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肝转移病例治疗方法分析

合集下载

乌司他丁抑制CCL17/CCL22-CCR4介导的小鼠乳腺癌肝转移

乌司他丁抑制CCL17/CCL22-CCR4介导的小鼠乳腺癌肝转移

《中国癌症杂志》2018年第28卷第4期 CHINA ONCOLOGY 2018 Vol.28 No.4248·论 著·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基金项目:重庆市科委社会事业与民生保障科技创新专项一般项目(cstc2016shmszx130012)。

通信作者:郭 丹 E-mail :guodan-e1973814@乌司他丁抑制CCL17/CCL22-CCR4介导的小鼠乳腺癌肝转移李 霞,印国兵,程 熙,潘倍倍,李顺波,代 朦,郭 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重庆 400010[摘要] 背景与目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关键作用。

本文研究了乌司他丁(ulinastatin )对胸腺和活化调节趋化因子(thymus and activation-regulated chemokine ,TARC )即CCL17/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因子(macrophage-derived chemokine ,MDC )即CCL22-CC 族趋化因子受体4(CC chemokine receptor 4,CCR4)信号通路介导的乳腺癌肝转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小鼠乳腺脂肪垫(mfp )接种4T1乳腺癌细胞的方式构建小鼠乳腺癌模型,15 d 后取小鼠乳腺肿瘤,并记录乳腺肿瘤的质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肿瘤组织中CCR4及肝脏转移瘤中CCL22、CCL17蛋白的表达;采用慢病毒转染的方式抑制4T1乳腺癌细胞CCR4基因,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 )检测抑制效果,并以同样方式进行小鼠乳腺成瘤并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用三种不同浓度乌司他丁处理4T1细胞荷瘤小鼠,15 d 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CR4及肝脏组织中CCL22及CCL17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 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FQ-PCR )分别检测肝脏组织中TGF-β的表达以及microRNA-34a 和microRNA-31的含量,并进行TGF-β和microRNA-34a 、microRNA-31、CCL22以及CCL17的相关性分析。

晚期乳腺癌患者口服卡培他滨致重度手足综合征的病例分析

晚期乳腺癌患者口服卡培他滨致重度手足综合征的病例分析

·短篇及个案报告·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女性癌症发病率中的第1位,在每年新发乳腺癌病例中,约3%~1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出现远处转移;早期乳腺癌患者中,约30%~40%可发展为晚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仅20%[1]。

晚期乳腺癌目前虽难以治愈,但可以通过优化治疗模式、研发新药的使用来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卡培他滨为氟尿嘧啶类似物,通过在体内代谢为5-氟尿嘧啶(5-FU)发挥抗肿瘤作用,具有口服给药的优势,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2]。

卡培他滨临床应用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发生手足综合征后会导致药物减量甚至停药,严重影响疗效并降低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可能会造成病情的迅速进展。

通过调整卡培他滨的给药方式为节拍化疗,可进一步缓解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增加患者的耐受性。

节拍化疗是采用化疗药物的最小剂量持续高频的给药方式,无停药间歇期,主要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起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目的,具有毒副反应小,患者易耐受的优点,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口服卡培他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无法耐受的情况下提供了另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及选择。

本文通过对4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口服卡培他滨出现重度手足综合征后调整治疗方案为节拍化疗进行分析总结,并回顾相关文献及研究,探讨手足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节拍化疗的作用机制以及是否能为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新的选择。

1病例资料4例患者均为晚期乳腺癌患者,联合给药治疗方案,1例多西他赛+卡培他滨,2例多西他赛+卡培他滨+曲妥珠单抗,1例长春瑞滨+卡培他滨+曲妥珠单抗。

4例患者手足末端甲沟炎症状均好转。

见表1。

2讨论乳腺癌患者经新辅助化疗、手术、辅助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后,仍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出现复发转移。

面对这一类患者,在治疗初期基本使用蒽环类序贯或联合紫杉类药物治疗,病情进展后根据患者前期用药情况及前期治疗后患者病情缓解时间,仍会首选紫杉类药物联合卡培他滨作为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转移性乳腺癌(IV期乳腺癌)病例讨论汇报

转移性乳腺癌(IV期乳腺癌)病例讨论汇报
3、采用何种术式?
4、是否可以放疗?
CA153 159.1 U/L 碱性磷酸酶:110U/L
转入我科行右乳肿物穿刺活检,病理示: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类型,免疫组化: ER(+,98%强阳) PR(+,80%中阳)Her-2(1+) Ki-67(+,22%-25%)。分 子分型为LuminialB型(Her-2 阴性型)。
根据临床资料,诊断:1、乳腺癌(右侧,cT2N1M1)2、全身多处骨转移。 初诊即为转移性乳腺癌(IV期乳腺癌)。
4.10第1周期化疗前 30*30mm
超声肿瘤原发灶变化
6.8第4周期化疗前 30*26mm
10.9第8周期化疗后 29*18mm
7.31第6周期化疗前 28*21mm
4.10第1周期化疗前 9*9mm
超声腋窝淋巴结变化
6.8第4周期化疗前 19*10mm
10.9第8周期化疗后 6*5mm
7.31第6周期化疗前 7*7mm
CT变化(化疗前与第7次靶向治疗时比较)
肿瘤标记物变化图
讨论:
局部治疗,如手术和放疗在初治为IV期乳腺癌 中的价值还不明确。只有当全身药物治疗取得较 好的疗效时,才可考虑姑息性的局部治疗,以巩 固全身治疗的效果。(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疗 指南与规范(2018版)
1、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2、若需要手术,何时为佳?
如何治疗?
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17 版)
北京307医院吴世凯教授远程会诊:患者年轻女性 ,左下肢疼痛明显,查体左侧髋关节活动受限,“4” 字试验阳性,左下肢不能主动活动,应快速控制患者 症状,建议给予TX方案解救化疗6-8周期。
2017.04.14-2017.09.19给予TX(多西他赛 75mg/m2 d1,卡培他滨1.5g bid*2周)方案联合化疗 8周期。

乳腺癌死亡讨论

乳腺癌死亡讨论
10
整理课件
死亡诊断
1.左乳癌IV期 肝转移 脾转移 骨转移 腹腔淋巴结转移 2.系统性红斑狼疮 狼疮性肾炎 3.高血压病II级 极高危组
11
整理课件
死亡原因
1.考虑肿瘤晚期,多脏器功能衰竭? 2.患者呼吸困难,考虑存在呼吸衰竭,但无血气分析
检查,临床无法取证。 3.患者曾有谵语,是否为脑转移可能?但家属已拒绝
13
2021年ST GALLEN共识乳腺癌亚型相应辅助治疗
整理课件
亚型
Luminal A
Luminal B (HER2-)
Luminal B (HER2+) HER2过表达 (非luminal) 三阴性 (导管) “特殊组织学类型” A. 内分泌敏感型 B. 内分泌不敏感型
治疗 仅内分泌治疗
化疗+内分泌治疗
考虑开始化疗
见复发或IV 期乳腺癌内 分泌治疗的 后续治疗
对于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或阳性的复发或IV期乳腺癌患者,无论21 是否接受过内分泌治疗,假设出现内脏转移,那么应考虑化疗。
浸润性乳腺癌 — 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首选化疗方案
整理课件
首选单药
蒽环类 • 多柔比星 • 脂质体多柔比星
紫杉类 • 紫杉醇
3
整理课件
术后诊断
左乳癌术后T3N2M0 IIIA期
4
整理课件
术后给予“多西他赛120mg d1+环磷酰胺950mg d2〞 天化疗3周期,因重度乏力、骨髓抑制、感染停止化 疗。
行左胸壁、左锁骨上区放疗DT5000cGy/25f。 放疗结束后应用“他莫昔芬10mg 日二次口服〞1.5年。
26
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模式
1线化疗 (4-6周期)

转移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转移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DOI: 10.3781/j.issn.1000-7431.2012.08.Copyright© 2012 by TUMOR转移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于 倩,佟仲生, 汪 旭,史业辉,何丽宏,刘晓东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内科,乳腺癌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60[摘要] 目的:分析单一机构转移性乳腺癌(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MBC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方法: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2006年12月乳腺癌根治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并具备完整的病历和随访资料的280例MBC 患者,对其临床病理特征、复发和转移情况以及生存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 法,多因素预后分析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

结果:本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为9个月(1~9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OS )为45个月(2~99个月),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1%、59.5%和36.9%。

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淋巴血管侵犯、激素受体(hormonal receptor ,HR )状态、分子分型、无病生存时间(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内脏转移、首次转移部位数目、肝转移、脑转移、解救内分泌治疗和解救放疗与OS 相关(P <0.05)。

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血管侵犯、分子分型、内脏转移和肝转移是MBC 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

结论:淋巴血管侵犯、三阴型乳腺癌、内脏转移和肝转移是MBC 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对MBC 患者的预后判断及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 乳腺肿瘤;肿瘤转移;预后[中图分类号] R737.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0-7431 (2012) 08-0609-06Analysis of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tic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YU Qian, TONG Zhong-sheng, WANG Xu, SHI Ye-hui, HE Li-hong, LIU Xiao-dongDepartment of Breast Medical Oncology,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and Hospit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Breast Cancer Prevention and Therapy; Tianjin Key Laboratory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Therapy, Tianjin 30006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survival for patients with MBC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t a single institution, and to establish prognostic factors for MBC. Methods: A total of 280 female patients with MBC were recruited between January 2004 and December 2006 at a single institution previously receiving complete anticancer treatment and with accurate and complete clinical and follow-up information.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patterns of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and the survival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of prognosis were performed by Kaplan-Meier method and COX proportional-hazard regression model,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median PFS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was 9 months (1-93 months), the median OS (overall survival) after recurrence was 45 months (2-99 months), and the one-, three- and five-year survival rates were 91.1%, 59.5% and 36.9%, respectively.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pathological type, lymphovascular invasion, hormone receptor status, molecular subtype, DFS (disease-free survival), visceral metastasis, the number of fi rst metastatic sites, liver metastasis, brain metastasis, palliative endocrine therapy and palliative radiotherapy had significant impacts on the OS (P < 0.05).In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lymphovascular invasion, molecular subtype, visceral metastasis, and liver metastasis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P < 0.05). Conclusion: The factors of lymphovascularinvasio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visceral metastasis and liver metastasis are independent[基金项目] 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 (编号:10JCYBJC11500)Correspondence to: TONG Zhong-sheng(佟仲生) E-mail: tonghang@ Received 2012-04-19 Accepted 2012-06-12008肿瘤2012年8月第32卷第8期 TUMOR Vol. 32, August 2012 609临床研究·Clinical Researchpredictors of poor prognosis. These fundamental observations may assist physicians in evaluating the survival potential and determining the appropriate therapeutic decision for patients with MBC.[KEY WORDS] Breast neoplasms; Neoplasm metastasis; Prognosis[TUMOR, 2012, 32 (08): 609-614]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术后患者中30%~50%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

三阴性乳腺癌眼球转移1例报告并治疗分析

三阴性乳腺癌眼球转移1例报告并治疗分析

肿瘤眼球转移的主要途径 。眼部转移早期症状有眼部 流泪 、 视物模糊 、 视物变形 、 复视等 , 后期可有 眼球突 出、 视力下降、 眼痛等¨ 1 。当肿瘤侵犯眼肌或眼部运动
术。术后病理 : 经多次取材 , 仅一处见少量可疑癌组织 及钙化, 乳头( 一 ) , 底切缘( 一 ) 。 腋下淋巴结见癌转移( 3 / 8 ) , Ⅲ级淋 巴结未见癌转移( o / 3 ) 。 合计转移率 3 / 1 1 。 术 后患者行 右侧胸 壁 和锁 骨上下 区放疗 ( 剂量: D T =
由于 眼眶 和眼球 内组 织缺乏 淋 巴管 ,血行扩散 为
物, 质硬 , 界不清 , 与皮肤粘连 , 与胸大肌无粘连。右腋 下可触及一肿大淋 巴结 , 约2 . 0 c m x 1 . 5 e m大小 , 质韧 , 界尚清 , 活动度好。初步诊断 : 右侧乳腺癌?c , I M 。 , ⅢA期。 2 0 0 9 年9 月2 1日 粗针穿刺病理检查示 : 浸润 性导管癌 , 组织学 Ⅱ一 Ⅲ级。免疫组化 : E R ( 一 ) , P R ( 一 ) , C e r b B 一 2 ( +) , P 5 3 ( 一) , K i 一 6 7 ( + ~ + +, > 7 O %) 。体 表 面 积
甘肃 医药 2 0 1 3 年第 3 2 卷第 l 2期
G a n s u Me d i c M J o u mM, 2 0 1 3 , V o 1 . 3 2 。 N o , 1 2
・ 9 5 9・

短篇及个案报告 ・
三阴性乳腺癌 眼球转移 1 例报告并治疗分析
姜专基 张斌 明 杨碎胜 杜延泽 盛志娟 秦永生
者, 紫杉类序贯方案的治疗指数显著优于联合方案。 另 有C A L G B 9 7 4 1 研究【 表 明 , 与传统 3 周方案相 比, 紫杉醇剂量密集方案能显著改善 D F S和 O s , 优于传统 的3 周方案。故紫杉类序贯蒽环类密集化疗为三阴性 乳腺癌较佳治疗选择 , 该患者给予 A c —P序贯密集化 疗, M i l l e r — P a y n e 疗效分级为 5级 , 效果达 p C R 。术后 半年患者发生眼部转移 , 病理为低分化腺癌 , 来源于乳 腺。免疫组化结果提示仍为“ 三阴性” 。

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研究

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研究

中医治疗乳腺癌的研究乳腺癌是乳腺导管和乳腺小叶上皮细胞在各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癌变的疾病。

乳腺癌在中医学中称”乳岩”、”乳疳”、”乳石痈”、”石奶”、”翻花奶”等自汉代以来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深入,在治疗和预防积累了宝贵的理论和经验。

标签:中医;乳腺癌;研究进展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在病因病机探讨、临床诊治及机理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中医在乳腺癌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现从乳腺癌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基础方加减治疗、中药外敷、针灸等多个方面将近几年的中医药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病因病机现代医家在古代医家认识的基础上,其病因病机为外由六淫内侵,内因享赋不足,后天失养,肝气郁滞,冲任失调,脏腑虚弱,以致气滞、血瘀、痰凝、邪毒结于乳络而成。

黄建生[1]在论述乳腺癌的病因病机时认为正气不足是乳腺癌发生的内在原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是乳腺癌的重要病机,七情内伤,肝失疏泄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六淫外侵邪毒留滞是发病的外在因素,饮食失调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周仲瑛[2]认为癌毒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其形成与饮食、外感、情志有关,皆可导致癌病的发生,又可作为一个病理产物,进一步使病邪深重不解。

癌毒一旦留结,阻碍经络气机运行,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则留结为痰,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则停留为瘀,癌毒与痰瘀搏结,则形成肿块,或软、或硬、或坚硬如岩,附于一处或数处,推之不移,形成癌体;或毒邪壅盛,充斥三焦,流注他处,累及脏腑,耗损正气。

正气已虚,更无力制约癌毒,而癌毒愈强,又愈耗伤正气,如此反复,则癌毒与日俱增,机体更加虚弱,终致毒盛正损,气阴难复之恶境。

周萍[3]认为,六淫七情是乳腺癌发病的主要病因,癌毒是痰瘀形成的重要因素,毒瘀结是乳腺癌发展的主要病机,毒邪是乳腺癌的发生发展预后的关键因素,其中,六淫伏毒和七情郁毒是乳腺癌发生的主要病因,痰毒瘀结为乳腺癌发展的主要病机。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乳腺增药方和病例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乳腺增药方和病例

国医大师朱良春治疗乳腺增药方和病例乳腺癌可见于古代中医文献所记载的“乳癖”、“乳疠”、“乳岩”和“乳痈”等。

经云:“怒则气上,思则气结”。

“上则逆而不下,结则聚而不行”。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严重威胁着女性的身体健康及生死存亡。

女性容易发生乳腺炎、乳腺囊肿、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增生、乳腺癌几种疾病。

而以乳腺增生、乳腺癌为最。

一位病人,是在乳腺癌晚期,乳房坚硬、淋巴转移,右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剧烈疼痛、胸部近腹部间肿大突起,牵引粘连的皮肤,剧烈疼痛。

已经进入癌症后期阶段,开始服药还有些见效,可是,由于外敷她没有理会使用方法,要求利用保鲜袋盛装草药用微波炉加热后,热敷,其却没有撕开保鲜膜外敷,整整半个多月,最后延误治疗时间,而在我繁忙的时候,也无法顾及,最后她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因此,对乳腺癌不可不加强防范。

乳腺癌的表现症状乳腺癌主要症状表现为:乳腺肿块、乳腺疼痛、乳头溢液、乳头改变、皮肤改变、腋窝淋巴结肿大。

乳腺肿瘤又称“乳疳”、“乳痈”等。

多采用乳房肿瘤和乳腺癌之名,是由于人的肝亢脾虚、气滞血瘀、久则生热,致阴毒旺盛,日久致气血虚衰。

忧思郁怒等因素,因虚而致癌,因癌而致虚,虚中夹实,以虚为本,根本仍为阳气虚。

使人体正气受损,外邪入侵,身体内部细胞毒素聚集,不能及时代谢,排除,导致症瘕积聚,进而形成癌肿。

肿瘤性乳房疾病,一般都是因忧思郁怒,肝脾受损,气滞痰凝而成“乳中结核”。

因体质素虚,肺肾阴亏,阴虚则火旺,火灼津为痰,痰火凝结成核;或肝郁化火,耗损阴液,痰凝气郁所致。

《冯氏锦囊秘录·卷十六》:“女人有忧怒抑郁,朝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溢,气血亏损,筋失荣养,郁滞与痰结成隐核,不赤不痛,积之渐大,数年而发,内溃深烂,名曰乳岩。

”乳腺癌逐步发展,可侵及淋巴管,向其局部淋巴引流区转移。

最常见的淋巴转移部位是同侧腋窝淋巴结。

起初,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推动,最后相互融合,固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肝转移病例治疗方法分析
患者咨询:李女士,37岁,去年发现已单侧乳房肿块,在当地医院两次病理检查结果为阴性,后将乳房肿块切除,没有注意定期随访!于今年4月份发现腋窝淋巴结肿大,病理结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且在肝脏有多处肿块,最大直径为5.3,肝穿刺病理结果为乳腺癌转移。

且在髋骨处发现两处骨转移。

用了多西他赛、表柔比星、帕米磷酸二钠的化疗方案进行4个疗程后核磁共振结果显示为:
1、乳房肿块减少相当明显,直径由5点多变为2.0左右;
2、第二个疗程后不久的核磁结果是肝脏肿块最大的由5大致变为3.5.第四个疗程后不久核磁共振结果是肝脏肿块最大由5.3大致变为2.0,且只能看到四个比较明显的;
3、骨盆结果显示,骨组织正在修复;
4、白细胞情况第七天到第十天四针升高白细胞的药,第十天白细胞还低,第十一天检查都正常。

患者主诉: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该是怎样?能否或者何时能进行原发病灶的切除,或肝脏的介入治疗或放射性治疗或生物免疫治疗等?
专家解答:重庆新桥CTC肿瘤生物治疗专家指出,针对患者的这种情况,关于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笔者有以下建议:
1、该患者不应做的治疗是手术治疗,这并不是说切不切得下来的问题,而是切了有没有意义的问题。

2、该患者需要讨论做不做的治疗是放疗,可以和放疗科的医师讨论,是否进行腋窝、乳腺的放疗,作用在于可以一定程度控制局部病灶,不过关键性问题在于乳腺癌腋窝放疗的毒副作用较大。

3、该患者可以考虑做的治疗是肝脏介入治疗,肝脏是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患者死于肝脏衰竭的风险确实存在,如有指征,介入治疗可值得一做。

4、化疗是有必要要做的,推荐目前化疗方案TAC化疗方案,化疗后可联合内分泌治疗或联合生物免疫治疗,尽可能降低化疗毒副反应,增强化疗疗效,提高患者自主抗癌免疫能力,增强患者体质。

综合来说,乳腺癌肝转移的治疗方法可按照下面的思路来进行,第一步完成约6个疗程的化疗,第二步是化疗结束后,开始进行内分泌治疗,第三步是乳腺癌患者的局部治疗,如果同时进行肝脏介入+乳腺、腋窝放疗,是一种罪强烈同
时局部控制效果最好的方法,在治疗成功、效果理想的情况下,联合生物免疫治疗进行维持治疗,会大大稳定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远期生存期。

当然具体的治疗方案还得依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建议患者去三甲肿瘤医院进行详细诊疗,促进身体尽可能康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