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俗文化研究

海南民俗文化研究
海南民俗文化研究

海南民俗文化研究

——以黎族打柴舞为例

10级汉语言文学(1)班王丹丹10205042 摘要: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都存在着层次差别,既有上层文化,也有下层文化。中国上下两层文化的分野非常鲜明,上层文化又叫圣贤文化、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下层文化又叫做民间文化、大众文化或民俗文化,两层文化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共同组成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少数民族聚集地,更是有着悠久深厚且独特的民俗文化,本文将以海南黎族经典的打柴舞为例对海南这块土地的民俗文化现象进行介绍研究,展现其魅力,挖掘其价值,使更多人们了解、热爱海南丰富且独特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海南民俗文化黎族打柴舞

一、海南的民俗文化历史

民俗是生活于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们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是一个地方生活的缩影和历史的折射,具有极强的个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民俗民风。

在祖国浩淼的南海上,浮着我国第二大海岛——海南岛,它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海南省简称“琼”,历史上因琼州治所(今海口市琼山区)之南有山曰“琼山”而得名。清末至民国时期,海南亦称“琼崖”,是由琼州和崖州两地合成的,因而有“北琼南崖”之称。由于人口长期大量的频繁迁移,使海南岛成了一个多移民、多民族的区域,中原文化、粤闽文化、岭南文化以及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和南洋文化等众多文化形态在海南岛融会在一起。发端于“三亚人”和黎族先民文化成为海南的原始文化。汉唐以来,先进的中原文化随汉族移民逐渐传入海南岛,并同黎族文化交融汇合。宋代以后,来自闽、粤等地的大陆移民,带来了岭南色彩较浓的中原文化,再加上从外地迁琼的回、苗等民族的文化,这些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生碰撞、消解和融合,终于形成了以汉、黎、苗、回等民族文化相融合的丰富多彩的海南民俗文化。黎族是海南省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本民族独

特的风俗习惯,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市、保亭、乐东、琼中、白沙、陵水、昌江等地。一般以同姓聚居,一个村庄的村民大多数都是同一姓氏。他们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创造了大批宝贵而独特的民俗文化。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海南岛社会风貌显的更加绚烂多姿。

二、黎族民俗文化——打柴舞

(一)历史渊源

远古时期,由于黎族先民生产力低下和对自然的崇拜,认为死后灵魂能够升天,信仰灵魂不灭,因此并不以人的死而过分悲伤和痛苦,相反为其舞之,一安亡灵,二慰生者,三请求死去的祖先保佑子孙平安。打柴舞最初就是黎族先人用以祭祀的跳丧舞,用来保护尸体、驱赶野兽,压惊祭祖,起源于古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是黎族最古老、传之最久远的舞种之一,受到黎族人民的普遍喜爱,是黎族人民劳动智慧和历史记忆的体现。如黎族村寨有一种丧法叫“旱寨”,即人死后入殓,停棺12天、24天,一个月不等时间,然后入土。在停棺旱寨期间,丧家及邻村相关男女老幼每天晚上都要到丧家跳打柴舞。清代《崖州志》记载:“丧葬……贫曰吃茶,富曰作八,请心以牛羊低灯鼓吹来奠……作八,心分花木,跳击杵。”“跳击杵”则指跳打柴舞。现今海南三亚市崖城镇和乐东黎族自治县干家镇的黎族人仍保持着这一习俗,老人正常死亡后,在入柩的当天晚上,死者家属一般要举办酒席,宴请前来共商治丧事宜的亲戚和众乡邻。这时无论亲戚还是众乡邻都要聚集丧,一是跳打柴舞,二是帮忙。因此,打柴舞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巫术色彩,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逐渐形成的。

(二)发展演便

随着黎族人民的不断迁徙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通过文艺工作者的改进,打柴舞受到了政府的注意和重视。然而,打柴舞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和巫术色彩,在历史上曾被禁止,自此无人谈起。直到改革开放后,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禁锢思想被打破,打柴舞才随着黎族丧葬习俗的兴起而慢慢复苏,在经过文艺工作者在保持原有民间舞蹈特色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注入时代特色,摆脱了打柴舞只有在丧葬特定环境下才可见的民间习俗,改编成了舞姿优美、明快,热情欢畅,赋予娱乐、健康等内涵,具有鲜明

民族特色的群众性广场舞,受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赞赏和欢迎。

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娱乐性、表演性、群众性的打柴舞在性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性质上:由原来黎族人民只有在丧葬的特定环境下才跳的丧葬舞,变成了在喜庆日和节假日用来欢度的广场舞,由原来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现在被注入了娱乐性、表演性等新的活力。内容上:基本舞步和丧葬歌词已经消失,多了一些歌颂生产生活、爱情的内容。使打柴舞具有新的内涵和生命力。道具上原先用比较坚硬的木材,以便抬棺,现在作为跳舞的工具,则选用轻便和方便携带的竹棍。锣鼓、唢呐、二胡也由音响所代替,打柴舞因此也被叫做“竹竿舞”。每逢过年节庆日,黎族人民便身着华丽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广场上,跳起“竹竿舞”。8根长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开一合,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不断地变换着图案,4-8名青年男女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交叉的竹竿中,灵巧、机智、自由地跳跃着并不时变换着舞步做出各种优美的动作,参加舞蹈的男女,一边跳一边由小声到大声地喊着:“哎-喂、哎-喂”,气氛热烈,场面欢畅。

打柴舞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跳法和舞具,舞具由两条垫木和数对小木组成。跳舞时将两条垫木相对隔开2米左右平行摆放于地面上,垫木上架数对小木棍。木棍两端分别由数人执握,两两相对,上下、左右、分合、交叉拍击,发出强烈有力的节奏。舞者跳入木棍中,来往跳跃、蹲伏,模仿人类劳动状况和各种动物的动作及声音。以丧葬仪式为代表的打柴舞有许多种具体跳法:

第一式:打平柴式。打柴者将小圆木放到大圆木上平行打击。跳柴者列队在小圆木分合的间隙中逐竿踩踏而过。节奏为“分-合-分-合……”

第二式:跳跃式。跳柴者的步伐与节奏同第一式;打柴者的打柴方式有变化,一、三对柴分时,二、四对柴合。跳柴者要在柴的空隙中跳过,每一步要跨过两根柴,难度比第一式有所增加。

第三式:编结式。跳柴者的节奏和步伐仍与前面相同;打柴者将小圆木抬高距离大圆木10厘米左右的位置在空中交叉击打后再平放到大圆木上轻击。跳柴者需要跳得高些才能顺利通过此式,否则容易被柴绊倒。难度比前两式又有所增加。因交叉击打木柴形似妇女编织打结,故此得名。

第四式:小青蛙式。跳柴者的步伐和节奏在此时都与前面有所变化。节奏为三拍,每一条要跳过两根柴;打柴者的打法更为复杂,将小圆木抬高到距离大圆

木10厘米左右的位置向下垂直敲击大圆木三下,再将小圆木紧贴大圆木平行向中间敲击两下,一、三对柴的打法与二、四对柴相反。据村民说,这一式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木柴的敲击声很像当地小青蛙的叫声。

第五式:大青蛙式。跳柴者的跳法与第四式相同;打柴也与第四式基本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当小圆木平行向内侧敲击时,男子打柴的一侧要将两根小圆木交叉敲击。

第六式:鹿式。打柴者蹲式将一小圆木垂直于大圆木方向高举过自己的头部,来回向下敲击另一个小圆木;跳柴者在两根小圆木间模仿鹿跳的动作。

第七式:米筛式。跳柴者的舞步与节奏都和第一式相同;打柴者的打法也和第一式相同,但柴的摆放队形有很大变化,竹竿的摆法呈“井”字形,像一个筛米的筛子,此式打柴者只需要4人,两两相对,分别执中间的一对小圆木相对击拍。

第八式:猴式。柴的摆放与第七式完全相同,只不过从地面搬到人们肩上,打法不变。由一人手执稻穗(或其他物品)在“井”口上方按逆时针方向摆动,诱惑“猴子”,扮猴者在“井”的下面频频伺机想偷吃“谷物”,当“谷物”移到“井口”时,扮猴者奋力跳起抢吃“谷物”,被关合的柴夹到头或脖子者会引来大家哄堂大笑,能够用手撑住柴,不被夹到头和脖子的人,就是一只成功的“猴”了。

第九式:乌鸦式。这一式中,打柴和跳柴都与前面8时有很大的变化,打柴者不用打“柴”,跳柴者不用跳“柴”。而是要将一舂米的木臼平放在晒谷场中间,两对小圆木按照井字形放在臼口,再在“井”的四个外角处分别斜插4根小圆木,中间还要垂直再插一根。为了将此造型固定住,小圆木周围要有人坐上或用手扶着。打柴者们要在不损坏柴整体造型的情况下逆时针旋转。跳柴者由一人攀到竖着的圆木顶端,以腹部顶着木头,张开四肢,模仿乌鸦展翅高飞状,同时还模仿乌鸦“呱呱”的叫声。至此,打柴舞在高潮中结束。

在丧葬仪式中国以上九式跳时的顺序不能颠倒,且必须遵照当地的习俗。

(三)传承保护

打柴舞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打柴舞展现了的自然风貌、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体现了浓厚的黎族民俗文化,并且,打柴舞与丧葬习俗紧密相连,对研究黎族舞蹈历史和黎族丧葬史源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正因

为它是依托三亚地区黎族民间习俗而存在,该地区习俗的变化,对民间打柴舞的生存延续影响极大。面对现今黎族打柴舞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打柴舞传承力量十分薄弱,后续力量严重不足;生存平台逐渐减小;原生态形式面临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全黎族地区仅三亚市崖城镇郎典村仍保留着这一古俗。因此,抢救和保护黎族民间打柴舞已迫在眉睫。

因此,为了这一宝贵的民间习俗得以传承发展下去,保护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对黎族打柴舞的未来传承发展提出建议和采取有效措施:

1、依托政府,给予生存保障。2006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家近老被确定为唯一代表性传承人,使打柴舞的传承发展有了政策保障,给予打柴舞有利的传承环境和发展条件。

2、健全机制,完善自身系统。文艺工作者要在保持打柴舞“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使之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而又完善的体系。建立“黎族打柴舞的文化研究所”保留综合全面的打柴舞文化资料,如:文本、影像、录像等,为今后打柴舞的发展创新提供坚实的后盾和理论依据。

3、借助媒体,扩大影响力。媒体是扩大打柴舞影响力的有力武器,打柴舞可通过媒体,如通过做专刊、广告等途径进行宣传、演出,扩大了解人群,使更多人参与传承保护打柴舞的行列中来。

结语

海南岛,这个镶嵌在中国南海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各少数民族人民的聚集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自身丰富而独特的民俗文化,黎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价值的民间舞蹈,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下,这些民俗文化着逐渐临着无人继承和消亡的危险,因此对海南民俗文化进行对传承保护海南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使更多人了解喜爱海南民俗并参与到传承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的队伍中来,使海南民俗文化得以继续发展繁荣,使其绚烂多姿的身影永立于世界民俗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琼州学院研究海南民俗文化的理念与实践,琼州学院学报,2009-06。

【2】王养民、马姿燕. 黎族文化初探 [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02。【3】于伟慧. 黎族民间“打柴舞”[N] 海南日报,2006;04。

【4】郭露露. 黎族打柴舞的传承和演变,贵州大学学报,2009-06。

【5】王蕾. 黎族打柴舞的兴起与演变,琼州学院学报,2010-02。

海南清明节习俗-

海南清明节习俗| 不同地方都有其当地的习俗,在海南,过清明节的时候,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南清明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海南清明节习俗 海南清明节习俗:踏青、放风筝 除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也是海口人的清明习俗,或在田野游玩,或在郊外放风,感受乡野气息。“还没放假我就策划好了,一家人一起郊外踏青去。”上班族张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平常工作忙,有时周末还要加班,这次要借着清明小长假的机会,带上孩子一起去乡村游玩,“一家人围坐在草地上,一边欣赏美景,一边聊着天,看着孩子们嬉戏打闹,想想都觉得很棒。” 清明放风筝的习俗由来已久。据称,古人会在清明时,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放风筝是清明的习俗,我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带上家人出来放风筝,大家都乐在其中。”市民王先生笑着告诉记者,“中国有句古话叫‘鸢着长寿’,经常放风筝还有利于长寿。” 海南清明节习俗:“饭珍”五花肉都不能少 “每到清明,我们一家人就要回老家祭祖,妈妈一大早就会起来准备祭祖的食物,这一餐的搭配就是‘饭珍’和五花肉,香喷喷的‘饭珍’加上可口的五花肉,总是让人垂涎欲滴、百食不腻,”市民叶小姐说道。 叶小姐口中的“饭珍”,指的是饭团。老一辈的海口人对清明节饭团有着难以舍弃的情结,他们认为饭团象征着“圆满富足,合家团圆”。“米饭刚出锅,还正冒着热气,妈妈就会拿勺子舀出一些饭放在手掌上,然后用双手熟练地裹饭团。”叶小姐说,饭团越圆,就意味着家里越“团圆”,“妈妈的手经常让饭烫得通红,一些白雾还从她的手心里飘散,几十年来,年年如此,从未间断。” 除了饭团,海口人扫墓祭祖时还会带上五花肉,富足的家庭还会准备一只烤乳猪。“因为过去贫苦的年代,一块五花肉是贫苦人家对美食的最高定义,于是到了清明,很多人一定用这道‘最高规格’的五花肉供奉给祖先,祈求家族世世代代富足美满,” 海南清明节习俗:添土上坟,扫墓祭祖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会长符策超说,海南汉族人均为大陆移民,唐以前汉族人迁居海南约有2万人,宋代迁入约10万人,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入琼的姓氏约100多个,入琼始祖约300多人。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 “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符策超对记者念诵小部分符氏族训三字经,“爱祖国,孝父母,友兄弟,和夫妇,笃亲族,讲团结,睦乡邻,慎交友……”今天听来,这些祖训歌谣仍具有教育意义。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清明节传说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

浅析谈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浅析谈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摘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民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俗文化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民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陕西民俗文化民俗开发 民俗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忽略民俗文化的存在,忽视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当前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结果,民俗文化在此程度上出现了程度不同,内容复杂的变迁;作为被开发的对象,民俗文化尽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但受到的破坏远远大于保护,作为被保护的对象,民俗文化受到的关注还处在人造声势的阶段,保护口号远远多于实际的措施,但已经表现出充满希望的前景。 一.陕西民俗文化现状 (一)陕西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特色 1.原生态文化保存完整,原真性强,具有极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来过陕西的人都知道,陕西的地理环境特点之一是山地较多,这使得陕西的两大区域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从而使一些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得以较完整的保护下来,以至于产生到这里旅游活动的动机。 (1)资源类型丰富,文化兼容性浓烈,风俗的古老性明显 陕西民俗文化囊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划分的所有类型。有口头传说和表达,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这五个方面。同时又是13个古代王朝的所在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因此在文化兼容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历史悠久性和风俗古老性。 ①陕西民俗文化在“知”和“娱”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陕西民俗文化常常与历史文化交叉并举,这使得民俗民俗展现的地区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较好的融合。 特点总结: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其中某些例如陕北民歌集中体现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极具原发性特点;其中还可以听到“陕西十八怪”,一些手工艺制作等等形象夸张,生动可爱,乡情浓郁,色彩鲜艳;古老性也不能忘记,

海南春节习俗 海南过年的习俗_

海南春节习俗海南过年的习俗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而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下旬,“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长就忙于“发市”。在过去,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唯有年前几天“市”,才“发”一“发”!卖三鸟的、卖金银香烛的、卖京果糖糕的、卖“公仔幅”(年画)的、卖“王乐膏药”的(即走江湖)、卖碗筷陶盆的、卖“祭年桔子”的、卖各种衣服的……有卖就有买,买猪肉的、买干菜的、买湿菜(即时令蔬菜)的、买“拜公”祭品的、买过年穿的衣服的、买年画对联的……整个上午,每个“市”上,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推车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农民们用担子挑年货、用车子推年货。他们把辛苦一年的积蓄都掏了出来!把一年的消费能量在这几天内都迸发了出来!“发年市”的熟人见面互问的话语便是:“哥二!‘鸡阉’(即已阉了的公鸡)肥了不?”“三嫂!有‘鸡阉’做年不?”“三婆!您屋(即您家)做工作么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来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亲人寄回来的过年信)寄回不?”人们满怀“做年”的喜悦,把买来的年画贴在客厅里,把对联贴在门楣上,有的人家在家具、果树上还贴上“利市”红纸。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浆、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则是忙于做米花糖、花生糖(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当礼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个正月底)。每到这个时候,在大、中、小城市里工作的达官贵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贩夫走卒也好,引车卖浆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干涩也罢,都大车小车、大包小包携妻带儿女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海南有句歇后语“三十晚上-刀砧不得闲”。因为在海南,无论多拮据的人家,腊月三十,借钱借米也要杀鸡杀鸭,红烧肉、猪蹄子、荤菜、素菜七大盘八大碗的摆满香炉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仪式完毕后,便放鞭炮,候饭菜已凉透后才拿下来全家围着火炉吃年饭(俗称“围炉”)。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后,个个换上新衣服,也即是送旧迎新之意。即使是在票证时代,平常攒也要攒下煤油,从三十晚上开始,室室点灯,家室有灯,夜以继日,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罢。俗称“发灯”,取“添丁发财”之意。三十夜,不少人“守岁”,彻夜不眠,直至初一降临,这时,按照时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过年喜炮,意为“迎春接福”,接着各晚辈给长辈人叩头、行礼、祝贺“添福添寿”,长辈则给晚辈--发“压岁钱”。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斋饭”不但类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北方人过年必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还须有吉祥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茄子,海南话寓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 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

海南节日习俗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海南节日习俗 篇一:海南的传统节日 海南的传统节日 海南旅游肯定要了解一下海南的文化,因为海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那么海南当地有什么需要了解的传统节日呢?其实海南的节日是比较有特点的,容易让人难以忘怀.下面为大家说说海南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 1、军坡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 2、三月三: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3、儋州民间歌节:每年中秋为儋洲民间歌节。歌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儋州山歌、调声对歌比赛和“赏月”等项目。

4、海南欢乐节:每年十一月下旬举办的“海南欢乐节”,活动内容包括精选海南岛代表性的特色节目和国内外风情 表演,12辆欢乐花车、数十个表演方阵和游客团队构成陆上巡游,欢乐彩船、旅游快艇、漂流皮筏、观光竹排构成水上巡游,热气球、滑翔伞等构成空中巡游。 5、公期,也称“村节”或“军坡”,是海南部分汉族地区农村最受重视的民间节日。海南的公期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重仪式,一种是重吃喝。现在除了少数地区重仪式外,绝大多数地方都是重吃喝型,人们叫“吃公期”。重仪式型 地区每逢公期都要摆案集众拜祭“公祖”,要进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祭神仪式,还有“军坡戏”。 6、龙水节:海南各地人民自古就有端午节洗“龙水” 的传统习俗,一方面洗去身上病魔和晦气,强身健体,一方面纪念与端午有渊源的历史人物和传说中的神仙。在澄迈的盈滨半岛,由于地理位置独特,沙滩洁净、海水湛蓝,传说也更加引人入胜。当地群众相传,古时候南海龙王的三公主帮助海南岛上的人民抵御外来海妖,激战之后,把化身留在海边,而盈滨半岛就是三公主的龙头所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龙头都会向海里吐出龙涎,于是人们纷纷前来洗龙涎水,沐浴龙恩,祈求三公主赐福人间。 7、3月下旬或4月上旬在海口举办的海南国际椰子节,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 报告

关于吉林省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文管一班三组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和目的

1、研究目的:为了了解吉林省民俗的发展状况,促进民俗产业健康发展,我们组织了这次面向吉林省居民的调查。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形式,由我们调查员随机寻找调查对象形成的调查结果。 第二部分样本总量和构成 1、样本总量(总166人,男86,女80)和样本的民族(汉104人,回7人,满13,朝12,蒙34人)分布(附图) 2、样本的年龄(20岁以下17%,20-25岁40%,30-45岁25%,45岁以上19%)构成(附图) 3、样本的收入(500以下16.7%,500-1000元25.7%1000-3000元34.3%,3000以上17.7%)构成(附图) 4、样本文化程度(博士0.3%,本科64%,大专24%,中专3%,高中9%,初中2%,小学1%)构成(附图) 5、综合分析(附图) 第三部分调查主要发现 以下所有内容都能够结合样本的属性进行分析如:不同的年龄、区域、性别、收入、文化程度等,同时也能够根据其中的几项进行多元对应分析。 一、调查结果显示:调查问卷18个条目,都是关于民俗文化的陈述,分为如下4个维

度: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共7项 2、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态度:共5项 3、获得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知识的渠道:共1项 4、对整改与发展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态度:共2项对所有的问题,都要求受试者在A、B、C、D中作出一个选择。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 (1)在对“能吉林省旅游特色品牌”的调查中,有 58%的人选择吉林雾凇,43%的人选择长白山,而选择吉 林美食和民俗文化的人比例相对较低。 在调查结果来看,人们不但把雾凇看作是吉林的特 色,更把它看做是吉林旅游特色品牌。而在全国范围内都 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长白山则稍微逊于吉林雾凇。在多山 的中国,这个现象是能够理解的,毕竟雾凇更具有地域特 色。 (2)在对“吉林民族风俗的了解”的调查中,有58% 的人选择“长春国际雕塑展净月潭冰雪旅游节电影 节”,60%的人选择“长春冰雪节森林旅游节国际旅游 节”。而选择“藏族传统节日”和“延边寒食习俗”的均 不足5%。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

海南黎族的风俗及受教育情况 黎族是中国岭南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其人口数目达到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民族语言为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在接近汉族的地区和各民族杂居的地区,黎族群众一般都能讲汉语(指海南方言),苗语等,同时黎语也吸收了不少汉语的词汇,尤其是解放后吸收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词汇。海南黎族分为哈方言、杞方言、闰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五大方言区,各地方言区的黎族服饰各有特色,黎族服饰工艺细致精巧,严谨大方,花纹和色彩的运用与调配非常讲究,主要与黑、白、宗,为基本色调,加入红、蓝、黄、青、绿等调配。勤劳智慧的黎族人民,通过美丽的服饰来寄托美好的愿望,渲染喜庆气氛,表达对平安吉祥幸福美满的热切追求,现代的黎族服饰设计者正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把黎族服饰之特点与个名族服饰之精华,巧妙而完美的融合起来,在原有的服饰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它标志着文明的升华,也标志着名族的发展和进步。 黎族文化考究:黎族的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文化。海南黎族的历史考究主要认为是古骆越人渡海入岛,与岛上古人类相互融合,造就了今天的黎族。1992年,我国考古专家在三亚市落笔洞发掘出约一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化石,以及近年在五指山、陵水、乐东等地考古发掘出了约四、五千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主要是石器),说明在四、五千年前或至一万年前,海南岛就已人类居住。这些人是不是当今之黎族,尚待考证。所以,目前我国学术界当前对黎族来源的研究观点认为,海南岛黎族来源于古骆越人(因为当时骆越人的分布地域包括当今之海南岛),于殷周之际(约三、四千年前)渡海入岛。殷周之际渡海入岛的这批骆越人是当今黎族的组成部分,他们与生活在海南岛上的古老人类相互融合,不断演变,造就了今天的黎族。黎族的形成,渡过悠悠岁月,趟过漫漫长河,其称谓源自何时呢?黎族在与汉族等其他民族交往时自称“赛”。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包括黎族在内)。“黎”这一专有族称,是汉族对其称谓,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先祖依靠的原始生产工具,打鱼狩猎,刀耕火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最早开拓了海南岛。秦汉时期,封建王朝开始统治海南岛。汉武帝于公元前110年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南北朝时,俚人领袖冼夫人统领了包括海南岛在内的岭南地区,岛上1000余峒俚人均归附冼夫人。冼夫人率其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朝。唐朝以后,海南岛成了与南海诸国繁荣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冲。随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统治不断巩固,部分大陆汉人、苗族和回族也陆续先后不断迁徙入岛,与黎族土著居民杂居。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铁器生产工具和农耕生产技术,使黎族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明、清两代,封建地主经济在黎族社会中已占统治地位,大部分黎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与当地汉族相近,出现了定期的市场和墟场。但在五指山腹地则仍保留原

民俗文化发展与现状

论民俗旅游与民俗文化之保护 ——黔东南苗族侗族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目录 1.民俗与民俗文化的变迁 1.1民俗旅游的现状 1.2民俗文化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3民俗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的关系 2.黔东南苗族侗族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 2.1商品化对民俗旅游村的影响 2.2舞台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2.3娱乐化庸俗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2.4外来文化与民俗旅游村寨文化的互动 3.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发展 3.1建立生态保护区,走民俗生态之路 3.2加强宣传,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 3.3防止庸俗化、过度商业化和同化 3.4提高民俗旅游管理者的文化素质 3.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结论

摘要 民俗文化,是依附着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它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在民俗旅游开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民俗文化也遭受到破坏,保护民俗文化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美丽的黔东南生活着苗族侗族等众多的少数民族,古朴神秘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成为民俗旅游开发的热土。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大等原因,黔东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民俗旅游村,旅游的商业化、舞台化、娱乐化等破坏了民俗文化的健康传承,民俗文化逐渐退化、衰微甚至消亡。民俗文化一旦消亡就难以恢复,因此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我们既要保护民俗文化又要开发民俗旅游,使保护和开发和谐发展。 关键词 黔东南,民俗文化,民俗旅游,保护,发展 On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 Tourism And FolkloreCulture ------The Southeast Qian’s Miao and Dong Of folk cultur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bstract Folklore Culture is a kind of culture which is produced by adhering to people’s life, habit, emotion and belief,and it strengthens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enhances national spirit and models national character.The exploration of folklore tourism brings huge economic benefits , at the same time, folklore culture has been destroyed. More and more people catch eyes on the the protection of folklore culture.In the beautiful Southeast Qian, there are many minorities such as Miao, Dong and so on. Simple and mystery folklore cultures are colorful. It has been a hot point of exploring folklore tourism. Howerer, with the exporation of folklore tourism and futher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folklore culture in Southeast Qian aslo encounters other culture shock. In the villages of folklore tourism , healthy inheritance of folklore culture is being

海南民族风俗和民俗介绍

海南民族风俗和民俗节庆活动 1)海南民族风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属于汉、黎、苗、回、藏、彝、壮、满、侗、瑶、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鲜、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锡伯、门巴、纳西、仫佬、哈萨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与苗族的生活习俗。据历史记载,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早在远古时代,黎族同胞就在这块土地上刀耕火种,民族风情质朴、敦厚,长久以来就以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绚丽的织锦工艺著称于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区地势较平的山麓或临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错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严严实实的椰子树与槟椰树间,树的空隙间用竹篱笆围成小块菜地,各色蔬菜娇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房前,让人有“走进山间别墅”的感觉。槟椰是黎胞走亲访友的贵重礼物,以数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2)特色活动 海南民俗节庆活动: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

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每年农历“三月三”是黎族的传统节日,黎族人民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纺织技术。元代女纺织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人那里学到了先进的棉纺技术。黎族人织的黎锦一般以黑、棕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花纹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子缠红色或黑色头巾,上衣开襟,布巾缚腰;妇女的服饰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们共同的服饰。 海南岛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衍生了许多独特的民间节庆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琼山市将举行一年一度风情独具的换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一次为期四天的“军坡节”。这是纪念冼夫人而举行的民间奉祀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欢度“三月三”的习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农历“三月三”期间)均举行海南国际椰子节,它是融旅游、文化、民俗、体育、经贸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节庆活动。每年中秋为儋州民间歌节。歌节的主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 述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 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

3海南风土人情

三、海南风土人情 正月十五换花节 是琼山府城一年一度的独具风味的大盛会,换花节原是琼山物有的民间节日,历史悠久,但是以前换的是香,而不是花,意在香火不绝,如今传统的换香变成了换花,其活动的形式、规模、范围、区域也逐年扩大,形成了凝聚着友谊、美好、幸福、欢快为一体的新的娱乐。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海南一些地方的仍保留着换花节这类民俗节日,其中尤以府城的庆典热烈而令人难忘。换花节的高潮出现在当日夜晚,最壮观的场面出现于海口市海府路至琼山市府城镇地段。如今的换花节来自以前海南的元宵换香习俗。当年,府城作为琼州府驻地,每年农历元宵总举行灯会,花灯竟放之夜,成千上万的年轻男女、老少便出门赏灯。当时没有路灯,人们为了夜行方便,手里都拿一把点燃的香烛用以照明,路遇没有香的的人便送他几枝,有时偶遇朋友,也用香烛互相交换,互相说几句祝福的话语,由此演变成了海南岛上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到了后来,随着电灯的出现人们渐渐发现花更能代表心意,又轻巧灵便而且还能免掉在人挤人中被香烛的火苗烫伤,于是就大力提倡用鲜花代替香烛和青树枝叶。从此,每到农历正月十五,不分民族、年龄的大批人潮便会涌到府城镇来参加换花节。卖鲜花的摊点一个接一个,姑娘们和小伙子们手上拿着鲜花,如果在进行的路上,若是遇到称心的异性或朋友,或者看中了另外一个人手中的鲜花,就会主动迎上去,

与他(她)交换手中的鲜花,相互祝福。这个人就可以提出与对方交换各自手中的鲜花。在一般情况下,一方是不能推辞另一方的换花要求的。互换鲜花之时,双方都彼此互道祝愿之词,祝词的内容也是因人而异。现在的换花节跟以前比起来似乎少了种气氛。一是拿花的人已不多了,虽然现在的换花节比以前更热闹了,但人群也变的复杂了。走在路上,总会有小伙子恶意的来抢你手中的花;二是大伙似乎都是去凑热闹的。走在路上只看到你来我往的人群,以往互道祝愿的景象已基本看不到了。 海南国际椰子节 每年3月底或4月初,在海南省海口、三亚、通什、文昌等地都要过椰子节。节日期间活动丰富多彩:海口有"椰子街"并开办椰子灯会;在椰子之乡文昌县品尝鲜美椰子;在通什市,黎族和苗族将过他们盛大的狂欢节"三月三",可观看到黎族、苗族人民的婚俗和祭祖典礼;三亚有"国际龙舟赛"和"民间武术比赛"。节庆旅游日程下午三亚国际饭店集中,住国际饭店。参加开幕式,游览椰子街,观看椰子市灯笼展示。住国际饭店。到椰子县文昌尝椰子,参加三月三黎、苗族通什市联欢和婚礼仪式,以及向祖先献祭。住国际饭店。 文昌元宵的送灯 文昌元宵送灯是一项传统项目,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夜晚,人们掌着一盏盏花灯(花灯整个可见72个大小红"喜"字和36个"寿"字。在灯的正面还印有"招财进宝","连生贵子"等吉利的词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风景画),由一个"灯主"领队,排成长龙,敲锣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浅谈黎族文化特征 我是来自海南的少数民族学生,所属黎族。借此以让大家了解海南黎族的一些民俗文化。 黎族属于中国历史上岭南民族的一支,距今五六千年前,古百越民族东迁南移,海南岛迎来并留住了一部分百越民族,这就是海南岛最早居民黎族的先民。现在的黎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的各个民族自治县。勤劳朴实的黎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特殊文化。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黎族文化既在其内涵上有所增加和改变,同时也在受着严峻的挑战。我将从黎族妇女的纹身,黎族织锦,三月三节日这三方面论述黎族的特色文化。 纹身------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 纹身是我们黎族妇女的一种独特民俗,历史悠久。纹身,黎语里叫“打登”,亦叫“模欧”。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绣面、纹身多于十二岁左右开始纹,黎族人称为“开面”。这些纹身伴随着她们的一生。尽管在很多人看来,皮肤上刺文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刺方言文身在黎族传统中却是神圣而纯洁的。仪式需要选择秋天中的一个吉日才能举行。村中的主纹婆在女孩的娘家主持仪式。在女孩的房间中,主纹婆用鸡毛或灯心草蘸着干香草加炭灰沤制成的蓝黑色文水,在女孩的脸、颈、身体和四肢上描画出代表本支黎族图案符号的文图。之后,主文婆用竹刺或藤梗叶做的文针按所画文图一针一针地文刺。等文水渗入女孩的皮肤中,刺上的文身就会终生保留下来。 但是现在已经很难得再见到我们这一刻于刻于血肉之躯的古老文化了。我曾在九岁的时候见过身居山里的一位阿婆脸上的纹身,当时的反应是害怕与好奇。在逐渐长大及了解这一文化后,才能领悟它的美丽与独特。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但却正在逐渐消失。据统计目前在世的文身妇女有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的也已经70岁。而现在的年青女子几乎不再、也不愿意去纹身,所以手艺也已经即将失传,今后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 黎锦---------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 黎锦是以棉线为主,麻线、丝线和金银线为辅交织而成的,是可作为上衣、裙子的优质布料。制作精巧,色彩鲜艳,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纺、织、染、绣方面都很有特色。 黎锦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盛名,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锦包括筒裙、头巾、花带、包带、床单、被子(又称“崖州被”)等,有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配制适宜,富有民族装饰风味,构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和人物等丰富的图案。宋朝以前,黎族人的棉纺织技术远远领先于中原汉族,元朝黄道婆来到海南,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迅速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

海南春节各地过年的民俗风俗调查

海南春节各地过年的民俗风俗调查 海口市第一中学初三(15)班王佳、李泽涛、梁振国、李华彬、蔡林宏 一、选题目的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供在厨房。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为了让人们了解海南春节各地过年的民俗风俗,我们确定了具体的活动目标:①通过从一些农村的老人嘴里了解海南过年习俗的状况,向有关部门提供参考依据②为了保护和继承海南民间好的民俗风俗,加强同学们保护非物质遗产的意识,同时呼吁全社会都参加到保护继承和发扬海南民间的风俗行列中来 二、活动计划 (1)前期准备 制定活动计划,确定活动的地点、时间和经费,准备好调查所需要的用品。 (2)第一次调查(1月~~1月中旬) 我们上网和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了解文昌、海口乡村、陵水、三亚的过年习俗,并做好有关资料的登记。 (3)第二次调查(1月下旬至二月) 我们实地去调查了一下各地的民俗风情,收集了有关过年风俗的资料,访问当地居民,亲身体验了当地的民俗。 (4)总结调查 整理收集的资料,对各地过年的民俗风俗进行了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三、实施过程 (1)收集资料:(1月~~1月10号)到图书馆、翻阅报纸或者通过网络了解各地过年风俗.(2)问卷调查:(1月~~1月15号)制作一些问题,从各地人们手里得到一些关于过年风俗的资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进行实地调查,减少了我们调查的时间。 (3)调查分析:根据从网络、图书上和各地人们问卷调查的情况,确定了我们此次调查的目标,做好有关登记,开始实地调查 (4)实地调查:(1月20号~~2月) 三、结果展示

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吉林省民俗资源及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文管一班三组

第一部分研究方法和目的 1、研究目的:为了了解吉林省民俗的发展状况,促进民俗产业健康发展,我们组织了这次面向吉林省居民的调查。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形式,由我们调查员随机寻找调查对象形成的调查结果。 第二部分样本总量和构成 1、样本总量(总166人,男86,女80)和样本的民族(汉104人,回7人,满13,朝12,蒙34人)分布(附图) 2、样本的年龄(20岁以下17%,20-25岁40%,30-45岁25%,45岁以上19%)构成(附图) 3、样本的收入(500以下16.7%,500-1000元25.7%1000-3000元34.3%,3000以上17.7%)构成(附图) 4、样本文化程度(博士0.3%,本科64%,大专24%,中专3%,高中9%,初中2%,小学1%)构成(附图) 5、综合分析(附图) 第三部分调查主要发现 以下所有内容都可以结合样本的属性进行分析如:不同的年龄、区域、性别、收入、文化程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其中的几项进行多元对应分析。

一、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问卷18个条目,都是关于民俗文化的陈述,分为如下4个维度: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共7项 2、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态度:共5项 3、获得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知识的渠道:共1项 4、对整改与发展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态度:共2项 对所有的问题,都要求受试者在A、B、C、D中作出一个选择。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吉林省民俗资源和民俗文化产业现状的认识 (1)在对“能吉林省旅游特色品牌”的调查中,有58% 的人选择吉林雾凇,43%的人选择长白山,而选择吉林美食 和民俗文化的人比例相对较低。 在调查结果来看,人们不仅把雾凇看作是吉林的特色, 更把它看做是吉林旅游特色品牌。而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举 足轻重地位的长白山则稍微逊于吉林雾凇。在多山的中国, 这个现象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雾凇更具有地域特色。 (2)在对“吉林民族风俗的了解”的调查中,有58%的人 选择“长春国际雕塑展净月潭冰雪旅游节电影节”,60% 的人选择“长春冰雪节森林旅游节国际旅游节”。而选 择“藏族传统节日”和“延边寒食习俗”的均不足5%。 调查结果说明,吉林居民对规范化的节庆活动比较感兴

海南各地民俗或文化庆典

一.海南特色的著名传统节日 1.军坡节(屯昌、万宁、海口) 军坡节,也称“公期”(农历正月上旬至三月中旬),即闹军坡是海南人特有的风情习俗。较大的军坡庙会有梁沙婆祖军坡、屯昌屯城镇圣德娘娘军坡和屯昌的枫木军坡,万宁龙滚芋头军坡。军坡节时,村中都要选一个较大的场地来“装军”演戏,贩售土特产,同时招待亲朋好友一同度过节日。军坡节祭祀神为南北朝时期南方女英雄冼太夫人。节日多在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举行,各村庄以传说洗夫太夫人出征到本村的日子为军坡节日,俗称"发军坡",以海口最为隆重。节日一般为4天,每逢节日,海口和屯昌等地成千上万群众到海口新坡镇洗太夫人庙朝拜。朝拜者在洗太夫人神像前烧香祈祷,后领取一面"百通小令旗"带回。全省现有51座洗太夫人庙,有庙的地方都有祭祀活动。军坡节是海南黎族的传统节日,据说世代相传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是在各地各支系的黎族却在不同的时间举行这个盛大的节日,而对于军坡节的来源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实际上,"公期"主要是文昌一带的叫法,在海南的绝大多数地区一般叫"军坡",实质是同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有些文昌人反而不知道什么是"军坡",而海南其它地区及云、广地区的人一般明白什么是"公期"。因为文昌是海南的一个特殊的地方,它是大部分大陆人移民海南的第一站,同时它也是海南主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公期"是"军坡"的一种文雅叫法。 2.换花节(海口) “换花节”起源于“换香节”,唐末已存在元宵张灯结彩、换香活动。“换香”蕴含着当地老百姓互换香火,有换吉纳祥,发财旺丁的寓意。后来出于节庆安全考虑,1984年,府城民间“换香”习俗改为“换花”,“换花”逐渐成为人们元宵闹春的主要活动,并演变成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新习俗。换花节原是海口府城特有民间节日,历史悠久,据说源自唐代。但是,从前换的是香,而不是花,意在香火不绝。海南建省办特区后,传统的换香变成了新潮的换花,活动的规模、范围、区域逐年扩大,形成了凝聚友谊、美好、幸福、欢快为一体的新的娱乐形式。 3.三月三(五指山) 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黎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也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传统佳节。其民俗主要特色与价值是黎族生产、生活、娱乐等整体民俗风貌的集中体现,是世人了解黎族文化和历史的窗口。节日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带着粽子和糕点,从四面八方来到五指山一带。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放到有天妃和南音化石的岩洞口,祭拜祖先。同时,青年男子背枪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猎物,把猎物献给心爱的姑娘。现在每年三月三,海南黎族各聚居区都要举行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庆祝活动,有赛歌会、簧火晚会、彩车比赛、花灯展览、民族传统体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 欧阳学文 旅游社会学

班级旅管134班 学号 210089 姓名强兴萍 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 —杭州旅游为例 一、民俗旅游文化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但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

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背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旅游文化失去其本真性时,逐渐被商业化、戏剧化、仪式化代替,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景观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民俗旅游文化已经没有了其原承载的意义,而是变成了一个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