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论文修订版

孙子兵法论文修订版
孙子兵法论文修订版

《孙子兵法》对提高现代企业家的综合素质的启示

公管112

方斌杰

201122010228

【摘要】:《孙子兵法》中具有丰富的“论将”智慧,《孙子·计篇》中将“智、信、仁、勇、严”看作是军事将领的必备素质,谓之“五德”。其对于现代企业家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思想启迪。

【关键词】:《孙子兵法》;“为将五德”;现代企业家;素质

在我国浩翰的古兵书海洋里,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孙武撰著的《孙子兵法》,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孙子兵法》一书,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在哲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孙子》中的管理思想,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以致成为目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

一、“兵家者流,用智为先。”所谓“智”,是指智谋、知识和才能。孙子明确地把“智”放在“五德”之首,体现出“孙武尚智”的思想。在《孙子兵法》中,孙子多次论及“智”的重要性,如《地形篇》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又如《九变篇》曰:“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对于现代企业家来说,《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智”首先是现代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将理论提升到战略高度的能力,其次才是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所需的各类知识。换句话说,现代企业家不仅应是一个博学者,首先他还应是一个战略家。作为现代企业家,首先必须具有战略的头脑,面对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复杂、动荡的市场环境,必须能对社会、经济、技术及政治的各种可能变化做出正确估计和预测,根据企业预期目标,以变应变,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而得以生存和发展,这也是孙子“上兵伐谋”的战略思想的体现。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必要时,现代企业家需根据环境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战略或制定新的更切实际的战略,正如孙子在《虚实篇》中指出的:“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可见,“智”就是要求企业家具备战略思维,以“计”、“谋”取胜。

二、“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十一家注孙子·杜牧》曰:“信者,使

人不惑于刑赏也。”意即赏罚有信,唯有如此,才能令行禁止。“信”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如果把孙子讲的“信”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取信于人与施信于人。 取信于人表现在:其一,对内要做到“号令一也”。企业领导者要在下属中取得威望,有效地行使指挥和控制职能,就必须对下属讲求信用,以树立威信。要做到赏罚有信,赏罚分明,合理合法,公正无私。其二,对外要以“信”为本,要“重合同、守信用”,注重维护产品和企业的信誉。企业的信誉与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一种竞争实力,为了使企业能长远地生存和发展,企业家必须取得社会及同仁,尤其是企业的客户和顾客的信任与支持,没有信誉的企业和产品是缺乏生命力的。一些老名牌产品之所以能长盛不衰,

其原因就在于讲究信誉,坚定地执行“信”的准则。如北京老字号同仁堂药业、天津狗不理包子、杭州张小泉剪刀、贵州茅台酒等,它们之所以能够生意兴隆,其秘诀就是一个“信”字。 “信”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体现在要施信于人。即要任人以信,就是要在用人方面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充分相信下属,以使人尽其才。企业领导者面对企业的繁多事务,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上级对下属的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信任是上级用以调动下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把钥匙。信任度越大,下属的主动性也就越大。只有充分施信于下属,授权于下属,下属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领知遇之情,效报答之力,努力把工作做好。古代秦王信用甘茂为将征伐韩国,最终夺取韩国宜阳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施信于人的例子,作为现代企业家可从中吸取企业管理的智慧和经验。

三、“仁者,惠抚恻隐,得人心也。”《孙子·地形篇》曰:“视卒如婴儿,

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作为现代企业家在企业经营中也应具备“仁”的美德,以“仁”治企业。这首先表现在企业内部,企业家对下属需以仁相待,实行民主管理,尊重员工人格,关心员工疾苦,与员工同甘苦共患难,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同欲”以得人心,全体员工才会齐心拼搏,使企业充满活力,不断开拓前进。以松下幸之助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家对此理解透彻,也正因如此,日本企业内部员工的精诚团结令各国同行折服。以“仁”治企业,其次表现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对待消费者应以仁德待之,努力营造企业外部的和谐环境,提倡“和气生财”,对待消费者应注重维护企业形象,重视产品服务和质量,尽量满足顾客需求,不能损人利己,欺诈顾客。以“仁”治企业还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在竞争中寻求合作与共同发展。尽管竞争是企业间的常态,企业间的竞争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但只讲无情的竞争,不讲有情的合作则是一种片面性的经营之道。

四、“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杜牧曰:“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

也。”王皙曰:“徇义不惧,能果毅也。”所谓“勇”,是指将帅应具备的勇敢果断的品格。对于一个合格的将帅而言,既要有谋,也要有勇。“勇”也是企业家须具备的素质,它表现在:其一,企业家应决策果断。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要求企业家在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要敢于决断,敢于负责,以赢得企业的主动权。切不可犹犹豫豫,坐失良机。但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勇”并不意味着鲁莽,这里的“勇”应是有智谋条件下的“勇”。其二,是企业家应具备的开拓、创新精神。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企业的经营如江中行舟,不进则退,不胜则汰。只有具备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领导者才能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五、“严者,以威严肃三军也。”孙子在《地形篇》中指出:“厚而不能使,

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冶,臂如骄子,不可用也。”军队作战,需要严明的纪律作为保证,严明军纪,严明法令,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是没有战斗力的。“严”是保证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手段。

由以上分析可知,将,宜五德皆备,智、信、仁、勇、严不可失之一偏,优秀的现代企业家也应当具备这五个方面的素质。

近年来对《孙子》管理思想的探讨,可分三种类型:一是从总体上研究《孙子》的宏观管理思想。如有的研究者提出,《孙子》是古典整体观的系统表述,而系统思想、信息思想和发展动力思想是孙武宏观管理思想的重点。再如有研究者把《孙子》的管理思想归结为10个方面:1.“分数”治理,系统管理思想;2.知彼知己,信息管理思想;3.庙算胜负,定量管理思想;4.赏罚严明,严格管理思想;5.修道保法,依法管理思想;6.爱兵如子,感情管理思想;7.察人情理,心理管理思想;8.因敌制胜,动态管理思想;9.为将有能,智能管理思想;10.文武结合,辩证管理思想。二是从某个侧面研讨《孙子》的具体管理思想。如

有人着重研究《孙子》中的责、权、利思想;有人着重研究《孙子》的激励思想,并把其分为“奖惩法”、“规范法”与“信息刺激法”三个方面。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孙子》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这是学用结合式的研究,研究者多为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者。

这类研究的文章我看过不少。例如常州第四制药厂厂长写的《从〈孙子兵法〉中学习经营思想》一文,叙述了该厂在开发和推广销售新产品“优力肤霜”(治疥疮药)上,是如何从《孙子兵法》的谋略中得到启发来指导经营的。再如航空工业部远东机械制造公司一同志写的《学习〈孙子兵法〉,加强战略管理》,就《孙子》书中的“经五事”、“校七计”和当前企业管理、经营决策中的关系问题,结合远东公司的实际,谈了他们运用《孙子兵法》管理企业的体会。再如陕西宝鸡酒精厂一同志写的《应用〈孙子兵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就运用《孙子》“五事七计”思想进行企业环境分析,运用运筹定计思想进行经营决策,运用运筹定计思想进行经营决策,运用治众任势思想进行生产管理,运用谋略对策思想进行销售管理等四方面的问题,作了颇有见地的论述,等等。

《孙子》包含的管理思想,内容非常丰富,不过相对而言,全书论述的重心是战略问题,尤其以前三篇更为集中。故而美国人约翰·柯林斯在所著《大战略》一书中讲:“孙子是古代第一个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西方关于管理的著述很多,但就战略问题作为论述主题并论述得如此深刻者实不多见。在这一点上,便更显出了《孙子》的实际价值。搞企业管理,制订好战略方针、战略计划,是头等大事。这方面师承于《孙子》,从那里得到教益,将会使你称雄市场,有所创建。

例如《孙子》提倡的“经五事”、“校七计”,以“道”为首的思想。这里的“道”实际便是一个战略命题,对企业来说,即要有一个正确的经营方针。在当前,企业必须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按市场的需要去组织生产,按价值规律去搞好经营,否则,企业绝无出路。这就是“道”。再如《孙子》提倡的“伐谋”思想。《谋攻篇》讲:“上兵伐谋”。其意是说,用兵的上策要以谋略取胜。“伐谋”也是一个战略命题。在企业管理中以谋取胜,即要在掌握彼此双方情况后,以己之长击彼之短,以我之实击彼之虚,斗智斗勇,权谋较量。某些企业在产品竞销上采用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强我转”的方针,正是“伐谋”思想的体现。再如《孙子》强调的慎战思想,也是一个战略问题。《计篇》有“多算胜,少算不胜”的说法,主张先算后胜,体现了慎战思想。《谋攻篇》讲:“必以全争于天下”。就是说,一定要用全胜的谋略取胜于天下,也体现了慎战思想。《形篇》讲:“胜兵先胜而后战”。就是说,善于打仗的要先要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再与敌人作战,同样体现了慎战思想。这种慎战思想,对于今天的经济建设、企业管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企业当推出新产品时,必须坚持慎重出战务求全胜的原则。

除了战略问题这个重点外,《孙子》中还有较为重要的管理思想:下面仅举三例,以作说明--

1.关于《孙子》的指挥、组织思想。《行军篇》讲:“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曹操注释说:“文,仁也;武,法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对士卒要进行明理教育,要辅以法纪来约束其行动。《势篇》讲:“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曹操注:“部曲为分,什伍为数”。“部曲”、“什伍”皆为古代军队的编制名称。这句话是说,管理部队要依靠组织编制来统一众人的行动,如此就能“治众如治寡”。该篇又讲:“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曹操注:“旌旗曰形,金鼓曰名”。“旌旗”、“金鼓”皆古代作发令联络使用的通讯工具。这句话是说,指挥部队要依靠通讯联络之力协调众人的步伐,如此就能“斗众如斗寡”。《孙子》中的一系列指挥、组织的论述,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不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吗?!

2.关于《孙子》的造势思想。所谓造势,就是造成一种最佳的态势。《孙子》的《形篇》、《势篇》都强调了这一思想。其要求通过指挥、组织,造就“善战人之势”,而这种“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石借山势,则“不可遏也”。《孙子》书中还阐述了如何造势的各

种做法,如《九地篇》所说的并兵向敌,《军争篇》所说的三军夺气,等等。这种造势思想和种种造势的做法,在今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是应当很好借鉴的。军事斗争敌我双方力量的较量是在战斗中见高低,而企业竞争双方力量的对比通常总是通过产品反映出来。所以企业家造势的威力要体现在产品上,即看谁拿到市场去的商品经得起消费者的苛刻挑剔。谁家商品物美、价廉、质优,服务周到,最符合消费者要求,谁便可取胜。《孙子》中讲究造成“以谥称铢”的胜兵之势。“镒”、“铢”皆三代重量单位,张预注:“二十两为镒,二十四铢为两”。这就是说,造势要造成压倒敌方的绝对优势之势。企业家造势,就要生产出很有竞争能力的“拳头产品”,以此制胜竞争者。

3.关于《孙子》的因利而动思想。在《作战篇》里,孙武曾把战争所耗与战争所得作对比,分析了战争拙速与巧久的利弊关系。他认为,作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必须力求速胜。“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文也”。何延锡注说:“速虽拙,不费财力也;久虽巧,恐生后患也。”由此可见,孙武是一个很有经济头脑的军事家。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上,他是极讲效益的。《用间篇》里还有一段颇具见地的论述,其大意是说,出兵作战耗力耗资巨大,国不得安宁,民不得生息,战事数年,是为了“争一日之胜”,如果吝啬爵禄在金百不重用间牒,那就“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今天企业家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如何安排投入与产出,讲求经济效益;如何用尽可能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如何合理使用资金,敢于把巨金用在刀刃上?从上述《孙子》因利而动的思想中,将会得到重大的启发。

总之,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宝库中,《孙子兵法》是一颗格外耀眼的明珠。这部书中的每句话,几乎都可挖掘出其管理方面的意义。当今的企业家,要想更有效地搞好经营管理,对于此书不可不读。至于怎样才能读好,领悟其精妙,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本身的素质与修养。所以问题说到底,提高人的素质,实乃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参考文献:1.https://www.360docs.net/doc/e62388938.html,/question/273211441.html

2.https://www.360docs.net/doc/e62388938.html,/search?q=%CB%EF%D7%D3%B1%F8%B7%A8%D3%EB%C6%F 3%D2%B5%B9%DC%C0%ED%C2%DB%CE%C4&opt-webpage=on&client=aff-360daohang& hl=zh-CN&ie=gb2312&newwindow=1

3..https://www.360docs.net/doc/e62388938.html,/view/da04d3868762caaedd33d488.html

4. https://www.360docs.net/doc/e62388938.html,/view/d3607d0f76c66137ee061996.html

孙子兵法选修课论文

选修课结课论文 论现代中外战争中孙子兵法思想的运用 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208班 学号:201207010806 姓名:杜逍 二零一三年六月

摘要 《孙子兵法》是我国兵家的经典著作,它在冷兵器时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指导了许多军事家完成了无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那么《孙子兵法》放在今天是否就显得过时了?在现代战争中这部兵家宝典是否还能发挥它的作用呢?其实《孙子兵法》时至今日仍有极强的战略指导意义,在现代战争中依旧可以找到它的影子,而其的宝贵思想如今依然在现代战场上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关键词:孙子兵法;军事;现代战争;战略指导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绪论 (4) 第二章战例 (7) 2.1 《孙子兵法》在国内战争中的应用 (7) 2.2 孙子思想在国际战场上的体现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第一章 绪论 《孙子兵法》在古今中外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并经历千年传世而不衰。《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本研究具体战役的兵书和军事理论著作,而是结合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战略指导纲领。 《孙子兵法》成书于2500年前,但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无论是在中原大地,还是在异域他乡,《孙子兵法》都已经成为了战略决策者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决策依据。如今,再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线代战争中,它在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以及作战指导方面,仍体现出极其珍贵的科学价值。 在国内,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在数百年积贫积弱的中国大地上,有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拿起《孙子兵法》的利器,或与外敌,或为中国的明天而战斗。例如,开国领袖毛泽东就对《孙子兵法》厚爱有加。毛泽东不仅在其著作中多次引用《孙子兵法》,而且在1960年代与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交谈中更是十分推许《孙子兵法》。蒙哥马利对毛泽东说,我看过你的军事著作,觉得很好。毛泽东讲:“我不认为多么好,你没有看过两千年以前我国的《孙子兵法》吧?里面很有些好东西。”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毛泽东一生指挥过的胜仗数不胜数,其中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运用

《孙子兵法》概论课程作业习题

《孙子兵法概论》课程作业习题汇总 1.我国战争理论之结晶,百代谈兵之祖为(C) A司马法B尉缭子C孙子兵法D李卫公问对 2.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所谓军人武德乃(C) A忠孝勇义严B恭宽信敏惠C智信仁勇严 3.孙子兵法始计揭橥以「五事」、「七计」估量胜算,五事系指(C) A智信仁勇严B天地君亲师C道天地将法D地水火风空 4.孙子兵法始计篇旨在说明(D) A用间之法B统御之法C远交近攻D庙算之胜 5.孙子兵法中,以何者为战争之最上策?(D) A伐兵B伐交C攻城D伐谋 6.下列何者非孙子兵法的战略原则?(C) A兵者,诡道也B兵贵胜,不贵久C胜兵先战,而后求胜D上兵伐谋,其下攻城 7.孙子兵法谋攻篇主张的作战理念,正确的是(C) A破国为上B上兵攻城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百战百胜,善之善 者也 8.有关孙子兵法理想,下列何者为非(B) A无恃敌不来,恃吾有以待之B胜兵先战,而后求胜C兵贵胜,不贵 久D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9.西方兵圣是克劳塞维兹,东方兵圣为何人(B) A韩信B孙子C吴起D诸葛亮 10.孙子兵法始计篇揭橥以五事、七计估量胜算,五事中首重「道」,其原因为 (C) A首重兵法B道德为要C得民心为要D兵者诡道也 11.《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此说揭示何种观念?(C) A避战B速战C慎战D好战

12.〈秦晋殽之战〉文中,烛之武游说秦君时所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相当于运用兵法上的何种策略?(A)A利而诱之B佚而劳之C怒而挠之D实而备之 13.以下战役,何者可做为兵法「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的例证?(C) A信陵君救赵B田单复国C曹操赤壁之战D晋师假道灭虢 14.下列何者非造成〈谋攻篇〉所谓「乱军引胜」之因?(D) A縻军B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C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D悬权而动 15.三国时周瑜利用蒋干传言,使曹操杀蔡瑁、张允,运用的是何种间计?(B) A内间计B反间计C死间计D生间计 16.〈军形篇〉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文意与下 列何者相近?(C) A五声之变,不可胜听B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C多算胜,少算不 胜D战胜,不过奇正 17.曹刿指示鲁军必恃齐军三鼓而后攻之的战法,符合孙子所谓的:(D) A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B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C勇者不 能独进,怯者不能独退D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18.孙子主张作战时应采取何种措施,以减轻己方因战争所产生通货膨胀的压 力?(D) A坚壁清野B远交近攻C箪食壶浆D因粮于敌 19.孙子曰:「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此处「司命」是指 (A) A掌握人民生死者B负责狱政者C教民武艺者D子嗣后代 20.下列何人非先秦的军事家?(C) A孙武B孙膑C韩非D吴起 21.孙子所主张的战争策略,由优而劣应为(B) A攻城→伐兵→伐谋→伐交B伐谋→伐交→伐兵→攻城C伐兵→伐 谋→伐交→攻城D伐谋→伐兵→伐交→攻城 22.地略学上有谓「前有高山,后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此种地形属 于〈九地篇〉中的(D) A争地B重地C衢地D死地

孙子兵法论文

上课周四—9-11节、序号:---- 成绩___________ 守正出奇乃制胜之道 ------------ ------------------------------------------- 摘要:“奇”、“正”之术乃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正,指指挥作战所运用的常法,使用正,与敌交战;奇,是指指挥作战所运用的变法,奇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性手段。战争中只存有“正”、“奇”二策,唯有巧妙地运用这二策,并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出奇制胜,才可取得胜利。 关键词《孙子兵法》奇正之变作用相辅相成出奇制胜 前言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著作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它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以下是我对其《势篇》中“奇正之道”的看法。“战势不过奇正”是孙子兵法势篇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如何遵守好“正”,还有怎么利用“奇”在军事、政治、经济及处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意味着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一定的法则,但是又不能拘泥成法,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或正或奇。 一、奇正的变化 奇正,是我国古代常用的军事术语,即指军队作战普遍运用的常法和变法。《孙子》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正。”这是奇正人运用的一般规律。它又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就是说,用兵打仗应该有一定的法则,但又不要拘泥成法,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或正或奇,彼此呼应,使敌人捉摸不定,才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二、奇正在军事、政治、经济及处事中的作用 (一)奇正之军事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正。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意思是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挡敌,“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变可取得战争的胜利。例如军事──汉尼拔奇袭意大利事件。这是一场名垂千古的的奇战,27岁的汉尼拔将军骑象横跨阿尔卑斯山脉,他使用“间接战略”法,联络当地受尽人压迫的高山族,在他们的帮助下,“奇越”成功。他以他的勇气与超凡智慧,打破惯用的思维方式,使他这次奇谋举世闻名,他从此流芳百世。 (二)奇正之政治 “运用无穷的奇正法则,是力量的战术运用。”我们应该将奇正的变化运用作为自己的思维习惯。将之与我们的政治结合,例如古埃及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克娄巴特拉。她用她的美貌、魅力和非凡的才智使古埃及得以生存了18年之久。在面对失败时,她勇往直前,在叙利亚组织了一支军队。最后成功的结束了这一切。从中可见奇计总是需要一定的风险的,因为奇计往往是出乎人的意料,只有具备非凡的勇气与才智的人才能运用好奇谋,传奇人物克娄巴特拉就是以奇胜的典型例子。 (三)奇正之经济 “奇正相生,循环之无端。”这与我们的经济发展趋势类同。经济的发展也是此起彼伏,循序渐进的。要发展好我们的经济,我们可以大胆的运用孙子的奇正之循环无端。在当今的营销市场,我们完全可以采纳孙子的奇正之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取胜者,谓之神”。市场是瞬息万变的,经营者应依据市场变化灵活采取对策。索尼公司应用孙子的这一思想取得了成功。50年来,索尼“以正合,以奇胜”,不断根据市场需求,推出新产品,占领市场,支撑企业发展。我国著名企业家张瑞敏对《孙子兵

浅谈《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

哈尔滨华德学院 军 事 理 论 论 文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姓名:郑宛妮 班号: 1505513 学号: 1150551323

浅谈《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 摘要:《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司马迁《史记》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汉族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天,人们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其蕴涵的哲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孙子兵法、现实意义、现代运用、后人学习 引言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盛典”作者为春秋吴国将军孙武,字长卿,汉族,春秋时期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出自于《孙子兵法-计篇》原文意思是:在敌人没有准备时,突然发起攻击,使我方的攻击出乎敌方意料之外,这是军事取得胜利的奥妙之处,不可以预先规定的。 世界万事都是变幻莫测,谁能根据战争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

谁就能掌握住战争的主动权,谁就有可能获得胜利;“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就是讲究一个主动权的把握,主动就灵活,被动则挨打,这个思想对于古代和现代的人们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指导我们以最好的方法,最高的效率,最快捷的方式去达到我们的目标。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时候也需要用到这样的方式方法,只要我们还在这个社会上生活我们就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面对困哪的时候我们是不能退缩的,我们要迎难而上,努力的去解决困难,但有的困难是无法避免的,是我们可以提前预知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主动给困哪“找麻烦”,这就运用了孙子兵法的理念,去主动迎难而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而孙子兵法还有一个主要的思想就是要全面的考虑问题,不能片面,凡事要顾全大局,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是这样,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不能冲动,要三四而后行,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认证的思考,反复的考量,不要等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才后悔。做人做事都一样,多想一点总是没有坏处的。 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也有很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

智慧树2018孙子兵法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军志》当中“止则为营”的下一句是(行则为阵) 《孙子兵法》诞生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第一章 计篇中所讲的“五事”第一事“道”,其含义是战争需要得到谁的支持(人民群众) 下面不是《孙子兵法》常用三大版本的是(孙子通典) 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参战多国部队共多少个国家组成(39 )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拉法特生前是哪国国家领导人(巴勒斯坦) 计篇当中对“将”的选拔标准排在第五位的是(严) 下面哪个选项不是计篇当中“七计”的内容(智谋孰强) 春秋时代宋襄公战于泓水的“君子之战”是与哪个国家进行的(楚) 第二章 《作战篇》当中一辆革车由几匹牲畜来拉动( 2 ) 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的特点是(物资耗用量极为巨大) “巢车”在攻城战中的作用是(观察敌情) 在古代攻城战中,相比于守城方,攻城方一般而言相对需要兵力(较多) 《作战篇》当中孙子提出的“智将”判断标准是(务食于敌) 作战篇中“故杀敌者,怒也”,是让谁愤怒(己方士兵) 作战篇中“取敌之利者,货也”中的“货”是什么意思(奖赏) 对于《孙子兵法》中提出的“速战速决”与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抗战”理论所产生的矛盾,表述正确的是(两种理论都正确) 第三章 按照《司马法》记载“全旅为上,破旅次之”中的一“旅”为多少人(500 ) 兵学巨著《战争论》的作者是哪国人(德国)

下面不是美国“孙子核战略”主要手段的是(战争威慑) 现代电子产品相对较昂贵的价格主要来自于(科技含量) 《谋攻篇》认为若与敌人兵力相当则采用的战法是(战之) “百战不殆”的上一句是(知彼知己) 第四章 《形篇》认为,“败兵”的表现是(先战而后求胜) 《形篇》认为,在战争中使自己“不可胜者”是通过(防守)来实现的。 《形篇》认为,在战略运筹过程中,由“量”可以推导出(数) 《形篇》认为,在战略运筹过程中,由“称”可以推导出(胜) 《形篇》认为,“胜兵”的表现就好像(以镒称铢) 第五章 《势篇》认为,要达到“斗众如斗寡”的效果,则需运用(形名) 《势篇》提出的“奇正”概念,其中的“奇”是指(特殊战争规律) 下面不属于中国古代“五色”当中的是( purple ) 对于“奇正”作用表述正确的是(“奇正”都可以获得胜利) 《势篇》认为“认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而(圆石置于斜坡)造的“势”最强东汉末年至三国年代发生的合肥之战,交战军队属于哪两个方面(曹操与孙权) 第六章 虚实篇讲究“(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虚实篇讲究“(寡)之而知死生之地”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的原因是(自己还没有做出最终作战方案)“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中“错”的含义是(措施)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第七章 “军争篇”两军相争的重点是(先发制人)

孙子兵法九变篇

孙子兵法九变篇 《孙子兵法》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为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九变篇》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九变篇》注释: 圮地无舍:圮,倒塌、毁坏。圮地,按梅尧臣注:“山林,险阻,沮泽之地。”舍,住舍,这里指的是部队宿营。圮地无舍,这里是指在山林险阴沼泽的地方不能宿营。 衢地交合:衢地,这里指与邻国相接四通八达的地方。交合,结

合,这里是指与其他诸侯国结交。衢地交合,指在与多国相邻的地方要重视与邻国结交。 绝地无留:绝地,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留,逗留。绝地无留,意思是指在缺乏生存条件或地形十分险恶的地方,部队不能停留。 围地则谋:围,包围,是指四面地形险恶,敌可往来,我难出入之地。谋,这里指的设谋。围地则谋,当部队进入四面地形险恶、敌军可以任意往来而我军却难以出入的地区应当设计尽快离开。 死地则战:死地,前无进路、后有追兵,必得死战之地。死战之地,当部队陷入前无进路、后有追兵的死地时只有与敌作决战之战。 涂有所不由:涂,通“途”,道路。涂有所不由,意为部队进军时,有点道路不能走。 军有所不击:对于有的敌不能进行攻击。 五利:指五变之利,具体指“涂有所不由”到“君命有所不受”的五变之利。 得人之用:人,这里指的是军队将士。用,作用,这里可引申为战斗力。得人之用,意思是指,充分发挥全军的战斗力。 智者之虑:聪明的人思考问题。 杂于利害:杂,掺杂、有混合。杂于利害,思考问题既考虑有力的一面,也要考虑有害的一面。 务可信:务,任务。信,通“伸”,这里引申为完成、成功。务可信,这里指任务可以成功。

孙子兵法论文

论知可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姓名:孔德章班级:工商102 学号:201010731050 孙武曰:“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曹刿论战》中,有这么一段:曹刿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先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先说出前两个理由,曹刿都拒绝认为不可战,此乃知不可以战矣;而后的第三个理由终于使得曹刿点头说可以一战,此乃知可以战矣。于是乎,长勺之战铩羽而归。由此可见,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谋攻篇》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既不知道自己能不能与对方一战,也不知道对方有没有资本对我放抗衡,这样的军队,必败无疑。这恰恰与“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这句话有不谋而合之处。在战场上,军士们需懂得“知可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这个道理,同样的,身处于学习黄金时期的我们,更应该明白这个意思。正所谓世间事事皆有联系,学习如同战场。经历过高中的我们,应该有更多的体会。所谓可以一战的,就是我们的强项专业,选取这个专业,功利的说一句,能使我们更有可能考上一个

更好的大学,创建一个更好的未来;而不可以战的,估计就是那些我们的弱势科目了,如果选择弱势科目当做我们的专业科,后果不用多说可想而知了。又换个例子来说,在商场上,同样的道理,如果首先得了解到,什么样的商品能使自己的公司获取最大的利益,那这个就是我们可以一战的资本;而不可战的应该就是会使公司蒙受损失的商品了吧。明白这个道理,商人们在商场上可以说无往而不利了。从这两个方面来讲,“知可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这个浅显的道理能应用于各行各业。中国悠悠文化几千年,也蕴涵着深厚的成功学思想。“有志者,事竟成”。拿破仑·希尔则说:“信心和志向是成功的基础。”“不争者,争之也;不伐者,伐之也”,在拿破仑·希尔那里表述为耐心等待比盲目出击更容易接近目标;同时要懂得哪些可以改变,哪些不可以改变,可以改变的改变它,不可以改变的接受它,并拥有能区分它们异同的智慧。这与孙子讲的“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又不谋而和了。

孙子兵法与应用论文

选修《孙子兵法与应用》课程的感悟 **** (资源与环境学院********级,学号:*************) 本学期,我很幸运的选中了唐老师的《孙子兵法与应用》这门选修课课程。首先,我选这门课的缘由是:小时候读过《孙子兵法》这本书,那时候觉得书里的故事和典故很吸引人,懵懵懂懂,也没认认真真领会书里的精华之处。现在,随着岁月的沉淀,时间的成长,当我站在象牙塔的世界里,回过头重新审视《孙子兵法》这本书时,怀着几分敬意认真系统的学习了《孙子兵法与应用》这门课程。 我们大家都知道《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和宫本武藏《五轮书》),被誉为“兵学盛典”。《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汉族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全书共有十三篇,分别为《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作者为春秋吴国将军孙武,字长卿,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其中,我还不曾忘记《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道出了整部书的核心思想,乃“不战而屈人之兵”!讲的就是不需要战争就迫使敌人屈服,而所它富含的哲理意义非常深远,驱使着我再一次接受洗礼,重新从另一个角度去感悟“兵学圣典”精神的真谛。 还依稀记得第一堂课,老师向我们全面的介绍了《孙子兵法与应用》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让我们对这门课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也更加激起了我们学习这门课的热情。《孙子兵法》通篇以智慧为本质特征,孙子的每一句话都是智的凝聚,谋的浓缩,人们可以从《孙子兵法》的深邃哲理和智谋中,领略观察事物的辩证思维原理,树立战胜对手的竞争意识,学到处理人事百端的策略手段,掌握摆脱困境的行为方法。这也是我对这门课程的一个新的定义,我们不仅要系统认真的学习《孙子兵法》的内容,而且还要具体体现在应用上面,这样才会对今天的现实生活有积极地指导意义。 这其中,有很多经典的案例值得我们好好品味。譬如,当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孙子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地形篇》)意思是说,充分了解对方和自己,争取胜利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和地利,胜利就可保万全。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决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不致与困窘。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自

孙子兵法 - 习题

《孙子兵法》考前复习笔记 一、填空 1.孙子名(武),字(长卿)。 2.《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六韬》),(《三略》),(《李卫公问对》)。 3.在日本孙武被尊称为“(武圣人)”,《孙子兵法》被推崇为“(兵法盛典)”、“(百世兵家之师)”、“(世界第一兵家明书)”。日 本战国时代的著名将领(武田信玄)非常崇拜《孙子兵法》, 他把《孙子兵法》,中的“(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 不动如山)”四句话,写在军旗上,竖在军门,这就是日本军 事史上有名的“(风林火山)”旗。 4.资产阶级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德国的(克劳塞维茨)也受到《孙子兵法》的影响,他的著作(《战争论》)就继承了《孙子兵 法》的许多观点。 5.“五事”——“(道)、(天)、(地)、(将)、(法)。 6.“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7.孙子在分析和强调完情报工作的重要作用之后,开始讲述哪些人熟悉敌情,即何为“知敌之情者”。孙子把这类人叫做 “(间)”,并分为五大类:(因间),(内间),(反间),(死间), (生间)。 8.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9.故善战者之胜地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10.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11.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12.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13.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二、选择 14. “五事”——“(道、天、地、将、法)”。 15. “五德”——“(智、信、仁、勇、严)”。 16. 攻城之法:(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17.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18.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气,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次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三、简答题 19. 孙武的战争观集中体现了哪几个思想观点? 答:①安国全军的慎战论; ②深谋远虑的先胜论; ③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论; ④五德兼备的将帅论; ⑤令文齐武的治军论;

关于《孙子兵法》读后感

关于《孙子兵法》读后感 【导语】“兵者无畏也,胜其常也,兵家道理,智在用兵。”这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孙子所说的一句话。他著作了中国军事书籍中最伟大的一部——《孙子兵法》。这本书是围绕着在战场上怎样用兵,在军队中怎样陪练,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而百战不殆。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读后感频道!【篇一】关于《孙子兵法》读后感 最近,我在班级里一直在看《孙子兵法》这本书,我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孙子兵法》中的知识和奇妙的地方。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其中的诸葛亮巧用“木牛流马”。“木牛流马”是用来运粮食的。古代的时候如果要把粮食送到诸葛亮的军队里要很长时间,因为有很多地方都会受到阻碍,所以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但是敌人马上发现了这件事,所以偷了几个“木牛流马”,诸葛亮又派兵去抢回来,还说:如果敌人要追的话,把“木牛流马”的舌头转个方向就可以摆脱了。“木牛流马”的舌头被转了方向,就一动也不动了。我觉得诸葛亮很聪明yes。 接着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一鼓作气”。有一次,鲁国和齐国又开始打仗了,齐国敲了一次鼓,鲁国却没有动;齐国又敲了一次鼓,鲁国还是没有动;齐国第三次敲鼓的时候,鲁国进攻了,把齐国打败了。第一次敲鼓的时候士兵的士气是的,第二次敲鼓的时候士兵的士气就会稍微减少一点,第三次敲鼓的时候士兵的士气全没了。所以我们小朋友做事情

也要争取一次做成。 今天就讲到这里了,以后我还会和小朋友分享《孙子兵法》的各种知识。【篇二】关于《孙子兵法》读后感今天,我读了《孙子兵法之谋攻篇》其中“韩信一书平燕地”很是佩服韩信的智慧。 故事是这样的汉高帝二年,韩信仅4个月就灭魏破代,乘胜进击赵国。韩信灭了赵国得知,赵国的某臣李左车向主将献计但没有成功。于是灭了赵国后独不见谋士李左车,但发令愿出千金重赏,活捉李左车。 今天后,果然有人把李左车带来了。所有的人都认为韩信定会将他处斩。可是韩信一见李左车竟亲自松绑,像学生对师长一般恭敬,虚心向他请教攻打燕地的策略。但李左车婉言谢绝,韩信却用百里溪帮助秦国称霸的故事劝李左车。把李左车比作百里奚,并说出当初要不是陈馀没有听劝估计就没有机会见他了。李左车见韩信如此敬重自己就帮了韩信。给他分析后出了策略,韩信连连点头说:“好,就照你的意见办。”果然燕国同意归降。 就这样,不用一兵一卒就攻下了燕国。所以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篇三】关于《孙子兵法》读后感 疾如风,徐如林,侵蚀如火,不动如山。现在《孙子兵法》在美国军方已经成为了必修课。每天美国军方的军官都要让军员们自学并在演习上灵活运用!这本书的魅力无尽呀!可是在和平社会中,这本书可不是就成为费书了吗?不

大学军事论文-论《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影子

《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影子 前言: 《孙子兵法》是我国兵家的经典著作,它在冷兵器时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指导了许多军事家完成了无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那么《孙子兵法》放在今天是否就显得过时了?在现代战争中这部兵家宝典是否还能发挥它的作用呢?其实《孙子兵法》讲的是作战的道理,在现代战争中依旧可以找到它的影子,而其的宝贵思想如今依然在现代战场上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所著,它在我国冷兵器战争时期发挥过极其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在西方被译作《战争的艺术》,可见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门,让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外战略家陶醉沉迷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之中。美国作为现在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拥有世上最强大的军队,而美军上至将领,下至普通士兵都要求阅读《孙子兵法》,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在现今《孙子兵法》最大的阅读群体已不再是军事家,而是在商场中拼搏的商人和经营者,“商场如战场”,兵法的思想精华在这里也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家圣典,其中所包含的战略、战术智慧时至今日仍闪耀着光芒。古人有言:“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意思是说孙子兵法不但完全承袭了前人兵法之所长,而且做到了对精华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经典诠释,后人的兵法仍在其思想范围内。这部名著不仅跨越了国界,而且超越了时空。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的‘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刚写出来的。” 《孙子兵法》讲的是作战道理,而不是作战方式! 在现代战争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子。 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一战德国失败原因)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故兵贵胜,不贵久。(美国越战失败原因)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德国取得苏台德区) 更有意思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家再一次发现孙子兵法的重大价值,运用其中的战略原理思考现实疑难的战略问题,均获得满意的答案和结果。例如,有的专家依据孙子战略威慑理论制定了国家核战略。尼克松在其《真正的战争》一书中,直接运用孙子兵法的思想,批判美国当时的“相互确保摧毁”的战略。 许多出台的现代军事理论都是依据孙子兵法创立的。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美国国防大学校长理查德·劳伦斯中将在阐述《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时,认为这一作战原则所根据的原理是《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和“避实击虚”。美国1982年新版《作战纲要》,直接引用了大量孙子兵法的名言。这部《作战纲要》编写组的成员对孙子兵法进行了长时间的认真研究。1983年美国出版的《军事战略》,第二章的标题是《军事战略的演变——孙子的智慧》。 许多战略决策者直接依据孙子兵法来思考现实的战争问题。有资料说,在1990年海湾

孙子兵法原文及翻译

孙子兵法 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谋攻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

孙子兵法读后感300字

孙子兵法读后感300字 孙子兵法读后感300字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孙子兵法》。看完这本书,我非常佩服苏子的才能,竟然能在战争时期写出这么好的兵法书籍!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些历史战役中的将帅们都是运用什么样的战略取胜的。孙子是想要告诉将帅们:“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这本书不能不看的。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军事经典著作,又是一部光辉的哲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在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不仅受军事学家所推崇,在经济领域、领导艺术、人生追求甚至家庭关系等方面,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 从书中我了解到《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专著,从它诞生起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全书共有“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13篇。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战例,像计谋篇中的“武王牧野誓师灭殷商”,作战篇的“商鞅立法奖军功”等等都是大家熟悉的故事。《孙子兵法》中的谋略规律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流传至今的真理,更说明了孙武是一个非常伟大、杰出的谋略家与军事家。 《孙子兵法》中的各种战术、策略不仅在军事有着重要贡献,而且深入到政治、外交、企业经营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的

优秀文化遗产。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孙子兵法》,甚至把它视为兵法谋略经典。 《孙子兵法》真不愧是我国的瑰宝,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 孙子兵法读后感300字 谈起《孙子兵法》这本书在国内外久副胜名,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保存完好的兵书,不仅古代战场采纳其中的战术战法,就是当今世界军事行动上也延用。它不仅在军事上使用,它的基本原则和思想也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企业的发展、竞争、管理等都重视和应用它,它其中的管理智慧值得企业深思。读这本书最有感触的有以下两点: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在激烈的企业竞争、企业必须熟知“彼”,比如竞争对手的资料、市场、经济对外政策等,了解本企业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威胁,迅速而准确的进行调整,决断来完善本企业的不足,达到企业目标。对于“知己”,就是认识到企业自身力量和内部决策的执行、生产经营规模,做到企业自己心中有数,奖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结合起来,更好、更高效的运作。 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的社会,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活动的步伐加快,对企业来说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特别严峻形式下,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做到提前预判形式,做出超越其它竞争者的策略,才能由补被动变主动,获得竞争的优势。

孙子兵法论文8篇完美版

《孙子兵法论文》 孙子兵法论文(一): 论《孙子兵法》蕴含的伦理思想 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军事伦理;伦理思想;管理伦理 论文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军事著作,其价值不仅仅在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主要表此刻与中国传统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在军事伦理、管理伦理上有丰富的思想资料。对其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好处,又有重要的现实好处。 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管理伦理 管理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计篇》总结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即将帅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爱护下属,要勇敢果断,要军纪严明。其中的前三个方面智、信、仁是普遍的道德要求,后两者勇、严是对军事管理者提出的特殊要求。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务必具备的五德,既是素质要求,更是道德要求。智即智慧,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那里主要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九变篇》日: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就是说,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状况下思考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能够顺利进行;在不利的状况下思考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能够解除。信主要指将帅要取信于下属,主要表现即《计篇》所说的赏罚孰明,将帅赏罚无度甚至失度,就是道德上的失当甚至失德,必然失信于部下。仁如前所述,包括仁爱、义恨和大仁。勇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勇往直前,能够视死如归。那种胆小如鼠、临阵怯战的人最为军人所不屑,也被认为是最不道德的军人。勇务必是与大仁、大智相联系的大勇,而非匹夫之勇。严主要 表现有三:一是将帅要有威严,能够令行禁止;二是要治军严格,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地形篇》);三是要严于律己。 管理者要重视决策。管理者首先是决策者,越是高层管理者,决策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公共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是如此。这就要求管理者的决策慎之又慎,否则,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计篇》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决策不仅仅是单纯的决策,还具有伦理道德的好处。从伦理好处上看决策,要求决策者一方面要理智对待决策,不能感情用事;另一方面决策要周密筹划,谨慎行事。从前一方面来说,《火攻篇》指出:主不能够怒而兴师,将不能够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能够复喜,愠

孙子兵法论文 《孙子兵法》与中国文化

《孙子兵法》与中国文化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也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瞻,逻辑缜密严谨,充满了谋略的智慧。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不仅如此,《孙子兵法》所提出的原则和策略,还对政治、经济等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孙子兵法》所提出的“全胜策”思想,强调政治清明、君主贤明和内部团结,以及发展统一战线、分化瓦解敌对势力等思想,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学理论,受到历代政治家的重视。同时,其战略战术思想对于现实社会中商业竞争和其他方面的竞争,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应该说,《孙子兵法》与中国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农耕文明”,深深的扎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孙子兵法》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非战”、“止战”、“守道”的风格。《孙子兵法》虽是一部论述战争的著作,但它本质上是反对战争的。它强调“慎战”,不轻易使用武力;强调“先胜”,尽可能潜在性地使用武力;主张“软杀伤”,避免“硬杀伤”。例如,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说明,《孙子兵法》虽然是战争的学问,但其更是从维护和平的目的出发来谈论战略的,由“不争”出发而谈“争”,由“合理之争”来达成“不争”,强调“争者有道”,“不争之争”。正如老子所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不争”思想,不是否定合理的正常的竞争,而是强调把竞争规范在社会承认的道德范围之内,反对用残酷的非人道手段进行竞争。中国兵学,首先强调“不争”,主张以“礼”、“义”等“不争”的手段来化解“争”。同时,中国兵学也承认“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强调扶植“正义之争”、“合理之争”,将“争”纳入进步、正常的轨道。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孙子兵法》的和平本质,就像武术强调武德一样,将高深的中国兵学思想用于“为万世开太平”的正义事业中。 《孙子兵法》是一部高度抽象和浓缩的兵书。在这部兵书中,孙子总是力求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说明战争最本质的问题,给人们最为深刻的启示。《孙子兵法》这种“简”和“深”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强调“返本复始”,注重对“本一”的探求,坚持在把握“本一”的基础上描绘周围的世界,融会贯通地认识和解决周围现实的问题。这个“本一”就是中国古人常说的“道”或“理”。《孙子兵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在这部兵书中,孙子用“分数”、“形名”、“奇正”、“虚实”等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揭示了战争的规律,辩证阐述了战争的理论和原则。对于这种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我们应当辩证地去认识。 《孙子兵法》所侧重的,不只是对战争理论的阐述和总结,还包括对战争实践的指导。这部兵法,对战争实际有着非常强的针对性,在中国军事历史上有着非常强的实践价值。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实用理性”。中国人所执着的,是对人间世道的实用探索,是一种探索实际的抽象和思辨。“世事洞明皆学

孙子兵法答案

崇尚武力,图强称霸的是以下哪个时期?()0分;A、;元王朝时代;B、;唐王朝时代;C、;春秋末期;D、;秦始皇时期;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A;2“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A、;行篇;B、;作战篇;C、;形篇;D、;军争篇;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3《军争篇》的核心是1.0分;A、;以迂为直,以患为利;B、;金鼓旌旗之制;C、;治兵崇尚武力,图强称霸的是以下哪个时期?()0 分 A、 元王朝时代 B、 唐王朝时代 C、 春秋末期 D、 秦始皇时期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A 2“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出自《孙子兵法》的哪一篇?()1.0 分A、 行篇 B、 作战篇 C、 形篇 D、 军争篇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3《军争篇》的核心是1.0 分 A、 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B、 金鼓旌旗之制 C、 治兵四要 D、 用兵禁忌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4吴国主动出战,追求的是()。1.0 分A、 顺应形势 B、 风向 C、 天时地利人和 D、 速战速决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5八路军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是()。1.0 分A、

百团大战 B、 神头岭战役 C、 雁门关战役 D、 平型关战役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6“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出自《孙子兵法》的哪一篇?()1.0 分 A、 行军篇 B、 军争篇 C、 火攻篇 D、 计篇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兵以诈立”出自《孙子兵法》的哪一篇?()1.0 分 A、 九变篇 B、

行军篇 C、 军争篇 D、 火攻篇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8“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渴如江河。”讲述的是哪一种取胜方式?()1.0 分 A、 以谋取胜 B、 出奇制胜 C、 诡道取胜 D、 因敌制胜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9《势篇》的第三章讲的是()。0 分 A、 用兵 B、 势险节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