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明清代杂剧与传奇

合集下载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和要求
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 c、王世贞等的《鸣凤记》,共41出,中国
戏剧史上最早出现的写现实的剧,明清三 大时事剧。
《宝剑记》
《鸣凤记》
2、分期:
• B、万历年间: • “沈汤之争”:一方面是以沈璟为领头人
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的产生,另一方面是 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剧作家风格 的融聚,这两大戏剧流派的形成与竞争, 是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也是中 国戏剧史上的一大盛事。
三、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 2、思想:个性鲜明,具有平等意识,民主 思想,接受明中期王阳明的叛逆思想,对 李贽思想有深刻理解,重视世俗生活,对 封建礼教批判、抵制。
• 文学思想:“至情”论
三、汤显祖与“临川四梦”
• 3、创作: • “临川四梦”:因为汤显祖是临川人, 所
写的四个剧本因情生梦、因梦成戏,所以 把《牡丹亭》(还魂记)《南柯记》《邯郸 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 • 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 《邯郸》 仙也; 《南柯》,佛也; 《紫钗》,侠也; 《牡丹亭》,情也。 •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于丹《游园惊梦》
• 内容:至情至性。 • 形式:载歌载舞。 • 梦幻之美、深情之美、悲壮之
美、苍凉之美、风雅之美、诙 谐之美、灵异之美。
2、分期:
• ②中后期: • A、先声:嘉靖三大传奇: • a、李开先的《宝剑记》, 共52出,明代中
期传奇中第一个剧本。 • b、梁辰鱼的《浣纱记》,共45出,第一部
明代传奇体制特征 和要求
(一)明代传奇的体制特征:
1、明清传奇:明清时期用南曲写作 和演唱的长篇戏剧形式,是在宋元 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叙事生 动、故事性强、具有传奇色彩,代 表明清戏剧的最高水平。代表作品 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洪昇的 《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第四章 明清杂剧与传奇

第四章 明清杂剧与传奇

第四章明清杂剧与传奇第一节明清杂剧的发展概况一、发展总述杂剧至元代末年,虽然已出现衰落的迹象,但在入明以后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仍旧继续发展,与由南戏发展起来的传奇并行不悖据现有的材料看,明代杂剧作家达二百余人,作品至少有五百多种,今存一百五十多种明王朝建立以后,对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行严格的限制,一些王室贵族作家在创作倾向上使杂剧进一步趋于宫廷化,像朱权、朱有燉等人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朱有燉的《诚斋乐府》,著有杂剧三十一种,内容多是点缀太平、歌功颂德、提倡节义或宣扬神仙道化等二、发展路径(一)从洪武至嘉靖比较著名的作家有王子一、刘东生、谷子敬、杨讷、贾仲明、朱权、朱有燉,稍后还有王九思和康海1、刘东生—《金童玉女娇红记》表现王娇娘与申纯的爱情故事,写得较为深切感人;但结尾以金童玉女的宿缘来说明二人私自结合的合理性,不免牵强2、朱有燉—《义勇辞全》通过关羽在曹营诛颜良、退黄金、拒美色、保嫂寻兄等忠义行为,歌颂了他的刚烈气概和英雄胆魄。

此剧人物形象生动,语言本色,结构完整,舞台性强,体现了作者纯熟的编剧技巧3、王九思—《沽酒游春》以唐代故事抨击黑暗现实,借杜甫之口痛骂奸佞:“他空皮袋,无学问,恶心肠,忒忌狠,笑冷冷,掌定三台印,慢腾腾送了千人俊,乱纷纷造下孤臣运。

”切中时弊,激愤慷慨。

但由于剧本缺乏尖锐的矛盾冲突,动作性较差,戏剧性不强4、康海—寓言剧《中山狼》写东郭先生因救狼而险遭狼吃的故事,高度概括了现实生活中具有狼的本性的恶人,主张对那些忘恩负义的“中山狼”要除恶务尽,其思想内容有一定深度(二)嘉靖后期至明末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使杂剧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形式上也有所突破。

这一时期出现了杨慎、徐渭、冯惟敏、王衡、汪道昆、陈与郊、许潮等主要从事杂剧创作的作家;另外,一些传奇作家像梁辰鱼、王骥德、吕天成、梅鼎祚、徐复祚、叶宪祖、沈自征、凌濛初、孟称舜等人也写了许多杂剧作品1、徐渭的《四声猿》成就最高,它包括四个各自独立的短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1)《狂鼓史》写祢衡在阴司击鼓骂曹,历数奸相的种种罪状:“你害生灵呵,有百万来的还添上七八。

明清时期的传奇

明清时期的传奇
明清时期出现很多著名戏曲作家和作品。明代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作有《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其中《紫钗记》系据《紫箫记》改编,后四种统称为“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现存清道光年间陈作霖摹本汤显祖画像。《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其代表作。故事取材于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但充实了很多新的生活内容。汤显祖的剧作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后世继承和仿效其创作者,号称临川派或玉茗堂派。
乾隆元年(1637)绘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的农村演戏图。戏台的席棚仿瓦顶式,演出剧目为《吕布戏貂婵》。台下围观者甚众,远处有往来行人和停泊的船只。
清刘阆春于光绪元年(1875)所绘农村演戏图。戏台的席棚仿瓦顶式,台上演员背后有伴奏者四五人,所用乐器有板鼓、拍板、锣、唢呐等。戏台两侧有看棚。这种临时搭建的戏台又称“草台”。四周有饮食摊贩,是农民逢年过节的娱乐之所。
清光绪年间北京茶园演戏图。戏台上有六人表演,伴奏者四人,所用乐器有拍板、板鼓、二胡、唢呐、锣等。清乾隆年间以来,茶园即是剧场,清包世臣《都剧赋序》说:“其开座卖剧者名‘茶园’。……其地度中建台,台前平地名‘池’,对台为厅,三面皆环以楼”。据清杨掌生《梦华琐簿》记载,当时春台、三庆、四喜、和春四大徽班都在茶园演戏。另有一幅清人绘广庆茶园演戏图,都反映了清代北京的演戏实况。考茶园之称,是因为清代每逢国丧期间,各娱乐场所都不能化装演戏,演员们无以为生,只能在茶楼清唱。以后,戏园便附售客茶,遂称戏园为茶园了。
昆山腔是明代南戏声腔的一大流派,元末明初之际,在江苏昆山地区流行。明嘉靖、隆庆年间,寓居太仓的魏良辅及张野塘、谢林泉等人对昆山腔进行改革,发挥其本身“流丽悠远”、“听之最足荡人”(明徐渭《南词叙录》)的特色,使之成为“转音若丝”(清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的新声。当时称为“昆腔”,又称“水磨调”、“冷板曲”。自梁辰鱼创作《浣纱记》之后,昆山腔便居诸声腔之首位,迅速流传。明马佶人所作《荷花荡》(有崇祯年间刊本)中,有一幅昆山腔演出图。这是一出“戏中戏”,描述扬州姓蒋的商人宴请宾客,邀苏州老串客和名妓刘谷香演出《连环记》。

明代杂剧与传奇

明代杂剧与传奇

1、明中叶“三大传奇”
(1)李开先《宝剑记》
→水浒题材,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 →作者积极入世,将故事改写成忠奸斗争; →体现作者的政治热情,抒写其内心痛苦; →拓展了题材,超越了家庭婚姻,进一步展现 了文人特质。
(2)四大声腔
海盐腔 余姚腔 弋阳腔 昆山腔

嘉靖中后期,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 昆山腔进行了改革。
是一出具有严肃内容的闹剧。 把“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 予以舞台形象化,又演绎了成语“张冠李 戴”,写成了此剧。 通过荒诞不经的情节,漫画化的人物群像和 饶有风趣的语言,突现出种种是非颠倒、黑 白不分的社会相,特别是揭露了佛门的腐败 与官场的黑暗。

二、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

明清传奇:明清以南曲演唱为主的中长篇戏 曲,以别于北杂剧,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 展。明中叶以后迅速崛起,其势头远超当时 杂剧,成为明代戏剧主流。明嘉靖到清乾隆 是传奇创作的鼎盛时期。

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矱,而运以清远道人之 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吕天成《曲 品》)

明代杂剧 与传奇
一、明代杂剧的流变
明杂剧成就上不能和元杂剧比肩,下不能和 明传奇抗衡。但在体式上比之元杂剧,既有 继承又有发展。 明杂剧发展:以嘉靖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更生期:明初至嘉靖 →繁荣期:隆庆以后。


从发展线索看,从弘治、嘉靖年间开始,杂 剧创作发生新的转机。
1、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
(1)坎坷潦倒的奇才狂人
徐渭(1521-1593),字文 长,浙江山阴人,多才多艺。 徐渭才学奇,身世奇, 性格也奇。

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 文奇于画。(梅国桢与袁宏道书) 予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 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袁宏道《徐文长 传》) “尝自言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徐渭的杂剧也 堪称明代第一。

南戏、杂剧和传奇

南戏、杂剧和传奇

南戏、杂剧和传奇
南戏也称“戏文”,是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时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现浙江等地仍泛称戏曲为戏文),由宋杂剧、唱赚、宋词以及里巷歌谣等形式,综合发展而形成的。

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在南方民间广为流传。

在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成化、弘治年间以后,南戏迚一步发展演变为“传奇”,对明、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两代的戏曲影响很大。

南戏剧本有一百七十多种,但是全本留传的仅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上身》、《牧羊记》、《拜月亭》、《荆钗记》、《白兔记》、《杀狗记》、《琵琶记》等等。

杂剧是戏曲名词,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其中各有所不同,其后历代都有此名,如“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南杂剧”等等。

传奇也叫“传奇文”,是小说的体裁之一,一般是指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宋(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作者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且成为曲艺和戏曲的素材。

多是一些奇异的故事。

另外,传奇也是明清时演唱南曲的一种形式,其结构大致与南戏相同,但是更加紧凑,情节也更加复杂,人物的刻化也更加细致。

曲调、表演艺术、脚色分行等也都有迚一步的发展,同时吸收和继承了一部分元杂剧的遗产,还兼用了一些北曲曲调。

每本传奇一般分为四、五十出不等。

这在明代嘉靖到清代乾隆年间最为盛行,当时的主要剧种如昆腔、弋阳腔、高腔等等,都以演唱传奇为主。

清明两代传奇作家有七百余人,作品将近两千种,保存流传至今的有六百余种。

第十讲 明代杂剧、传奇

第十讲 明代杂剧、传奇

• 《四声猿》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权、虚伪 神权、专横的男权,都进行了猛烈抨击和 无情嘲弄,表现了徐渭愤世嫉俗、厌恶现 实的叛逆精神。在艺术形式上,打破传统 惯例,每剧仅一折、二折;既用北曲,也 用南曲;或独唱,或对唱,自由灵活。又 特别采用浪漫手法,阴间阳间,前世今世, 真真幻幻,虚虚实实,构思巧妙。曲词宾 白,本色自然。
• 《雌木兰》也二折,根据《木兰雌》改编。 剧中塑造了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立 功的花木兰的高大形象,抨击了重男轻女 的庸俗观念。 • 《女状元》是一本五折。写五代时一少女 黄崇嘏女扮男装、考中状元,授予成都司 户参军,凭借出众才华,秉公断案,受到 周丞相赏识,在面临被招赘为婿的情况下, 不得已说出自己是女扮男装,便被周丞相 聘为儿媳。《雌木兰》、《女状元》这两 部戏,表现出徐渭对封建社会人才遭埋没 的惋惜、哀叹。
二、明初传奇概况
• 明初传奇有一百余种,数量不算少,可成 就却不高,表现出明显的道学气和八股化。 这与统治集团大力推行程朱理学,实行文 化转制,明确要求戏剧为封建政教服务直 接相关。一个建国不久的新王朝,需要局 面的稳定和思想的统一。
• 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经对标举风化、有益人 心的《琵琶记》赞不绝口:“《五经》 《四书》如五谷,家家不可缺;高明《琵 琶记》如珍馐百味,富贵家岂可却耶?” (明黄溥《闲中今古录》)就是因为南戏 《琵琶记》肯定了“有贞有烈”,宣扬了 “全忠全孝”,有利于封建教化和社会秩 序。在最高统治者如此倡导下,明初传奇 便带上了一种浓烈的封建道学气和说教味。 代表作是丘濬的《五伦全备记》、卲灿的 《香囊记》。
• ④出数 • 宋元戏文剧本有的篇幅较长,有的却很短, 尚无定例。而明前中期的戏文改编本或传 奇创作本,则都采用了长篇体制,一般在 三十出以上。 • ⑤开场 • 宋元戏文在正戏之前,先有一场,由副末 上场,开宗明义地将剧情大意告诉观众。 这一形式为传奇所沿用,不同的是传奇开 场最后有四句下场冲漠子独步大 罗天》和《卓文君私奔相如》两种。前者 是神仙道化剧,内容不可取;后者虽是风 流韵事,不脱才子佳人剧俗套,但卓文君 新寡即私奔,不为亡夫守节,不待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抛弃锦衣玉食的富贵,坦 然靠卖酒为生,在贞节观念愈演愈烈的明 代,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古代文学知识点元明清)

名词解释元代1.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其他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善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

从元杂剧的直接源头来说,则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宋到金的以调笑为主的短剧一一宋杂剧、金院本,一是从宋到金的说唱艺术一一诸宫调。

2.代言体:“代言体”的叙事方式(第一人称),即由故事中人自说自话,自叙其事,声口毕肖,活灵活现,并且让剧中人在具体的情景中互动或发生戏剧冲突。

“代言体”的出现标志着杂剧体式的正式形成。

这是杂剧超越了诸宫调等艺术形式的最明显之处。

3.元曲:是一个既包括诗歌类的散曲也包括元杂剧在内的综合概念。

由于杂剧是用散曲中的套数来演唱的,所以元曲既可用作二者的统谓或总称,也可以分别特指其中的一种。

4.南戏:南戏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又称戏文、南词,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

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南戏产生于北宋末南宋初,盛行于南宋,元统一后衰落,元后期中兴。

5.四大南戏:南戏创作史上负有盛名的四部作品,即《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简称为“荆刘拜杀”。

因南戏当时有“传奇”之名,故后来也有“四大传奇”之称。

“四大南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戏的创作水平。

6.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

小令与词有同源关系,体式上都是长短句,只有一段。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明代1.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的。

“讲史”讲述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之事,由于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因此,每讲一次,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

明清戏曲的发展概貌

明清戏曲的发展概貌

明清戏曲的发展概貌郭英德从戏曲形态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的戏曲主要包括三种主要形态,即杂剧、传奇和地方戏。

本讲即分别就这三种戏曲形态的演进趋势,概述明清戏曲文学发展的概貌①。

从总体上看,明清杂剧、传奇的创作仍然十分繁荣。

邓长风根据全部清人戏曲书录及近人戏曲书录,制作了《清代戏曲家分期、作品存佚、体制一览表》(未刊稿),统计出清代杂剧作者211人(作品存者161人,作品佚者50人),传奇作者586人(作品存者265人,佚者321人),杂剧、传奇兼作者84人(作品存者79人,其中两存者58人,存一者21人,佚者5人),总计881人(作品存者505人,佚者376人)②。

综合各种资料统计,现知的明清杂剧、传奇作品总数当在4000种左右。

一、明清杂剧的兴衰变迁明清杂剧延续了金元北曲杂剧的艺术传统,但是却涂染了更为浓重的文人色彩。

由于受到南曲戏文和传奇戏曲的影响,明清杂剧在戏剧体制方面发生了显著的新变。

明清杂剧作家的人数和作品的种数远远超过金元时期。

据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统计,明代杂剧作家不少于200人,杂剧作品有姓名可考者349种,无名氏作品174种,共计523种。

据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统计,清代杂剧作家不少于136人,作品1300种,其中有姓名可考者550种,无名氏作品750种③。

①综合研究明清戏曲发展史的主要著作,有吴梅:《中国戏曲概论》,收入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日]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王古鲁译著,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卢前:《明清戏曲史》(扬州: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词曲研究室据南京中山书局1933年初版本翻印,1982;北京:中华书局,2006);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陈万鼐:《元明清剧曲史》(增订本,台北:鼎文书局,1974);孟瑶:《中国戏曲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周妙中:《清代戏曲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的确良100余年间,是昆剧 蓬勃兴盛的时期。剧作家不断涌现,戏班竞演新剧, 蔚然成风。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 唱服装道具日益讲究,已有老生、小生、外、末、 净、付、丑、旦、贴、老旦等角色,分工细致。
• 3、沈璟与汤显祖的戏剧创作
• ①昆山派:梁辰渔为代表。这派代表作家还有郑若 庸(有《玉玦记》)、梅鼎祚(《玉合记》)、许 自昌(《水浒记》)、屠隆(《彩毫记》)、张凤 翼(《红拂记》)。 • ②临川派:汤显祖《玉茗堂四梦》、吴炳《绿牡 丹》、《疗妒羹》、《西园记》、《情邮记》五种, 孟称舜《鸳鸯冢娇红记》、《张玉娘家贞文记》二 种,阮大铖《燕子笺》、《双多榜》、《牟尼合》、 《春灯谜》四种。
明代杂剧与传奇
• 明代杂剧 • 明清传奇
一、明代的杂剧
• 1、明初至明中叶的杂剧
• ①明初作家创作简况 • 刘东生的《娇红记》、王子一的《刘晨阮肇误 入桃源》、贾仲名的《铁拐李度金童玉女》、 谷子敬《吕洞宾三度城南柳》、杨文奎《翠红 乡儿女两团圆》 • 仲明打破了此规律。其《吕洞宾桃柳升仙梦》 一剧,全剧四折,无楔子。每折唱词,南北合 套,而且正旦、正末同 在一曲唱,正末唱北曲, 正旦唱南曲。
吴江派作品共同的特征: 在内容上:第一,宣扬封建伦理道德。 第二,宣扬宿命论思想 在艺术上:第一,重音律;第二,往往利用剧 中有关的一件事物,如《红蕖记》的红蕖, 《埋剑记》的宝剑来安排关目,多巧合,而不 是从客观情势和人物性格出发展开情节;第三, 追寻一些缺乏生活内容的无聊的笑料,有时借 戏里的脚色开玩笑,破坏了戏曲艺术应有的严 肃性。第四,喜在文字上弄花巧,如在曲子里 嵌词牌名、曲牌名,用歇后体、离合体;在说 白里用冗长的参禅式的对答。第五,在语言上, 尚本色贵浅近,改变了从《五伦香囊记》到 《玉合记》的骈俪作风。 • 在题材上:多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不喜写现 实生活中的事件 • • • •
• ③其他作家情况 • 从朱有燉到康海、五九思诸人这一段时 间,杂剧消歇,作者廖廖无几。 • 康海有《中山狼》杂剧 • 王九思有《杜甫游春》杂剧 • 明武宗朱厚照的正德年间(一五0六至一 五二一年),出现了一本杂剧总集《太 和记》,形式似传奇,每出单衍一事, 彼此可以独立,但编者排在一起,每一 出为一个故事。实际上是本单折杂剧的 总集。
• (1)沈璟和吴江派 • 沈璟(1553——1610),字伯英,号 宁庵,又号词隐,江苏吴江人,作传奇 十七种,总名《属玉堂》传奇,但散失 过多。今存《红渠记》、《埋剑记》、 《双鱼记》、《义侠记》《桃符记》、 《坠钗记》、《博笑记》等,其余或存 曲文,或已佚。 • 不佞《牡丹亭记》,大受吕玉绳改窜, 云便吴歌。不佞哑然笑曰:昔有人嫌王 摩诘之各景苍蕉,割蕉加梅,冬则各矣, 然非王摩诘冬景也。(《玉茗堂尺牍》卷四《答凌蒙初
• 邵璨《五伦香囊记》,衍南、北宋之交张九成 出使金邦,被执不放,经过一些磨难,终与其 家人团聚。 • 开场《沁园春》词云:‚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死又何妨。……因续取《五伦》新传,标记紫 香囊。‛ • 以上这些作品都是沿袭《琵琶记》的教忠教孝 发展而来,代圣贤立言,满纸道德说教。 • 李开先(1502——1568)的《宝剑记》。该 剧写林冲与高俅结怨之故,其经过颇曲折。 • 《宝剑记》的写法,很明白地把林冲和高俅的 结怨,提到政治斗争这一主题上来。其高衙内 图占张氏,只是一条副线。
• ②《诚斋乐府》。 • 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孙子朱有燉 (号诚斋, 称周宪王)所作杂剧集子总称。朱氏杂剧 今知者共有三十一种,而且都有传本。 如《牡丹品》、《牡丹园》、《烟花 梦》、《八仙庆寿》、《豹子和尚》、 《牡丹仙》、《团圆梦》、《曲江池》 等等。 • 朱有燉作品曾在河南开封一带风行一时, 明李梦阳《汴中元宵绝句》诗云:‚中 山孺子倚新妆,赵女燕姬总擅场。齐唱 宪王新乐府,金梁桥外月如彩。‛
• 余姚腔 形成于浙江余姚而得名。渊源待考。 明成化年间,绍兴府余姚县已出现‚有司为 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虽良家不耻为之‛ 的情形(陆容《 园杂记》)。嘉靖年间, 流传到常州、润州(镇江)、池州(安徽贵 池)、太平(安徽当涂)、杨州、徐州6府。 主要活跃于民间,为士大夫所鄙见。 • 弋阳腔 是宋元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与 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 而成。它至迟在元代后期已经出现。明、清 两代,弋阳腔在南北各地蕃衍发展,成为活 跃于民间的主要声腔之一。清李调元《剧话》 说:‚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故弋 阳腔又通称高腔。
• 《红梅记》写南宋书生裴禹同卢昭容相 爱,受奸相贾似道迫害,后终于结合的 故事。 • 晚明还出现了大量才子佳人戏。徐复祚 《红梨记》写书生赵汝州与妓女谢素秋 的爱情故事。高濂的《玉簪记》写南宋 书生潘必正与陈妙常(娇莲)的爱情。 • 吴炳的《绿牡丹》、孟称舜的《娇红记》 都具有特色。 • 《绿牡丹》为临川派作家吴炳所作,对 明末假名士的丑态有所揭露,很富喜剧 色彩。
• 《玉禅师翠乡一梦》凡两出,衍月明和尚度 翠柳的故事。 • 王骥德就说:‚吾师徐天池先生所为《四声 猿》,而高华爽俊,秾丽奇伟,无所不有。 称词人极则,追躅元人。‛(《曲律》) • 汤显祖说:‚《四声猿》乃词场飞将,辄为 之虽演数道。安得生致文长,自拔其舌‛(转
录自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
成》)
• 吕天成在其《曲品》里说过:‚若能守词 隐先生之矩矱yuē,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 岂非合之双美乎。‛ • 沈璟的《红蕖记》最为当时曲家徐复祚、 王骥德所推许。该剧取材于唐传奇小说 《郑德璘传》。 • 其《义侠记》衍梁山好汉武松故事。大部 分情节与《水浒》相同,从武松在横海郡 辞别柴进写起,包括景阳冈打虎,杀嫂, 十字坡,快活林,飞云浦,鸳鸯楼,一直 到投奔梁山,和宋江等同受招安止。
• 该剧取材于《吴越春秋》一书,叙西施和范 蠡的故事。原定名《吴越春秋》,后因侧重 写西施,乃改名为《浣纱记》。 • 在《浣纱记》后,昆曲中相继出现了郑若庸 的《玉玦记》(叙王商与其妻秦氏庆娘的悲 欢离合事。三十六出)、张凤翼的《红拂记》 (叙唐李靖、红拂妓事。全本杜光庭《虬髯 客传》而略加增饰)、王世贞门人所作的 《鸣凤记》(衍夏言、杨
• 1、昆腔兴起之前的传奇--金印记、五伦记、 番囊记、宝剑记 • 苏复之《金印记》,衍战国时代苏秦事。 • 该剧结构上有意蹈袭《琵琶记》,内容上代圣 贤立言。 • 丘濬的《五伦全备记》,虚构出了春秋时代伍 后代伍伦全、伍伦备兄弟,为标准正人君子, 在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方 面,都能身体力行,故名《五伦全备》。
• 2、明代四大声腔、中叶三大传奇 • 四大声腔: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腔 • 三大传奇: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 《浣纱记》、王世贞《鸣凤记》 • 海盐腔 出于浙江海盐,成化年间流行,至 嘉靖、隆庆年间,流布地区已扩展到嘉兴、 湖州、温州、南京、台州、苏州、松江, 远及江西宜黄、北京等地。 • 海盐腔国曲牌联套体结构,行当分生、旦、 净、末、丑。演唱时,用鼓、板、锣等打 击乐伴奏而不被管弦。采用官话,也有 ‚滚调‛唱法。腔调清柔、婉折,为官僚、 士大夫爱好。
• 明初至明中叶,100余年间,弋阳腔已流布 于今之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 建、广东、云南、贵州以及南京、北京等地。 • 弋阳腔的唱腔结构,与海盐、余姚、昆山一 样,都来自南戏的曲牌联套体制,角色行当 也承南戏,分生、旦、净、末、丑。其舞台 表演,即唱、念、做、打则只用锣鼓节制、 帮衬而无管弦伴奏。 • 昆山腔 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 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硕 坚的歌唱与改进,推动了它的发展,至明初 遂有昆山腔之称。
• 《狂鼓史渔阳三弄》衍祢衡骂曹操的故事。 • 明李廷谟《叙四声猿》说:‚文长以惊魂断 魄之声,呼起睡乡酒国之汉,和云四叫,痛 裂五中,真可令渴鹿罢驰,痴猿息弄,虽看 剑读骚,豪情不减。‛ • 《雌木兰》本‚木兰诗‛,衍木兰代父从军 故事。 • 《女状元辞凰得凤》凡五齣衍黄春桃女扮男 装,考取状元,并在审理案件时表现惊人才 能。 • 作者大声疾呼:‚裙钗伴,立地撑天,说什 么男儿汉!‛‚世间好事属何人?不在男儿 在女子!‛
• 明嘉靖十年到二十年间,居住在太仓的魏良 辅借张野塘、谢林朱等民间世人的帮助,总 结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吸取海盐、弋阳性 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了一 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 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魏良 辅《南词引正》、《曲律》)。 • 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的成就,与郑思笠、 唐小虞等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其 《浣纱记》,这是第一个用昆腔演唱的剧本。
• 钟瑞先《四声猿引》说:‚皆人生至奇至快 之事,使世界骇咤震动者也。‛ • 周亮工说:‚命想着笔,皆不从人间得‛ (《赖古堂书画跋》)。
• 《歌代啸》是共四曲的喜剧。
• (2)其他作家作品
• 或写历史上文人爱情剧如许潮《兰亭会》、 《赤壁游》,或写封建文人安闲享乐生活情 趣,如汪道昆的《远山戏》、《洛水悲》、 内容都缺乏现实性。 • 徐复祚的《一文钱》颇可称道。 • 王衡的《郁轮袍》写王推冒名王维,因岐王 和九公主的推荐,几乎骗取状元,揭露了科 场肮脏内幕。
• ③吴江派:沈璟《属玉堂传奇》(今存八 种)、顾大典《青衫记》,沈自晋《翠屏 山》、《望湖亭》二种,卜世臣《冬青 记》,王骥德《题红记》,袁晋《西楼记》 (三种),冯梦龙《双雄记》、《万事足》 二种。 • ④介于临川、吴江之间者:汪廷讷《师吼 记》(七种)、范文若《花筵赚》(三 种),叶宪祖《四艳记》(二种)。 • ⑤不属三派者:徐复祚《投梭记》、《宵 光记》、《红梨记》三种,陆采《明珠记》 三种,史槃《樱桃记》二种,陈与郊《灵 宝刀》等四种。
• ‚一笠庵四种曲‛,即《一捧雪》、 《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为最有名。这四种曲即所谓‚一人永 占‛。其中《一捧雪》、《占花魁》成 就最高。 • 《一捧雪》写严世蕃为谋取玉杯‚一捧 雪‛迫害莫怀古的故事。 • 《人兽关》是一个道德剧。 • 《永团圆》是一个伦理剧。 • 《占花魁》,本事出于拟话本《卖油郎 独占花魁》。 • 李玉较成功的作品还有在清初写成的 《万里圆》、《千钟禄》和《清忠谱》 (与朱素臣、毕万后、叶雉斐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