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职学校-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建设方案

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建设方案

专业名称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代码 550504 学校名称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代码 13913 学校举办单位山西省晋中市人民政府

学校所在地山西省晋中市

填表日期 2011 年 10 月 8 日

二○一一年十月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建设方案

建设部门: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煤炭化工系

项目负责人:刘奇礼

项目建设负责人:郭景念

赵凌俊(安泰集团经理)

项目建设组成员:董光华米金英马茹燕张腊张琼

陈俊梅耿露张玲秀智芳芳李丽

郝俊丽曹惠平郝红

何松昌(孝义兴安化工有限公司经理)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建设方案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精神,在学院的统一领导安排下,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与介休安泰集团、太兴集团公司、义棠煤业集团、孝义兴安化工有限公司、万鑫达焦化有限公司和平遥煤化集团公司等单位进行了沟通,经过多方讨论论证,在专业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的建设上达成一致,并初步达成合作意向,特制订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建设方案。通过两年重点建设,增强专业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为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分析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资源优势十分突出,具有发展以煤为原料的煤化工的巨大潜力。《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别指出:现代煤化工要围绕“气、醇、烯、苯、油”五条主线,重点发展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精细化工等,发展壮大现代煤化工将其培育成重要的支柱产业。《晋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煤焦产业围绕建设大型煤焦基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素质,加快延伸产业链,走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向煤焦强市的转变。这些项目的投资规模均以数亿、数十亿甚至数百亿计算。主要岗位包括:煤化工工艺操作、DCS操作、设备维护、仪表控制、产品质量控制和检测、安全管理和产品营销等。煤化工企业的迅速崛起,拉动了化工类专业特别是煤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未来5~10年内,操作工人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

根据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的报告,化学工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及技能人才队伍现状,主要有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技能型人才总量不足,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我国化工行业非技术工人的数量占企业生产人员总数的比例很高,我们劳动者素质仍在粗放型的较低水平,数量短缺;二是技能劳动者队伍结构不合理,在企业每年招收的新工人中,有相当多的人是直接从应届和往届高、初中毕业生或农民工中招来的,他们没有经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没有技术经验和技能,但仍然被安排在技术技能性岗位当班操作,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劳动者的18.8%,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只有3.2%,低于全国4%的水平;三是劳动者素质急需培训提高。

为适应晋中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学院投入大量资金组织专业教师、企业管理人员以及成人教育处的老师组成专业调研团队,深入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论证,并对省内开办同类专业的院校进行了摸底。经调研,全省每年的煤化工专业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高速发展的煤化工产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人才需求岗位包括:煤化工工艺操作、DCS操作、设备维护、仪表控制、产品质量控制和检测、安全管理和产品营销等。这为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加快人才培养,促进校企合作,针对介休安泰集团、介休三佳集团、孝义兴安化工有限公司近期新开工的项目,我院与这些企业就项目中技能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行了商谈,并初步达成意向,为专业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专业现有基础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于2007年开始招生,在校生650人,毕业生289人,主要分布在晋中市及省内的8家校企合作单位及煤化工、化工企业,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工作踏实、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与介休安泰集团、义棠煤业集团、孝义兴安化工有限公司、万鑫达焦化有限公司和平遥煤化集团公司等多家规模大、效益好、工资待遇高、人才需求旺盛的煤化工、化工企业签订了校企共建协议,初步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煤化工实训基地建设、就业服务与指导、兼职教师聘任、科技开发与技术应用、在职职工继续教育与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合作。

1.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在专业建设委员会带动下,在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开展调研,积极推行“三证书”、“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煤化工企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出发,确定能力结构,素质要求,将其分解成各个能力要素及知识点,参照煤化工(化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确定课程,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真实的生产环境和生产任务的实训任务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企业与学校互动的产学合作模式。

面向社会和行业、企业进行订单培养。与介休安泰集团、孝义兴安化工有限公司、义棠煤业集团、平遥煤化集团等企业合作,由企业来学院面试选定学生开展定向培养,使被培养者具有了学生和准职工的双重身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了职业意识,解决了企业急需一线技能人才的现状;为平遥煤化集团等培训职工,学院按初中、高中、中专层次对录取人员实施学历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的订单培养和技术培训,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培训效果良好,为企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企业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大了学院的投入,如为订单培养学生提供办学资金、捐赠设备购买资金、设立专项奖学金等,做到了校企合作共赢。

2.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晋中市煤化工产业发展的要求,结合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点,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以有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核心,根据企业岗位需要不断加强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认真分析职业岗位资格考核大纲,分析岗位技能要求和支撑技能的理论,将职业资格考核大纲的要求融入到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通过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了专业核心课程在课岗对接的桥梁作用。

本专业的《煤质检验技术》、《化工原理》等核心课程在课岗对接学习中采用了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带动了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发展。通过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建设,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强化了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推动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深化。

3.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2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人,硕士研究生10人,双师素质教师5人,以行业企业技术专家为主的兼职教师6人。1人被评为山西省双师型教学名师,有六名教师主持或参与了三项山西省煤炭教育基金项目。10名专业教师被邀请到企业为员工授课,开展各类培训,提高了员工的业务素质,同时也了解了企业对员工知识技能的要求。

学院通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实践、开展讲座、参与实训基地的建设,把企业管理的新理念、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传递到校园;校企人员互兼互聘为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体现了校企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基本合理、作风优良、业务水平较高、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4.多方位的社会服务

本专业立足于服务煤化工(化工)行业和晋中市区域经济和煤化工企业,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平遥煤化集团等企业进行了学历培训以及技能鉴定,近年来面向煤化工、化工企业培训3300多人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定位

根据煤化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确定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煤化工方向)定位(如表1所示)。

表1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定位

就业面向煤化工企业、化工生产企业

就业岗位

煤化工、化工工艺运行控制;煤化工、化工生产装置操作与设备维护;煤化工、化工产品质量控制与检验;煤化工、化工生产管理及化工环境监测等。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与岗位紧密对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出业绩的从事煤化工及相关行业职业岗位生产操作及管理工作的、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职业岗位要

求1.良好的沟通、管理工作能力和协作精神

2.熟练操作技术能力

3.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技术能

力1.煤化工、化工操作技能

2.煤化工、化工工艺运行控制能力

3.分析检测能力

4.化工生产设备维护能力

5.生产管理与运行能力

岗位证书煤质化验工、煤制气工、焦炉调温工、甲醇合成工、化工工艺试验工、化工总控工、合成氨总控工等中、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二)建设目标

围绕山西省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以专业建设为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积极推行“阶段培养、德能并进、学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煤化工行业企业合作,完成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标准的制定,共同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建成能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及实践性教学、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煤化工实训基地;引进和培养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师,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把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建设成为办学理念有突破,人才培养模式有特色,校企合作有深度,师资力量有实力,教学条件有保障的重点专业,推动煤化工产业能力提升,为再造一个新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1.创新“阶段培养、德能并进、学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阶段培养、德能并进、学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基础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顶岗实习”的技能培训递进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优化课程设置,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深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具体教学模式;完善“职业资格证”、“毕业证”和“德育证”三位一体的“三证”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和各种形式的订单培养,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模式

2.建立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环环相扣的校企合作新体制

根据煤化工职业岗位(群)对所需职业能力的要求,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煤化工行业、企业和晋中市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按照煤化工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

3.建立院校联合的系统推进的系统培养的体制

探索与山西工贸学校等中职院校合作,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注重中

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4.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在三年内建成一支由30人组成的双师结构优秀专业教师团队。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5~7名专业骨干教师,聘请企业兼职教师7人以上,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以上,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到90%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把本专业教学团队打造成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5.共建校企文化有机融合的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自建或校企共建融合企业与学院文化,体现专业特色的化工仿真实训基地;新建一个仿真与真实生产结合型的煤化工实训中心;改(扩)建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等,极大地提升学院的办学实力。以服务晋中市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线,新增3~5个长效、稳定、运行良好的工学结合的校外实习及就业基地,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充分满足学生生产性实习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

6.建立手段丰富的现代化教育教学新体系

按照“互利互惠、合作共建”的建设方式,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及生产环境实施教学,在企业设立工作站,将教学工作延伸到企业。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搭建校企网络平台,破除校企合作时空障碍,将企业最新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及时引入到课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7.构建三方评价、三证考核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度

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在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构建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推行“三证”质量考核体系,以毕业生就业率95%、对口就业率80%、企业满意度98%、社会服务覆盖率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8.强化社会服务能力

培养煤化工行业紧缺人才,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社会开展技术服务、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与企业共同建立“厂中校”,为企业职工和社会群众提供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机会,为中职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增强服务晋中市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计划为山西省化工、煤化工企业和劳动就业部门、周边院校等进行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500人/年。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培育德能共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以区域煤化工产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坚定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实现中国创造战略目标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的办学宗旨,明确“阶段培养、德能共进、学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我院是晋中市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的作用,以专业和产业为纽带,与煤化工行业、企业和晋中市区域经济建立紧密联系,创新集团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切实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整合优化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融合体。积极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作用,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工学交替、学生顶岗实习、教师轮训的师生共进的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强化教师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突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瓶颈,实现高职学生在观念、技能、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向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顺利过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教师、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促进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实现专业教学过程内容与企业(行业)岗位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的全面对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煤化工职业标准对接;在订单培养班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方案,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以合作办学促发展,以合作育人促就业。

立足山西省煤化工行业,进一步强化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作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共同研讨、创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融

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人才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阶段培养、德能共进、学岗对接”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按照“基础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顶岗实习”的技能培训递进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充分发挥化工单元操作装置、仿真实训及校外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引入以生产性实训为导向的煤质化验实训项目。通过校内专业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和“多证制”等多种培养形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德能共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四个阶段的实施方案是:(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作为“社会人”、“职业人”通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学习培养阶段,学生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了解煤化工职业领域的基本要求,学习“社会人”和“职业人”的通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设置有公共课、职业基础素质课等,在校内基础实训室进行职业基础技能训练,并通过专业社会实践、军训及勤工俭学等,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专业技能打下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结合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及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根据基于工作过程所构建的课程体系,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具体教学模式,重点进行岗位工种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岗位单项能力的培养。主要课程设置有化工原理、化工单元操作实训、煤质分析、化工仪表及自动化等,利用校内煤化工仿真实训室、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进行技能训练。

第三阶段生产岗位操作技能培养阶段。学习岗位核心技能课程和职业素质拓宽课程,如甲醇生产工艺、煤炭气化工艺、炼焦工艺、煤化工安全与环保等,重构教学内容,精选与专业技能培养紧密相关的知识点,使课程体系与煤化工生产过程尽可能贴近。技能训练利用校内煤化工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设置一些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关的职业综合素质选修课,作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与形成的必要补充。对“订单”培养的学生引入企业的岗位工艺课程及企业岗前培训课程等。

第四阶段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阶段。安排学生用半年以上时间到合作企业或“订单”培养企业顶岗实践,学习专业实践课程;校企合作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

培养与考核,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在实际工作岗位的技术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实践

知识和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继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订单培养”,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继续与企业、劳动就业部门等开展广泛的合作,按照企业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学制、学历图1 阶段培养、德能并进、学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证书对接 技能考核与岗位 岗位需求对接 教学内容与职业 工作才对接 实训场所与岗位

操作对接 技能训练与岗位 学 岗 对 接 基础技能 综合技能 岗位综合能力 单项技能 阶 段

养 岗位核心技能课程 专业实践技能课程 职业基础能力 岗位单项能力 顶岗实习 岗位提升能力 德 能 共 进 岗位操作技能课程 通用基础知识课程 德育证书对接 行业归属感与 职业道德对接 政治思想教育与 岗位素养对接 学院文化渗透与 岗位操作对接 企业文化理念与 德 育 渗 透

教育层次以及培训形式。两年内为企业订单培养150人。

(二)探索中高职系统协调发展,促进院校合作培养体制的建立

探索与省内中职学校合作,以煤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明确各自教学重点,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探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通道,系统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三)强化实践育人,建设现代化煤化工实习、实训基地

重视实践教学、实践育人。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设备的基础上,开发校外实训基地,在原有实训条件基础上,整合资源,并进行升级,与企业共建一个的煤化工实训基地。通过项目建设,建成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在省内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煤化工实训基地。建立和完善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购置或自制优质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及素材库、影像资料、试题库等网络资源,收集优秀毕业综合实训报告等各种专业参考文献和专业电子数据资料;2~3门课程能够实现学生网上在线学习和网上在线自我考核;引进仿真软件等,使专业生产性装置仿真教学实训项目均达到6个以上。与企业深度合作,系统设计、实施煤化工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内容、方式,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探索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工学结合的“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管理制度,通过实行教师轮训、上岗带班制度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实训基地建设规划见表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利互惠、合作共建”的建设方式,结合近年毕业生就业和顶岗实习运行状况,新增和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及生产环境实施实践教学,使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不低于半年。在企业设立工作站,将教学工作延伸到企业,校企共同制订学生实习岗位标准、编写实习指导书,健全实习过程中的管理制度及质量评价体系,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指导、考核和培养。

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和创新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运行模式,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制定各种标准,整合专业群实训平台及专业方向实训,提升和完善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和层次,围绕此目标建立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工作,扩大社会

服务功能。

表2 煤化工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实训中心名称主体设备名称及台(套)数

总价

(万元)

化工单元操作实

训中心PLC控制传热综合实训装置1套、吸收与解析实训装置1

套、精馏实训装置2套、化工管路拆装实训装置2套

110

化工设备及仪表实训中心DCS集散控制系统中控室1套、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实训

装置1套

30

合计140

(四)转变培养方式,创建真实职业氛围

以《化工原理》、《化工制图》课程为突破口,探索课堂教学实践化的教学方法,推行需求引导、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搭建校企网络平台,促进教学内容更新,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与企业合作引进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及时应用到课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五)建设“双师”教学团队,强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为教师发展提供空间,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安排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大型煤化工企业学习实践,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开发、项目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服务活动。;为企业职工培训,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吸引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1.专业带头人培养

采用外引内培的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安排专业带头人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大型煤化工企业学习实践,吸收先进的专业建设理念,不断探索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2.骨干教师培养

选派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和国内外高校以及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培训,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到企业接受不少于5个月的实践锻炼;支持参加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开发和项目改造;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计划培养5~7名骨干教师,其中1名从企业引进。

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培训、行业组织的相关技术类培训、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相关实训基地设备使用和教学功能开发等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建立和完善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在3年建设期内专业教师累计不少于5个月时间到煤化工和化工等相关企业进行下厂实践或挂职锻炼,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从企业再聘请6名以上的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充实兼职教师资源库。

到2013年把煤化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为素质优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

(六)完善第三方评价制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在校企合作和

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推进产教合作对接。与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共同开展煤化工行业各级各类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通过对教育教学活动和职业发展信息化管理,分析学生(毕业生)、教师、管理人员等有关学习(培训)、教学、工作等方面的信息,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制定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

德育证书获得德育素质考核

政治思想

职业态度

团队协作

沟通能力

社交能力

高端技能型

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考核标准

考核内容

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拓展理论基础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考核方法考核方法

笔试面试研讨技能实验单元实训仿真实训

论文基地实训毕业证书获得技能证书获得

图2 “三证”质量考核体系

图3 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管理制度

(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可操作性)

运行机制 激励机制 评价机制

评价标准

技能等级

证报考率 就业率 “三证” 获得率 就业对口率 职业 稳定率 岗位 晋升率 平均工资

学学 院院

学生处

教务处 实习实训中心

系部

班主任 教研室 家长 学生 教师 社会、企业 教学、辅导

领导、企业、社会、教师、学生、家长层层评教评学 信息反馈

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构建教学质量考核体系以人才培养规格为基准,建立以理论知识、技能操作和德育素质考核相结合,依托“毕业证书”、“技能证书”和“德育证书”的“三证”测评模式,重视过程控制和平时考核,多种考核方式并举的教学质量考核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见图2、图3)。

(七)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1. 各种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

充分依托我院实训基地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企业和劳动部门开展岗前和岗位培训、各种高技能、新技术培训以及多样性的继续教育,共同建设“厂中校”;针对企业在岗职工和待就业人员及其他社会成员,以及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学历教育提供条件,采取脱产、半脱产方式,举办各种培训班,每年培训1500人次以上。

2.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与技能鉴定

有效利用现有实训条件,面向社会开展初、中、高级化工总控工、化工工艺试验工、煤制气工、焦炉调温工、合成氨总控工、甲醇合成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工作,培训对象是社会在岗人员及失业人员,培训及鉴定人数500人/年。

3.技术服务和对口支援

面向社会开展各种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与省内其他院校开展对口交流,对口支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规划举办山西省煤化工行业的职工技能大赛和岗位练兵以及学生职业技能大赛等,促进山西省煤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

四、改革举措: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建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产业服务能力为核心,以职业态度、职业精神、职业能力、职业敏感性和安全生产观念意识培养为主线,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管理模式、管理要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建“阶段培养、德能并进、学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改革办学机制,在“工学交替”和“学生顶岗”中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师生

互动、教师轮训的教学模式;丰富“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内涵;积极与煤化工、化工行业企业合作,建设集实践性教学、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于一体的、能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和职工理论培训需要的煤化工实训基地;促进煤炭深加工专业与焦化产生、煤焦油深加工产业、甲醇加工产业、焦炉煤气制液化气等产业对接。共同建设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实现课程内容与煤化工、化工职业标准对接。通过创新工学交替的育人过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全方位对接。与校企合作单位和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第三方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监控,采取学院、系部、班级、企业、家长多角度的评价制度,优化人才评价制度和教师评价制度;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教师轮训转变师生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环节中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实现学生的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师的职称与职业资格的对接。在师资队伍上采取“四个同期,三个互动”的建设方式。即引进与培养同期进行,教师个体培养与团队建设同期进行,企业经历的增加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期进行,专职与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期进行。学校与企业、行业互动,管理与教学互动,产学研结合互动。不断拓宽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社会开展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与研发,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培训,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通过两年的建设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产业服务能力,带动学院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为煤化工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

五、绩效考核指标

学院对专业建设项目实行严格的绩效考评。建立整体绩效考核和分级绩效考核两级考评制度。

1.建设项目整体绩效考核。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整体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估与考核,由学院组织由校内外专家、领导组成的项目咨询与评价委员会根据项目建设办提供的建设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对建设项目整体运行状况、运行效能进行评估、考核,提出评估意见和改进建议。

2.建设项目分级绩效考核。各级项目组长每月填写“项目小组月度考核表”报上一级建设项目组,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的考核。项目建设领导组对项目建

设小组进行综合评价考核。

3.对于考核成绩突出、效益显著的各级项目建设小组、个人,以及在专业项目建设中做出重大贡献的部门和个人,学院将予以表彰和奖励。

4.对于考核成绩差,影响项目的正常建设和验收的,追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同时追究承担该项目的负责人的责任。

5.在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重要成果,按国家有关规定组织鉴定,并进行成果登记。成果按有关规定申报各级奖励。

总之,通过与校企合作单位、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监控,以毕业生就业率95%、对口就业率80%、企业满意度98%、社会服务覆盖率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六、专业建设预算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申请央财支持预算共计28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140万元,非设备购置费140万元。

(一)2012年央财使用预算140万元,其中设备购置费80万元,非设备购置费60万元。

1、设备购置费80万元分项预算明细表

实训中心名称主体设备名称台(套)数单价(万元)总价(万元)

化工单元操作实训中心PLC控制传热综合实训装置 1 20 20 精馏实训装置 2 30 60

合计80

2、非设备购置费60万元分项预算明细表

建设项目资金(万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

1.人才培养模式调研、修订及实施2

小计2

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1.课程体系调研开发5 2.优质核心课程建设3 3.教材建设4

小计12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校园建设1.专业资源库与4 2.数字校园建设1

小计5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1.校企合作调研4

2.校企合作联络3

3.校企合作机制完善4

小计11

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1.专业带头人培养4 2.骨干教师培养6 3.双师素质教师培养6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2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2小计20

实习实训耗材补贴及保险实习实训耗材补贴及保险10

小计10

总计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