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预测:顾植山谈中医运气疫病预测

五运六气预测:顾植山谈中医运气疫病预测
五运六气预测:顾植山谈中医运气疫病预测

五运六气预测:顾植山谈中医运气疫病预测

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12月22日●五运六气预测,就是根据天气运行变化的象态,判断其有否乖戾及乖戾程度,预测疫情发生的可能性和变化趋势。对疫病预测来说,分析不正常运气的状态比六十年常规时位的推算更为重要。

●如果我们把握好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在与致病微生物的斗争中,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中医天、人、邪三因致疫学说,将是对西方医学流行性传染病病因学的必要补充和重大突破。●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理论中被误解最深、传承最为薄弱的部分。不懂五运六气,就不会真正懂中医理论。五运六气研究关系到对整个中医理论的阐述和评价,已不容回避。“五运六气疫病预测绝不是坐在房间里捏指掐算这么简单,但也没那么玄!”多年从事中医五运六气研究的安徽中医学院顾植山教授向记者强调。SARS暴发以后,顾植山曾负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研究”特别专项课题,现负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医疫病预测预警方法研究”。顾植山从预测SARS到禽流感、**,到现今的甲流,屡测屡验,而且许多结论不同于现代流行病学的预测。屡测屡验顾植山公开预测,始自6年前的SARS流行时期。2003年6月SARS疫情消退以后,有专家认为:“SARS病毒可能在10℃~20℃时最活跃”,预测“下半年非典还将卷土

重来”,世卫组织有关负责人也表示SARS疫情随时可能再次暴发流行,故入秋后防控气氛非常紧张,当年9月份卫生部又恢复了对疫情的日报制度。但运气理论不支持疫病在下半年再次暴发流行。顾植山在该年8月中旬完成的著作《疫病钩沉》中的预测:2003年秋季“完全不具备运气致疫条件”,下半年“像上半年那样的大规模流行不会再出现。”后来的情况也恰如其言。2004年12月21日,顾植山作出了“对2005年疫情的五运六气分析报告”。他指出:“2005年是疫情多发年,会有疫情出现;疫情规模不大,但可能死亡率较高。”验证结果是,卫生部发布的2005年7月份疫情报告:霍乱67例,较去年同期上升了2.5倍;流行性乙型脑炎1690例,较去年同期上升28.32%。并且还发生了猪链球菌病和人间皮肤炭疽暴发疫情,部分地区出现了少见的鼠间及人间鼠疫疫情。2005年针对禽流感,世卫组织于2005年9月29日发出警告说:500万到1.5亿人将会丧生。顾植山11月12日书面预测报告:“今冬明春属疫情多发期,发生小疫情可能性极大,但不必担心有大疫情。至明年二之气后(3~5月份)可较乐观。”实际情况证实了顾植山所言。2008年要开奥运,世卫组织发出通知,要求各国必须做好应对新的一波大流感的准备。4月份国家有关部门征询顾植山,他说:“奥运会期间无疫情,可放心开。”对于今年的甲流预测,顾植山在2009年3月24日的预测预警报告中指出:“今年发生疫情的可能

性极大,规模可达中等”。认为“疫情的强度应比2003年轻”,但“在下半年还将延续。”……以上仅是顾植山准确预测中的几个例子。既然是预测,话就要先说出来,这非常考验人。朋友们都开玩笑地说:“顾教授的预测,到现在还从未失过手呢!”运气是中医最艰深难懂的部分,大家对其预测和临床诊治的作用多持观望态度,甚至一度被长期搁置和否定。**上亦常有人用运气进行疫病预测,但准确性似乎并不高,有时还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五运六气“常位”只是做参照“五运六气不就是用天干地支进行推算吗?”记者问。“天干地支推算的是五运六气的常位,但运气有常有变,不是都按常位走的。‘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顾教授引用《内经》的**解释。顾植山强调:“五运六气学说的精华是看动态变化。运气不是固定、封闭、机械的循环周期。假如仅凭天干地支就可推算预测,做个运算软件就可搞定,岂不是人人都能预测了!当然,常位推算的方法还是要掌握的,知常才能达变嘛!”是啊,丢掉时间的概念,丢掉气候的参数,那就使运气学说机械化、简单化、神秘化。“我不同意以运气学说比拟西方的医学气象学。”顾植山向我们解释预测原理。例如,医学气象学认为22℃左右最适宜人体,但把已适应四季交替的人放入这种恒温的环境中,要不了多长时间,免疫力和体质就会下降。运气学说强调的是“当其时则正,非其时则邪”,22℃在春秋天也许是

最舒服的,但在我们温带地区,若夏天老是22℃,庄稼就不行了,五谷不结。若冬天老是22℃,太暖和了,第二年庄稼要闹虫灾,人间要发瘟疫,老百姓都知道!一年四季24节气,该冷就要冷,该热就要热,风调雨顺,人按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会健康。但大自然并不完全按常规出牌,总会出现一些异气。《伤寒论》讲,“非其时而有其气”,就是“疫气”。前人还观察到,不正常的气候产生的疫病,不一定马上就发生,经常要“潜伏”一段时间,在其后适合的条件下暴发。SARS应验了“三年化疫”2003年,可怕的SARS 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顾植山说,按照运气理论,SARS居然与三年前的运气有关!《素问遗篇·刺**》:“假令庚辰,刚柔失守……如此则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素问遗篇·本病论》:“假令庚辰阳年太过……虽交得庚辰年也,阳明犹尚治天……火胜热化,水复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也就是说,假若庚辰年先是比较燥,又比较热,然后下半年出现“水复寒刑”(气温偏低),这样的气候叫做“刚柔失守”,此后快到第二年,慢到第三年,很容易流行金疫——肺系烈性传染病。2000年(庚辰年)的气候恰好如此,国家水利部2000年水资源公报:“我国……造成严重干旱,北方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2000年全国抗旱的情景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记忆犹新。又据涵

盖黄河和长江流域的10城市气象资料显示:2000年上半年的气温明显高于建国后47年和近10年的平均值,而11月平均气温又是30年最低。说明2000年的气候完全符合《黄帝内经》描述的“刚柔失守”。60年中只有一个庚辰年,而且要多个庚辰年才会出现一次刚柔失守,这也是千载难逢。虽然顾植山在2000年时就曾注意到这些描述,但三年化疫的情况以前没见到过,心里也没有底。2003年SARS出来了,顾植山马上明白过来了。历史上一定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古人不会骗我们,关键是我们要读得懂。追查历史,顾植山又发现,历史上许多重大疫情都和三年化疫有关。但三年时间很长,60年的周期更长,不容易让人持续联想和观察。预测疫病要用科学的方法运气学说用于疫病预测是中医界长期

争论较多的问题。核心问题有三:能不能预测?预测什么?怎样预测?方法决定学术的成败,运气预测疫病更是如此。顾植山之所以能预测得较为准确,就是因为他对《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疫病预测的精神和方法有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而且重视观察气象,同时综合了天象、历史疫情、物候等各方面因素来判断。过去对运气学说存在一个极大误区:认为该学说是仅仅根据年干支就可推断该年的气候和疫情。一些公开发表的“预测”都打了五运六气的旗号,但他们没有去观察和分析实际天气情况,仅仅摘用《黄帝内经》中的片言只语就去搞预测,自然经常会不符合了。**上所谓的五运六气

预测,这一类胶柱鼓瑟的多,遭到怀疑和反对也就可以理解了。其实,《黄帝内经》明确指出:五运六气有常有变,有未至而至,有至而未至,有至而太过,有至而不及,有胜气、复气之异,有升降失常之变,所谓“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若把五运六气看作六十干支的简单循环周期,仅据天干地支就去推算预测某年某时的气候和疾病,这样的机械推算显然是不科学的,是违背《黄帝内经》的精神的。《素问·五运行大论》强调“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若单从天干地支去推算,就是“数推”了。举例来说,2000年是庚辰年,那年气候燥热,会不会引起疫情?先要看该年的常位是什么。庚辰年的司天之气是太阳寒水司天,正常情况下气温应偏低。实际气温不低反高,不是五运六气的规律不正确,而是表明该年出现的是不正常运气,《素问遗篇》讲这是“升降失常”,上一年的司天阳明燥金未退位,该年的司天太阳寒水未迁正。按照阴阳五行的动态变化规律,下半年易出现“水复寒刑”,果然该年11月份的月平均气温为30年最低。也正因为该年的运气属刚柔失守的异气,所以才有“三年化疫”的变化,导致2003年的“金疫”大流行。过去曾有人致力于寻找运气的对应气象数据。但顾植山认为,气象数据与运气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规律。譬如,同样是夏天湿热,2004年夏天的湿热是正常运气,故不易发生疫情;而2005年夏天的湿热则是不正常运气,就容易发生疫情了。可见,运气

学说注重的应是各运气因子间的组合序位及相互关系,而不是单一的气象数据。《黄帝内经》提出的原则是“当其时则正,非其时则邪”,衡量当时不当时的标准,就需要比较五运六气的常位。大疫多由不正常的异气造成,故对疫病预测来说,分析不正常运气的状态比六十年常规时位的推算更为重要。五运六气预测,就是根据天气运行变化的象态,判断其有否乖戾及乖戾程度,预测疫情发生的可能性和变化趋势。预测让防疫治疫更有准备顾植山说:中医治病强调“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岁气就是五运六气。预测应验了,五运六气和所发疫病的关系也就大致可以确定了。回顾SARS 病情,患者证候复杂,传变不按一般温病的卫气营血或三焦规律,使许多人在辨证时感到迷茫。临床有主温热者,有强调化湿者,也有认为属寒疫者,莫衷一是。如果我们在SARS 之初,认识到燥热伏于内,寒湿伤于外的病机,采取针对性更强、更全面的治疗措施,相信中医药治疗SARS的疗效将更为显著。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曾告诫:大疫之年,方药杂投,如能从运气角度认识到病机,大方向就不会错,治疗也所差无几了。古谚云:“不懂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主要是针对疫病讲的。2009年4月底,国外甲流病例刚见诸报道。顾植山指出,甲流按运气理论,在病机上应重视“湿”和“寒”。但各地发布的甲流防治方案中,为什么大多讲风热、热毒?顾植山解释:“讲热是从症状分析,讲湿和寒是

从病因病机分析,故症状的热和病机的寒是不矛盾的。”顾植山举四川首例甲流患者的病例:据报道,该病例先“服用银黄颗粒,同时静点痰热清。一天半病人烧退,体温正常;之后咳嗽得很厉害、有痰,给予麻杏石甘汤5服,明显好转”。顾植山解释,用清热解毒药烧退后咳嗽反而加重,是忽略了寒的因素,清了表热而使寒邪郁闭于肺,故用麻杏石甘汤效果就好。清代著名医家尤在泾说:“盖肺中之邪,非麻黄、杏仁不能发,而寒郁之热,非石膏不能除。”运气学说对中医学有重要意义顾植山认为,五运六气学说对中医学有多方面重要意义。首先,在疫病的防治上,可充分发挥治未病的优势。西医学在应对流行性传染病时,主要针对致病微生物进行防治,但致病微生物会不断变异,新的致病微生物会不断产生。若仅仅盯住致病微生物,就会老是被动地跟在致病微生物后面跑。事实启示我们:人体的抗病能力、致病微生物的传染力和生物学特性,都受制于自然大环境的变化条件。如果我们把握好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在与致病微生物的斗争中,就能变被动为主动。中医天、人、邪三因致疫学说,将是对西方医学流行性传染病病因学的必要补充和重大突破!其次,运气理论也是分析疫病病因病机的重要依据。拿甲流来说,今年五运六气主寒湿,夏天中伏不热,阴雨连绵;入冬寒流时间之早和强度之烈,为历史所罕见。如此明显的天气特征,岂能对疫病无影响?故需要深入探讨一下受

寒邪的热病与受温邪的热病在辨证治疗上的差别。运气学说不仅仅是疫病预测的问题,五运六气思想还渗透到中医学理论的各个方面,《黄帝内经》的理论基本建立在五运六气基础之上,“五藏六腑”显然源于五运六气,“六经辨证”其实就是“六气辨证”,十二经络之前先有五六相加的“阴阳十一脉”,故需要用五运六气来重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的构架原理和起源问题。中医中的许多疑点难点如“七损八益”、“肝左肺右”、“右肾命门”、六经与卫气营血的关系等等,大多与运气有关。掌握了五运六气,这些问题均可迎刃而解。历史上中医各家学说的产生,也跟五运六气有直接关系。如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形成于1232年的壬辰大疫,向前推三年是1229己丑年,按《黄帝内经》“甲己失守,后三年化成土疫”之论,李东垣碰到的恰应是土疫,才能有脾胃学说的创立。若谓东垣生于战争年代,人民流离失所,吃不饱肚子而需调补脾胃,则吴有性所处时期为明末战乱加连年灾荒,人民同样吃不饱饭,何以吴氏治疫就不用调补脾胃了呢?吴氏所遇是“崇祯辛巳(公元1641年)大疫”,1641年往前推三年是1638年戊寅,据清代马印麟《瘟疫发源》记载:“崇祯十二年戊寅,刚柔失守,天运失时,其年大旱。”按运气理论戊年刚柔失守,“后三年化疠,名曰火疠也……治之法可寒之泄之。”吴有性擅用大黄苦寒泄热取效,可证当时流行的正是火疫。又如清代名医王丙(朴庄)喜用温药而少用寒凉,

陆九芝多用寒凉而抨击辛温,若不懂五运六气,必谓二人为对立学派。实际上,王丙和陆九芝都信奉五运六气的大司天理论,王丙生于乾隆时期,“公之所治无不以温散温补见长,盖公固明于大司天之六气,而自知其所值为湿寒也。”而陆九芝所处同治光绪年间,按大司天已是阳明燥金、少阴君火用事,陆氏自谓“余于甲子年独以石膏、芩、连清而愈之。……证以我躬亲历,而病之各随司天以变者,弥益显然。”故从运气学说入手,可澄清中医学术中大量历史“悬案”。不懂五运六气,就不会真正搞懂中医理论。五运六气研究关系到对整个中医理论的阐述和评价,已不容回避。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理论中被误解最深、传承最为薄弱的部分。近代在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下,运气学说被摈斥于中医基本理论之外,新一代中医已大多不知五运六气为何物。当前继承发扬运气学说,并明确运气学说的地位和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明年疫情会怎样今年的甲流来了就躲不过去了,那么作为我们个体,该怎样预防甲流呢?明年疫情会怎样?顾植山说,今年的五运六气以寒湿为特点,对甲流的预防也应以寒湿为重点。冬季寒气主令,防寒尤为重要。国外对甲流的流行有三大疑问:一是流感是秋冬季病,为什么在春夏反季节发生?二是为什么不是老幼病弱而是青少年发病最多?三是为什

么不是在卫生条件差的国家而是在卫生条件好的美国等国

发病最多?顾植山从中医五运六气的角度认为:“三大疑问

的答案都是一个字——寒。过去夏天不易受寒,现在夏天又是空调又是冷饮,受寒毫不奇怪;贪吃雪糕冰激凌的以青少年为多,老幼病弱相对吃得少,所以患甲流青少年多;美国人最爱吃冰块,不注意避寒保暖,美国人得甲流多也就可以理解了。虽然这是猜测,我觉得蛮有道理。”今年的疫情没有“三年化疫”的影响,故年初我们就判断“疫情的强度应比2003年轻”。现在寒潮较往年来得早、来得强烈,对于今年冬季的疫情虽有增强的影响,但今年的“在泉之气”是太阳寒水,本来就应是寒冬,故这是“当时之气”至而太过,而不是非时之气,故仍不足以演变为像SARS和1918年那样强烈的大疫。对于明年的疫情,顾植山引《黄帝内经》之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今年冬季是寒冬,明春疫情仍将延续。通常的情况是,只要今冬的严寒不是特别强烈,或出现气温反而明显偏高、降雨雪偏少的“非时之气”,明春的疫情仍将维持中等强度。对明年全年的预测,则要到年初参看运气的交接变化情况再作判断更为准确。

什么是五运六气

五运即五行,“运”和“行”都是运动变化的意思。五行或五运首先是一年中不同时段的五类气息表达,后来衍生为对自然界五种运动变化状态和性质的概括。“六气”说的形成

源于阴阳开、阖、枢运动产生的三阴三阳,代表了阴阳气化运动的六个时空方位。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五运和六气不仅反映一年的阴阳变化规律,也反映在更长和更短的时间周期内。宇宙存在着节律性周期变化,各种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节律主要表现为五运周期和六气周期。中医学重视人与自然的整体联系,在《黄帝内经》中就确立了“天人相应”的思想,强调人的疾病与气候环境的密切相关,并将自然变化的五运六气规律,联系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于是产生了五运六气学说,简称“运气学说”。故《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

病影响的一门学问。五运六气的理论模式依据了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天干地支是古人记录天体运动周期变化的符号。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搭配,组成六十干支,用以记年、月、日、时。运气学说以古代天文历法的时间周期为基础,自然要应用到天干地支这一记时标志和运算符号。古代医家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以定“运”,称“十干化运”。配应关系为:甲、己——土运,乙、庚——金运,丙、辛——水运,丁、壬——木运,戊、癸——火运。与年干相应的运叫“岁运”,又称大运、年运,影响全年的运气。又据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定“气”:子、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寅、申

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卯、酉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辰、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巳、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由司天在泉再排列出左右间气。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观察到,五运六气不是单一的循环周期,“五运”和“六气”之间也不是各自孤立的因子,其运行规律是非常复杂的、多因子综合的、动态变化的。运气理论中不但有对“客主加临”和各种运气同化组合(“天符”、“岁会”、“太乙天符”、“同天符”、“同岁会”、“类岁会”、“天刑”、“顺化”、“小逆”、“不和”等)的论述;更有对动态变化中的太过不及、胜复郁发、正化对化、正邪化度、南政北政、迁正退位、升降失常、刚柔失守等现象的探讨分析,还有对相应气象、天象、物候、病候的记录描述。故五运六气绝不是简单的天干地支机械推算,而是要通过随时观察各种运气因子之间的生克和戾关系和动态变化的常异、强弱、顺逆等象态去作分析。

相关资料参阅:

五运六气预测-2010年中国气候和疾病流行情况预测报告

(王世保)…

2010年五运六气-庚寅年疾病预测

2010年五运六气-庚寅年五运六气推演预测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全文

《健康教育中医药基本内容》全文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对生命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地生人的观念,了解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种现象,生长壮老是生命的自然过程。 (二)中医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息息相应的观念。 (三)中医对健康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脏腑相关、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念;介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规避虚邪贼风的健康生活方式。 (四)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介绍中医学对疾病产生的原因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介绍病、证、症的关系及中医学分析疾病的基本方法及特点。 (五)中医学的诊治手段。 介绍中医学独特的望、闻、问、切四诊合诊的诊断方法和辨证的原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中医的内治和外治方法以及中医药在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一些具有特色的方法,如针灸。推拿、拔罐、足疗、刮痧、膏方等,着重介绍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介绍中医学对体质的认识和辨识体制的方法;介绍不同体质(平和、阳虚、阴虚、气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特禀等)的特征及其相应的日常养生方法。 二、中医养生保健的理念和方法 (一)养生保健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介绍中医学的顺应自然、阴阳平衡理念和思想;介绍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二)养生保健常用方法。 介绍中医学常用的养生方法,如时令养生、情志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经穴养生等。 1.时令养生:介绍中医学按照春夏秋冬四时变化,采用的相应的养生方法。 2.情志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精神情志活动的认识和情志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产生疾病的道理;介绍常用调摄情绪的方法。 3.饮食养生:介绍中医学饮食养生的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饮食养生理念,采取适宜合理的饮食方式,尤其是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4.运动养生:介绍中医学对运动养生的认识,介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常用的运动养生方法,分别介绍其特点、作用、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5.经穴养生:介绍中医学对经络的认识以及经络在人体中的作用,介绍常用穴位的部位、养生保健功效、按压方式以及注意事项。 6.其他养生:介绍中医学有关起居、房事、气功等养生方法。 三、常见疾病的中医药预防和保健 重点介绍中医学对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结核病、肝炎、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骨质疏松症、流行性感冒、失眠、便秘等疾病的认识和预防保健方法。 四、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养生保健 (一)老年人的基本特点及养生保健。 介绍中医学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常见疾病的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针对老年人(尤其是65岁以上)生理、病理特点所采取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方法。 (二)女性的基本特点及养生保健。 介绍中医学对女性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常见疾病的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针对女性各个阶段的生理、病理特点所采取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方法。解释针对孕产妇常用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 (三)儿童的基本特点及中医养生保健。 介绍中医学对儿童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常见疾病的认识,着重介绍中医学针对儿童(尤其是0—3岁儿童)生理、病理特点所采取的养生保健方法和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方法。 五、中医药常识 (一)一般常识。 介绍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特点和找中医看病应注意的基本事项。 (二)中药常识。 介绍中药的基本知识;简要介绍中药炮制方法和目的(炮制减毒增效的知识),介绍中药简单的加工炮制、中药的煎煮方法,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以及常用中药的鉴别知识等。 (三)家庭常备中成药。 介绍家庭常备中成药的主治、功效、适应症,以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服用禁忌等。 (四)应急知识。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疾病爆发流行、家庭急救时,介绍中医药应急处置的知识和技能等。 附篇 (一)政策法规。 介绍国家有关中医药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工作管理体制以及中医药在国家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二)中医药科学内涵、发展简史、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介绍中医药的科学内涵、发展简史以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三)亚健康。

(完整版)【真传一刻】第104期:毛小妹-视觉中医的时代

【真传一刻】第104期:毛小妹-视觉中医的时代 真传一刻:十五分钟内读完的中医真传!1.及时获悉全国名师在线讲课通知; 2.第一时间获取名师讲课完整译文; 3.自动保存听课记录方便您的学习!讲者简介毛小妹毛小妹,医学博士,执业于美国纽约长岛白羽医馆,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教授,世界中医运气学会会长(美国),全美华裔中医师联合总会学术部理事。 自幼随父母学习中医,是第四代中医传人。1984年毕业于广州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本科,2003年6月获美国利伯地大学东方医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助教,并在附属南方医院耳鼻喉科任住院医师。2000年就读美国利伯地大学东方医学哲学院,2003年6月获博士学位。自1999年至今与丈夫白贵敦医师一起执业于美国纽约长岛白羽医馆。兼任中国湖南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佛罗里达州大西洋中医药学院博士班导师。2009年创建世界中医五运六气学会,任会长。自学《黄帝内经》及《伤寒论》等经典,对五运六气理论情有独钟,14年探索发现运气理论在中医临床的应用。2006年拜田合禄教授为师,2009年拜王凤麟为师,学习奇门遁甲、大六壬、道家法术及针法等。2011年被马俊明师傅收

为佛学弟子,传授一生之感悟“人体靈轮亮子说”。2012年被杨力教授收为第一大弟子。 颜大夫推荐 “中医必须要有自己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仪器,才能做出主观加客观的评估,对气血的表达有一个把握,而不是等到疾病出现才去进行治疗。有了这些客观的东西后,我们看见的就不是病,而是人体的环境。”毛小妹老师提出的“视觉中医时代”把传统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与现代前沿科技相结合,将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同时指导防治未病之病,为中医现代化方向做出积极探索。未来医学是中医的时代,愿与同道共勉。 录音原文翻译稿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叫毛小妹,现在在纽约,今天讲的是视觉中医的时代。 一、未来医学是中医的时代 现在的医学已经转型,从以治疗为主向关注及保持健康的方向转变。但是西医现有的先进仪器并不能很早期地发现一些疾病,比如说肝癌,肺癌,一般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为什么会这样呢?西医的理念建立在找病,所有的仪器都是为了找病的目标去服务的,所有的化验检查也是一个大群体的平均值,它是治疗疾病的医学。其实体温、白细胞、红细胞等,有些人可能本身就会偏低一点或者偏高一

运气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运气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 运气学说在医学中主要是用以推测每年的气候变化,预测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指导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一、推测每年的气候变化 (一)推测每年气候的一般变化 1.主运与气候 主运之五步,分别主治一年五时的正常气候。 初运木运的时间是从每年的大寒至春分,相当于每年的春季,气候由寒转温,为风气主令,所以春季的气候特点以风(温)为主; 二运火运的时间是从每年的清明至芒种,相当于每年的夏季,气候由温转热,为火气主令,所以夏季的气候特点以暑热(火)为主; 三运土运的时间是从每年的夏至至处暑,相当于每年的夏秋之交,气候多余热未尽而多雨湿,为湿气主令,所以长夏的气候特点为湿为主; 四运金运的时间是从每年的白露至立冬,相当于每年的秋季,气候由热转凉而干燥,为燥金主令,所以秋季的气候特点以燥为主; 五运水运的时间是从每年的立冬至大寒,相当于每年的冬季,气候由凉转寒,为寒气主令,所以冬季的气候特点以寒为主。 2.主气与气候 主气分为六步,每步主司四个节气。 厥阴风木为初之气,从大寒至春分,相当于每年的初春,为风气主令,其气候变化为多风; 少阴君火为二之气,从春分至小满,相当于每年的春末夏初,为火气主令,其气候变化为多热; 少阳相火为三之气,从小满至大暑,相当于每年的夏季,为暑气主令,其气候变化为多火; 太阴湿土为四之气,从大暑至秋分,相当于每年的暮夏初秋,为湿气主令,其气候变化为多湿; 阳明燥金为五之气,从秋分至小雪,相当于每年的秋冬之间,为燥气主令,其气候变化的特点为多燥; 太阳寒水为终之气,从小雪至大寒,相当于每年的严冬,为寒气主令,其气候变化为多寒。 每年气候的一般变化规律是春季多风,夏季多暑热,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

中医十二问

中医十二问 罗广英整理 自本人进入中医研究以来,特别是在三年多微信讨论以来,关于中医问题的思考日益深入也日趋清晰。就系在中外的诸多乱象之中理出十二个问题,以便在实际上集中当下中医思考主要问题的重点,进而突出聚焦点和道路方向。整理出来供大家做进一步的讨论。 1、为什么只有中医体制外的少数人在坚持和呼吁中医要以《黄帝内经》为核心?为什么传统中医没有出现思想理论缺失滞后的问题,而现在的中医却显得失魂落魄? 2、为什么《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会不古不今,不中不西和不伦不类?为什么发现中医教材有严重问题到现在还在继续使用,既不修改,也不重新评估? 3、为什么古人早已告知我们:“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和“夫运者,司气也,故居中位也。在天之下,地之上,当气交之内,万化之中,人物生化之间也。故运者,动也,转动也,即轮流运动往来不歇也。于是太极始判,横五运于中,轮流至今,终而复始。圣人望而详之。”,但绝大多数学人仍不以此为然、不以此为圭臬,总是廻避躲闪,力图将其束之高阁? 4、为什么德国人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反而会比中国人深入?为什么法国人要到中国专门找寻中医形而上部分的思想理论内容,又为什么努力想找而找不到?为什么中国方面对外国人的寻求爱莫能助和无所作为? 5、为什么会出现中医与科学的长期相互对立、排斥与隔阂?为什么西医无法真正地超越中医?为什么现代科学家在研究和融入中医时会感到孤立无援,没有靠山依托而困难重重? 6、为什么人们会说“真正的中医在英国”,为什么人们会感到中医,特别是针灸在国外的发展要比国内更好,进展得更快?为什么汉方中药在日本的商业化程度和实际运用既比在中国要普世,水平也高出一筹? 7、为什么西医能够成功进行会诊和形成比较统一的医疗规范,而中医无法做到?为什么中医治疗一统一,一结合就很会失去中医的自我而变成西医或者被西医异化掉?难道中医就真是如此散漫脆弱,“不可重复”,“无法定量“和”不能标准化”吗? 8、为什么中医运气学会有那么准,那么神奇?为什么运气学专家们又无法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在需要说出个所以然时总会是闪烁其词? 9、为什么到现在为止实为中华文明中流砥柱的传统中医在提高文化自信方面又总是显得底气不足、作用甚微,难道中医就真的无法担当起中国思想文化的脊柱顶梁作用吗? 10、为什么中医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讨论总是深不下去,已经出台的中医法规政策也总是停留在隔靴搔痒,缘木求鱼的状态?为什么中医管理“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为什么对于中医的宣传和实际处理总是雷声大雨点小,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11、为什么中医会分出体制内和“民间中医”的格局,为什么体制不能够起到团结全体中医的主导作用,为什么中医总是一盘散沙? 12、为什么都知道中医好,都赞同“中医是开启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但总是无法做出关于“钥匙”的具体描述和真正做到持钥匙“开启宝库”?为什么中国人已经有中医“钥匙”至今还是无法“开启中华文明宝库”,还是站在“中华文明宝库”的门外? 《中医十二问》的实际是有答案的,之所以整理之后提出来是为了说明这些问题无法回避和无法绕过。12个问题的聚焦使复杂变得相对简单明确,那就是中医理论和教育问题没有解决,当然其中包括了对于中医思想理论的认识问题。中医思想理论问题不解决,中医现代教育依旧,那不论说什么也都只是隔靴搔痒,缘木求鱼。中医研究的事实已经说明,中医的理论问题古时候已经解决了,现在反而成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正在朝着数典忘祖的方向滑去,这是在倒退。中医需要正本清源,温故知新。

五运六气之五运一年再分主运、客运是牵强附会、歪曲运气学说

五运六气之五运一年再分主运、客运是牵强附会、歪曲运气 学说 五运六气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一部分,被很多学者所重视,这是好现象,然而,对于运气学说,即使是界内人士,依然存在很多误区,其中最为典型的观点就是将五运一年之内又分主客运,看似法六气之主客气,实际上是对运气学说的错误解读!笔者在《一篇文章搞懂中医五运六气》的文章中已经简单解释过这个问题,没有一一引用古人文献,但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中医,研究五运六气,笔者要对这个做一个深入的讨论。看这篇文章之前,希望读者先看笔者这篇文章!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不得不引用王冰《玄珠密语》中的内容,如果你认为这本书是伪书,那就没必要往下看了!手机打字太慢,凡引用内容,笔者直接截图了!运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玄珠密语》里面有几处给了说明,在五运元通纪篇,看下图:五运为主,六气为客从上图内容看,五运是主,六气之司天在泉为客,这是站在周天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周天被分了五个区域,我们研究五运六气,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周天图地球之于宇宙,犹如人之于地球,五运的五个区域,犹如地球的五方!这些区域在周天坐标系是固定不变的,犹如在中国看,五方是固定的!所以说五运是主,只要在丁壬,青木之气是不变的,而且这一年

都不会变,这是定了的!那么六气之司天在泉呢?它是研究地球这个对象时,地球所对应的天地之气!相对于五运来讲,六气就是变动的,所谓的客!这个主客是大层次!五运是主,六气是客!也就是说,五运对地球的影响力要大于六气的,五运起主导作用,六气相对次要。那为什么六气有主客,而五运没主客呢?从逻辑上讲,五运六气研究对象是地球,再进一步研究人的时候,五方已经明朗,而六气之进退由时间可分,也就是地理已经分好了,是固定的了,无论是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区域,还是人类在地球的小方位,这已经是定局,而时间是变换的,所以六气分六节!打个比方,就中国国内来讲,北京为北,上海为东,广州为南,西安为西,郑州为中,这个方位空间已经被分好了,就是一个人居住在北京,他这一年的活动区域基本就在北京,如果居住在广州,这一年的活动区域大概也就主要在广州。大一点来说,中国为中,欧美为西,澳大利亚为南,俄罗斯为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如果你生在中国,那么,你基本就蹦哒不出去中国这个国度,中国的气运将影响中国这个区域的每一个人,所以说,五运对于地球来讲,当地球进入到木运这个区域时,它这一年就受木运的影响,而不会有主客之说!那么,为什么很多人搞出主运客运这个问题来呢?这里面很多人都是被误导,最初是谁提出来的,笔者没有去考证,也懒着去考证,因为在《素问》、《玄珠密语》中,根本就没有提这个问题!明朝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运气的概念 五运六气,主要是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的。什么是五运呢?五运,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动。什么是六气呢?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因为暑和火性质相同,所以运气学说中的六气是指风、君火、相火、湿、燥、寒。五行临御五方,合应五时,就产生了寒、暑、燥、湿、风五时气候更迭的主气,反映出一年中气候寒、热、温、凉的变化。故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素问·天元纪大论》)。五气和五行,分之则二,合之则一。化气为风、寒、湿、燥、火,成形为木、火、土、金、水。形气相感,形化气,气成形,形为阴,气为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故曰:“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天元纪大论》)。 五行与十天干相合而能运,六气与十二地支相合而能化。故曰:“运气者,以十干合,而为木火土金水之五运;以十二支对,而为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运气易览》)。由此可见,欲研究五运六气,必须首先弄清楚天干地支的道理。 二、干支甲子 干支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如甲子、乙丑、丙寅之类,统称甲子。干支甲子,是中国古代计算年、月、日、时的次序以及推算五运六气变化的代表符号。运气学说的主要推算法则均离不开天干地支。所以说:“文气始于甲干,地气始于子支者,乃圣人究乎阴阳重轻之用也。著名以彰其德,立号以表其事。由是甲子相合,然后成其纪。远可步于岁,而统六十年;近可推于日,而明十二时。岁运之盈虚,气令之早晏,万物生死,将今验古,咸得而知之”(《运气论奥谚解》)。 (一)天干地支 1.天干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于的简称,又称“十于”。“干”有个之意,如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云:“干,犹个也。”古人用十干来纪天日的次第,故称“天干”。天干的次第先后,不仅仅是指一个数字符号,而是包含着万物由发生而少壮,而繁盛,而衰老,而死亡,而更始的涵义在内。兹将《史记·律书》和《汉书·律历志》的解释录之如下: 十干《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 甲万物剖符甲而出也出甲于甲 乙万物生轧轧奋轧于乙 丙阳道著明明炳于丙 丁万物丁壮大盛于丁 戊丰懋于戊 己理纪于己 庚阴气庚万物敛更于庚 辛万物之辛生悉新于辛 王阳气任养于下也怀妊于壬 癸万物可揆度陈揆于癸 2.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为十二地支,简称十二支。古人将

五运六气详解 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

五运六气详解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疾病辩证 在中医学上,运气学说主要是用来推测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作为临床诊断和防治疾病时的参考。 一、运气与生理 人与自然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着的整体。中医学认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经历着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规律,它对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有一定的影响。运气运行所形成的正常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一刻也不能脱离自然条件。人们只有顺从自然的变化,及时地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才能保持健康。故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苍天之气……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之中,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节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保持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如人体的气血运行可因四时气候的不同而发生节律性的变化。“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气血也”(《素问?八正神明论》)。从人体水液代谢和调节上,可以看出运气与生理活动的密切关系,“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这是人体为适应气候寒热变化而作出的生理反应。 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化收藏是必需的条件。但是,如果这些规律反常或变化超越常度,又必然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故曰:“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丹”、《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六气合于四时,在正常情况下.能促进力物的生长,若六气太过或不及,就成为六淫,则为致病因素了。当气候顺逆失常时,人们如果不注意摄生,就会引起疾病。所以说:“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以,人们必须经常保养精神,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才能适应气候的变化,保持身体健康而尽终其天年。 二、运气与发病 运气对人体疾病发生的影响,主要包括六气的病因作用、疾病的季节倾向、不同地区气候及天气变化对疾病的影响等。从发病的规律看,由于五运变化,六气变化,运气相合的变化,各有不同的气候,所以对人体发病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每年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春风、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这种变化与发病的关系是:春季肝病较多,夏季心病较多,长夏脾病较多,秋季肺病较多,冬季肾病较多。 从五运来说,木为初运,相当于每年的春季。由于木在天为风,在脏为肝,故每年春季气候变化以风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肝气变化为著,肝病较多为其特

《黄帝内经》与运气学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63501826.html, 《黄帝内经》与运气学说 作者:向光维 来源:《健康周刊》2018年第04期 【摘要】《黄帝内经》中的《天元纪》、《五运行》、《六微旨》、《气交变》、《五 常政〉、《六元正纪》和《至真要》七篇大论从气化角度认识并且推演了气候变化以及对人体的生命活动产生的影响,它的贡獻并不是单纯的创立了中医运气理论学说的根基。还提出了独特的病因病机、治则和养生理论。直至今日还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五运六气 1 年代及真伪 对于“运气七篇”的成文年代,罗会斌[1]从文献记载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出战国说、汉代说、唐代说等三种观点,并分析认为汉代说较为可靠。宋代林亿等《新校正》,对王冰将“运气七篇”补入《素问》提出质疑。指出“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乃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2]。后世医家针对“运气七篇”究竟是前人遗书,还是王冰伪撰,一直持论不一。有学者[3]认为“运气七篇”不是伪书,是《内经》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范行准[4]从内 容上将“运气七篇”与《内经》其它篇章进行比较,认为其理论直接源于《内经》早期篇章。对于“运气七篇”具体成书年代以及真伪,限于目前的文献资料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2 运气学说梗概: 2.1五运;是用十天干配木火土金水来解读天地气象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其中包括大运,主运,客运三种。 2.1.1大运:主管一年的气候变化,五行属性与天干相同,分为太过或不及,根据天干的 奇偶来判断某运的太过与不及,奇数为阳就是太过,偶数为阴就是不及。从每一年的大寒开始起运,不同运气的太过或不及,按照五运、五行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来影响其对应的相关的脏腑产生疾病。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岁水不及,湿乃大行”。 木运太过的壬年,风气盛行,易出现风证,木乘土又容易出现脾土疾病;木运不及的丁年,多见燥气盛行,易出现肺金疾病、燥证……寒证;水运不及的辛年,多见湿邪流行,易出现脾系疾病、湿证。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对大运的不及和太过也有详细的描述,包括气候特点,影响疾病发病规律等等。其中还有平气之年的论述:地支的司天之气跟天干处于生克状态就可能会出现平气之年,如天干太过但地支司天抑制他,如戊辰、戊戌年就是火运的平气之年,庚子、庚午年就是金运的平气之年等等,同样天干不及地支司天之气也可以生化资源他,如乙卯、乙酉年这种司天之气与大运相同属性的可以补助不及的大运,使大运得到补助。

中医药文化概论

中医药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讲绪论 一、中医药文化界说 1.“文”:《说问解字》讲“文”,错画也,象交文;《周易·系辞下》讲“物相杂,故曰文”。可见,文即物象的纹彩、纹理。引申为规律、关系等,有:天文、地文、人文。 2.“化”:一物变成另一物,叫化,或者说质变叫化。如动则变,变则化;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3.“文化”:文治教化。“文” ,形象人,通过活动把规律、关系使人掌握,并发生变化。《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4.文化的现代定义:人类参与认识、实践创建的一切成果及过程。 从客体看包括天文文化、地文文化和人文文化。 从主体看有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汉文化、其他民族文化。 从内容看包括观念文化、器物文化和制度文化。 从影响范围看有显文化、潜文化。 从影响时间看有先秦文化、魏晋文化、宋文化。 人们也从文化客体具体形态出发研究文化,如茶文化、药文化等。由此,有了我们本课程: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界说 中医药文化: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围绕医药进行认识、实践由此创建的一切成果及其经历的过程。 中医药是一种产业、一门技术,也是一种学术。由此有: 中医药产业文化: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 中医药技术文化:临床技术、药物种植加工使用技术、技术哲学、技术创新、技术传播教育等。 中医药学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和教育传播等。 二、中医药文化特征 中医:中等水平的医生;用中医药理论治病的医生;以中和、平衡为养生、治疗原则的医生。中医药内涵:辨证论治、治辅养主、内服中药、内部调理、中和原则、复方配伍、君臣佐使。中医药文化特征: 1、中医药文化是一种肯定保守文化。过度早熟-----肯定捍卫-----继承胜于创新。 2、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实用理性文化。农业文明----经验实用至上----临床技术理性高于科学理性。 3、中医药文化是一种有机自然主义文化。人与自然同构---天与人响应---顺应自然---延长生命。 4、中医药文化是一种人本文化。医学以人为对象,不是以病为对象---以人为中心探讨生命本质和过程---发现有限生命潜能。 5、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关于道的文化。行而上者谓之道(心肝脾肺肾阴阳寒热虚实理表是状态,不是实体)---认识道需要直觉、体悟---类比描述事物本质---治疗强调辨证和随机应变。

中医运气学常考的内容

条文背诵: 2、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3、天符为执法,岁位为行令,太一天符为贵人。 4、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中行令者,其病徐而持;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 5、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 6、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8、从其气者则和,违其气者则病,不当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 9、《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10、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11、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 12、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13、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14、二十八星宿:东方苍龙星座:角亢氐房心尾箕;南方朱雀星座:井鬼柳星张翼轸;西方白虎星座:奎娄胃昴毕觜参;北方玄武星座:斗牛女虚危室壁。

15、太虚寥廓,肇基华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16、上下相遘,寒暑相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17、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其。 18、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19、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20、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 21、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名词解释: 1、天符:指该年岁运的五行属性与司天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这样的年份叫天符年。 2、岁会:指该年岁运的五行属性与年支的五行方位属性相同,。。。。。叫岁会年。 3、同天符年:凡逢阳干之年,太过岁运的五行属性与客气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的年份,即为同天符年。 4、同岁会年:凡逢阴干之年,不及岁运的五行属性与客气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的年份,即为同岁会年。 5、太乙天符:又称太一天符,指既是天符年,又是岁会年的年份。既该年岁运的五行属性与司天之气的五行属性及年支的五行方位属性相同的年份。

漫谈领悟中医辨证思维

漫谈领悟中医辨证思维 一中医文化属性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中医学蕴含着千百年融合而成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因子,具有十分鲜明的文化特征,可归纳以下几方面: 1、中医哲学观重视整体思辨、恒动观念,并崇尚顺应自然; 2、从发生学角度看中医理论、概念、术语等产生与形成,具有医学实践非医学实践的双重来源,并存在多元化解释的倾向; 3、中医具体诊疗措施多依赖直觉体悟、个体经验,强调平衡,追求实用; 4、中医学发展方面有着较明显的崇古遵经倾向; 5、与儒、佛、道、易关系密切。 中医学的本质是以生命科学为核心,以东方哲学为指导,与人文科学相融合,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渗透之独特的医学体系。中国东方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自先秦诸子百家开始,经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到如今马克思主义及西方新兴的种种科学哲学都曾对中医学产生过影响,并将历史性的影响下去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匡调元《人体新系猜想》)。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就无法理解中医,更谈不上正确运用和发挥光大。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就是中医的辨证思维,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包含三大内容: 1、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抽象思维; 2、以取象比类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3、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灵感”思维。 都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指的就是“秀才”本身已经具备了中国这一套传统的文化修养(儒、佛、道、易)和思维方式(阴阳五行)。说到学好中医治病,其实最关键就是在于彻底领悟这一套思维模式。“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五行所反映的生命规律。 二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合自发的辨证法思想。 要学习和研究中医学,就要先从它所包含的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入手。 阴阳的哲学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周易》,它认为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个对立面,古代人们以阴阳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界。从最朴素最直观讲,指的是日光的向背,即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最后引申扩展,把一切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均用阴阳加以概括。中医学为了解释人体生病的最基本问题便引入了阴阳学说。就像开篇《中国中医》歌词所讲的“中医有阴阳,阴阳有平衡,平衡失调生病疾”一样。这是接下来五行六气变化的基础。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天地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乃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肇始。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阴阳二气交感,化生出万物,并形成雨雾,雷电,雨露,阳光,空气,和谁相互交感,生命体方得以产生。在阳光雨露的沐浴滋润下,生物得以发育成长。在人类,男女构精,新的生命个体得以诞生,代代相传,人类得以繁衍。阴阳的交感统一和平衡是生命活动产生的基本条件。 谈到人体的阴阳平衡问题,火神派掌门人卢崇汉教授的“扶阳”理论认为,人体的的这个阴阳平衡不是阴和阳的等分量的平衡,而是始终处在“阳主阴从”的动态平衡。清代

中医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四书五经: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指《周易》、《尚书》、《诗 经》、《周礼》、《春秋》。 2、五行学说:五行中任何两部分由于总有相胜相克或者相生关系,表面上看是不平衡的, 然而就五行整体看,生和克在整合的机体中表现出综合的、动态的相互平衡。五行生克运动表面上看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实际上反映了生命体整体和谐。动态平衡的本质。《黄帝内经》依据五行生克变化的平衡关系提出了五脏调节的法则。 3、佛教三学:戒、定、慧。戒即戒律是佛门弟子的日常规范;定即禅定是摈除所有欲望、杂 念、专心致志,以观悟四谛,从而进入正审思虑,入定修持境界;慧即通过内心体验和论悟而获得佛教智慧,即宇宙最高和终极真理。佛教三学归纳起来就是虚、空、静。4、道教三宝:道教把精、气、神视为人之三宝,气为物质现象之源,人的精神现象也归为 气,并用精气解释人体生理现象,道教认为神是生命的外部表现,它可以表现为生命的体力和智力现象。 5、医户制:明代开始实行医户制,明朝太医院具有选拔医生和组织医学的职能。朝廷规定 太医院的学生一般从医户子弟中选拔。 二、判断题 1、从文化内容看,文化可分为观念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T 2、中医药文化是关于一种道的文化。T 3、儒家提倡遁世,逃避现实;道家强调入世,改变现实,两家学说在许多方面是相同 的。 F 4、中庸是道家学说的精华。 F 5、中国社会进入宋代后,儒医成为医生的主体。T 6、佛教四大指是指地、水、火、气。 F 7、中国医学史上有许多著名医家收到佛家思想的影响,譬如唐代的孙思邈。T 8、“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道家思想。 F 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儒家思想。 F 10、明代医学关注对命门的考究,提出命门学说,这与宋明代理学不无关系。T 11、不为良相,愿为良医是宋代名相范仲淹的肺腑之言。T 12、佛学认为凡病有六种:四大不调、饮食不调、坐禅不调、业病、魔病、鬼病,佛学 能治愈的只有前两种。 F 13、“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存得一份阴液,便有一份生机”是中医金元四大家溪养 阴学说的基本理念。T 14、道家的语言是理性的、阳性的、母权的、神秘的。 F 15、《周易参同契》是汉末葛洪所作,是易经理论,道家学说和炼丹方术的结合。 F 16、道家养生理论追求的是长生,不是长寿。T 17、中国周代设医师,分上士,中士,下士,医学设食、疾、疡、兽四科。T 18、秦代设太医局专管全国医学教育。 F 19、元代对医生给予更高的尊重,太医院医官的级别高于其他朝代。T 20、宋代翰林医官院成立民间医书征集处、校正医书局、医书编撰和颁印机构。T

在中医运气学指导下针刺治疗急性咳嗽验案1则

在中医运气学指导下针刺治疗急性咳嗽验案1则 发表时间:2016-01-18T16:18:25.277Z 来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张淼 [导读]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咳嗽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大连 116001) 摘要:中医运气学是《内经》中的重要篇章,是古人探索天体运行、天时气候周期性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影响的知识系统;针灸治疗咳嗽的临床治疗手段多种多样,起效快、疗效佳,且无副作用。笔者例举在中医运气学指导下针刺治疗急性咳嗽验案一则,证明此方法治疗咳嗽,可以提高选穴的针对性、准确性,值得研究并推广。 【关键词】:运气学针灸咳嗽 【中图分类号】R272【文章标识码】A 咳嗽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祖国医学认为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由于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目前,国内外同仁以针灸治疗咳嗽者众,总结之经验,分享之验案,内容丰富,各有千秋,对笔者启发甚多。笔者在临床上亦用针灸治疗本病,起效快、疗效佳,且无副作用,说明针灸治疗咳嗽不失为本病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治疗手段。本文笔者例举在中医运气学指导下针刺治疗急性咳嗽验案一则,证明此方法治疗咳嗽,可以提高选穴的针对性、准确性,值得研究并推广。 1.病案举例 患者孙某,男,38岁,因感冒后咳嗽1周加重半小时于2015年7月9日凌晨2时至我院急诊治疗。患者1周前因贪凉吹空调而感冒,见发热恶寒,周身酸重疼痛,咳嗽痰多等症状,自服感冒药治疗(具体不详),感冒症状缓解,但余咳嗽未解,且每于凌晨1点前后咳甚,眠差,大便溏质粘。7月9日凌晨1点阵发咳嗽较甚,气急痰涌,无法入眠,遂来我院急诊治疗。患者身体偏胖,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刻下证见:咳嗽频繁剧烈,咯白色稀痰、量多,不能入眠,伴见自汗,神疲,渴不多饮,无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边尖红,苔白腻,脉数且左滑而右弦。嘱患者平卧,穴取左侧列缺、丰隆、右侧太冲,强刺激得气后用疾徐补泻之泻法,留针 20min,每10min刺泻一次。尚未出针,患者咳嗽已渐平复,自诉泻丰隆后立觉无痰,嘱其自主咳嗽咯痰,但见其干嗽数声后果已无痰咯出,15min后,尚未出针患者竟鼾声起而带针入眠。 2. 讨论 2.1 辩证 患者本次咳嗽发病源于外感,《素问·咳论》中指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邪气由皮毛而入,合于肺而为病。今年是乙丑年,年运为金运不及,人体肺脏也相应不足,《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指出:“从革之纪……其动铿紧瞀厥,其发咳喘,其脏肺”,因此,提示此次患者感受外邪后较其他运气条件更易与肺相合而见咳嗽缠绵不愈之证。 患者此次感冒在7月2日前后,今年(乙丑年)司天为太阴湿土,患者发病时处于三之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云:“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民病寒湿……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金运不及之年,则肺脏偏弱,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肺弱则通调水道之力弱而易致水道不畅,水液蓄而不出而为痰为湿;加之患者身体较胖,体内痰湿本盛,故发病见周身酸重疼痛、咳嗽咯白色稀痰、量多,大便溏质粘,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左脉滑等痰湿内蕴之象。 患者每于凌晨1点钟前后阵发咳嗽,凌晨1点前后为子、丑时,乃肝胆经当令之时,《素问·咳论》中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因患者平素急躁易怒,肝火素旺,且发病时处三之运及三之气:主运太宫,客运太角;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太阴湿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云:“太阴、少商、太阳……乙丑乙未,其运凉热寒”,意即金运不及,火来乘之[1],故患者每于子丑肝胆经气旺时木火刑金而致阵发咳嗽,且见舌边尖红,右脉弦数等肝火旺盛之象。 2.2 取穴 本病诊断为咳嗽(痰湿蕴肺、木火刑金证)。痰湿蕴肺若水之上源通调失责,地气上为云弥漫上焦,乌云密布而无力天气下为雨。穴取列缺、丰隆,列缺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具有沟通表里之力,两穴均以古代雷电之神为名,唐·皮日休《霍山赋》中云:“叱丰隆,奔列缺,轰然霹雳,天地俱裂”。刺此二穴,犹霹雳行空,催云成雨,霎时间表里通透、天地交流,暴雨倾泻,逆气复顺,则阴霾消散,而天朗气清也[2]。木火刑金则若风起云涌,风挟湿而上扰,使阴霾更甚,即肝胆经当令之时肝火并风催动肺气挟痰湿上扰故见痰咳大作不止,穴取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原穴,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而向上冲行,泻之则挫其上扰之势,使得上逆之风气熄,翻腾之湿气止。三穴相配则咳立止,痰即消矣。 2.3 刺法 刺法选用疾徐补泻之泻法及巨刺法。《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其中泻法即为进针时疾速刺入,徐徐出针;巨刺为九刺之一,《灵枢·官针》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即人体一侧有病而选取对侧经穴治疗的刺法。《素问·禁刺论》中指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意即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本病见患者脉数且左滑而右弦,《素问·缪刺论》云:“邪客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故取左侧列缺、丰隆、右侧太冲刺之。 3. 体会 《内经》是现存中医经典之首,其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指出“五气所病,肺为咳”,并将咳嗽按其兼症进行脏腑分类,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中医运气学是《内经》中的重要篇章,是古人探索天体运行、天时气候周期性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影响的知识系统,展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辨证施治等思想及理论特质。在《内经》的运气学七篇大论中多有提及特定运气条件与咳嗽发生的关系,例如:“坚成之纪……其病咳……邪伤肺也”、“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民病咳喘”,“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疮疡咳唾血”等,均说明咳嗽与气候变化相关,气候变化,皮毛不和,肺气冲逆是咳嗽的主要病因。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外界环境变化作用于不同体质,在人体中产生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变化,治疗的关键是根据运气变化、患者体质、病邪性质等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方可取得满意疗效。针刺主要作用于穴位、经络,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在治疗上《素问·咳论》言针而未言药,指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

运气学导论 与李阳波

运气学导论与李阳波 《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是刘力红2004年整理他已故先师李阳波的讲稿,主要讲的是五运六气,论述了中医的传承,透彻的讲了关于五运六气 的理论支持及方法,并提出中医在今后将如何发展的问题。此书涉及广博,书 中主要引用的理论是《黄帝内经》、《周易》里的河图与洛书、八卦、掌纹、《道德经》,提到了杨振宁、爱因斯坦等科学界名人,把中医放到现代科学的 领域里进行论证。 李阳波通过研究《老子》、《周易》、《内经》过程中,发现了中国的圣 人们如何进行思辨的,从而建立了"阴阳术数构系"的方法论;在对易、道、医 相关的概念的研究过程中建立了"宇生观"的认识论。李阳波认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这种转换过程是以一种象来 表达的。易与道都谈象,而医就是道在人体上的学问。所以要真正理解医,就 得真正了解易与道,而要真正了解易与道,就得真正了解术、数、象。这就是 一种阴阳术数体系,就是与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有着本质区别的"宇宙生物观"。 是使中医走向没落,因道没有了,道偏离了,只剩下了术,而术也未必精了。 李阳波批评的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说:"他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 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 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生理状态的合一, 而不是天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所以称为"宇宙生物观"。 李阳波在注释《伤寒论》过程中,发现张仲景著书运用"运气学理论",而 且将它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发现了历代医学大师们在研究张仲景《伤寒论》过 程中,没能做出全面正确的注释,是因他们均被"运气字说"里阴阳术数构造体 系的魔变性所吞没。李阳波发现张仲景《伤寒论》是运气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后,从而埋首研究《内经》中的内经运气学理论,在搞清运气学理论后才能彻底全 面的注释《伤寒论》。歧伯天师将奇门、六壬、太乙风角、九宫诸式合治为一,成运气学说。仲圣夏将运气学说,裁为六经之辩。国粹博大精深,其根基在于 神明奇器,苟不能摒绝后学、精一神明,化身奇器,非可谓导人子登峰造极,

《内经》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生理学基础

【理论探讨】 《内经》奠定了中医脉学的生理学基础Ξ 闪增郁,张 智,陈燕萍,向丽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生理室,北京 100700) 关键词:内经;脉学;生理学 中图分类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250(2006)1220888202 1 《内经》是一部伟大的古典生理学巨著生理学是研究活机体的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这一点与《内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生理学对人和动物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或人工模拟的环境中,整体或其某一部分的生理活动如何通过自身内部的调节,从而使机体与环境变化相适应进行研究。 《内经》为中医学的学术理论体系奠定了广泛基础是众所公认的,但《内经》并没有给病下一个定义,却有三处对健康正常人下了明确有效的定义。从论述的主要内容上看,《内经》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揭示了生命及自然的变化规律,其重点不是病,而是人,是人体功能适应天地变化的规律。其中许多内容超越了当时的世界医学水平,其精髓到现在仍旧适用,所以说,《内经》是一部伟大的古典生理学巨著。 2 《内经》脉学的生理基础 211 古人对脉象的认识 《阴阳十一脉灸经》、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脉法》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医书和血脉学专著。但由于文字缺损较多,已不能了解其全部内容。从能认出的文字看,《足臂十一脉灸经》把人体的血脉,依其部位命名为十一脉,即足泰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足泰阴脉、足少阴脉、足厥阴脉、臂泰阴脉、臂少阴脉、臂泰阳脉、臂少阳脉、臂阳明脉。《脉法》全书13行,约360字,从已认出的180余字看,该书主要是叙述人体“十一脉”病证的治疗原则及灸、砭的具体规式。《灵枢?九针论》曰:“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可见,对于人体的认识古人首先重视的是血与脉。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夫脉者,血之府也。”这是古人对于脉的认识。而“象”则是指可察的、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脉象”是中医对人体体表动脉搏动的外在表现的感悟,并通过这种感悟,反映出中医对人体气血及脏腑功能状态的认识。《内经》采用据“象”归类、取“象”比类的整体、动态思维方法,就是 在思维过程中以“象”为工具,以认识、领悟、模拟客体为目的的方法。 取“象”的目的是归类或类比,其理论基础是视世界万物为有机的整体。取象比类即将动态属性、功能关系、行为方式相同、相近或相互感应的“象”归为同类,按照这个原则可类推世界万事万物[1]。 212 《内经》脉学的生理基础 《内经》对于中医脉学生理的精辟论述,莫过于“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毛皮。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此经文反映了古人对于人体气血的生成、循环及其生理功能的认识;并明确指出“气口”是权平衡、决死生的部位,合四时五脏阴阳为常的生理标准,还说明人的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精气均由水谷之气所化生。 《内经》之脉学,非常重视对胃气的研究。强调胃气为五脏六腑之本,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说明胃气是脉气形成的重要部分。如《灵枢?决气》论述了六气(精、气、血、津、液、脉)由一气(水谷之气)而化,且“六气者……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即胃气影响着经脉的功能。源于水谷的宗气促进血行脉中,《灵枢?邪客》说:“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脉气亦离不开肺气之助,而肺气能行血脉之中,也依附于胃化生的水谷之气。如《灵枢?动输》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因此,胃气为脉之本,临证诊脉先辨胃气,根据胃气的有无可测知脏腑功能的状态及疾病之轻重缓急,以揭示诊脉之理。 对于寸口脉与各脏腑的对应关系,《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记载如下:“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 888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 edicine in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2006年第12卷第12期 20061V ol.12.N o.12 Ξ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604310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