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东周时期秦墓葬制

合集下载

两周墓地制度变革概说

两周墓地制度变革概说
薛 蓉, 凌达彬
(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1 1 9 )

要I 基地 制度是 社会形 态的一种 反映 , 是一个人族 属 、 身份 、 等级在 另一个世 界的表现 形 式。 在 制 的重要 内容之一 而得以加 强, 族葬制盛行 。 然 而, 到 了东周 时期 , 随着新兴地 主 的崛起 , 宗法等级逐 渐 松 弛, 尤其到 了战 国时期 , 这种 变化 更为 明显, 反映在墓 葬制度上就是 族葬制 的瓦解 , 新 的墓 葬形式 的产 生。 关t 词 : 两周时期 ; 墓地 制度 ; 族 葬制 ; 宗法等级 ; 墓 葬变革 中圈分类号 I K 2 2 4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缩号 i 1 6 7 4 — 2 4 9 4 ( 2 0 1 3 ) 0 6 — 0 0 5 6 — 0 4
地, 与公 墓有着严格 的等级 区别 。
通过考 古发 掘 , 文 献 中所 记 载的族 葬制 已经得 到证实 。 西周 时期 的 “ 公墓” 已发现 多处 , 重 要者 有平 顶 山应 国墓地 i l l 、 琉璃河燕 国墓地 [ 2 ] 、 辛村卫 国墓地 [ 3 】 、 北赵晋侯墓 地 【 4 】 、 洛 阳北窑西周墓 地 圈、 三 门峡 虢国墓地 【 6 】 等。 其中, 琉璃 河燕 国墓 地较具代 表性 。 整个墓 地分为 南北两 区 , 且各 区的墓葬 分布有一 定规律 , 即各 区墓又分


西周 时期 的墓地 制度
西 周时期 宗法制度 盛行 , 在 此制度 之下 , 人们 “ 均 聚族而 居 , 死 后合族 而葬 , 由此 形成 了族葬 制 ” , 即《 周礼 》
中所说 的“ 同宗者 , 生相近 , 死 相迫 ” 。 这 种制度是 原始社会 时期 氏族公共墓 地的发展 和延续 。

中国各代墓葬特点(2)(李仁贵珍藏版)

中国各代墓葬特点(2)(李仁贵珍藏版)

中国各代墓葬特点(2)(李仁贵珍藏版)一、东周沈阳墓园小编知道东周时期的墓葬分土坑竖穴墓和洞室墓两种,以土坑竖穴墓最为常见,土洞墓数量较少且均为战国晚期。

土坑竖穴墓可分为五个等级:第一是带四条墓道的亚字形墓。

第二是带两条墓道的中字形墓和带一条墓道的甲字形墓。

第三是无墓道、墓室长度在4米以上的大型墓。

第四是无墓道、墓室长度一般在3~4米之间的中型墓。

第五是无墓道、墓室长度在3米以下的小型墓。

随葬品春秋早期墓主要为鬲、盆、罐或鬲、盆、豆、罐,多为实用器。

春秋中期陶器组合出现了少量仿铜陶鼎和盖豆,实用器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平民开始使用仿铜陶礼器的现象,说明原来“礼不下庶人”的传统已被突破。

春秋晚期仿铜陶鼎和盖豆开始流行,鬲多为釜取代,无盖的盘形豆趋于消失,陶器组合变为釜、鼎、盖豆、盆、罐、盘。

战国早期,最常见的组合是仿铜的鼎、盖豆、壶,有的还搭配盘、匜等,釜、罐等实用陶器又进一步减少。

战国中期的陶器组合与战国早期相仿,只是器形有所变化。

战国晚期,最常见的陶器组合是鼎、盒、壶。

墓葬中流行随葬玉石器,分礼器和装饰品,高级别的墓主有幎目。

春秋中期,中小型墓流行卷曲程度较轻的屈肢葬。

春秋晚期,流行带壁龛的土坑竖穴墓。

战国中期偏晚出现洞室墓,但数量并不很多。

二、秦(秦文化)沈阳墓园小编知道屈肢葬可以认为是识别秦人的标志,也是区别秦墓与其它墓葬的标志。

在甘谷毛家坪西周中期开始的墓葬中已经使用屈肢葬,一直到进入汉代才基本绝迹。

随葬器物青铜礼器组合——鼎、簋(豆)、壶,与中原一致,但形制上有自己的特点。

出成套的仿铜陶礼器,且形态上各具特点。

根据墓葬形制可分为三类:甲类墓:与三晋两周地区的甲类墓基本相同,是出铜礼器的铜器墓,随葬有青铜礼器(战国中原式的有带盖的鼎、圆壶),或同时出有仿铜陶礼器和日用陶器。

墓葬规模较大,墓室边长多在4米以上,有的有车马坑、殉奴、多重棺椁等,有的随葬陶囷。

——是高级贵族墓葬。

乙类墓:不见有青铜礼器,随葬仿铜陶礼器(与同时期的青铜礼器组合一样),或共出日用陶器,墓室边长在2-3米之间,一般有棺有椁。

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发展历程

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发展历程

论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发展历程中国墓葬,是伴随华夏文明诞生而同步发展的。

中国文化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墓葬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既是地面文化的补充,又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缩影。

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比较、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数千年璀璨的文化历史,也可以懂得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萌芽时代就已出现原始墓葬。

山顶洞遗址中下层的深处及为死者的墓地,在墓地中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喝一些躯干骨,是两个妇女和一个老年男子的遗骨。

皆配有装饰品,身旁安放着生产工具,骨架周围有赤铁矿粉末撒成的圆圈。

该墓葬反应了原始社会的多重信息。

其一:中国原始人类已能简单提炼利用矿产资源,而相比之下,西方大陆的矿产利用相对较晚。

因此商周时期,中国矿产使用和利用水平高于其他世界各国是有原因的,起点不同而一定时期内发展势必存在差距。

其二:红色赤铁矿象征着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

在死者周围撒赤铁矿粉,祈求给死者以新的生命,显然是原始灵魂不灭的观念的反应。

因此,当时就已产生了原始宗教的崇拜。

其三,死者随葬品中的农具反应原始时期人们对农业的高度重视,而装饰品反映出这一时期人们的生产水平有了提高,工艺水平精湛,人类已有爱美的观念和对美的追求。

而这些商品也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见证,原始艺术的萌芽已经出现。

母系社族时期盛行对偶婚制度,对偶婚下的夫妻关系松弛,未形成独立的经济单位。

反映在墓葬制度上则盛行单人葬和同性合葬,母子合葬,但没有一对年龄相仿的男女夫妻合葬和父子合葬,女子的配偶是其他氏族的男子,男子死后必须归葬本氏族,显示出其对母系氏族的血缘依附关系。

父系社会时期,墓葬出现了三大特点。

一:婚姻形态的变化在埋葬方式上得到充分反映,与前一时期有显著不同。

不但盛行单身葬,还出现了以男子为主的男女合葬、父子合葬。

而且男女合葬墓中女子多成屈辱或侍奉男子的形态出现,反应妇女地位的下降和父系统治的确立。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部分考纲:(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先秦时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该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一、阶段特征(归纳在笔记本上)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三方面归纳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

并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关原理简述每个阶段主要史实之间关系示例:原始社会农业手工业商业政治思想科技文化二、重难点概念解析与检测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度实施目的、内容、评价(1)(2013年全国课标一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3)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2、小农经济形成时间、原因、特点及影响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关于三秦文化()的故事作文

关于三秦文化()的故事作文

秦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位于秦始皇陵东侧。

从东周时期开始,先后有六个王朝在西安附近建都,时间长达六百余年,先后共
有十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史称“长安”或“咸阳”。

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他在位期间统一了中国,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园东侧的秦始皇陵墓中,与秦兵马俑一道成为秦始
皇陵的组成部分。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工程之一。

秦俑形象地再现了秦军的辉煌与威严。

秦俑按士兵的年龄和身份可分为三个等级:少
年士卒、中年士卒和老年士卒。

少年士卒身高在1.6米左右;中年士卒比少年士稍高,身高1.8米左右;老年士卒比中年士卒高出许多,身高1.8米左右。

他们的服装也不一样:少年士卒多穿红色衣服,而中年士卒多穿黑色衣服;老年士卒多穿白色衣服。


相貌上也有区别:少年士卒给人的印象是稚气未脱,而中年士卒多给人一种成熟稳重
的感觉。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

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④宗法制
(2013〃课标全国Ⅰ,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 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 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 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农业 手工 业 商 业 政策
生产工具 井田制 小农经济 封建土地私有制
三大行业:冶金、纺织、陶瓷 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家庭 概况:商、周、春战、隋唐、宋元、明清 城市:坊市制度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资本主义萌芽
专题网络构建
一、古代农业——先秦时期
(一)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变
社会 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2)权利- 诸侯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有权分封卿大夫、 设臵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诸侯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国新课标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 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 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时间 距今七八 距今七 商周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千年前 八千年 时期 以后 生产 青铜 铁农具问世 铁农具牛耕 耒耜 简单石器 工具 农具 牛耕出现 使用范围扩大 耕作 “耜耕” 逐步开始铁犁牛耕 方式 “石器 刀耕火种 锄耕”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浅谈中国原始社会墓葬制度

浅谈中国原始社会墓葬制度
A.迁葬:在史前时代,当一个氏族离开原居住地而迁往另外一个地方时,为了使所有死者能够团聚而进行异地迁葬;或者为了使氏族中不同家族的死者能够集中一处埋葬而在整理墓地时进行的同墓地迁葬。
B .洗骨葬:即将已埋葬多年的尸骨取出 , 用水洗涮后再次安葬。这种葬俗主要是为了免遭死者的鬼魂作祟于活人,达到逢凶化吉的目的。
长方形木棺整体呈长方形,有底有盖。其结构是:棺盖上和棺底下各置 2 ~ 3 道等距离的小木板(每条小木板宽约 4 ~ 8 厘米),棺两侧壁外各竖置 2 ~ 3 道与盖、底同等距离的木条,用穿榫法加以套合形成加固棺身的木框。木棺一般长约2 米,最大者长可达 4 米。
独木棺形似独木舟,即将一段圆木相对的两面稍削平,然后将中部凿空成船仓状;独木棺两端多为平头,齐家文化有少数削成弧形,有的棺上另置一棺盖;一般长约 1.5 ~2 米,宽约0.5 米。
二、原始时期墓葬
2.1原始时期的墓葬形式
2.1.1墓葬形制分类
一般说来,史前时代的墓主要可分为五种形式,各种形式的墓不仅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而且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岩洞墓:利用天然岩洞作为墓地始自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华南的一些地方仍较流行。由于华南岩溶地形发育良好、岩洞众多,利用天然岩洞安葬死者的习俗不仅开始较早,而且延续时间很长。
2.1.2埋葬次数分类
按照人们对尸骨的埋葬次数进行的分类,一般分为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埋葬方式。
1.一次葬:即对死者遗体一次性处理的埋葬方式。一次葬是中国史前时期最主要的埋葬方式,广泛流行于华南、华北、东北、西北各地。
2.二次葬:是对死者的尸体或遗骨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处理的埋葬方式。史前的二次葬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在东北、华南的一些地方也有发现。二次葬依埋葬人数划分,可分为单人二次葬、多人二次合葬和集体二次合葬三类。二次葬反映的可能是以下几种葬俗:

咸阳_周王陵_为战国秦陵补证

咸阳_周王陵_为战国秦陵补证
基本相同, 这或许由于吕后的特殊地位和她多年 把持朝政所致。第二: 约相当于西汉中期, 包括 景帝、昭帝和宣帝的皇后陵墓, 其封土一般高 24 ~ 25米, 底部边长 150米, 顶部边长 45米左右, 其规模小于皇帝陵封土。第三: 属于西汉晚期, 自汉元帝至汉平帝, 与诸帝合葬的后妃陵墓, 其 封土规模明显变小 的研究结论 [ 17] 。
周王陵 不 合周制, 非 周王 陵 。与西汉 帝陵相比, 周王陵 虽有覆斗形的封土, 但其体 积小、高 度不足, 排列亦不合常规, 应非 西汉帝 陵; 其 亚 字形墓葬形制又排除了一般汉墓的 可能性; 探索、变化、定型发展过程中的战国秦王 陵成为相对而言最为合理的答案。
3. 外藏坑 周王陵 共发现外藏坑 27座, 其中内陵园发现有 9 座, 外陵园 18 座。其平面 形制呈长条形、曲尺形等, 长度 3. 7- 117. 7米不 等, 宽 2. 4~ 12米, 深一般 8米左右。其位置、排
周王陵 有内、外两重陵 园。外陵 园由墙 垣和外围沟两部分组成。园墙四面各有一门阙 遗址。内陵园由墙垣和围沟组成。陵园在两陵 墓道正对处分别设有门阙。
内陵园将南、北二陵界围其中, 两陵位于一 条南北轴线之 上。南陵 封土外形 为 覆斗状 , 墓葬形制为 亞 字形。北陵南距南陵 145. 8米。 封土外形亦为覆斗形, 墓葬形制为 亞 字形。
考古与文物 2011年第 1期
53
咸阳 周王陵 为战国秦陵补证
焦南峰 杨武站 曹 龙 王 东
(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陕西 西安市 710054)
关键词: 周王陵 最新考古资料 战国秦说补证 K EY W ORDS: Imperia lM auso leum o f Zhou Dynasty N ew archaeo log ica l data A dd itiona l rem arks to the W arring Sta tes v iewpo int AB STRACT: By com b ining the latest archaeo log ica l exploration data, this article is try ing to argue that the so ca lled Zhouwang L ing ( the Im pe rialM auso leum of Zhou D ynasty) is actually the M auso leum o f Q in K ings dur ing the W arring Sta tes Pe riod. M ost probab ly, they are Y ong L ing of D ao wuw ang o f Q 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24 第三节xx墓的埋葬制度 一xx墓的分布与分类 •••东周秦墓主要分布于关中和陇东地区,到1994年,在已被发现的上千座秦墓中,关中及陇东地区的就有622座

(1)•。如今,随着xxxx墓地 (2)和xx店子墓地 (3)资料的发表,关中及陇东地区东周秦墓已达900余座。本文所探讨的即是关中和陇东地区的东周墓葬。

•••虽然到了战国晚期,随着秦人的进军步伐,包括山西、河南等地在内的关东地区亦开始出现秦墓,但东周秦墓仍主要以关中及陇东地区为代表,尤其是关中秦墓最能体现秦文化本色

(4)。有学者将关中秦墓划分为四个集中区域和四种类别 (5),四个区域是宝鸡地区、西安地区、铜川地区、大荔地区,这四个地区分别位于关中平原的西部、中部、北部、东部,在前两个地区发现的秦墓较多,而后两个地区则较少;四种类别是随葬青铜礼器的A类墓,随葬仿铜陶礼器的B类墓,随葬日用陶器的C类墓,无随葬品的D类墓。亦有学者根据随葬鼎制,将铜、陶礼器墓分成三类,即五鼎墓、三鼎墓、二鼎墓和一鼎墓,另外,再加上实用陶器墓以及无容器墓,共分成五类

(6)。也有仅将陵园大墓定为大型墓,余者皆划分为小型墓的 (7)。 •••在这里,我们参照上述划分法,经综合而细分为六类,第一类是有“中”字形或“甲”字形墓道的大型青铜器墓;•第二类是随葬青铜器的竖穴或洞室墓,即中小型青铜器墓;第三类是仿铜陶礼器墓;第四类是日用陶器墓;第五类:

无随葬容器墓;第六类: 2 / 24

无随葬品墓。 〖注释〗 (1)xx学理、xx儒、xx等: 《秦物质文化史》第302—303页,三秦出版社,1994年。 (2)xx文物考古研究所: 《xxxx墓》,三xx出版社1998年。 (3)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陇县店子秦墓》,三秦出版社1998年。 (4)xx: 《秦墓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 (5)xx: 《关中秦墓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第3期。 •• (6)李进增: 《关中东周秦墓与秦国礼制兴衰》,《考古与文物》1991年第1期。 •• (7)•xx: 《略论陕西春秋战国秦墓》,《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1期。•••••• 二典型东周xx墓 (一)xxxx墓地 3 / 24

该墓地在咸阳市区东郊,于1995年发掘,发掘墓葬总计399座,包括381座从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墓葬。这381座秦墓被分成洞室墓和竖穴墓,其中洞室墓为281座,竖穴墓为100座。有木质葬具者为370座,其中327座为一棺,43座为一棺一椁。另外,还有9座为瓮棺葬。381座秦墓中,除68座墓葬式不清外,有268座墓为屈肢葬,45座为直肢葬。该墓地有271座墓方向在270度左右,66座墓方向在0度左右,21座墓方向在90度左右,14座墓方向在180度左右。咸阳塔儿坡165座战国晚期墓中,除26座具体葬式不明以及23座为直肢葬之外,其余皆为屈肢葬,屈肢葬占70.3%,战国晚期洞室墓达111座,165座战国墓中,27座发现有椁,其中仿铜陶礼器墓6座,其余21座则为日用陶器墓。在该墓地发现了5座战国晚期瓮棺葬。165座战国晚期墓中,日用陶器墓有131座,陶礼器墓才29座。战国晚期日用陶器墓中流行釜、罐、盒、壶、茧形壶、盆、瓮等;战国晚期陶礼器墓陶器组合为鼎、盒、壶、小口大罐、盆。该墓地出土陶器总计662件,出土铜礼器、车马杂器、兵器、钱币等合计319件。以28061号墓和34217号墓为例。28061号墓为竖穴墓(附图十九),墓向是350度,墓口面积13.02平方米,椁室面积为2.688平方米,棺面积1.3616平方米。墓主仰身直

肢,随葬铜带钩及陶壶等。该墓为战国晚期墓。34217号墓为洞室墓(附图二十),墓向是260度,墓口面积14.7平方米,有梯形棺。墓主仰身屈肢,随葬陶壶和陶珠。该墓亦为战国晚期墓。

(二)xx客省庄墓地 墓地位于xxxx的客省xxxx村西 (1),地处沣河西,1955~1957年这里进行了发掘。发现于该墓地的东周墓为71座,除3座墓圹不清者外,余者皆为长方形竖穴墓。其中发现木棺痕迹者为44座,没有木质葬具者为14座,情况不明者为13座墓。墓主人头向朝西的为42座,朝东、北、南的分别为6座、19座、4座。除6座墓葬式不清外,墓主人呈屈肢葬式的60座,呈仰身伸直葬式的5座。另外在该墓地还发现了31座瓮棺葬。客省庄墓地71座东周墓的年代属于战国早期。客省庄遗址随葬铜陶容器的24座战国早期墓中,有6座墓为棺椁皆备的二重葬具,其中只有202号墓是铜器墓(出土了鼎 4 / 24

2、甗 1、簋 2、壶 2、鉴 2、盘 1、匜1),其余皆为陶器墓。战国早期在客省庄墓地秦陶器墓以日用陶器墓居绝对优势,陶礼器墓发现较少,属个别现象,在客省庄墓地的M204有陶仓出土(该墓仅此1件器物)。

在客省庄墓地东周陶器墓最流行的陶器组合为鬲、罐,共计15例,该组合所占比例超过60%。

另外,客省庄墓地瓮棺葬数量较多。 (三)凤翔八旗屯墓地 该墓地地处雍水南岸、距县城大约4000米处 (2),于70~80年代经两次发掘,分别发掘东周秦墓40座和10座。第一次发掘的墓葬中,头向朝西北,除1座外,都是长方形的竖穴墓。40座墓中有半数葬式不清,7座为直肢葬,13座为屈肢葬。木质葬具有二椁一棺和一棺一椁等。该次发掘出土随葬品1100多件,大多见于头箱中。出土铜器227件,器型有鼎、甗、簋、敦、豆、壶、盂、盘、匜等。出土陶器270多件,器型有鼎、甗、鬲、簋、豆、罐、盂、盘、匜、囷等。还有玉、石、骨器等。另外清理了4座车马坑。第二次发掘的10座墓皆是长方形竖穴墓,能分辨出葬式的7座墓都是屈肢葬,头向朝西,有6座墓的木质葬具可辨,皆是一棺一椁,铜容器有5件,器型为盘形鼎、甗、盆、盘、匜等,出土陶器器型有鼎、鬲、豆、茧形壶等。该墓地的年代是从春秋早期至战国晚期

凤翔八旗屯秦墓中的人殉墓有CM2(殉人2)、BM32(殉人5)、AM9(殉人1)、CM3(殉人2)、BM102(殉人3)、BM104(殉人5)、BM9(殉人1)。另外,在凤翔八旗屯发现有将殉人置于壁龛中的现象。该墓地所发现的 5 / 24

殉人皆被置于木匣中,据发掘简报所提供的该墓地CM2平面图(附图二十一)显示,在该墓墓主的左右两侧,各有1龛,每个龛中有1位殉人。该墓墓向为288度,墓坑面积是5.44平方米,葬具为二椁一棺,外椁长4.3米,宽2.1米,内椁长

4.1米,宽1.9米,棺长2.2米,宽0.7米,墓主葬式为仰身直肢,有殉人。墓中出土了鼎、甗、簋、盘、匜等铜器和陶鬲等。该墓年代属春秋早期。在凤翔八旗屯墓地,春秋中、晚期秦陶器墓随葬陶器组合分为两种,其中既有随葬与阳平秦家沟相似的鬲、盂、豆、罐等日用陶器的墓葬(如:

八旗屯BM15),也有随葬与之不一致的鼎、甗、鬲、簋、豆、罐、壶、盂、匜的陶器墓,即陶礼器墓,例如:

八旗屯BM11 (3),实际上后者只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增加了鼎、甗、簋、壶等器物,而且八旗屯墓地随葬这种陶器组合的陶器墓在墓坑大小和葬具尺寸方面,其规格也明显高于仅随葬鬲、盂、豆、罐的陶器墓,这种陶礼器墓的随葬陶器至春秋晚期发展为以八旗屯CM4为代表的鼎、甗、簋、罐、壶、盘、匜。战国中期八旗屯墓地秦陶器墓中随葬鬲、罐;釜、罐;盆、罐等之类的日用陶器,不过该墓地此期秦陶礼器墓虽然为数仍不多,但在陶器墓中所占比例已高于战国早期,尤其是在已发现的两座未被盗的战国中期秦陶礼器墓中,随葬陶器组合分别为鼎、豆、壶、罐、釜或鼎、豆、壶、罐。

(四)凤翔高庄墓地 该墓地北距凤翔县城5000米左右 (4),发掘于1977年,发掘墓葬总计46座。墓葬形制包括洞室墓及竖穴墓,该墓地战国早期墓向大多朝西,战国中晚期墓既有西向者,又有北向

者。葬式有直肢葬及屈肢葬,其中屈肢葬为23座,还有13座葬式不清。葬具大多是木质棺椁,棺椁俱备者达34座,其中多为一棺一椁,有两座是一椁二棺。只有4座殉奴墓,殉者被置于木匣中。各类随葬品达1100多件,陶器有282件,包括鼎、簋、鬲、甗、釜、豆、钫、壶、罐、盆、盘、匜、囷等;铜器 6 / 24

有701件,包括鼎、釜、甗、鍪、钫、壶、盆、盂、盘、匜、戈、矛、镜、带钩、半两钱等;另外还有玉、金、铁器等。这46座墓被分成5期,第一、

二、三、四、五期分别属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战国中期、战国晚期以及秦代。1979年,该墓地又出土战国晚期秦墓2座,它们皆为洞室墓,其中一座随葬有铜容器。

(五)陇县店子墓地 该墓地在陇县店子村,发掘于1991~1993年,共发掘秦墓224座,除60余座秦代墓及未能分期的之外,都为东周墓。该墓地长度约为1000米,宽度约为500米,其墓葬包括竖穴土坑墓和洞室墓,木质葬具有单棺、一棺一椁、一棺二椁等。该墓地东周秦墓中屈肢葬达90%以上,头向朝西的东周秦墓有140余座,居绝对优势。该墓地总共224座墓中,有随葬器物的为194座,总共有1288件随葬品,有192座墓随葬陶器,出土了1026件陶器。该墓地所出土的铜器包括1件匜及装饰品、工具、武器等。另外还出土了铁、骨、漆、石器等。据随葬品种类,该墓地墓葬被发掘者划分成4个种类,第一类出土陶礼器等;第二类出土日用陶器等,没有陶礼器;第三类只随葬其它小件器物,未见陶器;第四类未见任何随葬品。

〖注释〗 (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沣西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62年出版。 (2)陕西省雍城考古工作队吴镇烽、尚志儒: 《陕西凤翔八旗屯秦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3,文物出版社1980年;陕西省雍城考古队:

《一九八一年凤翔八旗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5期。

(3)陕西省雍城考古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