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及实践

翻译中的增词与减词
增词
在翻译过程中,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语境,适 当增加一些词语,以使译文更加完整、流畅。增词主 要针对语义不完整或文化背景缺失的情况。
减词
在翻译过程中,删除原文中一些不必要的词语,使译 文更加简洁明了。减词主要针对语义重复或冗余的情 况。
04
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文学翻译案例
总结词
翻译理论为译者提供指导原则和 标准,帮助译者更好地完成翻译 任务。
02
提高翻译质量
03
促进跨文化交流
通过学习翻译理论,译者可以更 好地理解原文和目标语言的特点, 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翻译理论关注语言和文化差异, 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 和交流。
02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直译与意译
直译
直译是一种逐字逐句的翻译方式,强调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直译 的优点是能够保留原文的特色和风格,但也可能导致译文生硬或失去流畅性。
详细描述
对于专业知识储备的挑战,译者应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术语,可以通 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专业培训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在翻译过程中,
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准确理解和表达。
时间与质量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总结词
时间与质量是翻译实践中难以平衡的两 个方面,要求译者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 提高翻译质量。
05
翻译实践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语言能力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总结词
语言能力是翻译实践中的基础,要求译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表达能力。
详细描述
对于语言能力的挑战,译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包括词汇、语法、句型等方面的积累。此外,多进行翻 译实践,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翻译理论概述

Definitions given by Western scholars:
❖ ● 翻译是翻成本族语言或另一种语言(to turn into one’s own language or another language)(美国韦氏新大学词典)
❖ ●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遗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 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一 样。(泰特勒,1790)
二、中国翻译简史
❖ 自汉末以来迄宋初并在隋唐达到鼎盛时期的佛经翻译(公 元5-10世纪)。
❖ 明末清初(17世纪末18世纪初)对西学的译界。 ❖ 自清末民初而至本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的对西学的大规模
译介。 ❖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及今后一段时间,对外国文
化的又一轮大规模译介活动。
第一次翻译高潮:佛经翻译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2001a:7).
美国现代翻译家、语言学会主 席尤金·奈达(Eugene A·Nida)
世高、支谦、竺法护等; ❖ 发展时期(东晋至隋朝):翻译力量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僧人共译;翻译经书3155卷;
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还设置了翻经馆。主要翻译家和评论家:道安(314—385), 鸠摩罗什(344—413),惠远(334—416), 彦琮(557—610)。 ❖ 全盛时期(唐初至唐中叶):主要译者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外,还精通梵汉两种 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 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僧人译经家。其中玄奘提出 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佛经翻译经过晋朝逐渐发展,到了隋唐达到鼎盛 时期。 ❖ 衰落时期:唐代以后,佛经翻译从鼎盛逐渐走向衰落,到北宋仁宗景优年间完全沉寂下来
彼得纽马克的所有翻译理论

语义对等性的实现方法
为了实现语义对等性,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境、词汇和语法结构,同时还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语义对等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更注重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力求保持原文的语义和句法结构,而交际翻译则更注重译文的交际效果,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联系
交际翻译的对等性
彼得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文本的类型和功能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如新闻报道、科技文献等,应该采用语义翻译方法,以准确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对于表达型文本,如诗歌、散文等,应该采用交际翻译方法,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04
文化翻译理论
VS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是一种将源语言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目标语言读者的过程,其原则包括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
详细描述
彼得纽马克认为,文化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在目标语言中再现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文化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持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尊重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以及在必要时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或注释。
在实际翻译中,两种方法常常需要结合使用,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又能够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功能。
01
02
03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关系
优点
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交际效果,能够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同时,交际翻译的对等性要求也提高了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直译的定义与原则
直译的原则
(完整版)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1914—2011),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尤金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西方翻译理论简介》课件

翻译科学之父切斯特曼
总结词
翻译科学派创始人
详细描述
切斯特曼是翻译科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将 翻译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 的“五步骤”理论,即分析、转换、重构、 验证和接受。切斯特曼的翻译理论强调了翻 译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对后来的翻译研究产 生了重要影响。
翻译等值论者尤金·奈达
总结词
功能对等理论创始人
诸如许渊冲、杨宪益等,都是文学翻译领域的杰出代表。
商务翻译
商务翻译
商务翻译是指将商务文件、合同 、协议等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 种语言的过程。商务翻译要求翻 译者具备专业的商务知识和语言
表达能力。
翻译要点
商务翻译的要点是准确、专业、 严谨,确保译文在商务场合中能
够被准确理解和使用。
实际应用
商务翻译在实际应用中非常重要 ,例如国际贸易、投资、法律等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挑 战与未来发展
文化差异与翻译的挑战
语言与文化差异
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最大的挑战之一。译者在 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文化意象的传递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递原文中的文化意象是一个重 要的问题。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两种文化,避免因文化差异 造成的误解和歧义。
01
强调译本的功能和目的,关注译本在目标文化中的接受度。
多元化翻译理论的涌现
02
包括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等,关注译本与
权力、性别等议题的关系。
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结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3
强调译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关注文化差异的处理和传递
。
01
西方翻译理论的主 要流派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

• 优点:支谦和道安的方法都体现了“忠实” 二字。严复的“信”、“达”、“雅” , 被翻译界公认为对翻译的基本要求 ,不够 通俗化,实际上,这正是严复的明智之处。 傅雷的“神似”说 ,把我国传统美学中 “传神”这个重要观点,引入翻译理论, 把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提到美学范畴。钱钟 书的“化境”说,与传统的“信、达、雅” 说相比,“化境”说更为严谨、含义更为 深远。
• 不足:支谦的“循本旨, 不加文饰” ,过于 拘泥于原文,不够灵活,显得不够生动。 道安的方法亦是如此,显得死板,都是古 代直译的代表。严复的“信、达、雅” , 由于太“雅”而失去了“达”和“信”, 不太容易理解。 • 傅雷的“神似”说,不足之处在于过于注 重美学,偏离了原文的主旨,显得有点夸 张。
• 毋庸讳言,中华民族有十分灿烂的文化交流史, 曾经涌现出无数闻名世界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从玄奘到严复,从林纾、鲁迅、瞿秋白到傅雷, 他们的翻译和翻译思想“至今仍有方法论和价值 论的生命力。
• 比如支谦的“循本旨, 不加文饰”, 道安的 “尽从实录, 不令有损言游字”, 玄奘的 “既须求真, 又须喻俗”, 这些有关翻译的 观点都是他们在翻译佛经过程中的一些主 张。后来又出现了严复的“信”、“达”、 “雅”之说, 傅雷的“神似”说, 钱钟书的 “化境”说, 而这些标准是针对文学翻译而 言的。
翻译的定义 《辞海》: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 地重新表达出来。 《牛精英语词典》:在保留意义的情况下从一种语言转变成 另一种语言。 (1)翻译是 “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 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 的活动。 (范存忠,1985: 80 ) (2)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决不失 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 1949) (3)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 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 1980) (4)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 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 1997) (5) 翻译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萧立明, 2001)
翻译理论知识点总结

翻译理论知识点总结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语言的语法结构、词汇选择、语言习惯等。
翻译理论是研究翻译过程的学科,它探讨了翻译的原理和方法,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将对翻译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对翻译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翻译的定义翻译的定义是翻译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目的是使得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源语言的信息。
翻译的对象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文本,比如文学作品、科技论文、商业合同等。
翻译的过程包括解读源语言文字的意思、选择合适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组织语言篇章等。
二、翻译的类型翻译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分类。
按照翻译的形式可以分为口译和笔译;按照翻译的用途可以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商务翻译等;按照翻译的对象语言可以分为中译英、英译中、中译法、法译中等。
不同类型的翻译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三、翻译的原则翻译的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准则和规范。
翻译的原则包括忠实原则、通顺原则、信达原则等。
忠实原则要求翻译者要忠实于源语言的表达,不得随意增加、删减或变换原文的意思;通顺原则要求翻译的语言要通顺自然,不得出现生硬、拗口的表达;信达原则要求翻译的目的是让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源语言的信息,不得出现歧义或误导。
四、翻译的方法翻译的方法是指翻译者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采取的手段和策略。
常见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游移译等。
直译是指尽可能地保持源语言文字的形式和结构,对词句进行逐字逐句翻译;意译是指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对源语言的意思进行调整和转换;游移译是指在直译和意译之间进行灵活地跳跃,根据具体的翻译情况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五、翻译的难点翻译的难点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常见的翻译难点包括语言障碍、文化差异、语域差异等。
专业的语言翻译理论

专业的语言翻译理论语言翻译是一项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工具,能够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沟通。
在现代社会中,语言翻译成为了一项越来越受重视的专业领域。
本文将以专业的角度,介绍语言翻译的理论基础。
一、语言翻译的定义和作用语言翻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表达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它在国际交流、商务活动、学术研究等领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语言翻译能够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各领域的跨国合作。
二、翻译理论的分类翻译理论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流派:等效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和目的理论。
1. 等效理论等效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应当追求在目的语言中传达出与源语言相同的意义和效果。
这种理论强调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要保持两种语言之间的等效性,使译文具有与源语言相同的效果。
2.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根据接受者的需求和情景,调整译文的形式和内容,以传达源语言的目的和意图。
这种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满足接受者的需求,同时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3. 目的理论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实现某种特定的效果,通过翻译来实现特定的目的。
这种理论强调的是对翻译目标的思考和理解,以此来确定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三、翻译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哪种翻译理论,都需要依赖一些基本的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翻译原则:1. 信实原则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意图,不能随意增删或改变原文的信息。
2. 通顺原则译文应该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以使译文通顺自然。
3. 文化适应原则翻译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调整和适应,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读者的文化环境。
4. 语法准确原则翻译应该遵循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保证译文的语言结构正确。
五、专业翻译的要求和技巧作为一名专业的翻译人员,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和技巧:1. 语言能力:掌握专业的目标语言和源语言,运用恰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
2. 文化背景: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能够在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文化背景进行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述翻译研究的发展:描述翻译研究的思想发轫于上个世纪50年代。
1953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MacFarlane)1972年,霍尔姆斯( James Holmes)在其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提出了令翻译研究界振聋发聩的翻译研究图谱,并在其中确立了“描述”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而在图里(Gideon Toury)发表了系统勾画描述翻译研究方法论和研究重点及框架的《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一书之后,描述性翻译研究逐渐开始了对长期以来占据翻译研究中心地位的规范性研究的“抢班夺权”,“描述”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的新趋向。
詹姆斯·霍尔姆斯詹姆斯·霍尔姆斯 (1924-1986)是美籍荷兰学者,英-荷诗歌的杰出翻译家,长期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工作。
他的主要论文都收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整理的集子《文学翻译和翻译学论文集》(1988)里。
其论著《翻译研究的名与实》(1972)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派的成立宣言,是翻译研究派的奠基之作。
主要对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名称、性质、研究领域、问题置以及学科范围提出了创建性意见。
他还提出了翻译研究这一新领域涉及的范围及结构模式,认为该研究方法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实践,研究的对象是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出现的译文。
他最终认为“Translation stududies”(翻译学)是术语中最适合的名称。
性质:实证学科研究范围:面向产品的研究面向功能的研究描述翻学(d escruotuve traslation studies, DTS)纯翻译研究面向过程的研究理论翻译研究终极目标普遍翻译理论(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ThTs)翻译教学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政策翻译批评特定媒介理论特定区域理论特定层次理论部分翻译理论构成普遍翻译理论特定文类(或语类的)理论特定时代的理论特定问题的理论描述翻译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翻译这一特殊现象;理论翻译研究,运用描述翻译研究的结果,结合有关领域和学科的信息,推演出原则、理论、模式,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
霍尔姆斯认为,从宽泛意义上说,翻译理论家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种充分而全面的理论,以解释和预测与翻译作品相关的所有现象。
面向产品的研究:以译作为出发点以作品为中心进行实际翻译描述面向功能的研究:以功能为出发点就要表明文化因素对译文读者接受力的影响面向过程的研究:以过程为出发点则注重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情况描述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这三者关系是辩证的,翻译描述提供基本数据,翻译理论在这些数据上建立,其中一个分支为另外两个分支提供材料,又利用男外两者接下来所提供的发现。
一、例如,没有描述研究和应用研究所提供的翔实具体的数据,翻译理论就不可能成立;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最初你至省要有一个直观的理论假设,才能开始另外两个领域的研究。
霍姆斯比较强调对翻译过程的描述。
?他的描述性翻译理论的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作品中所指性质的改变。
霍姆斯认为翻译对象并不是原文所指的客观世界中某一件具体事物,而是原文的语言构成。
翻译语言有别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
他借用巴特(Roland Barthes)的文学分类法:1)诗歌、小说、戏剧类,反映的是具体事物及现象;2)文学类,描述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其他人提出的语言构成,是对评价的再评价(Barthes,1964:126)他还借用了“元语言(meta-language)"这一术语,并将其意义从专指文学评论扩展到多种元文学形式(meta-literary forms),而诗歌翻译仅是其中一种。
霍姆斯指出诗歌翻译有加紧于其他形式的评论和元语言。
它一方面是一种元文学对另一作品的评价和阐释,另一方面自身又形成一个新的有自己文学性的元文学集合。
因此这种特殊文学形式既反映原文又是自成我创作,具有元文学和文学的双重性。
以些为基础的翻译研究注重的不再是对等和所指等问题,而是分析译文作为第二作品在原文的文学标准符号系统中与原文作品的关系,惟及译文作为新作品与译文化标准符号系统的关系。
与传统翻译理论相比,霍姆斯描述翻译过程的方法又表现另一变化。
那就是他力求通过描述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来寻求对某一符号类型翻译的更好理解。
他把翻译分为四类:1)形式相似,尽管完全一样的形式不可能,相似的形式却是可能的;2)功能相似,在译文语言标准中找到类似功能,创造出能产生相似效果的开式;3)内容衍生,在译文语言中保持原文意义及特定表达形式;4)形式异常,出于某些特殊原因有意只保留与原文尽可能省的相同之处。
霍姆斯认为四种类型同等重要。
翻译是译者进行抉择的过程,译者可根据四种翻译法的不同性质在翻译中做出选择。
一旦做出最初的抉择,翻译就形成了自己的规则,能为译者提供一些可能的翻译法,同时也排除了另一些翻译法,因此最初的抉择将决定下步的抉择。
他还认为翻译无对错优劣之分,仅有差异而已。
这些差异一方面源于译者的诗学水平,另一方面也源于译者最初的选择和两种语言的关系。
同一原文,有多少个译者就有多少种译文。
其它:所谓描写翻译理论,用Maria Tymoczko的话来说,就是:“描写性翻译研究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把翻译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
广而言之,是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when they attend to process,product,and function-set translation practices in time and,thus by extension,in politics,ideology,economics,culture.相对于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描写性翻译理论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宽容。
描写学派还可以为繁荣翻译实践、丰富翻译手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比如,汉诗英译中韵律与内容的矛盾如何处理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翻译界。
以前,大概(只)有两种办法,一是如Arthur Waley那样,保留内容舍弃韵脚;一是如许渊冲那样,保留韵脚而部分舍弃内容(当然,许教授对这个说法不会接受,他会认为自己译出了原诗的“意美”)。
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两者是不可兼顾的,但是,从来没有人加以承认,从而大胆地只保留语音(包括韵脚)而完全放弃内容。
随着描写学派的问世,竟然真的出现了所谓的语音翻译(phonetic translation).如下例;原诗选自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Humpty Dumpty sat on a wall,Humpty Dumpty had a great fall,All the King's horses and all the king's men,Couldn't put Humpty(Dumpty) together again.法语译文:Un petit d'un petitS'etonne aux HallsUn petit d'un petitAh! Degre te fallentIndolent qui ne sort cessIndolent qui ne se meneQu'importe un petit d' unpetitTout Gai de Reguenne.这种翻译,只顾及原文的音位,而把其它的因素,包括与忠实密不可分的内容统统抛到了一边。
人们之所以会想到这种被称为“语音翻译”的翻译手段,首先是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根据描写学派的翻译不完整性的理论,要同时保留原文的韵脚又要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在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
很显然,没有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出现这种翻译手段。
赵元任在翻译同篇小说的另一首诗歌时,用了字位翻译法,生造出了许多汉字,去翻译原文中的许多生造出的英文单词。
Y可以说他的译法与上面的译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译在描写学派盛行之前,反映出赵先生的天才。
初读赵译,常有“这也是翻译吗”的困惑。
如今学了描写翻译学派理论再读赵译,觉得完全符合描写学派的要求,实在是生花妙译。
同时也深深感到翻译的手段、研究翻译的天地其实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得多也要开阔得多。
描写译学主要针对传统译学强调原文跟译文的对等关系,而忽略译文跟译语读者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关系而提出来的(何元建,卫志强,1998:17-28)描写译学的理论研究是为了建立一个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及译文篇章结构与功能的原则参照体系(引自张小波2001)。
霍姆斯所提出的描写翻译学框架为翻译学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使翻译研究更加注重描写性,为后来出现的描写翻译学派奠定了思想基础翻译理论的前景《翻译理论的未来:若干论点》(The Future of Transla-tion Theory: A Handful of Theses)不是一篇普通的论文,霍尔姆斯罗列了未来翻译研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创建综合性翻译理论的一个主要障碍是不同领域的学者特别是语言学派和文学学派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一些研究者惯于把个人或本国的或者某一阶段的规范当作翻译的普遍规则;五十年代以来语言学翻译理论似乎进入了死胡同,研究者拘泥于词、词组或句子层次上,根本不考虑语境,而要建立综合性翻译理论必须突破以语句为上限的语言学研究方法。
霍尔姆斯认为要创建真正具有科学性的综合性翻译理论需要文本研究、语言学(尤其是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文学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各领域专家协调工作,还需要消除国家和语言之间的障碍,促进国际性学术交流,作为翻译家的霍尔姆斯还特别强调有实践经验的翻译家参与创建翻译理论的重要性。
伊塔玛·埃文—佐哈尔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是以色列台拉维夫大学文化研究学院教授。
他的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研究文化学派起到了理论奠基的作用。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也大量借鉴了晚期俄国形式主义思想,传统上的翻译文学始终处于边缘地位,极少受到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的重视。
佐哈尔打破这一观念,阐释了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的地位什么时候处于边缘、什么时候处于中心的论题,以及翻译的对策要根据翻译文学的地位而定的问题。
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
埃氏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