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讲话摘要

合集下载

论鲁迅和张天翼人物形象中的讽刺艺术

论鲁迅和张天翼人物形象中的讽刺艺术

论鲁迅和张天翼人物形象中的讽刺艺术作者:朱艺佳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3期摘要:鲁迅的《离婚》和张天翼的《出走以后》主题似乎都是关于离婚,但却绝不仅仅止于离婚,其内涵的丰富性、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讽刺性及作者对于当时国民性弱点的揭露都远远超出了对于离婚这种现象本身的关注。

本文试对这两部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做文本细读和交叉对比,进而分析作者从中体现出来的讽刺内涵。

关键词:讽刺;人物形象;荒谬一、女性本身的愚昧和退缩《离婚》描写了妇女“爱姑”——一位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的农村妇女,在遭受了离婚风波时所表现出来的大胆泼辣的反抗行为,以及最后在封建势力下被消灭气焰,最终懦弱地接受了七大人的调节,以离婚收场。

爱姑不再是被动接受封建势力压迫而无能为力的妇女,她可以自然地大骂脏话,一口一个“小畜生”“老畜生”,并且态度坚决地表示:“要撇掉我,是不行的。

”又说不管是“七大人也好,八大人也好。

我总要闹得他们家败人亡!”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单四嫂子等农村妇女完全不同,爱姑好似坚决捍卫自己婚姻的斗士,她决心要替自己讨回公道。

看似是在反抗着封建父权夫权,这斗争中产生的社会意义可能爱姑自己也从未思考过。

恰恰相反,她反而是在遵循着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

爱姑申诉自己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呵!”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理直气壮地拥护封建婚姻制度,肯定自我在封建家庭生活中对传统伦理纲常和等级的遵从[1]。

爱姑的反抗符合她的泼辣性格和成长环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她反抗离婚的目的又是带有浓重封建色彩的行为。

《出走以后》中何太太是由七叔调教出来的新派人物,她从七叔那里知道了世界有多大,知道了女人是个“人”。

在面对榨取工人血汗换取自己财富的何伯俊时,姑太太的态度也从要坚决和丈夫离婚转变成“思想归思想,生活归生活”的思想生活二元论。

面对七叔,何太太控诉丈夫的形容词是“野兽!腐败!恶化!守财奴!禽兽!国家社会的罪人!……”想到工人们的悲惨遭遇,讲到这里时姑太太全身的血在狂奔着,声音发了颤。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




看过鲁迅年轻时的照片,觉得并不是很帅, 但是鲁迅对自己却信心有加,一次英国作家 萧伯纳见到他说:“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 ,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听了这样的 溢美之言,鲁迅不但没有谦卑之词,还竟然 说:“我老了会更漂亮!” 有一次,鲁迅的侄女问鲁迅:“你的鼻子为 何比我爸爸(周建人)矮一点,扁一点呢? ”鲁迅笑笑说:“我原来的鼻子和你爸爸的 鼻子一样高,可是我住的环境比较黑暗,到 处碰壁,所以额头、鼻子都碰矮了。” 广州一些进步青年创办”南中国“文学社, 怕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希望鲁迅给创刊号 撰稿。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要刊物销 路好很容易,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骂我的 刊物也是销路好的。”
敏感 孤独
深刻
冷峻
严肃
刻薄
………
鲁迅被誉为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 和文学家,也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之一,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文学不 过是他传播思想的武器。
鲁迅的作品对人的精神创伤与病态进 行无止境的发掘,对中国人的“奴性”进 行了彻底的批判,是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 的伟大拷问 。
他残酷地鞭打着人的灵魂,也反对任何 形式的忍从,他始终维护人的思想的独立 性和不妥协性。
事件 久雨偶晴的 造访 和海婴嬉 戏 冯雪峰来访 对青年来信 的态度 指导青年看 电影
性格
手法
略写、语言 及细节 语言描写、 对比 场面描写、 语言描写 语言和 对比描写 语言(直引 和间引)
和蔼可亲 善解人意、童心依在 好客、真心待友 关心、宽容青年 善用革命和科学 精神指导青年
节 事件 数
12 不游公园却勤出 门 13 不请男佣却热待 客 14 不吝校样纸及坐 车 15 喝茶和抽烟 16 17 昼陪客人夜加班 18

浅析鲁迅的文学翻译

浅析鲁迅的文学翻译

浅析鲁迅的文学翻译
姜琳琳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09(000)025
【摘要】学术界对鲁迅的文学翻译研究得非常少,也很少重视,这不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及其文学,特别是理解鲁迅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翻译家
鲁迅入手,从他的翻译理论、翻译成就和翻译对其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
讨论了鲁迅的文学翻译的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姜琳琳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
【相关文献】
1.试谈我国的民族文学翻译工作——在鲁迅文学院第十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新疆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班)上的讲话
2.鲁迅文学翻译价值与启示
3.中国文学翻译探究——以鲁迅《肥皂》四个英译本为例
4.翻译叙事建构理论视域下的海外译者文
学翻译叙事建构研究——基于鲁迅小说的两个英译本5.鲁迅译论在当代(1949—1966年)——兼及文学翻译的当代转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东省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带答案)

广东省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带答案)

广东省2023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以载道”既是一种文艺创作准则,更是一种批评理论倾向。

这种倾向跨越千年,一直深蕴在中国文艺批评体系土壤中,我们无法从价值论角度对其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是需要辩证对待。

诚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言,文艺批评无论孤立从政治标准出发还是从文艺标准出发都会出问题,前者会导致庸俗社会学批评,后者则会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泥沼,两者都不利于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

“五四”以来,对文艺批评实践性的重视实现了对“载道”传统的有效接续,标志性的人物非鲁迅莫属。

在《对于批评家的希望》中,他表达了对当时一些“痰迷心窍”式批评家的讽刺:“独有靠了一两本‘西方’的旧批评论,或则捞一点头脑板滞的先生们的唾余,或则仗着中国固有的什么天经地义之类的,也到文坛上来践踏,则我以为委实太滥用了批评的权威。

”这些所谓的批评家犯了先入为主、僵化固执的毛病,没有结合文学实践展开批评。

结合鲁迅对当时京派文人“象牙塔式创作观念”的批判,可以看出他的确实现了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的一致。

在鲁迅看来,文艺是匕首和投枪,文艺批评也应具有类似的性质,这样才能挣得一个文学的大光明。

很显然,这种批评观点与古代“载道”式文艺批评观如出一辙,所以孙郁指出鲁迅“在人文传统和马克思主义遗产的参照下,从艺术规律出发,以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表达对于文学的不同理解”。

这一观点富有启发性。

笔者认为,其中“中国特有的话语方式”起码应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指向现实的、有为而作的批评传统。

这种传统是对古代“载道”传统的接续,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对实践性的追求相互合流,从而形成了中国当代批评话语。

其次,是对古代诗话式批评“直抵本质”的言说方式的吸收。

中国古人在表达对某些文艺现象、作品风格、名物句读的看法时,往往省略繁复的论证过程,直接表达个人见解。

表面看来,这种方式似乎极不科学,但仔细考察会发现,撰写诗、文、评的作者,往往是各自时代文采斐然的大家。

赏析自嘲鲁迅

赏析自嘲鲁迅

鲁迅《自嘲》解析运交华盖欲何求②, 未敢翻身已碰头。

优破帽遮颜过闹市, 优漏船载洒泛中流③。

横眉冷对千夫指, 优俯首甘为孺子牛④。

躲进小楼成一统⑤, 管他冬夏与春秋⑥。

比做“未敢翻身已碰头”。

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 在过闹市时, 用破帽遮住了容颜。

就是这样, 处境还是非常危险, 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 一不小心就会沉没。

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 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 “鲁迅的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 对于, 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

‘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

一切共产党员, 一切革命家, 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 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 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

”毛主席对这种精神给予极高的评价。

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 经常在躲避, 所以“躲进小楼”是写实, 但又不限于写实。

当时反动派丢掉东北大片土地, 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 国民政府躲避敌人威胁. 迁都洛阳, 一直到这年12月才迁回南京。

作者写这诗时还没迁回, 所以讽刺它只知躲避, 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里。

这首诗, “横眉”两句成为传诵的名言, “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

这两句不仅意义深长而且形象鲜明。

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 “虽寥寥十四字, 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 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 表现具足。

此真可谓前无古人, 后启来者。

”“千夫指”的出处, 本于《汉书·王嘉传》: “里谚曰: ‘千人所指, 无病而死。

’”这里的“千人”即“千夫”, 是指群众。

但鲁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说: “今幸无事, 可释远念。

然而三告投杼, 贤母生疑。

千夫所指, 无疾而死。

学习鲁迅 宣传鲁迅——学习江泽民同志在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学习鲁迅  宣传鲁迅——学习江泽民同志在纪念鲁迅诞辰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51-59页
主题词: 鲁迅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帝国主义侵略;山河破碎;维新变法;历史年代;黑暗统治;革命斗争;民族灵魂;且介亭杂文末编
摘要: 于万和鲁迅爱国主义精神的几个特点鲁迅生活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年代。

他亲历过愈益严重的丧权辱国、山河破碎的民族屈辱,及与之结伴相随的“寒凝大地”、“万家墨面”,百姓流离、生灵涂炭的黑暗统治;另一方面,他又目睹或参与了自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北伐大革命以及反对国民党反革命围剿、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与革新、革命斗争。

鲁迅正。

鲁迅《自嘲》赏析

鲁迅《自嘲》赏析

鲁迅《自嘲》赏析自嘲①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②,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③。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④。

躲进小楼成‎一统⑤,管他冬夏与‎春秋⑥。

【注释】①《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运交华盖欲‎何求,……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凄成一律以‎请’云云。

”按:十月五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其兄‎郁华,请鲁迅作陪‎,同席还有柳‎亚子。

〔闲人〕《三闲集·序言》里说:“我将编《中国小说史‎略》时所集的材‎料,印为《小说旧闻钞‎》,以省青年的‎检查之力,而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

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所以把杂文‎集名为《三闲集》,又自称“闲人”。

〔打油〕自己谦称是‎打油诗。

〔偷得半联〕鲁迅晚年得‎子,疼爱有加。

那天鲁迅赴‎宴,郁达夫借此‎开玩笑道:“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横眉”一联回答他‎。

郁达夫又打‎趣说:“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没有脱‎?”鲁迅说:“给你这么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

”所谓偷得半‎联是指第一‎句。

②华盖,鲁迅《华盖集·题记》:“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

……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

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

”华盖,象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

这里指霉运‎。

③漏船句,《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

”④千夫指,《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孺子牛,《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指春秋时齐‎景公的幼子‎荼。

齐景公非常‎疼爱他这个‎儿子,一次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儿子骑着‎玩。

小孩子不慎‎跌倒,扯掉了景公‎的牙齿。

“皇甫平”事件始末

“皇甫平”事件始末

“皇甫平”事件始末作者:周瑞金来源:《领导文萃》2009年第08期在“皇甫平事件”的前前后后,江泽民对于“要问姓社姓资”高度关注,邓小平则用冷静观察、思考来表明态度。

许多论者把“皇甫平”解释为“黄浦江评论”的谐声,这并不错,但又不仅仅是这个意思。

从更深层的意思来说,这个“皇”字,按照我家乡闽南话的念法,与“奉”字谐音。

这个“甫”,不念“浦”,而读“辅”。

我选这个甫,就是取辅佐的意思。

奉人民之命,辅佐邓小平,这就是“皇甫平”笔名的深层含义。

而皇甫又是中国的一个复姓,人们看起来比较自然。

皇甫平评论的背景并不复杂。

“皇甫平”文章引起争论,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大家知道,东欧发生剧变,国内有些人认为,东欧事件是“改革引起”的,他们对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疑问和诘难,对每一项改革开放的措施都要“问一问是姓社还是姓资”。

有“理论家”公然在报上提出: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还是资本主义的改革?用“姓社姓资”来提问,这就要对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予以重新评价。

当然,他们要问,也一直在问,这都可以。

关键在于,他们“问一问姓社姓资” 的核心,就是要彻底否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开放事业。

当时他们讲得最多最激烈的,是反对和平演变,是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而对改革开放则是进行“姓社姓资”的诘难。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的确面临着一个“向何处去”的现实课题。

十四大以前反和平演变的呼声很高,中央党校举办了第三次党建研讨班,被人称为“反和平演变班”,是背着当时党校校长办的,还不让上海的领导参加。

他们提出要成立反和平演变领导小组,要下发反和平演变的座谈纪要。

这些都遭到江泽民总书记的拒绝和抵制。

而他们当时讨论谁是中国的戈尔巴乔夫,这就是当时中国严峻的政治局面。

舆论界的暗喻也出来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改革派”。

一时间,经济特区被指责为“和平演变的温床”,股份制改革试点被指责为私有化潜行,企业承包被指责为瓦解公有制经济,引进外资被指责为甘愿做外国资产阶级的附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
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娜拉走后怎样》
2. 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
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
豆芽。-------《未有天才之前》
3. 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
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
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无声的中国》
4. 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利害,
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
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无声的中国》
5. 知识和强有力是冲突的,不是并立的;强有力不许人民有自由思想,因为这能使能力分
散……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就是假的,冒充的知识阶级;只是假知识阶级的寿
命倒是比较长一点。-------《关于知识阶级》
6. 我每每觉到文艺和政治时时在冲突之中;文艺和革命原不是相反的,两者之间,倒有不
安于现状的同一。惟政治要维持现状,自然和不安于现状的文艺处在不同的方向。……
政治家最不喜欢人家反抗他的意见,最不喜欢人家想要,想开口。----《文艺与政治的歧
途》
7. 革命史痛苦的,其中也必然混有污秽和血 ,决不是如诗人所想象的那般有趣,那般完
美;革命尤其是现实的事,需要各种卑贱的,麻烦的工作,决不如诗人所想象的那般浪
漫;革命当然有破坏,然而更需要建设,破坏是痛快的,但建设却是麻烦的事。---《对
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