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杂剧在南戏和明传奇中的遗存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mti百科

文学作品大体解释规律:(名称-形成构成-内容-特点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周代有所谓王宫行人采诗及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此书为周王朝乐官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编造而成。
书成于春秋时代,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305篇,笙诗六篇,有目无辞。
全书产生地域很广,主要是黄河流域,也远及长江流域。
《诗经》各篇均可合乐歌唱,根据音乐的不同,全书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带有各诸侯国地方色彩的乐歌。
大部分是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朝廷正声,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包含部分民歌)。
颂: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歌辞。
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庙堂文学之祖。
《诗经》是我国诗歌光辉典范。
民歌的现实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复迭的章句,多彩的修辞,双声叠韵,隔句押韵的节奏。
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影响深远,是形成中国诗歌特色的要素之一。
论语《论语》今本凡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研究孔子及先秦儒家思想的终于材料。
《论语》为语录体散文,言简意赅,大都深刻隽永,耐人寻味。
有些章节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还生动地表现了一些人物的独特个性。
《离骚》选自《楚辞》是屈原最主要的作品。
离骚的含义古人一般有2种说法。
班固解释为遭受忧患(今人大多采用)。
王逸则认为是离别的忧愁。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余句,近7500,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大约作于楚怀王入秦不返,顷襄王初立之时。
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1.追索诗人遗忘的经历和由此产生的悲愤。
2.对政治理想和未来道路的求索。
《离骚》通过曲折的描写,展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政治理想和斗争历程,表现了屈原光辉峻洁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离骚》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它主要表现为世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大量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以及象征手法的的运用。
元代南戏

三、《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蔡伯喈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优 柔寡断、委曲求全。 赵五娘体现了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女性生活—— 守礼行孝、历经磨难。
2娘在家中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
3、多种风格的戏剧语言 赵五娘语言本色;蔡伯喈词藻华丽。语言 具有动作性,潜台词丰富。
二、特点
1、分出不分折,长短自由,一般有几十出。 2、无“楔子”,有“家门”,又称副末开场。 3、演唱自由灵活,不限宫调、韵律、主唱,可互唱合唱。
三、流传
最早的南戏,是南宋永嘉南戏《赵贞女》《王魁》,无剧本,仅 存剧目。另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 立身》、《小孙屠》。其中《张协状元》是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南宋 戏文。 宋元南戏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纠纷题材为主。主角大都是被谴责的负 心汉。
三、永嘉书会才人《刘知远白兔记》
淋漓痛快,引人入胜。塑造了历经磨难的李三娘形象, 体现了女性悲惨遭遇。富有民间文学特色,文字质朴通俗, 保存古代农村风俗情趣。
四、徐畛《杀狗记》
揭露“酒肉朋友”的无赖心理和卑劣行为,具有劝戒作 用。对手足之情的强调值得肯定,对因财产纠纷引起家庭 破坏的关注具有现实意义。说白富有表现力,语言俚俗。
元代南戏四大南戏南戏之祖南戏四大传奇宋元南戏温州南戏南戏的特点南戏名词解释元末四大南戏南戏琵琶记南戏中兴之祖
元代南戏
第一节 南戏概述
一、概念 南戏:即南曲戏文,用南方方言和曲调 演唱。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温州杂 剧”。 在元末形成拥有不同声腔的新剧种,与 北曲杂剧相对,故称南戏 。上承宋金院本, 下开明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环节。
一、施惠《拜月亭记》 1、在动乱的时代背景之下展开情节,展现社会风貌。 2、运用巧合误会等手法,寓庄于谐、悲喜交融。 3、善于描摹人物微妙矛盾心理,塑造丰富性格 。 4、曲文本色自然,时露机趣。 二、柯丹邱《荆钗记》
戏曲鉴赏学习综述

戏曲鉴赏学习综述1.课程学习内容简述1.戏曲知识:(1)概念:戏曲是中国的传统的戏剧形式,是以文学剧本为主体,以音乐、舞蹈、表演等为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
(2)戏曲的功能:娱乐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审美的功能。
(3)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特别称谓,今天戏曲一词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演剧体系(戏剧)的专称。
(4)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性、歌舞性、写意虚拟性、程式性。
2. 戏剧知识:(1)概念: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2)戏剧的种类:古希腊悲剧和喜剧、古印度梵剧、中国的戏曲3. 戏曲与戏剧的关系:戏剧是特殊艺术类型,时空综合性艺术,表情造型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也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人类产生文明就有了古老的戏剧。
戏曲,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
戏剧和戏曲都是舞台表演艺术,是中国文化有机组成部分。
4. 关于戏曲鉴赏:(1)鉴赏是怎么产生的?(2)鉴赏有哪些特点?(3)构成鉴赏的要素有哪些?(4)怎样才是鉴赏?(5)戏曲的鉴赏该如何入手?(6)戏曲鉴赏的方式。
5.戏曲艺术涉及的几个层面:(1)戏曲形成与演变的渊源(2)戏曲的构成要素:演员、舞台、观众、故事(3)戏曲的表现要素(4)戏曲的欣赏要素6.戏曲发展的历史轨迹:(1)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2)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其中最为杰出的作曲家为关汉卿,他的代表作《窦娥冤》历来被后人称颂。
(3)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
简述宋杂剧在当时的历史意义

简述宋杂剧在当时的历史意义1.宋杂剧的出现及其影响宋杂剧是宋代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它的出现标志着宋代文学的一次飞跃。
宋杂剧的出现,使宋代文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宋代文学走向成熟。
宋杂剧的出现,也极大地拓宽了宋代文学的表现形式,为宋代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宋杂剧不仅把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它还把民间传统文化和宋代文学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宋代文学更加丰富多彩。
宋杂剧的出现,也为宋代文学赋予了新的意义,使宋代文学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2.宋杂剧的内容特点宋杂剧是宋朝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枝节,是宋朝流行的一种文学形式,其内容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内容丰富多彩,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家庭、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多样性。
二是情节多样,有时轻松活泼,有时严肃深刻,既有悲剧,也有喜剧,有搞笑的,也有悲壮的,充分反映了宋朝社会的复杂性。
三是语言生动,富有形象性,表达出社会的种种矛盾,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四是情节曲折,结构复杂,有时会用到反转、悬念等手法,使剧情更加有趣,紧扣社会现实,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宋杂剧在当时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不仅反映了宋朝社会的复杂性,而且还把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为宋朝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3.宋杂剧的表演形式宋杂剧的表演形式主要有歌舞剧、话剧、杂技剧和相声剧四种。
歌舞剧以歌曲、舞蹈、曲艺为主,以叙事的方式展现出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表演形式。
话剧以文字为主,台词简洁,情节紧凑,演员表演技巧更加精湛,受到观众的欢迎。
杂技剧以节奏明快的舞蹈、技巧性的杂技表演为主,节奏活泼,受到观众的喜爱。
相声剧以诙谐幽默的台词、调侃的表演为主,节目简单,深受观众的欢迎。
4.宋杂剧对文化传播的作用宋杂剧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宋杂剧以其精彩的表演和生动的情节,吸引了大批的观众,使得宋代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知识得以广泛传播。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

古代文学史复习思考题元代文学绪论1.名词: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广义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散曲,因为元杂剧成就高于元散曲,所以“元曲”有时专指元杂剧。
元杂剧:旦本:末本:元杂剧术语,“末”指男性角色,全剧职能由正末或正旦主唱,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
2.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价值追求:“言志”、“教化”和“明道”,是元前中国文学在内容方面的普遍追求。
元代之后的中国古代文学,“俗乐”与“闲情”的价值被突出出来。
2.创作主体:元代之前的文学巨匠,多是为封建正统观念所容纳的人物。
元之后的文学巨匠们多半是不能为封建正统观念所接受的人物。
3.文学性质:元代之后,文学创作群体与文学接受群体之间,不再是一个等同的社会阶层,戏曲演出甚至还波及到农村,元曲接受群体之广大,是唐诗宋词无法同日而语的。
4.表现方式:元代之前的文学以抒情为主,元代之后的文学以叙事为主。
由雅文学为主体向俗文学为主体的结构转变,还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最终走向成熟。
5.文学形象:在元代之后,中国文学中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人物形象。
3.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一、结构:元杂剧的基本结构形式,是以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表演一种剧目。
一“折”意味着一个故事单元,四折之间,大多表现出情节起、承、转、合的变化。
“楔子”是指对剧情起交代或连接作用的短小的开场戏或过场戏。
二、唱词和演唱特点:元杂剧的核心部分是唱词。
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并一韵到底。
元杂剧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两类角色中的一类主唱;正旦所唱的本子为“旦本”,正末所唱的本子为“末本”。
这既有突出剧中主要人物的意味,同时与突出某个主要演员以招徕观众也有关系三、宾白:元杂剧以唱为主,以说白为宾,所以说白称为“宾白”。
宾白不仅用于叙事,还用作除主角以外人物的抒情,对于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有“曲白相生”的说法。
四、科范:简称“科”,在剧本中表示舞台效果和演员所要做的动作、表情等。
从“娱神”到“娱人” —中国戏曲起源思考

从“娱神”到“娱人” —中国戏曲起源思考摘要:西方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这个观点早在两千年前就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诗学》中被明确提出,并且已经被西方艺术界和戏剧理论界广泛认同。
古希腊艺术是西方艺术的源头,它以展现世界的真实性作为根本追求,认为艺术是人认识世界的一个媒介。
中西方戏剧的源头应该是一致的,人类戏剧均是源于祭神,也源于祭神仪式的转化,但是戏剧的出现需要经历一个由宗教向审美目的转化的漫长过程。
我国戏剧成为今天这种表现形式,绝不是从某种现成的戏曲演出中直接蜕变出现,而是逐步加工、逐步吸取各种姊妹艺术之长,才成为一种高度的综合艺术。
在戏曲的发展之初,主要是为祭祀所服务的,更多的是“娱神”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推移,戏曲的作用也逐渐发生转变,从“娱神”慢慢转向“娱人”上来。
关键词:戏曲起源;发展;娱神;娱人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戏剧的形成,学界普遍认为是以汉代百戏中的《东海黄公》剧目为开始的起点,经过角抵戏、歌舞戏、参军戏、宋金杂剧和南戏等的发展,而到了元杂剧逐渐成熟。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孕育、形成和成熟三个阶段。
而关于中国戏曲的起源,也已经有不少理论家从不同角度展开过论述。
一:中国戏曲起源学说(一)巫觋说。
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苏轼《东坡林志》(卷二)中:“八蜡,三代之戏礼也。
岁终聚戏,此人情之所不免也。
因附以礼仪,亦曰不徒戏而已。
”他进而认为,祭祀中的“尸”需要由倡优扮演,谓之曰“戏之道也”。
王国维在他的《宋元戏曲考》中依据《说文解字》对“巫”的解释,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代之说,认为“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
”较早系统论述中国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的《中国戏剧源于宗教仪式考》一文。
他认为: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仪式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发展为戏剧。
决定戏剧发展的各种因素,不必求诸遥远的过去,它们在今天还仍活跃着。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
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
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桐城派: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散文理论。
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阳湖派:嘉庆年间,当桐城派极盛之际,恽敬和张惠言接受桐城派理论影响,对桐城派的理论作了一些修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他们二人及其大部分追随者都是阳湖人,故被称为“阳湖派”。
公安派: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的束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主张创新,比较重视文学的时候精神,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竟陵派:由于仿效公安派的诗歌日益显露出“陋”、“俚”的弊病,所以有竟陵派出来加以匡救。
竟陵派因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
他们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不来自诗人的胸臆,而来自古人的篇什,所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
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不惜用怪字,押险韵,有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
使其作品佶屈聱牙,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
台阁体:明永乐至天顺年间,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垄断了文坛。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支奇葩。
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闪边,其声腔曼妙委婉、韵律动人;其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其故事感人至深、脍炙人口。
戏曲纵横古今、博雅通实、韵律无穷,是一门品赏不尽的艺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谣。
如果说戏剧史西方的歌谣,那么戏曲则是古老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文明史上的优美歌谣。
然而,中国戏曲这么博大精深的艺术,或许是因为太古老太遥远,竟没人说得清楚它究竟起源何处.关于戏曲的起源,有一下几类说法:其一,起源于宗教仪式说。
这一说法认为,中国戏曲的形成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他在《中国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考》一文中认为:“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仪式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发展为戏剧,决定戏剧发展的各个因素,不必求诸于遥远的过去,它们在今天仍然还活跃着。
”其二,起源于原始歌舞说。
这是非常主流的一种说法,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
原始时代的歌舞虽具有模仿性质,但它的宗教性质却决定了它并非审美静观之物,不是纯粹的表演,还不能成为“戏曲”。
不过它一初具戏曲的前期形态了,中国戏曲就酝酿于这种原始时代的歌舞中。
其三,起源于古代宫廷优人说。
戏剧只能活在舞台上,没有演员的当众表演,也就不会有戏剧.上古宫廷的俳优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他们或笑谑,或歌舞,或弹奏,以供人主之笑乐,所以不少古代学者视之为“优戏之始"。
优可以说是中国戏曲最早的专业演员,他们为中国戏曲的发展积蓄了深厚的底蕴。
其四,起源于傀儡戏说.早在戏曲正式诞生之前,傀儡戏就已在我国广大地区普遍流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因为傀儡戏是以演绎人物故事为职,故被称为戏曲之源.戏曲的起源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同时也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到汉代,“百戏”开始盛行。
“百戏”不是指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熔汉时杂乐和各种表演艺术技艺为一炉的综合体,是盛行于汉代广大社会,包含有民间散乐、歌舞杂奏、杂技、角抵、幻术等音乐艺术形式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有 了新的例证和发 展。这又加 强 了我们关注 的兴趣。本
人在 阅读古南戏和明传 奇作品时也注意到其 中的若 干片段 ,
有 的就 是宋金杂剧 的表 演 , 却没有被 多加分 析; 有的与我们
知 道 的 宋 金 杂 剧 十 分 近 似 , 没 有 被 提 及 。 同时 , 多 明代 而 许 传 奇 本 来 就 是 依 据 宋 元 南 戏 改 编 的 , 中那 些 近 乎 宋 杂 剧 和 剧
爨 ” 看 到有 背 鼓 千 字 文 、 龙 千 字 文 、 盒 千 字 文 、 打 千 类 变 摔 错
字文 、 木驴千 字文 、 头千字文, 拴搐艳段” 埋 在“ 类有专门的单
篇《 千字文》 。钱 南扬补充 了《 启颜录》 《 、牡丹 亭》 《 、 粱山伯祝
英 台夫妇攻书还 魂团 圆记》 千字文” 等“ 的材料。胡忌又补充 了《 龙膏记》 采用《 千字文》 的例 子, 明《 说 千字文》 戏谑 自宋金
杂 剧 至 明清 传 奇 , 至 民 间说 唱 , 加 采 用 , 此 实 一 脉 相 乃 都 彼
承。
王 国维、 叶玉华 、 南扬、 钱 冯沅君 、 郑振铎 、 孙楷第、 谭正璧、 李 啸仓等先辈 , 至胡忌的《 宋金杂剧考》 而为其 总结之作并成为
阶 段 性成 果 。他 们 或 考 定 本 义 、 释 角 色 , 研 究 类 别 、 定 诠 或 推
金 院本 的 段 子 可 能 正 是 南 戏 的遗 留 物 , 以联 系 起 来 研 究 。 可
《 幽闺记》 为元人所作 , 原本不存 。今 所存世德堂 、 汲古 阁诸本都 是 明初 改本 。 汲古 阁本《 幽闺记》 第9出有虎头 山
强 盗争 做 寨 主 的 一段 科 诨 ,丑 ) ( ) 倒 ,末 ) : ( 推 末 跌 ( 问 怎么 推
剧 目得 到 “ 破译 ”使 我们 对 近 千种 剧 目的 一部 分 内容 和 演 出 , 形 态 有 了一 定 的 认 识 。 近 年 来 , 戏 和 祭 祀 戏 剧 的发 掘 研 究 傩
戏《 拜月亭》 的改本《 闰记》 《 氏孤儿报 冤记》 幽 、赵 的裔本《 八 义 记》 《 、崔莺莺西厢记》 的裔本《 南调西厢记》 乃 至《 , 冻苏秦》 的裔本《 金印记》 也 留有几段“ 中, 千字文” 院本 , 它们都是净 丑或相 当于净丑人物掉 书袋 的文字, 可能保 留着南戏 原有 的
我 一 交 ? 丑 ) : 叫做 “ 位 让 国” ( 道 这 推 。下 文( ) 说 : 丑 又 快备 龙
这 里 拟 提 出几 个 例 子 , 以分 析 。 加
床, 寡人 要驾崩 了, 大家且来 “ 弱扶 贫” 济 。这里 引用 虽仅 两 句 , 留下 了用 千字文作 科诨的遗 迹。 八义记》 3出王老 却 《 第
爱 镦 1新 览 f j
宋金杂剧在南戏和 明传奇 中的遗存
口江 巨荣
宋 金 杂 剧 是 流 行 于 南 北 宋 、 越 宋 金 南北 地 区 的一 种 形 跨
多 优 点 , 唐 代 以后 , 从 它就 成 了一 种 影 响 极 大 的儿 童 启 蒙 教
式多样 、 内容 丰富 的戏剧 。它上接汉唐 的歌 舞百戏 , 下开宋
经典之作《 论语》 《 、孝经》 著名 的历史人物和 事件 等, , 都可以
按 自 己的 好 恶 和 趣 味加 以改 造 , 加 揶 揄 。 千 字 文》 肆 《 既有 非
常广泛 的读者 , 又有丰 富的社会 历史 内容 , 就为古老 的滑 稽 调笑提供 了很好 的素材。现在 我们在《 院本名 目》 诸杂院 的“
元明清 的南北 曲戏剧 , 起着承前启后 、 融合创 新的作用 , 中 是
国戏 曲从 简 要 走 向成 熟 的 重 要 阶段 。 元 初 胡 祗 通 说 : 乐 音 “
科 书 , 宋书法名家也都 临写各种 字体 的法帖 , 高 了它的 唐 提
文 化 品位 , 大 了其 影 响 , 其 成 为 旧 时读 书人 无 不 熟 知 的 扩 使
剧 目, 都令 我们 有拨 雾见山之感 。许多著作和论 文致力于研
究《 武林 旧事》 中的“ 官本 杂剧 段数ຫໍສະໝຸດ 辍耕 录》 和《 中的“ 院本名
目” 在 剧 史 研 究 上 有 了一 些 重 要 发 现 。 他 们 从 南 戏 、 奇 、 , 传 元 明杂 剧 以及 明清 小 说 中找 出对 应 的表 演 形 式和 故 事 内容 ,
读 物。 我 国 古 剧 有 滑 稽 、 谑 的传 统 , 金 杂 剧 尤 其 善 于在 雅 戏 宋 与俗 、 与 谐 之 间 施 展 才 能 。 即 便 如 儒 、 、 三教 的 祖 师 , 庄 释 道
与政通 , 而伎剧亦 随时 尚而 变。近代 教坊院本之 外, 变为 再 杂 剧。 ” 元末 陶宗仪说 : 唐 有传奇 , 有戏 曲、 “ 宋 唱诨 、 词说。 金有院本、 杂剧 、 诸宫调 。院本 、 杂剧 , 实一也。 国朝院本 、 其
在 上面这个 目录 中, 我们见到的《 字文》 为集句 的散 千 或
文 , 为 明清 传 奇 中的 韵 语 , 不 能见 到 从 南 戏 流 传 下 来 的 或 却 “ 字文 ” 千 院本 演 出材 料 。这 是 不 够 全 面 的。 笔 者 注 意 到 , 南
使记录本来就非 常简略 、 文字又非常生僻 的很 多杂剧 院本 的
杂 剧 始 厘 而 二 之 。 两 条 常 见 的 材 料 说 明 , 金 元 间 , ”这 宋 戏 曲、 院本 、 剧 的概 念 或界 线并 没有 明显 的 区别 , 此 之 问 关 杂 彼 系 密切 , 不 能 不 在 以 南 戏 、 这 明传 奇 为 代 表 的 南 方 戏 曲和 以 元 明杂 剧 为代 表 的北 方 戏 曲中打 下 深刻 的烙 印 , 留下 很 多文 化遗存 , 因而 引 起 许 多研 究者 极 大 的兴 趣 。 于 宋金 杂 剧 、 本 的研 究做 出过 重 要 贡 献 的 , 以举 出 院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