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长福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医话6则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医话6则一、麻黄附子细辛汤谈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
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1剂而解。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出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症并治全篇,本方是为少阴病兼太阳病而设,其病机由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故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四肢不温、神疲欲卧等症。
故设此散邪温经之剂,俾外邪深入者可出,而内阳亦不因之外越,少阴太阳俱兼顾矣。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方义:方中麻黄发汗散寒,以祛表邪。
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
细辛温通于少阴,佐附子内散少阴之寒;助麻黄外解太阳之表,合而用之,散邪温经,成为少阴病兼太阳病之要方。
临床中凡属少阴太阳两感而变症各异的症候,俱投以此方治之,举案如下:林某某,男,30,成都丝绸印染厂1975 年3月2日,腰背骨节痛,头面潮热,肢冷,坐骨神经痛,有腰扭伤史,脉沉苔白辨症:素体阳虚,感受寒邪,阻滞经络。
治宜:温经散邪。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1975年3月11日,上方共服六剂,坐骨神经痛愈。
头面潮热愈,肢体转温,腰痛背痛好多半,只集中一点痛。
原方再加桃仁10g、红花6g,二付[分析]患者脉沉属于三阴范畴,太阴症手足自温,肢体不温,头面潮热症属少阴。
由于阴寒阻滞经络,不通则痛,故以温阳散寒之剂,以温通经络。
加之过去有扭伤史,有瘀血阻滞也令气血循环受阻,故加桃仁、红花,活血通瘀,加强血液循环,诸痛自愈。
徐某某,女,成,成都纺织厂1975年3月12日,尾(骨底)骨痛,面目浮肿,四肢冷,脉沉,舌淡苔白辨症:阳虚寒凝气滞。
治宜:温阳散寒行气。
方药:附片30g(先熬),麻黄10g,细辛6g,独活10g,黄芪15g,黄芩10g,二付1975年3月14日,疼痛好转,手足转温面目仍肿,脘腹胀满。
原方加厚朴20g、法夏20g、党参10g、甘草6g、生姜15g,二付1975年3月18日,诸症好转。
原方二付[分析]本案二诊时所加的方药,即《伤寒论》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主之,加此方的目的是因患者腹满,其所以腹满是因汗后脾胃之气受伤,或素体脾胃虚弱,转运失职,气滞不通,壅而作胀。
麻黄附子细辛汤亲身治验录

麻黄附子细辛汤亲身治验录
冬季感冒若有恶寒、怕冷、周身痛、咽痛、咳嗽、发热或不发热都可以一到三剂搞定,现在大多感冒进院打针、输液少则三天多则十天半月不愈,而用该方服用,却一剂知二剂明的效果。
剂量每样15-30克方才见效,我用的是黑顺片30克、麻黄15克、细辛15克。
黑顺片最小剂量30克,惭加至90克。
先煎两个小时再入其它二味药继续煮30分钟即可。
本人还用于治疗一位70多岁老人久坐突然腰及右下肢痛不能动、晚上痛至不能卧,坐到天亮。
平时有下肢冰冷感。
六剂而愈,且多年下肢冷感消失。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之少阴篇。
伤寒病传变至少阴,病位在心、肾两脏。
少阴病有寒化和热化两端。
《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方为: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少阴病之寒证第一方也,药味虽少,但温阳解表力宏,是著名的方剂之一。
此方以附子为君,温阳固本;细辛辛热散寒;麻黄辛温发汗,驱邪外出。
近代医家对此方的应用更有所发挥。
文献报道,本方对寒痹、面瘫、低血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并发循环障碍、高原综合征、嗜睡、失音等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笔者亦常用此方治疗阳虚外感、风邪入脑头痛、风寒暴瘖,以及色寒症(伤寒“两感”症)、手少阴本经脉病等,也收到较好疗效。
现介绍如下:1.风寒暴瘖因感受寒厉之邪,突然失音,咽喉剧痛,吞咽不利者,多称为急喉痹。
本证与风热急喉痹相似,所不同者在于,患者形寒脉紧,舌淡苔白,口中和,小便清长,大便不实或溏。
处方如下:麻黄6g,炮附子9g,北细辛5g,人参叶9g,生姜9g,水煎温服。
服时逐口慢呷,常收奇效。
按:方中人参叶,苦、甘而寒。
入肺、胃经。
《纲目拾遗》谓其“补中带表”。
对各种失音均有明显疗效。
笔者用上方治愈多例风寒失音病人。
一般而言,对阳虚而风寒重者效果更佳。
2.风邪入脑头痛中医古籍中在介绍头痛一证时,有言风邪入脑者。
如《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就有风入脑髓之说。
据笔者临床观察,这类头痛患者,常以后脑为甚。
有时连及巅顶,痛较剧烈。
常因外感风邪,或因劳倦而发作。
多呈慢性经过,且反复难愈为其特征。
与现代医学之神经性头痛(如枕神经痛)比较接近。
发作时常有疲乏,烦躁呻吟,出冷汗,恶寒,面色苍白,以手抱头,或用毛巾包札。
偶得名方,六十年代老中医治甲状腺的秘密:麻黄细辛附子汤

偶得名⽅,六⼗年代⽼中医治甲状腺的秘密:⿇黄细⾟附⼦汤2005年秋天,我接受医院的指派,前往河北参加⼀个中医学术研讨会,当然我并不是去发表演
讲的,让我去是因为我的恩师要参加。
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会后,⼤家吃饭时的交流,我跟⽼师坐在⼀起。
桌上有很多的名
⽼中医,我怀着学习的⽬的,聊起了甲状腺结节怎么治疗时间最快,效果最好。
期间,来⾃北
京的⼀名⽼中医说到⼀个⽅⼦:
⿇黄、制附⽚、辽细⾟、桂枝、⼲姜、⽢草。
我特意记下了这个⽅⼦,回来进⾏了很长时间的研究,这个⽅⼦,之所以效果显著,是诸药合
⽤,合理搭配的效果。
《灵枢·寒热篇》谈及寒热瘰疬、⿏瘘之类,病在颈腋者,其病理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
颈腋之间”。
太阳与少阴相表⾥,风寒湿邪,⽇久深⼊少阴,表⾥同病。
阳⽓渐衰,营卫不固,寒凝⽓滞,
⽇益壅于颈侧⽽成结。
所以⼀般瘿肿多属痰⽓郁结,或⽕郁伤阴之常规。
以太阳少阴证论治,
温经解表,以畅⽓⾎;通阳散寒,以开凝聚。
同样可收软坚散结之效。
⿇黄其性温,味⾟、微苦,主要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消肿;制附⽚是临床上⽐较常
⽤的⼀味中药,性味⾟热,具有回阳救逆,补⽕助阳,散寒⽌痛等功效;性味⾟温,归⼼经、
肺经和肾经,主要具有祛风散寒、通窍、⽌痛、温肺、化饮的功效。
桂枝发汗解表,⼲姜温中
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草清热解毒、镇咳祛痰、补脾益⽓。
后来我在临床上经常使⽤,效果显著。
这也让我当时作为⼀个新⼈,认识到治甲状腺可不是简
单的活⾎化瘀就可以。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妙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妙用被《伤寒论》所局限的方剂: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妙用竟有这么多!中医学苑昨天本文摘编自学苑出版社《吴佩衡伤寒论讲义》,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提要:少阴太阳两经同病之证治。
解释:凡肾阳素虚之人,外寒易入少阴。
邪入少阴,本不应发热,此病始得之而反发热者,是寒入少阴之经而兼太阳之表,亦即太阳少阴两感于寒之证。
因少阴水脏,肾阳内虚,故其脉自沉而不浮。
此证虽有少阴里虚之脉象,但尚未至下利清谷、四肢厥逆之候,且外寒闭束,两经合病,故反发热而脉沉,并应兼见恶寒、头体痛、倦卧无神、但欲寐等情。
法当以麻辛附子汤温经解表,辅正除邪,使得微汗而两经并解,此特效之良剂也。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本方以味辛苦、性温之麻黄,开腠理发汗,而解太阳之表寒,得味辛苦、性大温之附子强心温肾,补命门之真火,以驱少阴之里寒,再得辛温之细辛,直入少阴,协附子纳阳归肾,以温散其经络骨膜之寒,使太阳少阴两经之寒邪,一鼓而退,从汗而解,汗后毫不伤正,且精神振奋,效力宏伟,诚妙剂也。
尤在泾曰:“此寒中少阴之经,而复外连于太阳之证,以少阴与太阳之表里,其气相通故也。
少阴始得,本无热,而外连与太阳则反发热,阳病脉当浮,而仍系少阴则脉不浮而沉,故以附子细辛专温少阴之经,麻黄兼发太阳之表,乃少阴经温经散寒,表里兼治之法也。
”此注阐述经旨比较透彻,特选录于此。
按语:在本论中,用本方者仅此一证,因方中三味药品其性较猛,业斯道者,若畏其猛而不敢用,舍此而另用他方,必治愈者少,治重者多,甚至变证莫测,而有生命之虞。
盖附子无麻、辛,则不能开腠理而解表邪,易致发热不退;反之,用麻、辛而无附子,则不能固肾阳,易致大汗虚脱。
因此,本方组合,相互调协,对少阴经有表证者,服之其性纯而不烈,发汗而不伤正,稳妥之至,可谓尽美又尽善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文章目录*一、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二、麻黄细辛附子汤有副作用吗*三、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1、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
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2、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
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
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
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
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
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3、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适应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中医方剂名。
为解表剂,具有扶正解表,温经解表之功效。
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曝哑。
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方中麻黄散寒宣肺,附子温肾助阳,细辛协二药辛通上下,合用则具宣上温下,开窍启闭之功。
后方不仅用桂枝、羌活、防风、细辛及附子,更配大补元气之人参、黄芪,敛阴和营之白芍,故助阳解表之中,兼有益气健脾、调和营卫之功,宜于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有副作用吗1、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味中药,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当我们身体不适,感染风寒,可以适当喝一些。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中药虽然对人体没啥害处,但是也不要总是喝,俗话说,是药三分毒,生病了,身体不舒服,还是要找医生,叮从医生的话,对症治疗。
2、本方是为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而设。
阳虚之体,应不发热,今反发热,并见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是外受风寒,邪正相争所致;表证脉当浮,今脉反沉微,兼见神疲欲寐,是知阳气已虚。
麻黄附子细辛汤怎么用一鼻炎珍贵的运用经验值得收藏!

麻黄附子细辛汤怎么用一鼻炎珍贵的运用经验值得收藏!麻黄细辛附子汤(后世亦称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
《伤寒论》少阴篇(原文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为里虚寒,本不应发热,今反发热者,乃风寒郁遏太阳经脉所致。
而太阳病其脉当浮,今脉反沉,属少阴里虚。
合而参之,此乃表里同病,即“太少两感”证。
方中麻黄解表散寒,附子温里扶阳,细辛辛温散寒,内助附子散少阴里寒,外佐麻黄解太阳表寒。
三药合用,温少阴之经而发太阳之表,配伍精当。
临证要厘清方证特点、抓准病机、掌握药物用量用法、灵活随症加减以合理使用。
1.把握方证,准确施治麻黄细辛附子汤适用于“太少两感”证,既兼太阳表证,则不仅见发热,当有恶寒无汗、头身疼痛等症。
既为少阴里虚,则除脉沉外,当有倦卧欲寐,但为初病,尚未至下利清谷、四肢厥冷等里虚深重程度。
否则里证为急,先当温其里,宜用四逆汤(《伤寒论》92条)。
故本证为表里同病而里虚未甚。
治当温阳解表,温散兼施,表里同治,解表中兼补虚,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最宜,最为精妙。
2.谨守病机,灵活运用临证运用此方,强调需抓住阳虚外寒的病机关键。
少阴阳虚通常可见畏寒肢冷,倦怠乏力,口淡不渴,大便溏泄,夜尿频多,舌淡苔薄白或润,脉沉细或弱。
风寒外袭,不必拘泥于发热,殊不知卫阳不足之人感受外邪,或感邪较轻之时,因邪正相争不剧,亦可不发热。
外感风寒还可见喷嚏、流清涕,或咳嗽、喘,或咽痛、声嘶等症。
外寒束表,津液不得温化而凝聚成饮,内聚于肺,肺气失宣,而发咳嗽,痰多清稀。
痰饮停积伏藏于肺,遇寒即发,痰气搏结,气道不利,肺失宣降,而作哮喘。
鼻为肺之门户,寒邪外袭,肺窍失和,亦可见鼻痒、喷嚏、流清涕。
《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云:“夫津液涕唾,得热即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
”此即过敏性鼻炎(中医称之为“鼻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长福麻黄附子细辛汤运用经验
(开鬼门——温经解表发汗法之三)
(蔡长福先生口述,弟子韩章勇整理)
闲来无事披览先贤医案,忽忆起十多年前一则治验,今告于同道,于医学之昌明亦不无补助云。
病家是一位退休老者,年过花甲,由儿女架至诊室。
当时患者已口不能言,由儿女代诉:病人进行性吞咽困难,遍治不效,今已粒米难进,奄奄待毙。
刻诊:患者面色晦暗,瘦骨嶙峋,虚弱不堪,精神不振,但欲眠睡;并畏寒怕冷,手足厥逆,时或身疼;又兼见咽喉疼痛不利,音声难出;两脉沉细而弦,尺部小紧。
值此大证,余不敢怠慢,乃疏大剂四逆汤一付,以为阳气一旦来复,则疾病可图。
不意翌日一早,病家再次登门。
药后不仅寸功全无,反而证情加重,不禁心下惶然!转念一想:患者有恶寒身痛脉紧等证,得非太阳表邪久久不解而直中少阴之证乎?亦即仲景所谓直中伤寒?况精神不振但欲寐,亦非四逆汤主证(四逆汤主证本是手足逆冷,下利清谷等),而是寒邪直中少阴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至于手足厥逆,乃因水谷不继,能量大亏所致,并非阳微欲绝之象。
再者,足少阴肾经之脉起于足下,上行循喉咙挟舌本,故有咽痛失音,即《内经》所谓“喑痱”“跛足”之喑证。
故而此病当属太阳表证不解进而直中少阴之证,治当温阳解表,其唯麻黄附子细辛汤近之乎?因于诊室就地开火煎煮。
讵料一服之后才十五分钟,患者尾骶部即冒热气,脊背发热,紧接着就遍身濈然微汗。
半个多小时后,患者突然
嗳出一口长气,居然知饥能食,半碗汤面竟然顺顺当当下了肚。
随侍跟前的儿女,睹此巨变,翻想此前种种求医经历,备尝颠沛辛酸,不禁喜极而泣。
原来,患者酷爱胡琴,退休以后,为了学琴,常到雨山湖的凉亭(马鞍山一游览胜处)去拉胡琴,可谓寒暑不避,风雨无阻。
凉亭建于湖水之中,四周无遮无拦,患者长处此开阔多风之地,久而久之,难免感受风寒。
病起之初主要是干呕,咽喉异物感,吐不出咽不下,声音嘶哑。
此后逐渐加重,出现吞咽困难,饮食受阻。
马钢、南京、上海各大医院跑个完,然而遍治无效。
后来求治于江宁一位民间中医,给服黄连上清片,药后病情反而更趋严重,彻底不能吃饭讲话了。
患者第一剂服完之后,为求巩固,原方更加炙甘草20克,余药不变,共3剂。
每剂两天,分四服。
发汗以全身温暖,微微潮润为度。
六日之后,患者直似脱胎换骨一般。
不仅面色渐转红润,而且微微发胖,自言:“现在吃饭,食物到嘴里后直接就掉进肚子里!”麻附细扩张食管之卓越功效,即使到今天都令我吃惊不已,不得不感叹经方之力宏且大哉!而且尚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挖掘。
此案之前更久,曾有一穷苦人求方于我,自言得了食道癌,吃饭不能下咽。
余乃授一单方姑作一试,不过葱须、生姜、红糖几味,亦不在放在心上。
岂料月余后遇于街头,见面即长揖拜谢:“多亏了先生的单方,现在能吃饭了,您救我一命啊!”
十载以来,所遇吞咽不利而不至完全闭塞之轻症咽喉炎患者,更是不知凡几,其证往往多见:形寒怕冷,经常发懒犯困,但见脏无他
热,径与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开表即愈。
前年偶过菜市场,见一对夫妇路边口角,询之,乃知为丈夫者卖菜时竟无故发困,忘记收钱,一日损失几十块。
其妻屡说不改,因此争吵。
细问乃知患者更有畏寒怕冷,身体惫懒,总睡不够等。
余乃笑曰:无须争吵,此病也。
因授麻黄附子细辛汤。
再遇于菜市场时,患者已满面笑容,千恩万谢:“先生的方子真是神了,吃了一付就不犯困了。
”此后,更遇吃饭时突然犯困而饭碗堕地、或一看电视辄睡意阵阵,曾不能支持两分钟以上,种种怪证不一而足,但见患者形寒怕冷,身体惫懒,精神不振,发困打盹,脉见沉细而紧,悉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而愈。
亦因此,余乃固知“但欲寐”实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并知能用十方,不如精于一方,但能善用,岂有“病多方少”之窘?
余退而思忖,首案患者年寿渐高,又据言在外处有情人,不免耽情。
少阴肾阳既已先虚,则太阳亦虚,又长处开阔多风之地,风寒之邪乃直中少阴,正邪于是相拒于咽喉(咽喉本少阴肾经之门户),不进不退亦不解。
久而久之,阳虚不化,寒邪不解,水湿留滞,黏涎吐咽两难,咽喉食管为之狭窄,饮食难进,音声难出。
《内经·脉解篇》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
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
”所论正与此同。
很多咽炎患者亦自言每房事之后,吞咽即感不利,禁房后则渐有好转。
因此,治法当从温阳以补少阴之虚,开表散寒以壮太阳表气,里外之气一旦相接相融,机转得开,寒湿得消,咽喉食管自然开展。
倘若单纯温阳,则捷效难取;以热病论治,更是离题千里。
一旦错辨寒热,误诊误治,饮食难进,久绝水谷,生机颓败,虽仲景再世,亦
回天无力。
余自行医以来,每见为医者不识此证,不明仲景“伤寒”之真义,错用寒凉,蛮用温燥,杀人于无形之中,其枉死者何止二三?谁来伸冤?谁来负责?庸医误人,岂浅鲜哉?我昔年曾见一病人,再三误治之后,饥不可遏而不能食,胃脘疼痛如焚,全身发热,乃令其子置缸一口,浸于水中,至终瘦骨如柴,谷绝而亡。
呜呼,良可悯也!
其实,人世间不外两种病,一寒一热,药无错,病人无错;热病以寒治,寒病以热治,为医者有错!不明“伤寒”真义,舍近求远,错误用方,陷人死地!岂知太阳表气畅达,则一身机运活泼,圆转无碍。
一旦闭塞,即发为表证,如中风伤寒,所谓“发热恶寒发于阳者”,但开表即愈。
倘若本有少阴阳虚,则太阳亦抗邪无力,邪乃深入直中少阴,久久不解,如捂湿被,一身圆机受制,乃变生畏寒怕冷、面色晦暗、手足冰凉、脊背发紧、腰酸腰痛、精神不振、易困易睡、吞咽不利、喑痱跛足等种种证候,所谓“无热恶寒发于阴者”,论治则当温阳与解表并行,倘因表气不畅,内生郁热,又当兼以疏散。
诗曰:少阴阳虚久不解,直中伤寒找太阳,
脾阳虚衰不运转,表里双解壮阳光。
汗法,作为八法第一大法,实为百病金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