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对神经血管单元的损伤与临床意义-万琪教授

合集下载

卒中单元疗法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卒中单元疗法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卒中单元疗法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卒中单元疗法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接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分别40例,参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联合卒中单元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8.12±2.11),明显低于参照组的(16.85±3.50),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70.00%,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相比,卒中单元疗法对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更具优势,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卒中单元疗法;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神经功能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引发原因主要是脑部动脉病变造成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血液流通不畅使得局部脑组织受到损伤[1]。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社会老龄化加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已经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

临床上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多采用药物治疗,控制疾病的发展,治疗方式比较简单,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我院为了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卒中单元疗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接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分别40例。

研究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18例,最小年龄52岁,最大年龄80岁,中位年龄55.6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1±1.1)年。

参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最小年龄55岁,最大年龄78岁,中位年龄55.4岁,病程1-6例,平均病程(2.2±1.0)年。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分析

研究贡献和局限性
01
02
03
该研究通过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 诊断和治疗,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 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对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的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该疾病的本 质和进展。
然而,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如样本量较小,未能充分考虑患者的 个体差异等因素,需要在未来的研究 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1 2
影像学诊断技术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如MRI、CTA等,对 后循环缺血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和 支持。
个体化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的后循环缺血,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3
新药研发
随着对后循环缺血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 了解,新的药物研发为后循环缺血的治疗提供 了更多的可能性。
06
结论
研究结论
后循环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动脉硬化、栓塞等原因引起,导 致脑部后循环区域出现缺血、缺氧等症状。
通过对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发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疾病 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密切关系。
针对后循环缺血的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 的症状和预后。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诊治效果 分析
2023-11-03
目录
• 引言 • 后循环缺血概述 • 临床诊断效果分析 • 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 后循环缺血临床诊治的挑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和意义
后循环缺血(PCI)是指后循环系统中的脑部供血不足,导致 脑部缺氧、神经功能受损等症状。后循环缺血的发病率逐年 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其临床诊治效果进 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靶向神经血管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思考

中医药靶向神经血管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思考

中医药靶向神经血管单元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思考雷亚玲;刘擎;罗翌【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3(33)9【摘要】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概念的提出,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提供了新靶点,即应针对包括神经元、微循环及神经胶质在内的整体进行治疗,弥补以往单一针对神经元或血管治疗的局限性。

同时,国内外针对AIS后NVU保护的药物研究陆续展开,临床试验存在诸多失败。

中医药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及整体调节的优势特点,符合靶向NVU多靶点整体治疗的临床要求。

目前中医药靶向NVU治疗AIS的临床研究极少,亦缺乏规范系统的临床疗效评价,更少有针对中医药改善AIS-NVU损伤的血液标记物的临床研究。

笔者从上述多方面进行思考,以期为进一步中医药靶向NVU治疗AIS的临床研究做好铺垫。

【总页数】5页(P1276-1280)【关键词】神经血管单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药;整合靶点治疗【作者】雷亚玲;刘擎;罗翌【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1【相关文献】1.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的中医药抗抑郁靶向思考 [J], 黄世敬;张颖;王联生2.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卒中大鼠脑组织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 [J], 孟明;张春梅;赵旭伟;张丽艳;张亚男3.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血管单元机制研究进展 [J], 李广大; 韩永升4.中医药保护神经血管单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J], 周莹;孟繁兴;傅晨;巩颖;张允岭;王凤丽5.缺血性中风治疗新策略——靶向神经血管单元 [J], 高梅;刘睿;杜冠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

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后循环缺血(PCI)是一种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卒中,是导致全球人群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PCI可造成孤立性颅神经麻痹、四肢瘫痪、闭锁状态和昏迷,更多表现为意识水平下降、视野缺损和前庭小脑征,少数出现半偏综合征、构音障碍和认知症状。

由于PCI多为非局灶性症状(即非旋转性头晕、眩晕、构音障碍和头痛),与其他许多疾病相似,故早期识别PCI症状对于确保正确的临床诊断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准确检测才能提供适当的治疗。

01流行病学及病因后循环缺血是一种与椎基底动脉系统内梗死相关的临床病理疾病,主要发生在脑干(48%的病例)和小脑后下动脉(PICA)区域(36%的病例)。

PCI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20%-25%,年校正发病率为18/100,000人年(95%置信区间:10/100,000至26/100,000),即估计1个月时的总死亡率为3.6%-11%,这是造成患者残疾的重要原因,与中风复发的高风险息息相关。

后循环主要的血液供应来源于小脑、脑干、枕叶和腹丘脑,体内稳态机制控制血流动力学,该机制持续监测和调整氧气和葡萄糖需求。

发生后循环缺血的常见原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栓塞和小穿透动脉疾病,这些均会导致内耳、脑干和小脑的功能缺陷。

除此以外,后循环缺血诱导的孤立性眩晕可进一步发展为后循环梗死。

02诊断及监测后循环缺血作为一种急性的神经系统疾病,精准化的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对于其早期诊断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由于PCI的症状和时间进程多变,难以定位且多为非特异性,所以非对比计算机断层扫描(NCCT)仍然是卒中成像的主要技术。

然而,它用于检测后颅窝缺血因多种因素而略显复杂化,故增强CT血管造影(CTA)是PCI 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CTA很容易与NCCT采集相结合,具有出色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8%)。

CTA能够显示具有预后价值的指标,包括血栓负荷、侧支状态(纳入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基底动脉(BATMAN)评分)、远端vs近端闭塞部位和CTA源图像上的低衰减。

缺血缺氧性脑病

缺血缺氧性脑病

脑部缺血缺氧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消化系统:脑部缺血缺氧可能导致食欲不振,影响消化功能。
泌尿系统:脑部缺血缺氧可能影响肾脏功能,导致尿量减少。
心血管系统:脑部缺血缺氧可导致血压下降,影响心脏供血。
呼吸系统:脑部缺氧可能导致呼吸急促,影响肺部功能。
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
PART FOUR
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症状
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等
评估方法:量表评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评估时间:治疗前、治疗后、长期随访等不同时间点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指标综合评价治疗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预防与康复
PART SIX
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预防措施
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
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分类
轻度缺血缺氧性脑病:症状较轻,仅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等
中度缺血缺氧性脑病:症状加重,出现惊厥、昏迷等症状
重度缺血缺氧性脑病:症状严重,出现持续昏迷、呼吸衰竭等症状
缺血缺氧性脑病后遗症:经过治疗恢复后,仍可能出现智力低下、癫痫等症状
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昏睡或昏迷
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等下降
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瘫痪、共济失调等
感觉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等
慢性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症状
情绪不稳定
智力下降
注意力不集中
记忆力减退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
新生儿期:易激惹、嗜睡、昏迷、肌张力减退等
婴儿期:肌张力异常、惊厥、呼吸急促等
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预防与康复
添加章节标题

缺血导致疼痛的机制

缺血导致疼痛的机制

缺血导致疼痛的机制缺血导致疼痛的机制缺血是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往往会引起各种不适症状,其中疼痛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研究发现,缺血引起疼痛的机制比较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缺血导致疼痛的机制。

1、缺血导致神经病理学改变缺血引起的疼痛主要与神经病理学改变有关。

当缺血发生时,神经组织会遭受到损伤,神经元失去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从而导致神经元的坏死和变性;同时,缺血还会引起神经元周围的细胞损伤,加剧神经元的病理变化,这些病理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疼痛的产生。

2、缺血引起的代谢产物释放当组织发生缺血时,受损组织会释放出大量的代谢产物,例如乳酸、钾离子、丙酮酸、组胺等,这些代谢产物会刺激周围感觉神经末梢,从而引起疼痛的产生。

此外,缺血导致组织代谢功能紊乱,使得某些物质的产生量明显增加,例如花生四烯酸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这些物质会进一步刺激神经元产生疼痛信号。

3、缺血引起的炎症反应缺血还能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这些炎症介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疼痛产生的过程。

缺血引起的炎症反应主要包括胶原酶、弹性蛋白酶、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炎症介质能够直接导致神经元兴奋,引起疼痛的产生。

4、缺血导致的局部缺氧和酸中毒缺血一般会导致组织的局部缺氧和酸中毒,这些生化变化也可以间接地引起神经元的兴奋,产生疼痛。

缺氧会导致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失调,氧自由基的产生量增加,活性氧和活性氮一氧化物被不断地合成;酸中毒则会导致神经元内酶的活性发生变化,细胞内的离子浓度发生改变,这些变化都会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最终引起疼痛的产生。

5、缺血引起的血管舒缩性变化缺血还能引起血管舒缩性变化,这会影响组织的血液供应和血流动力学状态,从而引起疼痛的产生。

当组织发生缺血时,血管会产生强烈的收缩反应,这会使得组织的血供受到限制,容易引起组织的缺氧缺血进一步加重,促进疼痛的发生。

缺血导致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机制比较复杂。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血管单元分子靶点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血管单元分子靶点的研究进展

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综述与讲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血管单元分子靶点的研究进展梁萍1,蒙兰青2,黄清1,欧阳扬1,林军3,刘蕾1(1.右江民族医学院研究生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2.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西 百色 533000;3.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广东 湛江 524003)摘 要: 脑缺血发生后神经血管单元内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单独针对神经元而忽略脑缺血损伤后各种神经细胞相互作用的治疗方案可能较为片面㊂目前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主要治疗策略是神经元保护,尚不能有效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㊂如何全面保护神经血管单元㊁改善神经功能评分仍是临床上的重点难点㊂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对缺血性脑卒中神经血管单元的靶点作一综述,为开发出新的神经血管单元多靶点保护药物提供依据㊂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分泌系统;靶点中图分类号:R 74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817(2019)05-0568-04d o i :10.3969/j.i s s n .1001-5817.2019.05.025 卒中已经成为中国第一致死原因,发病率占我国死亡总数的22.45%,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整个卒中发病率的70%~80%,是卒中的主要类型[1]㊂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机制极其复杂,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研究者意识到脑缺血后神经元㊁胶质细胞㊁血管内皮细胞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单独针对神经元的保护治疗过于片面㊂为此,作为缺血性脑损伤新的保护靶点-神经血管单元的概念被提出㊂1 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理论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靶点据M u o i oV 等[2]报道,神经血管单元(n e u r o v a s -c u l a r u n i t ,N V U )作为一个中风的整体治疗框架由美国国立神经病学与卒中研究所(N I N D S )L o 等科学家首先提出㊂该理论强调脑缺血发生后神经元㊁胶质细胞㊁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重要联系,使我们认识到并非只是神经元,而是包括胶质细胞㊁血管内皮细胞及所有基质成分都参与脑缺血损伤的病理过程[3-4]㊂将单独针对神经元的神经保护治疗,转向为神经血管单元的全面治疗,可有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5]㊂因此,挖掘N V U 相关的靶点,可能会为开发新型多靶点缺血性脑卒中药物带来新的机遇㊂2 神经血管单元的靶点研究进展2.1 兴奋性谷氨酸受体和离子通道相关靶点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能量代谢障碍,质膜上钠泵㊁钙泵功能紊乱,促使突触前膜持续去极化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主要是谷氨酸)㊂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脑缺血时大量积聚在细胞外间隙,激活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受体[主要是N -甲基-D -天冬氨酸受体(NM D A R )],其结果是:突触前膜C a2+通道开放㊁细胞内储存的C a2+释放,导致线粒体和胞浆内钙离子超载㊂细胞质内高水平钙离子是神经元损伤和死亡的直接事件㊂同时,其他引起胞质内高水平钙离子的途径也被陆续发现㊂包括同为谷氨酸受体的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受体(AM P A R )和海人藻酸受体(K A R )㊁钙泵㊁钠钙交换体(N C X )㊁酸敏感通道(A S I C s )及瞬时受体电位M 2(T R P M 2)通道等等[6]㊂各个环节抑制谷氨酸释放可能是终止缺血性脑卒中诱导的兴奋性毒性损伤的有效靶点,如钠通道阻滞剂㊁钙依赖的钾通道阻滞剂和各种亚型的钙通道拮抗剂等可以减少脑缺血后谷氨酸释放㊂选择性抑制谷氨酸的逆向摄取而不是谷氨酸摄取的转运蛋白抑制剂,可能成为缺血性脑损伤的新靶点[7]㊂NM D A R 介导的神经毒性与突触后致密蛋白(P S D -95)相关㊂P S D -95含有三个P D Z 结构域,用于结合P D Z 配体产生兴奋性神经毒性㊂抑制突触中的P S D -95表达可防止NM D A R 介导的兴奋性毒性[8]㊂含有P D Z 结构域的功能伴侣蛋865 第41卷 第5期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V o l .41N o .52019年10月 J o u r n a l o fY o u j i a n g 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fo r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O c t .20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60614;81660791) 第一作者简介:梁萍(199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E -m a i l :2639559419@q q.c o m 通讯作者简介:蒙兰青(1972-),男,在读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E -m a i l :m e n g l a n q i n g@s i n a .c o m白P I C K1很有可能是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一个新靶标㊂由于信号级联的顺序性,抑制NM D A R下游的死亡信号蛋白比在受体水平终止NM D A R兴奋性毒性的常规治疗提供更广泛的治疗机会窗口,有可能开发出比NM D A R阻断剂更加有效且具有较少不良反应的治疗剂㊂下游转录因子和相关蛋白,包括p38㊁J N K和S R E B P1,这些因子的抑制可能会影响大量兴奋性毒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而不需要单独靶向多个基因的治疗鸡尾酒,是特别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9]㊂2.2抗脑神经细胞凋亡相关靶点脑缺血后细胞凋亡包括死亡受体通路和线粒体通路两条途径㊂线粒体通路是目前已知的最重要机制之一㊂缺血缺氧本身㊁胞内C a2+积聚㊁兴奋性毒性损伤㊁氧化应激往往是脑缺血发生后诱发线粒体凋亡的关键因素[10]㊂线粒体通路被激活后释放一系列凋亡因子,包括细胞色素C (c y t-C)㊁凋亡诱导因子(A I F)㊁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 (A p a f-1)㊁内切核酸酶G等物质[11-12]㊂线粒体凋亡前相关蛋白可通过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 a s p a s e)和非c a s p a s e途径致细胞凋亡㊂保护线粒体免受能量衰竭和氧化/亚硝化应激导致的缺血细胞凋亡,可能为开发更有效的神经保护策略,以对抗缺血引起的脑损伤开辟了新的前景㊂同时,降低和阻止脑缺血后细胞凋亡各环节的措施均可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㊁选择性抑制NM D A R亚型剂㊁c a s p a s e抑制剂及高压氧等均为目前抗凋亡治疗非常重要的靶向治疗措施㊂抗凋亡因子如B c l.2㊁P K C-δ及低浓度的神经酰胺,促凋亡因子B a x㊁p53㊁细胞色素C及高浓度的神经酰胺等也参与脑缺血损伤的细胞凋亡调控[13-15]㊂2.3抗脑神经细胞氧化应激相关靶点自由基是指在电子轨道上不配对电子的原子㊁分子或基因,包括超氧自由基㊁超氧化物自由基㊁脂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等㊂生物体内产生和清除自由基的体系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动态平衡㊂但当脑缺血后机体在代谢过程中自由基产生过多或者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体内自由基累积启动自由基连锁反应,攻击细胞膜诱导氧化应激损伤㊂氧化应激反应可以激活炎症信号如核转录因子κB (N F-κB)[16],还可以通过线粒体通路㊁D N A修复酶和转录因子等介导内皮细胞凋亡[17]㊂HO-1㊁N Q O-1㊁N F-κB㊁P G C1α㊁F O X O3a及H I F-2α等因子参与脑缺血损伤后的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发生㊂具有多重药理作用的A P C蛋白,不仅在抑制缺血后的氧自由基的生成和炎症反应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阻止细胞凋亡,被认为是神经血管单元的潜在保护靶点[18]㊂另外,针对氧化应激的下游介质如抑制多聚(A D P核糖)聚合酶-1有助于保护神经血管单元,进一步研究氧化应激后的生物学后果,可能会发现更多减少缺血性损伤的新兴疗法㊂2.4神经血管单元跨膜信号转导通路中的潜在靶点磷脂酰肌醇-3激酶(p h o s p h o i n o s i t i d e-3k i n a s e,P 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 e r i n e/t h r e o n i n ek i-n a s e,A k t)(P I-3K/A k t)信号转导通路[19];蛋白激酶A[20];J a n u 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子(J a n u sk i-n a s e-s i g n a lt r a n s d u c e r a n d a c t i v a t o r t r a n s c r i p t i o n, J A K/S T A T)信号转导通路[21];N o t c h通路[22];T o l l 样受体信号通路等[23];大多数神经血管单元内信号转导通路均被激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㊂其中的环节蛋白成为探索的靶点㊂2.5神经元的保护靶点脑缺血病理损伤条件下维持T R P C6通道蛋白水平可减轻神经毒性[24];抑制钙依赖的钾通道(B K C A)离子活动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25];神经调节素-1(N R G-1)通过作用于突触前E R B B4受体促进G A B A的释放抑制兴奋性毒性损伤[26]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 G F-1)㊁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 S F)可通过神经元自身存活通路P I-3K/ A k t信号途径减少神经前体细胞的死亡[26]㊂增加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G D N F㊁N T-3㊁B D N F)的表达能促使内源性干细胞的繁殖㊁存活㊁迁移和分化[27-29]㊂多种趋化因子(如基质细胞衍生因子和整合素β1)可以增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迁移[30-31]㊂相关靶点可能是比抑制NM D A R活性更好的卒中神经保护策略㊂2.6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靶点星形胶质细胞释放神经营养因子,是神经元存活㊁血管再生的基础,是缺血后神经保护和神经调节的极好备用资源㊂促进侧支循环再生㊁改善缺血灶周边血流是脑缺血后修复神经的一个关键机制,星形胶质细胞提供血管生成的介质可为脑卒中后神经修复提供治疗靶点㊂以星形胶质细胞为靶点可有效改善缺血环境㊂脑缺血发生后,脑细胞能量供应不足,钠泵㊁钙泵功能失调,加上星形胶质细胞中广泛存在缝隙连接㊁半通道,N a+和C a2+持续流入细胞㊂星形胶质细胞中迅速增加的C a2+诱发了含有谷氨酸的囊泡的释放[32]㊂谷氨酸转运体激动剂通过上调其活性降低谷氨酸堆积;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转运体(G L A S T㊁G L T-1)下降与N F-κB信号通路相关㊂因此,A T P的产生㊁选择性缝隙连接和半通道拮抗剂,抑制星形胶质细胞中囊泡的释放㊁增加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的转运如谷氨酸转运体激动剂㊁N 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可能是脑缺血后神经保护的潜在靶点㊂脑缺血急性期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在缺血灶大量聚集形成胶质瘢痕,其可以妨碍毒性物质扩散,是有利的㊂胶质瘢痕在脑缺血恢复期与纤维瘢痕形成胶质屏障,阻碍神经修复,是有害的㊂深入了解脑缺血后9652019年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第5期星形胶质细胞的双重影响对临床治疗至关重要[33]㊂研究证实,C D 36作为脑缺血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瘢痕形成的一种新的介质,参与缺血性脑卒中后梗死区域附近自由基的产生和组织损伤,以C D 36为靶点可作为减少脑卒中后胶质瘢痕形成的潜在策略[34]㊂另外,在体内直接将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重新编程成神经元,可以为缺血后脑组织提供另一种修复方法[35]㊂目前广泛认为脑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启动了p 38信号通路㊁N o t c h 信号通路㊁S T A T 3信号通路㊁A Q P 4和K i r 4.1通道,但尚无确切依据明确其在C N S 中的作用,相关蛋白是否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有待深入研究㊂新兴起的细胞疗法同时也为治疗脑缺血开辟一条新途径㊂2.7 内皮细胞的保护靶点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脑血管血液流变学和组织代谢发生改变,血脑屏障破坏和血管收缩不协调㊂氧自由基和内皮素E T -1是急性期脑梗死血管损伤因素㊂应用AM P A 受体阻断剂减少过多的超氧化物生成㊁应用E T A 受体阻断剂均可能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新的靶点[36]㊂脑缺血亚急性期,血管内皮细胞不仅产生I L -1β和T N F -α,还可激活缺氧诱导因子1(H I F -1)㊁N F -κB 和I F N -1等转录因子[37-38]㊂同时引起血管损伤的金属蛋白酶MM P -2和MM P -9的表达上调[39]㊂同时具有保护功能的蛋白质V E G F ㊁血管生成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 -G F )也被诱导产生㊂抑制有害靶点,提高血管保护靶点表达,可保护脑血管内皮细胞㊂缺血性脑卒中的慢性期,细胞凋亡级联反应被激活,蛋白水解酶c a s p a s e 和其它蛋白B a x ㊁T r p 53以及抗凋亡蛋白B c l 2和I a p 相继被诱导产生㊂抑制凋亡基因的表达和激活抗凋亡蛋白可能会成为血管保护的一个靶点㊂神经血管单元作为一个动态的功能复合模型,既往神经保护剂主要致力于脑缺血急性期神经元的保护治疗㊂将神经保护的目标扩展为对神经血管单元各组分的全面保护,同时药物保护的靶点也针对脑梗死后神经血管单元的各种靶点,将可能更加有效治疗缺血性脑损伤㊂目前致力于探索多靶点药物的道路任重道远㊂参考文献:[1]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J ].中国肿瘤,2008,17(5):344-345.[2] M u o i o V ,P e r s s o nP B ,S e n d e s k iMM.T h en e u r o v a s c u l a ru n i t c o n c e p t r e v i e w [J ].A c t aP h ys i o l (O x f ),2014,210(4):790-798.[3] T a n a k aK.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y o f b r a i n i n j u r y a n d t a r ge t sof t r e a t m e n t i na c u t e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 [J ].R i n s h oS h i n k e ig a -k u ,2013,53(11):1159-1162.[4] 林军.三七总皂苷对急性脑缺血后神经血管单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百色:右江民族医学院,2018.[5] 刘庆山,方亮,王维群.脑梗死神经血管单元的病变机制与治疗策略[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1,38(2):105-108.[6] H uH J ,S o n g M.D i s r u pt e d I o n i cH o m e o s t a s i s i n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 a n dN e w T h e r a p e u t i cT a r g e t s [J ].JS t r o k eC e r e -b r o v a s cD i s ,2017,26(12):2706-2719.[7] L a iT W ,Z h a n g S ,W a n g Y T.E x c i t o t o x i c i t y an ds t r o k e :i d e n t i f y i n g n o v e lt a r g e t sf o r n e u r o p r o t e c t i o n [J ].P r o g N e u r o b i o l ,2014,115:157-188.[8] J e y i f o u sO ,L i nEI ,C h e n X ,e ta l .P a l m i t o y l a t i o nr e g u -l a t e s g l u t a m a t e r e c e p t o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i n p o s t s y n a p t i c d e n -s i t i e s t h r o u g hc o n t r o l o f P S D 95c o n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o r i e n t a -t i o n [J ].P r o c N a t l A c a d S c i U S A ,2016,113(52):E 8482-E 8491.[9] C h e n J H ,K u oH C ,L e eK F ,e t a l .G l o b a l p r o t e o m i c a n a l y -s i s o f b r a i nt i s s u e s i nt r a n s i e n t i s c h e m i ab r a i nd a m a g e i n r a t s [J ].I n t JM o l S c i ,2015,16(6):11873-11891.[10] R a d a kD ,K a t s i k iN ,R e s a n o v i c I ,e t a l .A p o p t o s i s a n dA -c u t eB r a i nI s c h e m i ai nI s c h e m i cS t r o k e [J ].C u r r V a s c P h a r m a c o l ,2017,15(2):115-122.[11] 吉康祥,李捷,邱彩霞,等.脑缺血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现状[J ].中国卒中杂志,2010,5(1):66-72.[12] Q u i l l i n a n N ,H e r s o nPS ,T r a y s t m a nRJ .N e u r o p a t h o -p h y s i o l o g y o fB r a i nI n j u r y [J ].A n e s t h e s i o lC l i n ,2016,34(3):453-464.[13] D O r s i B ,M a t e y k a J HM ,P r e h n J .C o n t r o l o fm i t o c h o n -d r i a l p h y s i o l o g y a n dc e l l d e a t hb y t h eB c l -2f a m i l yp r o -t e i n sB a xa n dB o k [J ].N e u r o c h e m I n t ,2017,109:162-170.[14] H a f e e zA ,E l m a d h o u nO ,P e n g C ,e t a l .R e d u c e dA p o p -t o s i sb y E t h a n o l a n d I t sA s s o c i a t i o nw i t hP K C -δa n dA k t S i g n a l i n g i n I s c h e m i cS t r o k e [J ].A g i n g Di s ,2014,5(6):366-372.[15] B a l a g a n a p a t h y P ,B a i kS H ,M a l l i l a n k a r a m a nK ,e t a l .I n -t e r p l a y b e t w e e n N o t c ha n d p 53p r o m o t e sn e u r o n a lc e l l d e a t h i n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 [J ].JC e r e bB l o o dF l o w M e t a b,2018,38(10):1781-1795.[16] Y a n g J ,S uJ ,W a nF ,e t a l .T i s s u ek a l l i k r e i n p r o t e c t sa -g a i n s t 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b y s u p p r e s s i n g TL R 4/N F -κBa n d a c t i v a t i n g N r f 2s i g n a l i n gp a t h w a y i nr a t s [J ].E x p T h e r M e d ,2017,14(2):1163-1170.[17] N a r n eP ,P a n d e y V ,P h a n i t h iP B .I n t e r p l a y b e t w e e n m i -t o c h o n d r i a lm e t a b o l i s m a n do x i d a t i v es t r e s s i n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 :A n e p i ge n e t i c c o n n e c t i o n [J ].M o l C e l l N e u r o s c i ,2017,82:176-194.[18] G r i f f i nJ H ,F e r n a n d e zJ A ,L yd e n P D ,e ta l .A c t i v a t e d p r o t e i n C p r o m o t e sn e u r o pr o t e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sa n d t r a n s l a t i o nt ot h ec l i n i c [J ].T h r o m b R e s ,2016,141(S u p pl 2):S 62-S 64.075 2019年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第5期[19] L uS,L uC,H a nQ,e t a l.A d i p o s e-d e r i v e dm e s e n c h y m a ls t e mc e l l s p r o t e c t P C12c e l l s f r o m g l u t a m a t e e x c i t o t o x i c-i t y-i n d u c e da p o p t o s i sb y u p r e g u l a t i o no fX I A Pt h r o u g hP I3-K/A k t a c t i v a t i o n[J].T o x i c o l o g y,2011,279(1-3):189-195.[20] B a iH,Z h a oL,L i u H,e t a l.A d i p o n e c t i nc o n f e r sn e u r o-p r o t e c t i o n a g a i n s tc e r e b r a li s c h e m i a-r e p e r f u s i o ni n j u r yt h r o u g ha c t i v a t i n g t h ec AM P/P K A-C R E B-B D N Fs i g n a-l i n g[J].B r a i nR e sB u l l,2018,143:145-154.[21] A l h a d i d iQ,S h a hZ A.C o f i l i nM e d i a t e sL P S-I n d u c e dM i-c r o g l i a l C e l l A c t i v a t i o n a nd A s s o c i a te d N e u r o t o x i c i t yT h r o u g hA c t i v a t i o no fN F-κBa n dJ A K-S T A T P a t h w a y[J].M o lN e u r o b i o l,2018,55(2):1676-1691. [22]A r u m u g a m T V,B a i k S H,B a l a g a n a p a t h y P,e ta l.N o t c hs i g n a l i n g a n dn e u r o n a l d e a t h i ns t r o k e[J].P r o gN e u r o b i o l,2018,165-167:103-116.[23] P a s c h o nV,T a k a d aS H,I k e b a r a J M,e t a l.I n t e r p l a y B e-t w e e nE x o s o m e s,m i c r o R N A s a n dT o l l-L i k eR e c e p t o r s i nB r a i nD i s o r d e r s[J].M o lN e u r o b i o l,2016,53(3):2016-2028.[24] C h e n J,L i Z,H a t c h e r J T,e t a l.D e l e t i o no fT R P C6A t-t e n u a t e s NM D A R e c e p t o r-M e d i a t e d C a2+E n t r y a n dC a2+-I n d u c e dN e u r o t o x i c i t y F o l l o w i n g C e r e b r a l I s c h e m i aa n d O x y g e n-G l u c o s e D e p r i v a t i o n[J].F r o n t N e u r o s c i,2017,11:138.[25]刘庆山,方亮,王维群,等.基于神经血管单元和网络药理学理论的抗脑卒中神经病变靶点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138-141.[26] G o m e s J R,L o b oA C,M e l oC V,e t a l.C l e a v a g e o f t h e v e-s i c u l a rG A B At r a n s p o r t e r u n d e r e x c i t o t o x i c c o n d i t i o n s i sf o l l o w e db y a c c u m u l a t i o no f t h e t r u n c a t e d t r a n s p o r t e r i nn o n s y n a p t i cs i t e s[J].J N e u r o s c i,2011,31(12):4622-4635.[27]张扬.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神经血管单元的治疗靶点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6.[28] Z h uT,Y uD,F e n g J,e t a l.G D N Fa n dN T-3i n d u c e p r o-g e n i t o rb o n e m e s e n c h y m a l s t e m c e l l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i n t on e u r o n s i n f e t a l g u t c u l t u r em e d i u m[J].C e l lM o l N e u r o-b i o l,2015,35(2):255-264.[29] O r t i z-L o p e zL,V e g a-R i v e r aNM,B a b u H,e ta l.B r a i n-D e r i v e dN e u r o t r o p h i cF a c t o rI n d u c e sC e l lS u r v i v a la n dt h eM i g r a t i o no f M u r i n eA d u l tH i p p o c a m p a lP r e c u r s o rC e l l sD u r i n g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I nV i t r o[J].N e u r o t o xR e s,2017,31(1):122-135.[30] X u eL,W a n g J,W a n g W,e ta l.T h ee f f e c to fs t r o m a lc e l l-de r i v e df a c t o r1i n t h em ig r a t i o no f n e u r a l s t e mc e l l s[J].C e l l B i o c h e m B i o p h y s,2014,70(3):1609-1616.[31] Z h uB,N i c h o l l sM,G uY,e t a l.E l e c t r i c S i g n a l sR e g u l a t et h eD i r e c t i o n a lM i g r a t i o no fO l i g o d e n d r o c y t eP r o g e n i t o rC e l l s(O P C s)v i a b e t a1I n t e g r i n[J].I n t JM o l S c i,2016,17(11)p i i:E1948.[32]程笑,杨欢,杨滢霖,等.缺血性脑卒中后星形胶质细胞信号通路变化及潜在治疗靶点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7,26(7):749-754.[33]杜瑶,李欣,冉利,等.星形胶质细胞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双重作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35(9):841-844.[34] B a oY,Q i nL,K i mE,e t a l.C D36i s i n v o l v e d i n a s t r o c y t ea c t i v a t i o na n d a s t r o g l i a ls c a rf o r m a t i o n[J].J C e r e bB l o o dF l o w M e t a b,2012,32(8):1567-1577.[35] G u oZ,Z h a n g L,W uZ,e t a l.I nv i v od i r e c t r e p r o g r a m-m i n g o f r e a c t i v e g l i a l c e l l s i n t of u n c t i o n a ln e u r o n sa f t e rb r a i n i n j u r y a n di na n A l z h e i m e r sd i s e a s e m o d e l[J].C e l l S t e m C e l l,2014,14(2):188-202.[36]刘彩虹,张泓波,刘文贤,等.急性缺血中风后血管保护靶点的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24(1):95-97.[37] W y t r y k o w s k aA,P r o s b a-M a c k i e w i c zM,N y k aW M.I L-1β,T N F-α,a n d I L-6l e v e l s i n g i n g i v a l f l u i da n ds e r u mo fp a t i e n t sw i t hi s c h e m i cs t r o k e[J].J O r a lS c i,2016,58(4):509-513.[38] Y a n M,L e n g T,T a n g L,e t a l.N e u r o p r o t e c t a n t a n d r o s t-3β,5α,6β-t r i o l s u p p r e s s e sT N F-α-i n d u c e de n d o t h e l i a l a d-h e s i o n m o l e c u l e se x p r e s s i o na n dn e u t r o p h i la d h e s i o nt oe n d o t h e l i a l c e l l s b y a t t e n u a t i o n of C Y L D-N F-κB p a t h w a y[J].B i o c h e m B i o p h y sR e sC o mm u n,2017,483(2):892-896.[39] K u r z e p a J,K u r z e p a J,G o l a bP,e t a l.T h e 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m a t r i xm e t a l l o p r o t e i n a s e(MM P)-2a n d MM P-9i nt h ei s c h e m i c s t r o k e[J].I n t JN e u r o s c i,2014,124(10):707-716.收稿日期:2019-07-28;修回日期:2019-09-241752019年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第5期。

脑缺血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治疗靶点

脑缺血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治疗靶点

脑缺血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治疗靶点脑缺血是指大脑缺乏血液的情况,由于脑部缺氧,可以对神经元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脑缺血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非常复杂,其中包括氧化应激、神经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等过程。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脑缺血损伤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了许多治疗靶点。

1.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引起脑缺血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脑部组织缺氧缺血会导致氧化应激反应的激活,使得氧自由基和其他自由基的产生增加。

这些自由基可以破坏脂质、蛋白质和核酸,从而加剧脑缺血的损伤。

因此,氧化应激在脑缺血中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治疗靶点。

一些天然物质,如葡萄籽提取物,已被证实具有抗氧化作用,对于预防脑缺血损伤非常有效。

2. 神经炎症反应神经炎症反应在脑缺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脑缺血会诱导神经元和胶质细胞释放出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等,这些介质会引起脑缺血后炎症反应的激活。

炎症反应的增强会导致细胞凋亡和炎症细胞的浸润,加剧脑缺血的损伤。

因此,抗炎症治疗是治疗脑缺血的有前途的方向。

3.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种导致脑部神经元死亡的程序性死亡过程。

在引起脑缺血的过程中,细胞凋亡的激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缺血缺氧诱导细胞凋亡的机理包括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

内源性途径主要包括线粒体途径和下游酶激活途径。

外源性途径则是通过激活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等。

基于这些机制,抑制细胞凋亡在治疗脑缺血损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治疗靶点治疗脑缺血损伤的方法非常有限,因此,开发新的治疗靶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天然物质,如酚酸、茶多酚等,已被证实具有缓解脑缺血的作用。

在药物研发方面,一些靶向氧化应激、减轻神经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等的药物正在研究和开发中。

例如,替格瑞洛(TGR-1202)是一种新型选择性磷酸酯酶抑制剂,被认为具有降低脑缺血损伤的作用。

结论总体来讲,脑缺血损伤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氧化应激、神经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是导致脑缺血损伤的重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 减轻BBB的渗出或破坏 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保护脑细胞,降低代谢率
血管的保护
神经的保护
谢谢!
-------2003
The ultrastructure of cerebral capillaries observed with electron microscopy.
脑缺血再灌注对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A、正常脑微血管
D、基底膜断裂 BBB完整性破坏
缺血对神经血管单元的损伤与临床意义-万琪教.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he neurovascular unit comprises neurons, the microvessels that supply them, and their supporting cells. Cerebral microvessels consist of the endothelium (which form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the basal lamina matrix, and the end-feet of astrocytes. Microglial cells and pericytes may also participate in the unit. Communication has been shown to occur between neurons and microvessels through astrocytes.
C、白细胞黏附受体表达 介导白细胞黏附与移行
B、局灶性脑缺血后 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
Advances in the Vascular Pathophysiology of Ischemic Stroke Gregory J. Thrombosis Research 98 (2000) V73–V81
神经血管单元损伤时防治的可能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