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城融合为目标的产业新城规划研究报告
生态宜居城市的产城融合设计——以武汉后官湖新城为例

生态宜居城市的产城融合设计——以武汉后官湖新城为例何艳;曾毓隽;黄艳雁【摘要】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不能忽视了产城融合.与其它类型城市相比,其设计更强调产业与生态宜居、人文特色、城市功能及与周边产城的对接.以武汉后官湖新城为例,在指出所存在问题的同时,提出产城融合设计的方案,以期为其它城市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借鉴.【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3页(P10-12)【关键词】产城融合;生态;宜居;设计【作者】何艳;曾毓隽;黄艳雁【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430068;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43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 引言当前人们的物质性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开始追求诸如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社会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1]。
但不争的事实是许多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居住环境下降,这不仅不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还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生态宜居城市是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的有机融合与提升,已成为各地政府努力建设的目标[2]。
其中,生态更多体现在环境、建筑、交通、产业等有形标准上,而宜居则主要通过城市居民的满意度来反映自然、社会和经济在当地的和谐状况。
2 项目背景2.1 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的介绍后官湖生态宜居新城位于武汉市蔡甸区,毗邻正在建设的国家级生态工业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后官湖水域资源保护良好,沿湖泊的110公里绿道全面贯通,其中的湿地公园是武汉最大的湿地公园。
除优质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外,这里还是“知音文化”的发源地,拥有钟子期墓、知音亭等文化胜地。
后官湖的生态和产业基础较好,既是承接主城区产业和人口转移的“乐土”,也是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平衡的“净土”。
中法生态城是新城着力打造的重大项目之一,由中法两国政府在2014年3月共同启动[3]。
郫都北部新城发展规划方案

历史文化
郫都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区域内有望丛祠等历史文化遗址,是古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此外,郫都区还是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乡村旅游文化独具特色。
特色
北部新城在发展中注重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氛围。区域内建筑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川西民居,也有现代的建筑群落,展现了古今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经济目标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社会目标
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环境目标
加强区域合作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促进产城融合
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完善教育设施布局,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教育水平。
教育设施规划
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包括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体育设施规划
合理规划医疗卫生设施,包括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提高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应急能力。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布局,包括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绿化水平,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01
现代化新城
以现代化城市建设为标准,打造具有高品质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成为郫都区乃至成都市的新标杆。
02
创新驱动发展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构建以创新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XX%以上,到XXXX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XX亿元人民币。
xx市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方案(2015-2020年)

目录1、前言 (3)1.1编制目的 (3)1.2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必要性 (3)1.3总体方案编制依据 (3)2、示范区范围和发展基础 (5)2.1XX市基本情况 (5)2.2示范区范围 (6)2.3示范区发展基础良好 (6)3、总体思路 (11)3.1指导思想 (11)3.2基本原则 (11)4、发展目标 (13)4.1总体目标 (13)4.2目标分解 (13)4.3分阶段目标 (14)5、空间布置 (15)5.1示范区依托的经开区一二期 (15)5.2示范区依托的经开区三期 (15)6、重点任务 (17)6.1优化空间发展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17)6.2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9)6.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22)6.4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24)6.5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25)6.6多渠道筹集资金,为产城融合提供资金保障 (26)7、保障措施 (28)7.1加强组织领导 (28)7.2加强协调推进 (28)7.3加强宣传发动 (28)7.4加强监督检查 (28)7.5加强考核评估 (29)8、附图 (30)9、附件 (30)1、前言1.1编制目的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xx 市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动xx市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地区(2015)1710号)文件精神编制该方案,目的是明确xx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
1.2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必要性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城市和产业共生、共利。
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的必要性体现在:(1)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以产兴城;(2)有利于贯彻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加快农业人口市民化,改善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以城促产;(3)有利于节约土地、集约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总之对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功能提升、生态环保和民生改善,对扩内需、稳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产城融合视角下城市新区核心区战略定位与规划设计——以邢东新区为例

产城融合视角下城市新区核心区战略定位与规划设计——以
邢东新区为例
张丽娟;张健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2(19)9
【摘要】新区作为城市扩张的必然产物,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以河北省邢台市邢东新区为例,按照产城融合的思路对其核心区进行规划设计。
通过
分析邢东新区核心区的战略困境,明确其城市新核、产业引擎、战略绿芯、枢纽门
户的战略定位,确定空间发展采取组团放射发展模式和“双核引领、轴线驱动、一
带串联”的规划设计。
本文为在产城融合的城市发展模式下进行空间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总页数】5页(P75-79)
【作者】张丽娟;张健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产城融合视角下城市新区绿色交通规划策略-以呼和浩特市东部新城为例
2."金科产城"融合视角下的高新区创新发展对策研究——以肇庆国家高新区为例
3.产城融合视角下新区空间规划研究——以沈抚新区白沙岛为例
4.面向管理的“产城融合”
园区规划编制实践——以重庆两江新区中韩产业园核心区控规为例5.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新区生物多样性设计应对——以滇中新区小哨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湘潭雨湖产业新城2035年规划

湘潭雨湖产业新城2035年规划
雨湖产业新城项目,项目主要建设标准厂房、研发楼、公路物流及其他基础配套设施,计划2035年完成。
雨湖产业新城规划以人为本,结合“产、城、人”融合的城市发展理念,以域内山水生态资源为底板,留住青山绿水,营造“山环水绕”的生态格局。
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产城融合型生态新城,成为助推长潭发展的排头兵。
拓展
说到长株潭融城主干道,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三干”。
芙蓉大道快速路,潭州大道快速路,洞株路,另外还有规划中的黄桥大道接伏林大道、望雷大道接响水大道、白庭路接银盖路,新韶山南路接昭山大道。
这些融城主干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是南北向。
因为长沙是在株洲、湘潭的北部。
昨日,官微爆出长沙与湘潭之间有望再添一条融城主干道。
湘潭雨湖产业新城规划图上显示,长沙的万家丽路、环保大道、南横线、黄桥大道都将延伸到该片区。
未来,这些道路都将成为连接长沙与湘潭的融城主干道。
产业新城应如何制定产业定位与发展规划案例分析

产业新城应如何制定产业定位与发展规划案例分析2018-01-08 鼎韬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将继续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背景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产业新城得以稳步快速发展,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承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是城市中各行业/产业发展状况的总体表现结果,而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发展呈现出的互动效果,则能反映出一个城市无论在宏观体系还是微观方面的定位和实施路径,因此产业规划和城市定位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然而很多现实情况反映,城市开发升级过程中的产业规划和思路,往往与既有的城市规划发生冲突,概因全新的产业规划与最初城市规划的目标、期限以及侧重点都不同。
那么在新时期亟待转型升级的城市来说,如何能够平衡原有的城市定位与全新产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如何能够在全新产业引入后成功带领城市经济发展更进一步,这是我们在做咨询和规划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以扬州生态科技新城为例,2013年底,扬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未来城市中心的江广融合地带建设一座81平方公里的新城,新城的地理位置纵穿城市中心轴文昌路,并涵盖杭集、泰安两个乡镇。
扬州自古就是我国的文化名城,并在历史上曾有过三次鼎盛,它的经济繁荣同时也见证了我国各历史朝代的繁荣盛世。
历史和文化可以说给扬州提供了发展旅游业十分雄厚的基础,然而作为江苏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部分,扬州更需要在历史的基础上,凸显其现代化的一面;生态科技新城的理念则是希望推动扬州成为未来对外开放重要门户和窗口前沿。
基于这个大前提,我们在针对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做产业规划时,着重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角来分析,引领新城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方向。
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

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一、城市新区类型与产城融合1、产业型新区许多城市的新区都是在原城市外围一定区域内划定一定范围,以相对聚集有关产业和拓展城市空间为目的发展起来的。
如一些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产业园区或产业聚集区等,均是如此。
改革开放后,早期阶段城市新区的扩展多以此类型为主。
这类新区的优点是产业优势明显,不足是社会服务功能薄弱。
2、综合型新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城市逐渐意识到产业型新区功能单一园区和母城的功能割裂自身功能又难以完善因此在开拓新区时除了突出产业聚集功能外还综合规划和考虑了产业布局、交通、生活服务设施(学校、商场、医院等)配套、商品房开发等诸多功能,新区就是一个功能相对完善和独立的新城区。
目前,城市新区的开发主要以此类型为主。
3、产城融合根据国内新区建设的实践,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在新区建设时,政府追求的产城融合一般包含三层涵义:一是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完善同步,成为功能完整的城市新区;二是城市新区产业的甄选和布局与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定位相吻合,符合城市发展规划的性质或者代表国内未来一个时期的优势产业;三是城市新区与老城区的有机融合,既希望缓解老城区的拥堵压力,又期盼代表新时期现代都市的特质,最终实现新老城区的共生和新陈代谢。
前两个层次产城融合中的“产”主要是产业的概念,包括一、二、三产业,尤其是二产的竞争力及其辐射带动作用和三产的社会服务功能能否达到产业自身与城市新区和整个城市的融合。
后一个层次产城融合中的“产”是指产业聚集区,是一个区域概念,主要是新城区与老城区的融合关系。
二、城市新区产城融合存在的问题 1、人口城市化压力大,社会服务设施与城市基本功能薄弱一般情况下,城市新区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是推动新区发展的“催化剂”,其目标是实现经济功能和设施功能的双赢。
但在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大型公共设施的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导向虽然由城市政府决定,但各城市政府又受自身实力、建设资金和空间需求的限制,造成其从属功能的规模、性质等标准降低。
推进产城互动 建设产业新城

建设 、 高层 次 招 商 、 高水 平 互 动 、 高 效 能运 行 ,狠 抓 项 目拉 动 、产 城 一 体 、 统 筹城 乡 ,奋 力推 进 区域 经 济跨 越 发 展 。
关 键 词 : 井研
中图 分 类 号 :F 1 2 7
文献 标 识 码 :B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6 9 2 2 . 2 0 1 3 . 0 4 . 1 9
三、坚 持高 层次招 商 ,推 动新 型 工业 集群发 展 改革创 新 、开 放 合作 是 “ 两化 ”互 动 发展 的动 力 和活 力 。 坚 持 “ 大 开 放 、 大合 作 、大 发 展 ” 理
争到 2 0 1 5年 , 全 县 工 业 化 率达 到 6 4 %、 城 镇 化 率 达 产 业 招 商 、 以商 招 商 、园 区招 商 、人 文 招 商 等 模 到4 0 %, 基 本形 成 “ 两化 ” 互 动发展 格局 。 式 ,推进 政府 招 商 向全 民 招商 转变 、政策 招 商 向环 二 、坚持 高标 准建 设 ,筑 牢 “ 两化 ” 互动 发 展 境 招 商转 变 、引 资 为主 向 引智 引技 转 变 ,力 争在 引 平 台 进大产业 、大项 目、大企业上取得新突破 。今年 , 产 业 园 区是新 型工业 的集 聚地 ,也是新 型城 市 全县 成功 引进 意 龙 印染创 新 孵 化 园 、金光 集 团化 工 的功 能 区。坚 持 把工 业 集 中 区作 为 “ 两 化 ”互 动 的 园等 项 目 2 个 ,跟 踪洽谈 江苏 汇鸿 服 装 、中渔 远洋 农 业 科技平台和纽带,按照集 中、集约 、集聚的原则 ,结合 县城 新 区和重 点 集镇 建设 ,既 建产 业 园 区又 建城 市 延 伸链 条 ,筑 牢 纺 织服装 、盐 磷化 工 、食 品加 工 、 ( 下转第 8 0页 ) 新 区 ,引 导 企 业 向 园 区 集 中 、工业 园 区 向城 镇 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