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看我国东周秦汉时期墓葬之内的防腐措施

合集下载

秦始皇陵里有个神奇的东西可保证水银不停流动

秦始皇陵里有个神奇的东西可保证水银不停流动

秦始皇陵里有个神奇的东西可保证水银不停流动史书记载秦始皇陵里面:“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意思是说秦始皇的陵墓里面有用水银做的山川河流,而这些水银河不会干涸,秦始皇陵里面有水银,一是为了防止盗墓,二是为了保护秦始皇的尸体不腐烂。

秦始皇陵墓规模宏大,同时建筑技术至今也让人们感到惊奇,因为秦始皇陵墓的防震技术非常的高超,据记载陵墓一共遇到过八次地震,但是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陵墓却没有在地震中有任何的损坏,陵墓至今保存完整。

网络配图另外秦始皇陵墓中有水银做成的河流,陵墓中还有明珠作为日月。

水银做成的河流可以自然循环往复,而人们都知道,水银和水是不同的,水银没有办法自己循环流动,因此在修建设计陵墓的时候,一定是运用了高超的技术才达到这样的效果,而这也是个未解之谜专家已有推断。

网络配图西安有一位学者,对《史记》中“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相机灌输”的话,深信不疑,于是提出“在秦始皇陵地宫深处,存在着13000多吨水银,几千年来它们还在不断地流动着”。

在他眼里,秦始皇陵地宫中,有一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永动机”。

这种“永动机”的说法,是否符合科学的法则,人们可以进行评论。

秦始皇陵里面有水银河是史书上记载的,史书是不会说一些没有根据的话,所以还是比较可信的,还有秦始皇陵的建设肯定需要几十年的功夫,在这几十年里肯定会确保里面的水银可以一直流动。

如果水银不流动,那么陵墓的监工就会被砍头。

网络配图要在秦始皇陵地宫中,灌进13000吨水银,按照明清时期朝贡数量估算,得让四川的这个“巴寡妇”,生产9万多年才能满足要求。

要知道,如果在几十米深处的地宫,有13000多吨水银,那么它在封土堆表面形成“污染圈”的汞含量,就可能要达到500000~1000000ppb的特高数值了。

即使有的学者,将地宫中的水银,压低到了200吨的数字,也得让人家生产1330多年的时间。

尽管天文数字的水银,不可能取得;真的大江大海,也不能搬进狭窄的“题凑之室”中,但是古代聪明的工匠,还是有办法、有能力,用一种特殊手段,营造出“江河大海”的景观来!神奇的秦朝工匠、技师,会使不能变为可能。

高中历史-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修6)5.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高中历史-世界文化遗产荟萃(选修6)5.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2、政治上:
3、经济上:
探究2:为什么说兵马俑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葩:
三、塑造艺术史上的奇葩
l 陶俑和陶马,造型比例匀称,神态逼真,生动传神, 色彩明快、绚丽、对比强烈,是秦代雕塑艺术品中的 杰作。
l 陶俑面部表情丰富、个性鲜明,具有大气磅礴和惟妙 惟肖的形态。
l 兵马俑的大型艺术群反映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是 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葩。
二、揭开神秘的兵马俑坑
见到秦俑时, 除了激动就是 激动,便不由 自主跳入俑 坑。”
二、揭开神秘的兵马俑坑
1. 地位:兵马俑是秦陵的一组陪葬坑,位于秦陵东侧。 2. 兵马俑坑布局:共分四坑,为坑道式地下土木结构。
古 代 军 阵 编 列 体 系
一号坑军阵主体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 向外。最前面三排为弩兵先锋,后面是车、步兵组成矩形联合编队。
3.阵容(编排特点): (1)从一、二、三、四,根据古代军队编列分别为右、 左、中军和指挥部,组成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 (2)呈坐西向东排列,体现秦统一过程中自西向东横扫 六国以及威武雄壮的气势。 (3)象征着守卫陵园的职能。
二、揭开神秘的兵马俑坑
“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从参观兵马 俑并结合所学知识看,您认为秦军为何如此 强大? 1、军事上: 军阵严整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 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 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 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 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 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l 兵器制作工艺非常高超,性能精良,代表中国青铜兵 器生产的最高水平;铬盐氧化处理技术,堪称世界冶 金史上的奇迹。

古墓中骇人听闻的10大机关暗器

古墓中骇人听闻的10大机关暗器

古墓中骇人听闻的10大机关暗器摘要:厚葬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王侯将相不惜耗费人力、财力,营建陵寝地宫。

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古人们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试图阻止盗墓者的进入。

厚葬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王侯将相不惜耗费人力、财力,营建陵寝地宫。

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古人们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试图阻止盗墓者的进入。

在墓地里装上暗器机关,设下陷阱,是在暗中将找上门来的盗墓者赶尽杀绝的常见方式。

当掘墓人悄然闯进地宫,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还是防不胜防的陷阱? 下面将向大家讲述古墓中令人防不胜防的机关暗害。

一、机弩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儆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在中国所有的考古报告中从没发现有关古墓机关的明确记载,那么是不是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们真的从未碰到这些机关呢?其实不然。

节目中王教授透露,据一位连云港的考古工作者说,他在挖掘的过程中就曾碰到过机弩,并且对当时的情形做了描述。

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这些情况并没有写入当时的考古报告中。

据了解,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

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据说有空前复杂的形式:“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王子今认为,以机发之矢射杀盗掘者的方式,应当说是集中体现了当时最高水准的机械设计思想与机械制作技术。

古墓中骇人听闻的10大机关暗器用来自动发射弓弩的机弩秦始皇陵内安装的弓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形,现在尚无确切的定论。

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来看,其弓干和弩臂都较长,材质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当是性能良好的劲弩。

据学者们估计,这种弓弩的射程当大于800米,张力当超过700斤。

二、在墓顶放置容易溃坍的巨石这些隐藏的巨石能将试图进入的盗墓者砸成肉酱。

春秋晚期的太原晋国赵卿墓,墓圹的四角,每隔深1米左右,各放置着一块重约50公斤的大石头,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贴近椁室上部的填土。

历史趣谈探秘帝王陵墓 水银助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

历史趣谈探秘帝王陵墓 水银助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探秘帝王陵墓水银助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导语: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秦始皇陵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秦始皇陵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都城的皇城和宫城。

我国秦汉史专家郭志坤对秦陵地宫内牵动亿万人神经的千古疑案进行了大胆的猜想。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秦始皇遗体可能保存完好的观点。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故又称赵政,生于赵国首都邯郸。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第一位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十三岁即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

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死后,初采降温之法,寻得水银之后再将遗体“洁身”秦始皇50岁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但有关秦始皇的传奇并没有随着他的离去而消失。

2200年来骊山脚下那庞大的地下宫殿始终无人敢轻易打开,人们只能根据《史书》和科学常识对这位传奇人物作出主观的猜想。

郭志坤认为,从地点来说,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

这里的7月天气还是比较凉爽的,不像今人所想象的那么酷热难生活常识分享。

司马迁描写秦始皇陵的原文

司马迁描写秦始皇陵的原文

《司马迁描写秦始皇陵的原文》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司马迁描写秦始皇陵的原文。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陵有这样的描述:“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段话虽然不长,但是给我们描绘出了秦始皇陵的神秘和宏伟。

“穿三泉”,这得挖多深呀,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里面有那么多的宝贝和奇妙的东西,是不是让你充满了好奇?同学们,通过司马迁的描写,我们能感受到秦始皇陵的不一般。

《司马迁描写秦始皇陵的原文》同学们,咱们来看看司马迁描写秦始皇陵的原文。

司马迁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这想象一下,用水银做成的江河大海,不停地流动,上面还有天文的图案,下面是地理的模样,多神奇呀!“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工匠们制作了机关弩箭,要是有人靠近就会发射,是不是感觉很惊险?司马迁的这些描写,让秦始皇陵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吸引着我们去探索。

同学们,是不是很想去了解更多关于秦始皇陵的秘密呢?《司马迁描写秦始皇陵的原文》同学们,今天咱们说一说司马迁描写秦始皇陵的原文。

司马迁写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这告诉我们秦始皇陵挖得很深,里面放了好多珍贵的东西。

“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用人鱼的油脂做成蜡烛,能够长时间不灭。

这得是多么特别的蜡烛呀!司马迁的这些描写,让我们对秦始皇陵充满了向往和想象。

同学们,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呢?。

谁来解秦始皇身后留下的9大历史谜案!

谁来解秦始皇身后留下的9大历史谜案!

谁来解秦始皇身后留下的9大历史谜案!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创立者秦始皇。

在西方人眼里他是中国的拿破仑。

他13岁就继承了秦国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开始了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

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最后一个诸侯国,俘虏了齐王建,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

接着他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

他50岁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境),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家喻户哓的秦始皇,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

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万世皇帝梦也就破灭了。

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不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连座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也因众多未解谜团而倍受关注。

一、巨大陵寝神秘莫测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

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

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

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

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

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

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

江都王陵M1_的防腐防潮措施与材料

江都王陵M1_的防腐防潮措施与材料

文 图/金山 梁定龙西汉早期江都国第一代王刘非的陵墓,位于江苏盱眙马坝镇东约6公里、秦汉东阳城遗址北约1公里的大云山顶部。

江都王陵平面呈正方形,陵墙边长约490米,东部地面尚存部分陵墙。

刘非所葬的主墓M1是两汉时期典型的竖穴岩坑木椁墓,平面呈“中”字形,坐北朝南,位于陵园的南部偏东,汉亡后历经多次揭顶式盗扰,墓室主体损毁严重。

2009年初再次发生被盗事件,盱眙县政府与南京博物院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其展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今已建成大云山汉王陵博物馆。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木质主墓室采取了一定的防腐防潮措施,很有研究价值,“先在墓室底基岩面用垫土找平,其上铺设一层木炭,再安放棺椁等木质葬具,在上面及周边铺设一层木炭封护(积碳),其上再用青、白膏泥层层往上夯筑”(南京博物院、盱眙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编著:《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1号墓发掘报告(一)》, 文物出版社,2020年,第22页),科学规范的田野考古工作完整展现了汉代王陵的防腐防潮措施与材料。

墓室的防水措施凿山为陵大云山周遭皆为平原,海拔约73.6米。

M1开凿于大云山顶部山体之中,依靠人力竖直向下开挖出葬坑,墓室营造在深度约19米的基岩之上。

《吕氏春秋》载:“葬不可不藏也……故江都王陵M1的防腐防潮措施与材料大云山江都王陵全貌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

此则善矣。

”墓坑地下水问题是古人从山顶开凿营造墓室的原因之一。

防排水措施排水沟 排水沟是江都王陵地表主要的排水设施,利用山体自然坡度,按照里高外低的方式形成排水系统,及时将陵墙内的地表雨水排出,避免陵内积水向下渗透。

最初在考古调查时,我们便在M1东侧发现石砌排水暗沟一条,其开口叠压于陵墙之下。

另外,在M1墓室正东陵墙外发现一条道路,自陵园东墙顺山麓夯筑至山脚,长约800米,应为陵墙东司马道,其护坡南北各修筑约宽25米的排水道(南京博物院、盱眙县文广新局:《江苏盱眙县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一号墓》,《考古》2013年第10期),在其中部夯土下面发现一处石构排水沟。

探索秦陵地宫之谜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探索秦陵地宫之谜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探索秦陵地宫之谜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民间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地宫在不在骊山?专家使用遥感和物探方法进行探测,确认地宫就在秦陵园封土堆下,距地平面35米深。

墓室是否完好?考古队的探测结果表明,陵墓四周都是一圈极厚的宫墙,墓室完好无损和这道宫墙有很大关系。

这种新发现的墓葬形式被称为“秦陵式”。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在古代由于受技术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实为不易,并且如果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长期渗透,定会使地宫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设计者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

当然这些都不过是推测,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地下墓穴的结构如何呢?从已发掘的秦始皇陵遗迹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实现这一点,非建造广阔的墓室难以如愿。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

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

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

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

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通道。

地宫有无水银?考古队的探测结果表明,地宫内的确存在水银,且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

《史记》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初步得到证明。

宫内水银防腐防盗,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

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和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看我国东周秦汉时期墓葬之内的防腐措施(2011-10-09 17:15:37)标签:葬礼水银杂谈分类:教学参考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陵墓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对于这一“天方夜谭”式的传奇记载,1981—1982年自然科学工作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秦始皇陵区进行采样分析测试,在始皇陵封土范围内,测得有一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区,初步证明了《史记》中这一记载是真实可靠的 [1] ;更有学者据以上测试结果,对始皇陵之内的水银用量及冶炼能力进行了研究 [2]。

秦始皇陵中为什么要埋藏大量的水银呢?我们以为实际上是秦代人们在前代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对汞的性能研究和认识的深化,是东周以来人们对保存尸体的经验的总结和应用。

春秋中文社区根据现代科学知识,汞的熔点为-38. 87℃,是在常温下惟一的一种呈易流动的银白色液态金属,在自然界中以游离态或化合态(辰砂H gs)存在,尽管它的内聚力很强,却是蒸汽压最高,挥发性最强的金属,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

“秦代也许不懂驱热降温冷藏的道理,但根据长期经验却选了汞作为冷凝剂,从而在地宫之内组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企图达到尸体不腐的目的” [3]。

秦代是否有此经验与认识我们不敢确定,但是,汞及其化合物具有的剧毒与杀菌作用,能使墓室内的尸体长久不腐,达到这点认识是可能的。

我国古代人们对汞及其化合物性能的认识和利用是有悠久历史的 [4] 。

东周秦汉时代,我国古代医学已有高度发展,对汞的药用价值亦有一定的认识,医药方面开始对汞及其化合物使用于临床实践之中。

《周礼》中有一种外科医生所用的“五毒之药”中有丹砂的成分;秦穆公时仙人萧史为秦穆公女弄玉“烧水银成霜予涂”,这即为“轻粉”,其“味辛凉,无毒,畏磁石、石黄。

通大海(便),转小儿疳并瘰疠,杀疮疥癣虫,风疮燥痒”;汉代《本草经》中的矿物药有汞的记载,其临床治疗作用为:“主疥瘘痂白秃……杀金银铜锡毒,熔化还原为丹”。

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五色药石总重量有数公斤,其中就有辰砂,说明西汉前期,远在岭南的南越国就已经使用其作为药物 [5]。

汞及其化合物的这些在中医上去除恶疮、治疗疥癣的药用价值,亦即它们在临床上所具有的去腐能力,是人们在墓葬之中随葬水银的一个原因之一,其中主要原因却是长久以来人们的对汞及其化合物特征的深入了解。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权力的不断膨胀,国君贵族为了长久享受其豪富,梦想追求长生不老。

于是,北方的燕、齐,南方的荆、楚地区神仙传说盛行,寻求不死仙药的活动开始进行。

到秦始皇、汉武帝更是不惜工本、大规模地寻仙祀神,以求得到不死之药。

从最初的草木药(也许还有动物药)到性质稳定的矿物黄金、最后固定到水银。

水银来自丹砂,经过炼制又会成为丹砂,这种变化、还原的性质与神仙不断变化而依然存在的特点相似,所以人们后来把丹砂和水银看做是最好的不死之药 [6]。

在此背景下,为寻求不死仙药的中国古代的炼丹活动及随之产生的炼丹术就发展起来。

两汉时期是中国炼丹术的奠基时期 [7],西汉多位皇帝和王莽都是好神仙方术之人,东汉道教与炼丹的方士合流后,道士全部掌握了炼丹术,到魏晋逐步进入成熟时期,东晋炼丹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继承、发展了前代的炼丹术的思想,对用金石矿物所炼成的丹药何以使人长生不老的道理做了阐发:“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夫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

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盖假求于外以自坚固”。

认为金石矿物的抗腐蚀性可以移植给人体,从而使人长生不老。

所以,炼丹家所用的原料丹砂 [8]及其分解后形成的汞亦被古人有意识地用于死后的尸体的保存之中。

从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在墓葬中铺撒赤铁矿粉到新石器、商周时代的许多墓葬棺椁之中用朱砂铺底,降至春秋战国时期,朱砂在墓葬之中的应用更加普遍,这一时期,随着寻求不死仙药和炼丹活动的进行,人们对汞及其化合物有了更深的认识,汞所具有的灭菌、防腐作用被用于墓葬之中以保存尸体,文献中也有这一时期墓葬之中使用水银的记载:唐李泰组织编纂的《括地志》中载永嘉末年被盗掘的齐桓公墓里有“水银池和金蚕数十簿”;段成式《酉阳杂俎》载齐景公墓开后,“青气上腾,望之入陶烟,飞鸟过之辄坠死”,是墓内葬有大量水银所产生的现象;《吴越春秋》记载吴王阖闾墓“以水银为池”;《宋书》记载,南朝肖鉴做益州刺史时,一古冢内“以朱砂为阜,水银为池”。

这些“水银池”的出现,使得墓室之内弥漫着高浓度的汞蒸汽,一方面利用水银蒸汽的毒性保护墓室的安全;另一方面,利用其防腐性能长久保护墓主的形体。

秦始皇陵墓中“以水银为江河百川大海,相机灌输”,将墓葬之中的水银使用到了极致。

长沙马王堆汉代女尸和江陵汉代男尸经过测定,肝、肾、脑、肠等主要脏器的汞、铅含量超过正常人数十倍到数百倍 [9]。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死者生前服食“仙丹”之类含有汞、铅的药物,以及通过化妆品、餐具的涂料、织物的染料等日常生活的接触而逐渐积淀的;另一方面,这两座墓葬在出土时,棺内都有因地下水的渗透凝结而形成大量的棺液,经过分析,其中含有大量的硫化汞[10] ,这是尸体之中汞的另外来源。

尸体之中含有较多的汞的成分,在细胞内外沉积,会对其起到固定的作用,这两座墓出土的保存较好的古尸从一个侧面说明,汞对尸体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春秋中文社区秦始皇陵墓之中不仅使用水银作为防腐、防盗,而且在其他方面也采取了一定的尸体保存措施。

《秦始皇本纪》:“穿三泉,下铜而致椁”;《汉旧仪》:“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深及不可入”;《水经注·渭水注》:“斩山凿石,下锢三泉,以铜为椁”。

以上这些历代文献的相关记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关于秦始皇棺椁的,另一类是关于对墓室防水的。

秦始皇墓室之内的棺椁,现代学者们的认识同中有异:(1)椁为与曾侯乙墓“外棺”的四周和上下两面用铜材构成框架,再嵌以木板的相似做法作成,棺为天子使用的重棺和黄肠题凑葬制[11] ;(2)从外向内依次为石椁、黄肠题凑、铜棺三重棺椁[12] ;(3)用木材垒成的黄肠题凑椁室,在木材的木节和方木的接茬处浇铸铜液,防止木材过早腐朽和使木椁牢固[13] 。

不论上述各点哪个正确,都在我们以下讨论的墓葬防腐措施范围之内。

二灵魂不死的观念在远古时期已经产生,认为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继续存在。

在人类早期的历史时期,虽然灵魂不死的观念占据着人们的头脑,但是对人们死后尸体的处理却是简单、草率的。

《周易·系辞传》所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

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在尸体周围撒上赤铁矿粉末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葬法的可靠标志[14] 。

新石器时代,在处理死尸上开始由覆盖树枝草木,而逐渐出现以瓮棺、石棺、木棺等葬具来盛放尸体。

这是活着的人们再也不忍心看到死者或遗弃于野,或安放于室很快腐烂的惨象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方法只是反映了当时人们保护尸体的愿望,而很难说已经有了尸体防腐的目的。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处于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欲使尸体不朽的意图逐渐产生。

从早期的人殉、牲殉、人祭到华丽的棺椁、丰厚的随葬品、祭祀死者的墓上建筑都有意无意地反映着死后的地位要与生前的地位相符。

春秋中文社区古人认为人死不过是生命的一个轮回,在另一个世界也是像生前一样的生活。

人们死后,魂气升于天,而形魄归于地。

如此,则古代埋葬制度与习俗便必然具有双重的目的与特性,即一方面要帮助魂气顺利升入天界,一方面要好好地伺候形魄在地下宫室里继续人间的生活[15] 。

因而人们死后,对形魄的永久保存,就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故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防腐。

尸体防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而产生的有意识的行为。

墓葬是人死后在阴间生活的另外一个场所,所以在墓葬的建筑上也模仿生前生活的场所,墓室结构呈现宅第化的发展趋势。

墓室之内的棺椁是保存死者形魄的主要场所,犹如生前居住的房子,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保护。

所以墓葬之内的防腐处理也就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对尸体的防腐处理,二是对用以保存尸体的棺椁进行处理。

后者的最终目的是前者目的的延续。

古人对于这两方面的腐朽机理是逐步认识、深入的,因而也就有一个不断积累、深入的过程,到东周秦汉时期,人们对墓葬之内的防腐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墓葬之内的防腐措施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春秋中文社区三概括我国东周秦汉时期墓葬之内的防腐措施,除过上述的以水银随葬的做法之外,还有下列多种方法。

1.选择高地进行埋葬在墓地的选择上,高地埋葬是古代人们选择墓地的一个普遍规律,其原因,一是对“形胜吉地”的选择,二是注重实用性。

《吕氏春秋·节丧》:“葬不可不藏也,藏浅则狐狸掘之,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深”。

这是说高地埋葬可避水湿、狐患。

高地之上利用沥水,避免地下水对墓室进行渗透,可使墓室结构安全,从而也就有效防止棺椁及尸体迅速腐朽。

2. 死后即时沐浴古人死后入殓之前首先要进行沐浴,这种习俗起源很早。

东周时期的浴尸活动是在招魂之礼进行完毕之后,为死者洗尸用潘水,即煮沸的淘米水,由甸人、管人、祝、外御等负责实施[16] 。

《汉书·原涉传》描述涉为朋友主持葬仪的事,其中便有给死者沐浴的记载。

《后汉书·礼仪志》也有“登遐,沐浴如礼”的记载,说明汉代也普遍有沐浴的习俗。

《周礼注疏》卷十九中有王死后沐浴时用酒浴尸的记载:“王崩大肆,以秬”,郑司农云:“大肆,大浴也”;贾公彦疏:“必用秬者,以死者人所恶,故以秬浴尸,使之香也。

”又“大丧之大设斗,共其”;郑玄注:“斗,所以沃尸也,尸,以酒使之香美者”;贾公彦疏:“大丧筑鬻,则此酒中兼有郁金香草,故得香美也”。

即郁金,用于取汁以和酒,是为酒。

这种以混合郁金汁液的酒浴尸,和生人用于煮兰汤以沐浴的兰一样,具有清香和消毒作用。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棺液中所化验的乙醇和乙酸则说明埋葬之时棺内放置使用了酒[17]。

人死后进行沐浴的习俗,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人死后的灵魂要到祖先那里去,人不干净,祖先要拒纳死者;另一方面,用酒浴尸、在沐浴时所用煮沸淘米水,以及有的水中加有樟树皮、柚子、柑子叶、香料[18] 等物质,经过蒸煮后,这样的水实际上具有一种消毒和杀菌的作用,并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使尸体在最初的腐败过程减慢或停止下来,这样对于尸体防腐及保存是有作用的。

这大概就是古今沐浴之俗流行的原因。

3. 使用多层纺织品缠裹尸体《汉书·杨王孙传》卷六十七载杨王孙欲裸葬答祁侯书云:“鬼之为言归也,其尸块然独处,岂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