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

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On the Functioning Mod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Case Studies

祝智庭(Zhu Zhiting)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国上海, 邮政编码200062

E-mail: ecnueitc@https://www.360docs.net/doc/e68475881.html,

[Abstract] Predictably,classroom instruction will still be a major form for school

education in a not-short future time. To improve classroom instruction with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nds for a practical strategy for educational reforms in

schools. There is a need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ing mod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 and thus we can select and make use of

technology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This article first identifies the orientation of

instructional reforms in the classroom and creates an action space concerning the use

of technology to support this kind of reforms. Based on this, an theoretical

framework is addressed to posit the functioning model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which three modes are suggested::enhancement,

innovation,and training. A number of instructional cases in relation to each modes

are then studied in order to identify a set of sample models for technology-supported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is article is ended with our suggestions as to how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models and technologies can be integrated into classroom-based

instructional process.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Case Study

1 引言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遭致批评。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为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又有效地使用技术,我们首先需要充分理解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本文首先确认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并以此为指南建立一个关于利用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行动空间;以此行动空间为理论框架,提出关于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强化模式,革新模式,训练模式;接着针对每一作用模式,通过案例研究提炼出若干典型的教学模式。最后,就如何综合利用不同的模式提出我们的建议。

2 利用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行动空间

自从三百年前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教学的思想以来,分班级的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这一形式之所以能得到延续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以往的教育实践也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人才的教学结构。

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逐渐暴露出许多弱点,比如,因材施教的原则,在班级集体教学活动的前提下难以实施;以语言讲述为主的表达方式,使得某些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接收遇到困难;教学效率的提高受到局限等等。另一方面,实践也证明用技术完全取代课堂教学的想法和做法,特别在基础教育领域,是不可取的,因为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较之教师完全通过现代化媒体教学,学生通过媒体学习这种间接的交流方式,在许多方面仍然有其优越性。因此,努力探讨如何在课堂中合理而又有效地使用技术,特别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改进课堂教学,乃是摆在学校教育者面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以信息技术作用于课堂教学,首先有个策略性问题,当然本质上是教育观念的问题。1993年美国教育部组织了十多位资深专家(B. Means等)产生了一份题为《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的报告[5],为如何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导性的框架。报告提出了革新教学的若干特征,从表1中可以看出革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之间的明显差别。

报告进一步指出,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engaged learning),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教学形态由被动型向投入型转移。而技术从性能上讲有高低之分(为方便起见,以下简称高技术与低技术)。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关于利用技术支持教学改革的策略空间,并且以此建立一个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如图1所示,我们目前课堂教学的主流状态是属于低技术支持的被动型学习。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策略如同走棋行动,存在多种走步方案:

1.一步式方案A→B,用高技术支持被动型学习。假定教学模式无根本变化,教学过程中较多地使用高技术来替代教师的教学授递功能。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

2.一步式方案A→C,用低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假定教学模式有重大改革,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中应用一些比较普通的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手段。

3.一步式方案A→D,用高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假定在教学中以高技术为重要教学手段,并且教学模式有重大改革,体现了革新教学的许多特征。

图1 利用技术支持教学改革的行动空间

4.二步式方案A →B →D ,先用高技术支持被动型学习,尔后转向投入型学习;

5.二步式方案A →C →D ,先用低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尔后进化为用高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

3 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作用模式

虽然利用技术来革新课堂教学是人们的理想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一下子轻易抛弃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预料,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还会起很大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教师们教学创新实践的增加,各种带有革新意义的新颖教学模式将进入课堂。

以上述的技术利用行动空间为基础,我们可以推导出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能作用模式[9]。如图2所示,存在着两种基本作用模式:(1)用技术强化课堂教学;(2)用技术革新课堂教学;对每一模式又有高技术和低技术两种方式,由此我们得到四种不同的实际作用模式。

图2 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

被动型 投入型 技术 学习形态

强化 革新 作用模式

技术

模式A代表用低技术强化课堂教学。这种作用模式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大量存在,例如用幻灯机、投影仪、录音/影像带等呈现教学内容。

模式B代表用高技术强化课堂教学模式,例如用电脑多媒体或网络支持课堂教学,但基本上不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C假定在没有高技术条件下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可以在教师作为帮促者、异质分组、协同作业、基于绩效的评价等方面体现革新教育的特征。

模式D充分发挥高技术的优势,创建各种新颖教学方法,比较全面地体现革新教学的特点。

有人可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既然象方案C那样,用低技术也能支持教育改革,那么模式D有必要吗?这涉及到对教育技术,特别是媒体技术的教育作用的认识问题。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就是通过提供一定的刺激来引起预期的学生反应,可以说利用任何媒体都可以产生满足这种需要的刺激,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方法而不是媒体,这就是以科拉克为代表的学媒无关说的要义[1]。但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则认为媒体与方法同样重要,因为没有适当的媒体很难创设允许学生自由探索和建构的学习环境。

此外,对于师范教育来说,我们还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师的职前/在职培训工作,使他们能够较好地掌握课堂教学技能。这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间接作用,我们称之为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模式(图2中的T模式)。

4 课堂教学的强化模式

谈到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强化作用,自然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弱点而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直接教学(Direct Instruction)为基础的。惠特(Huitt, 1998)对几个著名的直接教学模式进行过比较研究,整理出它们的主要教学事件[4]。从中我们可以确定,直接教学过程的最基本方法是讲授、练习、评价反馈和复习。在课堂中进行直接教学——这种被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存在许多弱点,例如:教学表达能力较为有限,基本上限于依靠口语和黑板表达教学内容;全班学生被迫以同样的速度学习同样的内容;教师无法了解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无法向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练习和及时的反馈,等等。利用技术手段特别是高新信息技术支持课堂中的直接教学,至少可以在以下方面使之得到强化:

?利用多媒体演示来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能力;

?利用计算机支持匀质分组学习,有助于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方面的差别;

?利用自动化练习手段,可以提供及时的反馈;

?利用网络支持教学通讯,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教育技术专家在长期的实践中提炼出一系列关于利用媒体技术强化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如播放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8]。

在中国大陆,已经有一批中小学配备了多媒体网络教室,根据我们的调查,目前这种高技术系统主要被用于强化课堂教学。上海仙霞中学的余松云老师设计的教案具有一定代表性。该案例是中学物理课中关于运动图象的教学,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和位移图象,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象,学会运用图象法求解运动学的一般问题。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1)网上交互学习:调用Netmeeting软件,通过电子白板学习教师预存的电子教材和进行小组讨论;(2)网上测试:利用自行开

发的网上测试软件和题库让学生做课堂测验,学生可以即时获得结果信息;(3)网上复习和扩展学习:学生调阅试卷参考答案网页,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在此网页中寻找详细答案。在此网页中教师还附加了些扩展内容鼓励学生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本教学案例基本上属于直接教学模式。我们对此教案的设计有如下评议:

1.在第一阶段学生利用多媒体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变传统的直接讲授过程为媒体化

的间接授导过程。至于小组讨论是否具有合作学习的意义,是值得商讨的。因为虽然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了共享信息的机会,但合作学习的三个基本条件(合作的目标,合作的任务,合作的激励机制)均不明确,因此合作学习是无法保证的。

2.第二阶段利用网上测试手段,教师能够迅速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向学生提

供反馈,无疑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3.第三阶段的复习,利用了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但可使学生巩固知识,还有可

能帮助他们拓展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5 课堂教学的革新模式

革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探索、交互性指导、带务实任务的多学科延伸模块、协同作业、教师作为帮促者、异质分组、基于绩效的评估为特征的。从前面的技术应用策略分析我们看到,利用一步式方案A→C或A→D,分别借助低技术或高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都能达到革新课堂教学之目的。

课堂教学的革新是一个不断试验和发展的过程,目前还难以总结出多少个定型的模式。我们在对国内外大量的课堂教案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一批能够体现革新教学特征的范例,相信对我们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由于本文篇幅所限,本文只能择取其中一小部分案例加以简单介绍。

案例1.太阳系——探索游戏学习法

本案例由常熟市实验小学赵立锋老师设计。教学环境为多媒体网络教室,可外访Internet;教师事先已制作了大量有关太阳系的材料存放在服务器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激趣导入:利用多媒体演示营造出在2063年人们驾驶飞船探索太阳系的情景,同学们扮演船长的角色。(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网上浏览观测各行星,记录观测情况;教师扮演地面指挥系统,不时与他们联络,请各“船长”汇报他观察到的星球的情况,引导学生把他所探索的星球的主要特点向同学报道“我是某某号宇宙飞船,我现在在什么星球探索,我发现了……。”(3)巩固应用:学生交流上网学习情况,回答书本上的问题,接着在网站上测试学习情况,共有五个选择题和五个判断题,如果回答正确,奖励一颗星。(4)课外延伸:教师提供其他有关太阳系方面的网站,请学生课后自己再去浏览。

本教案在学生探索、交互性指导、情境化、教师作为帮促者等方面体现了革新教学的特点。并且利用扮角色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和完全投入学习,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案例2.人民军队——情景化启导学习法

本案例是小学社会学科中关于人民军队一课的教学,由上海彭浦一小的吴叔君老师设计。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是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国庆阅兵的情景来导入新课,出示“人民军队”这一主题;第二步是明确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为什么称之为人民军队?它是如何从不同时期发展过来的?……)和介绍网上资源线索;第三步让学生上网寻找资源,鼓励同学之间共享找到的资料并交流看法,教师巡回指导;第四步是加工信息和形成真知,教师启发学生以找到的资料为背景思考问题,例如学生观看了解放军抗洪救灾和老百姓含泪送别解放军的情节,提示学生思考“子弟兵”的含义;第五步是教师小结。

由于本案例以情景化学习材料作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媒介,我们称之为情景化启导学习法。本案例在情景化、学生探索、交互性指导、教师作为帮促者等方面体现了教学革新的精神。

案例3.世界饥荒——合作性调查学习法

本教案以非洲大陆发生严重饥荒现象为背景,要求学生在Internet上进行调查,了解世界饥荒的现状,明白造成饥荒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饥荒问题的建议[6]。教案包括说明、任务、资源、调查、评价、结论六个部分。说明部分给出问题的背景,任务部分罗列出具体调查任务,资源部分给出有关的文章、参考书和网上的资源。在调查过程中要求学生分成4人小组,成员分别扮演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营养学家、新闻记者的角色,从不同角度认识饥荒问题。评价部分给出对学生的调查结果的评定标准,体现了鼓励合作、创新、实用的原则。在结论部分要求各小组将调查结果写成专题报告和制成剪报在网上发布。

调查学习本来是一种个别化CAL模式,但本教案设计为其赋予合作的内容。因此我们称之为合作性调查学习法。本案例在合作学习、多学科渗透、学生探究、基于绩效的评价等方面体现了教学革新的精神。

案例4.理解时间——多学科专题学习法

本教案是美国新泽西州一位名叫Ted Latham的中学物理教师设计的,由发现频道

学校提供[2]。该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一个关于时间的录像节目,接着通过讨论理解与时间相关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进行真实的科技活动,包括利用恒星进行测时,根据某些物体的周期运动原理来制造计时器等。

这一教学设计不但注重真实挑战性学习任务的介入,还体现了多学科延伸的理念。例如。时间概念本来是物理学中的内容,但这位教师刻意将它与生命科学、动物行为、天文学、音乐、美术等联系起来,显得独具匠心。为此,我们命名这一典型案例为多学科专题学习法。同时该教案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如何利用较低的技术支持高投入学习的范例,因为它利用普通录像资料作为主要学习资源。

此外,国际上著名的认知学徒学习法和抛锚式学习法,以及国内读者熟知的语文“四结合”教学法[7],都可作为课堂教学革新的范例。

6 课堂教学的训练模式

训练和教学所要解决的是不同的问题,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信息,训练是为了加强他们的行为。利用技术来训练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事实证明具有很好效果。

微型教学(micro-teaching)是一种经典的课堂训练技术,用于培训准备成为教师的师范生或已是教师的人,使其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方法。微型教学为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和方法,使日常复杂的课堂教学得以分解和简化。微型教学的基本环境不需要很高的技术,通常以录像技术为基础。

图3 基于案例的教学技能训练系统结构

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基于案例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系统,试图将高技术引入到教学技能训练领域。图3所示,该系统的以多媒体案例库为资源,为受训者提供示范,还包括单个技能和多个技能的综合,并提供功能讲解、专家点评、理论参考、理解测评等功能。该系统设计之所以强调案例学习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相信,优秀的教学案例首先能够为受训教师提供仿效的原型,在仿效学习的基础上然后变化或创新。该系统以交互性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最终制品可以在网上运行或做成光盘提供给教师使用,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技能。

7 结语:技术和方法的整合

对于教学来说,技术与方法既可相互独立又可相互联系。对于具体的教学技术来说,其本身是媒体与方法的结合。然而,当我们把技术用于课堂教学时,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发送环境改变其预定的教学模式,这是教育技术的实用学问题。例如,对于一个具有高度交互功能的微型世界软件,如果置于个人学习环境中,那么学生与机器(计算机)之间就有良好的互动效果,他们可以“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但是,如果把它放在一个多媒体播放系统中,由教师一人操作,学生只能观看,他们就变为“看中学”(Learning by seeing)。做中学与看中学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哲学和教学方法。

无数教育家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过研究和分类工作,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课堂中不能单纯依靠某一个流派的理论和方法,而应该整合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例如弗勒西与茹尼斯基(Frazee & Rudnitski,1995)就如何将传统的与现代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相结合和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出一个整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规划框架[3],从全班、小组和个人三个层次来考虑教学方法及技术的综合运用(见下表)。

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

?直接教学 --------------(连续体)-------------- 间接教学?

关于如何选择适当的技术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除了理论思考外,还有许多复杂的实际因素需要加以考虑,有主观方面的(如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客观方面的(如人、财、物、设备条件等)。即使在设备条件非常充分的情况下,我们还强烈坚持这样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技术时,应做到人机优势互补,把机器(各种媒体技术)所擅长的事让机器去做,把人(教师)所擅长的事留给人做。

参考文献

[1] Clark, R.E. Media and metho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42(3), 1994.

[2] Discovery Channel School: Understanding Time. https://www.360docs.net/doc/e68475881.html,, 1999.8.

[3] Frazee, B. M & Rudnitski, R. A. Integrated Teaching Methods: Theory, Classroom Applications, and

Field-Based Connections. Washington: Delmar Publishers, 1995.

[4] Huitt,W. Classroom Instruct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e68475881.html,/~whuitt/psy702/instruct/

instruct.html, 1998.

[5] Means, B. et al. Using Technology to Support Education Reform, Documents by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3.

[6] WORLD HUNGER: The Face of Starvation. https://www.360docs.net/doc/e68475881.html,/drussert/WebQuests/

HallOvandoRobinson/INTRO.HTML, 1999.8.

[7]何克抗、李克东主编:《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优秀论文集》,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9。

[8]南国农、李运林主编:《电化教育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9] 祝智庭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排印中),2000。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解答)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 1.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课堂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板书逐渐为大屏幕投影所替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常是黑板空空如也,请你谈一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确实具有某些不可替代的优势,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①声画并茂、形象直观、丰富多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用语言、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重难点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解决 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 ③能节约教学时间 ④事先备课,便于修改 2)多媒体教学不可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即时的活动过程,随时都有新情况、新问题、新的闪光点 出现,这就需要教师即时、准确地在课堂活动中反映出来。而板书正是最好的 手段。 ②多媒体教学手段往往是教师课前备课的一个环节,无论教师多么精心地准备, 它也只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预判,无法完全准确地把握整堂的全部,因此,板 书是必要的补充。 ③板书也具有多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如,停留时间长,便于学生记忆、便于做 笔记;更简要、更概括,能突出重点;能根据教学需要即时、合理地改变等等。2.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谈谈其实施过程及其注意问题。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作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 评价策略: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 (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 (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实施过程: 1)尽可能收集定量与定性两方面的信息,制订评价方案。 2)科学制订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控制在10-15个,而且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被评价者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能作出判断。 3)细化、精化评价指标,其产生尽可能校本化,要广泛听取本校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4)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5)确定评价对象与被评价对象。 6)提前告知评价方案 6)结果的处理需要谨慎,如不能排名、分等级等。 注意问题: 1)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考试与测验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

课堂导入的方法与作用

(骨干教师写) 鹤岗市第二十六中学业务培训 内容:课堂导入的方法与作用 主持人:许雪松 地点:会议室 时间:2015年11月13日 课堂导入和过渡语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语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坐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过渡是联系各环节之间的纽带,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实践证明,教师对导课环节,过渡语言重视不重视,是否精心地进行设计,其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教学艺术性的高低,反应着教师审美创造能力所达到的水平,知识面覆盖率的大小、艺术创造性的高低及个人素养的优劣;精彩的导入和过渡,往往能够奠定整个课堂教学艺术成功的基调。下面提出一些课堂导入的方法及作用 一、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学习要“温故而知新”,由旧知识引入新的知识,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运用此方法导入新课,关键在于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它们的结合点,通过精心的语言组织,使导语

成为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纽带,从而自然过渡到新课的主题。如在讲述初中地理第三册“中国地形概况”时,可以先由学生回顾在世界地理学过的有关地形的知识:①什么是地形?②地形分为几种类型?③中国地形概况怎样?而后引出学习新课题—中国的地形。这样导入衔接自然,水到渠成,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 二、设置疑问,开启思维 思维永远是从疑问开始,所谓“多疑善问,增长才智”。因此提出问题,设置疑问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导入方式。探求“为什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激发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提出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我国主要山脉”一节的导入,我先提出几个问题:“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山脉?它们是怎样分布的?走向如何?在地形构成中有什么作用?”然后由这几个问题导入新课。这几个问题的设置,不仅突出了这节课的重点,也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巧引故事,活跃气氛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对故事特别爱好。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地理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浓厚兴趣,同时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记忆。如讲“日界线”时,我这样导入:“有位日本妇女购买了一张美国花旗银行的彩票,结果中了大奖。但当她得知这一消息时,刚刚错过对奖时间,彩票成了废纸。这时一位美国人却愿出半价购买这张废票,这是怎么回事呢?”提出这种悬念、疑问,对学生能产生很强的吸引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1.知识点切入: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应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人点来进行。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人的知识点很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人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行有效的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 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学具,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思维训练核心: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进行有效的培养。 4.情感驱动: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

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意志力、记忆力。 5.情境激励: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6.因势利导:在各学科教学展开之前,教师可以先展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各种事物现象和发展过程,在学生对展现的内容深感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铺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7.合作探究: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8.自主探究学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利用网络自己查阅资料,开展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述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内涵 1、对信息技术的两种不同认识对信息技术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概述起来主要有两种。 2 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三种不同水平计算机是一种最主要的信息机器。从发展的观点看,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与课程整合,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水平:(1)计算机是一种信息的提示设备 (2)计算机是一种用于学习的认知工具;例1 记录和整理 (3)计算机是一种媒体机器信息是通过媒体进行传递的。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两个层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成面: (1)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2)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是: 1、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为社会需求的多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可以充实、完善、拓展、提高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为培养相关学科的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内容的整合,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为我国建设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现学校教育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 学校教学环境的信息化,这主要是学校的信息化的设施。 • 教师、学生的信息化,主要通过教师、学生的信息教育实现。 • 教学的信息化,这主要通过数字化的教学资源的完善予以实现。 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学生的信息化是最重要的一项要素。信息技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可通过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来实现。不仅如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中。

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技术在课堂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习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像一股春风一样,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后,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和教师帮助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在黑板上涂抹,变成了好看的图片、影视资料在荧屏上展示,学生们在直观的感受中创设了情境,体会语言就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欣赏、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情感交流得到实现。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这一切,都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结果,更加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称象》这篇课文时,根

据课文内容适时的播放课件,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画面或事理。另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更好的发挥了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辅导作用。教师备课时,可先输入关键词,在网上搜索与之有关的资料,在进行分类制成课件,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一点鼠标,迅速调出,方便快捷。资料调出学生可根据需要、或兴趣去学习。这样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了学生拓宽视野。学生在积累大量素材的条件下,做到了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有效地再现实物的可观属性,使学生感知事物的艺术效果,在大脑中形成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有效的激起

课堂教学导入技能完整版

课堂教学导入技能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课堂教学导入技能 一、什么是导入 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通过导人,把学生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方向上来,因而又叫定向导入 导入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 二导入的目的 1、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上感情的载体,是知识的“生长点”。学生学习有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活跃的成分。 新课开始教师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正确、巧妙的导入新课,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使他们愉快而主动学习并产生一种坚韧的毅力。表现出高昂的探索精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善导”的教师,在教学之始,就千方百计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不断追求真理的意向。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才能产生学习的自觉性。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善导”的教师,再教学之始,很重视阐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国防、科研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引起对所学科题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 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在课的起始,要给学生较强的、较新颖的刺激,帮助学生收敛课前活动的各种思想,在大脑皮层和有关神经中枢,形成对本课新内容的“兴奋中心’,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指向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3、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 例如,在初中世界历史课中,教师单刀直入地发问:“金字塔是什么?”可使学生的思绪立即飞回到四、五千年前的古老时代,因为这是小学时已。熟悉的知识,不仅能说出那是国王的坟墓,更能具体描绘它的宏伟高大,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那么这个奇迹般的伟大工程出现在’哪里呢?”——非洲东北部的古代埃及。“开场白”并不多,倒是把学生的兴趣一下鼓动起来了。想知道,愿意学,这就有了自觉性。又如,利用已知的素材作“引子”能自如的导入新课题;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导人、经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思维加工,提出的新概念就容易理解和掌握。 4、明确学习目的。 在学习之前申明学习目的,使每个学都了解,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应达到何种程度。 三、导入技能的类型 1、直接导入 这是自己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入方法。教师简洁、明快的讲叙或设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诱发探索新知的兴趣。 2、经验导入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自然的导入新棵,鼓动起学生的求知欲。 3、旧知识导入 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以复习、提问、做习题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关系的支点。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了学习新

说说信息技术与课堂的关系

说说信息技术与课堂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8-06-14T11:21:21.98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7月13期作者:董亚莉 [导读] 在学生成长期间,课堂占据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单一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董亚莉(陕西省宝鸡市凤县新建路小学陕西凤县 721700)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7-031-01 在学生成长期间,课堂占据着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单一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既单调又枯燥,在教室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无奈何望望天,叹叹气把头摇”,他们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假期,就是想逃离教室,回到他们游戏的生活中去。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局面?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中,一直采用的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使学习变得既单调又枯燥,教学效果不强。而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却打破了这个僵局。 一信息技术走进课堂,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某科技馆有这样一则语录:“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这则语录对我们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好,学习更是如此。学习兴趣能促进人充分发挥智力,能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热情。显而易见,多年来由于教育体制、育人观念的落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要求,更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无疑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功能创设情景,渲染气氛,通过情景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新事物、新问题,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充分调动学生渴望新知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把原来枯燥严谨的课堂变得生动而有趣,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这两者的速度深深地制约着课堂信息量,使之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技术的高效性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首先,它展示教学素材的速度特别快,只需要用键盘或鼠标简单地操作几下,就能把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从而节省了大量板书和擦拭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它显示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知识量大,能够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从而形成知识的网络,使学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既加快了课堂节奏,节省了课堂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还方便老师们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在探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探索知识、发现规律的过程。可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受到时间、空间和各种现实情况的制约,仅凭教师空洞的说教,抽象的描述,很难达到期望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让抽象或陌生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加快了学生理解的进程,使教师在单位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 (四)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只能用简单的“填鸭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教师注重的是传授知识的本身,关注的是如何把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彻底明白。这种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与现今的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催化剂。当很多知识可以通过互联网、通过调查走访的多种途径学习时,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计算机寻求直接的帮助,可以通过QQ寻求他人的指点,还可以邀请老师、同学共同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甚至还可以通过Internet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寻求指导,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在信息技术这个平台中,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发挥,探究的时间更充分,空间更广阔,他们积极主动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教学效率也得到相应的提升。但信息技术虽好,却不能滥用,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在备课时、课堂中,都必须注意信息技术运用的最佳时机,使用不当反而可能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片面注重形式、忽视学生思考 有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声、像等大量存储的特点,上课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增加授课内容,导致学生只有时间转动眼球跟着屏幕走,教师把教学过程变成了“放电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看电影”,从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大量的教学信息过频过滥使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的知识反而记忆不深,教学活动就成了过眼云烟,甚至会导致学生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所以,教学中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二)干扰学生注意,忽视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等和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课程教学方式。但在这一过程中,有些老师一味地使用大量的动画、视频、图片和声音,对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干扰,学生在眼花缭乱中失去了学习重点。所以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要力求简洁、清晰,对于一些可用可不用或根本就不适合用的内容,则大可不必使用。千万不要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也不要让信息技术喧宾夺主唱主角,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真正“融合”。 (三)信息播放量超大,忽视师生互动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引入信息技术后,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但并不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可有的教师上课从头到尾都只有电脑课件,教师简直变成了计算机操作员。我们应该明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地组织教学,布局课堂结构,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文昌华侨中学---尤国锋 摘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教师如何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文试着从以下方面来论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使课堂练习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作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课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遭致批评。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为了能够在教学中合理又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我们首先需要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习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

错误,因生成而精彩-《文件的查找与创建快捷方式》教学案例 这是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第三册(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中心编),第一课《文件的查找与创建快捷方式》的内容,本教学为1课时,这是平时的随堂课。我所担任的信息技术课上,由于班级人数远远超过计算机的数量,在这里基本上两个人共用一台机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一年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他们来说信息技术课是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学生对本节课上所提出的创建快捷方式的操作,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教师只需在课堂上让会操作的学生稍加示范就可以了。 [教学设计] 本课内容分三部,一是文件的查找,二是创建快捷方式,三是更改“快捷方式”图标,这三点都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其中第二部分学会创建快捷方式,学习内容是:【例】在桌面上创建“Winword.exe”的快捷方式,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重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探索,并交流探索成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展开竞赛活动,体会合作与竞争的快乐,让学生在课堂评价以及整个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用竞赛的方式推动和激励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让先完成任务的学生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学生。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个以小组为单位的竞赛活动,给学生10分钟自主探究,最后给5分钟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以下片断是在讨论结束后在课堂上出现的。 [案例描述] 师:时间已经差不多了,请各位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生:(学生回到座位。) 师:刚才无论是在自己探索还是在小组讨论上,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很投入。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就是考察我们每个小组的成果的时候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好!我再强调一下我们的考察方式。我将按照顺序,从A组到E组,E组结束后,如果还有其他方法的,我们再从A组开始。好,下面先请我们A组推荐一位同学。 生:(A组代表)单击开始菜单,指向程序,指向word,拖动到桌面上就可以了。 师:(心中想,这只是把菜单中的快捷方式拖到了桌面上,只是快捷方式的移动。)这是我们A组代表的方法,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其他组的学生)他用的这种方法不对,这样在开始菜单里就没有了。 师:(故意装作不知)真的吗?请你来给我们检查一下。 生:(学生示范) 师:果然,原来在菜单里的那个word快捷方式没有了。它到哪里去了呢? 生:被A组的同学移到桌面上了。 师:看来,我们每组的代表同学要获得全班同学的肯定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极具挑战性的。所以接下来的各组同学千万要注意自己的操作和语言。下面有请B组。 …… (E组代表)首先通过开始菜单中的搜索文件和文件夹,找到word的源程序Winword,生: 然后剪切Winword,再回到桌面,右击粘贴,就完成了。

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贵州省正安县庙塘中学罗洪 【关键词】网络技术课堂教学变革 【摘要】摘要: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建设和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研究,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对体现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为师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我校处于黔北.距离县城55公里,离市200多公里,全县范围内无一条高速路,无火车路线,交通闭塞,信息闭塞,资源匮乏。加之学校图书较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了困难,有时无法从学校图书馆中查阅并解决,这便束缚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开通计算机网络后,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查找并下载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网络、利用网络的场所,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四楼微机室,改成资料查找室,为师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教师在教学课堂中变观念,从传统的“传授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新课程改革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信息时代的新课程改革始终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探索自然科学的能力,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21世纪将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世界,不懂网络将寸步难行,更会束缚学生能力的发展,只有懂得网络才会主动获取信息,提高自己成功的机会。因此在利用校园网教学的同时,教师应结合网络资源独特优势如图片、文字等调动学生兴趣。

课堂导入的依据方法和效果

1. 什么是课堂导入? 所谓课堂导入就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一个教学活动方式。即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讲授之前,引导学生进入我们所要学习的学习状态,把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当中去,所以我们教师平常也把这些称为定型导入。 2.课堂导入的理论依据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愉悦的艺术。好的课堂导入,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活动就能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导入语来激发幼学生思维,以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用简洁的语言或辅之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堂课导入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 一个好的教师往往在课堂的开始环节即课堂导入时就设计出一 个精彩的课堂教学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作好准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是同类知识,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的知识作铺垫。尤其是英语学习,更重要的是积累,提高语言的复观率,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 3. 课堂导入的方式和方法 1).以复习、提问、表演上节课学过的对话等开始,向学生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要点。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并不陌生,便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大大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2).直观导入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常常借助挂图,简笔画、幻灯片、投影片、录象、实物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语言学习的情境,直观导入。直观导入形象生动,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行、音、义三方面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语言项目,也有利于加深印象,加强记忆。 3).设疑引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以认识冲突的方式设疑,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构成悬念是另一种导入方式。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形式多样、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联想、预测、或渗透本课学习的主题。

怎样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怎样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知识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过程中引进信息技术,使之形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的。 怎样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教师要对当代的课堂教学做到“胸有成竹”。也就是教师要调动各种感官来解读文本,超越文本,感悟生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多种信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求知热情。教师要善于细心观察,留心倾听,耐心查找,努力为当代课堂教学服务。教师在整个过程充当着摄影师、导演、画家、设计师、厨师、主持人等不同角色,感受着当代教育教学的无限乐趣! 一、初步构思,寻找运用信息技术的最佳时机。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前的构思,其实在课前多下功夫进行有效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人有了思想就会生活得很好。同样,想证明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是鲜活的个体,必须将思想寓于教育教学中去,而且应贯穿于整个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建立、推翻、调整、直至满意的过程。比如:在讲《框架》一课,我事先反复翻阅教材,翻阅参考书,了解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做到了心中有数,课前亲自动手制作了简单的三角形、

长方形框架和正方体框架。然后开始构思如何创设本课的个性化课堂教学,需要从哪些方面下手准备。初步拟订为:本课要体现孩子身边的科学,以生为本的科学,激发创作欲望的科学,充满现代气息的科学。由此,我开始留心身边一事一物(生活、网络),不断感受框架的存在以及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以便努力创设一节学生喜欢的科学课。 二、搜集信息,充分挖掘有效的课程资源。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大胆尝试脱离书本的束缚,丰富教学资源,广泛收集材料,创设超越教科书的知识含量,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做一名有心人。”在《框架》一课的准备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留心观察身边的框架建筑。小到学校的电视架,教学楼安装的空调框架,太阳能热水器的框架等,大到教学楼后面的衡器厂的框架,还有集安市所有高耸的建筑工地的塔吊,加油站顶棚,联通、移动的信号塔,电线塔,电视塔等,观察后进行有选择的拍照,以备用。在这个过程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框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作用,为本课添加新的构思埋下了伏笔。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截选光碟、录象、影视、配乐等手段促进教育教学。与此同时,教师也随机写教案,甚至写教案草稿,以备修改。 三、整理剪辑,努力挖掘教育教学精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你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教师就要根据自己对课的理解、设计,进行对所有的材料进行取舍、加工,制作一件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件。体现课件的实效性、服务性和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日期: 2

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教师如何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文试着从以下方面来论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使课堂练习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作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课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遭致批评。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为了能够在教学中合理又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我们首先需要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与知识建构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合作工具;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信息技术作为评价工具;计算机作为教学管理工具。 1.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学习信息技术科学知识:像物理、化学一样,信息技术科学也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学生应当学习信息技术科学知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构成、程序语言、历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 (2)学习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学生应当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如开关机器、使用键盘和鼠标、管理磁盘软件等。 (3)学习信息技术对社会的用途和影响: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生应当了解信息技术给社会各领域带来的变化及问题,知道信息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2.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

整合的最低层次,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采用这种方式。 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3.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这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交流的工具进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如万维网、电子邮件、BBS、聊天室、视频会议等,都可以为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提供支持。同一个学科的教师们可以通过邮件列表或等建立一个讨论组,交流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学生可以在网上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共同探索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提问题或者交作业。同时学校和家长之间也可以利用网络实现更好的沟通和合作。另外,在进行某个领域的学习时,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该领域的一流专家或者第一线的实践工作者。比如,学习者可以就遗传问题直接通过电子邮件访问遗传学专家。 4.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功能

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功能 发表时间:2011-03-16T15:19:58.903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12期供稿作者:胡阔伟[导读] 学生学习活动是重要的认知过程,是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的。胡阔伟(肥城市第三中学,山东泰安271609)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调用各种简炼而得力的手段及自身的人格魅力,努力唤起学生对新的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分散各异的思想活动集中指向同一学习活动之上,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注意品质,形成稳定的课堂教学秩序和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一、促进新旧认知衔接 学生学习活动是重要的认知过程,是有继承性和连续性的。导入环节就是教师引领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应部分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新旧认知衔接,为新的学习活动做好认知方面的准备。因此,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唤起已知、激活强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大气的组成和分层》导入:教师:在上一章中学习“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知道适中的日地距离、液态水以及适中的质量和体积等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那么适当的质量和体积是如何影响生命的形成的? 学生:…… 教师:很好!适中的质量和体积使在地球表层形成一层厚厚的大气层,它为生物的生存演化提供了相对稳定、安全和舒适的环境。这节课就来学习大气层的组成和分层。《地球上的大气》是高中必修1 第二章的内容。在学习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后,学生已经从宏观上认识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星球。以大气层对地球的保护作用做切入点引出大气,实现了新旧认知的衔接。 在教学中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引入,能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并积极进行思考,为新教材学习做铺垫。然后,教师顺水推舟,搭桥引路,指出问题的深入探究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促进学生思维集中 教师的教学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时,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始时的思想、精力的集中程度,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有很大的作用。如果学生能以专注的思想状态开始投入学习,必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影响。由于课间休息活动,在开始上课时,学生往往不能马上将思想集中于新的学习活动,不能对教学活动给予应有的注意。教师如果直接开始讲授新课,学生的接受效果必是不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会打折扣。 教师设计一段富有吸引力的导语,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快速投入到课堂。例如:诗词导入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导入地球的自转;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导入山地垂直气候变化;歌曲导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我可爱的家乡”寥寥数句歌词,点明了肥城桃乡的特色农产品、桃园美景;谚语导入法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引入西北内陆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昼夜温差特点。在学习天气和气候时,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在学习中国人口数量时,用节假日汽车站旅客运输量的急剧变化引入。在学习自然灾害时可用汶川、玉树地震,南方水灾等引入。设疑引入,诱发思考在学习“洋流”时,用二战时,英国及其盟军严密封锁大西洋与地中海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而德国潜艇却能自由出入地中海,袭击英国军舰,这是为什么?经过设疑,学生必然会认真听课,积极思考获得答案。从而吸引学生对新课的注意,调动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的导入能够帮助学生排除一切干扰因素,快速集中精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注意品质,形成稳定的课堂教学秩序和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可见,导入环节具有组织召集、使学生思想活动统一于特定学习活动之上的集中、定向功能。 三、促进师生信息交流 教学活动是师生自始至终的交流过程。导入环节虽然是教学过程中短暂的一段,但由于是课堂交往的最初阶段,因而师生双方间的信息感应和接受都是强有力的。对于一位优秀的教师来说,一方面,在引导学生进行新旧认知的衔接过程中,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在组织建立课堂秩序及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得体的语言、声调、动作、姿态、表情及通过这些反映出来的性格、气质、态度、情感等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以及他对学生表现出的鼓励、期望等种种良性暗示,都会影响着学生。它是无形的,但它对学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有时甚至会超越正规课程教育的力度。学生为它所感染,会对教师产生敬仰和喜爱之情,并且进而会喜爱上教师所教的课程。 灵活多样的导课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可接受性,采用恰当、贴切的方法,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并且能使地理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一门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