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重症顽疾举偶

合集下载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症并治全篇,本方是为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其病机由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故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等症。

故设此散邪温经之剂,俾外邪深入者可出,而内阳亦不因之外越,少阴太阳俱兼顾矣。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方义:方中麻黄发汗散寒,以祛表邪。

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

细辛温通于少阴,佐附子内散少阴之寒;助麻黄外解太阳之表,合而用之,散邪温经,成为少阴病兼太阳病之要方。

临床中凡属少阴太阳两感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方治之,举案如下:林某某,男,30,成都丝绸印染厂1975 年3月2日,腰背骨节痛,头面潮热,肢冷,坐骨神经痛,有腰扭伤史,脉沉苔白辨症:素体阳虚,感受寒邪,阻滞经络。

治宜:温经散邪。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1975年3月11日,上方共服六剂,坐骨神经痛愈。

头面潮热愈,肢体转温,腰痛背痛好多半,只集中一点痛。

原方再加桃仁10g、红花6g,二付[分析]患者脉沉属于三阴范畴,太阴症手足自温,肢体不温,头面潮热症属少阴。

由于阴寒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以温阳散寒之剂,以温通经络。

加之过去有扭伤史,有瘀血阻滞也令气血循环受阻,故加桃仁、红花,活血通瘀,加强血液循环,诸痛自愈。

徐某某,女,成,成都纺织厂1975年3月12日,尾(骨底)骨痛,面目浮肿,四肢冷,脉沉,舌淡苔白辨症:阳虚寒凝气滞。

治宜:温阳散寒行气。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1975年3月14日,疼痛好转,手足转温面目仍肿,脘腹胀满。

原方加厚朴20g、法夏20g、党参10g、甘草6g、生姜15g,二付1975年3月18日,诸症好转。

原方二付[分析]本案二诊时所加的方药,即《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主之,加此方的目的是因患者腹满,其所以腹满是因汗后脾胃之气受伤,或素体脾胃虚弱,转运失职,气滞不通,壅而作胀。

少阴病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经典案例

少阴病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经典案例

少阴病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经典案例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

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1剂而解。

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它由麻黄、附子和细辛三味药物组成,具有很高的疗效。

在这个方剂中,药物之间的配伍和组成是非常重要的,君臣佐使药的运用也是关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麻黄、附子和细辛这三味药物的性味和归经。

麻黄性温味辛,归肺经;附子性热味辛甘,归心、脾、肾经;细辛性温味辛,归脾、肺经。

从药性上来看,麻黄和细辛都具有温散风寒的作用,而附子则有温阳散寒的作用。

因此,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和细辛起到了温散寒邪的作用,而附子则起到了温阳散寒的作用。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功能作用和主治病症。

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辛温散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寒邪外袭,表里寒凝,兼夹风寒之症。

常见的病症包括感冒、发热、头痛、身痛、恶寒、无汗等。

这些症状都是由于风寒邪气侵袭人体而引起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通过温散寒邪,疏通经络,恢复正常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再次,我们来看一下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医理。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可以分为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适用于表里寒凝的病症,属于寒邪外袭的证候。

此外,根据六经辩证医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要适用于太阳、少阳经寒邪的病症,即头痛、身痛、恶寒等症状。

最后,我们来重点阐述一下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

在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被称为“君药”,起到了主导作用,负责散寒发表;附子和细辛被称为“臣药”,起到了辅助作用,增强麻黄的散寒作用。

这种君臣佐使的药物配伍和组成,使得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更强的疗效和更广泛的适应症。

总之,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非常经典的中药方剂,通过麻黄的温散寒邪、附子的温阳散寒和细辛的温散寒邪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疗寒邪外袭的病症。

在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和组成非常重要,可以增强方剂的疗效和适应症。

因此,对于中医临床实践来说,研究和理解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偶得名方,六十年代老中医治甲状腺的秘密:麻黄细辛附子汤

偶得名方,六十年代老中医治甲状腺的秘密:麻黄细辛附子汤

偶得名⽅,六⼗年代⽼中医治甲状腺的秘密:⿇黄细⾟附⼦汤2005年秋天,我接受医院的指派,前往河北参加⼀个中医学术研讨会,当然我并不是去发表演
讲的,让我去是因为我的恩师要参加。

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会后,⼤家吃饭时的交流,我跟⽼师坐在⼀起。

桌上有很多的名
⽼中医,我怀着学习的⽬的,聊起了甲状腺结节怎么治疗时间最快,效果最好。

期间,来⾃北
京的⼀名⽼中医说到⼀个⽅⼦:
⿇黄、制附⽚、辽细⾟、桂枝、⼲姜、⽢草。

我特意记下了这个⽅⼦,回来进⾏了很长时间的研究,这个⽅⼦,之所以效果显著,是诸药合
⽤,合理搭配的效果。

《灵枢·寒热篇》谈及寒热瘰疬、⿏瘘之类,病在颈腋者,其病理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
颈腋之间”。

太阳与少阴相表⾥,风寒湿邪,⽇久深⼊少阴,表⾥同病。

阳⽓渐衰,营卫不固,寒凝⽓滞,
⽇益壅于颈侧⽽成结。

所以⼀般瘿肿多属痰⽓郁结,或⽕郁伤阴之常规。

以太阳少阴证论治,
温经解表,以畅⽓⾎;通阳散寒,以开凝聚。

同样可收软坚散结之效。

⿇黄其性温,味⾟、微苦,主要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消肿;制附⽚是临床上⽐较常
⽤的⼀味中药,性味⾟热,具有回阳救逆,补⽕助阳,散寒⽌痛等功效;性味⾟温,归⼼经、
肺经和肾经,主要具有祛风散寒、通窍、⽌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桂枝发汗解表,⼲姜温中
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草清热解毒、镇咳祛痰、补脾益⽓。

后来我在临床上经常使⽤,效果显著。

这也让我当时作为⼀个新⼈,认识到治甲状腺可不是简
单的活⾎化瘀就可以。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神奇之处–经方派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神奇之处–经方派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神奇之处–经方派1 呻吟疼痛一剂解湖南名医萧琢如认为:“仲尼为儒家圣者,仲景则医门之孔子也。

”乃至于说道,“仲景而后无完医”。

“医者治病,必先炼识,一识真病,一识真方。

仲师之方即真方也,识既真则胆自壮……信苟坚,除不治症外,未有不愈者。

”他有一案很说明问题:嘉禾李君,当夏历六月忽患左足疼痛,卧床不可转侧,呻吟之声达于户外。

诊之,脉沉紧,舌苔白,口中和。

曰:此风寒直中少阴,法当用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

旁有人咋舌言曰:“天气暑热若此,麻黄与细辛同用,得毋大汗不止乎?”余曰:“此方并不发汗,非阅历有得者不能知,毋庸疑阻。

”即疏与之,三药各一钱,共仅三钱,煎水两杯,分二次服,一服知,二服即步履如常而愈。

经方之神效,洵有令人不可思议者。

(《遯园医案》)按:本例足痛,“卧床不可转侧,呻吟之声达于户外”,可知疼痛何等剧烈。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三药各一钱,共仅三钱”,竟然“一服知,二服即步履如常”,难怪萧氏也感叹:“经方之神效,洵有令人不可思议者。

”2 盗汗用麻辛附子汤医士顾锡荣,年四十余岁,患盗汗如注之症,自用柏子仁丸、当归六黄汤等,服之反剧。

甚至目一交睫,即冷汗如注,被褥均如浸在水中。

形瘦神疲,久已卧床不起矣。

邀予诊之,其左尺脉弦紧异常。

予曰:此系风寒两邪入于足少阴之证,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别直参以治之。

彼闻而骇异曰:“我汗既如是之多,岂可再用麻黄细辛发汗之大药,毋乃汗出亡阳乎?”予曰:“汗为心之液,凡人之心气归宿于肾则寐。

兹寒邪埋伏于肾中,心气入肾,则受寒邪之刺激,是以目一瞑而即冷汗如注也。

且肾与膀胱相为表里,肾受寒邪则膀胱之气化亦不行,一身之水气,不由膀胱之大门而出,尽由偏门而出矣,故冷汗有如是之多。

若不去其在肾之寒邪,此汗决无休止之日。

若说是虚,则柏子仁丸、当归六黄汤服之而早已获效矣,何以服之而反甚耶?”要知此汤虽属麻黄、细辛之发汗厉药,惟用桂枝、别直参以监制之,其中有不可言传之妙。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治法与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 细辛6g 附子15g【用法】附子先煮,以不麻口为度,余药后下,汤成,分3次,温服。

【主治】阳虚外感,恶寒较甚,精神疲倦,脉象沉弱。

【证析】素体阳虚,又感风寒,即成阳虚外感证候。

恶寒是寒伤于表,其脉当浮,此证脉不浮而现沉弱,并见神倦欲寐,自是阳虚于里之征。

所以神倦欲寐,脉象沉弱,是诊断本证为阳虚外感的依据。

其基本病理是:素体阳虚→复感风寒→表里俱寒。

【病机】阳虚外感。

【治法】助阳解表法。

【方义】阳虚复感风寒,法当助阳解表,表里同治。

方中麻黄辛温解表,是治疗表寒证的主药。

此证如只解表而不顾里,不仅表不能解,且有可能导致阳气更虚而成亡阳之变。

故在使用麻黄解表同时,配伍附子振奋阳气,共呈助阳解表之效。

细辛辛温,既助麻黄辛散在表寒邪,又助附子以去内寒,有辛通内外之功,麻、附得此,使表里之寒得以尽去,阳气得以振奋,而其病若失矣。

以上是从太阳与少阴为表里析其方义,体现表里同治法则。

发汗、利水是治疗水肿两大法门,本方则兼而有之。

少阴阳虚,气化失常而肿者,宜用真武汤、五苓散之类温阳化气,行水消肿;肺失宣降,水道失调而肿者,宜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等宣肺行水,开源导流。

若卫阳郁而不宣,肾阳衰而不振,既属太阳少阴同病,也属肺肾同病的水肿则宜使用本方。

方中麻黄宣降肺气,可散在外的阴邪;附子壮其肾阳,可化内停的水气。

俾肺气开宣,卫阳不郁,肾阳得温,气化正常,则三焦通畅而水肿易消。

复配细辛辛通表里,沟通上下,体现宣上温下,肺肾同治之法。

水肿较甚,单用利水法难于获效,即可投以此方。

与真武汤、五苓散合用尤佳。

由于水肿表实,服用此方以后很少出汗,多见小便通畅。

若见大便稀水亦绝非药误,而是肺的宣降功能和肾的气化功能开始恢复,即《素向·经脉别论》所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象,是好转的征兆。

或问:此方伤寒注家及方书均从阳虚外感,表里同治作解,今从宣上温下解释,是否能够指导临床?此方诚属表里同治之法,但经历代医家实践,治疗五官七窍与咽喉心肺诸疾,尤见效验。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作用功效与主治病症、临床新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作用功效与主治病症、临床新用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作用功效与主治病症、临床新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组成〕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枚。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少阴病初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或兼见恶寒,无汗,四肢逆冷。

亦可用于寒邪犯肾所致的咽喉疼痛,声音嘶哑,脉弦紧;以及风冷头痛,脉弦微而紧等证。

〔现代临床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首见于《伤寒论》少阴病篇。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太阳表寒未罢而内传少阴之里,于是太阳少阴同病。

方中用麻黄散太阳经之表寒;取熟附片温少阴经之里寒;细辛味辛气温,通达表里,味辛助麻黄以散表,气温协附子而温里。

药仅三味,然组方法度严谨,配伍得体,因而临证时辨证准确,应用本方往往效如桴鼓。

近年来,国内外中医药工作者,根据本方的适应病证及其组方法则,从临床及实验的角度对此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拓宽了本方的使用范围,并获得了一些可信的实验结果,兹分述如下。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作用功效与主治病症1.感冒外感风寒,太阳表证未罢,内传少阴之里,形成表里同病。

临床时只要辨证准确,应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均可获效。

张洪春介绍庞氏治疗此证31例,服药3~5剂,痊愈者达30例周氏报道治疗此证2例,仅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剂而愈。

王氏也有类似的报道。

朱宝贵对用本方治疗外感风寒湿验案报道的分析后指出,凡证见头重、晕、痛,眼皮发沉,目欲闭合,肩胛疼痛不举,恶寒尤重,发热无汗,脉沉细,舌胖,苔薄白者,应用本方一般两剂即愈。

无论一般外感风寒或夏日伤寒,其辨证要点为明显恶寒,尤其是整个背部有异常寒冷的感觉。

胡献国报告某男患者,59岁,医师。

患者近半月来畏寒,伴头痛,手足酸软,下肢冷痛等。

拟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5g(后下),细辛5g,附子15g。

服上药2剂诸症大为好转,上方加味续服2剂,遂告痊愈3。

张耀明报告某女患者35岁,夏日伤寒患者素体阳虚,不耐寒凉,十余日前晨起劳动,被雨淋湿衣衫,次日即觉恶寒、头痛、无汗、身如绳缚,腰背冷甚。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心梗后遗症、冠心病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心梗后遗症、冠心病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心梗后遗症、冠心病汤氏认为病窦中医辨证多属心肾阳虚、寒滞经脉。

其症状可觅:面色白或萎黄,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四肢欠温,舌淡紫,苔白腻,脉沉迟或结代。

汤氏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该病,取得较好疗效。

兹结合病案介绍如下。

1.通阳祛寒,增脉复律病窦好发于素体阳虚、心气不足的中老年人。

汤氏认为病窦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以心肾阳虚、气虚血瘀为基本病理。

《治脉撮要》曰:“迟来一息,阳不胜阴,气虚血寒。

”《兰室秘藏》云:“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

”汤氏对心肾阳虚,寒滞经脉,脉沉迟,心率40次/分左右,但无严重晕厥、黑蒙等心源性脑缺血的患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益气活血之品,以通阳祛寒,增脉复律。

病案1:王某,男性,61岁。

患者因头晕心悸、心率缓慢10余年,经食道心房调搏等测试,诊断为病窦。

近日常感胸闷气短,心慌心悸,头晕乏力,面色萎黄,手足欠温,喜暖畏寒,食欲不振,夜寐多梦,二便调,舌淡红,边有瘀斑,苔白腻,脉沉细而缓。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

阿托品实验阳性。

中医辨证为心阳不振,气虚血瘀。

治宜通阳祛寒,益气活血,增脉复律。

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6g,细辛3g,熟附片6g,丹参l5g,川芎10g,黄芪20g,神曲12g,山楂15g。

日1剂,水煎服。

服上方20余剂后症状缓解,心率65次份。

随访半年未复发。

2.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病窦常伴发于冠心病。

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心肌供血不足,不仅可以诱发心绞痛,而且可以导致缺损。

汤氏指出,中医辩证为心阳不振,寒凝血滞。

症见脉沉迟或沉细而弦缓,伴胸闷胸痛、心悸气短,遇寒或受凉加剧。

《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体,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故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通络,散寒止痛。

钱天来日:“麻黄……以解在表之寒,以附子温少阴之里,以补命门之真阳,叉以细辛之气温味辛专走少阴者,以助其辛温发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重症顽疾举偶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主任医师 杨素娟 哈尔浜卷烟总厂医院 岳锦生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少阴病兼表证治(301)条中,原文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笔者认为本方作用远非于此。应用经方,贵在变通,通其理,变其法,活其用。审其脉证,随证加减,更能提高疗效,试用本方治疗重症顽疾,结果效验极著,此举3则以示拙用。 一、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刘某,男性,47岁,农民。2003年3月初诊,以胸闷,气短,心悸2年余为主诉入院。证见心悸,胸闷,气短,夜寐不安,常常憋醒,心率30~48次/分,常伴有黑蒙,晕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住院期间经用阿托品试验,心率最高达70次/分,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建议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因家庭条件贫困,加之恐惧心理,拒绝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因而采用中医药治疗。查体,患者精神疲惫,神志恍惚,处朦胧的嗜睡状态,心率38次/分,节律齐,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舌质淡,紫暗有瘀斑,舌苔白滑,脉沉迟,联系到“少阴病,但欲寝”征状,认为阳气衰弱,阴阳失调是该病之本,而气虚血瘀,气血运行不畅则是该病之标。治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10g,附子6g(先煎20分钟),细辛6g(后下),桂枝15g,川芎20g,丹参15g,黄芪30g,西洋参10g(或红参10g),赤芍15g,日一剂,水煎400ml,分2次早晚分服。连服1月,心率达65次/分,精神好转,未再发生晕厥,夜间睡眠良好。随访1年,能坚持劳动,偶感胸闷心悸,脉缓,即服上方缓解。 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属中医“心悸”,“厥证”,“迟脉”,“胸痹”等证的范畴。其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或胸疼,头昏,甚则昏厥,气短,乏力,喜温恶寒等症状。本病以心肾阴虚、阳气衰微为发病的根本,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仲景为少阴病阳虚外感而设,具有温阳散寒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该方中的药物主要成份麻黄碱,乌头碱,细辛挥发油等,可使心脏兴奋,心率加快,传导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缺血改善。用本方治疗病窦综合征33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6例,其中Ⅰ型病窦有效率为94.4%,Ⅱ型病窦有效率为88.8%,Ⅲ型病窦有效率为20%。 二、慢性阻塞性肺病 张某,男,72岁,农民。1998年9月4日就诊,患者自述有哮喘病史20年,发作时病人常感突然胸闷窒息,呼吸不畅,喘咳不止,不能平卧,每次服用氨茶硷、扑尔敏,复方甘草片等药物,可暂时缓解,常反复发作。查体:口唇紫绀,面色苍白,烦燥不安,微恶风寒,汗出,四肢不温,呼气延长,喉中有痰鸣,张口抬肩,舌质淡暗,苔白滑,脉沉细。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心率60次/分,节律齐,无杂音。X线检查:双肺纹理增粗,透光度增高,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辩证为虚哮,脾肾两虚型,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10g,附子6g(先煎20分钟),细辛6g(后下),杏仁10g,炒白术20g,菟丝子30g,煨诃子10g,甘草10g。药后翌日即感四肢温暖,咳喘明显减轻,继服20剂哮喘止。 按:慢性阻塞性肺病,属中医“咳嗽”,“痰饮”,“肺胀”等范畴。其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渐进加重而致脾肾亏虚,根本不固则外邪乘虚而入侵,致咳喘,气短,重则喘息,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本方是治疗少阴兼有表证的温经散寒之剂,但是从麻黄与细辛的配伍分析,即具有辛温宣散,化饮利水之功,可治咳逆上气。配以附子温经助阳,对于素体阳虚,背冷恶寒,手足不温,适遇外感咳喘,寒多热少,痰稀而清,舌苔白滑,脉沉细者即可用之。笔者用本方治疗慢性阻塞肺病56例,总有效率为89%。 三、间歇性“未明热” 王某,男,23岁,学生,2003年3月5日就诊,患者自2001年4月开始发热,每月1-2次,每次5-7天,在某某医院,经抗生素、激素治疗,热退出院,多次检查,均未发现任何阳性体征。近日发热又作,用西药久治无效,故转我院求治中医。诊见:T38.5℃,头昏,肢倦神疲,身痛腰酸,咳嗽阵作,吐痰粘白,口角疱疹,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脉证合参诊为精气两亏,肾气不足,新感外邪,拟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处方:麻黄5g,细辛6g(后下),制附子6g(先煎20分钟),甘草6g,蚤休20g,茯苓20g,前胡20g,炒白术20g,3剂,日一剂,水煎400ml,分二次早晚服用。服后病势即挫,发热退。继用半月,长期间歇性“未明热”终获痊愈,随访半年,未再出现发热。 按:急性“未明热”是内科临床上可见到的一些未能查明病因的急性发热病例。这些急性“未明热”以夏、秋二季较为多见,但终年均可见到,患者以青少年人为多。通常有急性感染的全身症状,而体检无特殊发现,病程往往在一周以内,预后良好,但反复发热,有损体健。结合本病,患者因思新感发热,脉沉,多系少阴阳虚证,不能抗御外邪,故身虽发热,而脉不浮反沉。正如《伤寒论》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取熟附子辛热,温少阴之里,细辛之辛热走少阴之经,麻黄之辛甘热发表,三者合用,正如钱天来曰:“补散兼施虽发微汗,无损于阳气矣,故为温经散寒之神剂也。”笔者用本方治疗急性“未明热”,证属少阴病兼表证者20例,屡见功效,治愈率100%。 脑部疾患的异病同治

脑部疾患的异病同治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医院 中医主任医师 杨素娟 471000 关键词 脑病 异病同治 化瘀通窍法 临床应用 脑部疾患,种类繁多,病机复杂,但在不同疾病中与特定条件下,可表现出同一病理变化,即瘀血阻脑。临床上用化瘀通窍法治疗,均可取得满意疗效。现将个人体会介绍如下: 1 脑积水 郝××,男,38岁,干部,1990年11月5日初诊。患者于1990年8月21日突然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约10分钟后苏醒。被急送洛阳铁路医院住院治疗,以“病毒性脑炎”、“癫痫”等处理,未见好转。经CT扫描(CT号39240)提示:脑实质密度均匀,脑室扩大(三脑室以上)未见占位性病变。印象:阻塞性脑积水。次日赴北京某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每日用5%葡萄糖100ml静脉推注,20%甘露醇250mlq8h加压滴注。配伍抗生素、维生素等药物治疗,病情控制。三个月后又出现上述症状,复行核磁共振(MRI号1562,扫描号2335)提示:①脑导水管下端粘连,上方脑室扩大;②左枕叶脑积水穿刺引流改变。邀中医治疗,查:舌质暗红边紫,苔白滑,脉沉涩。辩证:瘀血阻络,脑窍不通,水液停聚。治以化瘀通窍,利水消肿。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处方: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穿山甲、菖蒲各10g,全蝎6g,麝香0.3g(冲服),水蛭粉3g(冲服),车前子30g,葱白5根,大枣10枚。加水煎至500ml,早晚分服。连用30剂,头痛减轻,呕吐次数减少,尿量明显增加,未见抽搐。照上方去全蝎、麝香加黄芪30g,每日1剂,连服2月,诸证悉去。后改用散剂,1日2次,每次6g,连服半年巩固疗效。随访7年,未见异常,至今仍正常工作。 按:临床报导治疗小儿脑积水者颇多,但成人脑积水比较罕见,亦是临床治疗中颇感棘手的神经系统疾患。现代医学认为“脑积水”是颅内疾患引起脑脊液分泌循环或吸收障碍而导致颅内脑积液量增加,脑室扩大。中医认为瘀血阻络,水液停积,脑窍不通,治宜化瘀通窍、利水消肿。方选通窍活血汤。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穿山甲有活血化瘀之功;全蝎熄风止抽;菖蒲、麝香、葱白辛香开窍醒脑;车前子、水蛭破瘀利水消肿;黄芪补益元气,使瘀去而不伤正。药理学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脑内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效地减轻脑水肿,促进病灶消散,使机体功能恢复。且中药化瘀通窍法与现代医学的手术或利尿法相比,安全可靠,用药后尿量增加,而不影响脑组织的钾钠等电解质平衡,避免减少了治疗中副作用和并发症。 2 脑脓肿 患儿,陈×,女,5岁半,1990年8月20日初诊。于3天前突然左侧头痛,呕吐1次,伴以短暂意识模糊,未引起重视,于8月20日下午6时许又出现上述症状,伴有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呕吐白沫,口唇青紫,两目直视,不省人事,瞳孔双侧等大。即给氧气吸入,针刺十宣、涌泉、人中等。并肌注苯巴比妥,20分钟后抽搐停止。患儿精神疲惫,昏昏欲睡,但呼之能应,不能回答所问。次日赴市精神病院就诊:查脑电图提示:左侧大脑半球异常,诊断为“癫痫”。查脑脊液检查正常,做CT检查(CT号34152)提示:左颞部有2cm×3cm低密度阴影。查白血球总数为8000/mm3、N56%、L40%确诊为“脑脓肿”,建议:①抗炎治疗;②手术切除。遵医嘱①青霉素320万单位加0.9%氯化钠注射液300ml静脉点滴,日1次;②氟哌酸0.1g,日服3次;复方新诺明0.5g,日服2次;红霉素0.2g,日服4次。给药期间隔3日查1次血象。白血球呈逐渐下降趋势,10天后白血球总数为2300/mm3、N26%、L74%。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因此改为中药治疗。查舌质暗红,有瘀点,脉细涩。头痛夜间尤甚,偶有意识障碍。辨证瘀血内阻,清窍被蒙,治宜活血化瘀、解除毒通窍醒脑。方选通窍活血汤加减处方: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穿山甲各6g,菖蒲、蝉蜕、僵蚕各5g,金银花、连翘、地丁各15g。加水煎至500ml,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16剂,头痛减轻,夜间入睡安静,舌瘀点减少,未再抽搐,神志清。复查脑电图:大脑半球轻度异常。以上方去蝉蜕、僵蚕加黄芪20g,继服1月,诸证悉去,复查脑电图正常。CT检查(CT号11851)阴影消失,病愈。至今已上大学,智力良好。 按;患儿左侧耳部有一脓肿,经常流脓,可能引起颅内局灶性炎症,符合“脑脓肿”的诊断。但全身感染症状不明显,发病时无发热,无白细胞升高,无脑膜刺激征等典型症状。而是以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头痛等表现就诊。常易误诊为癫痫。以CT检查证实为脑脓肿。以抗生素治疗后,出现白血球急剧下降而改服中药,脉证合参符合中医的“瘀证。” 《血证论》说:“凡是疼痛,皆瘀血凝滞之故也。”剧烈头痛是瘀血内阻,清窍不通,不通则痛。《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牙关紧闭,四肢抽搐是瘀血内阻,肝木失养,肝风内动所致。投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效如桴鼓。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穿山甲能活血化瘀,减轻炎症反应;双花、连翘、地丁清热解毒,具有消炎抗感染、抗毒素的作用;僵蚕、蝉蜕可平肝解痉止抽;菖蒲辛香开窍醒脑。诸药合用协调发挥活血化瘀,解毒通窍醒脑之功,服药数剂,病祛大半。但唯恐瘀去而日久正气损伤,故加入黄芪补益元气,托毒生肌、扶正祛邪而收功。 3 小脑胶质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