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毒性参考

合集下载

新药药理毒理研究、分类及申报要求

新药药理毒理研究、分类及申报要求
新药药理毒理研究、分类及申 报要求
主要内容
新药研究概述 新药的药理研究 新药的安全性评价 新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 GLP简介
一、新药研究概述
➢ 新药定义:
新药(New Drugs)是指化学结构、药品组分和药理作用不同于 现有药品的药物。根据《药品管理法》以及2007年10月1日开始执行 的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新药系指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 品。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的药品, 亦属于新药范畴。
(2)以整体动物为好,“至少有一种整体动物模型”。
(3)离体器官可以作为药效学评选模型,试管内也可评选药物的药理作用, 但其基本反应性质必须是和整体情况下一致的。
(4)注意整体动物模型和各种体外模型的药理反应之间的差别。 如磺胺药体外作用极弱,而体内有效。对病毒体外筛选有效药很多,但体 内无效。抗肿瘤药物也是
2.动物选择
常用大鼠、Beagle犬、猴;也用小鼠、小型猪、新西兰兔
3.剂量组别设计
一般为四组,供试品设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外加溶剂对照组;复方制剂设单方 对照组,手性药物设消旋体对照、改剂型或改给药途径药物设原制剂对照。高剂量要出 现明显的毒性反应,低剂量最低等同于药效学起效剂量,必须是安全剂量,剂距可以 根据药物情况灵活设计,一般为2-5倍。也可以不等比例。
急性毒性是指 药物在单次或24小时 内多次给予后一定时 间内所产生的毒性反 应。初步阐明药物的 毒性作用。对重复给 药毒性试验的剂量设 计和某些药物临床试 验起始剂量的选择具 有重要参考价值,并 能提供一些与人类药 物过量所致急性中毒 相关的信息。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







典 急 性 毒 性 试

一般毒性作用

一般毒性作用
兔眼角膜上皮细胞SIRC模型,观察细胞增殖、膜 完整性等(中性红不能沉积在死细胞内,用酶标仪测定)
5.生物膜替代法等方法
受试物+立体人类皮肤+MTT,用酶标仪测定提取 液中的MTT吸光度(MTT不能沉积在死细胞内)
二、皮肤刺激试验
皮肤刺激性(dermal irritation)指皮肤接触或涂敷 受试物后,局部产生的可逆性炎性变化。
观察指标:结膜(发红、球结膜水肿和分泌物),角膜(混 浊程度和范围),虹膜(充血、肿胀和角膜周围充血)。
实验期限:一般为7天,必要时延长至21天(观察期能足 已评价刺激是否存在可逆性)。
注意事项:
如72h眼刺激反应仍不消退时,需另取4只白兔观察洗眼效果,即滴 入受试物后分别在4s和30s时,用生理盐水洗眼5min,观察洗眼后的眼 睛反应。(洗眼效果试验)
死亡观察为48小时,存活动物观察14天。
特点:
① 节省动物(一般6-10只动物或以上); ② 适用于毒性反应快速的化学药物。
序贯法实验
计算公式:
LD50
1 n
xf
n
s[
x2f (
xf)2]1/2
n2(n1)
式中: n-使用动物总数; x-每个剂量组的剂量; f-每个剂量组动物数。
应用实例
(三)急性毒作用观察
某化学药物急性毒性试验剂量设置
组别
剂量对数
剂量(mg/kg)
1
2
2.821
662.2
5
3.181
1517.1
6
注:剂量对数组距,剂量组间的等比级数
LD50(或LC50)计算 1.改良寇氏 (Karber)法 –点斜 法
要求:
① 5~6个剂量组,每组动物数相等; ② 死亡率呈正态分布; ③ 最低剂量组死亡率<20%;

毒理学——4

毒理学——4
配气系统 动式吸入染毒方式分类 动式吸入接触(动式染毒); 面罩接触(面罩吸入染毒)。 动式吸入染毒的优、缺点
24
3.经皮肤染毒 脱毛:化学法脱毛或机械法脱毛 (体表面积的10%)。 染毒:局部涂敷受试物或大鼠、 小鼠浸尾法染毒。
25
4.经注射途径染毒
静脉注射或滴注;
腹腔注射; 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 皮内注射; 椎管内注射
究和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58
(三)亚慢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1) 物种和品系 实验动物对受试物的生物转化、生理生 化、毒性反应与人类相当或相似。
两种实验动物,啮齿类和非啮齿类。
59
(2) 性别、年龄和动物数 两种性别,每组雌雄各半;
13
适宜容积染毒
① 经口:20ml/kg(空腹动物); ② 经皮:2ml/kg; ③ 静脉:1ml/kg(5min以上); ④ 肌肉注射:0.5ml/kg(一个部位); ⑤ 眼睛:0.01ml/每眼; ⑥ 直肠:0.5ml/kg; ⑦ 阴道:大鼠0.2ml,兔lml; ⑧ 吸入:2mg/L; ⑨ 鼻:猴或犬每鼻孔0.1ml。
吞咽胶囊:将受试物装入胶囊中,放至舌 后部,迫使动物咽下。 喂饲:将受试物掺入动物饲料或饮水中供 实验动物自行摄入。
18
2.经呼吸道染毒 吸入染毒 静式吸入染毒;
动式吸入染毒。
气管内注入
19
静式吸入染毒 方法:将实验动物置于有一定体积的密 闭容器中,加入液态或气态受试物,形成 一定浓度的受试物空气环境进行染毒。 优点:简单、方便、受试物消耗少,适 合于小鼠。 缺点:氧气减少;浓度不稳定;经皮吸 收;不适合稍大动物;挥发性。

氟化钠的毒性评价试验

氟化钠的毒性评价试验

氟化钠的毒性评价实验氟化钠,英文通用名称为Sodium fluoride,分子式为NaF,分子量为41.99。

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对玻璃有腐蚀性。

熔点993℃,沸点1700℃,溶解性4 g/100 mL (25℃),有毒。

主要应用于杀虫剂和木材防腐剂。

对害虫为胃毒作用,对作物有药害,只能用于防治蜚蠊、衣鱼、蚂蚁、白蚁等,现已很少使用。

还可用于氟化饮水防止龋齿(用量以NaF计为1.5~2.2mg/L),用作血的防腐剂,和骨疾病治疗也用作沸腾钢脱氧的助熔剂,机械刀片和刨刀片的镶钢,以增强焊接强度,以及用于造纸和冶金行业。

相关毒理学资料显示,急性毒性试验:LD50 为52mg/kg(大鼠经口)、57 mg/kg(小鼠经口) LD50180~250mg/kg;刺激性:家兔经皮500mg(24小时),引起重度刺激;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以含氟化物7~9ppm 的饲料连续喂养可引起牙钙化障碍,剂量增大则致骨骼改变;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1mg/皿:细胞遗传学分析:人成纤维细胞20mg/L;生殖毒性: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240mg/kg(孕11~14天),肌肉骨骼发育异常;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人不明确。

对人体的健康危害的侵入途径有吸入、食入,产生的健康危害主要有急性中毒:多为误服所致。

服后立即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重者休克、呼吸困难、紫绀。

如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

部分患者出现荨麻疹,吞咽肌麻痹,手足抽搐或四肢肌肉痉挛。

短期内吸入大量本品粉尘,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并伴有头昏、头痛、无力及消化道症状;慢性影响:长期较高浓度吸入可引起氟骨症。

可致皮炎,重者出现溃疡或大疱。

第一部分氟化钠的急性毒性试验本部分包括霍恩氏法(horn’s)和简化寇氏法两部分,将受试物(氟化钠)以不同剂量经口给予实验动物,以实验动物死亡作为观测终点,依据剂量-反应关系,经过统计学方法处理求得受试物的致死剂量,并计算出引起实验动物群体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即LD50。

药物毒理学总结

药物毒理学总结

药物毒理学总结1.药物毒性作用包括哪些类型?并分别解释其含义(1)一般毒性反应:在治疗剂量下不出现,仅在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体内药物蓄积过多时才出现的反应(2)变态反应:机体对药物产生的免疫反应。

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结合后,经过敏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3)致癌作用(4)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生殖毒性指针对育龄人群,用药后对生殖系统及与生育相关的神经或内分泌系统产生的毒性/发育毒性指出生前接触药物,从而影响个体从受精卵到性成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过程。

关注药物对胚胎的影响,特别是药物的致畸毒性(5)致突变与遗传毒性: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可以损伤人类或哺乳动物的遗传物质而发生突变作用,从而产生对人类本身及后代的影响(6)特异质反应:用药者有先天性遗传异常,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出现的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7)依耐性:生理依耐性、精神依耐性2.试述新药临床前毒理学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局限性(1)目的是通过研究出现毒性反应的症状、程度、剂量、时间、靶器官以及损伤的可逆性;安全剂量及安全范围,从而预测人类临床用药的可能毒性,以制定防治措施;同时推算临床研究的安全参考剂量和安全范围;为新药进一步结构改造提供依据。

(2)意义:确保临床用药安全(3)局限:仍不能完全排除新药上临床时的风险。

(4)原因:1)新药本身产生的新的药理毒理学特征,可能超出了人们现有的预测水平。

2)另一方面来自现有毒理学评价手段,可能不能完全适应新药评价的需要,动物实验还存在很多缺陷。

有以下五点:①试验动物和人对药物反应的种属差异。

②试验动物的数量有限,难以发现发生率低的毒性反应。

③常规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系实验室培育的品种,反应较单一,而临床病人很广泛且对药物的敏感性各不相同。

④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多是健康的,而临床用药病人可能有多种疾病。

⑤动物毒性试验中采用大剂量的做法也与临床用药相差甚远,特别是毒性低给药量很大的药,实验结果可能会产生假象。

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的基础数据

SD大鼠胚胎-胎仔发育毒性试验的基础数据
肢 骨 骨化程 度 、 长短 粗细 、 指趾 骨 的发育 状况 等 。 内脏检 查 内 容 : 测 量 每 只 胎 鼠 的 身 长 及 尾 先
长 , 进 行 内脏 切 片 检 查 。 再 1 4 统 计 学 方 法 .
库, 为生殖 毒 性 研 究 提 供 正 常 值 的参 考 依 据 , 研 使
21 0 1年 1 0月
中 国 比较 医 学 杂 志
C NES OURNAL OF COMPARAT VE ME CI HI EJ I DI NE
0c o e ,2 tb r 01 1
第 2 1卷
第 1 、1期 01
Vo . NO 1 1 1 21 . 0. 1
b dy weg , a d xe n l vs e a , a d k lt l x m i to o ets s 5 o iht n e tr a , ic r l n s e ea e a nain f f u e . 0%
o eus s f f t e we e x mi e fr ic r l r e a n d o vs e a
不育 、 胚胎 死 亡 、 畸形 和遗 传 疾病 等 多种 严 重 后 果 。 从7 0年代 起 , 国已开始 了对 药 品 、 药 、 品添 加 我 农 食 剂 和环 境污染 物 的致 畸 研 究 , 把 生 殖 毒性 评 价 列 并
[ 者简 介 ] 向 锋 (9 3一) 女 , 士 , 研 究 员 , 究 方 向 : 殖 毒 理 学 。E m i x 2 @ 13 cr。 作 叶 17 , 博 副 研 生 - al f 8 6 .o :y 4 n
at r t nsa 0% o eus sfrs ee a b o ma iis le ai nd 5 o fft e k ltla n r lte .R e ulsand Co l i n Th a i aa o h p a u Da e o s t ncuso e b sc d t ft e S r g e・ wly rt as,s c sbo iht ftld v lpme t n ea afr to /v rai n, we e o t i d. u h a dy weg , e a e eo n ,a d ftlm lo ma in a ito r b ane

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是指在临床试验前对新药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和评估,以验证其在体内体外的药物代谢、药动学、毒理学以及药效学等方面的特性和安全性。

这些评价主要包括体外实验、动物试验和研究人自愿参与的初步试验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新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和意义。

一、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是在人体外部进行的药物评价实验,其目的是评估药物的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包括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溶解度、吸收性、代谢稳定性以及药物与细胞或蛋白结合的能力等。

同时,体外实验还可以评估药物的亲水性、脂溶性和分布系数,以及药物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等指标。

通过体外实验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药物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后续的动物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二、动物试验动物试验是对新药进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猴子等。

动物试验主要包括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致突变性试验等。

1.急性毒性试验急性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评估药物的一次性剂量对动物的中毒程度。

通过给实验动物以高剂量的药物进行短期观察,以评估药物对生物系统的毒性程度。

常用的指标包括动物的致死剂量(LD50)和半致死剂量(LD50/2)等。

2.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评估长期使用药物对动物体内器官和系统的慢性毒性作用。

通过给实验动物长期和连续地服用药物,观察其对动物的影响。

常用的观察指标包括动物的体重变化、血液生化指标、器官病理学变化等。

3.生殖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评估药物对动物繁殖功能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通过给雌性动物和雄性动物进行交配和交配后的胚胎发育观察,以确定药物对动物生殖系统和胚胎发育的毒性作用。

4.致突变性试验致突变性试验主要用于评估药物对生物基因的损害作用。

通过给细菌或哺乳动物进行基因突变试验,评估药物是否对基因产生突变效应。

常用的试验包括细菌试验系统、哺乳动物试验系统和细胞培养试验系统等。

三、研究人自愿参与的初步试验研究人自愿参与的初步试验是在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前的最后一步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ICHM3(R2)-药品人类临床研究和上市批准中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指南,2009

ICHM3(R2)-药品人类临床研究和上市批准中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指南,2009

支持药物进行临床试验和上市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指导原则缩略语(Abbreviation)缩写中文名AUC曲线下面积Cmax峰浓度EU欧盟GLP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HCG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IV 人免疫缺陷病毒ICH 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i.v. 静脉注射MFD 最大可能投予剂量MTD NOAEL PET PK PD SAR siRNA WOCBP 最大耐受剂量无不良反应剂量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构效关系小干扰RNA具生育能力女性目录1.前言 (2)1.2背景 (2)1.3范围 (3)1.4一般原则 (3)2. 药理试验 (5)3.毒代和药代动力学试验 (6)4.急性毒性试验 (6)5.重复剂量毒性试验 (7)5.2上市许可 (8)7.探索性临床试验 (9)7.2 剂量低于治疗剂量或在拟定治疗剂量范围内的单剂量给药试验 (10)8.局部耐受性试验 (14)9.遗传毒性试验 (14)11.2 无生育能力的妇女 (15)11.3 有生育能力的妇女 (15)11.4 怀孕妇女 (16)12.儿童临床试验 (16)13.免疫毒性 (18)14.光毒性 (18)15.非临床依赖性 (18)16. 其他毒性试验 (19)17. 复方药物毒性试验 (19)20. 参考文献 (22)1.前言1.1 目的本文件的目的是提出支持药物临床试验(指定治疗范围和用药期限)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国际标准,促进技术要求的协调统一。

对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协调有助于阐明当前的技术要求,减少各方之间的技术要求的重大分歧。

本指导原则将有利于药物临床试验的尽快实施,根据3R原则(reduce/refine/replace)减少对动物的使用,以及减少其他药物开发资源的使用。

尽管在本指导原则中并未进行讨论,但应考虑使用新的体外研究方法进行安全性评价。

这些方法若经验证且获得ICH认可,即可取代当前的标准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