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著作系列书籍(169册)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169册)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169册)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169册)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

P.241药学精要(共20册)中药材经验鉴别手册(高清版)P.459药学精要(共20册)输液剂的制备与临床配伍P.402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沈绍功验... P.245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李介鸣验... P.270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高忠英验... P.341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徐小圃医案医论集(高清版)...

P.705湖湘名医典籍精华综合卷01P.605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医经卷_温病卷_诊法卷01P.610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外科卷_针灸卷_五官科卷01

P.722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妇科卷_儿科卷01P.209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周筱斋

P.169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弼臣

P.493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翰卿

P.282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杜雨茂

P.337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建华

P.630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及药效(...P.990中华临床药物学(上、下册)_001

P.1685中华传世医方(下册)(张方胜主编)

P.830中华传世医方(上册)(张方胜主编)01P.443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高清版)01P.370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高清版)01

P.1024中国古今医案类编--气血及津液病类P.1106中国地道药材鉴别使用手册(上、下册)(张穗坚)...

P.18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001

P.323药剂学(第二版)(2011版)-001

P.2225现代实用本草(上、中、下册)

P.600实用中医外科方剂大辞典(王玉玺主编)01

P.225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学勤1(高清版)P.1188中国医学大成[1].50.圣济总录纂要

P.568中国医学大成[1].49.刘涓子鬼遗方.医方考

P.451中国医学大成[1].48.重刊本草衍义.药征.药征续编

P.534中国医学大成[1].47.神农本草经.珍珠囊补遗药性...

P.397中国医学大成[1].46.医学心悟

P.428中国医学大成[1].45.叶选医衡.医学源流论.慎疾刍... P.415中国医学大成[1].44.医学读书记.读医随笔.市隐庐... P.383中国医学大成[1].43.重订灵兰要览.肯堂医论.知医... P.508中国医学大成[1].42.儒门事亲

P.857中国医学大成[1].41.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P.518中国医学大成[1].40.潜斋医话.友渔斋医话.对山医... P.518中国医学大成[1].39.冷庐医话.柳洲医话.馤塘医话... P.439中国医学大成[1].38.吴鞠通医案

P.493中国医学大成[1].37.程杏轩医案.何澹安医案.邵兰... P.580中国医学大成[1].36.孙文垣医案.三家医案合刻.张... P.400中国医学大成[1].35.眉寿堂方案选存.徐批叶天士... P.644中国医学大成[1].34.针灸甲乙经.巢氏宣导法.针灸... P.549中国医学大成[1].33.幼幼集成

P.656中国医学大成[1].32.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P.456中国医学大成[1].31.活幼心书.幼科直言

P.439中国医学大成[1].30.慈幼新书.原瘄要论.麻疹备要方论P.728中国医学大成[1].29.校注妇人良方

P.464中国医学大成[1].28.经效产宝.女科经纶

P.560中国医学大成[1].27.盘珠集胎产证治.胎产指南.重... P.627中国医学大成[1].26.徐评外科正宗

P.568中国医学大成[1].25.正体类要.外科证治全生集.外... P.407中国医学大成[1].24口齿类要[1].尤氏喉科秘书.重... P.376中国医学大成[1].23.一草亭目科全书.异授眼科.银... P.509中国医学大成[1].22.脉因证治.韩氏医通.医林改错... P.997中国医学大成[1].21.周慎斋遗书.医原

P.622中国医学大成[1].20.症因脉治

P.639中国医学大成[1].19.十药神书.增订十药神书.痰火... P.736中国医学大成[1].18.增补评注温病条辨

P.493中国医学大成[1].17.温热逢源.随息居霍乱论.瘟疫... P.463中国医学大成[1].16.增订叶评伤暑全书.伏气解.伏... P.466中国医学大成[1].15.南病别鉴.痧胀玉衡.疟疾论....

P.513中国医学大成[1].14.瘟疫明辨.温热暑疫全书.温证... P.415中国医学大成[1].13.瘟疫论.重订医门普度温疫论.... P.562中国医学大成[1].12.脉说.望诊遵经.重订诊家直诀... P.676中国医学大成[1].11.医灯续焰

P.514中国医学大成[1].10.脉经.玉函经.重订太素脉秘诀... P.675中国医学大成[1].09.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

P.723中国医学大成[1].08.重刊金匮玉函经二注.沈注金... P.512中国医学大成[1].07.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伤寒附翼P.412中国医学大成[1].06.张卿子伤寒论.伤寒补例

P.476中国医学大成[1].05.伤寒贯珠集.伤寒六经辨证治法P.403中国医学大成[1].04.伤寒九十论.阴证略例.伤寒明... P.571中国医学大成[1].03.灵枢识P.733中国医学大成[1].02.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P.572中国医学大成[1].01.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P.1918全国中草药名鉴(下册)(谢宗万等主编)

P.1257全国中草药名鉴(上册)(谢宗万等主编)

P.1338汉拉英中草药名大辞典(谌发文主编)

P.400中华本草801

P.513中华本草702

P.520中华本草701

P.310中华本草602

P.310中华本草601

P.524中华本草502

P.530中华本草501

P.506中华本草402

P.510中华本草401

P.390中华本草302

P.400中华本草301

P.444中华本草202

P.500中华本草201

P.331中华本草102

P.340中华本草101

P.800现代本草纲目(上下卷)01P.917传世藏书子部医部(全六册)01

P.153重庆堂随笔P.120仲景学刊第三辑P.170仲景方与临床P.530中医运气学P.524中药彩色图集P.1035中华道家修炼学上、下P.1348中国医药百科全书

P.513中国膏药学P.906郑钦安医术阐释P.267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P.879医学衷中参西录P.381医经原旨-薛雪P.234医宝

秘囊-王成德P.295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P.165研经言P.165新编耳穴望诊彩色图谱P.182小柴胡汤证研究-林伯良P.88温热经纬P.146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P.196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P.381手相手纹手诊P.390伤寒瘟疫条辨P.546伤寒名医验案精选P.133伤寒名案选新注P.774伤寒论与临证P.175伤寒论通俗讲话P.328伤寒论临床实验录P.548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P.198伤寒赋P.339《伤寒论》疑难解读-李心机P.198《伤寒论》求是(陈亦人)P.197清宫药引精华P.312齐氏医案P.287破蟞斋医草-龚士澄P.232欧阳锜P.284名医类案P.506名老中医之路(二)P.200六经辨证与方技新析P.327临证用药经验-龚士澄P.280临证秘验录-朱晓鸣P.411临床辩证施治备要P.139经方验P.212经方使用标准P.391经方临证集要P.1732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P.450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P.387活人书-朱耾P.76附子的研究P.279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何绍奇P.594当代医家论经方P.224虫类药的应用P.716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P.195百药效用奇观P.91滋阴论-章真如P.117中医外感三部六经说

——《伤寒论》医理探源P.105阴证略例P.85医学真传-P.117医学传心录P.111医理衡正-丁伯荪P.101医贯P.85五运六气-任应秋P.150伤寒论十四讲P.39脾胃论P.124内经气学概论P.91命门学说应用荟萃

P.72脉学心悟P.140红炉点雪-龚居中P.160海峰验方集

P.99《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P.32杂病源P.99伤寒真方歌括-陈修园

[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教师必读的经典书籍

教师必读的经典书籍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使人进步。 中小学教师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读哪些书? 朱永新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师有两类书必读:一是读孩子们读的童话书,像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以及现在的孩子们正在着迷的书;二是读教育名著,因为人类几千年的教育活动积累下来的好的理念和经验是不变约,读这样的书可以少走弯路。 从当代社会的发展来看,作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该读四类书籍:第一类是各类教科书及相关教辅书,第二类是中外教育经典名著,第三类是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第四类是中外名人传记。 系统阅读中小学教科书及相关教辅书。这有助于教师夯实知识基础,丰富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后续的学习内容,还有助于教师在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之中经常提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精读中外教育经典名著。在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大宝库中,教育经典名著总是一座无法被忽略的重要宝藏。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精彩短章,都难掩其熠熠夺目的光芒。从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几千年来,无数中外教育家和思想家对极其复杂的教育及其发展规律一直艰辛地探索思考、研究着,留下了一大批不朽的教育经典名著,成为人类思想大宝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宝藏。教育经典名著记录了他们积极投入教育实践、科学论证教育方法、执著探索教育规律的轨迹。这些著作历经历史的冲刷和验证,至今对人类社会和教育仍有影响,可以说对今后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些经典书籍,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选择性阅读人文社科类经典名著。人文社科各领域很多不朽的经典名作,蕴涵着启迪千秋的思想精髓,凝聚了人类心灵的光华。教师可以在哲学名著中品茗思考,体验人生的意义,关怀人类的终极价值;可以在历史名著中回味过去,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169册)(研究材料)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169册) 中医著作系列书籍 P.241药学精要(共20册)中药材经验鉴别手册(高清版)P.459药学精要(共20册)输液剂的制备与临床配伍P.402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沈绍功验... P.245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李介鸣验... P.270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22册)《高忠英验... P.341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徐小圃医案医论集(高清版)... P.705湖湘名医典籍精华综合卷01P.605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医经卷_温病卷_诊法卷01P.610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外科卷_针灸卷_五官科卷01 P.722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妇科卷_儿科卷01P.209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周筱斋 P.169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弼臣 P.493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翰卿 P.282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杜雨茂 P.337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董建华 P.630中药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毒性及药效(...P.990

中华临床药物学(上、下册)_001 P.1685中华传世医方(下册)(张方胜主编) P.830中华传世医方(上册)(张方胜主编)01P.443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高清版)01P.370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高清版)01 P.1024中国古今医案类编--气血及津液病类P.1106中国地道药材鉴别使用手册(上、下册)(张穗坚)... P.180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中药炮制-001 P.323药剂学(第二版)(2011版)-001 P.2225现代实用本草(上、中、下册) P.600实用中医外科方剂大辞典(王玉玺主编)01 P.225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刘学勤1(高清版)P.1188中国医学大成[1].50.圣济总录纂要 P.568中国医学大成[1].49.刘涓子鬼遗方.医方考 P.451中国医学大成[1].48.重刊本草衍义.药征.药征续编 P.534中国医学大成[1].47.神农本草经.珍珠囊补遗药性... P.397中国医学大成[1].46.医学心悟 P.428中国医学大成[1].45.叶选医衡.医学源流论.慎疾刍... P.415中国医学大成[1].44.医学读书记.读医随笔.市隐庐... P.383中国医学大成[1].43.重订灵兰要览.肯堂医论.知医... P.508中国医学大成[1].42.儒门事亲

中医入门 秦伯未

中医入门秦伯未 秦伯未(1901~1970)现代中医学家。1901年7月31日生,1970年1月27日卒。原名之济,号谦斋,江苏上海人,出身儒医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和医学。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1938年又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秦氏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涉猎。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心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文整理成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方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内经》与西方医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异同,独具见解。 秦氏勤于著述,医文并茂。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生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秦氏还工诗词,善书画,好金石之学, 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 1954年,秦氏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1 编者志 前言 近来学习中医的人很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怎样着手学习?并希望在较短时期内学得更好一些。因此,很需要有一本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浅近的参考书,以便由此入门,逐步提高,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中医治病,主要是依据理、法、方、药相结合的一套医疗方法。我个人认为从这四个方面来认识中医的面貌,从而理解中医的特点和掌握中医的治病规律,这事学习中医比较正确的方法。故本书的叙述,即分理论、法则、方剂、药物四部,在四部内在分若干项目,作比较细致的介绍。 我还认为学习中医理论必须与中医的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样的学习才是比较踏实的。所以本书在介绍中医基本理论时,多举常见疾病的实例来加以说明,以便一边学一边联系实际。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要下一番功夫,学中医当然不例外。无论全面学或学一科和一种病,都不能离开理法方药,

中国人必读的经典书籍排行榜

中国人必读的经典书籍排行榜 中国人必读的经典书籍排行榜中国人必读的书籍1、《谈美书简》 作者:朱光潜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晚年心血之作,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形象思维、文学创作及人性论等一系列问题,对打破左的教条主义,冲破文艺创作与美学的一系列禁区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学习美学与文艺创作的重要参考书籍。 中国人必读的书籍2、《生活在宋朝》 作者:吴钩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如果你以为只有今天才有“黄金周”,如果你以为只有今日才有“元宵联欢晚会”,如果你以为只有当下才有“快餐外送”,如果你以为只有唐朝的女性才敢露“事业线”,如果您以为只有日本才会有香艳的“女相扑”,如果你以为只有现代中国才有职业的消防队,如果你以为现代西方国家才有引咎辞职制度,如果你以为现代社会才有“国家赔偿”…… 那么我想说,你“以为”的都是你自以为的。 因为这些事物与制度,宋朝社会早都已经有了。如果你不相

信,请翻开这部《生活在宋朝》。这本书并不是告诉你这些“死”了的历史冷知识。作者想重新讲述宋代中国的三百年繁华,重新发现中国的文明传统,破除人们对宋朝的成见与偏见,再现一个“活”着的时代。本书关注的每一个故事与话题,都发生在800年前的宋朝,却又拨动着我们身处的现实社会的和弦,足以让你产生穿越时代的代入感。 中国人必读的书籍3、《陶瓷之路》 作者:刘良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中国人必读的书籍4、《你是人间四月天》 作者:林徽因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这个帖子我曾经在天医论坛去发表过,因为我发现现在普遍存在想学中医的朋友无门而入的感觉,也常碰到要找我辩论中医是伪科学的朋友,我常向他们推荐下面的书籍,告诉他们看完再来批判,不然根本没资格批判,哈哈,也是人间一大快哉。 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些深度了,但这是给初学者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要一上来就走错了路。后天法门有很多,而大道则只有一个,把握先天大道,再来先后天贯穿,那就容易多了。 看完上面两本书,那么就可以看下面这几本分量更深入核心的书吧: 1.刘止唐先生著:《医理大概约说》,这是道家的命门之所在,完全是神化一气而为之,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发人之未发。 2.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是示人大道的经典。也是对刘止唐先生医理进一步的阐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黄元御著《黄元御全集》中医的根本在哪里,后天如何化生的,着落处在哪里?看完全集,自然明白此中道理,也许你就是中医未来的荷担如来。 4.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示人大法的经典。 也是黄元御先生书籍的简化版本,并且加上了王孟英先生的温病大法的经验。

5.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 6.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是继承上面书的精华而临床创新的大书!后未见来者!我在看第5遍了,还是觉的意犹未尽。 7.徐灵胎著:《徐灵胎全集》中医的全面神通可以到何地步,后天世界的卓识可以到底如何,我在看第4遍,只能说精彩,并且只有你真懂了先天大道,才能真懂徐灵胎先生的后天各法,否则免谈,一定入云雾中。 8.王孟英著:《王孟英全集》温病学派的大精华到底在哪里,温病学大家懂火神心法吗,请看此书,为那些滥用寒凉砍伐人阳气的现代温病家门敲警钟,也为那些偏激的火神派的一些过头的人提个醒:这才是真正温病大家的大法! 书如果看到这里,我相信朋友你至少不会走错路了,中医的大道能否被你入,就看你的悟性,灵性,天赋,喜好以及勤奋程度了。 再会,朋友,熬夜写出上述文字我心甘情愿,愿有更多的人能入中医之大门,修炼永无止境...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定稿)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著。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

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 一《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医诊断学》 (一)四诊: 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 (二)望诊: 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 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 (三)切诊: 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 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 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 4、晋·王叔和《脉经》 (四)辨证: 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 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2、现代·姚乃礼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必看的经典好书籍推荐

必看的经典好书籍推荐 李零著 《我们的中国》是李零在《我们的经典》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的巨制。李零历经多年遍访中国上古以来重要的城址、战场、祭祀 遗迹等,在旅行日记和考察记的基础上写作此书。书中从禹贡九州,讲到周秦的两次大一统;从寻访孔子和秦始皇、汉武帝的足迹,到中 国的山水形胜、岳镇海渎;最后还论述了20世纪中国革命的地理问题。经由此书,中国自上古以来的人文和精神世界,有了一个大地 上的维度。 孙机谈中国古文物 孙机著 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叙谈古代文物,唤醒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年古物,讲述古代社会生活,把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知 识介绍给读者大众。 作者在文物研究、鉴定方面造诣深湛,擅长运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一器一物,揭示起源与演变;既有宏观的 鸟瞰,更有细节的发明。举凡历史时期的动物、饮食、武备、科技、佛教艺术,乃至杂项等中国古文物,一一复原岁月侵蚀下模糊乃至 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本书以 饶有兴味的专题立篇,考证得出的结论固然令人信服,剀切从容、 剖肌析理的过程,也同样引人入胜。雍容平易之文,而时挟攻坚折 锐之风。书中用到的数百幅线图,皆出自作者手绘,严整精细,画 面生动,图文相辅,涉笔成趣。 台湾的故事 杨渡著

一个一百年前从大陆避祸逃到台湾定居的农民家族,从晚清到日据时代,再到光复后国民党主政的七十年,五代人一路走来的真实历程;一部台湾从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到商业社会的演进史;一曲告别“短工业化时代”的哀歌。台湾作家杨渡,以这部自传体小说,透视“台湾经济奇迹”背后的困顿与艰辛;讲述台湾人一百年来,心灵的流浪漂泊。 这是台湾的故事,也是中国现代化的故事。 北京鲁迅博物馆编 本书收入由北京鲁迅博物馆珍藏多年的鲁迅收藏的全部浮世绘作品,其中包括在日本已经绝版的极其珍贵的第一书房版《浮世绘版画名作集(第二期)》的30幅名家名作,每图附有精当的评介。 书中另有专文,对鲁迅与浮世绘的关系以及第一书房版《浮世绘版画名作集》的由来做了详细的分析、考证,可以作为欣赏画作时的背景资料。 毛泽东时代的旧体诗 [日]木山英雄著 木山英雄以传记资料、历史回忆录证诗的方法对荒芜、启功、潘汉年、毛泽东、胡风、聂绀弩等文人、政治家的旧体诗展开论述,体察诗人们的精神苦闷、心理变动,并通过这种体察来理解几十年来革命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该书出版之后,受到日中两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中医书籍推荐(研究材料)

中医类的书籍汗牛充栋,多如牛毛。对于初学生很难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其实现在想想以前走过很多弯路,收获总是零零总总,因此,我希望通过国学社,相互分享读过比较好的书籍,并加以记录,为后来人也可以做个参考。希望大家能主动点,抽一点时间,也算是给自己一个总结,梳理下读过感觉比较好的书籍。以下是我的粗陋的分享,以作抛砖引玉。 1,倪海夏老师的视频与书籍(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入门方式,倪师深入浅出,适合初学,深入学习) 2,研读经典《内经素问篇》,《神龙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对与素问篇抽出前几章,反复熟读,伤寒篇的条辨也最好读熟(可惜我现在没时间读了,后继来者希望你们熟读成诵)) 3,本草类,唐荣川的《本来问答》(对于药性有独特的见解)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的本草篇(对于药性的把握很具有研究价值) 俆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中肯地道,对本草经的注解挺不错的) 陈仕铎的《本草新编》(前半部分写的好些,侧重药性辩证五脏六腑) 汪昂的《本草备要》(读的不多,总体感觉还可以) 中医学院的教科书《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对于各家的论述整理的比较全面,方剂部分,就多背方歌可以我最近才知道的),理解方义。)4,医案类,现代的 刘渡舟医案(经方大师,对于经方的研习很好)

倪海夏内部医案(对于理解倪师的思想比较好,直接的方式) 李可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极大的增强对中医的信心) 古代的 喻昌的《寓意草》(于对议病式的辩证很好,不过古文读起来多少有点枯燥) 孙曼之《朱丹溪医案评析》(写的挺不错的)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派的大师也不失为熟用经方大师,对于辩证处方很好) 各家专著,张元素的《医学启源》(传说用这教学弟子的,李东恒就是他的弟子,对于药性的归经有独到见解) 李东恒的《脾胃论》(补土派的核心著作,对脾胃的论述价值很多,补中益气方,甘温补劳内伤写的很好) 唐荣川的《血症论》(对于血症各病的论述可堪经典) 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方子如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写的挺好的) 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会通派,高手中的高手,我很佩服他,对于经典的运用很强,还有对药性的把握很牛,) 中医学院的教材《内科学》,,《诊断学》,(都值得去翻翻,总结各家的思想,结合现代的知识构架挺好的。) 某某高人写的《火神派探讨》(对于火神派的基本思想的介绍挺不错)

【中医药类教材】 中医入门教材

高等中医教育自建立以来,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初步的教学体系,在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高等中医院校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还存在系统性、规范性不强,学科之间界限不清以及有些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市场上的中医教材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概念不严谨、体例陈旧等,教材内容重复、雷同甚至矛盾的问题也很突出。 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中医教材更是保证中医教育质量的基石。本期,本报特别邀请了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和出版社编辑谈了他们使用教材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材格局值得称道 评《针灸医籍选读》 侯中伟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医籍选读》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吴富东教授主编,北京、上海、湖南等多家高等中医院校共同编纂而成。目前,本教材在中医高等教育事业针灸课程的体系中应用较广,是一本结构清晰、内容翔实、详略得当的教材,其教材格局特色鲜明,值得称道和探讨。 宏观框架合理 针灸学源远流长,自上古的砭石到后世的毫针,针灸治法层出不穷。医论医籍蔚为大观,要想窥见历代医家针灸学术精华全貌,必须博览群书。本书将大量针灸学著作融为一炉,并分为上中下三篇,以医经、医论、歌赋的整体形式编纂起来。其中上篇医经部分包括了《内经》和《难经》中有关针灸的精华篇章。中篇医论部分摘取针灸后世诸家医论精要,展示了自晋朝至清代针灸诸家的学术观点。下篇歌赋部分选取琅琅上口的针灸各家歌赋,纂辑而成。可以说,上篇针灸医经是学好针灸的根基,《灵枢》又称为《针经》,其主要学术内容即呈现了针灸治病相关的脏腑经络等根本原理与规律。《素问》重点讲授临床治疗的策略,有了策略,治疗就显得更加生动。《难经》是对《内经》182篇的疑难释解,也是对临床治疗规律的深入阐释。因此,上篇充分起到了对针灸医学理论的奠基作用。 中篇医论部分则充分展示了临床各家的针灸风格、用途、特色。皇甫谧、孙思邈、王执中、杨继洲等大批医家不仅继承了《内》、《难》特点,而且各自有所发展,如阿是穴的发明、子午流注针法的创立、腧穴之间的配伍规律等。是针灸学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又一重要学习内容。下篇歌赋则属于学习针灸经典的趣味精华版。读者通过歌赋的学习,可以很好很快地掌握治病的内在规律。 因此,本教材整体设计合理,宏观框架有序,显示出了其结构的合理特征。 篇章注意细节

必看古代经典书籍书目

必看古代经典书籍书目 古代经典书籍,是优秀的文化,大家有空的时候,应该多读。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必看古代经典书籍书目,一起来看看。 《论衡》 《孝经》 《说苑》 《申鉴》 《尚书》 《新论》 《新序》 《仪礼》 《中庸》 《传习录》 《荀子》 《周礼》 《大学》 《法言》 《衡论》 《礼记》 《忍经》

《孟子》 《论语》 《管子》 《百字碑》 《翠虚篇》 《翠虚吟》 《大道论》 《道窍谈》 《地理说》 《福寿论》 《关尹子》 《老子》 《列子》 《清戒》 《庄子》 必看古代经典书籍书目:蒙学经典《蒙求》《鉴略妥注》 《了凡四训》 《声律启蒙》 《训蒙骈句》 《颜氏家训》 《幼学琼林》

《增广贤文》 《朱子家训》 《百家姓》 《千字文》 《三字经》 《小学诗》 必看古代经典书籍书目:诸子百家经典《韩非子》 《商君书》 《尹文子》 《公孙龙子》 《墨子闲诂》 《墨子》 《申子》 《慎子》 《文子》 《邓析子》 必看古代经典书籍书目:孝经简介《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

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经鼎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刑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必看古代经典书籍书目

中医入门书籍

中医入门书籍 从个人感受来说,前人学医基本上是从《皇帝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来学起的,这四部书也补称为古典中医的四部经典。但是现代人学中医我认为并不需要非得遵从古人学医的这个道路去起,如果从这条路走无疑会有一个很好的中医基础,但是由于这些古典中医专着对于现代人啃起来的确是很难,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现在人有时很难再见的到了,当时可能是非常流行的东西,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原来一些当时很重要的病,现在就变了非常的一般或是少见了,而且中医学也往前发展的很快。那么,后果的一些名人也写了一些近代的名医,不但非常的实用,而且也很接近现代社会的现实,大家读起来就不像古书那样费解难懂,而且这个名医也写了许多中医入门级的书籍,这样的书籍现代人读起来就容易懂的多了,等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后如果有兴趣再去读古人的医着就好懂的多了,那时你可以借助于你学到的知识,再深入学习了解古人的智慧就会事半功倍。 我推荐给你几本中医入门书籍,仅供你参考: 《中医入门》本书由书名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写给入门人读的书籍,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把你领入学习中医之门。 《中医基础》中基是为了给初学中医的人打基础的书籍,本教材是中医药大学的基础教材,也推荐给你,因为里面有一些诊断学的基本功在里面,所以还是很值得的一学的。 《用药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用药基础的书,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 《方剂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方剂组成的基础专着,主要是讲的方剂学的内容,是从中药配伍关系讲的,当然你也可以学一学中医药大学的《方剂学》这本书。 以上这四、五本书如果你能掌握了书中的内容,就可以入中医之门了,当然即使是专业学中医的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医学并不是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做医生了,要知道“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于临床实践还尚须时日,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把掌握的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个中医大夫。

中医学习推荐书

中医学习推荐书目 按:本书目是网友共同推荐汇集而成,难免存在较多的缺陷和偏颇之处。由于每个人的视野、角度和契机都不同,适合每个人的学习路径和书目并不一致,本书目仅供大家参考和交流所用,每个中医学习者还当善自思维,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次第。 一、根本经典: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枢》)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 《神农本草经》 《难经》 这些经典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时时都要常读常琢磨。 二、源头活水: 中医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根深则叶茂,源远则流长。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学习和体认,是中医学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中医来说尤其如此。如下传统文化经典是需要重点涉猎的: 《易经》《易传》 《老子》 其他诸如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天文地理、医卜星相等等,揽观杂学,多多益善。 三、后世著作: 理论综述类: 黄元御《四圣心源》(论阴阳一气之流行颇妙) 郑钦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论阴阳二象之对待甚精) 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内经类: 注家:王冰,张志聪,高士宗等;校释:郭霭春;《灵枢经校释》(人卫版) 节选本:《内经知要》 伤寒金匮类: 曹颖甫《伤寒发微》《金匮发微》 刘渡舟《伤寒掣要》《伤寒临证指要》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成无几《注解伤寒论》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 喻嘉言《尚论篇》 汤本求真《皇汉医学》

本草类: 黄元御《长沙药解》《玉楸药解》 张志聪、陈修园、叶天士《本经三家注》 唐容川《本草问答》 张志聪《本草崇原》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浅注》 针灸类: 杨继州《针灸大成》 杨维杰《针灸宝典》、《针灸五输穴应用》、《针灸经纬》 周左宇系列著作 谢锡亮《谢锡亮灸法》、《针灸基本功》(入门) 周楣生《灸绳》 导引类: 李少波《真气运行法》 八段锦 医案类: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范中林《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 综合、诊断、其他类: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吴谦《医宗金鉴》 黄元御《黄元御医学全书》(黄氏所有著作皆需精读) 李士材《诊家正眼》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入门类: 陈修圆《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 李时珍《濒湖脉学》 钱乐天等《医学传心录》 刘力红《思考中医》 栾加芹《用易经开方》 周凤梧《名老中医之路》 补充: 关于版本,典籍白文本: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中医临床必读丛书”系列,质量不错。

中医书籍推荐

一、黄煌教授推荐的书: 1、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费伯雄) 2、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3、医醇誊义 4、皇汉医书(汤本求真) 5、余听鸿医案 6、郑钦安医书阐释 7、伤寒心悟 8、蒲辅周医疗经验集(中医研究院) 9、吴佩衡医案 10、医学衷中参西录研究(顾维超) 11、张锡纯临床经验方 12、中药研究录(张锡纯) 13、汉方医疗入门(附类聚方:吉益东洞着)(日本医师会) 14、新增伤寒集注(舒驰远) 15、伤寒论条文及各类辨析 16、验方奇药保健录(上,中,下共9册)(陈渡人) 17、张仲景对药的临床应用(王玉芝编) 18、张仲景药法研究(上,下)(王占玺) 19、仲景辨证治疗学 20、桂枝汤的临证应用(严育斌编着) 21、经方应用与研究(姜春华) 22、经方要义(石国璧等编) 23、经方中药研究集成 24、实用经方集成(李培生等着) 25、中医临床妇科学(夏桂成) 26、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 27、临证实用伤寒学(熊寥生) 28、伤寒新义(祝味菊) 29、名老中医之路(周凤梧) 30、药征(药征续编)合订本 31、岳美中论医集 32、赵锡武医疗经验(中医研究西苑医院) 33、仲景方在急难重病中的运用(上海中医文献馆) 34、伤寒名案选新注(熊寥笙) 35、舌鉴辨证(梁正瑜) 36、金匮要略归纳表(何任) 37、六十年行医经验谈(汤承祖) 38、中医治则研究(第二版)(姜春华) 39、中医传日史略(史世勤) 40、伤寒评注(谭次仲) 41、王仲奇医案(王任之等) 42、上海历代名医方剂集成(上,下)

43、杏轩医案并按 44、秦伯未医文集 45、经方临证指南(刘渡舟) 46、金匮方百家医案评议(何任) 47、夏仲方专辑(陈玉英主编) 48、名医诊言录(孟景春等) 49、伤寒论手册 50、寿石轩医案 51、医述(上,下)(孙思邈) 52、虫类药的应用(朱良春) 53、泊庐医案(汪逢) 54、叶天士诊治大全 55、温病求真(上,下) 56、伤寒论方证研究 57、现代中医各家学说(张笑平) 58、伤寒论方运用法(张志明) 59、儿科名家徐小圃学士经验集(陆鸿元) 60、许淑微伤寒论三种 二、名中医张步桃给中特班的书单 1、素问今释任应秋启业 2、医学广笔记谬希雍旋风 3、临床指南医案叶天士昭人 4、儒门事亲张子和昭人 5、本经疏证邹澍昭人 6、世补斋医书陆九芝五洲(X) 7、潜斋医书王孟英五洲 8、徐灵胎医书五洲 9、陈修园72种医书文光书局 10、经方实验录姜佐景文光 11、类证治裁林佩琴旋风 12、名医类案魏玉璜旋风(X) 13、续名医类案江讙旋风(X) 14、丹溪心法 15、冷卢医话陆定圃 16、笔花医镜江涵敦文光 17、衷中参西录张锡纯旋风 18、张锡纯医案启业 19、东桓医书 20、伤寒来苏集 三、刘定明老师推荐书 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 本书为成氏注解伤寒论后,为进一步阐发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而作。共4卷

中医入门三字经

中医入门三字经 从医篇 一引言 学中医,继遗产,登堂易,入室难。 三字文,文薄浅,撮精要,引玉砖。 治学道,贵恒钻,红与专,不可偏, 初浅精,继博览,多临证,积经验, 拜良师,勤而谦,承古训,续新篇。 二中医源流 中医史,越千年,流与派,出一源。 有内经,及伤寒,本草经,金匮篇, 难经书,号经典,为后学,立规范。 汉华佗,外科专,曾创用,麻沸散。 王叔和,著脉经,廿四脉,始贯终。 皇甫谧,针灸通,专书始,甲乙经。 巢元方,病理寻,撰名著,源候论。 唐王冰,攻内经,注素问,释文行。 孙思邈,医理精,倡医德,千金名。 宋钱乙,儿科长,著直诀,多新创。 陈自明,妇科详,编精要,著良方。 金元时,四大家,张子和,主攻下; 主火派,刘河间;重脾胃,李东垣; 阴不足,阳有余,主相火,朱丹溪。 李时珍,本草专,著纲目,海外传。 杨继洲,钻针灸,集 大成,详且周。 陈实功,外科精,详 其学,阅正宗。 张介宾,重命门,著 类经,擅温肾。 叶桂书,温热论,阐 病机,研究深。 程钟龄,内科精,著 心悟,切实用。 江笔花,医镜撰,脏 腑纲,药类编。 释伤寒,有柯琴,独 见解,犹创新。 活血家,王清任,逐 瘀血,验于今。 以外治,疗内疾,独 一家,吴师机。 唐宗海,血证论,汇 通派,志革新。 张锡纯,出晚清,参 西学,而衷中。 明清代,著作繁,医 之宗,数金鉴。 解放后,倡继承,弃 糟粕,存其精; 中西学,长并存。相 结合,为立新。 1中医将《黄帝内经》 (包括《灵枢》、《素问》)、 《神农本草经》、《伤寒 论》与《金匮要略》称为 四大经典,为医家必读。 也有将《伤寒论》与《金 匮要略》复原为《伤寒杂 病论》,再加上《难经》, 为四大经典者。 2华佗,东汉末年人, 古代杰出的外科医生,并 通晓内、儿等科。《后汉 书》等载,他创用麻沸散, 进行全身麻醉后,做内脏 手术。著述已佚,现存《中 脏经》是后世托名之作。 3王叔和,西晋人, 其所著《脉经》内,整理 列出二十四种脉象,使脉 学系统化。 4皇甫谧,西晋人, 著《针炙甲乙经》,按部 位分经,详列腧穴、主治、 症状。 5巢元方,隋朝人, 著《诸病源候论》,是一 部很有价值的医学著作, 宋朝曾被指定为医生的 必修课。本书较系统地对 病状作了符合实际的描 述及理论阐述,深受历代 医家所重视。 6王冰,唐代人,著 有《素问释文》,对素问 作了全面注释,其中对运 气学说,尤有发挥。 7孙思邈,唐代大医 家,他不但有渊博的医学 知识,而且刻苦治学,重 视医德修养,所著之《备 急千金药方》、《千金翼 方》,是我国较早的医学 类书。 8钱乙,是宋代的儿 科专家,著有《小儿药证 直决》。 9陈自明,宋代妇科 专家,著有《妇科大全良 方》及《外科精要》。 10在中医发展史上, 将张子和、刘河间、朱丹 溪、李东垣称为金元四大 家。 11张子和,名从正。 著《儒门事亲》,扩大了 汗、吐、下三法的治疗范 围。 12刘河间,名完素。 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

中医名著名医名方系列丛书

中医名著名医名方系列丛书 《脾胃病》 脾胃病分册 主编:钟洪吴绪祥 副主编:郭建生赵洁钟先阳 编委:(以姓氏笔划为序) 吴绪祥李剑松赵洁 钟洪钟先阳郭建生 人民军医出版社 北京 序 (由丛书总主编撰写) 总序 清代名医叶天士云:“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可见多读书,读好书是成为一名好医师的前提。然而,自古至今,各种医书汗牛充栋,报刊杂志目不暇接。面对浩如烟海的医学文献,正如晚清名医雷少逸在《时病论》所感叹的:“甚矣!医道之难也。”因此,如何在较短时间内读到文章的精髓,在纷呈的信息中快速获取有用的东西,是一个难题,更何况许多地处基层的同行,有许多医学著作是无

法阅读到的。作为重点医科大学的学者,占有文献、科研和临床的优势,我们一直觉得有义务和责任解决这个难题。2004年,对我们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作为有光荣历史的第一军医大学,响应中央军委号召,集体转制,脱下军装,投身到地方的建设之中,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有30年历史的全军唯一的中医系也扩建为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于是我们决定,集中力量,编写一套反映中医药学术渊源,介绍在我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医学名著、医家著名经验,著名方剂的书籍,作为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纪念,作为我们融入地方医疗保健事业后的献礼。这一想法,得到了人民军医出版社和南方医科大学的支持,寒暑两易,终于完稿。邵尧夫在《鱼樵对问》说:“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本套书籍的编写目的,就是要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能使己目“无所不观”的“天下之目”,能为中医理论和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经验,为中医学术发展做出贡献。本套丛书分肝胆病、脾胃病、肾病、心脑病、肺病、气血津液病、急症病证、外感病证、肢体经络病、妇科病证、儿科病证、眼科病证共12册,每册按中医病名分章,各章之下,再细分为“名著经典导读”、“名医经验荟萃”和“名方应用解析”三部分。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既要有学术性、系统性,又要有理论深度;既又要注意到可读性、实用性,又要考虑到所选内容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力求突出中医特色,保持中医

中医入门书籍推荐(转自医者佛日志)

中医入门书籍推荐(转自医者佛日志) 中医难学,古有《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但又有《医学实在易》一书,反而谈中医如何容易学。后人岂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医好不好学呀。 我认为,中医不容易学好,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学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渐进,则必能有所成就。朱子曾说过:居敬持志,读书之本;循序致精,读书之法。读书如此,学医何尝不是如此。心中执着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聪颖,配合切实的功夫,假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无碍。 近年来,经常有中医爱好者以及一些年轻学子问我学中医要看什么书,我曾经在博客里写过几篇关于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些文章,并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读的中医书。但对于志在专精医术的同道看来,原来的答复有些粗糙了。因此我想再详细地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并提供一份学中医的书单。或许挂一漏万,或许被他医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积善,罪我怨我,一切不计。如果能帮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医之路,继而精通医术,则自觉善莫大焉。因此,此文是给将来的大医作个引路指南的。 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的中医学。有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动力。中医入门极为不容易,登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既要求学者吃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赋,那就是悟性。现在的中医情况堪忧,后继乏人,是因为真正领悟中医的人太少,反而靠中医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当前,社会上处处可见那些学了几天理论,背了几张方子,连混带骗地弄来一纸文凭,就开始打着中医的旗号去吆喝的庸医之辈。这般庸医行世,直接就败坏了中医的声誉,况且因此而害人无数,更数可憎。所以说,如果只想着抄几个秘方,会治几个小病,那不能算是学医,不过是浅尝辄止而已。只有学到第一流的中医学,才能真正走进中医、理解中医、相信中医,并能应用中医治疗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难杂病。 我建议未学医时,可先从周凤梧的《名老中医之路》、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以及刘力红的《思考中医》看起,既增兴趣,又增动力和信心。以后学医过程中,也可反复研读此三书,则其收获更多。 一则,修德为先。

大学必读的经典好书籍有哪些

大学必读的经典好书籍有哪些 大学必读的经典好书籍有哪些大学必读的好书1、《追寻生命的意义》 作者:弗兰克尔 弗兰克尔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本书第一部分叙述了弗兰克尔的集中营经历,第二部分阐述了他的“意义疗法”。本书不仅适合于心理学爱好者,也适合面临挑战希望寻找生活意义的人们。 大学必读的好书2《幸福的尺度》 毕淑敏著长江文艺出版社 圝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人称“文学的白衣天使”。 圝圝何为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快乐,有人说幸福就是成就,也有人说幸福是个虚无飘渺的东西。 圝圝幸福,这个我们平日里极少挂在嘴上的词,却以一种无比坚定的姿态潜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是的,在不同的年代,幸福的定义有着不同的解释,尺度因此而产生。尺度是每个人对于幸福的理想度,而因每个人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不同,对于

幸福的理解度当然也不尽相同。还是毕淑敏老师说得好:幸福的尺寸始终在我们内心的神圣之处,那就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全然把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这个方式又是给自己带来快乐的。 大学必读的好书3《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俞敏洪著中信出版社 俞敏洪:1991年从北大辞职,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开始了创业生涯。 圝圝俞敏洪每天晚上12点之后会坚持写一篇文章,书写50年心路历程,20载创业风云。《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就是这些记录文字的呈现。全书精选了104篇文章,针对当下年轻人面临的一系列困扰,按青春、理想、心态、亲情、友情、人生、教育等主题,呈现出他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圝圝在这个充斥着不安感的浮躁社会,给年轻人内心坚强的力量,让每个人思考应该怎样更积极地度过人生。俞敏洪的文字有种朴实而坚定的力量,阅读他的文字,你能感受到向上的张力,昂扬的态度和智慧的人生哲学。 大学必读的好书4《发现我的学习模式》 和云峰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圝和云峰:北京大学博士,专注于青少年成长教育和幸福家庭打造,擅长帮助孩子“另眼看世界”。 圝圝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同理,你也永远无法找到一个万能的学习方法。人与人的差别,归根结底在于思维模式的差异。 圝圝因此,只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才能以不变

必读的中国十部经典书籍

必读的中国十部经典书籍 这十部经典分别是:《周易》《论语》《孟子》《近思录》《传习录》《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诗经》《史记》中国文化常被概括为“一源三流,一源,指的是《周易》,三流,指的是儒释道。 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周易》和儒释道的经典是绕不过去的。 1、群经之首——《周易》:洞察天机《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 而对普通人来说,周易则是可以时时研习的生存宝典和人生指南。 64卦,其实就是64类问题或者说是人生境遇,而384爻不过是384种不断演变、冲突、发展的状态。 历史上,对周易的注疏、阐释、演绎的著作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是,综罗百代,易经无非讲的是知变与适变。 理: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 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 数:是由现象界中形而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 读懂易经,掌握变化之理,洞察变化之机,运用适变之法,你也可以天机神断,人生从此无大过。

儒家必读的经典:《论语》《孟子》《近思录》《传习录》2、《论语》:做一个好人《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是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 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其列为“四书之首。 《论语》自问世以来成为历代儒生的必读书目。 “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的思想构筑了中华民族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其儒家思想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实际运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研读《论语》,了解之儒家思想精髓所在,学习做人做事,领悟极高明而中庸的为人之道,为修身处世开启智慧。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