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思潮
中国近代建筑

代科学为基础的建筑学著作;
5. 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体系实现了近代化。
4· 衰落期(1937年——1949年)
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和内战,建筑活动基本停 止。在日伪控制区有些临时性工程,采用了欧洲现代主义
建筑(特别是柯布西耶)
三·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 1· 传统建筑与近现代建筑并存。 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本质上有代表封建 关系的传统建筑,和殖民地性质的西式建筑两类。
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构
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1.关于近代建筑史分期问题
2.关于近代建筑的生产关系--建筑系统的现代化过程
3.关于近代建筑教育 4.关于近代中外建筑家(近代建筑思想、重要建筑作品) 5.关于近代建筑类型与技术
☆
仅就中国建筑近代化过程的宏观而言,三个重要时期:
被中国社会接受而推行的基督教中国化运动以及相应的对 中国建筑造型母题的使用; 以南京中山陵设计为例的中国风格新建筑的创作; 以营造学社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及其对中国风 格新建筑创作的推动。
中国营造学社
-- 近代中国唯一的古建筑研究的专门机构。事实上它不 仅主导了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还主导了对于中国 建筑风格特征的阐释。
④新兴的中国资本主义商业城市,如南通、无锡、 石家 庄、蚌埠(津浦铁路与淮河交汇,有小渔村迅速发展 起来); ⑤政治文化中心,如国民政府所在地南京。
3· 从建筑风格、思潮看,“共时”的特点,远超出 “历 时”的特征。 · 随着西风东渐,西方2千多年经历的各种建筑式样、风 格,以及正在发生的新建筑,几乎同时传入中国,如 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文艺复兴式、 古典主义、巴洛克、折衷式等。 · 另一方面,传统建筑也因为西化洋化,出现了诸多变 体;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4章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圣才出品】

对中国近现代城市面貌具有深远的影响。
(5)对折中主义风格建筑的评价
3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①西方折中主义建筑自身充满矛盾。
a.它通过灵活模仿和自由组合历史上的各种风格,取得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为解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拘泥于固有法式之间的矛盾所作的探索。
b.探索局限于因袭旧形式的框框,实质上是把建筑历史风格当作文化商品来迎合业
主的口味和要求,创作倾向停留于旧形式的综合。
②西方折中主义建筑进入近代中国后增添了新矛盾。
a.相较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建筑体系是一种先进的建筑文化,标志着中国近代新
建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代表先进体系的高品位、高素质的建筑文化的输入和引进。
①19 世纪下半叶为初期发展阶段。
②20 世纪初逐步壮大。
③20 世纪 20 年代达到发展高峰。
④30 年代后,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地逐渐为“装饰艺术”和“国
际式”所接替,在一些内地城市仍被视为时尚而方兴未艾。
(4)西方折中主义的影响
西方折中主义是近代中国许多城市中心区和商业干道的奠基性和最突出的风格面貌,
b.大部分是在外国殖民者侵略背景下被动输入的,从中国建筑历史坐标上看,是中
国近代建筑活动中新体系建筑的盛期发展,是一种新事物;在世界建筑历史坐标上看,是
面临淘汰的旧体系建筑的余晖,是一种旧事物。西方折中主义建筑在近代中国的滞后发展,
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主义建筑的时间表。
(6)对待西方折中主义建筑的态度
1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述评——以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为例

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述评——以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为例张衔春;王旭【摘要】文章系统的介绍了近现代建筑发展史中的复古流派,包括发展背景、内容,以及产生原因,并对三种复古思想做了简要分析,从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学术意义等五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复古思潮的积极意义,力图消除当下人们对于复兴古典主义存在的偏见,进而结合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以及景观设计的学科特征阐述复古思潮对当今创作的启示,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0(028)007【总页数】3页(P199-201)【关键词】复古思潮;古典复兴;浪漫主义;折衷主义;摄政公园【作者】张衔春;王旭【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30074;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86自古以来建筑师就热衷于不同形式的建筑创作,为人类提供了大量坚固、实用、美观的优秀作品。
不同历史阶段的建筑产生了不同的风格,虽然其间有过各种思潮的反复,但是每个时代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建筑时代特征。
纵观近现代建筑发展史,复古理论与工业建筑理论以及有机建筑理论作为三大核心理论对于后世的建筑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着百家争鸣的建筑创作流派,复古理论异军突起,在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这一百年间,占据了建筑创作的半壁江山。
在这一百年里,资产阶级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新生力量由于政治需要,希望能够在各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样式,而不再是被推翻的封建王朝简单的延续,然而建筑上刚刚突破方生未死的转换期,自身文化特质尚不成熟,很难在短时间内产生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所以不约而同的将目光投向了古典建筑。
法国的拿破仑为了强调自己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神圣权力,建筑上大肆兴用罗马风格,建造出了一大批纪念性建筑,诸如星形广场上的凯旋门,马德莱娜教堂等等。
由此,形成了该历史阶段特有的建筑复古思潮。
建筑复古思潮主要包括三种类型:①古典复兴;②浪漫主义;③折衷主义;古典复兴,又称为新古典主义,就是在英法德等国家兴起的以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风格为特征的建筑思潮。
思潮

后现代主义背景意义到60年代末期,国际主义风格垄断建筑,世界建筑日益趋同,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渐消退,建筑和城市面貌单调、刻板,缺乏人情味。
现代主义因而遭到广泛置疑,加之建筑历史研究、符号学的发展和波普艺术的影响,在美国也由此出现了追求人情化、个人化的后现代主义。
它重新确立了历史传统的价值,承认建筑形式有其技术与功能逻辑之外独立存在的联想及象征的含义,恢复了装饰在建筑中的合理地位,并树立起了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价值观,这从根本上弥补了现代建筑的一些不足。
理论来源后现代主义由C·詹克斯在《后现代建筑语言》中最先定义。
理论基础则来自罗伯特·文丘里,其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批判现代建筑的技术理性排斥了所应包含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提倡要向历史吸取经验,讲究文脉。
而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进一步将视线转向了大众文化,并认为装饰的棚屋是比拒绝装饰的英雄主义式的现代建筑更为合理的形式选择。
定义内容后现代主义热衷于回归历史,运用历史建筑元素,尤其是古典建筑元素,但并不是简单地仿古样式,而是有意识地引入新含义的形式,并以折衷的方式将其拼贴和重叠起来,使其具有典雅、浪漫、装饰性、娱乐性的历史折衷主义色彩。
其利用现代技术和现代材料进行制作,通过隐喻、联想达到目的。
后现代建筑特征:“文脉主义”,回顾历史,喜用古典建筑元素;“隐喻主义”,追求隐喻的设计手法,以符号地广泛使用和装饰手段来强调建筑形式的含义及象征作用;“装饰主义”,走向大众与通俗文化,戏谑地使用古典元素;其开放性使其并不排斥现代建筑。
后现代城市理论:一、采用古典的方法和城市尺度,加强城市亲和力,为居民的交往、休闲、娱乐提供场地和环境,增加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使用通俗文化的方法,使城市的趣味性增加。
衰落原因后现代主义在实践中基本停留在形式的层面而没有更为深刻的内容。
过于强调装饰性,对古典主义风格的折衷处理以及侧重通俗文化的运用使后现代主义越来越与一种风格划上等号,并在80年代后期大大降温。
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缺点

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缺点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缺点到20世纪20年代,新建筑运动进入高潮,其中以“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流传较广。
促使中国现代建筑形成的客观原因有:随着市场上各种生产技术与生产材料的发展,给建筑业带来了各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建筑业不同模式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使得建筑业不断地以旧换新,不断地向前发展;结构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促进了人们对建筑业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也提高了人们对建筑物的功能有了各种新的要求;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建筑师们不得不给现代建筑物赋予各式各样的新功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口剧增,使得建筑学家们在构思建筑物的结构时不得不考虑建筑空间所能承载的人从而现代房屋建造量急剧增长,楼层越来越高,建筑类型也不断增多。
1中国现代建筑的优点1.1 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建筑的使用要求,如居住、饮食、娱乐、会议等各种活动对建筑的基本要求,是决定建筑形式的基本因素,建筑各房间的大小,相互间联系方式等等,都应该满足建筑的功能要求。
现代建筑已不像古代建筑那样,在古代社会,人类居住等活动分化不细,建筑功能的发展也不是十分成熟,如中国古代木构架大屋顶式建筑形式几乎可以适用于当时所有功能的建筑:居住、办公。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品质逐步提高,越来越注重于对生活的享受,所以现代的建筑师们在建筑构思时必须考虑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要求,如:安全性、耐久性、实用性、抗震性,从而进行在已有的建筑中改进现代建筑的风格与功能。
1.2 现代建筑具有艺术和技术的双重性现代建筑不仅讲究外观的优美,同时也注重技术的合理性。
随着人们审美观的不断提高,现代建筑的外观已不同于古代建筑,不再只像宫殿、庙宇等。
现代建筑比起古代建筑更善于根据地域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新型建筑,其在结构技术上也表现出现代技术的高超性,如:美国建筑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是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它的成功在于建筑与环境浑然一体,分不出先有山林、溪水,后有别墅;还是先有别墅,后有溪水、山林;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设计师将已有建筑及环境特征作为新建筑的创作基础,建筑着眼于历史文脉的继承和总体的协调,平面形成对大礼堂的围合,体量高度控制在低于礼堂5m左右,将新馆、老管及礼堂构成了一个整体和谐的环境。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圣伊纳爵小教堂
被称为是一首光的赞美诗
霍尔设计了 引入不同光质 的屋顶采光口,教堂内部 空间就像一个光的容器, 将各个方向多样离奇的光 接纳进来,霍尔称它就像 在耶稣会的圣仪中那样, 没有一套单一的既定之法 但在这里,差异的光又被 空间离奇的整合。
日本福冈公寓
福冈公寓总平图 剖面图
这是霍尔又一个代表作,公寓有28套房,他的设计 方法是增减建筑的构筑部件,打破仅在同一层的空 间组织,将各套房以部分相互扣接的方式连在一起, 形成多样的空间组合以及各套公寓都不相同的空间 意趣。使墙壁可以根据家庭结构的变换进行增减调 节。
1 迈耶 史密斯住宅
建筑特点: 住宅通体洁白,有明显得几何 体构成。 建筑分析: 入口从浓密的树林和岩石中进 入,主立面直接面向沙滩与大 海。入口切入住宅实体部分, 与住宅内部的水平走廊相连, 水平走廊又在每个层面连接了 两个成对角布局的楼梯,交通流 线就这样将住宅私密与公共两部 分有机结合。
封闭的私密空间分三层, 而向沙滩与大海敞开的
家庭空间上空贯穿3层,
家庭成员交通空间的频
繁使用将两部分之间的
层次感与通畅感相互强
化
史密斯住宅表达了迈耶
住宅设计概念的形成
1 理想 抽象 2 现 解析 抽象的概念是空间分层 的线性系统与之平行或交叉的交通流线的确定,同时,抽象 概念又将与它对现实问题所 做出的回应相互作用
2 迈耶 海尔艺术博物馆
分,中间是一个开放 的天井,天井中,楼 梯与天桥将两边空间 相连,住宅所有的窗
户全部朝向这个天井,建筑就这样将光、风和雨等自然感觉 引入了生活
光的教堂
光的教堂 位于大阪市的光的教堂建在一个幽 静的住宅区内,其布局由原来木构 建筑形式以及阳光之间的关系决定 教堂形式比较单纯,长方形空间被 一堵墙以15度的夹角插入其内。这 堵墙比建筑低18cm,人们穿过墙上 一个宽1·6m,高5m开口处,沿着对角线走进教堂。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简介10142128叶涛涛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前言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和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和新风格,其中即使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
大量的民居和其他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和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和装饰。
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是新建筑体系。
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这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是当时西方流行的砖木混合结构房屋,外观多呈欧洲古典式,也有一部分是券廊式;后者是西方建筑传入印度、东南亚一带,适应当地炎热气候而加上一圈拱券回廊,当时称为“殖民式建筑”。
另一方面是洋务派和民族资本家为创办新型企业所营建的房屋,这些建筑多数仍是手工业作坊那样的木构架结构,小部分引进了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
地域主义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关系

浅谈地域主义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关系【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现代主义风格正在吞噬着一部分悠久文明的传统文化资源。
地域主义倾向就是这一文化反思在建筑领域的直接反应。
它的产生不仅是对正统现代主义文化霸权的反抗,同时还具有为特定地域、特定人群建立文化认同的作用。
本文从文化符号、建筑材料运用和地域文化的复兴三个方面,浅析了现代主义建筑与地域主义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主义;“国际式”建筑风格;地域主义在现代建筑历史中,地域主义设计倾向可追溯到西班牙建筑师高迪。
但地域地域主义并不是当代世界的产物[1]。
以西方建筑历史发展为例,无论是哥特建筑还是文艺复兴建筑,其实都是融合了地方传统建筑特征的建筑现象,他们的产生与发展构成一道富有时代性的建筑文化景观。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与建筑形式一方面较好地满足了二战后重建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它固有的历史局限性:对功能、技术和经济的片面强调,导致了对自然环境、历史文脉与人文精神的忽视。
许多建筑师开始拒绝对现代主义形式的直接模仿,开始致力于在现代技术、现代功能和现代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对地域性建筑文化进行新的诠释和演绎,这就形成了当代国际建筑潮流的一个重要倾向——地域主义。
而地域主义的产生与全球化进程息息相关,是全球化带来的建筑文化趋同化的逆反应。
地域主义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现代主义“国际式”风格的无限蔓延,竭力将地区历史文脉纳入到建筑设计的理念范畴,但同时也造成了片面的“仅仅采用符号、象征和抒情的、浪漫的和通俗的地域主义形式”[2]。
这就为批判的地域主义(critical regionalism)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从场地地形地貌出发,对建筑形态进行建构,是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创作的重要手法。
[3]在此,结合地域主义与批判的地域主义三个方面的特点,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之间的差异,进行解读分析。
(一)装饰符号的运用地域主义关注的是建筑所处的地方文脉和都市生活现状,但地域主义往往将传统的文化形式作为符号,从历史中抽取出来用于新的建筑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思潮
提纲
第一部分、课题的缘起和意义
1、课题的缘起
2、课题的意义
3、相关内容的限定: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思潮
第二部分、地域建筑创作的影响因素
1、主体特征
2、社会因素
3、文化环境
4、历史文脉
5、技术特征
第三部分、中国现代地域建筑创作思潮的发展历程
1、先驱探索:20世纪初-1948
2、承前启后:1949-1977
3、震荡反思:1978-1989
4、多元突破:1990-1999
5、理性创新:1999-今
第四部分、先驱探索:传统建筑复兴思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背景
3、传统建筑复兴的创作思想和实践
1)、“中国固有式”建筑创作思想与实践
2)、“简朴实用略带中国色彩”的建筑创作思想与实践第五部分、承前启后:“民族形式”创新的创作思潮
1、建设新中国的时代要求
2、建筑教育对民族形式创新的推动作用
3、解放初期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中国建筑师创作的影响
4、民族形式创新的创作思想与实践
1)传统建筑主要特征的继承创新
2)简约风格民族形式的创新探索
3)乡土民居特色的自发追求
第六部分、震荡反思:地域特色外在表达的创作思潮
1、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
2、建筑教育中对传统建筑形式的进一步追求
3、国外建筑思想对中国建筑师创作的影响
4、地域特色外在表达的创作思想与实践
1)地域特色外在表达的创作思潮
2)传统建筑符号的形式主义表达
3)“民居是创作的源泉”
第七部分、多元突破:地域特色内在追求的创作思潮
1、社会转型的时代需求
2、建筑教育从形式到内在逻辑的理性转化
3、中国本土建筑理论的出现
4、地域特色内在追求的创作思潮与实践
1)侧重于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地域建筑创作实践
2)侧重于与人文环境协调的地域建筑创作实践
3)侧重于地域适宜性技术与地方材料运用的地域建筑创作实践第八部分、理性创新:本土建筑原创设计的创作思潮
1、世纪之交的历史挑战
2、建筑教育中的多元化倾向
3、全球化的文化环境对中国建筑师创作的影响
4、本土建筑原创设计的创作思潮与实践
1)中国本土建筑原创设计的创作思想
2)对中国本土建筑原创设计的实践探索
A、中国元素的深层挖掘
B、立足本体的地域内在追求
C、与时俱进的民族创新建筑
D、适宜技术的得体运用
E、生态思想的实践探索
第九部分、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创作思潮的困境和发展方向
1、当代中国建筑师在地域建筑创作中的困境
1)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足够了解
2)在地域适应性技术知识方面的欠缺
3)高校对地域特色建筑教育还有一定偏差
A、我国地域特色建筑教育的现状
a地域理论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够完善
b设计课题的广泛性与多样性不够丰富
c实验教学对课题分析及地域建构技术等环节的配合不够完整
B、高速城市化下的创作环境对建筑师地域建筑创作的制约
a高速城市化下的建设周期缩短
b激烈地市场竞争
c参建主体各方价值观的影响
2、当代中国建筑师在地域建筑创作上的发展方向
A、树立正确的地域生活观
B、深入了解地域适宜性技术
C、在院校中强化地域特色建筑教育
D、把对地域建筑创作的追求作为建筑师个人的职业素养
第十部分、思考
1、你对当代中国建筑的认识?
2、你在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事业中准备成为的角色?
3、你准备在哪方面着手形成自己的建筑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