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完整资料).doc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完整资料).doc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二)诊断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饮食治疗;

2.补液治疗;

3.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七)出院标准。

1.腹泻好转,无伴随不适,如恶心、呕吐、发热等;

2.血常规、便常规正常,电解质紊乱纠正。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腹泻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干预处理;

2.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3.腹泻使原有基础疾病加重,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需积极干预;

4.因腹泻致血容量不足,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或肠道感染严重,并发出血等;

5.患者持续便常规提示血便,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需行肠镜检查,诊断直肠癌等;

6.患者并发肠系膜血栓,致肠梗塞等,需转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等。

二、临床路径执行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_(ICD-10:A04.903)或腹泻(ICD-10:K52.90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10天

处理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或一级护

□饮食:软食、流食、

半流食

□消化道隔离

□监测血压

□记24小时液体出入

□抗感染:左氧氟沙

星、依替米星、头孢哌酮

舒巴坦、美罗培南、喜炎

平等

□止泻药物:蒙脱石

散、黄连素、必要时洛哌

丁胺

□静脉补充电解质、静

脉补液等

□其他症状的对症治

疗,解热、止吐、缓解恶

心、抑酸、缓解腹痛(65

42)等治疗。

临时医嘱:

□血、便常规,PCT、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电解质、凝血象、D-二聚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

者症状增减医

临时医嘱:

□便常规1

天1次,直至

正常

□必要时

复查心电图

□必要时

复查空腹血

糖、电解质、

淀粉酶、脂肪

酶等

□必要时

止吐、解热、

抑酸、缓解腹

痛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

者症状增减医

临时医嘱:

□便常规1

天1次,直至

正常

□必要时

复查心电图

□必要时

复查空腹血

糖、电解质、

淀粉酶、脂肪

酶等

□必要时

止吐、解热、

抑酸、缓解腹

痛等

□心电图

□必要时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脂肪酶、淀粉酶、尿淀粉酶、血培养、血气分析等

□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霍乱弧菌培养、肝炎病毒学、炎性肠病相关抗体、血脂、肿瘤标志物、

□腹彩、肺X线

□ ORS

□必要时止吐、解热、抑酸、缓解腹痛等

主要护理工作□ 协助办理入院手续

□ 入院宣教

□ 入院护理评估

□ 指导饮食及生活方式

□ 基本生活

和心理护理

□ 指导饮食

及生活方式

□ 督促患者

用药

□基本生活

和心理护理

□检查治疗

后常规护理

□并发症观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

因:

1.

2.

□无□有,原

因:

1.

2.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者症状增减

医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天1次,直

至正常

□必要时复查心电图

□必要时复查空腹血

糖、电解质、淀粉酶、脂

肪酶等

□必要时止吐、解热、

抑酸、缓解腹痛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

者症状增减医

临时医嘱:

□症状不

缓解,进一步

行腹部CT、腹

部平片、肺CT

□或因其

他疾病转相关

科室,退出临

床路径

□完成感

染性腹泻临床

路径,退出路

□出院带

药,告知使用

方法

□门诊随

主要护理工□基本生活和心理护理

□检查治疗后常规护理

□帮助患者

办理出院手

续、交费等事

□出院指导

221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ICD-10 A04.903或腹泻,ICD-10 K52.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 1.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50g/ 日),粪便稀薄(含水量〉85% ; 2. 同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3. 流行病学史可以为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4. 实验室检查: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潜血等,需 行便培养、霍乱弧菌培养、血常规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 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

华消化杂志,2013,33(12): 793-802 )。 1. 饮食治疗; 2. 补液治疗; 3. 止泻治疗; 4. 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 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霍乱弧菌培养、 PCT肝炎病毒梅毒HIV、炎性肠病相关抗体、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D-二聚体 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 2.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血培养(T>38 C)、血气分析、腹部CT腹部平片、肺CT结肠镜、肠系膜血管CT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 一般治疗,软食、流食或半流食,注意休息,消化道 隔离;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针对当前我市县感染性腹泻病报告水平及平时督导检查时发现的问题,少数医疗卫生单位对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的病原学、临床表现及诊断等不太熟悉,笔者搜索整理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供大家参考。 定义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这里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人发生在第三世界,导致每年5百万小儿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年正式实施,已在第三世界取得良好的效果,每年可减少1百多万小儿死亡。解放后,尤其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卫生条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薄弱,仍属发展中国家。我国卫生部防疫司(现疾病控制司)曾组织全国20个省、市入户调查,经分析,我国估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为1.9次/人;对21个省、市调查估计,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有3亿人次。 病原学 目前已知引起腹泻的病原体有数十种之多,但国内报告以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占多数。虽然不同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区,引起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居首位的是志贺氏菌及轮状病毒,第二位是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第三位是空肠弯曲菌及沙门氏菌,第四位及第五位是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其他致泻性弧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病毒性腹泻在感染性腹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其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小圆病毒、杯状病毒等,目前在国内病毒性腹泻中检出的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 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目前已发现5种,即1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引起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2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病人霍乱样水样便;3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

临床路径标准模板.doc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一、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806) 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2年ACC/AHA与2006年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2.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0.1mV,胸痛缓解后ST段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CK、CKMB)不升高。 4.临床症状稳定在1个月以上。 5.中医症候诊断:胸痛、胸闷。 ①寒疑心脉: 症候:卒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气短, 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②气滞心胸: 症候: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 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③痰浊闭阻: 症候: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④瘀血痹阻: 症候: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⑤心气不足: 症候: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 懒言,面色觥白,或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或结代。 ⑥心阴亏损: 症候: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隐痛,心悸怔忡,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古红少泽,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牙列缺损临床路径

牙列缺损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牙列缺损(ICD-10:Z46.301或K08.102)行牙列缺损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包括: 1.牙列缺损种植体植入术(ICD-9-CM-3:23.5101); 2.牙列缺损种植修复(ICD-9-CM-3:2 3.4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牙列中1个或数个牙缺失,拔牙后愈合3个月以上。 2.年龄18岁以上,颌骨已发育成熟。 3.全身健康状况能满足常规牙槽突外科手术要求。 4.口腔软硬组织健康,剩余牙列情况、缺牙间隙大小、龈距离、咬合关系、颌骨形态、张口度等均满足种植修复

要求。 5.X线片示拟种植区的牙槽骨量满足种植要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1.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 2.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种植修复治疗。 3.种植修复以单冠修复方式。 4.无手术禁忌证。 (四)临床路径标准治疗次数为≤9次。 1.术前准备2次。 2.种植体植入手术1次,二期手术1次,术后复查2次。 3.种植修复治疗3次。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Z46.301或K08.102牙列缺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

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2.全口牙周健康状况检查及基础治疗; 3.X线片(曲面断层片、牙片、CT); 4.双侧颞下颌关节及咬合关系; 5.取研究模型,行模型分析。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2.建议使用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使用口腔抗菌含漱液,预防性用药时间为术前30 分钟。 (八)手术日为第3次门诊日。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必要时加镇痛镇静治疗。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二)诊断依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饮食治疗; 2.补液治疗; 3.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七)出院标准。 1.腹泻好转,无伴随不适,如恶心、呕吐、发热等; 2.血常规、便常规正常,电解质紊乱纠正。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使腹泻加重的其他疾病,需要干预处理; 2.入院时已发生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需积极对症处理,完善相关检查; 3.腹泻使原有基础疾病加重,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需积极干预; 4.因腹泻致血容量不足,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或肠道感染严重,并发出血等; 5.患者持续便常规提示血便,或血红蛋白持续下降,需行肠镜检查,诊断直肠癌等; 6.患者并发肠系膜血栓,致肠梗塞等,需转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等。 二、临床路径执行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_(ICD-10:A04.903)或腹泻(ICD-10:K52.90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10天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或一级护理 □饮食:软食、流食、半流食 □消化道隔离 □监测血压 □记24小时液体出入量 □抗感染: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 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喜炎平 等 □止泻药物:蒙脱石散、黄连素、 必要时洛哌丁胺 □静脉补充电解质、静脉补液等 □其他症状的对症治疗,解热、止 吐、缓解恶心、抑酸、缓解腹痛(6 542)等治疗。 临时医嘱: □血、便常规,PCT、肝功能、肾 功能、血糖、电解质、凝血象、D- 二聚体 □心电图 □必要时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 脂肪酶、淀粉酶、尿淀粉酶、血培养、 血气分析等 □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 霍乱弧菌培养、肝炎病毒学、炎性肠 病相关抗体、血脂、肿瘤标志物、 □腹彩、肺X线 □ ORS □必要时止吐、解热、抑酸、缓解 腹痛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者症状 增减医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天1 次,直至正常 □必要时复查心 电图 □必要时复查空 腹血糖、电解质、淀 粉酶、脂肪酶等 □必要时止吐、解 热、抑酸、缓解腹痛 等 长期医嘱: □同前 □根据患者症状 增减医嘱 临时医嘱: □便常规1天1 次,直至正常 □必要时复查心 电图 □必要时复查空 腹血糖、电解质、淀 粉酶、脂肪酶等 □必要时止吐、解 热、抑酸、缓解腹痛 等 主要护理工作□ 协助办理入院手续 □ 入院宣教 □ 入院护理评估 □ 指导饮食及生活方式 □ 基本生活和心理护 理 □ 指导饮食及生活方 式 □ 督促患者用药 □基本生活和心理 护理 □检查治疗后常规 护理 □并发症观察 病情□无□有,原因:□无□有,原因:□无□有,原因:

2020年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课件)

2020年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课件)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2016年版) 一、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ICD-10 A04。903或腹泻,ICD-10 K52.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 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50g/日),粪便稀薄(含水量>85%); 2.同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3.流行病学史可以为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4.实验室检查: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潜血等,需行便培养、霍乱弧菌培养、血常规检查等。(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饮食治疗; 2.补液治疗; 3.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霍乱弧菌培养、PCT、肝炎病毒梅毒HIV、炎性肠病相关抗体、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D—二聚体 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血培养(T〉38℃)、血气分析、腹部CT、腹部平片、肺CT、结肠镜、肠系膜血管CT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软食、流食或半流食,注意休息,消化道隔离; 2.ORS的口服,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等; 3.抗菌治疗,可用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感染严重时,经抗生素专家组指导,可应用美罗培南等; 4.止泻:蒙脱石散、黄连素、必要时洛哌丁胺; 5。微生态疗法,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6.其他症状的对症治疗,解热、止吐、缓解恶心、抑酸等治疗; 7.如完善相关检查后,发现肠梗阻,转相关科室进一步诊治,如最后确诊为细菌性痢疾,霍乱,转传染病院,退出临床路径。 (七)出院标准。 1.腹泻好转,无伴随不适,如恶心、呕吐、发热等;

口腔科临床路径.doc

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 舌癌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舌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舌癌(ICD-10:C01-C02) 行舌癌扩大切除术或舌癌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 1.舌癌扩大切除术(ICD-9-CM-3:25.3/25.4) 2.颈淋巴清扫术(ICD-9-CM-3:4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局部常有慢性刺激因素(如锐利牙尖或残根);也可有白斑等癌前病损;或无明显诱发因素,病变发展较快。 2.体征:舌体局部溃疡或浸润块,也可外突呈菜花状,常有明显自发痛或触痛。 3.实验室检查:活组织检查病理明确为癌瘤。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 选择舌癌扩大切除术或舌癌扩大切除术+颈淋巴清扫术,其适应证为:

1.在肿瘤边界外1.5-2cm正常组织内扩大切除肿瘤; 2.根据不同情况,颈部淋巴结可予以观察,或行选择性或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3.病理明确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建议行术后放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C01-C02舌癌疾病编码。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TNM分类:原发灶T1或T2,淋巴结N0或N1,远处转移M0。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术前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型; (2)凝血功能; (3)肝肾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胸片、心电图。 2.根据病情可选择: (1)超声心动图和肺功能检查(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2)必要时行曲面断层、CT、MRI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感染性腹泻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感染性腹泻,ICD-10 A04.903或腹泻,ICD-10 K52.90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排便次数增多(>3次/日),粪便量增加(>250g/日),粪便稀薄(含水量>85%); 2.同时可伴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发热及全身不适等; 3.流行病学史可以为病原学诊断提供一定依据。 4.实验室检查:便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潜血等,需行便培养、霍乱弧菌培养、血常规检查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1.饮食治疗; 2.补液治疗; 3.止泻治疗; 4.抗感染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5-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尿、便常规,便一般菌培养及鉴定、霍乱弧菌培养、PCT、肝炎病毒梅毒HIV、炎性肠病相关抗体、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脂、肿瘤标志物、凝血功能、D-二聚体 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血型鉴定、心肌标志物、血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血培养(T>38℃)、血气分析、腹部CT、腹部平片、肺CT、结肠镜、肠系膜血管CT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1.一般治疗,软食、流食或半流食,注意休息,消化道隔离; 2.ORS的口服,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等; 3.抗菌治疗,可用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感染严重时,经抗生素专家组指导,可应用美罗培南等; 4.止泻:蒙脱石散、黄连素、必要时洛哌丁胺; 5.微生态疗法,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其他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房县其他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感染性腹泻病(in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s是一组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除了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之外,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还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毒主要包括轮状病毒、杯状病毒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细菌包括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弓I起感染性腹泻的寄生虫包括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为了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的暴发流行,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1疫情监测、报告和判定 1.1疫情的监测 感染性腹泻疫情监测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依托医疗机构中设立的肠道门诊(腹泻病门诊)对就诊的腹泻病人进行监测。肠道门诊监测按照《湖北省肠道门诊工作规范》要求开展。 1.2疫情的报告 发现感染性腹泻病病例,在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发现感染性腹泻病暴发疫情后,及时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疫情的判定 1.3.1蓝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20?49例病例,且地区分布较集中;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5天内发生感染性腹泻病例10?19例。 1.3.2黄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50?299例病例,且地

区分布较集中;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5天内发生感染性腹泻病例20例以上。 133红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300例以上病例,且地区分布较集中,出现多个暴发点,并有2代病例发生,疫情有进一步扩展趋势,在县辖区内造成流行。 2疫情的应急响应 2.1蓝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乡(镇)卫生院参与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处置。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确定疫情严重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建议,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2黄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处置。接到报告后在6小时内到达疫情现场,迅速准确地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发病情况,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市卫生局报告,同时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3红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置。在前期县级采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省卫生厅报告,同时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3现场控制技术措施 3.1流行病学调查 3.1.1个案调查:对最早出现病人的地区和病人较集中的地区进行个案

临床路径变异分析

临床路径变异分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临床路径入径率低、变异率高原因分析及下步一部改进计划 一、临床路径管理方面 我院共归入路径管理的三个病种,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 存在问题: (1)路径设计繁琐,科室重视程度不够,入径率低,变异率高。 (2)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部分科室的临床路径工作滞后,执行不到位。 (3)对进入临床路径患者变异和退出的标准掌握不到位,科室存在开始时对临床路径不够熟悉,开展较困难,所开展的病种例数少。 (4)科室没有定期组织对本科室临床路径实施进行评估与分析,并及时修订相关病种临床路径,建立健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制度,并纳入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行为 我院已有3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逐渐扩大范围。 1、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负责实施路径管理的具体落实工作。 2、高标准制定临床路径方案,优化规范病种诊疗规范 在制定医院临床路径标准过程中,精简流程,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选取最新标准,药物费用标准适用基层患者,制定出了符合精神病专科医院

特点,适合本医院开展,能够真正规范临床工作,促进合理用药,减轻患 者负担的临床路径方案。 3、深化落实,全程监督科室临床路径实施。 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带动住院病人的整体费用更趋合理,促进医院 服务流程的整合和再造,避免各种原因造成的时间浪费和医疗行为的随意性,避免工作的遗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差错和事故的发生。为保证我院临床路径工作落到实处,强化监督检查职能,每月统计科室开展情况,质控 时对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进行询问,查阅科室相关记录,了解临床路径 实施情况。 4、逐渐将路径管理纳入绩效考核方案,与信息科沟通电子病历系统设置。 5、尽快对临床路径进行修改,修改后在指定科室先期试点,跟踪实施效果,逐渐铺开到全院。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八年四月十八日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诊治策略 一、概念 广义概念:由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 狭义概念: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称为感染性腹泻。 美国感染病协会将腹泻分为三种:(一)社区获得性或旅游者腹泻:此类腹泻需进行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大肠ICO157、难辨梭菌毒素AB毒素的检测,以便寻找细菌感染源。(二)院内获得性腹泻:指入院三天以上出现的腹泻。需进行难辨梭菌AB毒素检测。临床治疗需口服万古霉素。(三)持续性腹泻:指腹泻持续7天以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病人应考虑寄生虫感染。 美国感染性腹泻诊治常见问题:1.摄入海鲜或有海边暴露史病人,应考虑进行无菌属的细菌培养。 2.旅游者腹泻对于经验性治疗无反应,应考虑使用大环内脂类药物。 3.病人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烧,应进行结肠耶尔森氏菌培养,并增菌。 4.右侧腹痛不伴有发热,同时合并或不合并有血样便,应进行大肠ICO157细菌培养。 5.症状性直肠炎,尤其是同性恋男性患者,应进行直肠病检查,以区别梅毒性直肠炎等疾病。 6.非炎症性腹泻,应考虑寄生虫感染。若出现尿毒溶血综合征,应考虑ICO157感染。 7.爆发性腹泻,应尽快上报卫生部门,同时对腹泻样本进行零下70度冷冻储藏。 8.大便乳铁蛋白实验或显微镜下发现白细胞,可确定肠道内存在炎症,且可能为侵袭性结肠炎。常见为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感染。 “三天原则”,即:住院三天以上出现腹泻,常规大便培养一般无阳性结果,约15%-50%为难辨梭菌感染。若患者年龄≥65岁,伴多种基础疾病,粒细胞缺如,HIV感染等可考虑进行常规培养。 二、细菌性腹泻 (一)常见致病菌 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 1.弧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 2.志贺菌属:细菌性痢疾。 3.沙门菌属:伤寒、副伤寒。 4.大肠埃希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粘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临床路径问题及整改措施

1、存在的问题 1.1临床路径设计标准不明确,有的医院自行设计临床路径,由于资源不匹配,实施过程中大打折扣。有的医院为了减少药品在医疗过程中的消费比例,增加了多项服务内容,使得单病种医疗消费反而增加。 1.2医疗费用控制不理想,实施效果无法评价,很多医护人员为完成医院交给的任务,只是在病员出院时一并打印出来,医护人员在相应栏签名。根本就没有达到国家要实行临床路径的真正目的。 1.3大部分医院重视程度不够,普及范围小,开发病种少。进入临床路径的病种多以手术处置的外科疾病为主,病种数量少、相对单一,慢性疾病中临床路径应用的报道罕见,仅停留相对单一病种上。 1.4实施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自主权与标准化的冲突:部分医生认为,临床路径是一种有限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完善的实施需相当长时间的磨合和一定的经费投入,治疗方案僵化,会减少医生的自主权,对患者的治疗产生消极影响,限制了医务人员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临床路径实施中可能引起相关的医疗纠纷及其法律问题:临床路径重视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发挥了病人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对治疗的作用,如果医生没有完全遵守临床路径而患者得了并发症,医生面对医疗事故投诉将处于不利的地位。一旦偏离路径,易导致医疗纠纷,对预防此类医疗纠纷未见相关规定。 2、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

2.1临床路径的引进、推广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医院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临床路径的先进性,认识到医疗服务继续提高的现实以及加入WTO后医院所面对的激烈竞争,必须采用更先进的质量效益管理模式,才能统一思想,带领广大医务人员深入认识临床路径的内涵,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 2.2临床路径服务模式的目的:是降低医疗费用,培养营销理念临床路径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最有效最捷近的标准,无行中强化了医务人员营销意识。临床路径设计应通过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保障基本医疗,在医疗资源不足的地区,不适合实施临床路径,那种照搬国外模式,乱增加服务内容的“贵族式”的临床路径是不适合我国国情的。 2.3临床路径的质量控制:是通过对变异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结合诊疗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改进、修正路径,从而达到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临床路径的计划性、系统性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医疗缺陷的发生,保证了医疗护理质量。 2.4临床路径的施行,应每天记录,随时修正差异,每一位患者出院后都需填一份差异报表,对较大的变异应及时地分析、讨论,找出差异报表与预期成果不同的原因,修正为最合适的临床路径,最大限度的发挥临床路径的优越性。 2.5通过将临床路径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可以教给学生符合成本效果的临床实践,更好地为医学培训服务提倡学生在实施临床路径的同时要善于分析变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思想上要有创新意识。 2.6医生应加强对患者的沟通,说明路径仅作为参考,还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做出治疗的最终方案。 2.7医生应该在发生偏离路径时做好详细记录,及时讨论,做好自身保护,

口腔内科培训手册

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口腔内科培训手册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公室

口腔内科培训细则 口腔内科学以防治牙体及牙周组织、牙槽骨、唇、颊、舌、腭、咽、面部软组织疾病为主要内容, 专业包括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口腔预防医学及儿童口腔医学. 一、培训目标 掌握口腔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原则和技能, 掌握口腔内科的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 掌握口腔内科常见疾病的自我口腔保健方法和预防适宜技术.培训结束时,口腔内科住院医师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际沟通能力, 具有独立从事口腔内科临床日常工作的能力, 为口腔内科疾病患者提供涉及多专业的综合性诊治服务和( 或) 实施口腔健康一、二、三级预防保健措施. 二、培训方法 采取在口腔内科范围内各亚专科及其它相关科室轮转的形式进行.口腔内科住院医师需完成共计 33个月的培训, 按1+2模式轮转制定培训细则.通过管理病人、参加门诊和( 或) 各种教学活动, 完成口腔内科住院医师培训规定的病种和基本技能操作数量; 认真填写?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情况登记表? . 理论知识学习以自学和讨论为主, 有部分科内专业小讲课. 实践技能通过临床科室轮转进行培养, 在有明确亚专科建制的培训基地, 应分科轮转, 时间安排见下表. 1.第 1 年通科轮转, 共计 12 个月, 具体安排见表1 . 表1 通科轮转科室及时间要求 2.第2、3年相关专业轮转, 共计 21个月.15个月必选轮转+6个月选修轮转,选修结合本人申请, 由基地安排, 可在必选科室和( 或) 备选科室内进行选择, 可选修同一科室或不同科室, 工作量按制定的相应比例计算.具体安排见表2 、表3 .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一、定义 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均称为感染性腹泻,这是广义上的感染性腹泻;小肠每天吸收7~8L水,大肠每天吸收400—1000ml水,当肠道受到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的时候,肠道的上皮细胞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肠道不能正常的吸收水分以及电解质,所以发生腹泻。 感染性腹泻化验图片 (1)细菌性腹泻是指各种细菌引起的腹泻。能引起腹泻的细菌有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志贺氏菌、弯曲杆菌等。 (2)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叫病毒性腹泻。能引起腹泻的病毒主要有轮状病毒、杯状病毒、腺病毒等。 (3)真菌性腹泻是指由真菌感染肠道引起的腹泻。能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放线菌、新型隐球菌和毛霉菌。 (4)会引起腹泻的寄生虫有肠贾第鞭毛虫、小隐孢子虫、溶组织阿米巴和环孢子虫等,他们是儿童急性腹泻常见的病因。 二、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搞好环境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品。 2、改变有些农村人畜共舍的生活习惯。 3、免疫接种:本组传染病病原体种类多,尚没有理想的免疫制品。 4、加强饮用水卫生:要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及自来水卫生监督管理,在一时达不到要求的地区,必需保护水源,改善饮用水卫生,实行饮用水消毒。 5、抓好饮食卫生:加强宣传和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食品卫生管理。 三、感染的病原体 感染性腹泻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七流行而广,发病率高,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一)、细菌

目前已知引起腹泻的细菌有数十种之多: 1、志贺菌 2、肠致泻性大肠杆菌: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引起病人霍乱样水样便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病人发生细菌性痢疾样便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病人早期为水样便,后为血便 大肠杆菌(显微镜观察) 肠集聚性粘附大肠杆菌: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 3、空肠弯曲菌 由空肠、结肠弯曲菌引起的肠炎分布较广,可引起人以及一些家畜或家禽的腹泻,主要症状有发热、腹泻和腹痛,少数有呕吐,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但病情较轻;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是主要引起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 4、沙门菌 某些菌型可致人的急性腹泻和食物中毒暴发 全球已发现2000多个菌型 我国至少已检出255个型或变异型 其中已知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有57个型,主要在A~F群内,所以在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时,可先用A~F多价O血清检查 鼠伤寒沙门菌感染遍及全国各地,该菌在医院儿科、产科婴儿室的交叉感染屡有报告 5、弧菌 在弧菌属中,把与O1群霍乱弧菌具有共同鞭毛抗原,生化性状类似,仅菌体抗原不同的弧菌统称为霍乱弧菌 根据菌体抗原不同,目前已编排到200个以上血清群,除O1/O139群为霍乱的病原体外,其余统称为非O1/非O139霍乱弧菌,有些能引起散发性腹泻或食物型暴发

口腔科上半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口腔科上半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一、2018年上半年度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1、在科室领导带领下,我科非常重视临床路径工作,在年初制定了临床路径的实施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季度计划。 2、按照临床路径实施计划,科主任严格要求每月对临床路径统计指标及时进行上报,加强临床路径自查分析内容,按时总结本科室临床路径工作。 3、我科把临床路径重点工作纳入到临床每个医生的目标责任书中,充分体现医院、科室及每个医生对临床路径工作的重视。 4、科主任检查、监督、指导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建立健全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并纳入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在我院每月的医疗质量信息简报中按照临床路径奖罚办法对临床路径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 5、按照临床路径实施计划,我科目前临床路径病种运行良好。 二、我科临床路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分析 1、我科按照医务科工作的相关要求加大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力度。进一步扩大临床路径管理覆盖面,由第一季度及第二季度工作分析表可以看出我科临床路径的专业数、病种数、入径率、完成率均在稳步增长,但与全院要求的比例数还有很大差距。 2、我科临床路径管理资料、记录本、病历做的还不是很到位,临床路径月度总结分析不到位、不全面,临床路径变异及退出未在病程记录中分析,缺少临床路径告知单,临床路径退出无告知单。 三、我院下一步临床路径重点工作安排 1、科主任指示:要努力增加我科临床路径病例数,继续加大对临床路径工作的监督,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规范,进一步优化路径表单,继续探索新的临床路径病种。(1)要不断改进临床路径表单,并优化完善临床路径标准及内容。使其更加科学化、本土化;要定期组织召开临床路径分析研讨会,研究解决各科室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要根据科室实际情况认真制定新增病种的临床路径,新增病种必须经过医务处、护理部、药学部等部门审核后才开始执行。 2、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试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病种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科室资料等方面加强院科两级质量监控,确保临床路径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3、临床路径实施和质量监控须依托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做好临床路径的评估分析工作。 4、深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要继续加强临床路径的宣传教育工作,让科室每一个医生充分理解到临床路径管理的重大意义,掌握更多的临床路径管理知识,使更多患者知道、了解临床路径工作,从而深入推广临床路径工作。

口腔科临床诊疗指南

xxxx人民医院临床诊疗指南 口腔科

下颌骨骨折 [概述] 下颌骨骨折按部位可分为颏部、体部、角部、支部及髁突部骨折;好发颏正中联合、颏孔区级髁突颈等部位;可单发、双发或粉碎;可分为闭合或开放性骨折。 [临床表现] 1.伤处局部肿胀、压痛、并可发生皮下淤血。 2.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咬合关系正常或错乱。 3.面部畸形、不对称。 4.可同时伴牙级牙槽突骨折。 [诊断要点] 1.有张口受限、张闭口运动异常、疼痛及下唇麻木等。 2.骨折各段移位的状况,并导致咬合错乱程度和状况。 3.骨折处牙龈撕裂及出血。 4.骨折部位触诊可有台阶状、骨擦音及假关节活动。 5.髁突骨折可见后牙早接触、前牙开合、耳前肿胀压痛及张口受限;外耳道及颅中窝 骨折时,可发生耳道出血或脑脊液瘘。 6.摄X线片或CT片,明确骨折部位。 [诊疗原则及方案] 1.治疗原则为复位级固定 (1)复位是以恢复伤前咬合关系为标准。儿童因乳恒牙交替后咬合关系还可再次调整, 要求不像成人那样严格;无牙颌以恢复全口总义齿的正常咬合关系为标准。 (2)骨折线上的牙原则上应尽量保留,如明显松动、折断或严重龋坏者应拔除。 (3)骨折局部应有足够软组织覆盖。 2.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适应于早期、单纯线形骨折。 (2)牵引复位:适应于手法复位失败者、多发性骨折或已有纤维愈合者,常用分段带钩 牙弓夹板通过橡皮圈做颌间弹性牵引。 (3)手术复位:用于复杂或开放性骨折级错位愈合的陈旧性骨折。 3.固定方法 (1)单颌牙弓夹板或树脂贴片夹板固定: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线形骨折。 (2)颌间固定:用于骨折后咬合关系不稳定者,即在骨折复位后将上下颌牙牙弓夹板拴 结固定。 (3)骨内固定:也称坚强/坚固内固定,适用于复杂骨折、开放性骨折或错位愈合的陈旧 性骨折,按张力、压力原则应用小型接骨板、螺钉作切开复位固定。 (4)颅颌固定:用于维持稳定咬合关系的辅助固定,常用弹性绷带作颅下颌缠头固定。 (5)固定时间:视骨折情况,一般为3~4周;钛制骨内小型接骨板除儿童因可影响颅骨 发育外,无感染时一般无需取出。 4.髁突骨折 (1)髁突及其颈部骨折无明显移位及张口障碍者,用颅颌强力绷带制动2周即可。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 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4 诊断原则 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分辨常规检查等进行。病原确诊则应依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的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指南临床路径

第一节炎症 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 cellulitis of mouth cavity and maxillofacial region )[诊断标准] 1 .发病急、病程短、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升高,核左移。 2 .受累间隙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3 .脓肿形成的判定。 (1) 浅部脓肿:触诊有波动感。 (2) 深部脓肿:指压可有凹陷性水肿;穿刺能抽出脓汁;超声波检查出现液平。 4 .可并发严重并发症。[检查项目及完成时间〕 1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胸透,须在 1 日内完成。 2 .凝血四项、血型,抗HIV及梅毒抗体须在1日内完成。 3 .肝功能、乙肝五项及丙肝抗体,须在1 日内完成。 4 .必要时X 线摄片,判定有否骨髓炎或确定病原牙。[治疗原则] 1 .应用抗菌药物。 2 .引流脓液。 3 .增强机体抵抗力。[治疗计划] 1 .应用抗菌药物,通常采用青、链霉素或其它广谱抗生素。应按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 2 .脓肿形成应立即切开引流。口底弥漫性化脓性蜂窝织炎或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应早期切开。脓液引流不畅者,引流条可加入少量九一丹或五五丹。 3 .进食困难或高烧持续不退者,应补液并给激素及维生素C。 4 .体温超过39C者,应按高热常规处理。 5 .急性炎症消退后,去除病灶。 6 .切开引流后2周以上仍有大量脓液时,应摄X线片以排除骨髓炎。[住院日 数] 全身症状缓解切开引流处无脓液排出后2?3日或病灶清除术后创口愈合后1?2日。 [疗效判定] 1 .治愈标准全身症状消失,切开引流处无脓液排出。 2 .好转标准全身症状缓解,切开引流处尚有脓液排出。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 pyogenic osteomyelitis of jaw bone ) [诊断标准] l .急性期 (1 )起病急骤,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升高,核左移。 (2)颌骨剧痛。数个牙齿松动,叩痛。并可有牙周袋溢脓,发生于下颌骨者可有下唇麻木。 (3)局部及软组织肿胀、充血,可发急性蜂窝织炎。 (4)可引起严重并发症。 2 .慢性期 (1)多有急性发作或肿胀反复发作史。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

.一、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

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