁生产、贸易商提供全面的网上交易及信息服务。它改变了传统交易模式的局限性,交易者不受昼夜时间限制,通过简便的操作系统,获得大量的交易信息,以便达成交易。作为投资商,纳川(香港)集团公司承担了网站初期的启动资金,它是香港联交所的老牌上市公司,前身是一家英资背景的公司,历史悠久。纳川(香港)集团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全球金属 贸易,营业额位居香港前列。 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为了改变公司单一传统型贸易企业现状,赶上科技浪潮的发展步伐,纳川(香港)集团公司先期投入了 100 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纳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创办初期一帆风顺。 2000年3月,纳川(香港)集团公司为筹建纳川公司派遣香港总部人力资源总监冯越来到深圳,在深圳某宾馆订了个房间,开始了招聘人员、搭建公司框架的工作。这时他找到一位 在 IT 行业有一定策划能力的朋友刘谦,邀请他加盟,将公司创办思路、发展前景与之长谈,并许诺让他担任未来公司的策划部经理。刘谦是位 30 不到的年轻小伙子,有点文采,管理能力怎样就不得而知,他未做过多思考便决定过来一起干,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本来是干策划的,做起来应该轻车熟路,况且纳川(香港)集团公司是香港的上市公司,实力肯定也不错,最重要的一点是工资比原来公司高。纳川公司另一个关键性的职务总经理的招募就显得更加具有戏剧性。纳川(香港)集团公司的 战略合作伙伴中有一家世界知名的 IT 公司,其中国区域经理李夏得知此次两家公司的合作意向后,马上有了“过江龙”的想法。他想:搞专业性全球金属“一站式”交易网站我是最有心得了,早在 90 年代初就参与创办中国第一家金属期货交易所的他深知这一行当的前景,如今全球性的网站热烧到中国,外部大环境非常好,只要保证投资方有大笔资金,网站一旦建起来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等着收取客户交易的手续费,公司效益就有保障。刚过 40 的他不能让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从身边溜走,于是他决意“跳槽” ,去拿一份工资更高又相对轻松的工作。但他没有料到以后发生的事情会让自己大伤脑筋。 随着招聘工作进一步推进,人员逐步增加,必须找一个可以办公的地点了,于是冯总监在一个住宅小区租了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做临时办公地点,同时经香港总部一位董事介绍,请了一位他在大陆相识的朋友张媛来当招聘专员,负责寻找公司所需人员。 二、人员结构出现隐忧 应该说冯总监的安排是有效和得力的,然而随着人员逐步到位,冯总监和李总的主要精力逐步放在香港方面,由于这种转移,深圳方面的工作环境不知不觉产生了一些不明朗的东西。计算机科班出生的李总在管理上更注重技术,用人的定位都是以技术为主,因此他从原公司挖来了一位技术工程师戴维做 IT 部经理,负责整个网站的技术开发。之后基本上所有的技术工程师都是由李总来敲定,而策划、行政方面的人员则是冯总监招来的,不自觉地形成了两个阵营,各自都有效忠对象。这对刚刚筹建的公司来说不是件好事,这时更需要的是大家相互团结,齐心协力尽快度过磨合期。恰恰在这时有些员工开始关心冯总监日后的去向,“他到底在不在纳川公司兼职呢 ?”“公司组建完成后他在公司有没有发言权?”策划、行政 方面的员工自然很关心这些问题。虽然公司领导层对此事有所察觉,并特意组织全体员工搞一些娱乐活动、聚餐,让大家彼此有更多机会沟通了解,增加信任,但效果并不明显。一次,

恒大多元帝国的崛起——恒大集团案例分析

恒大多元帝国的崛起——恒大集团案例分析

摘要 恒大集团是在香港上市,以民生住宅产业为主,集商业、酒店、体育、金融、健康及文化产业为一体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恒大地产在2011年、2012年、2013年的销售业绩分别是803.9亿元、923.2亿元、1004亿元,每年增幅都保持在10%左右,2013达到了千亿销售额。 2010年3月1日,恒大集团买断广州市足球运动队全部股权,俱乐部更名为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截至2013年11月,在国内赛场,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已连续三次获得中超联赛冠军,并获得一次超级杯冠军和足协杯冠军。而在2013年11月9日,恒大旗下的广州恒大足球队获得了亚冠联赛冠军,这也是首次有中国球队获此殊荣。一夜间,全国上下正面认同了“恒大”这一品牌,“恒大”两个字和球队荣誉一起载入史册。 恒大的品牌效应,会为恒大集团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优势,同时,恒大集团也会面临着新的挑战。恒大集团将不被人看好的“烧钱足球“一步步变成强大的“足球效应”,同时恒大品牌效应使得恒大变得更强。 恒大多元帝国的崛起,带给了我们种种启示。恒大集团的核心优势是恒大的管理模式,恒大以标准化运营来保证执行力,所以,本文主要来分析恒大集团的管理模式和品牌战略,同时分析恒大的优势、劣势、潜在的机会和挑战、以及在多元化世界的发展。

目录 一、恒大集团简介 (1) 二、恒大的管理——标准化保证执行力 (2) 1.恒大的早期管理战略,为其品牌打下基础 (2) 2.恒大系统化的管理模式 (3) 3.标准化管理保证执行力 (3) 4.精心策划,狠抓落实,办事高效 (4) 三、恒大在多元领域上的管理 (4) 1.恒大在地产方面的管理 (5) 2.恒大在足球方面的管理 (5) 四、恒大集团的优劣、机遇与挑战 (7) 1.恒大集团的核心优势 (7) 2.恒大的不足 (9) 3.恒大所拥有的潜在的机会及威胁 (9) 五、恒大多元帝国的发展 (10) 1.恒大的体育营销 (10) 2.恒大的品牌效应 (11) 六、多元帝国崛起带来的启示 (12)

恒大集团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恒大”集团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摘要:本案例在分析“恒大”集团的发展现状和既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指出了企业在执行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在对“恒大”集团发展轨迹和发展战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恒大”集团的STOW分析,评价了公司目前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并得出了“恒大”集团的SWOT分析矩阵,提出了公司在新形势下的战略调整措施。 关键词:战略管理;案例分析;“恒大”集团

目录 1 战略管理理论依据 (3) 1.1战略制定 (3) 1.2战略实施 (3) 1.3战略评价 (3) 2“恒大”集团战略管理案例描述 (4) 2.1“恒大”集团简介 (4) 2.2“恒大”集团的发展轨迹分析 (4) 2.3“恒大”集团的SWOT分析 (5) 2.4“恒大”集团对战略的选择 (5) 3“恒大”集团战略管理案例 (5) 3.1“恒大”集团战略管理问题分析 (5) 3.2“恒大”集团改进战略管理的措施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1 战略管理理论依据 战略管理是企业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确定其使命进行谋划,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将谋划和决策依靠企业内部能力付诸实施,以及在过程中对实施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过程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三个阶段。 1.1战略制定 战略制定包括拟定公司使命和远景、确定公司外部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具有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供选择的战略、建立长期目标并据此选择具体的战略方案。战略决定着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1.2战略实施 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过程中最艰难的一个阶段, 是战略的行动阶段,战略实施要求企业确定年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和激励员工,以保证企业上下能够有效贯彻制定的战略,该阶段要求企业全员具有良好的纪律性、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只有公司管理者和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的一部分进而去主动了解企业,并自觉地承担了帮助企业成功经营的责任,通过参与战略制定活动,这一转变才会变成现实。反之,如果员工的不理解管理者的意图、不愿承担责任,那么战略实施工作就会变得很艰难。这样一来,战略制定的再好也是不能付诸实施的,同样也是达不到任何预期目标的。 1.3战略评价 战略决策一旦出错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和不可估量的损失,且即使仍然存在着改变的可能性这种结局也是很难改变的。在什么时候制定的什么战略出了什么问题是管理层特别需要知道和掌握的。作为战略管理的最后阶段,战略评价对企业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管理当局往往需要在局势恶化之前通过及时评价来釆取有效措施对现有问题和潜在问题进行应对。

企业战略管理失败案例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失败案例分析 20多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诞生了一大批新兴企业,能够存活至今的,大多数已经成为业界翘楚,比如联想集团、万科集团,以及健力宝。 从今年3月23日张海突然被警方拘留审查,到此前的去年12月初三水区政府强力接管;从去年8月23日张海被宣布下课,祝维沙走上前台,到11月16日北京汇中天恒和北方亨泰科闪电般地收购健力宝绝大部分股权;从资本屠夫闪电收购健力宝到创始人李经纬涉嫌贪污…… 最近几年来,由于健力宝在国人和整个食品饮料行业的特殊地位,围绕健力宝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不断挑动着人们的神经。 从李经纬到张海到祝维沙再到李志达,及至后来的复产领导小组,健力宝一次次权利更迭背后,到底潜藏着怎样的因果?五任掌舵人两任涉嫌犯罪,一任被强行驱赶,健力宝纷繁复杂的利益链条深处,到底又潜藏着怎样的因果?从民族饮料第一品牌到如今背负数十亿负债,甚至净资产有可能已为负值的窘况,健力宝产业经营的覆辙中,究竟又有多少值得后人警醒的前车之鉴? 一、长期战略迷失。

健力宝无论在李经纬时代还是张海时代,都严重存在战略迷失的问题,战略迷失导致了两个时期的健力宝缺乏清晰的战略性目标,最终陷入困局。在李经纬时期,企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个随遇而安的决策去自然推动的,而张海时期的健力宝则更像是一个患了多动症的小孩,喜欢四处出击。林佑刚评价,很大程度上,李经纬和张海都没有真正把握好饮料产业的发展规律。 二、组织架构不合理 健力宝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及组织功能的设计、关键职位、职级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结构的缺陷导致整个组织未能抓住最关键的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李经纬时代的健力宝跟国内很多企业一样,是一个具有鲜明创业者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企业。如果说李经纬时代的健力宝所存在的结构问题是当时国有企业的通病,那张海管制下的健力宝所存在的问题则完全是股东的经营管理问题,治理结构错位、组织功能缺失等,都是张海时期健力宝治理结构缺陷的基本表现。林佑刚表示。 三、流程管理僵化 在张海主政期间,流程在健力宝内部是一个经常被挂在嘴边的词,按流程走是很多中高层喜欢说的一句工作语言,而健力宝内部所制定的流程文件汇总堆起来都超过1米。但健力宝的流程却太完备了,乃至一个内部摄影摄像工作都有一套详细的流程,而人力资源部门的业务流程更是多达23项。林佑刚回忆,健力宝内部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一个电话或者一句话可以搞定的事情,却一定要拟一个书面的工作联络单;财务的审批时间时常要拖很久,假如某个领导出差了,很急的事情也要等他回来。 四、营销模式败局

诺基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诺基亚——科技以人为本 诺基亚公司是一家世界著名的移动通信产品制造商,其成立于1865年,前身是生产木浆和纸板的小企业,经过150年的发展,诺基亚品牌深入人心,它的经典手机铃声和开机动画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诺基亚从无名小企业发展到世界知名品牌,从工业转型为电子业,成为电信时代第一巨头,这与它的管理人对其的管理和决策是密不可分的。在智能手机时代,诺基亚借助Symbian 系统,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手机厂商,但随着2007年苹果iPhone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出现,诺基亚由辉煌走向衰落。 诺基亚的盛衰史表明,它是一个很经典的战略管理案例,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一、诺基亚的发展史 1、工业时代:1967年,诺基亚成为了一家芬兰国内跨产业的大型公司,其产业涉及包括造纸、化工、橡胶、电缆、制药、天然气、石油等多个领域,而诺基亚开始手机生产制造是在1960年。 2、前电信时代:1990年,手机用户大量剧增,手机价格迅速降低,移动电话体积越来越小,诺基亚又明确制定了发展成为一个富有活力的电信公司的战略。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诺基亚因涉及产业过多而濒临破产,总裁以及高层果断做出决策,将其他所有产业舍弃,并拆分了传统产业,只保留下诺基亚电子部门,而此刻诺基亚做出了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决策。 3、后电信时代:只剩下手机电信产业的诺基亚经过5年的时间逐渐摆脱了破产的境况,由于专注于传统功能手机产业的研发,诺基亚功能手机在当时具有极佳的用户品牌效应。1995年,诺基亚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它的整体手机销量和订单剧增,公司利润达到了公司前所未有的财富,最高市值1980亿欧元。 4、智能机时代:由于苹果iPhone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的出现,诺基亚由辉煌走向衰落。为扭转颓势,2011年2月,诺基亚与微软达成战略同盟并合作推出WP手机。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在市场上一直处于颓势。2013年9月3日,微软和诺基亚官方宣布,微软将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业务,即手机业务部门,交易数额是54.4亿欧元(约折合71.7亿美元)。 二、诺基亚的现状 2014年4月28日19点,微软正式宣布完成对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的收购,收购后实体公司更名为“微软移动”,但“诺基亚”品牌将会一直保留,这意味着诺基亚品牌手机并不会随着微软的收购而消失。 2014年10月24日,微软正式在Lumia手机上用Microsoft取代了Nokia的品牌命名。微软周五推出了新Lumia手机的设计,该公司将在未来于Lumia设备的前部和后部使用Microsoft字样代替从前的NOKIA。 2015年1月7日,国行NOKIA N1平板在正式发布,并在1月8日首批开卖,售价1599元。 2015年4月26日,诺基亚中国区总裁王建亚透露,2015年诺基亚将会推出安卓智能手机。 三、诺基亚的战略失误

恒大冰泉的营销案例和分析

恒大冰泉的营销案例和分析 组名:另类组合 成员:王霞、吉健、许佳 袁梦群、梁冬梅 (一)背景: 恒大地产集团,简称恒大地产或恒大,是中国大陆的大型住宅物业开发商,是中国十大房地产企业之一。 恒大集团旗下现在拥有地产集团、酒店集团、文化产业集团、健康产业集团、足球排球俱乐部等多项产业集团,具有丰富的多元投资经验,是一家多元大型企业集团。 2013年11月10日上午,在恒大亚冠夺冠的第二天,恒大集团在广州总部举行恒大冰泉上市发布会,全面解开恒大冰泉的神秘面纱,正式对外宣布进军高端矿泉水市场。 (二)营销方式: 1、悬念式营销: “我们公司将在本周日发布一重大新闻” 2013年11月8日,恒大地产相关工作人员向一些媒体记者发出采访邀请,但是拒绝透露任何其他信息。 2、借势夺冠热点: 作为亚洲足球俱乐部间的最高水平赛事,中国恒大和韩国首尔FC之间的亚冠联赛决赛备受各界关注。在中国恒大成功夺冠的当晚,恒大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在此刻已成为世界唯一焦点的球员和教练组们,身穿印有“恒大冰泉”作为胸前广告的新赛季球衣,出现在庆典现场,也就正式向世界宣布:恒大冰泉的横空出世。 就在工作人员忙着将亚足联颁奖仪式的用具搬离绿茵场的时候,四只超大的矿泉水瓶被人扛进体育场绕场庆祝,而上面“恒大冰泉”字样赫然在目。 3、立体营销模式: 恒大冰泉以全媒体立体式多方位的宣传攻势覆盖全国人口,形成爆炸式的传播效应。CCTV-1、CCTV-2、CCTV-3、CCTV-5、CCTV-新闻及全国30个城市60家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全天候多频次曝光;全国248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宣传等。这一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立体营销,使恒大冰泉真正走到台前成为各界焦点,恒大矿泉水品牌深入民心并迅速打开市场。 (三)营销效果: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及答案

★案例分析1 宜家出走马甸变脸 宜家在马甸15000平方米的店面,创造出5.4亿元/年的销售额。 这个世界500强将在明年年初搬离马甸,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既关心宜家的前景,也关心马甸的发展趋势。 马甸曾经被北京市商委规划为北京市十个商业中心的一个。马甸经历过两次辉煌,一次是在亚运会期间,马店是亚运会商品集散地,那时大众和社会对马甸作为商业中心有了初步认识。第二次是在马甸被大规模开发以后,特别是宜家进驻以后,形成了马甸商业上真正的繁荣。 据了解,宜家在选址上有两点必备的条件,第一,必须处于交通要道。马甸地区有四通八达的交通,马甸立交桥交通流量巨大。第二,宜家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物业都是自己的,不采取租用的办法。宜家初进北京,在马甸破例采取了租赁的方式来开店,也证明了马甸的商业价值。 宜家出走可能基于三个原因:一、1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已不能满足经营需求;二、宜家失去了在马甸的定价权,成本为王的经营理念使宜家难以接受马甸区域日益成熟带来的租金上涨的成本压力;三、马甸由纯商业向商业与商务结合的大势,已使宜家失去了小资定位的环境土壤。 商业和商务应该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不同的业态,对商务的支持也各不相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宜家“出走”也许意味着这个区域的商业或商务价值的新陈代谢。 宜家搬走不一定是坏事,通过马甸商业的重新整合和洗牌,让市场来检验马甸区域真正的商务和商业价值。 (1)根据宜家在选址上的两个条件,谈谈你对企业战略的认识。 (2)根据上述资料谈谈你对战略实施的认识。 参考答案: (1)企业战略的制定必须正确确立自己的经营定位,即目标顾客群,宜家之所以定位于交通要道,是针对自提货物和追求低价格的顾客;自己经营物业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 (2)战略是由一定的产品和市场定位组合体现的,没有明确的产品(服务)与准确的市场定位,企业会失败。战略制定后,一般不应朝令夕改。战略是动态的,战略制定时的环境条件发生改变,要适时调整。 ★案例分析2 俄亥俄州牛排包装公司 在牛排包装行业中,传统的成本链包括:在分布很稀疏的各个农庄和农场饲

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案例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经典案例分析 人力资源管理, 经典 求职招聘在线投稿 经管百科三人行网 我也想创建词条赚积分 案例分析题1、实例: 一家中小型企业最近拟出了自己的一套奖金方案,正准备实施。 首先拟订这套薪酬方案的原则是: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充分调动各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个人努力奋斗,强调团结协作,促使公司和所有员工共同进步、发展。 其次方案的依据是:根据公司、部门、个人的考核结果,每月进行一次工资核算。 这套方案的特点: 强调个人努力与团结协作的统一性;工作报酬和工作奖惩的统一性;员工个人命运与公司命运一体化;不强调资历,只看重现实的工作表现;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业绩考核与工资待遇、奖惩相互依存,考核是客观依据,待遇、奖惩是结果。这样将逐步使公司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避免“人治”、主观臆猜等造成的不良后果。在公司这个大家庭中,对事不对人,使各位员工身感公正、合理、科学,积极进取,促进公司、员工共同进步。第四,方案制定的方法是: (1)根据对各工作岗位的职责分析,和每位员工面谈,确定每个人的基本工资额和岗位工资额; (2)根据公司、部门、个人的考核结果,确定公司、部门及个人业绩系数; (3)按以下方案确定各位员工的工资额,并按此发放。 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公司系数部门系数个人绩效系数 问题:这套方案是否合理可行?请你用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理论来分析。 1、答案要点: 这套方案是比较合理的。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保持与激励、控制与调整、开发等方面。但就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机构设置,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来看,都不可能建立如此全面、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为了适合目前中小企业的现实特点,降低管理成本,只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岗位职责、工作考核、工资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就可以避免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困境,迈上较为规范化的轨道。在这里有两层含义: (1)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尽快摆脱传统人事管理的思想束缚,在一切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及实施中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本质,即: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 (2)中小企业在实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时,应主要关注并导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术——3P模式。即:首先,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进行职务分析,明确所有员工各自的岗位(POST)职责;其次,根据企业的岗位职责,设计人力资源的工作绩效(PERFORMANCE)考核方案和工具;最后,使用绩效考核方案和工具,对企业所有员工进行定期考核,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设计工资(PAYMENT)福利,乃至奖金发放方案和工具。实际上,岗位职责、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三者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它们三者的有机联系,可以充分体现公正、合理、科学、竞争的原则。强调个人努力与团结协作的统一性;工作报酬和工作奖惩的统一性;员工个人命运与公司命运一体化;不强调资历,只看重现实

市场营销中之定位理论分析

市场营销中之“定位”理论分析 摘要:文中主要以恒大冰泉作为定位案例,紧紧的围绕市场营销中之定位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市场营销;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稳健发展,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竞争也变得越发激烈,其中的市场营销在企业的生存发展活动中占据的比重也日渐增多。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企业与之相关的管理、经济营销等活动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强化市场营销中“定位“理论的相关容,进而更好的依据外部资源,企业需要提供出更为优秀的经济产品与社会服务,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市场营销 当前阶段,市场营销,主要是指在进行产品创造、人力沟通及产品信息外部宣传等过程中,为广大的消费群体带来更具吸引力的活动及发展机制。通常是指,企业部的营销工作人员,在依据市场经济动向进行针对性的开展活动、销售活动等完整的过程。它在企业的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经济地位。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在进行实际生产活动中。需要最大限度的挖掘市场部经济营销的潜在规律,进

一步明确当前市场的经济目标,进而科学有效的帮助企业获得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当前经济市场最为风靡的市场理论,即为20世纪70年代时期的“定位”理论。 二、企业定位 企业若是想切实有效的对自身进行定位,就需要对企业部的经济产品以及品牌效应进行精准的定位,随即进行树立外部良好形象的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切实有效的帮助企业进行科学的正确的定位。恒大冰泉企业定位若是可以定位成功,这将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中企业进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市场中的各个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不仅可以全面的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还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例如,德国著名的汽车品牌奔驰、宝马等,以自身优质的性能,获取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企业在进行正确的定位过程中,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营销传播中的种种限制,逐渐一消费者为核心的发展容,以消费者的立场进行分析事物、设计经济商品,进而获取自身更精准的定位,有效的促进企业成为可以完全贴合市场经济变化的经济企业。企业中所有经济活动,全部需要建立在科学定位的前提条件下,并通过合理的运用广告、外宣等形式,进行科学的整合资源,只有这样,经济市场的企业才可以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经济效能。

人力资源案例分析-详细

案例1 纳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人才危机 最近,纳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纳川公司)的总经理李夏为公司独立开发的金属交易网站能够按计划发展而感到欣慰,然而在网站高速发展的同时,公司相关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各部门都出现人员流失,让他大伤脑筋。如果仅靠现有人员昼夜不分,精力严重透支的干下去,网站下一个发展目标恐怕就难以完成。 纳川公司开发的是一家专业性金属交易网站,可以为全球任何一家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特别是钢铁生产、贸易商提供全面的网上交易及信息服务。它改变了传统交易模式的局限性,交易者不受昼夜时间限制,通过简便的操作系统,获得大量的交易信息,以便达成交易。作为投资商,纳川(香港)集团公司承担了网站初期的启动资金,它是香港联交所的老牌上市公司,前身是一家英资背景的公司,历史悠久。纳川(香港)集团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全球金属贸易,营业额位居香港前列。 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为了改变公司单一传统型贸易企业现状,赶上科技浪潮的发展步伐,纳川(香港)集团公司先期投入了100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纳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创办初期一帆风顺。 2000年3月,纳川(香港)集团公司为筹建纳川公司派遣香港总部人力资源总监冯越来到深圳,在深圳某宾馆订了个房间,开始了招聘人员、搭建公司框架的工作。这时他找到一位在IT行业有一定策划能力的朋友刘谦,邀请他加盟,将公司创办思路、发展前景与之长谈,并许诺让他担任未来公司的策划部经理。刘谦是位30不到的年轻小伙子,有点文采,管理能力怎样就不得而知,他未做过多思考便决定过来一起干,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本来是干策划的,做起来应该轻车熟路,况且纳川(香港)集团公司是香港的上市公司,实力肯定也不错,最重要的一点是工资比原来公司高。 纳川公司另一个关键性的职务总经理的招募就显得更加具有戏剧性。纳川(香港)集团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中有一家世界知名的IT公司,其中国区域经理李夏得知此次两家公司的合作意向后,马上有了“过江龙”的想法。他想:搞专业性全球金属“一站式”交易网站我是最有心得了,早在90年代初就参与创办中国第一家金属期货交易所的他深知这一行当的前景,如今全球性的网站热烧到中国,外部大环境非常好,只要保证投资方有大笔资金,网站一旦建起来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等着收取客户交易的手续费,公司效益就有保障。刚过40的他不能让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从身边溜走,于是他决意“跳槽”,去拿一份工资更高又相对轻松的工作。但他没有料到以后发生的事情会让自己大伤脑筋。 随着招聘工作进一步推进,人员逐步增加,必须找一个可以办公的地点了,于是冯总监在一个住宅小区租了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做临时办公地点,同时经香港总部一位董事介绍,请了一位他在大陆相识的朋友张媛来当招聘专员,负责寻找公司所需人员。 二、人员结构出现隐忧 应该说冯总监的安排是有效和得力的,然而随着人员逐步到位,冯总监和李总的主要精力逐步放在香港方面,由于这种转移,深圳方面的工作环境不知不觉产生了一些不明朗的东西。计算机科班出生的李总在管理上更注重技术,用人的定位都是以技术为主,因此他从原公司挖来了一位技术工程师戴维做IT部经理,负责整个网站的技术开发。之后基本上所有的技术工程师都是由李总来敲定,而策划、行政方面的人员则是冯总监招来的,不自觉地形成了两个阵营,各自都有效忠对象。这对刚刚筹建的公司来说不是件好事,这时更需要的是大家相互团结,齐心协力尽快度过磨合期。恰恰在这时有些员工开始关心冯总监日后的去向,“他到底在不在纳川公司兼职呢?”“公司组建完成后他在公司有没有发言权?”策划、行政方面的员工自然很关心这些问题。虽然公司领导层对此事有所察觉,并特意组织全体员工搞一些娱乐活动、聚餐,让大家彼此有更多机会沟通了解,增加信任,但效果并不明显。一次,

人力资源经典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案例一、S公司的管理困境: S公司是J市的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由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于1994年合作创办。在公司成立之初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几位合伙人主动提出不领取工资直至公司盈利为止。在他们不计报酬、努力工作的精神感召下,公司的员工们也时常义务加班。公司内部关系融洽、士气高涨。经过公司上下的共同努力,1996年该公司己发展为一家集开发、生产、经销于一体的中型高科技企业,在省内IT 业界树立了一定的知名度。 1996年至1999年,公司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企业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增长,员工待遇也随之不断改善,加之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朝阳产业,员工普遍感觉在这样的公司有希望同时还吸引了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年轻人加入公司。 然而,自2000年公司进入稳定期以来,随着经济效益增幅的减小,公司内部出现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氛围,人心涣散的迹象十分严重,尤其是中层管理者的流失问题急需解决。中层管理者流动频繁,使公司的管理已出现脱节现象,其他员工的士气大受影响,企业生产率明显下降,公司从此陷入恶性循环。最近,员工中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凡是从本公司跳槽的人都能在现职岗位上做得不错,待遇比在公司时好,工作强度也比本公司小:其他公司对处于同一层次的员工评估还不单纯以业绩为标准。另外,人员流动多倾向于国内的知名外企。针对企业面临的以上问题,公司总经理感到非常棘手,准备请人力资源部经理为自己提些建议并共同商讨对策,使公司早日摆脱目前的困境. 问题:如果我们是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会如何看待该问题并提出建议呢? 1、解决薪酬出现的问题,而s公司的薪酬对员工没有吸引力,应进行市场薪酬调查。针对中层流失的问题,可以通过股票薪酬模式激励高级管理人员,比如虚拟股票、期股等。 2、进行绩效考核。是公司单纯以业绩为标准,结果至上。应改善绩效考核制度,应设计以过程、员工特征为导向的考评制度。利用平衡计分法、KPI关键绩效指标法和360度评估。 3、建立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因为现在企业人心涣散,对于即将流失或已经提交辞职报告的应该进行辞职谈话、跟踪调查、离职人员分析。在招聘阶段也应调查清楚来本企业的原因,同时要改进 页脚内容1

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战略管理与伦理》总复习二 案例分析及其参考答案 (一)福特公司的战略环境分析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兴起、衰败和复兴,是一个典型的反映管理重要性的案例。 福特公司的创造人亨利﹒福特有着精明强干得头脑和丰富的技术经验。自从1889年《科学美国》作了有关德国奔驰汽车的结构和制造的报道后,许多美国人从事汽车制造,于1896年制造出第一辆福特汽车。 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开始生产“A”型到“R”和“S”型汽车,参与几十家汽车公司的竞争,当时还没有什么优势。但1908年开始生产福特“T”型车就标志着福特垄断局面的开始。“T”型车的特点是结构紧凑、设计简单、坚固、驾驶容易、价格较低。1913年福特采用了汽车装配的流水生产法并实行汽车零件的标准化,形成了大量的生产能力,当年产量增加到13万辆,1914年增加到26万辆,1923年增加到204万辆,在美国汽车生产中形成垄断的局面。 福特从而建立起一个世界上最大和盈利最多的制造业企业,它从利润中积累了1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可是,福特坚信企业所需要的只是所有主管企业家和他们的一些“助手”,只需“助手”的汇报由他发号施令即可运行。他认为公司组织只是一种“形式”企业无需管理人员和管理。 随着环境变化,其他竞争者兴起,汽车有着不同档次的需要,科技、产供销、财务、人事等管理日趋复杂,个人管理已难以适应这种要求。只过了几年,到1927年,福特已丧失了市场领先的地位,以后的20年,逐年亏本,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无法进行有力的竞争。 当时它的强劲对手通用汽车公司,则从20年代开始走着一条与福特经验相反的路子。“通用”原是一些竞争不过福特的小公司拼凑起来的,在建立之初,这些小公司作为“通用”的一部分各自为政,通用公司组织机构不健全,公司的许多工作集中在少数几个人身上,不仅使这些领导人忙于事务,无暇考虑公司的方针政策,并且限制了各级人员的积极性。 而1920年后,新接任的通用汽车公司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对公司进行了大整顿、大改组。公司根据市场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确定产品方向,加强专业化写作,谋取大规模生产,按照分散经营和协调控制的原则建立管理体制,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通用”的市场占有率也从1920年的10%一跃而起达到1927年的43%,此后多年均占50%以上。 而“福特”则每况愈下,到1944年,福特的孙子——福特二世接管该公司已濒临破产。当时26岁的福特二世向他的对手“通用”学习,着手进行斯隆在“通用”所做得事,创建了一套管理组织和领导班子,5年后就在国内外重新获得了发展和获利的力量,成为通用汽车公司的主要竞争者。 案例问题及其参考答案 1.福特汽车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为何能获得成功而后又为何濒于破产?可结合宏 观环境变化来分析。 答:20世纪20年代环境变化较慢,对手较少,企业规模相对小,靠老福特个人独断的管理方式有效;但随着环境的复杂,难于适应,导致破产。 2.从福特汽车公司的复兴和通用汽车公司的兴趣来看,企业管理如何发挥作用?(可分 析在哪些方面必须有专业管理) 答:通用的分权和协作原则有效。职能的下放适合市场,调动员工积极性,保证了组织目标的实现。

企业战略管理解决方案及案例分析精编WORD版

企业战略管理解决方案及案例分析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企业战略管理解决方案及案例分析 执行力低下成为当前企业管理者不能承受之痛。如何让华丽的企业战略从纸上落地,如何保证部门、团队与员工的绩效成果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企业绩效管理成为连接这一切的桥梁。本期选取蓝光公司企业战略管理解决方案作为案例,希望能对相关企业有所启示。 在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企业绩效管理(BPM)是联系企业战略与执行的桥梁。它通过平衡计分卡(BSC)等全球普遍采用的工具和方法,来辅助企业正确地制定战略,并将企业战略逐渐分解为部门和个人的关键绩效指标(KeyPerformanceIndication),落实相应的行动计划,在执行过程中进行有效监控,并协助企业恰当地优化战略。 本案例展现了如何通过设定目标、建模预测、计划预算、监控、分析评估与报告等BPM循环六个过程所蕴含的先进工具和方法来实现企业绩效管理。企业背景:天胜集团(虚拟):深圳的一家大型电子元件和附件制造商,集团共由四个事业部组成蓝光公司(虚拟):是天胜集团下属的仪器事业部。 蓝光公司在开发和生产激光设备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现有员工600人,其中300人是生产人员,100多名的研发和设计人员,其余是工程、销售、市场和管理人员。主要生产两类光电产品:电子数字计算器和激光器。该公司主要通过直属销售团队和代理商来销售产品,现有遍布全国的3家分支机构和11家代理商。 战略目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要保持蓝光在业内的领先优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变化快,要求企业透明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加剧,要求企业反应更快;市场对企业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投资者对企业的利润要求定位较高。 蓝光公司在两年半前采购了财务通软件,主要用于财务管理。在新的竞争要求下,原有的财务通已明显不能支持蓝光的战略发展。具体表现为:客户数量在增加,满意度却下降,导致客户流失率增加;生产效率不高、周期长;库存资金占用大;企业对市场变化反应慢;手工操作、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管理方式陈旧,不适应企业长远发展要求。 面对这一现状,2002年走马上任的CEO明确提出:“将带领蓝光实现信息化”。同时,他将蓝光的战略目标确定为:“不断推出新的技术与产品,创造最佳的股东回报率和实现今年销售收入增长50%.” 调研报告 确定这一战略后,CEO迅速组建了公司内信息化委员会,并聘请国内管理软件公司金蝶软件为其撰写了“战略实现的可行性调研报告”。 金蝶代表入驻蓝光公司后,很快根据BPM循环的六个关键步骤对该公司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评估: ★设定目标:按照平衡记分卡(BSC)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来衡量,蓝光公司未能系统地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关键绩效指标,并落实到部门与个人。如果蓝光公司要实现销售收入增长50%的目标,必须达到毛利率增长32%、税后利润率增长15%、净利润率增长到10%的各项指标。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分析——春兰公司的兴衰。 走进中国最大的空调器生产基地——江苏泰州春兰空调制冷设备总公司,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现代化生产的宏伟景观:4000平方米的厂房里机声轧轧,6条生产流水线盘绕如龙,“龙口”里,每一分钟“吐”一台窗式空调,每三分钟“吐”一台柜式空调。 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10多年前,有关部门曾动过让春兰公司的前身泰州制冷机厂解体的念头,连重新安置工人的方案都拿出来了。原因很简单:机器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还停留在手工作坊的水平上。 改革开放的大潮冲击着这家苏北小厂,国外空调大量进口,使本来不景气的中国空调行业雪上加霜。国内有关部门为了适应国内市场的需要,从国外进口一批空调零部件回来组装。 泰州制冷机厂也争取到2000台的组装任务。技术人员和工人围着进口的零部件看呆了!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国产空调还停留在20世纪30年代水平上,进口空调重量比国内轻40%,噪音低,制冷效果好,造型美观…… 市场风云变幻。1986~1987年的经济气候似乎特别有利于空调工业的发展,近百家空调厂仿佛一夜之间冒了出来。北京、广州、沈阳等地引进的国外生产线已经开始投产,国内空调生产能力急剧膨胀,与市场实际需求形成巨大的反差,“春兰”处在空调列强的包围之中,春兰要想求生存,必须迅速发展,除此别无选择。 针对企业所处环境,以公司总经理陶建幸为首的决策者们把自己的后路斩断,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们作出了“三级跳”决策,即:“3.5.1工程”。这个规划要求:从1987年到1990年四年之内,公司的工业总产值必须跃过3000万、5000万、1亿这样三级台阶。从此,春兰公司妙招迭出。 第一步棋:收拢五指,握成“拳头”。这是根据工厂人力、物力、财力实际而作的决策。公司一下子砍掉30多个批量小的产品,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实现由传统小生产者的小而全向现代化的大而精转变。 第二步棋:“让开大道,占领两厢”。这是根据市场实际而制定的决策。那时国内生产3000大卡空调的厂家强手如林,凭借当时春兰空调实力参加竞争,委实不是对手,“春兰”瞄准空档,抢占7000大卡以上柜式空调和3000大卡以下家用空调市场,避“热”就“冷”,避“旧”就“新”。 第三步棋:“引消同步,软硬并举”。这是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而作出的决策。1987年9月,公司总经理陶建幸东渡扶桑考察日本三菱、松下等世界名牌空调厂家,事实告诉他:世界名牌空调就是世界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先进管理的“混血儿”。春兰原有的手工作坊式的工艺已经成为企业腾飞的重要障碍,加强技术改造步伐,迫在眉睫。他们决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没有一分钱的投资怎么办?几经周折,春兰公司的决策者们找到了与外商合资引进外资的办法。1988年12月,100万美元划到了合资后的“春兰”账簿上。春兰公司有了足够的资金后,接着就是引进设备的谈判,日方执意要卖全套设备,而“春兰”却坚持只买其中的几台关键设备。谈判异常艰苦,几个回合下来,终于按“春兰”的意向拍板成交。花50万美元引进的高速冲床和机械涨管机,加上自力更生生产的配套设备使春兰的劳动生产率一下子提高了80倍。不久,“春兰”又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建成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热交换器生产线,以及与之配套的自动喷涂生产线,柜式空调和窗式空调装配线,柜式空调和窗式空调检测线……春兰公司在引进关键设备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创新,逐步自我完善配套,建立春兰独特的工艺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